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喜心理治療所

心喜心理治療所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心喜心理治療所, Psychotherapist, 市民大道一段251號, Taichung.

早期療育/學齡兒童及青少年心理治療
成人/伴侶諮商/親職教養/壓力調適/生涯規劃
腦心智功能復健訓練
壓力放鬆、情緒管理
小團體社交互動課程
量身定制心理治療計畫
💕用心陪伴,喜迎成長每一步💕

中市衛心理治療字第XY03190039號
LINE官方帳號:https://line.me/ti/p/~
官方網站: https://www.xinxi2024.com/

【晝夜變化與情緒:當陽光變少,心情也變低落?】最近在處理個案的預約時發現,已經停止個別諮商一陣子的個案最近在官方LINE詢問心理師可以預約的時間,並對照了過往個案進行個別諮商的時程,發現季節的轉變、晝夜的變化也影響了他們的情緒表現。隨著季節...
19/11/2025

【晝夜變化與情緒:當陽光變少,心情也變低落?】

最近在處理個案的預約時發現,已經停止個別諮商一陣子的個案最近在官方LINE詢問心理師可以預約的時間,並對照了過往個案進行個別諮商的時程,發現季節的轉變、晝夜的變化也影響了他們的情緒表現。

隨著季節轉換、白天時間變短,許多人會發現自己容易感到疲倦、提不起勁,甚至情緒低落。這或許不只是「懶洋洋」的錯覺,而是和我們的大腦生理節律密切相關。
在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生理時鐘中樞」──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它會根據光線變化來調整體內節律,包括:醒睡週期、體溫調節與激素分泌(如褪黑激素與血清素)。但是當日照時間縮短時,因為大腦接收到的光線刺激減少、褪黑激素分泌增加,容易感到想睡,或血清素(serotonin)濃度降低,進而影響心情穩定與愉快感。若是這種狀況若持續,可能導致「季節性情緒失調(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又被稱為「冬季憂鬱」。

且過往研究顯示,當白天變短、天氣陰暗時,人們常出現: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反應變慢;或是已經增加睡眠時間但仍覺疲倦;或食慾增加、特別想吃碳水化合物,這些狀況都是情緒與生理節律失調的表現。
另外,近年的心理神經免疫學研究發現,腸道不只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也被稱為「第二大腦(second brain)」。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群(microbiota)**能:影響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的生成、調節免疫反應與發炎狀態,並透過「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與大腦互相影響,因此當腸道菌相失衡時,容易導致焦慮、憂鬱等情緒波動。

因此近期也有多項臨床研究指出,某些益生菌株(如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Bifidobacterium longum)有助於: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分泌、增加血清素生成,穩定情緒、改善睡眠品質與疲勞感。
這類能影響心理健康的菌種,常被稱為「心理益生菌(psychobiotics)」。
當然,我們也可以嘗試透過搭配均衡飲食、規律作息與日照曝曬,協助改善季節性情緒低落,讓身心回到「自然節律」,下面的小練習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嘗試:
1. 曬太陽:每天至少10–30分鐘自然光照,有助調整生理時鐘。
2. 規律作息:固定時間起床與就寢,穩定褪黑激素節律。
3. 多吃發酵食品:優格、味噌、泡菜等天然益生菌食物。
4. 輕運動:散步、瑜伽或伸展能促進血清素分泌。
5. 覺察心情:可透過寫情緒日記或正念呼吸練習來穩定情緒。

情緒的穩定對人們相當重要,進而會影響社交人際互動、工作狀態、家庭照顧等多層面,但隨著日照減少、氣候轉涼,我們的身體與心理都會進入「冬眠模式」。因此適度補充陽光、照顧腸道健康、保持規律生活,就能幫助情緒回歸平衡。不過若情緒低落持續超過兩週,建議尋求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的協助。

【老師,你可以教他不要生氣嗎?】圖/文:顏睦蓉諮商心理師「老師,你看才剛稱讚完他,他又開始生氣了!」「老師,我家寶貝好的時候都很好,但生氣的時候就像換了個人似的。」「老師,你可以跟他說叫他不要這麼愛生氣,有些事情忍忍就過去了嘛」當孩子有情緒...
14/11/2025

【老師,你可以教他不要生氣嗎?】
圖/文:顏睦蓉諮商心理師

「老師,你看才剛稱讚完他,他又開始生氣了!」
「老師,我家寶貝好的時候都很好,但生氣的時候就像換了個人似的。」
「老師,你可以跟他說叫他不要這麼愛生氣,有些事情忍忍就過去了嘛」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常常也會讓爸爸媽媽不知所措,這時候我該阻止他嗎?可是他又聽不進去。
還是冷眼旁觀?但這樣好像每次的問題都沒有解決。
再回應「該怎麼做」之前,我們先慢下來看看孩子「發生什麼事」?

