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談心關係-慈恩心理治療所

心理師談心關係-慈恩心理治療所 *邱似齡 臨床心理師*
台灣性諮商學會認證性諮商師

*劉彥君 臨床心理師

慈恩由來
生命的風景每個人都不相同,有的人一帆風順,卻有不能為外人道的心酸,有的人看似跌跌撞撞,卻有幸福美滿的結局收尾。人生道路上的滋味,唯有當事人才能體會與理解。
陪伴!陪伴!慈恩深知走過人生風雨的不容易,聽過走入黑暗的地洞,經驗看不見光明的盲目、也曾聽過在黑洞當中,即使看見救援燈火,卻不敢靠近,直到溫暖開放的陪伴,才有心領神會的感動。
緣與於此,慈恩深諳陪伴的重要性,了解人生旅程中的風雨,雖然終究是會過去,但風雨飄渺中,是否有人深度陪伴,將引領我們走向不同的人生境地,開創出不同的風景。
人生的旅途上,慈恩期待陪伴你,打開心靈的視窗,用穿透事件的本質的智慧,重新看待生命中每一事件,並在其中耕耘、更有力量陪伴自己、愛自己,善待自己,善待每一份關係。慈恩將跟隨著妳去看見、去相信、去挖掘、去體會生命的風景。

◎線上預約:https://www.cheerpsy.com/eforms.php?lang=tw&tb=1

《在AI的科技浪潮中尋找平衡:擁抱「慢」與接納不確定性》文/劉柏宏諮商心理師 (寫於114.02.23)圖/與Chat GPT共創在科技日新月異(好老的成語)的現代,AI的出現,無疑使得各項技術與進程又呈現等比級數的成長。以自身完成論文為例...
02/09/2025

《在AI的科技浪潮中尋找平衡:擁抱「慢」與接納不確定性》

文/劉柏宏諮商心理師 (寫於114.02.23)

圖/與Chat GPT共創

在科技日新月異(好老的成語)的現代,AI的出現,無疑使得各項技術與進程又呈現等比級數的成長。以自身完成論文為例:過往在碩班中留下辛酸血淚、勤勤懇懇地蒐羅文獻、逐字逐句閱讀並找到適合自己資料的時代已然過去。

如今在社群網站上,不少碩班學生表示,訂閱Chat GPT後,透過AI的協助來找文獻、協助閱讀與寫作,從而大幅縮減了學位論文的完成時間。看到這副光景,我不免生出一種似乎任何專業都能被取代的心情。然而,對我來說,最在意的仍是近期各領域助人工作者對於AI是否能取代「心理諮商」的討論。基於這近一個月來在網路與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以下我與大家分享幾個觀察點:

▋第一件事:心理師與AI的對話

月初時,我在一個心理師的粉專上看到一篇文章,內容是一位心理師與AI之間的對話,探討了心理諮商在AI時代的定位,究竟是否可能被AI所取代。

當時,我也將這篇文章分享給就讀心輔碩班的幾位好友,希望能從中獲得更多見解。其中,一位夥伴堅定地認為,隨著AI技術的發展,真人諮商師的不可取代性反而變得不那麼重要,AI的優點大大勝出。

我們從治療歷程、回應方式、AI的設計邏輯以及受眾需求等角度展開了大量討論。雖然最終我們並未達成共識,但就我個人的結論而言:AI無法「完全」取代心理師。

換句話說,我們一致認為,若AI技術無限進步,可能能夠在心理健康領域的某些部分(例如初級預防、情緒支持等)提供輔助;然而,面對面的諮商卻依然不可或缺。

原因在於,目前大多數AI系統的設計理念在於保持對話不中斷,利用大數據推演出最有可能延續對話的回應;但真正的治療不僅是接續對話,而是透過對話推動關係的建立與治療的歷程。

AI缺乏自我意識與真實感受,在治療關係中也無法展現出主體性,因此無法真正「接觸」到使用者,也無法運用自身情緒、感受作為工具,來判斷何時能容忍治療過程中出現的斷裂與不適。事實上,這樣的觀點也獲得了不少前輩的共鳴。

