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喜心理治療所

  • Home
  • 心喜心理治療所

心喜心理治療所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心喜心理治療所, Psychotherapist, .

早期療育/學齡兒童及青少年心理治療
成人/伴侶諮商/親職教養/壓力調適/生涯規劃
腦心智功能復健訓練
壓力放鬆、情緒管理
小團體社交互動課程
量身定制心理治療計畫
💕用心陪伴,喜迎成長每一步💕

中市衛心理治療字第XY03190039號
LINE官方帳號:https://line.me/ti/p/~
官方網站: https://www.xinxi2024.com/

05/09/2025

【「杯子變小,動力變大」——孩子餐桌上的小心理學】

今天早上,米弟一下樓就皺起眉頭,因為今天的牛奶被倒進了「大杯子」。
最近因為生長痛,需要多補鈣,米弟也知道要多喝,但看著那麼高的杯子,感覺好像永遠喝不完。
眼看情緒要爆發,媽媽靈機一動:「那我們換個杯子吧!」
同樣的牛奶,倒進一個小一點的杯子。五歲的米弟一看到杯子變小了,馬上信心滿滿、收起眼淚,咕嚕咕嚕幾口就喝光,還回頭跟媽媽說:「你看,就是要這麼小杯我才喝得完!」
媽媽心裡OS:『容量是一樣的啊,只是換了杯子,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普通心理學小知識
1. 皮亞傑的液量守恆+專注化: 學齡前的孩子常只看「高度」忽略「寬度」,高杯看起來就覺得多,小杯看起來就覺得少。

2. 垂直–水平錯覺: 不只孩子,大人也會誤判高瘦杯的容量,以為更多。
3. 單位偏誤(Unit Bias): 「一杯」就是要喝完的量,拆成兩小杯比一大杯更容易完成。
4. 進度效應(Endowed Progress Effect): 拆成小步驟或看到進度時,更有動力完成。

🍽 餐食上的小應用
• 牛奶/果汁:用小杯取代大杯,或分兩杯端出。
• 飯菜:把一大碗換成兩小碗,先吃一碗就好。
• 水果:切成小份擺盤,看起來容易完成。
• 零食:用小碗分裝,而不是直接給大包。

👩‍⚕️ 孩子不一定是「吃不下/喝不完」,而是被「外觀的難度」影響了動力。只要換個方式呈現,餐桌上的抗拒就能變成完成的成就感。

02/09/2025

【11 號頻道開播中:被看見+被看好,好行為就會被養成】
媽媽:「小米弟,你今天在學校還有玩危險的鬼抓人嗎?」
小米弟:「當然沒有啊!而且我今天有認真寫學習單,我專心到都沒聽到老師說話呢!晚餐也沒挑食~我覺得我很棒耶!」
媽媽:「哇~你怎麼做到的?」
小米弟(神祕一笑):「我們 Sunny 老師有 15 台小電視,還有一支魔法遙控器。她說在家裡把頻道轉到 11 號=專心,就看得到我在家沒有挑食、還很快寫完作業!」
媽媽:「原來如此!難怪你今天菜吃很多、作業也一下就完成!」
小米弟:「因為老師說我已經是『11 號專心選手』了,回家也要播同一台。」
媽媽:「好呀,那媽媽今晚也把 11 號頻道打開,看看我的選手怎麼表現。」
小米弟(坐好、拿筆、開寫):「登登~直播開始!」
普通心理學小知識
• 霍桑效應:孩子知道「有人在看我,而且是善意的」→ 投入、合作、守規範自然上升。
• 畢馬龍效應:大人清楚地「看好」某個好行為(例如「你是專心選手」)→ 孩子會朝那個方向持續對齊。
家庭&班級簡單上手的 3 步驟
1. 看見:抓到一個小亮點
 「我看到你先把鉛筆排好。」
2. 命名:把行為變成身份
 「這就是11 號專心選手會做的事。」
3. 期待:導航下一步
 「等下寫作業也先按照順序寫,我期待你維持同一個專心頻道。」
口袋句型易上口
• 「剛剛我看到你____,這就是專心。」
• 「今天開 11 號專心頻道,等下吃飯也用剛剛那招。」
• 「你已經做到第 1 步,下一步試試____。」
小叮嚀
• 短而頻:十秒一句、常常來,比長篇大道理更有效。
• 輪流而公平:家裡/班上排輪值,每個孩子都會被看見、被看好。
• 善意聚光燈:像直播粉絲,不是監視器。
今晚就試:看見一句+命名一句+期待一句。把 11 號專心頻道打開,孩子的好行為就會越播越清楚哦!

