08/09/2025
那天幫病患做大腸鏡發現了少見的大腸粘膜性腫瘤......
最後的病理報告結果是「神經內分泌瘤」
⸻
🌟 黏膜下腫瘤是什麼?
在做胃鏡或大腸鏡時,醫師有時會告訴你:「這裡有個黏膜下腫瘤。」聽到「腫瘤」兩個字,很多人立刻緊張起來,但其實「黏膜下腫瘤」並不等於癌症 。
我們的消化道壁有好幾層,最裡面是黏膜層,負責吸收營養;在黏膜層的下方,就是黏膜下層。顧名思義,「黏膜下腫瘤」就是長在這一層或更深層的隆起病灶。因為表面黏膜大多保持完整,所以看起來不像常見的潰瘍或息肉,而是表面光滑的小包。
⸻
🩺 為什麼會長黏膜下腫瘤?
原因很多,可能是脂肪組織、肌肉、神經、血管或淋巴組織增生,也可能是腫瘤細胞長在深層。
常見來源包括:
✅ 脂肪瘤(lipoma):常見且多為良性
✅ 平滑肌瘤或胃腸道間質瘤(GIST):部分有惡性潛能
✅ 神經內分泌瘤、血管瘤:較少見
✅ 淋巴瘤:雖然外觀看起來光滑,但可能是惡性,需要進一步評估
⸻
🔍 怎麼檢查?
光用內視鏡看外觀,醫師通常無法百分百判斷是良性或惡性。常見檢查包括:
💡 內視鏡超音波(EUS):判斷腫瘤來自哪一層、質地是實心還是空心
💡 切片或切除:確認病理診斷
💡 定期追蹤:對小、穩定且無惡性特徵的病灶,可先觀察
⸻
💎 大腸的黏膜下腫瘤
在大腸中,最常見的黏膜下腫瘤是脂肪瘤,通常是偶然在健檢或腸鏡時發現,屬於良性,不會轉變成癌症。但偶爾也可能遇到平滑肌瘤、GIST 或淋巴瘤。因此,即使症狀不明顯,也應配合醫師安排檢查與追蹤,才能確保安全。
⸻
📌 小提醒:發現黏膜下腫瘤不用過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輕心,正確的診斷與追蹤是守護腸道健康的關鍵喔!
#消化內科 #神經內分泌瘤 #黏膜下腫瘤 #胃腸道基質瘤 #脂肪瘤 #胃鏡 #大腸鏡 #大腸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