💡首先,先來介紹關於「生氣」這個情緒小精靈。
根據心理學家Ekman延伸達爾文的是應觀點提到,人類會有6種基本的情緒,而生氣情緒就是其中的一個。
基本情緒的意思是當人類在演化、生存的過程中這六種情緒是最基本幫助我們存活下來的感覺,因此沒有分對錯好壞。

💡關於生氣情緒的功能,心理學家也發現在不同情境下「生氣」情緒可以幫助我們的地方,像是:
1.保護界線:
因為生氣是一個較強烈、很容易注意到的情緒,所以當別人不公平的對待自己時,生氣就會跳出來說「嘿!這是我在意的事情,請你不要這樣對我」
2.達成目標:
另外,生氣也會帶來一股行動力。像是被誤會時想要解釋清楚、想要贏過他人的衝勁。如果能夠好好利用這股「氣」,就可以幫忙我們更有動力的去完成自己所在意的事。
3.自我覺察:
最後,生氣也是很能夠幫忙我們去反思「甚麼是我想要的」很重要的情緒。有時候,我們生氣,其實是因為「被忽略」「覺得不被尊重」或「害怕被誤會」,聽懂生氣背後的需求是我們可以一起練習的能力。

❓那為什麼有時候生氣小精靈來的時候,我們會不太歡迎他呢?
這裡分享幾個當生氣小精靈來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有的感受或是反映:
1.覺得受傷/被攻擊:有時候生氣的來臨像火山爆發,有時候又有種「最怕空氣突然安靜」的可怕。就像剛剛提到的,生氣其實是具有攻擊性、高強度的情緒,所以待在這個情緒風暴的我們會感到手足無措,甚至想逃跑也是很正常的。
2.情緒的互相渲染:也有家長會分享「阿他生氣的時候,我也會跟著很生氣ㄟ!」這時候兩坨生氣風暴就很容易形成巨型風暴,然後迎來一場大災難! 會容易有情緒的渲染一方面是我們是富有情感的生物,所以很容易感知到他人的情緒,也很容易「共感」,所以當孩子有情緒時如何短暫的隔離,而不要變成另一個風暴就是平常可以一起跟孩子討論的!
3.社會文化規範:尤其是華人的文化脈絡下,常常會講求「以和為貴」、「一笑泯恩仇」,而當面對生氣等較不舒服的情緒時,就也會有「不該出現」等迷思,另一方面是在從小的教育裡我們也比較少學習「面對生氣及衝突」的方法,也會讓我們感受到這個巨大情緒來臨時我們卻手足無措的慌張感。

❓那如果生氣是正常的情緒,情緒課都在上什麼呢?
根據Spielberger(1988)提出狀態-特質-生氣表達理論指出,生氣的評估又可以分成三個面向
1.狀態生氣(State Anger): 引起生氣感受的事件。
2.生氣特質(Trait Anger):孩子本身容不容易被激怒或感受到生氣。
3.生氣的表達(Anger Expression):當有了情緒感受後,孩子會傾向用甚麼方式來表達(如:外在攻擊或是內隱的自我攻擊)

🌟而在情緒課裡,我們就能透過遊戲、互動、覺察等方式幫忙孩子去練習從身體上經驗到生氣的感受、練習有了生氣感受後要怎麼好好表達、怎麼安撫生氣的自己甚至是去好好表達情緒背後的需求。

雖然看起來是一段有結構、可以按部就班的學習,但實際上是反反覆覆的練習,有時候孩子會真的經驗到自己能更加認識自己的感受,但有時候又會因為外在壓力而需要「失控」一下。但無論如何,相信當我們能夠安頓好自己,提供孩子進步學習的環境,相信他們是有力量能夠更好的認識與調整自己的!

下一篇會解鎖當孩子生氣爆炸時,大人可以好好的陪伴與教孩子,怎麼好好運用「生氣」而不是直接讓他消失。

【玩中學:提升認知力的實體遊戲與數位遊戲比較】現在的孩子在年齡很小時就可能會開始接觸螢幕,許多家長會問:「玩 iPad 拼圖是不是跟拼實體拼圖一樣有益?」答案是——兩者各有優勢,但對 0–6 歲孩子來說,動手操作的實體經驗仍是認知發展的基礎...
11/11/2025

【玩中學:提升認知力的實體遊戲與數位遊戲比較】

現在的孩子在年齡很小時就可能會開始接觸螢幕,許多家長會問:「玩 iPad 拼圖是不是跟拼實體拼圖一樣有益?」答案是——兩者各有優勢,但對 0–6 歲孩子來說,動手操作的實體經驗仍是認知發展的基礎。而且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1歲以下嬰兒不應該接觸任何螢幕,因此也不建議看電視;美國兒科學會則建議,孩子須滿一歲半後才適合看電視,且除了視訊聊天以外,18個月以下的嬰幼兒,都應避免接觸任何的螢幕媒介裝置。因此在3C用品使用的把空就是家長的責任了!