💞夫妻的愛情也要打卡—— 心理師不正經提醒:拜託你們,去約會啦!身為心理師,也身兼兩個孩子的媽,我真的太懂了。每天像在打仗——早上叫小孩起床像開戰、晚上哄睡像談判、夫妻之間對話只剩「尿布有買嗎」跟「下週誰去開家長會」。不少爸媽跟我抱怨:「我...
29/08/2025

💞夫妻的愛情也要打卡
—— 心理師不正經提醒:拜託你們,去約會啦!

身為心理師,也身兼兩個孩子的媽,我真的太懂了。每天像在打仗——早上叫小孩起床像開戰、晚上哄睡像談判、夫妻之間對話只剩「尿布有買嗎」跟「下週誰去開家長會」。
不少爸媽跟我抱怨:
「我們已經很久沒講超過三句話了,更別說約會啦!」
但親愛的,你還記得嗎?那個曾經讓你心動、聊到半夜不想掛電話、一起吃鹹酥雞配星空聊夢想的那個人,他/她不是只是孩子的另一位照顧者,更是你曾經眼神發亮說「我想和你一起過一生」的對象。
可惜,婚姻裡最容易先消失的,往往不是愛,而是相處的時間。

🧠心理學說得很直接:相處,是親密的基本配備
有一個心理學理論叫做 「單純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會越喜歡我們常見、常接觸的人。
不是因為他變帥了,而是因為他一直都在。
(是不是很適合寫進婚禮誓詞 😆)
感情也是這樣養大的:你們天天擦肩而過沒什麼用,要的是一起生活、一起經歷、一起笑、一起崩潰。
有時候,感情不是變淡了,是「沒機會發生互動」了。
所以別再說「等孩子大一點我們再重燃火花」,現在就值得放一點時間給你們的關係。

🎢感情平淡?來點「不一樣」就對了
再來介紹一個超實用的心理學現象:吊橋效應(Suspension Bridge Effect)。
它發現,人在緊張、刺激、心跳加快的情境中,很容易把這種生理反應誤認為是「戀愛的心跳」。
聽起來有點像魔法,但其實很好操作:只要你們一起做點有趣的、新鮮的、稍微有點「不尋常」的事,就能重新感覺到彼此的魅力。

👇怎麼製造這種「心跳感」?來些生活版範例:
• 一起看驚悚片 → 你們互相抓著對方的手 →
「欸,好像在電影院第一次牽手耶!」
• 報名烘焙課 → 烤出一個四不像的蛋糕 →
「雖然失敗了,但這段過程好好笑、好像以前剛在一起的時候。」
• 兩天一夜 mini trip,不帶孩子、只帶笑聲 →
「你今天的樣子,真的好像我們剛交往那時。」
這些不平常的「小冒險」,就是感情的維他命。

🪞愛一個人,也是在找回自己
還有一個心理學現象我很喜歡,叫做 「投射效應(Projection Effect)」。
它的意思是:我們會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當你和伴侶一起回憶那些年輕又傻的夢、一起翻出以前的合照,會突然想起:「欸,我們以前真的這麼拼命、這麼有夢耶。」然後發現——我們曾經那麼靠近,也還是可以靠近。
愛的其中一個深層來源,就是「你看見了我」的感覺。

📆心理師私心推薦的「夫妻回春行動表」
你不需要變身戀愛導師,只要給彼此一點點有意識的經營空間,就能讓感情重新升溫:
• 一週一次「夫妻約會夜」
👉 孩子交給爸媽、保母或平板,兩人約去吃宵夜也可以,重點是只屬於你們的時間。
• 來場兩天一夜的逃離現實之旅
👉 不用出國,附近找個有溫泉、有浴缸的地方,體驗當年「訂房」的悸動。
• 一起做沒做過的事
👉 報名調酒課、挑戰溯溪、拍一張復刻婚紗照,人生苦悶的事夠多了,就讓彼此當對方的娛樂。
• 翻出你們以前的合照
👉 一邊看、一邊笑、一邊發現:「啊,那個笑起來像太陽一樣的人,現在還在我身邊。」
• 每天多說一句「謝謝你」
👉 因為他/她值得知道,他不是被理所當然地忽略。

🌱感情不是「等有空再顧」,是「顧了才有空」
親愛的爸媽們,你們早就忙到天荒地老,但請不要讓感情也默默被放到「等有空再說」的清單底端。
孩子總會長大,會去談自己的戀愛;
但你們兩個,才是真正要一起走下去的人。
別等七年之癢才想補救,現在就是你們可以重新牽手的時刻。
去約會吧,笑一場吧,做一點你們以前會做、現在想做但老是沒空做的事。
記得:
你們不是只有育兒的角色,你們還是彼此最初心動的那個人 ❤️

