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聲醫師 Dr. Chucs

朱家聲醫師  Dr. Chucs Dr. CHⓤCS • 🐷
消化內科(肝膽腸胃內科)醫師 •

主治醫師@永安診所
跨領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Dr. CHⓤCS •
消化內科(肝膽腸胃內科)醫師 •

= 分享健康資訊跟大家交流😁 =

主治醫師@永安診所
跨領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上週,有一位以前在醫學中心認識的病患來到我的診所。哇~那一瞬間,好多回憶湧了上來‼️他是一位罕見疾病「類肉瘤病(Sarcoidosis)」的患者。最初是因為肺部的類肉瘤在胸腔科治療,效果很好,病灶幾乎完全消失了。沒想到後來在肝臟發現疑似腫瘤...
07/08/2025

上週,有一位以前在醫學中心認識的病患來到我的診所。
哇~那一瞬間,好多回憶湧了上來‼️

他是一位罕見疾病「類肉瘤病(Sarcoidosis)」的患者。
最初是因為肺部的類肉瘤在胸腔科治療,效果很好,病灶幾乎完全消失了。
沒想到後來在肝臟發現疑似腫瘤,於是由胸腔科主任轉介到我的門診。

😱 天啊,這可是非常少見的疾病!
更何況當時的我剛成為主治醫師不久,治療經驗可以說是零🥲
不只肝臟的影像讓人擔心,病人的肝功能檢查也確實異常,
我翻了好多書、請教了不少老師,才終於鼓起勇氣開始給藥治療💊

幸好治療反應很好,病人也非常配合💪
就在我以為可以順利控制下來時,影像學檢查卻又出現了新問題——疑似肝硬化😥
我一方面懷疑病程怎麼可能進展這麼快,另一方面也感到不甘心,畢竟肝功能都已明顯改善了。
最後還是下定決心和病人討論,再做一次肝切片,也再一次請教前輩們的意見。
所幸,結果是好的❤️

除了疾病本身罕見,這位病人讓我最感動的是他的信任‼️
當時我很坦白地告訴他,這是我第一次治療這個疾病,但我會盡全力請教老師、謹慎面對。
沒想到他毫不猶豫地答應,願意讓我接手🙏
在治療與用藥調整的過程中,我們也始終保持良好的溝通,
即使病情有些起伏,他從未氣餒,反而更加積極配合💪

這次再見到他,其實我很想跟他說:「謝謝❗️」
謝謝他當時毫無保留的信任❤️
在我還很菜,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也謝謝他讓我體會到,什麼是醫病之間真正的夥伴關係🥰

🔆 善意的付出,終會有善意的回報 🔆
這幾年,總有一些病人,會讓我打從心底覺得:『能夠當醫生,真好。』🤗

—————————

講了一大篇都還沒講到類肉瘤病😅

【什麼是類肉瘤病 Sarcoidosis?】

#類肉瘤病 是一種 #慢性發炎性疾病 ,當 #免疫系統 出現異常時,會在身體的器官裡形成一種叫做「 #肉芽腫 」的小結節。
這些結節可能會影響器官的正常功能,最常見的是發生在肺臟,但也可能侵犯肝臟、皮膚、眼睛、心臟、神經或淋巴結等。
有些患者是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異常影像,有些人則會出現咳嗽、氣喘、疲倦、皮膚紅疹、視力模糊、肝功能異常等症狀。
幸運的話,病情可能自行緩解;但也有部分人會發展成慢性、甚至導致器官纖維化。
目前尚不清楚確切病因,可能與 #免疫反應失調 、 #遺傳體質 或 #環境因素 有關。
如果有不明原因的肺部異常、肝功能異常或其他全身症狀,建議與醫師討論、進一步檢查。早期診斷與追蹤,可以避免病情惡化喔!

#消化內科

【你聽過「萎縮性胃炎」嗎?】— 胃黏膜慢慢變薄的沉默殺手常常胃脹、沒食慾,甚至吃一點就飽?小心,這可能是「萎縮性胃炎」的警訊!❓什麼是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是一種慢性的胃黏膜發炎退化,隨著時間推移,胃黏膜會慢慢變薄,分泌胃酸和消化酵素的能力...
31/07/2025

【你聽過「萎縮性胃炎」嗎?】
— 胃黏膜慢慢變薄的沉默殺手

常常胃脹、沒食慾,甚至吃一點就飽?
小心,這可能是「萎縮性胃炎」的警訊!