那家長也曾跟我抱怨,孩子的玩具實在是太多了,有一大堆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工程車、消防車、警車;還有各種不同的積木、磁力片、磁力積木、拼圖、玩偶、娃娃、扮家家酒等。實在是佔據家裡許多的空間,而且如果孩子沒有養成收拾玩具的習慣,更會讓家長火冒三丈,但如果有iPad所有東西就搞定了,也不需要那麼多的玩具,外出攜帶也方便,還不佔空間。

確實兩者都各有好處,但回歸到0-6歲孩童發展所需,透過動手操作、實際的觸碰玩具,不只有保護了孩子的眼睛,還可以訓練到孩子的精細動作、手眼協調等,這些對於未來孩子進入了需要握筆寫字的階段,更是不可或缺的練習與訓練,而且有實體的作品更可以讓孩子有滿滿的成就感與喜悅,每當我家小朋友用磁力片和妹妹一起合作蓋了一座城堡後,總會要求我拍照作紀念,還在保留在家中展示好幾天,這種喜悅是難以言喻的。

因此我更會覺得實體遊戲和數位遊戲是可以兩者並存的,但需要考量到孩子的發展年齡和使用的時間與時機,避免過長的3C用品使用時間影響其視力與注意力,也和家長建議針對0-6歲孩童這兩個可以玩的小遊戲喔!
針對年齡較小的孩子,這些實體遊戲就很適合:
1.顏色配對卡:讓孩子找到相同顏色/形狀/. 圖案的卡片,而且還可以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提升,可以正確的辨別這些顏色和形狀或是圖案後,用來與孩子比賽誰的速度快

2.形狀分類盒:把不同形狀的積木放進對應洞口,可以練習孩子的抓握、視動協調能力

3.記憶翻翻卡:可以把一樣圖案的卡片蓋起來,和孩子輪流翻卡片,找到一樣的,可以提升輪流等待的能力,也能訓練注意力與短期記憶喔!

4.實體拼圖:可以先從兩片拼圖開始,在逐漸增加難度,在拼拼圖的過程中,也能提升孩子的觀察力,學習從拼圖上的顏色或形狀去尋找線索思考應該要拚在哪裡;

5.尋寶任務:可以把家中的物品藏起來,並給予提示,讓孩子藉由這些線索思考物品藏在哪裡,當然也可以透過繪本玩遊戲,市面上也有許多像是這樣的找東西的繪本喔!

數位遊戲的部分可以參考像是Tiggly Shapes的app,可拼圖線上畫,透過手指在螢幕上點即與拉動進行拼圖;或是認知學習類的遊戲,一樣以分類、配對、數字遊戲等為主。

實體玩具的優點是可以讓孩子能實際「摸、拿、翻、拼」,同時啟動觸覺與肌肉感覺,促進邏輯思考。研究指出,這樣的感官經驗能強化兒童的概念理解與空間推理(Plowman & McPake, 2020)。

數位遊戲的優點則是主題多樣、即時回饋快,能提高專注與動機。但若時間過長或缺乏成人陪伴,孩子可能僅停留在被動操作,學習深度不夠。但建議0–6 歲以實體遊戲為主,而且每日螢幕時間建議不超過 1 小時,並鼓勵家長陪同一起玩。因為這個時候的學習不是比賽點擊速度,而是思考與探索的深度。

【關於拖延,你是懶惰還是完美主義?】文:陳郁臻諮商心理師當接收到新的工作任務或親友的要求,看著截止日期一天天逼近,手上的代辦事項仍然沒有處理妥當,還沒完成工作的心情充斥了不安與焦慮,是否這也是你的心情寫照呢?我們可能經歷過一種狀態,當需要完...
07/11/2025

【關於拖延,你是懶惰還是完美主義?】
文:陳郁臻諮商心理師

當接收到新的工作任務或親友的要求,看著截止日期一天天逼近,手上的代辦事項仍然沒有處理妥當,還沒完成工作的心情充斥了不安與焦慮,是否這也是你的心情寫照呢?