▋第二件事:社群媒體中對於AI「類」諮商的看法

接著,在我持續瀏覽社群媒體時,意外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談話式AI作為自己的心理支持工具。不論是「情緒價值給好給滿」、「不怕被傷害」,還是「不需要跟真人接觸」這類評價,都反映出現代人對於即時解決情緒困擾的迫切渴求。

甚至,在一些同為助人工作者的夥伴日常分享中,也有人表示,當遇到臨時找不到合適對象傾訴時,會選擇與AI互動,並認為這種方式暫時滿足了他們的需求。這些現象提醒我們,在快速變動的科技時代,許多人更偏好一種低風險、速效且無需面對真實人際接觸的解決方案。但是,難道僅僅依靠這種低風險、速效的AI互動,就能填補我們對真實情感連結和心靈溫暖的深層渴望嗎?

▋第三件事:從心靈課程看現代人的學習需求

此外,近期知名網紅錫蘭在YouTube上揭露了一些「心靈課程」如何利用特定手法,讓人們輕易陷入某種既定模式。關於心靈課程與諮商孰優孰劣的爭論,已有不少前輩發表看法,我在此就不再贅述。然而,在留言區中,有一則留言令我印象深刻,大意是:「上課給人的感覺比多次諮商實在,後者反而讓人感覺虛無。」

這個觀點讓我聯想到,現代社會中許多人追求速效、追求立刻看到改變,卻又害怕真實情感的接觸。當我們依賴技術提供快速解決方案時,反而忽略了那份「如何去愛人」以及「如何去交朋友」的能力——而這正是新一波科技浪潮中,AI無法取代的核心所在。

▋擁抱慢與接納不確定性的重要

最後,在這股新的AI科技浪潮中,我們常常感受到的是一種來自速度的壓力:快節奏、速效解決方案的誘惑,讓我們忽略了慢下來與自己、與他人建立真實連結的重要性。也許我們不妨停下腳步思考:一味追求即刻滿足,真的能解決根本問題嗎?是否馬上排除掉不確定性,也意味著失去選擇與成長的空間呢?

雖然科技的進步確實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當涉及到情感與人際關係時,快速的解決方案往往無法真正解決問題,也無法替代深度的交流。

因此,我們每個人在這波浪潮中正面臨一個決定性的選擇:是依賴技術的速效方案,還是學會在不確定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節奏?或許未來AI能夠輔助部分心理健康工作,但它永遠無法取代從面對真實情感互動中所獲得的成長與連結;更無法取代那份來自「如何去愛人」與「如何去交朋友」所帶來的真實體驗。

最終,我們需要學會擁抱「慢」,接納生活的不確定性,才能在高速變化的科技時代中,找到屬於我們真正的平衡。

#心理健康 #科技與人性 #劉柏宏諮商心理師 #慈恩心理治療所

🔖面對外界的動盪,維持「連結」穩住內在文/游子瑩諮商心理師圖/與Chat GPT共創近期接連的颱風與豪雨大大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大罷免行動、美國對台關稅、教育界爆發的權勢壓迫...等事件,也透過社群媒體的傳播,持續牽動整個社會的氛圍。不知道你...
20/08/2025

🔖面對外界的動盪,維持「連結」穩住內在

文/游子瑩諮商心理師
圖/與Chat GPT共創

近期接連的颱風與豪雨大大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大罷免行動、美國對台關稅、教育界爆發的權勢壓迫...等事件,也透過社群媒體的傳播,持續牽動整個社會的氛圍。不知道你是否也遇過,原本只是想回個訊息,結果一打開FB、Threads等社群軟體,就不知不覺滑上一兩個鐘頭~接收到許多原先沒有預期的資訊。

