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大學

中國醫藥大學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中國醫藥大學, 台中市北屯區經貿路一段100號, Taichung.

中國醫藥大學為全國最具中、西醫藥學整合特色之優秀高等教育學府,自1958年創校以來,基於「全人」教育理念,秉持著「仁、慎、勤、廉」校訓精神,以現代醫藥學術為發展主軸,培育「視病猶親、修己善群、終生學習、術德兼修」的學子,近年來校務發展日益精實,辦學績效突飛猛進,在學術和研究上表現十分出色,獲得國際及國內學術機構評比的肯定。
本校教學與臨床場域涵蓋台中水湳校本部、英才校區、北港分部及新竹校區四個校區:現設有醫學院等九大學院及通識教育中心,20個學士班、38個碩土班、22個博士班。 中國醫藥大學為全國最具中、西醫藥學整合特色之優秀高等教育學府,自1958年創校以來,基於「全人」教育理念,秉持著「仁、慎、勤、廉」校訓精神,以現代醫藥學術為發展主軸,培育「視病猶親、修己善群、終生學習、術德兼修」的學子,近年來校務發展日益精實,辦學績效突飛猛進,在學術和研究上表現十分出色,獲得國際及國内學術機構評比的肯定。
本校教學與臨床場域涵蓋台中水湳校本部、英才校區、北港分部及新竹校區四個校區:現設有醫學院等九大學院及通識教育中心,20個學士班、38個碩土班、22個博士班。

🧭🩺人生猶如一場管理~  #前署立桃園醫院院長  #何豐名教授 受邀本校『醫管論壇』發表專題演講​前署立桃園醫院院長何豐名教授退而不休,持續科研發表國際期刊論文、著作養生保健專書,還創立生技公司,10月30日,他受邀中國醫藥大學『 #醫管論...
31/10/2025

🧭🩺人生猶如一場管理~ #前署立桃園醫院院長 #何豐名教授 受邀本校『醫管論壇』發表專題演講

前署立桃園醫院院長何豐名教授退而不休,持續科研發表國際期刊論文、著作養生保健專書,還創立生技公司,10月30日,他受邀中國醫藥大學『 #醫管論壇』專題演講時,以醫者的視角,將人生比作一場管理,他領悟深刻的說,人生就是自己最大,卻要達成自己存在家庭、社會的意義,貢獻自己、貢獻社會。

#中國醫藥大學 #醫務管理學系 『醫管論壇』30日在水湳校本部B2國際會議廳舉行,邀請前署立桃園醫院院長何豐名醫學博士以《 #人生猶如一場管理》為題發表演講,講座主持人由王中儀教授介紹,何豐名院長為國內心臟內科名醫,發表國外期刊論文百餘篇,退而不休,歲月從未束縛他的步履,學習與探索的熱忱,仍繼續於大學以講座教授身分任教,並以臨床教學研究專業經驗,陸續出版養生保健專書5本,亦創立生技公司,可謂以專業及創新, #成功開創第三人生。

何豐名院長/講座教授對於醫院經營管理、臨床研究、醫學專業應用、創辦生技公司行銷規劃等,現身說法,以說故事方式娓娓道來一路走來不同階段之心路歷程,公衛學院醫管系黃光華主任 偕師生參與踴躍,臺中一中校友會會刊社長李晶玉、理事長夫人張麗玲及曾永宏顧問等貴賓蒞校聆聽專題講座,會場氣氛熱絡,讓在場師生獲益良多。

何豐名院長以醫者的視角,將人生比作一場管理:學生時期,透過自律與時間的雕琢,慢慢孕育出對師長的敬意;職場中,對人和、信任與共識的培育,需要細膩而持續的心力;創業與領導,則如品牌經濟的經營,從產品到口碑、從信任到形象,每一步都需從容與洞察。

何豐名院長比喻人生好比一個磨石子,生命節奏端看自己如何管理、掌控,態度、格局是決定成敗關鍵,每項困難,都存在一種契機,須要不斷學習與改進,他提醒大家在生活的每個細節中,保持誠心與敬意,處處心懷感恩、寬以待人,靜靜經營內在的心田更豐盈。

更多內容 👉 https://www.cmu.edu.tw/news_detail.php?id=6010

🌳🌟種一方福田~本校中醫學系  #校友  #羅永達醫師 創辦「 #清泉綜合醫院」守護地區民眾健康​醫師開業、是件不容易的事; #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學系 校友羅永達醫師一心想救治更多的病人,於是排除萬難在台中大雅創辦了「清泉綜合醫院」,還...
30/10/2025

🌳🌟種一方福田~本校中醫學系 #校友 #羅永達醫師 創辦「 #清泉綜合醫院」守護地區民眾健康

醫師開業、是件不容易的事; #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學系 校友羅永達醫師一心想救治更多的病人,於是排除萬難在台中大雅創辦了「清泉綜合醫院」,還設置雅潭神地區 #弱勢學生獎助學金,每年舉辦 #愛心義賣 和 #捐血活動,同時捐款數百萬元回饋母校的大學、國中充實教學設備及學妹助學基金,醫者仁心,如溫暖的發光體,散播正向能量!

