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9/2025
膝蓋疼痛看不好?該練一下內收大肌了!
整個下肢最容易被忽略的肌肉。
膝蓋疼痛臨床上常見的診斷大概有幾種;髕骨外翻、髕骨軟化症後群、髂脛束摩擦症候群、鵝足肌腱炎、跑者/跳躍者膝、半月板磨損、關節滲水等。其背後的力學機制其實都相同;筋膜與肌肉的失衡,讓大腿小腿歪斜扭轉,才會有這些症狀表現出來。
下肢力學關鍵是髖關節與骨盆的穩定,即是大腿每個方向的肌肉功能與力量,不論哪一塊肌肉失能,最終都會導向骨盆前傾、股骨內收、內轉的代償表現。在這樣的姿態下,髂脛束與股四頭往往張力都是過高的,同時也會產生髖夾擠、下背痛、足底筋膜炎等問題。
下肢訓練首重股四頭、臀大肌、臀中肌與內收大肌,分別代表了髖關節的前後內外四個方向的主要肌群,四個肌群間力量的平衡便是關鍵。
其中最難訓練的莫過於內收大肌,一般提到內收大肌的印象,如其名應該會想到大腿的內收動作,健身房裡有許多夾腿機的器械可以供使用,但是訓練的動作採取坐姿屈髖的姿勢,雖然的確會練到內收大肌沒錯,但是與現實的使用情境還是不同。
如果我們把大腿打直,外觀上要看到股骨(膝蓋至髖關節)與地面垂直90度,這時候有膝蓋或下肢疼痛的族群,可以明顯的觀察到膝外翻的問題,正常的大腿與小腿外觀應該是,兩腳掌與肩(髖)同寬時,大腿與小腿筆直的排列。
而膝外翻則會觀察到小腿往外側折出去,這個問題會讓足弓被壓扁,導致足底筋膜炎的問題,內收大肌真正該提供的穩定就是與外側的髂脛束抗衡,把小腿拉回來中線上,讓大小腿能夠"筆直"。
所以內收大肌的訓練應該要擺在全身打直的姿勢下做夾腿的動作;對側腳的側棒式。問題在於,許多人的內收肌式無力的,側棒的重量很難調整,非常容易進入屈髖、骨盆前傾、肋骨外翻的代償姿勢,此時只會讓腰越練越痠痛。
正確的側棒式需用以肩膀躺地或手肘撐地,確保腳、膝、髖、肩筆直排列,身體不扭轉,靠上方腳掌撐地,讓下方腳可以懸空,若是代償則會感覺下方的側腰有酸感,正確應該在上方腳的膝蓋處。
倘若連自身體重都無法撐起(或會代償),則需降階成側躺抬下方腳的強度,過程也必須保持身體與腿筆直。
最終功能性強度必須仰賴器材才有辦法達成,例如用紅繩或者皮拉提斯床,做出橫向的劈腿動作,要能夠保持身體的排列,也要能劈得出去拉得回來才算是有力的內收大肌。
內收大肌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容易失能無力的肌肉,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需要橫向劈腿、長跨距的支撐動作,並且許多人都被要求過立正站好、雙腿併攏的經驗,其實正常的人體排列應該是大小腿打直、與肩同寬而已,若雙腳併攏,膝蓋與大腿必是中空的,立正併攏的動作必須強迫做出內轉與內收的動作才有辦法完成,是違反人體力學且沒必要的,單純是社會觀感好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