《綠色第一口聯盟:把從眾效應用在餐桌上》晚餐上桌,六歲的晏晏把花椰菜推到盤邊。爸爸端起筷子:「今天的綠色小樹要先點名,沒有到就會被我領養回肚子。」咔滋一口。媽媽立刻接力:「等等,我也要認養!我要挑最脆的那一朵。」兩人一搭一唱,像在搶演唱會門...
22/08/2025

《綠色第一口聯盟:把從眾效應用在餐桌上》

晚餐上桌,六歲的晏晏把花椰菜推到盤邊。
爸爸端起筷子:「今天的綠色小樹要先點名,沒有到就會被我領養回肚子。」咔滋一口。
媽媽立刻接力:「等等,我也要認養!我要挑最脆的那一朵。」兩人一搭一唱,像在搶演唱會門票。
晏晏瞪大眼看著「大人搶菜現場」,翻找出一朵最小的,試探性咬下。
爸爸說:「恭喜加入綠色第一口聯盟!」
從那天起,晏晏再也沒有把花椰菜通通遣返,只會問:「今天的聯盟任務是幾口?」

普通心理學加油站: 從眾效應在家怎麼運作?
• 描述性規範(Descriptive norm):孩子是小小觀察家,常常會在家中觀察「大家都在做什麼」。當爸媽自然地吃蔬菜、彼此稱讚口感,孩子讀到的訊息是「我們家的人會這樣做」。
• 規範性影響(Normative influence):孩子都有想被接納、跟群體同步的需求,用「聯盟、徽章、隊員」創造歸屬感,跟上就等於「我也是我們家的人」。
• 資訊性影響(Informational influence):面對「不熟的食物」,孩子會參考爸媽的反應來判斷安全與否;大人吃得放鬆、表情愉快,等於貼上了好吃的「通行證」。
• 楷模效果(Modeling):爸媽是高影響力模範,示範>說教。筷子往哪裡,孩子的眼睛就往哪裡。
• 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開心地吃下肚,會把「好情緒」和食物連結在一起。
• 小承諾效應(Foot-in-the-door):先要求「一口」,成功率高;累積小小勝利,形成新習慣。記得,習慣的養成是需要時間養成的哦!
但若爸媽在餐桌前也挑食,孩子就會把「挑食」視為家庭通行語,也會容易對食物通通說『不』!。
五步驟把從眾效運用在餐桌上
1. 30秒開場儀式
全家一起完成「綠色第一口」。大人先吃、邊吃邊用中性詞形容口感(脆/軟/甜/多汁),避免浮誇或營養說教長篇大論。
2. 可見的規範
冰箱貼「綠色第一口聯盟表」,誰完成就蓋章。章集滿就可以優先選擇小點心哦!。
3. 低門檻多路徑
只求「一口」,不求「一份」。輪流更換烹調法(蒸、炒、烤、切絲拌醬),降低感官負擔。
4. 一致訊息
大人不在餐桌前嫌棄任何食材;嘴巴不挑、筷子也不挑,避免「說一套、夾一套」。
5. 30秒收尾
飯後各用一句完成「今日口感詞」(例如「今天的菜菜好脆、今天的洋蔥好甜、今天豆子好香」),建立正向記憶點。

現學現用的10秒台詞
• 「我們家吃飯的第一件事:綠色第一口,完成就蓋章。」
• 「你要加入脆脆隊,還是香香隊?」
• 「先當評審也可以:看、摸、聞,給它幾顆星?」(適合用在比較高敏感的孩子哦! 降低過度害怕敏感的反應,家長也可以示範分享,讓孩子更容易親近不同的感受哦)

如果家長也曾挑食,怎麼逆轉?
• 先從大人開始:連續三天由爸媽公開完成「第一口」,讓「新規範」可見。
• 宣告新家規:例如「我們家從今天開始,每個人先吃一口綠色,才開始主餐。」(簡短、肯定、無批判)
• 承認與示範同步:「我以前也不太吃紅蘿蔔,現在試試新的做法,哇!意想不到的好味道」—把改變演給孩子看。

踩雷清單
❌ 用威脅或交易:「不吃就沒卡通」只會變成權力拉扯。
❌ 公開比較孩子:「你看妹妹都吃了」會把「面子」推到前面,動機反而下降。
❌ 主食先塞飽:菜永遠輪不到;先完成「第一口」再上主食。
❌ 說教過量:把營養學濃縮到一句話就好,其餘交給示範與儀式感。

一句話重點
讓「好行為」看得見、一起做、做得開心;當家庭把「綠色第一口」變成大家的默契,孩子就會自然地跟上群體節奏。你們就是孩子的規範設計師,也是最會帶隊的吃菜隊長!