❓什麼是萎縮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是一種慢性的胃黏膜發炎退化,隨著時間推移,胃黏膜會慢慢變薄,分泌胃酸和消化酵素的能力也會下降,進一步影響營養吸收。

造成萎縮性胃炎的常見原因包括:
✔️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 自體免疫反應(如自體免疫性胃炎)
✔️ 長期抽菸、飲酒或吃刺激性食物

⚠️ 要小心的是,萎縮性胃炎不只是「胃比較敏感」而已!
⚠️ 它還可能進展成「腸化生」甚至「分化不良」,這些都是胃癌的前期變化。

💊 要怎麼治療呢?
✅ 幽門桿菌的根除治療:這是預防胃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 營養補充:如缺鐵或缺維生素B12,可補充口服或注射劑。
✅ 胃藥輔助:包括保護胃黏膜、減少胃酸刺激等。
✅ 健康生活:戒菸、戒酒、避免加工食品與重口味飲食。

📋 那…該如何預防呢?
🔎 建議40歲以上、有胃部症狀或家族史者,定期接受胃鏡檢查。
🦠 有幽門桿菌感染的,應積極進行幽門桿菌的根除療程。
🥗 飲食清淡、多蔬果、少油炸。

保護你的胃要從每天的生活開始💪

#消化內科 #萎縮性胃炎 #腸化生 #分化不良 #胃癌 #胃鏡 #幽門桿菌 #根除治療

💊 你知道嗎?除了藥效,孩子對「藥的信任感」也很重要!期刊 Gastroenterology 在這個月刊登了一篇文章,文章中討論的目標是『 #青少年腸躁症 』。這個研究使用了一個常用於成人腸躁症的藥物 —— Mebeverine,探討這個藥...
19/07/2025

💊 你知道嗎?除了藥效,孩子對「藥的信任感」也很重要!

期刊 Gastroenterology 在這個月刊登了一篇文章,
文章中討論的目標是『 #青少年腸躁症 』。

這個研究使用了一個常用於成人腸躁症的藥物 —— Mebeverine,
探討這個藥物在青少年腸躁症是否也一樣有效。

Mebeverine(美服寧)是一種常見用於舒緩腸胃蠕動異常引起腹痛的藥物,
目前廣泛使用於成人腸躁症(IBS),
有時候針對有腸躁症的青少年,醫師也會使用來改善相關不適。

這項針對青少年(12-17 歲)的研究發現:
ℹ️ Mebeverine 與安慰劑相比,實際效果相近。(就是效果不顯著的意思😭)
不過,有趣的發現是:
ℹ️ 如果告訴孩子「這是有效的藥物」(跟他們說他們吃的是真的Mebeverine這個藥物),
即使實際上他們吃到的是安慰劑,他們『主觀覺得症狀改善的比例仍然明顯提升』。

換句話說, #信任與期待 ,可能影響症狀改善的效果!🧐信心很重要!

✅ 被告知服用有效藥物的孩子,不論實際上吃的是否是Mebeverine或是安慰劑,症狀改善的效果都更高。
✅ 但是,藥物本身與安慰劑相比卻沒有顯著的療效。

🔔 提醒:青少年的腸胃不適,除了藥物,心理支持、環境調整、良好溝通都很重要。(其實年紀更小的小孩也一樣需要心理支持跟良好的溝通)
Mebeverine仍然是安全的藥物選項之一,但若效果有限,可能要適時地加入生活或心理層面上的協助。

‼️ 臨床上我們也常見,如果病患對醫師比較信任,即使開的藥物都一樣,病患症狀的改善也會較為顯著。(醫病信任很重要啊❤️)
‼️ 難怪老人家都說『醫師緣』很重要☺️

#腸胃保健 #兒童健康 #腸躁症 #心理影響 #正向溝通 #醫病信任

文章:Rexwinkel R, Vermeijden NK, Zeevenhooven J, et al. Mebeverine and the Influence of Labeling in Adolesc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or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A 2 × 2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Gastroenterology. 2025;169(1):94-103. doi:10.1053/j.gastro.2025.02.030

