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上毅 物理治療師

莊上毅 物理治療師 台中卓立物理治療所 副院長
主治級物理治療師
前澄清醫院平等院區 臨床指導教師

坐骨神經痛與梨狀肌症候群是臀肌失能的表現,而非椎間盤突出。我知道直到2025年為止,許多人對於神經壓迫的印象還停留在脊椎的空間狹窄,但早在2010年後,就有多篇研究都顯示不該一昧的相信平面又靜態的影像,實際症狀的表現與影像上會有非常大的出入...
04/08/2025

坐骨神經痛與梨狀肌症候群是臀肌失能的表現,而非椎間盤突出。

我知道直到2025年為止,許多人對於神經壓迫的印象還停留在脊椎的空間狹窄,但早在2010年後,就有多篇研究都顯示不該一昧的相信平面又靜態的影像,實際症狀的表現與影像上會有非常大的出入,反而在動作失能上會有更高的一致性與關聯性。

臀肌失能幾乎是現代人一定會有的通病!臀肌失能代表無法支撐骨盆與脊椎的重量,容易代償出拱腰、聳肩、駝背的動作型態,早在2018年我就已經觀察到五十肩的病人全部都有臀肌失能的問題,所以近期所有的病人處置也幾乎都逃不掉臀肌的訓練。

那麼臀肌要怎麼練?傳統復健上的動作不外乎就是以橋式抬臀作為基礎,後續衍伸單腳、或旋轉的動作出來,但是這些動作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幾乎用不到!所以練得再好,通常也對症狀沒有改善的效果。

另外就是所有的肌肉都會有深、淺層的區別,兩者的功能不同,淺層主要提供肢體的大動作,深層則是關節的穩定,臀肌與梨狀肌就是這樣的關係,但在治療上兩者難捨難分,很難直接判斷哪一條卡住;或者兩條都卡住。

個案舉例:
有位60歲,腰椎4-5節脊椎滑脫的病人,來治療所的主述是雙腳的腹股溝一整圈會緊繃、酸酸的,睡醒時容易腰痠,且常常會痠痛到大、小腿後外側。

理學檢查:

1.直膝抬腿:
雙腳約莫90度(標準120度),大腿膝蓋後外側會酸痛。
(過緊的淺背線)

2.Thomas test:
兩腳都無法落得比床低,屈膝更痛,並且兩腳都偏外展。
(過緊的淺前線與髂脛束)

3.髖關節旋轉:
 內轉
下肢的支撐動作都可以做出很正確的排列並且有力,淺層的肌群都已經恢復正常柔軟度且按壓、甚至震波都無痛感,代表問題在深層的旋轉肌群。

也的確內外轉的角度還是卡住的,直接從坐骨尾骨肌往上觸診深層的旋轉肌,判斷應該是孖上、孖下肌與閉孔內肌去夾住坐骨神經與部分閉孔神經,才會有跨下深處的緊酸與小腿的酸感產生。

但是徒手按壓不到這麼深層的肌肉,用擺位拉筋也只會產生前側關節的夾擠,真正的放鬆是由大腦主觀去控制肌肉與筋膜的張力,這也是DNS_C的重點,靠自身的負重動作來調節旋轉肌群的結抗與作用肌。

所以我讓個案在單腳硬舉的姿勢下,練習腳不動、轉髖與身體的動作,這個動作可以同時挑戰最大的離心與最大的向心收縮,並且是針對內轉與外轉的肌肉同時誘發。

果然才2下就已經感覺屁股酸到不行,在左右腳各練5下、3組後,重新測試內外轉的角度,有明顯的進步,內轉從20度直接突破到50度,觸診也沒有再誘發症狀,並且可以感到腹內壓的推擠。

網路上針對梨狀肌有許多拉筋的方式,但真正的問題是,當身體碰到出力的情境時,這些肌肉會選擇縮短,還是延展的方式去支撐?,若沒有學會延展的出力方式,拉筋其實也杯水車薪,同樣的治療過程還是需要抽絲剝繭,在訓練的過程中逐步把問題一個個排除掉,底層的問題才會慢慢顯現出來。(這位個案應該是我要檢討一下,太晚想到後續的問題,應該還能再縮短一些時間)

退化性關節炎一定痛到必須開刀不可嗎?下肢的退化性關節問題算是骨科、復健科的大宗,在醫院也常常看到TKR(全膝關節置換)或者THR(全髖關節置換)的病人在復健科做後續的止痛與訓練復健。開刀也是因為長期劇痛的困擾,無法正常生活與工作下的無奈選擇...
31/07/2025

退化性關節炎一定痛到必須開刀不可嗎?

下肢的退化性關節問題算是骨科、復健科的大宗,在醫院也常常看到TKR(全膝關節置換)或者THR(全髖關節置換)的病人在復健科做後續的止痛與訓練復健。

開刀也是因為長期劇痛的困擾,無法正常生活與工作下的無奈選擇,但是換關節以後就一勞永逸、不再疼痛嗎?

關節之所以磨損,和平常的使用方式有絕對的關係,不然一樣80歲,有些人可以跑馬拉松,有些人卻是躺在床上動不了,其中的關鍵就在於肌肉力量是否足夠!