【溝通心法】 文: 諮商心理師 劉仲綱/圖:DoNut在諮商工作中,有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問題「我講得他都不聽」「心理師,他比較聽你的話」,是什麼原因讓溝通對話有這麼大的差異?一、角色位置:心理師或許有所謂的專業光環,但家庭系統理論認為,我們跟...
19/08/2025

【溝通心法】
文: 諮商心理師 劉仲綱/圖:DoNut

在諮商工作中,有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問題「我講得他都不聽」「心理師,他比較聽你的話」,是什麼原因讓溝通對話有這麼大的差異?
一、角色位置:心理師或許有所謂的專業光環,但家庭系統理論認為,我們跟家人溝通常常起衝突是因為我們的情緒太融合了,爸媽跟孩子有太多的「新仇舊恨」,溝通時很容易就引發焦慮,出現「過度反應」,相對的心理師則可以移動自己,讓自己在比較局外人的位置,情緒中立來對話。
二、急著解決:承上一段所說的「焦慮」,可能來自於我們有很多的「應該」,例如「應該」要和同學相親相愛、「應該」要把重心放在學習上...,於是我們急著要把孩子拉回正軌,就忽略了他為什麼會脫軌的原因。相對的心理師則是在晤談的時間中一對一好好了解發生什麼事,如果關係建立順利,更可以一起研究討論脫軌的原因。
三、理解成本:「子彈溝通」的作者本橋亞士認為好的表達,來自於重點的編排和表達。我們可以想像自己在念孩子的時候是怎麼講的?想叫他放下手機去寫作業,又想到聯絡簿老師寫的紅字,吃完的碗盤又沒拿去水槽,手機為什麼還沒放下!!!如果這段文字也令你心浮氣躁,就可以理解叨念的理解成本太高了,需要處理大量內容、又快又急的輸入、還有情緒的張力,啪!大腦直接關機,全部變成耳邊風。

我們可以練習1.一次一件事。2.深呼吸讓語速放慢。3.溫柔而堅定的說。

希望這些技巧可以幫助各位家長跟孩子有更好的溝通,如果回去試發現怎麼沒有用,請注意自己是不是又掉進「應該」的陷阱了。

【我的孩子好像退化了?】 文:許仟錦 臨床心理師/圖:DoNut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主題,尤其對教育人員與家長而言,理解「幼兒行為退化(regression)」與「環境轉變(如升年級)」之間的關聯,有助於更好的幫助和支持孩子適應。那甚麼是...
15/08/2025

【我的孩子好像退化了?】
文:許仟錦 臨床心理師/圖:DoNut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主題,尤其對教育人員與家長而言,理解「幼兒行為退化(regression)」與「環境轉變(如升年級)」之間的關聯,有助於更好的幫助和支持孩子適應。

那甚麼是幼兒行為退化呢?是指兒童在經歷壓力或重大變化後,暫時性地出現原本已經發展過的行為,像是:突然尿床、吸手指、變的黏人;或是出現分離焦慮、哭鬧、講話倒退;甚至會出現依附行為加重的現象,變得甚麼都需要家長協助而無法獨立完成,而這是一種正常且常見的心理調適現象,尤其出現在幼兒或低年級學童階段。
那可能是甚麼樣的原因導致這樣的退化行為出現呢?最常出現在升年級或是環境中有明顯轉變的過渡時期,像是:幼幼班升上小班、中班升上幼兒園大班,或是要上小學一年級;換老師、換班級、轉學;家中有新成員出現(像是弟弟妹妹出生);或是搬家、父母有嚴重衝突或分居時,這些轉變都可能讓孩子感受到控制感喪失與安全感下降,因而以退化行為尋求大人關注或安慰。
根據 Bowlby 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幼兒在面對環境壓力時,會傾向回到早期依附行為,以確保主要照顧者的關注與保護。又或者在Fabian & Dunlop (2002) 研究指出,從幼兒園升上小學的過渡期是兒童發展的關鍵轉折點,許多孩子會出現短暫的退化行為,特別是情緒表達與社交技巧下降。Perry (2004) 發現,壓力會影響兒童的腦部發展與行為調節能力,轉變期間的焦慮會透過退化行為表現出來。而國內幼教研究期刊也觀察到,在大班升小一時,孩子常出現情緒不穩、食慾變差、依賴性升高的情況,這些變化在支持性環境下會在數週至一個月內逐漸穩定。
那身為家長的我們可以做些甚麼來幫助孩子呢?
1. 積極預告與準備
• 利用繪本、角色扮演或校園參觀介紹新環境
• 預告新老師、同學、上課方式的變化
2. 同理與接納情緒
• 接受孩子退化的行為是一種「尋求安全」的訊號
• 避免責備,提供更多擁抱、語言安撫與安全感
3. 建立穩定的作息與儀式
• 固定時間吃飯、睡覺、上學
• 小儀式如「說再見的手勢」可增強預測性與安全感
4. 與老師溝通合作
• 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 教師可以提供更多結構化活動與明確規則,協助過渡