羅永達院長是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17屆、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第18屆畢業校友,大學時代的中西雙修學習鍛鍊對他日後有著深遠的影響。羅永達院長還回顧,當年大家在邱年永老師的帶領下,常去溪頭杉林溪採草藥,到現在看到藥用植物都還能唬一唬後生小輩。演講時也常引用馬肇選老師常說的「好有好的壞處,壞有壞的好處」等金句,許許多多的回憶就像電影螢幕般一幕幕的湧上心頭。

大學畢業入伍服役,經過一段不同的人生;退伍後,進了中國附醫的外科,羅永達醫師想走的次專科從腸胃外科到心臟外科,最後走小兒外科,從住院醫師、總醫師同時兼任教學行政和醫療,擁有急診及外科主治醫師資格,最高紀錄1個月在醫院睡了26天,由於這樣的經歷跟磨練,1995年3月,台灣實施全民健保制度,大幅降低民眾就醫的經濟門檻,他就有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想法出去開業,先是擔任大雅醫院的院長,有感於偏鄉對醫療需求殷切,之後因緣際會創辦了「清泉綜合醫院」。

台灣最需要的就是社區醫院,做好社區醫療服務!累積豐富臨床經驗的羅永達醫師感性的說,人人都想追求事業有成,可是,當醫師,一輩子只能救治幾萬人,蓋醫院,可以救治百萬人,如果去做社區醫療,讓民眾免於生病,則可以救治千萬人!如此,更能彰顯醫師的濟世救人價值!

清泉醫院創立20多年以來,不斷引進各式先進科技的醫療設備,提供最優質的醫療品質服務,以期能守護在地民眾健康不負使命;秉於「取之社區、用之社區」之回餽精神,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設置「清泉助學獎學金」幫忙雅、潭、神地方家境清寒或身心障礙弱勢學生能夠安心讀書,每人頒發獎學金2500元,鼓勵這些學生能逆境向上順利完成求學之路, #希望藉著醫院的力量把愛擴散出去。

羅永達院長也是位快樂捐血人。每年寒暑假期間血液庫存短缺,結合院慶與鄰近社區的愛心團體們一起舉辦 #捐血活動 抒解血荒,累計超過36場次共募得4,500袋血液,同時還有 #愛心義賣、 #器官捐贈、 #防詐騙等活動與宣導,讓它成為更有意義的愛心嘉年華,也都有很豐盛的成果。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即將迎來創系60週年, #羅永達院長捐款百萬元作為母校系慶賀禮,2017年12月,嘉義市大業國中46週年校慶時,羅永達傑出校友也捐贈150萬元,替18間教室及專科教室安裝冷氣, #讓學弟妹有舒適的學習環境。

羅永達院長回首過去的歲月中,有老師的耳提面命,有那麼多的師長教導,那麼多的同學和貴人相伴扶持,他不忘飲水思源,也勉勵自己能不忘初心。

更多內容 👉 https://www.cmu.edu.tw/news_detail.php?id=6007

🎊本校職安系  #碩士生莊寶茹 研究成果榮獲「 #台灣流行病學學會114年度碩士論文優等獎」🎊​ #中國醫藥大學  #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 碩士生莊寶茹,在公共衛生學院  #黃彬芳教授/院長指導下,並與醫療資訊學系助理教授暨附設醫院大數據中心...
29/10/2025

🎊本校職安系 #碩士生莊寶茹 研究成果榮獲「 #台灣流行病學學會114年度碩士論文優等獎」🎊

#中國醫藥大學 #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 碩士生莊寶茹,在公共衛生學院 #黃彬芳教授/院長指導下,並與醫療資訊學系助理教授暨附設醫院大數據中心 #助理研究員林育廷進行合作,發表研究成果「孕前與孕早期 PM2.5 暴露與胎兒罹患神經系統畸形風險之關聯」 #刊登流行病學頂尖期刊《𝑬𝒖𝒓𝒐𝒑𝒆𝒂𝒏 𝑱𝒐𝒖𝒓𝒏𝒂𝒍 𝒐𝒇 𝑬𝒑𝒊𝒅𝒆𝒎𝒊𝒐𝒍𝒐𝒈𝒚》,同時榮獲2025年台灣流行病學學會114年度研究生碩士論文優等獎。