其實肌肉才是支撐全身的主力,當肌肉力量不夠的時候,連關節、骨頭的正確排列都做不到,也才導致關節在錯誤的位置上承受錯誤的應力而開始磨損!但骨頭的磨損本身並不會造成太多的疼痛,疼痛反而來自於軟組織的代償行為。

最近有位病人因為髖關節退化狹窄,關節已經沒有空間並且因大腿外側疼痛跛行許久,經由別間診所介紹而來,那間診所醫師觀念非常好,並沒有因為關節的狹窄退化就立刻建議病人去開刀置換,其實也有不能開刀的考量在,所以建議從保守治療開始:運動治療以及營養品補充。

個案本身年過七旬,早期有癌症的病史但已經治癒,右大腿疼痛的問題已經困擾多年,不開刀是因為骨質密度是負四,即便開刀置換關節並使用骨水泥等方式加固,術後可預期的問題與風險還是滿多的。

在基礎的理學檢查後,下肢有明顯的長短腳問題,並且兩腳髖關節的內外轉動作都明顯受限,右腳尤其嚴重並伴隨疼痛,疼痛的位置包含膝蓋外側、大腿根部外側、臀部(薦髂關節),長短腳也是因為兩腳的肌力失衡而導致的問題,所以初期也先做骨盆復位的處置。

真正的問題在於;兩腳的肌力嚴重不足,在動作評估時發現,兩側大腿完全支撐不住身體的重量,也無法維持骨盆與脊椎的排列,所以平時走路完全依賴的是肌肉的代償。

代償的肌肉正是苦命的髂脛束與股外側肌,這也與個案描述的疼痛範圍一致,之前的文章其實有提到,髂脛束作為下肢最強壯的肌肉群,只要其他肌肉無法負荷的工作,最後都是髂脛束默默扛下重擔。

所以個案走路的方式就像是企鵝走路,當左腳需要跨步抬起的時候,右腳無法支撐體重、也無法將左腳抬起,所以是把上半身往右邊甩,把左腳晃出去的方式在行走,這個動作完全是仰賴髂脛束做出髖外轉、外旋的動作來硬撐,周而復始幾十萬步的重複收縮下,最終變成了緊過頭、一動就痛的代罪羔羊。

如果治療的方向定調在把髂脛束放鬆的話,只能換得短期的舒緩,一旦下床走了幾步以後,髂脛束又回到無窮盡的過勞地獄,所以真正的治療主軸應該是放在其他部位的肌力應該訓練到可以支撐體重,讓髂脛束不用能者過勞可以休息。

個案的下肢已經肉眼可見的大小支,為了方便後續的追蹤還是幫他量了腿圍,以膝上10公分的標準紀錄,左腳是40公分,右腳僅有35公分,若往上15公分或20公分測量的話,落差應該會更明顯(如照片)。

治療的重點擺在正確姿勢的負重訓練,多數人重訓選擇上健身房使用器材與重量,但往往忽略了一個基礎的問題,自身體重也是重量,光是自身的重量能不能正確的撐起來就已經是一大挑戰,相信這件事情在有來找我治療的人身上會有深刻的體驗(看似簡單,撐10秒已經滿身大汗。笑)

負重的訓練除了重新調節全身神經與肌肉的連結關係外,也會刺激骨質密度的生長,當然也需要有足夠的營養才能夠讓身體重新生長與修復,除了建議個案日常飲食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等,剩下比較細節的部分就是原本診所醫師專業的互助,以病人為中心去設計個人的治療計劃才是真正的全人治療。

剩下的就是時間問題了,年紀大了有影響的是身體的修復速度,正常訓練長肌肉的時間至少要抓到3-6個月,老人、肌肉萎縮、有癌症病史等問題需要調節的時間會更長,但是長出來的肌肉質量其實與年輕人的並無差別,所以正確的使用、正確的訓練,即便年紀不小,依然可以有好的活動與生活品質,治療無效的原因;可能是個案本身無法專注面對自己的身體(治標不治本),總是希望快又有效的治療;如打針、開刀,又或者是醫療端的錯誤處置,總之,碰到配合度高的病人,好的醫療人員一定也是會拚盡全力治療的。

自律神經失調是現代人的通病,自律神經掌管全身的運作,像是身體的專屬管家一般,替你管理身體的大小事,什麼時候該吃、什麼時候該上廁所,該睡覺,甚至呼吸與心跳都是這位萬能的總管一手包辦。所以當自律神經失調的時候,全身彷彿失去這位管家的悉心照料,所...
28/07/2025

自律神經失調是現代人的通病,自律神經掌管全身的運作,像是身體的專屬管家一般,替你管理身體的大小事,什麼時候該吃、什麼時候該上廁所,該睡覺,甚至呼吸與心跳都是這位萬能的總管一手包辦。

所以當自律神經失調的時候,全身彷彿失去這位管家的悉心照料,所有部門的溝通與協調通通亂了套,要睡睡不著、便秘或腹瀉又容易胖、全身痠痛無力又焦慮煩躁等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會跑出來。

自律神經其實是連結與協調全身各部位的一個通道,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迷走神經組成,一個讓身體亢奮警戒,另一個讓身體休息恢復,在不同的環境會有不同的搭配,有時平衡、有時交感主導、有時副交感主導。

自律神經可以影響全身很多面向,同樣的這些面向一旦出問題,也會反過來影響自律神經,常常壓力大、生活步調緊湊、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沒有正常的作息,不會調節與釋放自己的壓力等等,都會使得自律神經失調。

常常關注我文章的人就會知道,除了上述這些問題,全身的筋膜、肌肉的狀態夠不夠放鬆,柔軟度好不好同樣的也會影響到自律神經的狀態,畢竟神經是遊走在肌肉與筋膜之間,越緊繃的筋絡也造成自律神經的失調,所以缺乏運動的問題導致全身僵硬。

每一個因素都會互相牽連並且層層疊加,所以想改善自律神經失調也必須朝每個面向個別擊破!