社群App與手機螢幕都可以一鍵關閉,我們的大腦與引發的心情感受,卻無法說關就關。面對外界動盪的衝擊與過載的資訊,會感受到焦慮、煩躁、壓力,想要關上門、降低與外界的互動,開始不讀不回或是已讀亂回,都是很正常的,也可以幫助我們簡化與篩選資訊。不過,長時間持續或影響生活的自我隔絕需求,很可能是壓力超載的警訊。

這時候,除了避免自己長時間曝露在社群媒體之中;在生活中維持有意義的「連結」,也會是重要且有幫助的。熟悉與安全的連結方式,可以啟動我們的「安全系統」,幫助我們從超過負荷的狀態中慢慢回復。

維持連結,並不一定要是人際互動,也不需要耗費太多心力;重要的是「可以做到」!
-------
我們可以這樣做:

#五感體驗:專注品嚐喜歡的食物、使用讓自己感覺舒服的香氛、觸摸軟綿綿與毛茸茸的東西、洗個熱水澡、依照平常的習慣進行運動等等。真切感受自己的身體與感官產生的變化,是我們與自己連結的最佳方式。

#情緒接納:問問自己「我怎麼了」,停止自我評價並標記情緒;也可以透過聽音樂、追劇或看場球賽等等,來感受自己不一樣的情緒流動。情緒接納就像是清理空間,當我們的內在被情緒佔據,很容易產生「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的挫折;這時候停下來辨識與標記情緒,可以幫助我們重新獲得掌控感。

#當下狀態容許的人際互動:可以是摸一把貓貓狗狗、一個溫暖的眼神接觸或微笑、小小的日行一善、與親密的人待在同個空間做各自的事…以任何自己舒服的方式與外界互動。人際連結能夠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獨自面對著外界的衝擊,成為我們調適自我狀態的支持力量。

#心理健康 #自我關照 #情緒管理 #壓力調適 #游子瑩諮商心理師 #慈恩心理治療所

「情緒探索號」好評加開啦!🎉上次來不及報名的小朋友們,別再錯過囉!跟著慈恩心理治療所一起踏上有趣又好玩的情緒探索之旅,透過團體遊戲、繪本共讀、肢體律動、意義繪畫,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課程詳細資訊團體名稱: 情緒探索號-兒童情緒人際互動團體...
18/08/2025

「情緒探索號」好評加開啦!🎉

上次來不及報名的小朋友們,別再錯過囉!跟著慈恩心理治療所一起踏上有趣又好玩的情緒探索之旅,透過團體遊戲、繪本共讀、肢體律動、意義繪畫,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課程詳細資訊
團體名稱: 情緒探索號-兒童情緒人際互動團體

帶領者: 黃慧婷臨床心理師、邱意祺諮商心理師

對象: 國小一至三年級學童

時間: 114/9/18~12/11,每週四 15:00-15:50(共13次)
第1、7、13次為家長諮詢時間,孩子不需到場。

地點: 慈恩心理治療所(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23巷1號)

費用: 共13,000元 (每週團體收當次費用:1000元/堂)

團體前須先進行家長會談與評估(30分鐘/1,000元)。

備註:符合早療資格者,可申請早期療育補助。
_______
趕快點擊下方連結報名,為孩子預約一個更健康、快樂的成長!

👉 報名連結:
https://reurl.cc/Mz6RmL

#情緒教育 #人際互動 #兒童團體 #台南心理諮商 #黃慧婷臨床心理師 #邱意祺諮商心理師 #慈恩心理治療所

【😮無效輸出 × 無氣力爆發】── 與日本箱根雕刻之森美術館同步展出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明明什麼也沒做,卻覺得好累;明明想努力,卻只想癱在沙發上。日本插畫家 Kin Shiotani(鹽谷健) 把這些「無氣力」的瞬間,一一畫下來,成為《無...
17/08/2025

【😮無效輸出 × 無氣力爆發】
── 與日本箱根雕刻之森美術館同步展出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明明什麼也沒做,卻覺得好累;
明明想努力,卻只想癱在沙發上。

