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08/2025
坐骨神經痛與梨狀肌症候群是臀肌失能的表現,而非椎間盤突出。
我知道直到2025年為止,許多人對於神經壓迫的印象還停留在脊椎的空間狹窄,但早在2010年後,就有多篇研究都顯示不該一昧的相信平面又靜態的影像,實際症狀的表現與影像上會有非常大的出入,反而在動作失能上會有更高的一致性與關聯性。
臀肌失能幾乎是現代人一定會有的通病!臀肌失能代表無法支撐骨盆與脊椎的重量,容易代償出拱腰、聳肩、駝背的動作型態,早在2018年我就已經觀察到五十肩的病人全部都有臀肌失能的問題,所以近期所有的病人處置也幾乎都逃不掉臀肌的訓練。
那麼臀肌要怎麼練?傳統復健上的動作不外乎就是以橋式抬臀作為基礎,後續衍伸單腳、或旋轉的動作出來,但是這些動作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幾乎用不到!所以練得再好,通常也對症狀沒有改善的效果。
另外就是所有的肌肉都會有深、淺層的區別,兩者的功能不同,淺層主要提供肢體的大動作,深層則是關節的穩定,臀肌與梨狀肌就是這樣的關係,但在治療上兩者難捨難分,很難直接判斷哪一條卡住;或者兩條都卡住。
個案舉例:
有位60歲,腰椎4-5節脊椎滑脫的病人,來治療所的主述是雙腳的腹股溝一整圈會緊繃、酸酸的,睡醒時容易腰痠,且常常會痠痛到大、小腿後外側。
理學檢查:
1.直膝抬腿:
雙腳約莫90度(標準120度),大腿膝蓋後外側會酸痛。
(過緊的淺背線)
2.Thomas test:
兩腳都無法落得比床低,屈膝更痛,並且兩腳都偏外展。
(過緊的淺前線與髂脛束)
3.髖關節旋轉:
內轉
下肢的支撐動作都可以做出很正確的排列並且有力,淺層的肌群都已經恢復正常柔軟度且按壓、甚至震波都無痛感,代表問題在深層的旋轉肌群。
也的確內外轉的角度還是卡住的,直接從坐骨尾骨肌往上觸診深層的旋轉肌,判斷應該是孖上、孖下肌與閉孔內肌去夾住坐骨神經與部分閉孔神經,才會有跨下深處的緊酸與小腿的酸感產生。
但是徒手按壓不到這麼深層的肌肉,用擺位拉筋也只會產生前側關節的夾擠,真正的放鬆是由大腦主觀去控制肌肉與筋膜的張力,這也是DNS_C的重點,靠自身的負重動作來調節旋轉肌群的結抗與作用肌。
所以我讓個案在單腳硬舉的姿勢下,練習腳不動、轉髖與身體的動作,這個動作可以同時挑戰最大的離心與最大的向心收縮,並且是針對內轉與外轉的肌肉同時誘發。
果然才2下就已經感覺屁股酸到不行,在左右腳各練5下、3組後,重新測試內外轉的角度,有明顯的進步,內轉從20度直接突破到50度,觸診也沒有再誘發症狀,並且可以感到腹內壓的推擠。
網路上針對梨狀肌有許多拉筋的方式,但真正的問題是,當身體碰到出力的情境時,這些肌肉會選擇縮短,還是延展的方式去支撐?,若沒有學會延展的出力方式,拉筋其實也杯水車薪,同樣的治療過程還是需要抽絲剝繭,在訓練的過程中逐步把問題一個個排除掉,底層的問題才會慢慢顯現出來。(這位個案應該是我要檢討一下,太晚想到後續的問題,應該還能再縮短一些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