改善睡眠品質是非常好的起步,有充足的睡眠,讓身體充分的放鬆,才有活力與精神面對生活上的挑戰,良好的睡眠品質關鍵在於深層睡眠(快速動眼期)是否充足,這可是身體在修復整合的重要階段,會讓肌肉好好放鬆,情緒也會穩定,同時也會重新整理一天所學的知識與技能,讀書完有充足睡眠的話,醒來後的短期與長期記憶才會深刻記憶!熬夜讀完書,然後考完倒頭大睡,隔天忘光光的經驗應該許多人都有(笑),所以好的睡眠也讓會讀書事半功倍。

如何讓深層睡眠足夠?就是自律神經必須平衡,交感與副交感的完美協調才會讓身體進入深層的放鬆。

但是!大家長期被現代社會荼毒,久坐不動已成常態,緊繃縮短的筋膜與肌肉會讓人平躺時脊椎懸空,無法得到良好的支撐,使得脊椎與骨盆的肌肉即便在睡眠的過程,依然得熬夜加班,幫你支撐那懸空的脊椎,這也導致自律神經無法進入深層的睡眠,導致隔天起床睡不飽、焦慮暴躁又腰痠背痛!

所以這次受到 的邀約,來到台中的門市體驗,雖然小編本人是物理治療師,對身體的狀態有嚴格的自律,但是醫事人員都知道,家裡的人才是問題最多又最難教的。(XD,回家要跪算盤了)

小編老婆就是長期久坐不運動的類型,所以骨盆前傾、駝背圓肩的問題一個都沒少,從以前就非常認床,因為腰椎本身就過度前凸,躺平的時候就懸空,翻來覆去不是睡不著就是睡醒全身痠痛精神又不好。

主打門市由物理治療師幫你一對一評估,量身打造你的專屬床墊,經由專業評估,測量出骨盆與脊椎的數據,判斷脊椎是否有懸空或者壓力過大的部位,再根據每個人身材與需求的不同,在不同部位搭配不同的材質與軟硬,讓脊椎每一個部位都能夠服服貼貼,得到良好的支撐!更訝異的是整張床竟然還能分左右兩邊客製,夫妻兩人對睡眠有不同需求也都可以各自滿足,不用再委曲求全!

經過門市駐點的治療師量測並實際試躺後,老婆大人也了解到身體的狀態,為什麼總是睡醒會腰酸背痛,並且經過比對與調整,找到適合自己的床墊,並且量身客製局部的軟硬度,該支撐有支撐、該減壓有減壓,除了現場可以不限時間試躺,售後也提供30天的試睡期,若有不滿意都可以回收調整,還有長達10年的售後保固!

從事醫療產業近17年,看過人生百態,在快要40歲的當前,體驗到身體的健康是最重要的資產,所以開始積極的管理身體,從飲食、運動、身心靈調節上,而睡眠是非常關鍵的一項,人的一生至少有1/3的時間在睡眠,挑選一張好的床墊,讓身心得到放鬆,對自己好一點是值得的!

有需求或者正在觀望的朋友們,不妨點擊下方的預約連結:
https://www.surveycake.com/s/WGewv
台北、台中、台南都有實體門市提供1V1的現場評估與試躺喔!


#也有枕頭與嬰兒床喔

呼吸真的好難。在學習完整DNS_C以後,這5年間我依然覺得最基礎的3個月的趴與躺姿呼吸,是所有動作裡面最困難的。呼吸的代償問題會導致許多意想不到的疾病,包含頸椎角度太直或太彎、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手麻腳麻等等的,其中又以腰椎骨盆為大宗。...
25/07/2025

呼吸真的好難。

在學習完整DNS_C以後,這5年間我依然覺得最基礎的3個月的趴與躺姿呼吸,是所有動作裡面最困難的。

呼吸的代償問題會導致許多意想不到的疾病,包含頸椎角度太直或太彎、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手麻腳麻等等的,其中又以腰椎骨盆為大宗。

舉個例子:
有位長期的個案,症狀主述是雙腳鼠蹊處會緊繃、卡卡的,並且腰椎薦椎的位置會痠痛,且時不時會沿著坐骨神經到小腿外側一路酸或麻下去。

當初評估的結論是,下肢肌力不足(臀肌、股直肌、股內側與內收肌群),導致骨盆前傾,讓睡覺的時候腰椎無法貼平,同時也會造成呼吸的代償問題,呈現肋骨外翻與拱腰、骨盆前傾的外觀表現。

在經歷半年左右的下肢訓練,原本的髖關節前側夾擠問題與腳麻酸的問題幾乎解決,剩下睡醒或者特定運動後會持續一段時間;右腳的大腿-小腿後外側的麻與微酸,最難忍的是尾椎附近會有難以言喻、感覺非常深層的緊繃、卡卡的。

由於下肢的動作測試與功能性穩定其實都已經恢復正常,那還有什麼會去影響這件事情?