日本插畫家 Kin Shiotani(鹽谷健) 把這些「無氣力」的瞬間,一一畫下來,成為《無氣力爆發》系列。
當我們第一次看見時,心裡竟然冒出一種被療癒的感覺:
「原來無效輸出,也可以很可愛。」

✨ 這一次,我們把展覽帶來台灣,
由 慈恩心理治療所 × 光洞咖啡 聯手呈現,
讓大家在日常裡也能遇見這份幽默與療癒。

過程中,也發生了一些「無效輸出」的插曲:

☕ 跨國合作的堅持
從拿到作者帳號到真正完成匯款,竟然拖了快兩個月,還得拜託日本朋友出手幫忙。Kin桑聽完後回覆:「很多人聯繫過我,但只有你們堅持到最後。」那一刻,我們知道,這個展能落地,是一種難得的串連。

☕ 佈展的驚喜
好友小玉接下了佈展任務,把 100 張明信片用心布滿整個空間。大家正沉浸在完成的感動中,結果隔天主視覺板竟然直接「倒下」!😂
這個意外,剛好完美詮釋了「無效輸出」的精神:即使懊惱,也能笑著重新站起來。

🌿 展覽現正與日本同步進行中,
誠摯邀請你來光洞,一邊喝咖啡,一邊欣賞「無效的美好」。

-------------
📸 活動小驚喜:
8/16 (六) 起,只要在展期中與任一作品合影,
並在 FB 打卡或 IG 限動標註
#光洞咖啡 #無效輸出展
✨即可獲得光洞嚴選咖啡濾掛包一份!✨

#無效輸出 #無氣力爆發 #慈恩心理治療所
#看似沒有用的事也能帶來美好的串連

🎉 這次「小小心理師職人體驗」活動完美落幕!孩子們不僅學會情緒X人際能力,還收穫了無限的成長與喜悅!(黃慧婷心理師、邱意祺心理師規劃)這場全台罕見的的「小小心理師」職人體驗活動在充滿學習與歡笑的氛圍中圓滿結束,孩子們透過一日的「心理師日常」...
13/08/2025

🎉 這次「小小心理師職人體驗」活動完美落幕!孩子們不僅學會情緒X人際能力,還收穫了無限的成長與喜悅!
(黃慧婷心理師、邱意祺心理師規劃)

這場全台罕見的的「小小心理師」職人體驗活動在充滿學習與歡笑的氛圍中圓滿結束,孩子們透過一日的「心理師日常」體驗,不僅理解了情緒的世界,還收穫了寶貴的情感管理技能!💡

🌟 活動亮點:

1. 角色扮演 + 實務應用:從小小心理師到情緒管理

孩子們進入真實的「心理師」角色,學會如何在具體情境中應用情緒管理與溝通技巧,學會如何接待顧客、處理情緒問題,並在一天的「心理師日常」行程中實踐他們的情感智慧。

2. 強調人際互動與團隊合作

他們不僅是在單打獨鬥,而是在合作中學習如何理解他人情緒與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無論是「心電感應」還是「同感Feelinks」,這些技能將幫助孩子們在人際互動中更自信、更敏銳。

3. 實踐情緒智商(EQ)與情緒調節

孩子們透過創新的「靜心瓶」活動學會如何在情緒波動時自我紓壓與調節,這些情緒調節技巧能讓他們在生活中面對壓力時保持冷靜,讓情緒不再是難以掌控的問題。

4. 情境模擬與即時反應

在模擬的心理師的資料收集中,孩子們將學會如何迅速理解「顧客」的情緒需求,這對於提升情緒敏感度和應變能力有著直接的幫助。

5. 綜合學習 + 創新情緒工具

活動中引入的「靜心瓶」等創新情緒工具不僅讓孩子們放鬆心情,還引導他們學會有效的情緒管理方式,讓學習變得既有趣又實用。

💬 家長的回饋讓我們充滿感動!

