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2025
安眠藥吃久了會不會失智,參考醫師的看法!
【破解迷思】安眠藥真的會導致失智症?別再被聳動標題嚇壞了!
「欸,聽說吃安眠藥會失智,最好別碰耶!」
「那個誰誰誰說,失眠靠意志力就好,吃藥等於慢性中毒,腦袋會壞掉!」
相信大家都聽過類似的說法吧?打開網頁、滑開手機,甚至電視上,總能看到一些穿著白袍的醫師、營養師或其他專家,用很肯定的語氣警告大家安眠藥的危險,把失智的帽子直接扣在安眠藥頭上。
真的是這樣嗎?醫學研究真的證實了「吃安眠藥 = 失智」嗎?身為每天在臨床打滾的醫師,看到這些過度簡化甚至汙名化藥物的言論,真的覺得有必要好好爬梳一下文獻,跟大家一步一步釐清真相。
**那些「安眠藥可能增加失智風險」的研究說了什麼?**
確實,打開醫學資料庫,你會找到一些研究「似乎」支持這個論點:
1. **2015年統合分析 (Zhong G et al., PLOS ONE):** 這篇研究綜合了6個觀察性研究的結果,發現使用「 #苯二氮平類藥物」( , ,像是大家熟知的贊安諾 Xanax、安定文 Ativan、悠樂丁 Eurodin 等),特別是長期使用者,失智風險「看起來」增加了約49% (RR=1.49)。
2. **2024年 Rotterdam 大型研究 (vom Hofe M et al., BMC Medicine):** 這篇追蹤了超過5千人長達十多年,發現整體來說,BZD使用與失智風險的增加「趨勢」不明顯 (HR=1.06,未達統計顯著)。但研究也特別指出,若是「高劑量」(累積超過18 DDD)使用「抗焦慮型」BZD 的人,風險「可能」還是會提高 (HR=1.33)。
3. **2022年西班牙大型回溯研究 (Torres-Bondia F et al., 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這篇分析了超過16萬人的健康資料,同樣發現整體BZD或「Z-drugs」(如 #史蒂諾斯 、 #柔拍 ) 使用者的失智風險並未顯著增加 (HR=1.01)。但若屬於「高劑量」(累積超過180 DDD,概念上約等於每天用半年)的使用者,特別是短效或中效型的BZD,風險「可能」略為上升 (HR約1.11~1.38)。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哇!你看吧!研究都這樣說了,安眠藥果然很可怕,還是別碰為妙!」
**等等!先別急著下定論!解讀研究有兩大「陷阱」要小心!**
你以為醫學研究這麼簡單,看到數字高就直接劃等號嗎?錯了!尤其在探討安眠藥與失智這種複雜議題時,至少有兩大偏誤是內行人一定會考慮到的:
1. ** #反向因果 (Reverse Causation):** 這個很重要!會不會是因為失智症在非常早期,甚至還沒被診斷出來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一些「 #前驅症狀」,例如:**莫名的焦慮感增加、睡眠習慣改變(失眠或睡太多)、情緒波動、輕微的健忘或注意力不集中?** 而這些症狀,恰恰是病人會去看醫生、被開立安眠藥或抗焦慮藥物的原因!所以,到底是「藥物導致失智」,還是「即將失智的早期症狀導致了用藥」?這個先後順序,在很多研究中是很難完全釐清的。搞不好是「果」(早期失智症狀)導致了「因」(使用安眠藥)呢!
2. ** #適應症混淆 (Confounding by Indication):** 這點更是關鍵中的關鍵!請問,醫師開安眠藥是開好玩的嗎?當然不是!是因為病人有「適應症」,也就是有治療的需求嘛!而最常見的適應症是什麼?就是「失眠」和「焦慮」啊!
那問題來了:長期、嚴重的失眠本身,以及慢性的焦慮症,會不會就已經是失智症的獨立危險因子了?
答案是:會! 這可不是我亂猜的,一樣有研究佐證:
* 一篇2018年的統合分析 (Santabárbara et al., Anxiety and risk of dementia) 就指出,"有焦慮症的人,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了約29% (RR=1.29)!" 作者也客觀提到,焦慮很可能是失智的前驅症狀(也就是反向因果)。
* 另一篇2016年的統合分析 (Almondes et al., Insomnia and risk of dementia) 更發現,有失眠困擾的老年人,未來失智的風險更是顯著增加了53% (RR=1.53)!作者同樣承認,失眠本身可能是失智的早期表現。
看到重點了嗎?光是「長期睡不好」或「長期焦慮」,本身就可能讓你的大腦處於不利的狀態,增加未來失智的風險!那這些本來風險就比較高的人,又正好因為這些問題而吃了安眠藥,你怎麼能把失智的帳,全都算在安眠藥頭上呢?這就像看到消防隊員總是在火災現場出現,就說是 #消防隊員引起火災 一樣,不合邏輯嘛!
**研究作者自己都知道的限制!**
你以為這些問題只有我在說嗎?當然不是!上面提到的那些顯示安眠藥「可能」增加風險的研究,幾乎清一色都是「 #觀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而不是最高證據等級的「 #隨機對照試驗」(RCT)。觀察性研究最大的限制就是「只能看到關聯性,不能證明因果關係」!
這些研究的作者們其實都很清楚這一點。他們在論文的「限制」(Limitations) 章節,通常都會很誠實地寫道:雖然我們已經盡力用統計方法去「校正」掉一些已知的干擾因素(例如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是否有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但是像「失眠本身」或「焦慮本身」這種最根本的「適應症混淆」是很難完全排除的!