我又重新評估了一次呼吸的動作,的確躺著與趴著都還可以觀察到呼吸的代償動作:夾屁股與拱腰。

後續又繼續針對呼吸的動作,調整了兩三次訓練與治療的內容,最後我在骨盆底肌的檢查上,發現左右兩側的骨盆底不平均,右側的骨盆底肌無法有效地擴張,並且誘發相同的症狀表現(深層緊繃-腿後外側痠麻)。

原本以為是動作控制問題而已,就是個案本身習慣肋骨外翻的呼吸方式(胸式呼吸),但在幾番嘗試後,把問題重新導向:什麼原因導致橫膈膜無法下沉?回頭檢查了一下橫膈的狀態,用觸診與穴位按壓的方式,的確從胃、腸、肝的部分筋膜都處於高張力的狀態,兩側肋間的穴位也的確是右邊劇痛、左邊無感的表現。

後續以徒手指針的方式按壓特定的穴位,並且用筋膜鬆弛的手法去挖橫膈膜(緊到很難挖進去),搭配高強度磁場直接放鬆右半邊的橫膈膜後,再測試一次骨盆底肌的擴張動作,這一次動作出來了,並且深層的緊繃感與腳的痠麻感大幅下降,所以橫膈膜卡住才是問題的主因,而這一連串的症狀其實叫做:薦髂關節障礙。

薦髂關節障礙描述的是骨盆帶周圍的肌力失衡,最終導致薦髂髖等關節在活動的過程中卡住或者脫軌而造成痠痛的症狀,橫膈膜的問題其實就很複雜了,可以是長期胸式呼吸、讓橫膈膜習慣往上跑,也有可能是飲食習慣導致肝膽胃發炎、脹氣,讓橫膈被往上頂,也有些是環境毒素;如重金屬、黴菌、真菌等感染,讓內臟神經失衡


無論如何醫療一直都是且戰且走、見招拆招的過程,在嫌疑人很多的狀態下,只能一個個審問排除,最終才能找出真兇,所以個案一開始的主述就有下肢筋膜張力與呼吸代償等等的問題,在抽絲剝繭的過程中也不乏案外案穿插其中,醫病雙方有沒有足夠的時間與耐心好好的合作才是關鍵因素。

久久來一個腳踝扭傷的病人,但是狀況有點好玩?3月的時候,可能是打有氧拳擊的揮拳動作?在出拳時會有軸心腳旋轉的動作,個案表示是唯一可能的受傷路徑,回家以後腳就開始腫脹了,並沒有一般印象的翻船動作。歷經幾間醫院與診所都檢查表示ATFL(前距腓韌...
21/07/2025

久久來一個腳踝扭傷的病人,但是狀況有點好玩?

3月的時候,可能是打有氧拳擊的揮拳動作?在出拳時會有軸心腳旋轉的動作,個案表示是唯一可能的受傷路徑,回家以後腳就開始腫脹了,並沒有一般印象的翻船動作。

歷經幾間醫院與診所都檢查表示ATFL(前距腓韌帶)有中度撕裂,做過數次高能量雷射也都沒有明顯改善。

主述症狀是;站超過5分鐘,會在腳掌外側(4-5th metatarsal)產生酸、痛、些微刺感,並且腳踝以下都會明顯腫起(後來觀察可以腫到2級水腫的程度)。

整體外觀上,兩腳都膝外翻(股骨內轉內收),並且兩腳都呈現外八步態,並且兩腳都有輕微拇趾外翻,腰椎骨盆也明顯前傾,並且兩腳穿著綁帶式護踝一段時間了。

整理一下幾個點;
1. 經歷快四個月,雷射也掃過了,很明顯問題不在ATFL。
2. 腫脹的問題表示負重時,肌肉筋膜的緊繃與關節的空間會導致血管系統壓迫。
3. 整體下肢過度內轉+外側疼痛是否是骰骨半脫位?(過度旋前的腳;pronated foot有時會讓骰骨卡在旋前的位置回不來)

所以開始上手評估;
1. 內外踝的扭轉角度正常,看起來沒有翻船動作而拉傷ATFL後常見的遠端腓骨前移現象
2. 距骨竇的位置按壓會產生疼痛,但拉扯的測試並不會誘發ATFL的疼痛反應,所以ATFL可以先排除掉了。
3. 測試跟骨的內外翻,距下關節卡住了,問題來自過度緊繃的小腿肌,包含內外側的腓骨肌、脛後肌、深層的屈趾長肌,這也表現在小腿深層按壓會疼痛,內外踝後側的踝管隧道都會疼痛。
4. 前足的部分整個背屈與蹠屈的動作並無反應,但內外旋轉的動作都會產生外側疼痛,同前項,影響到的是有參與內外旋轉的肌群。
5. 順便測試骰子骨是否卡住,的確是有卡住的問題,但是順手的復位動作並無反應,應該深層的肌群還在痙攣的狀態。

至此先簡單的用擴散式震波處理,針對踝管隧道與足底的肌群放鬆,在一陣哀嚎過後,足底的疼痛感消失,但是在動態測試,走路一陣子後,疼痛感又慢慢恢復,並且開始觀察到腫脹且腳踝明顯內轉,所以問題實際發生過度內轉上,內側的肌群(脛後肌、深層的屈趾長肌)過度拉扯而產生肌肉的痙攣反應,但還無法確定壓迫的血管是足底筋膜-屈趾長肌-足方肌的部位,或是踝管隧道(tarsal tunnel)的位置造成的,但也好像不是那麼重要,重點應該擺在如何將腳踝回復至正中位置。