莊寶茹碩士生表示:「研究團隊整合1公里解析度的衛星、土地利用與氣象資料,以 XGBoost 建構 PM2.5模型,大幅提升暴露估計準確度。」林育廷助理教授表示,「本研究首度證實「孕前-孕早期」敏感週期:以全國性樣本與高解析度暴露模型,精確估算受孕前至妊娠初期為胎兒神經發育的關鍵防護期,填補以往文獻對「孕前暴露」證據的不足。」

黃彬芳教授表示,「結合1公里網格的PM2.5模型與 DLNM,同時考慮劑量-反應與時間滯後關係,將可提供臨床與政策制定可直接採用的量化風險估計,為備孕與產前門診導入空污暴露評估與個人化衛教提供依據(如通勤與居家暴露管理、室內空氣品質提升、口罩與空氣清淨設備使用),並可提醒孕婦在胎兒神經發育的關鍵防護期,特別留意戶外空氣品質預報與警示,減少PM2.5的暴露,以確保胎兒的健康。」

論文資訊: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654-024-01198-2

更多內容 👉 https://www.cmu.edu.tw/news_detail.php?id=6008

🎊領航研究、貢獻卓越~本校  #王陸海講座教授 榮獲大台中「 #好人好事代表終身典範獎」表揚🎊​ #中國醫藥大學  #中西醫結合研究所 講座教授  #王陸海院士,自幼小兒麻痺行動不便,求學過程便有過人的毅力與恆心,直到投入科學研究,堅持理想...
28/10/2025

🎊領航研究、貢獻卓越~本校 #王陸海講座教授 榮獲大台中「 #好人好事代表終身典範獎」表揚🎊

#中國醫藥大學 #中西醫結合研究所 講座教授 #王陸海院士,自幼小兒麻痺行動不便,求學過程便有過人的毅力與恆心,直到投入科學研究,堅持理想努力不懈,為社會貢獻心力,獲選今年台中市「好人好事代表終身典範獎」殊榮,10月24日於台中潮港城會館舉行的頒獎典禮接受表揚,前教育部部長吳清基、楊朝祥等貴賓及多位縣市教育局處長蒞臨致賀。

由全國教育聯盟、大臺中表揚好人好事運動協會及臺中市家長會長聯盟共同主辦的「大臺中好人好事代表暨年度全國社會教育奉獻楷模選拔頒獎典禮」與「2025全國教育界歲末感恩音樂餐會」,10月24日假臺中市潮港城會館盛大舉行,表揚終身典範獎得主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講座教授王陸海院士等共計147名獲獎的模範代表,肯定他們長期無私奉獻的精神;教育部長鄭英耀特別錄影褒獎致賀,教育部終身教育司長梁學政及全國教育界校長協會、醫藥界、產業科技、宗教界等賢達齊聚一堂,席開120桌,場面盛大氣氛熱烈感人,堪稱年度教育與公益盛事。

榮獲大臺中「好人好事代表終身典範獎」得獎人王陸海,現為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講座教授及中央研究院院士,出身雲林縣農村囝仔,年幼時吃苦耐勞因小兒麻痺行動不便,仍承家訓獨立自主,嚴謹為學不懈怠,努力面對人生難關;從1972年開始擔任研究、教育工作者後,以培育後進為責,將所學及研究成果不斷地傳承下去,延攬青年學者加入實驗,個人教學與研究表現完成1件技術轉移及衍生公司的成立,迄今發表SCI學術著作論文約150篇。

王陸海院士的教學研究生涯從事 #致癌病毒 (oncogenic virus) #癌基因的研究,涵蓋新致癌基因的發現、功能的釐定、分子信息傳導的探討,了解致癌和癌轉移的分子機轉,以至目前針對最挑戰性的議題包括腫瘤顯微環境、癌幹細胞、癌復發、癌潛伏以及診斷預後標的的釐定和新藥物包括中西醫結合的新植物抗癌複方的開發,為癌症患者挹注新的輔助療法,以降低治療後復發的機率, #對全民健康福址貢獻心力。

王陸海教授坦言,「面對生活中的磨練和挑戰,我一生每走一步都要很小心,步步為營」。面對特殊的人生考驗,其思維達觀進取,無論任何階段在癌症的研究皆有新的發現,也希望在發現科學新知和社會福祉能往前推進一步!