我們可能經歷過一種狀態,當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推遲一天又一天,心想著「我今天要完成它!」,而打開電腦或開始工作時,腦中策劃著如何完成這份計畫或功課,期待可以呈現出最理想的作品,於是想要包山包海的把這個主題的內容通通涵蓋在裡面,或是想要做出最無懈可擊的決定,當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掙扎,用盡全力的你最終只打下了幾個標題,或想著這事情太困難了,便無力的轉換至其他工作項目。大家可能會說「你這樣就是拖延啊!」,而你的心裡明白這樣的狀態伴隨著許多惱人的焦慮和恐懼,也對於遲遲無法完成任務的自己感到氣餒與自我抨擊,懷疑著自己是不是個懶惰的人,對自己又加上一層否定與評價,你明白那是在「完成」與「完美」中進退兩難的矛盾心情。

可能在過去的經驗中,你學習到保持完美形象的重要性或好處,這個好處也許是唯一一種得到心中重要他人的肯定與稱讚,為了想要繼續延續肯定帶來的滿足,可能開始把這個「標籤」放在自己身上,努力在生活中處處維繫著這樣的人物設定,同時帶給自己許多壓力與負擔。試著看見這一個想努力但是被焦慮淹沒的「完美」,也許會在生活中成為一個絆腳石,使你更加裹足不前。不妨問問自己為了呈現心中的完美,是否訂定許多「規則」呢,這些「規則」合理嗎,哪些「規則」也許是最讓自己卡住的呢?如果沒有達到這些「規則」,會發生什麼事嗎?如果你需要小技巧來協助自己展開第一步,也許可以試試看以下小方法:
1.先把需要完成的事項切成合理的小目標,思考這個任務或事項中自己最在意及想要達到哪些面向呢?試著辨識有什麼念頭會卡住自己的絆腳石,可能是「我如果沒有做好,接下來就完蛋了!」在腦海裡想像焦慮與恐懼的想法,這些焦慮是真實會發生的嗎,或可能是受到過去曾經被評價的負面經驗影響的呢,嘗試區分「現實焦慮」與「想像焦慮」。
2.可以試著從比較容易的任務開始執行,從達成小目標開始累積信心,一步步的完成,從中看見自己的能力,增加自我效能感。
3.當焦慮與不安感受湧出時試著給自己幾個深呼吸,能夠活化副交感神經,安撫那一份焦躁的心,當內心的混亂感受沈澱後,也許有新的方向。
4.如果你需要完成的任務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必要時尋求他人的建議與幫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許會有不一樣的視野!

試著戴上充滿「好奇心」的眼鏡,觀察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有機會認識不同面向的自己!

【給正在陪伴一個特別孩子的你】你有一個不一樣的孩子,他的語言、節奏、眼神、喜好,都不按牌理出牌,但也因此,點亮了你看世界的方式。他的特別,讓你的人生不停重組、調整、學習與放下。你比別人更早學會了溫柔的堅強,也在一次次崩潰與重來中,找到愛的另...
04/11/2025

【給正在陪伴一個特別孩子的你】

你有一個不一樣的孩子,
他的語言、節奏、眼神、喜好,
都不按牌理出牌,
但也因此,點亮了你看世界的方式。

他的特別,
讓你的人生不停重組、調整、學習與放下。
你比別人更早學會了溫柔的堅強,
也在一次次崩潰與重來中,
找到愛的另一種形狀。

你不再追求「標準答案」,
而是每天用心去解一道叫做「陪伴」的題。

你會累,真的會。
因為愛從來不輕巧,
尤其是當它需要這麼多的勇氣與等待。

但請你相信,
你這些默默付出的光,
孩子都收下了。
未來某一天,他會用自己的方式,
長出那個你從未想像過的樣子。

或許會慢一些、繞一些、安靜一些,
但那是他與世界握手的節奏。

這一路上,你不是孤單的。
所有的深夜嘆息、白天焦慮、半路流淚、強顏歡笑——
我們都懂。

請你在疲憊的時候,也記得抱一抱自己。
因為你,
正在用一種很特別的愛,
慢慢改變世界。
💛

01/11/2025

【心喜出攤|腦力小博士】

今天的我們,把心理治療所搬進了市集裡 💜
一張張小桌子,成了孩子們動腦、動手、動心的舞台;畫筆、拼圖、笑聲交織成最療癒的風景。

看到家長們陪著孩子一起專注、一起討論,
那份「被理解、被看見」的喜悅,
正是我們最想傳遞的心意。

謝謝每一位停下腳步參與的大小朋友,
也謝謝主辦單位家扶基金會台中發展學園 的用心安排,
讓心理健康不再只是診間的事,
而是生活裡的一份溫柔力量🌈

——
💭 心喜心理治療所
Keep the mind glad, keep the heart warm. 💖

就是現在!!!大家趕快來~我們在這裡等大家唷
01/11/2025

就是現在!!!大家趕快來~
我們在這裡等大家唷

一場情緒風暴的背後,藏著家庭想被理解的訊號心理治療,不只是為了改變孩子,而是讓彼此更靠近。你家孩子是不是這樣?一不順心就崩潰大哭、有話說不出、動不動就退縮、功課壓力一來,情緒立刻炸開。別急著責怪。那不是「不聽話」,而是他還沒學會用語言處理情...
31/10/2025