參考資料(可提供學術引用)
1.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London: Hogarth Press.
2. Fabian, H., & Dunlop, A. W. (2002). Transitions in the Early Years: Debating Continuity and Progression for Young Children in Early Education. Routledge.
3. Perry, B. D. (2004). The Importance of Regulating Arousal: A Neuro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the Impact of Trauma on Children.

🌟 免費親職教育講座大集合|台中場次 🌟💬 三場實用又溫暖的親職教育講座,陪伴家長從溝通、性別多元到嬰幼兒發展,一起成長學習!🌟8/24(日)台中太平場📍地點:台中市太平區育賢路280號(搜尋「育賢好鄰居」)《免費入場,無托育服務》〖上午 ...
15/08/2025

🌟 免費親職教育講座大集合|台中場次 🌟

💬 三場實用又溫暖的親職教育講座,陪伴家長從溝通、性別多元到嬰幼兒發展,一起成長學習!

🌟8/24(日)台中太平場
📍地點:台中市太平區育賢路280號(搜尋「育賢好鄰居」)
《免費入場,無托育服務》

〖上午 10:00–12:00〗
《家庭的翻譯蒟蒻》— 劉仲綱心理師
破除日常溝通誤會,練習說進心裡的語言。

〖下午 14:00–16:00〗
性別沒有標準答案,陪孩子探索多元的自己 — 許仟錦心理師
一起學會尊重、接納與陪伴孩子成長的多元樣貌。

🌟 2025 親子樂遊遊 ‧ 親職教育講座
📍地點:台中市南區合作街6-1號3樓(長春里活動中心)
主辦單位|悦樂語言治療所

💡服務對象
優先:育有未滿 2 歲且領有育兒津貼之家長與幼兒
其他有興趣的家長也可報名參加
(每場限額 60 位,含親子組;托育名額 10 位,需事先預約)

場次與主題
〖9/28(日)〗 「玩」出語言力:用 TALK 互動法則陪寶寶快樂開口|黃詩婷 語言治療師
〖11/9(日)〗 總是摔跤,總是找刺激:感覺統合在 0-2 歲的觀察與照護|張明莉 職能治療師

報名方式
加入「心喜」官方LINE報名(8/24講座)
關注「悦樂語言治療所」FB/LINE公告(9/28、11/9講座)

三場講座免費參加,名額有限,快分享給身邊的家長朋友!
#親職教育 #免費講座 #台中親子活動 #心理治療 #語言治療 #早期療育

💕感謝假日進修辛苦的老師們! 💕8月2日,郁雯心理師於愛心家園舉辦了兩場專業人員教育訓練課程,內容包括「解鎖孩子的成長密碼:托嬰老師的黃金觀察術」及「親師合作不卡關:育兒路上一起走!」。儘管天氣不佳,老師們依然準時到場,全心投入,這樣的專業...
12/08/2025

💕感謝假日進修辛苦的老師們! 💕

8月2日,郁雯心理師於愛心家園舉辦了兩場專業人員教育訓練課程,內容包括「解鎖孩子的成長密碼:托嬰老師的黃金觀察術」及「親師合作不卡關:育兒路上一起走!」。儘管天氣不佳,老師們依然準時到場,全心投入,這樣的專業精神讓郁雯心理師深感溫暖與感動。課程中,老師們與郁雯心理師一起深入探討如何觀察孩子的成長密碼,並探討如何與家長建立高效合作關係,攜手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