更多內容 👉 ​ https://www.cmu.edu.tw/news_detail.php?id=6006

🌐本校舉辦中醫藥與天然藥物領域聯合學術研討會,繼往開來樹立新里程碑✨​ #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學院 於10月24日在水湳校區舉辦「繼往開來-中醫藥與天然藥物的挑戰、機遇與未來(𝐀𝐝𝐯𝐚𝐧𝐜𝐢𝐧𝐠 𝐓𝐫𝐚𝐝𝐢𝐭𝐢𝐨𝐧 𝐚𝐧𝐝 𝐈𝐧𝐧𝐨𝐯𝐚𝐭...
27/10/2025

🌐本校舉辦中醫藥與天然藥物領域聯合學術研討會,繼往開來樹立新里程碑✨

#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學院 於10月24日在水湳校區舉辦「繼往開來-中醫藥與天然藥物的挑戰、機遇與未來(𝐀𝐝𝐯𝐚𝐧𝐜𝐢𝐧𝐠 𝐓𝐫𝐚𝐝𝐢𝐭𝐢𝐨𝐧 𝐚𝐧𝐝 𝐈𝐧𝐧𝐨𝐯𝐚𝐭𝐢𝐨𝐧: 𝐂𝐡𝐚𝐥𝐥𝐞𝐧𝐠𝐞𝐬, 𝐎𝐩𝐩𝐨𝐫𝐭𝐮𝐧𝐢𝐭𝐢𝐞𝐬, 𝐚𝐧𝐝 𝐏𝐫𝐨𝐬𝐩𝐞𝐜𝐭𝐬 𝐢𝐧 𝐂𝐡𝐢𝐧𝐞𝐬𝐞 𝐌𝐞𝐝𝐢𝐜𝐢𝐧𝐞 𝐚𝐧𝐝 𝐍𝐚𝐭𝐮𝐫𝐚𝐥 𝐏𝐫𝐨𝐝𝐮𝐜𝐭𝐬)」聯合學術研討會3天,本次全英文會議邀請來自國內外29位國際與國內講者,吸引共618位專家學者註冊與會者,並收錄214篇海報論文與89篇口頭競賽報告,充分展現學校在推動中醫藥現代化與國際化上的整合能量與學術深度。

此次全英文聯合學術研討會結合第𝟒𝟎屆天然藥物研討會(𝟒𝟎𝐭𝐡 𝐒𝐲𝐦𝐩𝐨𝐬𝐢𝐮𝐦 𝐨𝐧 𝐍𝐚𝐭𝐮𝐫𝐚𝐥 𝐏𝐫𝐨𝐝𝐮𝐜𝐭𝐬, 𝐒𝐍𝐏 𝟐𝟎𝟐𝟓)、第𝟐𝟓屆台灣自由基學會學術研討會(𝟐𝟓𝐭𝐡 𝐒𝐲𝐦𝐩𝐨𝐬𝐢𝐮𝐦 𝐨𝐟 𝐅𝐫𝐞𝐞 𝐑𝐚𝐝𝐢𝐜𝐚𝐥 𝐑𝐞𝐬𝐞𝐚𝐫𝐜𝐡, 𝐒𝐅𝐑𝐑-𝐓𝐚𝐢𝐰𝐚𝐧 𝟐𝟎𝟐𝟓)、𝟐𝟎𝟐𝟓臺灣傳統暨替代醫學學會學術研討會(𝟐𝟎𝟐𝟓 𝐀𝐧𝐧𝐮𝐚𝐥 𝐌𝐞𝐞𝐭𝐢𝐧𝐠 𝐨𝐟 𝐓𝐀𝐓𝐂𝐌)、第𝟏屆臺灣中藥學會學術研討會(𝟏𝐬𝐭 𝐒𝐂𝐏𝐒-𝐓𝐚𝐢𝐰𝐚𝐧 𝐀𝐧𝐧𝐚𝐮𝐥 𝐌𝐞𝐞𝐭𝐢𝐧𝐠),並同步舉行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生物科學處藥學及中醫藥學學門成果發表會,開創天然藥物、自由基科學與中醫藥研究新里程碑。

此次會議獲得兩大全球知名學術組織共同掛名(𝐂𝐨-𝐛𝐚𝐝𝐠𝐢𝐧𝐠)支持,分別為𝐒𝐨𝐜𝐢𝐞𝐭𝐲 𝐟𝐨𝐫 𝐌𝐞𝐝𝐢𝐜𝐢𝐧𝐚𝐥 𝐏𝐥𝐚𝐧𝐭 𝐚𝐧𝐝 𝐍𝐚𝐭𝐮𝐫𝐚𝐥 𝐏𝐫𝐨𝐝𝐮𝐜𝐭 𝐑𝐞𝐬𝐞𝐚𝐫𝐜𝐡(𝐆𝐀)及𝐈𝐧𝐭𝐞𝐫𝐧𝐚𝐭𝐢𝐨𝐧𝐚𝐥 𝐒𝐨𝐜𝐢𝐞𝐭𝐲 𝐟𝐨𝐫 𝐄𝐭𝐡𝐧𝐨𝐩𝐡𝐚𝐫𝐦𝐚𝐜𝐨𝐥𝐨𝐠𝐲(𝐈𝐒𝐄), #象徵臺灣中醫藥與天然藥物研究在國際舞台的重要地位與學術影響力。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兼本次 #大會主席顏宏融教授 表示,中醫藥的發展需要跨域融合與國際連結,感謝4大學會與2大國際學會的共同合作,這場盛會不僅提供研究成果交流的平台,更象徵臺灣在全球天然藥物、自由基科學、中藥學、傳統輔助醫療與中西醫整合研究領域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與重要貢獻。