一場情緒風暴的背後,藏著家庭想被理解的訊號

心理治療,不只是為了改變孩子,而是讓彼此更靠近。

你家孩子是不是這樣?
一不順心就崩潰大哭、
有話說不出、動不動就退縮、
功課壓力一來,情緒立刻炸開。

別急著責怪。
那不是「不聽話」,而是他還沒學會用語言處理情緒。

在心喜,我們陪孩子做的,不是「變乖訓練」,
而是學習怎麼理解自己、表達自己、與他人相處。

——

為什麼孩子需要心理治療

才藝課、語言課、數學課都在教「技能」,
但心理治療陪伴的,是讓孩子的「心」能夠得到理解與成長。

現代的孩子懂很多,但常不太懂自己。
家庭忙碌、互動變少、時間被填滿,
他們有時只是需要一個地方:
• 可以慢下來感受自己
• 可以被傾聽、被理解
• 可以放心練習「說出心裡的話」

心理治療不是補課,
而是一段讓孩子的心「有空間長大」的歷程。

——

心喜心理治療服務

一對一個別心理治療
透過遊戲、故事、繪畫與互動,
心理師陪孩子探索情緒、行為與內在需求,
幫助他學會以語言代替情緒,
在被理解的過程中,建立自信與安全感。

適合對象:
情緒起伏大、焦慮退縮、學校不適應、語言表達較弱、
人際互動技巧不佳、情緒調節能力不足、
在家中感到孤獨或不被理解、
有手足衝突或親子教養議題、
網路使用過度或出現依賴行為等,
以及剛開始接觸心理治療、需要安全陪伴的孩子。

——

團體心理治療
孩子的社交能力就像肌肉,要「練」才會強壯。
團體治療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練習表達、等待、合作與修復關係。

心喜兒童團體課程主題包括:
• 正念專注團:學習放慢步調,覺察身體與心的變化。
• 情緒調節團:認識情緒、表達感受,學會冷靜與調整。
• 人際互動團:練習打招呼、輪流、邀請與合作。
• 社交技巧訓練團(ASD光譜專班):透過結構化遊戲與社會故事,學習理解表情、語氣與人際界線。

——

家庭與伴侶治療
孩子的穩定,來自家庭的平衡。

在陪伴孩子的同時,我們也關注家長與伴侶的情緒支持,
提供親職教養諮詢、家庭治療與伴侶關係輔導。

家庭與伴侶治療協助您:
• 學習溝通與傾聽,不再陷入重複爭吵
• 看見彼此需求,重新建立信任
• 調整互動模式,讓家庭更穩定
• 在親密關係中「做自己,也容許對方如此」

好的關係,不是誰妥協誰,
而是彼此都能安心地做自己,又能靠近對方。

——

心喜兒童團體課程時段
小班團:週三晚間19:00、週六上午
中班團:週二晚間19:00、週三晚間18:30、週五晚間18:30、週六多時段(請私訊諮詢)
大班團:週三晚間17:00、18:30;週五晚間19:00、20:00;週六日早上及下午(請私訊諮詢)
國小團:週四、週六、週日皆有班別(請私訊諮詢)

地點:台中市太平區市民大道一段251號
電話:04-22734567
官方LINE報名連結(可申請早療與弱勢補助)
https://line.me/R/ti/p/?oat_content=url&ts=10071305 #~
——

給爸媽的一句話

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爸媽」,
只需要一個願意陪他一起理解情緒的大人。

心理治療,不是改變,而是理解;
不是糾正,而是陪伴。

讓心喜陪你與孩子,一起練習理解、表達與成長,
讓每一個心,都有被看見、被理解的空間。

——

歡迎私訊「心喜心理治療所」洽詢課程與預約服務。
讓我們一起,陪孩子與家庭,練習更溫柔的相處。

【好的親密關係】文:劉仲綱諮商心理師每次聽到婚姻要用心經營才會成功,關係要努力才能維持,總會覺得幸福的輪廓好抽象好模糊。但談到經營伴侶關係要溝通,又要往哪裡去才是幸福的答案呢?其實在家族治療中,雖然不同學者對親密關係的定義不同,但大方向一致...
28/10/2025

【好的親密關係】
文:劉仲綱諮商心理師

每次聽到婚姻要用心經營才會成功,關係要努力才能維持,總會覺得幸福的輪廓好抽象好模糊。但談到經營伴侶關係要溝通,又要往哪裡去才是幸福的答案呢?