在幾個動作檢查後發現主要問題還是來自於中軸與髖關節的控制,就是前述的骨盆前傾與下肢整體是內轉代償步態,左腳相對右腳來講,臀肌失能的問題明顯更大,這也造成了過度緊繃的內收肌群,產生了膝外翻的表現,並且整個路徑都是深前線的軌跡,從腰椎至腳底的張力都太高了,所以簡單吩咐幾個回家先訓練的部分,待後續回診囉~

感謝  #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 邱姿瑜 社工師的邀請由  #台中市南屯婦女及新住民培力中心 承辦與  #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台中分署 合辦職場健康講座「職場紓壓新提案:身體自我管理與痠痛預防」課程內容包含呼吸和核心的關係與訓練方式,並且針對久坐...
30/06/2025

感謝 #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 邱姿瑜 社工師的邀請
由 #台中市南屯婦女及新住民培力中心 承辦
與 #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台中分署
合辦職場健康講座「職場紓壓新提案:身體自我管理與痠痛預防」

課程內容包含呼吸和核心的關係與訓練方式,並且針對久坐族群,髖關節容易卡住、肌肉無力,而導致脊椎歪斜、痠痛問題,提出系列自我訓練及治療的方法。

這次講座也嘗試融合其他專業的內容,包含情緒與營養,這些都會影響自律神經,造成痠痛、疲勞、內分泌失調等問題,為後來的全人醫療提供一個概念,希望不再只是頭痛醫頭,而是真正找到問題的源頭。

再次感謝各單位熱情邀約,讓我有機會分享這些經驗與知識!
#台中卓立物理治療所
#桃園卓立物理治療所
#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
#台中市南屯婦女及新住民培力中心
#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台中分署

我常常和病人說不會主動管理與控制身體代表你還不夠痛痛夠了 會怕了 自己就會學習身體的管理誠如前一篇提到的內容要做好身體的管理每個面向都需要顧及營養 運動 身心 作息等等最重要的核心觀念是"對自己好一點"
21/06/2025

我常常和病人說
不會主動管理與控制身體
代表你還不夠痛
痛夠了 會怕了 自己就會學習身體的管理
誠如前一篇提到的內容

要做好身體的管理
每個面向都需要顧及
營養 運動 身心 作息等等

最重要的核心觀念是
"對自己好一點"

被《朝日新聞》以「奇蹟的93歲」形容的日本岩手縣奶奶佐藤秀,健康檢查時,被意外發現身體年齡只有36歲、血管年齡僅20歲,不僅皮膚緊實,整體健康約是30多歲的女性狀態。她如何保養身體?維持逆齡健康?

「中西醫終須合併」濃縮17年經歷所下的註解。記得2008年,剛以物理治療師的身分在高雄的診所執業時,待的診所是多位醫師合資經營的骨外科、復健科的綜合診所。記得當初醫師們在院內會議時要求診所的治療師們要有讀書報告的例會,而當時的指定用書正是黃...
17/06/2025

「中西醫終須合併」濃縮17年經歷所下的註解。

記得2008年,剛以物理治療師的身分在高雄的診所執業時,待的診所是多位醫師合資經營的骨外科、復健科的綜合診所。

記得當初醫師們在院內會議時要求診所的治療師們要有讀書報告的例會,而當時的指定用書正是黃帝內經,還是最經典的文言文版。

當時年輕氣盛,頂著醫院實習出來的自信,對中醫的用字遣詞與觀念表示不屑,什麼都用筋來形容?明明有更細節的神經、血管、韌帶等組織,應該分門別類針對性處理!什麼大宇宙小宇宙?地震刮颱風還會導致人腰痛或五十肩?唬爛的吧!

殊不知,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沒有足夠的經歷與知識能夠理解黃帝內經的意涵,而當時的那些醫師其實也早就看透西醫的不足之處,才會融合中醫的觀念,只能說在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全人醫療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標,全人醫療的定義也隨著經歷從局部的處理,變得看得懂全身的動作與代償關係,逐漸也開始朝向自律神經、內分泌等,真正意義上的”全人”,所有的生理變化與動作變化是在同樣的時間空間中同步進行並與環境間互相影響。

自律神經系統主導全身的大小事,而筋膜的纖維母細胞則顛覆早年的認知,作為最小的筋膜單位,能夠自體感測外在環境的變化,並且產生相對應的反應,兩者之間互相配合聯動,筋膜先偵測到環境的變化並藉由自律神經連結全身各部產生全身性的反應行為。

自律神經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雙向/多向互相影響,我們會藉由戰鬥逃跑反應來熟記交感神經亢奮時,心跳呼吸變快、血壓變高、肌肉筋膜高張、內臟活動降低,來準備戰鬥或逃跑,則副交感與迷走亢奮則與之相反。

可以藉由上述的任何一個路徑去影響到相對的生理表現,可以藉由冥想,調慢呼吸與心跳,調降交感神經,放鬆身心,也可以從按摩放鬆肌肉與筋膜的張力,同樣也會調降呼吸與心跳。

飲食上也有影響,營養不良是這個世代普遍的問題,不是指沒有東西吃,而是吃的東西不是身體所需,單舉最基礎的蛋白質就好,蛋白質作為全身激素、荷爾蒙、神經傳導物質等的原材料,每日所需至少為體重的1倍以上的克數(80kg/80g/每日),當每日攝取不足時,自律神經會自動讓身體進入”無人島模式”。

