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07/2025
《婚姻裡,我們為什麼總是失望?》
文/ #蔡宜芯諮商心理師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或許,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
這句話並非毫無道理。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戀愛中,我們往往戴上了一副「夢幻濾鏡」,被對方某些特質深深吸引。那可能是浪漫、體貼、溫柔,或是獨立、有理想、有責任感。於是,我們相信對方就是命中注定的 Mr. Right 或 Ms. Right,期待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然而進入婚姻後,現實悄悄現身。
柴米油鹽、育兒壓力、經濟負擔……生活中的種種瑣碎,開始逐漸模糊了當初的濾鏡。我們發現,原本獨立的伴侶怎麼變得自我?原本認真的他竟如此死板無趣?當初的溫柔,怎麼成了優柔寡斷?
這時,我們開始懷疑:我是不是嫁錯了?娶錯了?和朋友抱怨、失望、無奈,婚姻怎麼變成這副模樣?
在《中年之路》一書中曾寫道:
「在婚姻的祭壇上,很少人真正意識到自己隱藏的巨大期望:
『我希望你讓我的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你能讀懂我、滿足我所有的需求。』
『我希望你療癒我的傷口,填補我生命的缺憾。』
很多婚姻正是被這樣沉重的期待壓垮的。」
其實,問題不一定出在伴侶變了,而是我們曾經戴上的那副濾鏡開始脫落。
我們在潛意識裡,把自己害怕承認、不願面對的壓抑特質投射出去,期盼伴侶能代替我們活出「我所缺乏的那一面」。我們渴望從對方身上,獲得童年未曾被滿足的愛與認同。只是,我們忘了,對方也可能用相同的方式在看待我們。
直到有一天,我們發現——對方其實跟我一樣,只是一個普通人。
卸下妝容後,我們看到彼此的皺紋、斑點與不完美。
那麼,我們如何與一個真實、有缺陷的人共處一生?
許多人都會在婚姻中經歷這段「幻滅期」。這不見得是壞事,它讓我們得以真正看見彼此,也認清現實。
當這些夢幻泡泡破裂後,我們有機會重新選擇。
我們可以試著收回那些投射的期待,不再將自我需求寄託在對方身上,而是學習回到自己——滋養自己、照顧自己、發展自己所嚮往的特質。
而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也將從「理想對象」的幻想,轉化為「兩個真實的人」的同行。
婚姻或許不是完美的結局,而是一段共同成長的旅程。
當我們願意看見、理解並支持彼此的真實,婚姻就能成為一段成熟而有力量的陪伴——像兩位肩並肩的旅人,為各自的生命道路負責,也為彼此保留溫柔的空間。
---------------------------------------------------------------------------------------------
☀溫柔拾光諮商心理師團隊簡介☀
https://gentle-space.com/心理師成員/
⭐溫柔拾光Line官方帳號⭐
https://lin.ee/0Y1oGJ2
❤️溫柔拾光線上預約表單❤️
https://gentlespace.pse.is/G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