上週有一位56歲男性患者因為  #糞便潛血 陽性,被轉介來做  #大腸鏡 檢查……在檢察前因為看到病患之前有  #潰瘍性結腸炎 病史,所以稍微問了一下他目前的治療……他說,好幾年來都是吃口服藥物(5-ASA),從來沒有換過藥物,但是近一年 ...
11/07/2025

上週有一位56歲男性患者因為 #糞便潛血 陽性,被轉介來做 #大腸鏡 檢查……

在檢察前因為看到病患之前有 #潰瘍性結腸炎 病史,所以稍微問了一下他目前的治療……
他說,好幾年來都是吃口服藥物(5-ASA),從來沒有換過藥物,但是近一年 #腹瀉 跟 #血便 的狀況越來越嚴重,所以他才下定決心來做大腸鏡。

怎知‼️
他的 #大腸發炎 的好嚴重啊😢
檢查完趕緊叫他回到原治療醫師那邊詢問是否需要使用 #免疫調節劑 或 #生物製劑 治療,
不好好治療的話,他的腹瀉跟血便是沒辦法緩解的……

🔍 什麼是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是一種 #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 ,主要影響大腸與直腸黏膜,會引起腹痛、腹瀉、血便、頻繁便意等症狀,反覆發作可能影響生活與工作。

目前尚無根治方法,但可透過藥物 #控制發炎 與 #減少復發 。常用藥物包括:
✔️ 5-ASA:基礎抗發炎治療
✔️ 類固醇:急性發作時短期使用
✔️ 免疫調節劑與生物製劑:用於中重度或藥效不佳的患者

除了藥物之外,良好的作息、減少壓力、飲食的調整(避免高脂辛辣)也有助於穩定病情。除非病情無法控制或出現併發症,才可能需考慮手術切除病變處的腸道。

如果有反覆腹瀉、血便或持續的腹痛,一定要儘早就醫檢查。
早期治療才能有效控制症狀,提升生活品質👍

#潰瘍性結腸炎 #血便要注意 #腸道發炎 #健康生活 #消化內科

前幾天,有位準備要來做鎮靜大腸鏡檢查的50多歲女士,在護理人員幫她打好靜脈留置針之後突然快要暈倒了😵當場血壓一量收縮壓只剩60mmHg,心跳也只有每分鐘50下😱病患全身狂冒冷汗我的背也都涼了😢好險在緊急處理後病患慢慢恢復但是也只好先暫停那天...
06/07/2025

前幾天,有位準備要來做鎮靜大腸鏡檢查的50多歲女士,在護理人員幫她打好靜脈留置針之後突然快要暈倒了😵

當場血壓一量收縮壓只剩60mmHg,心跳也只有每分鐘50下😱
病患全身狂冒冷汗

我的背也都涼了😢
好險在緊急處理後病患慢慢恢復
但是也只好先暫停那天的大腸鏡檢查了…

💉 暈針💉
有些人看到針會怕
有些人被針刺會哭😢
有些人甚至直接暈倒😵

#暈針 是一種 #迷走神經性昏厥 (vasovagal syncope)的表現,常見於抽血🩸、打針💉、看到血🩸或是強烈情緒壓力😣時發生。

這樣的反應會造成……
1️⃣ 心跳變慢(bradycardia)
2️⃣ 血管擴張 → 血壓下降(hypotension)
3️⃣ 腦部暫時性供血不足 → 暈眩、冒冷汗、甚至昏倒

如果發生這樣的情情,可以……
1️⃣ 平躺、抬腿:促進回心血量,幫助血壓回
2️⃣ 保持通風、避免擁擠悶熱的環境
3️⃣ 可在抽血或打針前主動告知醫護人員,採取預防措施(如臥姿抽血)

當然,如果反覆暈針或懷疑其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暈眩(如心律不整),還是要考慮進一步的檢查喔🧐

#消化內科

🌟 脂肪肝新藥有希望! 🌟你聽過「 #脂肪性肝炎 」嗎?這是  #脂肪肝 惡化的一種情況,叫做   ( #代謝異常相關脂肪性肝炎 ),可能會引起肝臟發炎與纖維化,長期下來甚至會變成肝硬化或肝癌。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在 6 月 20 日宣...
01/07/2025