💬 老師們的積極回應與高參與度,讓整個課程充滿活力與歡笑,即使外面下著大雨,我們依然活力滿點的一起互動討論!根據回饋,超過**95%**的學員對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實務操作性及時間掌控表示滿意,尤其對課程的互動性高度評價,大家都表示受益匪淺。部分老師回應說:「郁雯心理師的講解深入淺出,讓我們對發展遲緩、自閉症等症狀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感謝每位老師在假日不辭辛勞的學習,也希望透過這樣的學習,共同提升對孩子成長的關注與支持。

✨ 心喜心理治療所提供專業的勞工方案及青壯方案,希望能協助在育兒路上迷惘的家長,無論是面對孩子的情緒挑戰或是家庭教養困惑,我們都將與您攜手並肩,共同探討找到合適的育兒秘方。讓我們一起為孩子的未來創造美好且充滿愛的成長環境!❤️

#托嬰中心 #專業人員教育訓練 #親師合作 #心喜心理治療所 #育兒路上一起走 #勞工方案 #青壯方案

【孩子的行為不是問題,而是渴望連結的訊號】圖/文: 顏睦蓉 諮商心理師在日常的心裏工作中,我們常聽到爸爸媽媽的困擾會有「心理師,他在學校就是會一直和A同學起衝突」、「心理師,我好困擾弟弟和哥哥一直吵架」、「心理師,他快把爸爸氣中風了,因為一...
08/08/2025

【孩子的行為不是問題,而是渴望連結的訊號】
圖/文: 顏睦蓉 諮商心理師
在日常的心裏工作中,我們常聽到爸爸媽媽的困擾會有「心理師,他在學校就是會一直和A同學起衝突」、「心理師,我好困擾弟弟和哥哥一直吵架」、「心理師,他快把爸爸氣中風了,因為一直頂嘴」、「心理師,他整天都沉迷在手機中,叫他做其他的事情他都興致缺缺」,在與父母交流的過程中,確實會很真實地感受到家長的擔心、焦慮,甚至會想說「如果小時候沒把品行交好,會不會長大了更難改正」。但在這樣的擔心與焦慮中,我們也常不小心把焦點放在「行為本身」,卻忽略了這些行為背後,其實是孩子在用他們懂得的方式,表達某些「情緒的需求」。
因此,在今天的文章中,邀請爸爸媽媽先暫時把擔心放在一邊,我們先一起來好好看看孩子困擾行為後想要告訴我們的小秘密是什麼。

透過阿德勒學派的觀點來看,會認為孩子無論是好的或不好的行為都是有目的性的,常常是為了追求歸屬感與價值感(sense of belonging and significance)。德雷克斯 Dreikurs,1964)更是提出行為目的理論,講述當孩子認為自己的狀態受到威脅或不安全時,會透過四種常見的「誤導性行為目的」來試圖重新建立自我價值。

🌟首先是關於「獲得注意(getting attention)」,這類的孩子常透過各種「刷存在」的方式來與照顧者或大人連結,例如:在大人講電話時故意打斷、在用餐時不停搗蛋。當孩子這麼做的時候,有時會讓我們感到困惑,甚至是煩躁。但若我們進一步貼近孩子的內在,其實是他們會尋求「注意」作為一種證明自己存在、連結關係的方式。即使是負面的注意,也比「完全被忽略」來得有價值。
🪄面對這樣的孩子時,我們可以一起做的小練習是「建立精心時刻」,透過與孩子約定一個大人、孩子都能專注說話的時候,好好聽他們分享關於日常瑣碎,不需要太長的時間,但卻能讓孩子是感到更加安定與被愛的喔!

🌟再來是爭取權利(seeking control and power),這類的孩子可能會透過頂嘴、破壞規則、唱反調來展現,而這時候也會讓大人們覺得孩子「不受教」而容易激起憤怒的情緒,形成負向的循環。但其實這類型的孩子只是在傳遞一個訊息:「我想要有決定權,我不想一直被控制。」這些行為背後,反映的是他們對自主感與被尊重的渴望。
🪄面對這樣的孩子時,我們可以一起做的小練習是「提供有限制的選擇」,與其強硬對抗,不如提供有限度的選擇,讓孩子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做主,滿足他對控制感的需求,也同時保有親子之間的連結。當孩子感覺「我是有影響力的」,他就更願意合作而非對抗。