其實在家族治療中,雖然不同學者對親密關係的定義不同,但大方向一致,舉我也持續在學習的家族系統理論學者,Bowen博士對親密關係的看法是:「雙方都可以不犧牲,平等的展現自己的強弱和優劣」。
國內趙慈慧老師和江文賢諮商心理師合著【當我愈自在,我們愈親密】一書中,進一步闡述好的親密關係是「做自己,也容許對方如此」:
做自己:是指我能在關係中自由的表達意見、立場和界限。
容許對方如此:指的是我不去說服或改變對方,尊重且接納彼此的差異。

原來一個好的親密關係,是既能感到被支持接納,同時又可以做自己,說起來簡單,但看到對方跟自己想得不一樣,說沒有情緒是騙人的,下一篇我們來討論如果親密關係裡吵架無可避免,那要怎麼修復並攜手走下去。

【盒式呼吸法】圖/文: 顏睦蓉諮商心理師前一篇,我們談到「用呼吸帶孩子回到安定」,這一篇文章我們也提供更具體的方法可以帶領孩子更有畫面的練習呼吸。呼吸是感受與身體的橋樑,當孩子能覺察自己、調整自己,焦慮的感受也就不再那麼可怕。🌟盒式呼吸是甚...
24/10/2025

【盒式呼吸法】
圖/文: 顏睦蓉諮商心理師

前一篇,我們談到「用呼吸帶孩子回到安定」,這一篇文章我們也提供更具體的方法可以帶領孩子更有畫面的練習呼吸。呼吸是感受與身體的橋樑,當孩子能覺察自己、調整自己,焦慮的感受也就不再那麼可怕。

🌟盒式呼吸是甚麼?
今天分享的呼吸方法是「盒式呼吸」,爸爸媽媽可以帶著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有一個可以裝著煩惱的盒子,你希望他是大大的,還是小小的呢?
接著,邀請孩子伸出一隻手指頭,並且透過「吸氣-憋氣-吐氣-憋氣」四個步驟為一個循環,可以慢慢地重複到孩子平穩喔! 

🌟加入一些魔法吧!
在練習的時候,也可以加入一些魔法語句,例如:
吸氣4秒:1、2、3、4把平靜精靈吸進來
屏氣4秒:1、2、3、4,讓平靜好好待在身體裡
吐氣4秒:1、2、3、4,把煩惱小怪獸慢慢吐掉
屏氣4秒:1、2、3、4,確認煩惱小怪獸離開了

🌟再多學一點吧-關於壓力的秘密
除了知道盒式呼吸可以怎麼操作,我們也來認識一些關於壓力的小知識。
首先可以知道的是我們身上有兩個很重要的系統「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
交感神經就就像身體的「油門」,它可以讓心跳變快、呼吸變急促、肌肉繃緊、注意力變得集中。這些反應能幫助我們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能夠「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不過,如果我們長時間待在交感神經主導的狀態裡,油門一直踩著,就會讓我們常覺得疲倦、焦慮、肩頸僵硬、晚上也難以入睡。
幸好,身體有另一個幫我們恢復平衡的系統——副交感神經。
當它啟動時,就像踩下煞車一樣,心跳變慢、呼吸變深、腸胃重新運作,大腦也釋放讓人放鬆的化學物質。這是身體進入「休息與修復」狀態的關鍵時刻。
很多時候,我們的問題不是壓力太多,而是「回不來」——回不到那個可以放鬆、重整能量的狀態。而這時,一個簡單的呼吸練習,就能幫我們重新找到平衡。
在這個過程就好像白天踩著交感神經的油門,讓我們有力氣去面對挑戰;晚上則要換成副交感神經的煞車,幫我們減速、補充能量。而「盒式呼吸法」就像那個幫助我們順利換檔的「離合器」,讓身體不再卡在緊繃的檔位上。

🌟使用的好時機
學會了呼吸方法,也很推薦爸爸媽媽可以帶著孩子在這些時間點練習喔!
👉日常:
每天花一點時間練習,就像在幫身體「歸位」,規律的呼吸,就像替自己調頻,讓身體記得:安定,是可以練習的。
👉緊張的時候:
當你覺得心跳加快、手心冒汗、腦袋打結,那正是身體在提醒你:「我有點緊張了。」
這時不用急著壓下情緒,只要輕輕做幾次盒式呼吸。
當呼吸慢下來,身體就會跟著安靜,大腦也會重新啟動理智與專注的力量。
👉睡前:
睡前也是很好的練習時間,放鬆下來後,身體會重新啟動夜晚的「修復機制」。
此時,大腦裡的松果體會分泌一種叫**褪黑激素(melatonin)**的物質,它就像是身體的「睡眠信號燈」,提醒我們「該休息、該睡覺了」,透過慢下來呼吸,可以讓躁動漸漸平息,腦袋不再打結,身體自然進入睡眠的節奏。