🌟 脂肪肝新藥有希望! 🌟

你聽過「 #脂肪性肝炎 」嗎?
這是 #脂肪肝 惡化的一種情況,叫做 ( #代謝異常相關脂肪性肝炎 ),
可能會引起肝臟發炎與纖維化,長期下來甚至會變成肝硬化或肝癌。

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在 6 月 20 日宣布,建議批准一款新藥 (成分為 ) 用於治療 MASH 患者,特別是那些已經出現中重度肝纖維化但還沒到肝硬化的族群。

Rezdiffra能夠活化肝臟中的特定受體,幫助 #減少肝臟脂肪堆積 、 #改善發炎與纖維化 。

🧪在第三期臨床試驗MAESTRO‑NASH試驗中🧪
⭕️ 917 名患者在 12 個月後:使用 100 mg 劑量者有 30%達到 MASH 緩解且纖維化無惡化(80 mg 組為 26%),對照組僅 10%;
⭕️ 纖維化改善加上疾病無惡化者分別為 29%(100mg組)、27%(80mg組),對照組僅 17% 。

目前這項藥物還在等歐盟正式批准,但這對脂肪肝病患來說,無疑是個值得期待的好消息👍

‼️如果你有肥胖、糖尿病、高血脂、或代謝症候群,定期追蹤肝功能與腹部超音波,有助於早期發現脂肪肝變化唷‼️

#消化內科

「醫生!你不是說可以減少15%的體重嗎?我怎麼減了幾公斤就減不動了😢」這篇由 Cleveland Clinic 研究團隊在這個月初發表在Obeisty期刊內的研究可以解答這個問題💡研究團隊探討在真實臨床環境下,對未診斷 2 型糖尿病但有過重...
26/06/2025

「醫生!你不是說可以減少15%的體重嗎?我怎麼減了幾公斤就減不動了😢」

這篇由 Cleveland Clinic 研究團隊在這個月初發表在Obeisty期刊內的研究可以解答這個問題💡
研究團隊探討在真實臨床環境下,對未診斷 2 型糖尿病但有過重或肥胖(BMI 平均約 39.7 的成人)使用注射型 或 ,並根據是否停止用藥來比較體重(與血糖)控制的變化 。

這是個回朔性的研究,共7881名參與者,其中6109人使用Semaglutide,1772人使用Tirzepatide,(兩組人數是有點差距)。
其中,約80.8%的使用者是使用低維持劑量(≤1 mg Semaglutide 或 ≤7.5 mg Tirzepatide) 。

‼️ 發現 ‼️
1️⃣ 整體平均一年後體重率減少約8.7 %(±9.6 %) 。
2️⃣ 早期中斷組、晚期中斷組與未中斷組分別的體重減少率分別為3.6 %(±8.1 %)、6.8 %(±9.1 %)、11.9 %(±9.2 %)。
3️⃣ 如果持續使用高劑量而且未中斷使用的話,Semaglutide可減少13.7 %體重,Tirzepatide可減少18 %體重。

這個真實世界的研究結果,可以讓我們更了解到 #真實世界(非臨床試驗)的病患實實在在可以得到的體重減輕率。
當然也是有效減重,但還是沒辦法像想象中那麼神,
主因在於用藥的中斷率高(可能是因為藥費太高、副作用、藥品短缺等問題)以及多數患者會傾向維持低劑量而非高劑量注射。

真實世界的資料是非常重要的‼️
這樣的研究結果可以讓醫師能更有依據的向求診民眾解說,也可以避免使用藥物減重的民眾太失落,覺得自己減的不夠多。
當然,還是推薦「高劑量」+「不中斷」減重效果會最好喔👍

#消化內科 #減重

24/06/2025
你缺的可能不只是陽光🔆,還有腸胃的好幫手——   !說到維生素D,你可能只想到骨頭和鈣,但你知道嗎?它其實也跟你的  #腸胃健康 超有關!研究發現,維生素D太低可能會增加以下風險:➡️ 憩室炎:一種常見的腸道發炎問題,維生素D高一點,風險就...
20/06/2025

你缺的可能不只是陽光🔆,還有腸胃的好幫手—— !