更多內容 👉 https://www.cmu.edu.tw/news_detail.php?id=6005

🌟本校  #醫學院 舉辦全英語「 」活動迴響熱烈🌟​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院為學生海外交流舉辦「沉浸式 EMI 課程體驗週」系列活動,邀請來自美國Mr. Todd Blackhurst老師帶領奧克拉荷馬州與西雅圖的跨專業團隊進行  #全英語...
21/10/2025

🌟本校 #醫學院 舉辦全英語「 」活動迴響熱烈🌟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院為學生海外交流舉辦「沉浸式 EMI 課程體驗週」系列活動,邀請來自美國Mr. Todd Blackhurst老師帶領奧克拉荷馬州與西雅圖的跨專業團隊進行 #全英語交流,今年醫學院有150名學生參與迴響熱烈,問卷填簽回收率百之百。

今年「沉浸式 EMI 課程體驗週」系列活動於10月13日起舉行五天,以「友你醫起,邁向雙語」為主題,美國Mr. Todd Blackhurst老師專業團隊與本院 EMI 教師攜手設計多元主題活動,帶領學生在互動中應用英語。活動內容包含全英語主題討論、美國職涯分享、健康促進英語短劇、英語桌遊及全英語體育活動等。學生依興趣自由報名,將 EMI 課堂所學延伸至活動實境,藉此建立英語溝通自信與跨文化理解力,並 #為未來赴海外交流預作準備。

活動期間,本院學生亦擔任推廣大使,以全英語向美國團隊介紹校園環境、台中景點及在地美食。美國團員深受同學熱情感染,對醫學院學生的友善與自信留下深刻印象。許多同學表示,透過這次體驗週不僅拓展國際視野,更勇敢走出舒適圈,發現自身潛力與多元職涯可能,同時也更加珍惜臺灣與自身的文化。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自2021年起,獲教育部評定為「大專校院雙語化學習計畫-重點培育學院」。在全院師生共同努力下,醫學院持續於第二期計畫(112至114學年度)中獲選為雙語重點培育學院,並於 2024年榮獲教育部評定為「生物及醫農科學領域型標竿計畫」學校。

#蔡崇豪院長 表示,為推動 #雙語化學習,本院成立「醫學院雙語化學習推動委員會」,滾動檢討策略與執行成效,並與校級「 #雙語教學推動資源中心」緊密合作,建立完善的橫向溝通與資源共享機制,持續提升EMI課程品質與師生專業英語能力。除EMI體驗週外,醫學院亦辦理多項 全英語競賽,包含 全英語金頭腦科研計畫簡報競賽、EMI課程學習心得影片和海報競賽等,以賽促學,鼓勵本籍生與外籍生組隊合作,強化跨文化溝通力並推廣EMI教學。

此外,醫學院更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及臺北醫學大學共同成立「 」(Taiwan Digital Bio-medicine EMI League),串聯北中南重點培育學院,促進教師社群交流與共同成長,攜手培育具國際視野的生醫人才。

醫學院推動雙語化學習計畫的宗旨,在於 Empower(培力)、Motivate(鼓勵)、Inspire(啟發) 未來生醫與臨床研究人才。透過從基礎到臨床端的EMI課程導入,培養學生專業英語素養與跨域創新能力,厚植其國際競爭力。醫學院將持續打造國際友善的學習環境,培育兼具專業實力、跨文化關懷力與全球影響力的醫療與生醫研究領導者, #讓臺灣的醫學教育與關懷精神在國際舞台上持續發光。

🎉🎉技術驅動產業升級~本校暨醫療體系有  #四個科研團隊 榮獲今年  #國科會「 #2025未來科技獎」殊榮​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系鄭隆賓講座教授、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王陸海講座教授、癌症生物精準醫學研究中心王紹椿教授及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帶領...
20/10/2025

🎉🎉技術驅動產業升級~本校暨醫療體系有 #四個科研團隊 榮獲今年 #國科會「 #2025未來科技獎」殊榮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系鄭隆賓講座教授、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王陸海講座教授、癌症生物精準醫學研究中心王紹椿教授及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帶領的四個領域科研團隊,以創新研發技術驅動產業升級表現亮眼,榮獲今年國科會「𝟐𝟎𝟐𝟓未來科技獎」殊榮,10月18日在台北世貿一館舉行的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接受國科會主委吳誠文頒獎表揚。