🌟接著是「報復傷害」(seeking revenge),這類的孩子可能會出現故意罵人、破壞物品、排斥親近關係等行為,讓大人感到受傷或無助,甚至會懷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討厭自己或在故意找麻煩,進而引發大人更強烈的憤怒或疏遠。這時候,其實孩子是在傳遞一個更深層的訊息:「我受傷了,我覺得自己不被愛,也不重要。」這些行為的背後,往往藏著的是悲傷與孤單感,以及想讓別人也感受他所承受的痛。從文獻指出,這類型的孩子也常常跟較低的自我概念、自我價值相關,認為自己是不被愛或不被接納的。
🪄我們可以一起練習的小活動是「情緒畫畫本」:陪孩子畫下他心裡的「火山」或「暴風雨」,一起聊聊裡面的感覺,而不是單盯著行為批評。

🌟最後是「無能為力」(display of inadequacy)。這類的孩子常出現自我貶低、輕易放棄、逃避挑戰等行為,像是常說「我不會啦」、「我做不好」或乾脆什麼都不做。這會讓大人感到著急、無奈,甚至認為孩子「懶惰」、「沒有動力」。但其實,這類型的孩子是在說:「我已經放棄讓你期待我了,因為我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這背後反映的是孩子長期經歷失敗、批評或比較後產生的無力感,他們用「不做」來避免再次受傷。
🪄面對這樣的孩子時,我們可以一起做的小練習是「鼓勵小步驟的努力」,像是設計簡單可完成的任務,並肯定他每一小步的嘗試。當孩子慢慢累積「我做得到」的經驗,內在的信心與動力也會逐漸恢復,重新相信「我有能力,也值得被期待」。

陪伴孩子的路上真的有許多起起伏伏,有時候也會不知道該如何因應面對,或甚至也勾起自己很不舒服、生氣的情緒。透過這次的介紹也跟爸爸媽媽們分享孩子在不同狀態的內在需求,希望透過這樣的分享可以幫忙爸爸媽媽更加知道孩子怎麼了,也可以更有方法的回應孩子喔!

【你有注意到孩子的求救訊號嗎?】              文:臨床心理師 許仟錦/圖:DoNut六月初時,我參加了「大專校院性別事件行為人防治教育專業人員培訓研習」,課程結束後,突然讓我感觸良多。在研習的過程中,授課老師不斷地提到在校園性...
05/08/2025

【你有注意到孩子的求救訊號嗎?】
文:臨床心理師 許仟錦/圖:DoNut

六月初時,我參加了「大專校院性別事件行為人防治教育專業人員培訓研習」,課程結束後,突然讓我感觸良多。
在研習的過程中,授課老師不斷地提到在校園性別事件中權力不對等對於學生所造成的傷害,老師利用自己的職權,如:考試的合格通過與否、是否能獲的獎學金或是其他升學/就業的機會等,要求或脅迫學生與之交往或是發展親密關係。或是學生受到老師的特別對待,覺得自己是受到老師專寵的;又或者老師向學生傾訴自己的婚姻生活不美滿,來博取學生的同情心等。但是當我們的孩子向家長發出求救訊號時,我們是否有收到?還是認為孩子只是在說謊;當孩子神采奕奕地向您訴說自己有多麼的得到老師的重視與照顧時,你會很高興並認為自己的孩子受到特別照顧是值得感謝的,全然沒有注意到這其中不恰當的部分嗎?

這是一個極其重要且敏感的議題,涉及兒童與青少年甚至是大學生面對性騷擾或性侵事件時的求助困境,尤其當背後存在權力不對等與慕強心理(對強者崇拜)時,孩子更可能處於被操控、羞愧或不敢求助的狀態