在無人島上缺乏穩定食物來源,身體處在一個極度警戒的狀態,這會讓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上升,長期處在皮質醇過高的狀態,會讓身體進入極大的消耗狀態,分解脂肪、肌肉、結締組織等,轉換成養分用以維持生命機能。

這也會讓胰島素失控與產生阻抗,因為缺乏營養也讓身體將每一餐視為最後一餐,竭盡所能的把得到的食物通通轉化成脂肪囤積,這也造成長期營養不良的人,四肢消瘦卻仍有脂肪堆積在腹部的原因。

同樣這些問題也會讓自律神經處於交感亢奮的狀態,交感神經主導的戰鬥逃跑就是這個情境,自然身體也因無法進入副交感主導的修復癒合狀態,長期下來就是慢性疲累、慢性發炎、睡眠品質不佳,痠痛等問題的原因之一。

另外中醫的印象不外乎是穴位與對應的內臟,例如腳底按摩時按壓部位會有對應的臟器,可以藉由疼痛來判斷整條經絡的狀態,以精緻糖為例,精製糖類被分解成單醣後,會迅速的附著、嵌合在許多細胞上,例如糖化血色素或者糖尿病的色斑等(終末糖化產物),這都是正常的細胞被糖分入侵後的表現。

這對於細胞來講是外來的入侵物體,所以會啟動免疫與發炎的反應來排斥抵抗,這也使得膽固醇必須升高來包裹保護這些細胞,在血管或身體各處就形成了堆積跟阻塞的問題。

這些看似內臟與內分泌的問題,在前述的自律神經中有提到是與其他各部互通的,所以腸胃的失衡可以藉由自律神經連結到脖子變成頭痛,也可以往下連結變成腳痛,端看影響到的路徑是哪一條而已,神經與周圍組織相生相依,不論神經穿梭在筋膜、內臟、肌肉之間,神經緊張會導致依附組織也緊張,依附組織緊張同樣也會造成神經緊張,所以先有一個前因造成其中一個緊張的問題發生,接著便會連鎖反應對後續經過的所有通道產生緊張。

核心有力姿勢良好的人,也代表裝載內臟的容器:軀幹,形狀與空間是良好的,不會對內臟產生壓迫或拉扯,同時也會有好的橫膈膜下沉動作,橫膈膜下沉的品質決定呼吸的速度,同樣也是內臟蠕動的動力來源;彷彿一個幫浦一樣,持續向下擠壓腸胃進行蠕動。

這些也促成了副交感神經的活化,大口而緩慢的呼吸、深層活耀的內臟活動,所以綜合以上;自律神經失調與營養失衡是現代人幾乎每個人都有的問題,只是有沒有被注意到,在處理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上絕對不是簡單一支針一包藥就能解決的,綜觀上述所有的系統全部互通、息息相關。單以物理治療的角度來看,五十肩究竟是長期肩胛骨的動態失能導致,還是由自律神經失調導致?這是全人的思維必須要在抽絲剝繭的議題。

順便補充,筋膜對於能量與情緒同樣能夠捕捉並反應,想必大家都有看過文獻或相關的報導;養牛放古典樂,或者植物培養的對照組;一組每天辱罵、一組每天好棒棒,對植物或牲畜的影響可預期且被證實成正相關,那何況是人體一樣會有相同的反應,也造就自古以來能量與情緒相關的療法一直不曾間斷。

儘管影響的層面與因素實在太廣,但醫療人能做的就是選擇一個當作錨點,慢慢向外拓展與延伸,列出一個Checklist,且做且看症狀的改變,所以飲食與作息可以調節自律神經、全身的肌肉骨骼狀態,同樣自律與正確的運動也能夠反向影響回去,改善緊繃的經絡通路,這也就是黃帝內經的主旨;規律作息、均衡飲食、習武養身(運動)、修身養性(正念; Mindfulness),中醫講宏觀、西醫講細節,兩者最終都是描述相同的事物,只是用詞不同,視角不同。

瞎子摸象;A摸到耳朵,B摸到腳踝,C摸到身體,各自部位的描述是精準正確的,但沒摸到的部分就是各家的理論與假說,但如果探詢到真理(大象的樣子),不管從哪個方向描述,最後都會與每一家融會。

28/05/2025

治療病人也記得治療自己 下海玩到身心放空

常常翻船或者腳底痛嗎?又或者有足底筋膜炎、拇趾外翻的問題呢?這篇教你如何訓練足踝穩定!在描述了許多關於髖關節或骨盆脊椎的文章之後,主題終於輪到腳踝了!足踝的課題也算是研究超過15年了呢(從2009年開始),對於足踝的理解也有一點小心得和大家...
29/04/2025

常常翻船或者腳底痛嗎?
又或者有足底筋膜炎、拇趾外翻的問題呢?

這篇教你如何訓練足踝穩定!