最後,也分享給大家,如果當一切都太快、太亂時,別急著撐下去。先讓自己好好呼吸。每一次吸氣、吐氣,都是在提醒自己——我還在這裡,也能重新開始。有呼吸的地方,就有重新開始的力量。

【十月假期多,如何幫助孩子適應考試?】—讓呼吸與規律,帶孩子回到安心與專注—十月,總是有點亂。假期多、活動多,學校節奏一會兒快、一會兒慢。我們大人覺得放假是休息,但對孩子來說,「變動」有時反而是一種不安。放假過後,孩子常像「開機中」一樣,書...
21/10/2025

【十月假期多,如何幫助孩子適應考試?】

—讓呼吸與規律,帶孩子回到安心與專注—

十月,總是有點亂。
假期多、活動多,學校節奏一會兒快、一會兒慢。
我們大人覺得放假是休息,
但對孩子來說,「變動」有時反而是一種不安。

放假過後,孩子常像「開機中」一樣,
書本攤在桌上,人卻還在假期裡。
不是懶散,而是節奏被打亂了。
大腦還沒回到穩定的軌道,自然也就難以專心。

規律,是孩子心裡的定心丸 💖

孩子的生活節奏越穩定,內心就越有安全感。
每天固定的睡眠、用餐、學習時間,
能讓他感受到「生活是有秩序的,我是被穩穩接住的。」

這份安全感會直接影響大腦的學習系統。
當孩子感覺安全,理智腦(前額葉)才會啟動,
讓理解、記憶與思考都更順暢。
若生活太混亂,大腦就會切換成「防禦模式」,
把能量拿去應付焦慮,而不是用在學習上。

所以在假期期間,保留一些小規律非常重要。
不必太嚴格,只要有固定的起床時間、穩定的三餐節奏,
或每天晚上十分鐘的「親子收心時光」,
孩子的世界就會重新有了節拍。

當孩子焦慮時,陪他「一起呼吸」 🌿

有時候孩子並不是不知道要冷靜,
而是太緊張、太想做好。
他的大腦被焦慮塞滿,理智那一層暫時「離線」。
這時候,比起說「不要緊張」,
更有效的是——陪他一起呼吸。

💫 可以一起做這個「正念腹式呼吸」練習:

讓孩子躺在瑜珈墊或地板上,
背部自然貼地,雙腳微微彎曲。
雙手輕放在肚子上,感受每一次呼吸的起伏。

吸氣時,肚子慢慢鼓起;
吐氣時,肚子慢慢縮回。
吸氣時心裡想:「我在吸氣。」
吐氣時心裡想:「我在吐氣。」

就這樣三到五次。
不用刻意控制呼吸,只要觀察、感受。
大人可以一起做,因為當我們也放慢呼吸時,
孩子能感受到那份「共調」的平靜。

這樣的腹式呼吸能刺激副交感神經,
幫助身體從緊繃轉為放鬆,
也是最簡單的「正念練習」。
它提醒孩子:「我現在就在這裡,我正在呼吸,我是安全的。」

找回屬於自己的節奏 🌈

當孩子能夠透過呼吸安定下來,
他也會慢慢學會不被他人的步調影響。
不需要跟誰比進度、不用急著衝刺,
只要按照自己的節奏前進,就足夠。

陪他一起設定簡單的小目標:
「今天比昨天多看一頁書」、「今晚提早十分鐘睡覺」。
這些微小的穩定,是信心的養分。

家長和老師能做的,不是推他跑得更快,
而是幫他看見:

「你在往前走,就很好。」

安心的孩子,學得更好 💛

十月的節奏雖然變動多,
但也提供了一個學會「調整與穩定」的好機會。

當生活有規律、呼吸有節奏、情緒有出口,
孩子的大腦自然會回到最佳狀態。

這個月,別急著要孩子「趕進度」,
不如陪他一起「找節奏」。
在規律的生活與柔軟的呼吸裡,
他會重新找到自己的步伐,
也會再次感受到學習的力量。

🌿 當心安定了,學習就會自然發生。

【真正的高畫質,是爸媽的眼神: 3C不是保母,是工具】👦麵哥一早起來就跟媽媽抱怨,我早上又看到爸爸再看那個甚麼Facebook,他這麼喜歡看臉,那怎麼不來看我的臉就好了呢?  為什麼要去看手機的臉呢?從心理學實驗「鐵絲媽媽 vs. 絨布媽媽...
17/10/2025

【真正的高畫質,是爸媽的眼神: 3C不是保母,是工具】
👦麵哥一早起來就跟媽媽抱怨,我早上又看到爸爸再看那個甚麼Facebook,他這麼喜歡看臉,那怎麼不來看我的臉就好了呢? 為什麼要去看手機的臉呢?