"孩子回家後,主的跟我分享同學被別人弄生氣但靜心瓶不見了,來跟我的孩子借,我的孩子趕緊借他,還跟我說 因為靜心瓶很美,看著星星心情就會慢下來。‘’– 心心媽媽

"我們有用電話練習怎麼問問題,對方怎麼答我們就知道對方發生什麼事情" – 張爸爸說孩子回家興奮的一直分享今日的內容

🔥 錯過這次活動?下次讓您的孩子也加入!

我們知道許多家長都希望能帶孩子參加這樣有意義的活動,但可惜錯過了這次的機會!別擔心——下一次「小小店長」活動即將開放報名!💡

下次活動將會帶來更多驚喜與創新的情緒學習內容,讓孩子在趣味中學會情緒管理、建立人際關係,並且更加自信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這樣的學習,讓孩子們在成長路上更具優勢!

👉 快來留言告訴我們你對下一次「小小心理師」活動的期待,並記得報名下一期!

**我們將開放搶先報名,別再等了!這一次,讓孩子的成長插上翅膀!**💬

#小小店長 #情緒學習 #情緒智商 #親子活動 #孩子情感世界 #未來心療所店長 #學會情緒管理 #情感教育 #報名下一期 #慈恩心理治療所

✨父親節致每一位父親的祝福與支持 ✨在這個父親節,慈恩心理治療所希望向每一位父親致敬並加油打氣。父親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愈來愈多元,無論是在家庭的經濟支柱或情感支援上,父親的心理韌性對家庭與孩子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面對現代育兒...
11/08/2025

✨父親節致每一位父親的祝福與支持 ✨

在這個父親節,慈恩心理治療所希望向每一位父親致敬並加油打氣。父親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愈來愈多元,無論是在家庭的經濟支柱或情感支援上,父親的心理韌性對家庭與孩子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面對現代育兒的挑戰,許多父親或許感到壓力山大。作為社區心理健康的專業支持者,慈恩心理治療所願意陪伴父親們一起走過這段旅程,幫助他們建立穩固的心靈基礎,提升面對生活挑戰的韌性。

我們知道,父親們往往在處理工作、家庭責任與情感表達中掙扎,這對心理健康構成了不小的挑戰。在此,我們提出七個具體建議,幫助父親們提升心理韌性,與孩子建立更深的情感聯繫,同時減少育兒過程中的焦慮與壓力。



1. 建立情緒支持的社交圈

許多父親在育兒過程中可能會感到孤單,尤其是當他們在工作與家庭責任之間尋找平衡時。加入父親專屬的支持小組或與其他父親交流經驗,可以幫助減少孤立感,增強面對挑戰的信心。慈恩心理治療所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協助家長走出困境,共同面對育兒挑戰。

2. 學會覺察與表達情緒

傳統上,許多父親習慣將情緒壓抑在內心深處,但情緒覺察與表達是增強心理韌性的重要關鍵。當父親能夠正確地識別並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僅能減輕壓力,還能加強與孩子的情感聯繫。慈恩心理治療所鼓勵父親們透過情緒管理,與孩子建立更真誠的對話與交流。

3. 積極的自我對話:保持正向心態

在面對繁重的家庭與工作壓力時,負面自我對話很容易浮現。學會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將挑戰視為成長的機會,可以幫助父親保持冷靜,增強心理韌性。慈恩心理治療所的心理師會協助父親們發展正向的心態,並提供具體的技巧來管理情緒與壓力。

4. 提升育兒技能,增強參與感

許多父親可能會覺得自己在育兒中缺乏經驗,這會增加壓力並減少參與感。透過專業的育兒課程或心理輔導,學習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將有助於父親更有效地參與家庭生活,增強自信心與責任感。慈恩心理治療所不僅提供臨床心理諮詢,還專注於培養父親的育兒技能,協助您成為孩子更好的榜樣。