在描述了許多關於髖關節或骨盆脊椎的文章之後,主題終於輪到腳踝了!
足踝的課題也算是研究超過15年了呢(從2009年開始),對於足踝的理解也有一點小心得和大家分享,早期上課的時候,講師會描述許多足踝的外觀類型,包含扁平足、高弓足,拇趾外翻、中足過高等等結構變形,更細節的還會講到前足的內、外翻,後足的內、外翻等等。

剛入行的時候,以為這些腳型是天生的結構差異,所以會有許多錯誤的力學而衍伸的疾病,需要藉由徒手治療來矯正或者靠鞋墊來輔助,可是隨著臨床的經驗與實務越來越充足以後發現,這些看似”天生”的腳型,其實是後天的代償結果,是整個下肢生物力學(由骨盆至足踝)的軟組織長度與筋膜的張力平衡後表現出來的歪斜與扭曲,是可以藉由後天正確的訓練來恢復組織長度與筋膜的張力,最終可以將足踝的排列正常化!

足踝必須提到的有兩個部分,一個是掌內肌系統,另外一個是掌外肌系統,掌內肌指的是肌肉的起點與終點都在腳掌之內(如腳跟至腳趾),而掌外肌則是會連接到小腿。

掌內肌負責的是腳掌的穩定,腳掌有26塊骨頭,能夠產生多軸的關節活動,在步態的末期(腳趾推進)或者運動跑步時需要踮腳推進時,掌內肌必須將26塊骨頭”繃緊”,形成一根穩定的棍子,而掌外肌就是負責排列這根棍子與地面的角度,讓身體的體重可以被撐竿跳、向前轉移重心並產生推進。

所以接下來我們把立足的動作分成幾個階段來訓練:

階段一:
正跪坐,並將兩腳踮腳尖,兩側坐骨分別坐在腳跟上,並且保持骨盆與脊椎垂直,這時候可以是膝蓋緊繃,足弓緊酸,或者腳趾彎折處的酸痛感,正常筋膜的狀態不會有這些問題,若有的話可以一次停留30秒至2分鐘,反覆操作。

階段二:
立足蹲,由前一階段跪坐在腳跟上的動作,把膝蓋抬離地面,並保持大腿水平,必須保持平衡,腳跟腳掌垂直於大拇趾關節處(大拇趾與食趾的腳球承重),坐在腳跟上必須彷彿坐在矮凳上穩定,並能保持2分鐘以上,若不行則5秒-10秒逐步增加練習。

階段三:雙腳踮腳站
若階段二動作一直無法抬離膝蓋保持平衡,可以找面牆壁扶著,以站姿踮腳並把腳跟抬到最高,嘗試保持平衡與放手,同階段二的動作;足弓或者小腿的酸感都是正常的訓練感覺。

階段四:單腳踮腳站
瑜珈的樹式,穩定的足踝能夠以單腳的形式來穩住整個上半身,持續的時間至少要10秒以上。

許多人光是階段一或階段二的動作就會感到足弓小腿的酸軟,或者無法抬膝保持平衡,藉由這簡單的訓練可以建立基礎的足踝穩定機制,趕快來試試看吧!

您有膝蓋疼痛的問題嗎?不管是髕骨外翻、髕骨肌腱炎、鵝掌肌腱炎、半月板破裂、關節滲水,甚至是最簡單的跪地都會疼痛?先別急著找骨科照X光,因為大多數的原因在於:股四頭肌無力。股四頭肌作為大腿最重要的肌肉之一,也是許多醫師、治療師會叮囑病人回去好...
21/04/2025

您有膝蓋疼痛的問題嗎?不管是髕骨外翻、髕骨肌腱炎、鵝掌肌腱炎、半月板破裂、關節滲水,甚至是最簡單的跪地都會疼痛?

先別急著找骨科照X光,因為大多數的原因在於:股四頭肌無力。

股四頭肌作為大腿最重要的肌肉之一,也是許多醫師、治療師會叮囑病人回去好好訓練的肌肉,但是在過去我並不認為股四頭很重要?

其原因有二:
一是所有的下肢力學相關議題都圍繞在下肢的過度內旋而產生的疾病,如足底筋膜炎、髕骨股骨症候群等,重點會擺在臀肌的外旋力量是否足夠(補充:臀肌無力讓下肢過度內轉也會代償給股外側與髂脛束)。

其二是股四頭肌的訓練在教科書內不外乎都是直膝或抬腿,對於股四頭來講是在做向心收縮的動作;即把肌肉長度縮短、變緊,這樣的練法在臨床上看到許多後遺症,過高的張力讓髕骨無法正常滑動,同時也一直對股四頭與髕骨韌帶造成許多的撕裂,更是一動就痛!

所以問題的癥結點在於股四頭肌如何訓練才正確。

膝蓋要有功能性的前提是能夠彎曲,而傳統醫學的訓練都圍繞在如何把膝蓋伸直,所以導致膝蓋只能鎖死在伸直的角度,一旦需要彎曲的情境就會痛不欲生。

從解剖列車的筋膜線來看股四頭,股四頭屬於淺前線筋膜,由上附著於髂前下脊,過度緊繃的股直肌肌腱也是常見的髖前側夾擠的原因,尤其在抬腿合併內收內轉的動作更容易夾擠。

往下經由髕骨韌帶往脛前肌、腳踝背側、腳趾的伸趾肌群延伸,所以正常的下肢淺前線柔軟度應該要可以做出瑜珈的臥英雄式姿勢,若整體筋膜的延展性不足,常見會在腳背(腳踝)、膝蓋會有繃緊、疼痛的感覺。