從心理學實驗「鐵絲媽媽 vs. 絨布媽媽」來談談3C使用?
大家都聽過哈洛(Harry Harlow)的經典實驗吧?那個小猴被放在「鐵絲媽媽」和「絨布媽媽」中間選擇的故事。
一邊是冰冰冷冷但會餵奶的鐵絲媽媽,一邊是不會餵奶但暖呼呼好抱的絨布媽媽。
結果呢?小猴死都黏著絨布那位,連餓了都只是暫時去找鐵絲媽媽「充個電」再趕快回來抱。
重點來了!!被餵飽,不等於被愛到!!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內容餵食(不然點外送就好咩!),而是活生生的回應與陪伴,那才是讓情緒穩定、腦袋長得好的人際「肥料」。
好,現在我們把這個畫面搬回3C世界:
手機、平板、電視能「餵內容」沒錯,就像鐵絲媽媽會給奶。
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那個願意蹲下來聽他說話、抱他一下、一起陪他看世界、陪他長大的你。你就是絨布爸媽,請好好出場(登~登~登~登!)。

🧠最新的一些科學怎麼說呢?
💡 腦區連結變弱: 看太多螢幕的學齡前兒童,語言和說故事能力變差,相關腦區白質連結也較弱。(Hutton, 2020)
💡 注意力退步: 高螢幕曝露會讓大腦進入「注意力鬆散模式」的腦波狀態,類似ADHD腦波樣貌。(Zivan, 2019)
💡 行為風險提高: 每天看超過2小時,出現明顯注意力或ADHD問題的機率大增。(Tamana, 2019)
👩‍⚕️小結論:不是螢幕邪惡,是過量+沒互動+爛內容會「雷炸小腦袋」。

家長必看|3C「共視共玩」SOP
✅ Step 1|先講好規則(花30秒)
說法範例:
-「我們要看10分鐘恐龍影片,然後去用積木蓋恐龍家。」
-「會有計時器,響了就關,我們一起按掉。」
✅ Step 2|一起看一起聊(過程中多問)
三個萬用問題:
1. 你看到什麼?
2. 為什麼會這樣?
3. 等下我們要做什麼?
孩子能講出來、動一動、想一想,再繼續看。讓大腦「有活用並組織理解及表達內容」。
✅ Step 3|看完要轉換(螢幕→真實生活)
-「剛剛影片下雨,我們來做『紙杯雨聲機』。」
-「影片出現字卡,我們做3張,貼冰箱。」
善用倒數計時+下一個任務(畫圖、拼圖、角色扮演)

外出用的10分鐘救援包(不想開YouTube時)
🟡 一起看親子相簿+聊聊當天在做甚麼,一起說故事
🟡 到餐廳點餐,可以參考我們的餐廳點餐小遊戲,讓等待不無聊
🟡 隨身攜帶撲克牌,各種遊戲玩起來(請參考文章-好朋友遊戲)
🟡 在路邊拈花惹草,觀察小蟲子也很有趣

家庭媒體小約定(直接貼客廳)
📌 固定三個「無螢幕時段」:起床30分鐘、吃飯時間、睡前1小時
📌 螢幕只能出現在公共區域(臥室不進)
📌 每次觀看前要講規則,結束後要動手實作
📌 大人先做榜樣:手機放玄關、說到做到 💪

什麼時候要踩煞車?(紅旗警訊)
🚨 一關機就情緒大爆炸
🚨 只能靠3C安撫、停不下來
🚨 語言變少、眼神少、遊戲單調
🚨 睡不好、坐不住、不想做現實活動
建議:先把人際互動補回來,再慢慢調整3C用量與內容。有需要可找專業評估。

FAQ|快速救火指南
👶 「他一定要看卡通才吃飯!」
→ 改成聽音樂/故事音檔+減少份量、少量多餐,不強求一次吃足量
🧒 「關機都在崩潰」
→ 先縮短時間(5–10分鐘)+倒數提示+結束儀式(一起按掉、擊掌、去做一件酷事)
👩‍💻 「我工作很忙,沒辦法一直陪」
→ 集中安排每天一段「一起看時間」,其餘用無螢幕活動替代(積木、貼紙、畫畫)

Address

市民大道一段251號
Taichung
411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心喜心理治療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心喜心理治療所: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