你想想看,你要怎麼設計一個完美的實驗來證明因果?難道找一群完全沒失眠的人,強迫他們長期吃安眠藥,然後跟另一群沒失眠也不吃藥的人比較嗎?這不符合醫學倫理吧!
臨床上的現實就是:會嚴重到需要長期、規律使用安眠藥的病人,通常本身就已經帶著比較高的失智風險因子(如難治型失眠、慢性焦慮、憂鬱症、或其他潛在的腦部問題)。就像我常常跟病人說的,你都已經兩三天沒睡好了,痛苦得要命,這時候你跟我說你擔心吃了這顆藥『以後』會不會失智?我覺得有點本末倒置了。眼前的痛苦先解決,睡個好覺,腦袋才能正常運作啊!
所以,那些研究結論通常會寫得很保守,例如:「觀察到 BZD/Z-drug 的高劑量長期使用『可能與』失智風險增加『 #有關聯』(associated with)」,但很少有研究敢直接斷言「BZD/Z-drug 『導致』(cause) 失智」。
**我的看法與臨床建議**
講了這麼多,我的看法其實很簡單:
1. 不必過度恐懼與妖魔化安眠藥:藥物是中性的,用得恰當就是好幫手。在急性、嚴重的失眠或焦慮狀態下,短期、適量地使用安眠藥,讓你能好好休息、恢復功能,絕對是利大於弊。別讓錯誤的恐懼耽誤了必要的治療。
2. untreated conditions are risky: 與其整天擔心吃了幾顆安眠藥會不會失智,你可能更該擔心「長期睡眠剝奪」或「持續的焦慮憂鬱」對大腦造成的實質傷害!後者反而可能是更明確、更應該積極處理的失智風險因子。
3. 尋求階段性、整合性的治療: 處理失眠或焦慮問題,絕對不是單靠藥物。藥物往往是初期或急性期的幫手,目標是先穩定狀況。接下來,更重要的是找出根本原因,並搭配 #非藥物治療,例如針對失眠的「 #認知行為療法」(CBT-I) 是目前國際公認最有效的首選療法;還有壓力管理、放鬆技巧、運動、調整作息等生活習慣的改變。理想的治療是"階段性"的,先求穩、再求好、最後目標是盡可能減少對藥物的依賴。
4. 觀察性研究提供「警訊」,而非「定罪」: 這些研究提醒我們,對於安眠藥的使用,特別是長期、高劑量的使用,確實需要謹慎評估。醫師應該盡量尋找最低有效劑量、最短需要的使用時間,並與病人充分溝通,定期追蹤評估效益與風險。但不應該無限上綱,把藥物打入地獄。
5. 考慮其他相對安全的選項:如果你真的非常擔心副作用,或是需要較長時間的輔助,可以跟你的醫師討論其他藥理機轉不同、相對風險較低的藥物,或是像「 #褪黑激素」(Melatonin)這樣的補充品。一篇2021年的統合分析 (Sumsuzzman DM et al., Neurosci Biobehav Rev) 就顯示,褪黑激素不僅相對安全,甚至對於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認知功能,可能還有輕微的保護作用 (但效果因人而異,且主要還是輔助性質)。
**總結來說:**
「吃安眠藥一定會導致失智」是個過度簡化、危言聳聽的說法!現實情況遠比你想的複雜。
別再被人云亦云的資訊綁架了!如果你正為失眠或焦慮所苦,請勇敢尋求專業協助,跟你的醫師好好溝通你的擔憂與狀況,一起找出最適合你的、平衡效益與風險的治療策略。把焦點放在處理好眼前的失眠、焦慮問題,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這才是預防失智更重要、更根本的方法!
---
**參考資料 (References):**
1. Zhong G, Wang Y, Zhang Y, Zhao Y. Association between Benzodiazepine Use and Dementia: A Meta-Analysis. PLOS ONE. 2015;10(5):e0127836. doi: 10.1371/journal.pone.0127836
2. vom Hofe M, Ahmad S, Schirmer H, et al. Benzodiazepine use in relation to long-term dementia risk and neurodegeneration markers i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BMC Med. 2024;22(1):248. doi: 10.1186/s12916-024-03437-5
3. Torres-Bondia F, de Batlle J, Barbé F, Piñol-Ripoll G. Benzodiazepine and Z-Drug Use and the Risk of Developing Dementia: A Population-Base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Catalonia, Spain. 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2022;25(2):93-101. doi: 10.1093/ijnp/pyab073
4. Santabárbara J, Villagrasa B, Gracia-García P, et al. Anxiety and risk of dementi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Actas Esp Psiquiatr. 2018;46(6):212-222.
5. Almondes KM, Costa MV, Malloy-Diniz LF, Diniz BS. Insomnia and risk of dementia in older adult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Psychiatr Res. 2016;77:109-115. doi: 10.1016/j.jpsychires.2016.02.021
6. Sumsuzzman DM, Yalcin G, How CMF, et al. Neurocognitive effects of melaton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Neurosci Biobehav Rev. 2021;127:612-625. doi: 10.1016/j.neubiorev.2021.04.034
#安眠藥 #失智症 #苯二氮平 #史蒂諾斯 #安定文 #失眠 #焦慮 #睡眠 #醫學迷思 #觀察性研究
#反向因果 #適應症混淆 #醫師觀點 #健康 #褪黑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