國科會主委吳誠文頒獎致詞表示,今年「𝟐𝟎𝟐𝟓未來科技獎」吸引逾𝟓𝟎𝟎件科技團隊報名,最終選出𝟖𝟑項突破性創新成果,涵蓋生技新藥與醫材、先進材料、淨零科技、半導體與光電通訊、人工智慧及人文科技等六大領域,他肯定產學研界在科研成果實用化上的努力,展現臺灣學研機構在前瞻技術上的實力。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榮獲今年國科會「𝟐𝟎𝟐𝟓未來科技獎」的四個科研團隊如下: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鄭隆賓講座教授 帶領的科研團隊,運用非病毒基因轉殖技術,建立創新『多類型基因精準遞送之間質幹細胞平台建構:跨癌種精準免疫療法的新策略』,以低免疫原性之臍帶間質幹細胞為載體,成功導入多重治療基因,精準作用於腫瘤微環境,實現同步抗腫瘤與免疫調控;團隊成員包括:中國醫藥大學生醫所特聘教授徐偉成醫師及國立中央大學生命科學系許斐婷副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周德陽院長 與醫學院 #陳怡文教授 帶領科研團隊,開發「靶向性外泌體新藥平台」專利技術,通過美國𝐅𝐃𝐀 𝐈𝐍𝐃,在生技新藥與醫材領域領先群倫,技術團隊成員還有:謝明佑副教授、邱紹智教授、潘志明助理研究員、黃士維副研究員。

中國醫藥大學 #中西醫結合研究所 #王陸海講座教授 科研團隊,創新研發的人源化𝐂𝐃𝟐𝟒抗體𝐇𝐇𝟎𝟏𝟒𝟔,具備獨特的抗癌機制,為國內人源化CD24抗體抗腫瘤專利技術的領先者;榮獲今年「𝟐𝟎𝟐𝟓未來科技獎」殊榮,並由國科會推薦為本屆重點推廣之亮點技術!研發團隊成員包括:中醫學系詹世萱助理教授,李芸萱研究助理及張容甄博士生。

中國醫藥大學 #癌症生物精準醫學研究中心 #王紹椿教授 研究團隊,在洪明奇院士的指導下,成功研發出能夠精準辨識甲基化𝐄𝐆𝐅𝐑(𝐦𝐞𝐄𝐆𝐅𝐑)的單株抗體,於細胞實驗顯示對三陰性乳癌(𝐓𝐍𝐁𝐂)及其他實體腫瘤細胞有顯著刺殺效果,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博士後研究員林佑哲、資深研究助理李浤維與沈宜君,及林志偉助理教授。

🎊🎊本校洪明奇院士帶導T-Star團隊研究成果刊登國際頂尖期刊《 》,揭示𝗦𝗧𝗜𝗡𝗚激動劑臨床失敗關鍵機制並提出解方​台灣在地科研團隊癌症研究成果登上  #國際頂尖期刊《𝑺𝒄𝒊𝒆𝒏𝒄𝒆科學雜誌》!由  #中國醫藥大學  #洪明奇院士 帶領的...
20/10/2025

🎊🎊本校洪明奇院士帶導T-Star團隊研究成果刊登國際頂尖期刊《 》,揭示𝗦𝗧𝗜𝗡𝗚激動劑臨床失敗關鍵機制並提出解方

台灣在地科研團隊癌症研究成果登上 #國際頂尖期刊《𝑺𝒄𝒊𝒆𝒏𝒄𝒆科學雜誌》!由 #中國醫藥大學 #洪明奇院士 帶領的國科會𝗧-𝗦𝘁𝗮𝗿攻頂計劃研究團隊發表重大研究成果,揭示人類腫瘤對STING激動劑(STING agonists)反應不佳的關鍵分子機制,並提出具臨床潛力的解決方案;此研究發現不僅釐清了多項國際臨床試驗失敗的原因,更為癌症免疫治療開啟全新方向,彰顯台灣在 #癌症免疫治療 與 #分子機制 研究上的創新實力與科研深度。

國科會T-Star「台灣癌症尖端研究中心」攻頂計畫3-2癌症研究團隊,總主持人洪明奇院士是世界級癌症基因科學家,帶領來自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等10個癌症學研機構(𝑇𝑎𝑖𝑤𝑎𝑛 𝐶𝑎𝑛𝑐𝑒𝑟 𝐷𝑟𝑒𝑎𝑚 𝑇𝑒𝑎𝑚, 𝑇𝐶𝐷𝑇)整合研發能量,共同為加速解決人類癌症重大疾病,帶來幸福健康的未來共同努力;此次由 #許榮茂助理教授 主導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𝑺𝒄𝒊𝒆𝒏𝒄𝒆科學雜誌》,論文名稱:「𝑀𝑇𝐴𝑃 𝑑𝑒𝑓𝑖𝑐𝑖𝑒𝑛𝑐𝑦 𝑐𝑜𝑛𝑓𝑒𝑟𝑠 𝑟𝑒𝑠𝑖𝑠𝑡𝑎𝑛𝑐𝑒 𝑡𝑜 𝑐𝑦𝑡𝑜𝑠𝑜𝑙𝑖𝑐 𝑛𝑢𝑐𝑙𝑒𝑖𝑐 𝑎𝑐𝑖𝑑 𝑠𝑒𝑛𝑠𝑖𝑛𝑔 𝑎𝑛𝑑 𝑆𝑇𝐼𝑁𝐺 𝑎𝑔𝑜𝑛𝑖𝑠𝑡𝑠」,展現出台灣在癌症免疫治療、分子機制解析與藥物轉譯研究等核心領域的競爭優勢,不僅強化了台灣在全球癌症研究版圖中的地位,也為推動我國生醫科技發展與國際合作奠定重要里程碑。