至於股四頭的肌肉力量要如何才算足夠呢?一直以來我都主張足夠的肌力必須能夠支撐體重並且維持姿勢的排列,接下來有淺入深的推薦幾種訓練方法。

1. 反向北歐彎舉(Reverse Nordic exercise)
雙膝併攏或與肩同寬都行,兩側坐骨做於兩側腳跟上,腳踝腳背伸直貼地並腳尖朝後,許多人脛前肌-腳背處的筋膜延展性不佳,光是跪坐就會腳背或膝蓋疼痛,可以在這個姿勢上先將上半身重心前移至可忍受範圍,再逐步往後增加重量直至身體可以挺直於腳踝正上方。

待前項可輕鬆完成後,接著挑戰抬屁股並保持骨盆與脊椎垂直,同樣的上半身重心越靠後,股四頭的離心收縮挑戰就更大。

若股四頭的力量還承受得住,就可以試著將整個上半身往後躺,並將髖往前推,讓膝髖肩保持一直線,至少要能夠支撐往後躺40度的重量,股四頭的力量才足以應付日常需求。

2. 高跪姿

第二項則是高跪姿的動作,股四頭連接在骨盆上,它也參與了骨盆的排列,所以將骨盆保持三軸至中是這個動作的重點,保持肩髖垂直於後腳膝蓋正上方,從前方與側面觀察身體必須保持姿勢垂直,最難的部分在於雙手叉腰,去調整左右兩側骨盆的前後旋轉與高低至平衡為止,並且要觀察腰椎是否有骨盆前傾或後傾的變形(腰椎與薦椎應保持垂直),姿勢標準的話應該會是後腿的股四頭會有強烈的酸感。

3. 保加利亞分腿蹲
   
  承前項高跪姿,保加利亞蹲其實有兩個版本,重心在前腳或者後腳,重心在前會練到前腳的股二頭與臀肌,重心在後則會練到後腳的股四頭肌。

在前項高跪姿的基礎下,增加了小腿與腳踝的承重控制,如圖所示必須將膝蓋離地,並保持肩髖垂直膝蓋,膝蓋腳踝保持90度,從側面與正面看都必須打直大腿,這個動作挑戰了股四頭是否能夠垂直支撐上半身的重量。

這幾項動作都非常挑戰整個淺前線筋膜的離心能力,筋膜的延展性必須靠這麼強烈的負重與離心收縮才會鬆開產生正常的纖維滑動動作,通常無法做出跪躺動作(臥英雄式)的個案,在訓練過程中股四頭會非常劇烈的痠痛,但做完後會明顯感到整個膝蓋鬆弛開了。

臨床上諸如此類膝蓋前側緊痛的問題,也許從thomas test可以觀察出淺前線的延展性不足,傳統的拉筋手法如PKB(prone knee bending)卻無法有效地把淺前線完全的拉展開,無法拉展也等於肌纖維與筋膜無法順利地滑動,過程就會產生疼痛的問題,想把筋膜撐開必須要有對應的使用情境,過程必須保持全部關節的姿勢與排列,如此才有足夠的強度和正確的拉伸方向真正去延展筋膜、滑動筋膜。

上樓看臀肌與股二頭,下樓看股四頭,別再傻傻的相信什麼下樓梯比較傷膝蓋的說法了,代表的是股四頭沒有力氣去支撐整個身體的重量,若聽信這種講法開始都不下樓梯,那只會越來越糟糕。

最後在工商服務一下:
4/27 卓立物理治療所健康講座還有名額,想多聽一些身體保健的知識快來報名!!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ExbZRribo/

「為找出痠痛的真正原因,中研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陳志成團隊發現,痠和痛是不同的感覺,誘發痠的神經並非痛覺神經,而是本體感覺神經。痠覺神經過度活化導致組織酸化、慢性痠痛,翻轉對疼痛醫學的中心理論,讓痠痛醫學可更精準。」簡單來說,這就是本粉專一直...
16/04/2025

「為找出痠痛的真正原因,中研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陳志成團隊發現,痠和痛是不同的感覺,誘發痠的神經並非痛覺神經,而是本體感覺神經。痠覺神經過度活化導致組織酸化、慢性痠痛,翻轉對疼痛醫學的中心理論,讓痠痛醫學可更精準。」

簡單來說,這就是本粉專一直在提倡的觀念,酸感來自於筋膜間的游離神經,而這些神經是由纖維母細胞特化而來,特別來偵測環境的變化與產生相對應的反應。

筋膜的鬆緊與水分含量會改變這些游離神經的敏感度,越緊繃的筋膜就會造成越敏感緊張的游離神經;一點點的張力、壓力都會感覺痠痛。

要改變這個現象必須靠運動,讓筋膜與肌肉開始正常的滑動、延展、收縮,過程中會讓水分灌流循環,也會改變這些游離神經的生活環境與它的敏感性,最終才能擺脫痠痛,並且提供良好的"本體感覺",讓動作與控制越來越精準。

為找出痠痛的真正原因,中研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陳志成團隊發現,痠和痛是不同的感覺,誘發痠的神經並非痛覺神經,而是本體感覺神經。痠覺神經過度活化導致組織酸化、慢性痠痛,翻轉對疼痛醫學的中心理論,讓痠痛醫學...

Address

Taichung

Opening Hours

Monday 14:00 - 21:30
Tuesday 14:00 - 21:30
Wednesday 14:00 - 21:30
Thursday 14:00 - 21:30
Friday 14:00 - 21:30
Saturday 08:30 - 12:30

Telephone

+886424837755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莊上毅 物理治療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