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2025
【晝夜變化與情緒:當陽光變少,心情也變低落?】
最近在處理個案的預約時發現,已經停止個別諮商一陣子的個案最近在官方LINE詢問心理師可以預約的時間,並對照了過往個案進行個別諮商的時程,發現季節的轉變、晝夜的變化也影響了他們的情緒表現。
隨著季節轉換、白天時間變短,許多人會發現自己容易感到疲倦、提不起勁,甚至情緒低落。這或許不只是「懶洋洋」的錯覺,而是和我們的大腦生理節律密切相關。
在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生理時鐘中樞」──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它會根據光線變化來調整體內節律,包括:醒睡週期、體溫調節與激素分泌(如褪黑激素與血清素)。但是當日照時間縮短時,因為大腦接收到的光線刺激減少、褪黑激素分泌增加,容易感到想睡,或血清素(serotonin)濃度降低,進而影響心情穩定與愉快感。若是這種狀況若持續,可能導致「季節性情緒失調(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又被稱為「冬季憂鬱」。
且過往研究顯示,當白天變短、天氣陰暗時,人們常出現: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反應變慢;或是已經增加睡眠時間但仍覺疲倦;或食慾增加、特別想吃碳水化合物,這些狀況都是情緒與生理節律失調的表現。
另外,近年的心理神經免疫學研究發現,腸道不只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也被稱為「第二大腦(second brain)」。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群(microbiota)**能:影響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的生成、調節免疫反應與發炎狀態,並透過「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與大腦互相影響,因此當腸道菌相失衡時,容易導致焦慮、憂鬱等情緒波動。
因此近期也有多項臨床研究指出,某些益生菌株(如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Bifidobacterium longum)有助於: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分泌、增加血清素生成,穩定情緒、改善睡眠品質與疲勞感。
這類能影響心理健康的菌種,常被稱為「心理益生菌(psychobiotics)」。
當然,我們也可以嘗試透過搭配均衡飲食、規律作息與日照曝曬,協助改善季節性情緒低落,讓身心回到「自然節律」,下面的小練習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嘗試:
1. 曬太陽:每天至少10–30分鐘自然光照,有助調整生理時鐘。
2. 規律作息:固定時間起床與就寢,穩定褪黑激素節律。
3. 多吃發酵食品:優格、味噌、泡菜等天然益生菌食物。
4. 輕運動:散步、瑜伽或伸展能促進血清素分泌。
5. 覺察心情:可透過寫情緒日記或正念呼吸練習來穩定情緒。
情緒的穩定對人們相當重要,進而會影響社交人際互動、工作狀態、家庭照顧等多層面,但隨著日照減少、氣候轉涼,我們的身體與心理都會進入「冬眠模式」。因此適度補充陽光、照顧腸道健康、保持規律生活,就能幫助情緒回歸平衡。不過若情緒低落持續超過兩週,建議尋求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