說到維生素D,你可能只想到骨頭和鈣,但你知道嗎?它其實也跟你的 #腸胃健康 超有關!

研究發現,維生素D太低可能會增加以下風險:
➡️ 憩室炎:一種常見的腸道發炎問題,維生素D高一點,風險就低一點。
➡️ 大腸癌:維生素D多一點,可能幫你多一層保護。
➡️ 發炎性腸道疾病(像是克隆氏症):缺乏維生素D會讓症狀更嚴重、更容易復發。
➡️ 脂肪肝:維生素D可能有助對抗肝臟的發炎與纖維化。

但問題是——現代人日曬少、久坐多,超過四成人都缺維生素D,尤其是深膚色族群更容易缺乏。

❓那要怎麼補❓

適當日曬、吃魚、蛋、香菇,再加上每日最多2000 IU的維生素D3補充,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安全又有效的做法(當然最好先問醫師!)。

‼️小結論‼️

維生素D不是萬能,但它真的很重要。不只顧骨頭,也顧腸胃!快檢查一下你是不是陽光不夠,D也不夠了!

——
ChatGPT節錄改寫自The Overlooked Link Between Vitamin D and GI Health - Medscape - May 20, 2025.

#消化內科

【40歲就該開始做FIT?研究證實早篩更有效!】國際知名期刊   Oncology 前兩天發表了一篇由台大團隊撰寫的研究論文。研究顯示,從   ,比等到50歲才開始效果更好!這個台灣的大型研究追蹤了超過50萬人,發現40~49歲提早接受FI...
14/06/2025

【40歲就該開始做FIT?研究證實早篩更有效!】

國際知名期刊 Oncology 前兩天發表了一篇由台大團隊撰寫的研究論文。
研究顯示,從 ,比等到50歲才開始效果更好!

這個台灣的大型研究追蹤了超過50萬人,發現40~49歲提早接受FIT檢查的人,未來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降低25%,死亡風險更下降超過三成! 這代表早一點發現、早一步處理,真的能救命!

( #糞便免疫化學測試 )是一種簡單、安全、非侵入性的檢查,只要採集糞便樣本,就能找出是否有潛在出血跡象,幫助我們早期發現大腸癌。

👉 #國健署 目前提供50歲以上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FIT檢查,但如果你家族中有 #大腸癌 病史,或是有不明腹痛、血便等症狀,也可以考慮提早自費檢查。

📍健康無價,篩檢是最聰明的投資!

#消化內科

圖片為ChatGPT生成

那天有位50歲女性回診看抽血報告我看到報告瞬間嚇了一大跳!‼️AFP 50.5ng/mL‼️(   超過10就已經是紅字了...)病患倒是很淡定,她說:「我從20歲開始抽血,這個AFP就都一直這麼高了。」我看了過往的紀錄。嗯,確實是如她所說...
11/06/2025

那天有位50歲女性回診看抽血報告
我看到報告瞬間嚇了一大跳!

‼️AFP 50.5ng/mL‼️
( 超過10就已經是紅字了...)

病患倒是很淡定,她說:「我從20歲開始抽血,這個AFP就都一直這麼高了。」
我看了過往的紀錄。嗯,確實是如她所說沒錯,而且每半年的 #肝臟超音波 檢查也都沒有異狀。

即使如此我還是問了她:「那妳有到 #婦科 檢查過嗎?」
這時換病患呆住了😮:「為什麼要到婦科檢查?」

————————————

AFP( #甲型胎兒蛋白 ,Alpha-fetoprotein )高的原因有多種,
最普遍為大家所知的原因是: #肝癌 。

但其他如 #肝硬化 、 #慢性肝炎 、 #生殖細胞瘤 (如 #睪丸癌 #卵巢癌 #畸胎瘤 #卵黃囊瘤 等)、少見的腸胃道腫瘤 (如 #肝樣腺瘤 等),以及 #懷孕 都會讓體內的AFP濃度上升。
當然,也有人天生體內AFP濃度就比較高,也不是什麼惡性的問題。

只是,如果抽血發現AFP比較高,還是要把可能的原因查過一遍,會比較安心喔!❤️

#消化內科

Address

Taichung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朱家聲醫師 Dr. Chucs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朱家聲醫師 Dr. Chucs: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