本研究由洪明奇院士帶領T-Star團隊,最主要的研究成員是 #許榮茂助理教授、還有 #陳崇宇博士後研究員 及 #鄭維中教授,以及國際合作伙伴 #劉春曉助理教授。這項研究成果充分展現我國科研團隊在癌症免疫治療與轉譯醫學領域的深厚能量,並象徵台灣在國際生醫研究的競爭力與貢獻。

國際期刊《𝑺𝒄𝒊𝒆𝒏𝒄𝒆科學雜誌》論文網址: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l4089

更多內容 👉 https://www.cmu.edu.tw/news_detail.php?id=6000

✨ #114年全國醫學盃球類聯誼賽 在中國醫藥大學舉行三天競技 ✨今年全國醫學盃球類聯誼賽17日起在  #中國醫藥大學 舉行三天, 有來自十二所醫學校院共108隊1313位選手參與競技,16日傍晚舉行開幕式,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林正介代表江安...
17/10/2025

✨ #114年全國醫學盃球類聯誼賽 在中國醫藥大學舉行三天競技 ✨

今年全國醫學盃球類聯誼賽17日起在 #中國醫藥大學 舉行三天, 有來自十二所醫學校院共108隊1313位選手參與競技,16日傍晚舉行開幕式,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林正介代表江安世校長歡迎蒞校參賽的各校師長與選手們,他強調醫學盃的精神,不只是「競賽第一」,更是「友誼長存」,在球場上展現的協作合作默契、溝通能力與互相扶持,正是醫療團隊合作精神的延伸。

#林正介副校長 致詞表示,「全國醫學盃球類聯誼賽」自創辦以來,已走過數十個年頭,是全台醫學校院共同珍視的傳統盛事,它不僅是 #體育實力的展現, #更是醫學生情誼與團結合作精神的象徵。

「醫學」代表守護生命的使命,而「運動」象徵健康與活力;兩者看似不同,實則相輔相成,透過醫學盃競技,我們期待醫學生不僅能磨練技術,更懂得在運動場上學習合作、尊重與分享,從競技中凝聚出的團隊力量,將轉化為未來在醫療現場中。

況且,政府積極推動「運動島計畫」與「全民運動政策」,並成立「運動部」,以「健康台灣、活力國家」為願景,推廣全民參與運動的文化,讓運動不只是競技,更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鼓勵民眾從小養成運動習慣,把「健康」實踐於日常的生活。

林正介副校長並自掏腰包贊助球員加菜金二萬元及三瓶紅酒, #祝福各位選手比賽順利、全力以赴、賽出風格、賽出友誼。

114年全國醫學盃球類聯誼賽項目包含籃球、排球、桌球、羽球、網球與足球六大競技,競賽地點包括:籃球-逢甲大學體育館3F;排球-校本部排球場;桌球-校本部生醫B1;羽球-文華高中體育館3F;網球-逢甲大學網球場;足球-西屯足球場;有來自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國防醫學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輔仁大學醫學院、中山醫學大學、中國醫藥大學、高雄醫學大學、慈濟大學醫學院、長庚大學醫學院及馬偕醫學大學十二所醫學校院共108隊1313位選手參與競賽三天。

更多內容👉 https://www.cmu.edu.tw/news_detail.php?id=5999

🎉🎉以終為始,創造價值~本校  #生物醫學研究所  #江智聖助理教授 榮獲「 #第63屆十大傑出青年」殊榮!​ #中國醫藥大學 生物醫學研究所江智聖助理教授,近年投入  #奈米科技 與  #藥物傳遞系統 的研究表現出色,屢有創新突破,促進台...
16/10/2025

🎉🎉以終為始,創造價值~本校 #生物醫學研究所 #江智聖助理教授 榮獲「 #第63屆十大傑出青年」殊榮!