甚麼是權力不對等,指施害者在關係中具有明顯優勢,如:年齡(成人 vs 兒童);地位(師長、教練、宗教領袖);關係(家人、家長朋友、師生)等,此種關係使孩子難以說「不」,也擔心不被相信。
而慕強心理則是指孩子可能對施害者懷有某種程度的「崇拜」或依賴(如認為老師/教練是重要人物),當這樣的人越界,孩子往往無法分辨是非,甚至為對方合理化行為
說「不」是一件困難的行為,很多時候,即使已經很有勇氣了,也不一定做得到,而孩子不敢求助的常見心理,可能和以下有關:
1. 「會不會是我誤會?」
2. 「我講了,大人會相信我嗎?」
3. 「我會不會害他被罵?我很喜歡他」
4. 「是不是我不乖才這樣?」
5. 「爸媽會罵我/生氣/難過」
這些心理困境會讓孩子選擇沈默或隱瞞,甚至出現自責、退縮、自傷等行為。
身為家長可以怎麼協助與介入?
1. 預防性建立信任與對話環境
• 平日就要常與孩子談「身體界線」與「不舒服就說」
• 建立一種信任語境:「不論你說什麼,我都會支持你」
• 問法要開放式,例如:「最近有沒有人讓你覺得不舒服?」而不是「有人欺負你嗎?」
2. 避免以「權威框架」壓制孩子判斷
• 不要說「他是老師/親戚/長輩,不會做壞事」
• 要教孩子:「不管對方是誰,只要讓你覺得不舒服,你都可以說出來」
3. 發現可疑徵兆時,冷靜但積極
• 若孩子變得:
o 情緒低落、暴躁或出現睡眠/食慾異常
o 抵抗上學/上課/單獨與某人相處
o 畫畫或玩偶遊戲出現性暗示行為
o 對身體過度羞恥或恐懼
• 家長應主動關心:「你最近是不是遇到讓你不開心的事?我們可以一起解決。」
4. 面對孩子揭露時的處理步驟
• 穩定情緒,先聽完,不插話、不質疑
• 避免責備或追問細節,可說:
o 「謝謝你願意告訴我。」
o 「你很勇敢。」
o 「這不是你的錯,我們會幫你。」
• 確保孩子知道:「不是你做錯事,是那個人不對。」
5. 尋求專業協助與通報
• 若懷疑孩子受害,應:
o 聯繫學校輔導室或社工
o 若為性侵害,依法須通報(教育人員與醫護為通報義務人)
o 帶孩子就診、安排心理輔導
• 可聯繫:113 保護專線、地方社會局、兒福聯盟等
也提供家長在與孩子討論如何保護自己以及教育孩子時,有更多的資源可以使用:
• 台灣 113 保護專線:全年無休,免費協助通報與資源連結
• 兒福聯盟:「兒少防性侵手冊」、防性侵繪本與影片
• 衛福部「性騷擾防治宣導教材」
• 書籍:《我說了,媽媽就會相信我》(性騷擾防治繪本)

01/08/2025

📖 餐廳打發時間的小遊戲:菜單找字任務
🎯 遊戲目標:
✔ 提升孩子的字詞辨識力與數字概念
✔ 訓練視覺搜尋、選擇性注意與規劃能力
✔ 減少等待時的不安與干擾行為,促進安靜專注的行為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遊戲玩法:
1️⃣ 找字挑戰:請孩子在菜單中找出特定字詞,例如「麵」、「飯」、「雞」、「湯」等,並數數看出現幾次。
→ 🔍 培養視覺掃描力與文字辨識能力。
2️⃣ 加總任務:設定一個虛擬預算(如300元),請孩子根據菜單選出他最想吃的組合(例如:炒飯+魚湯),並加總金額,看是否在預算範圍內。
→ 💰 建立數字加法、預算規劃與邏輯思考。
3️⃣ 進階挑戰:可以加入限制條件(例如:「只能選含有『飯』字的餐點」或「只能選三樣」),訓練孩子思考與彈性選擇能力。

【心喜暑假限定|暑巴拉喜桌遊大戰一日營】讓孩子在暑假的尾聲,玩出專注力與好人緣!專為幼稚園大班至小三的慢飛兒及其手足設計,一日營活動透過專業心理師帶領的桌遊競賽,引導孩子提升:💡 專注力|🧠 記憶力|🤝 合作互動|🔄 認知彈性|💞 手足情感...
31/07/2025

【心喜暑假限定|暑巴拉喜桌遊大戰一日營】
讓孩子在暑假的尾聲,玩出專注力與好人緣!

專為幼稚園大班至小三的慢飛兒及其手足設計,一日營活動透過專業心理師帶領的桌遊競賽,引導孩子提升:
💡 專注力|🧠 記憶力|🤝 合作互動|🔄 認知彈性|💞 手足情感連結

活動中,孩子將在歡笑中學習輪流等待、面對輸贏、調整情緒與建立自信,收穫快樂與成長!

👨‍👩‍👧‍👦 同步安排【親職講座】
由徐郁雯所長與許仟錦臨床心理師帶領兩場精彩講座,幫助爸媽強化教養覺察與育兒策略。中午另提供兒童午餐與托育照顧,爸媽可安心外出享用午餐(家長午餐自理,活動含兒童午餐一份)。

📅 時間|114/8/24(六)10:00–16:00
📍 地點|台中市太平區育賢路258號(育賢一期社宅)
💰 訂金500元(酌收保證金500元,全程參與即退還全額)
📩 報名請加入治療所官方LINE!

📌 名額有限,立刻手刀報名,讓孩子開心學習、爸媽滿載而歸,一起為暑假畫下最暖心的句點!

Address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心喜心理治療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心喜心理治療所:

  • Want your practice to be the top-listed Clinic?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