#中國醫藥大學 生物醫學研究所江智聖助理教授,近年投入 #奈米科技 與 #藥物傳遞系統 的研究表現出色,屢有創新突破,促進台灣生醫材料及藥物制放的研究能量,當選今年『第𝟲𝟯屆十大傑出青年』(醫學研究類)殊榮,將於10月18日下午在台南市文化中心演藝廳舉行的頒獎典禮接受表揚。

#十大傑出青年 是新世代的典範力量,每位當選者背後都有一段動人心弦的故事;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江智聖助理教授致力奈米科技與藥物傳遞研究領域表現卓越,他始終相信,唯有將自我價值與社會需求貼齊,誠懇且虛心的面對挑戰,並且願意與他人合作、讓利與共享,才能真正創造屬於這個世代的偉大成果。

從學生到研究員、從技術長到教師,不管是什麼頭銜,江智聖博士始終沒有偏離那個最初的核心信念:「讓科技為人服務,讓人類生活因創新而更好。」這也是為什麼,我願意從材料跨足醫學、從學術走向產業、從單一研究走向整合平台,因為我相信,唯有走進現場、與人連結、與需求對話,科技的價值才能真正發光發熱。

過去這些年,江智聖博士獲得了許多肯定與獎項,包含多次 #國家新創獎(第𝟭𝟳、𝟭𝟵與𝟮𝟬屆)、 #國科會未來科技獎(𝟮𝟬𝟮𝟮、𝟮𝟬𝟮𝟰),也受到相關領域的學會包含 #台灣奈米生醫材料學 以及 #中華民國生醫材料與藥物置放學會 的肯定,獲頒優秀年輕學者的獎項。對我來說相當重要的是,當我在國際知名的控制藥物釋放學會(𝐂𝐨𝐧𝐭𝐫𝐨𝐥𝐥𝐞𝐝 𝐑𝐞𝐥𝐞𝐚𝐬𝐞 𝐒𝐨𝐜𝐢𝐞𝐭𝐲)作為台灣代表在年輕學者論壇進行報告,分享了我們的研究與在台灣結合生技產業的產學轉譯工作後,獲得了最佳演講者肯定的殊榮。我心裡清楚,這些獎項是對我努力的肯定,也提醒我不要停下腳步。

江智聖博士經驗,真正的創新從來不是單打獨鬥的英雄主義,而是「融合」與「讓利」的藝術-融合跨域知識、攜手合作夥伴, #將個人才能轉化為集體成果, #最終回饋給社會與大眾,為人類健康帶來實質改善。這樣的理念貫穿我人生的重要選擇,也形塑了我從材料系大學生、到生醫材料與奈米科學的研究者、再到生技公司技術長與轉譯與產學合作的整合研究人員的每一個步伐。

更多內容 👉 https://www.cmu.edu.tw/news_detail.php?id=5998

🏆 以教好為榮、紮根醫學教育~本校表揚 𝟐𝟎𝟐𝟓年「 #臨床醫學教育貢獻獎」四位得獎人👏👏​ #中國醫藥大學  #臨床醫學教育基金會 𝟐𝟎𝟐𝟓年第𝟏𝟗屆「臨床醫學教育貢獻獎」評選揭曉,在  #臨床醫學 領域表現優異的  #魏長菁醫師、 #梁...
15/10/2025

🏆 以教好為榮、紮根醫學教育~本校表揚 𝟐𝟎𝟐𝟓年「 #臨床醫學教育貢獻獎」四位得獎人👏👏

#中國醫藥大學 #臨床醫學教育基金會 𝟐𝟎𝟐𝟓年第𝟏𝟗屆「臨床醫學教育貢獻獎」評選揭曉,在 #臨床醫學 領域表現優異的 #魏長菁醫師、 #梁信杰醫師、 #徐毓嶸醫師​ 及 #吳惠足護理師 4人,分別在「教學實務」、「課程設計」、「教育研究」、「輔導諮詢」專業表現優異、脫穎而出獲獎,江安世校長於10月15日上午在校院行政會議中公開表揚,各頒贈獎杯一座及獎金𝟭𝟬萬元。

中國醫藥大學臨床醫學教育基金會於2007年由校務顧問 #陳偉德講座教授、 #簡慧麗 夫婦捐贈百萬元創辦,為提攜後進設置「臨床醫學教育貢獻獎」,迄今邁入第19年,藉以激勵優秀熱忱的臨床教師,從事攸關生命健康的臨床教學實務、課程設計、輔導咨詢、行政領導或教育研究等臨床教學活動,且有卓越事蹟、特殊貢獻或具體成果者,頒予臨床醫學教育獎及獎金獎勵。

更多內容 👉 https://www.cmu.edu.tw/news_detail.php?id=5996

Address

台中市北屯區經貿路一段100號
Taichung
40402

Opening Hours

Monday 08:00 - 17:00
Tuesday 08:00 - 17:00
Wednesday 08:00 - 17:00
Thursday 08:00 - 17:00
Friday 08:00 - 17:00

Telephone

+886422053366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中國醫藥大學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中國醫藥大學: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