5. 自我照顧:平衡工作與生活

育兒是父親的重大責任,但同樣重要的是照顧好自己。適時地給自己一些休息與放鬆的時間,不僅有助於保持心理健康,還能增強應對挑戰的能力。慈恩心理治療所鼓勵父親們將自我照顧納入生活計劃,維持身心健康,並提供心理健康課程幫助您調整生活步調。

6. 與伴侶協作,共同分擔責任

在現代家庭中,父親與母親共同分擔育兒責任至關重要。開放的溝通與協作能減少壓力,增強家庭凝聚力。慈恩心理治療所倡導父母雙方共同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並提供夫妻溝通與關係維護的輔導服務,幫助您與伴侶建立更深的情感連結。

7. 正面看待挑戰,從困境中成長

每一個挑戰都包含著成長的機會。當父親面對困難時,視挑戰為學習與成長的契機,可以增強心理韌性,並讓自己在未來面對壓力時更加從容。慈恩心理治療所致力於幫助父親們轉換視角,學會從困境中汲取力量,成為孩子心中強大的支柱。

💙父親,您值得擁有更多的支持與關愛

在這個父親節,慈恩心理治療所衷心感謝每一位為家庭努力的父親。您的每一分付出與愛,無論在經濟支持還是情感陪伴上,都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深遠的影響。我們相信,當父親能夠照顧好自己,並與孩子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繫,家庭將更強大,孩子將更健康地成長。

慈恩心理治療所將一直與您同行,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助您在育兒的過程中保持堅韌、積極,並共同創建一個充滿愛與理解的家庭環境。

讓我們一起為每一位努力的父親喝采,並且相信,無論面對何種挑戰,您和您的孩子將走得更遠、更強大。

#父親節 #爸爸辛苦了 #育兒壓力 #心理韌性 #家庭關係 #愛與支持 #慈恩心理治療所

📣【心理師也在練習的親職功課】——當我們談「陪伴重質不重量」,指的是什麼?在亞東醫院Podcast《 #小柚子聊育時間》第十一集,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三個孩子的母親 邱似齡臨床心理師,受邀分享:🎧《EP11. 陪伴重質不重量,職場爸媽怎麼存...
07/08/2025

📣【心理師也在練習的親職功課】
——當我們談「陪伴重質不重量」,指的是什麼?

在亞東醫院Podcast《 #小柚子聊育時間》第十一集,
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三個孩子的母親 邱似齡臨床心理師,受邀分享:

🎧《EP11. 陪伴重質不重量,職場爸媽怎麼存進「親子存款」?》
👉 https://femhcdc.psee.io/7ysrnk

面對繁忙的工作與家庭節奏,我們常懷疑自己「夠不夠陪伴」、「是不是不夠好」。
但在這一集裡,邱心理師提出另一種陪伴的視角:

🔹 關係的質地,來自日常中的信任與回應
不是陪得久才是愛,而是在關鍵時刻,願意好好回應孩子的情緒與需求。

🔹 當我們失控,也有修復的可能
親職路上本就不是完美的,願意為情緒踩煞車、願意說「對不起」,就是穩定感的開始。

🔹 支持系統也是愛的一部分
你不是一個人養孩子,身旁的伴讀姊姊、安親老師、外婆,都是愛的延伸與後援。

對孩子來說,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時間,而是那句「我在這裡、我有在聽」。
對父母來說,重要的不是每天都做到最好,而是:我願意繼續在這條路上學習與靠近。

如果你是職場父母、也曾懷疑自己是否做得夠好,
邀請你聽聽這一集,讓溫柔但真實的對話,成為你的育兒同行者。

——
🎧 收聽連結(Spotify):https://femhcdc.psee.io/7ysrnk
🔎 Apple Podcast 請搜尋《小柚子聊育時間》

#慈恩心理治療所
#邱似齡心理師
#小柚子聊育時間
#親子關係 #親職支持
#職場父母的心理空間
#陪伴重質不重量
#心理師也是媽媽
#夠好了的父母

📢亞東醫院 #早期療育 頻道📢
📣《 #小柚子聊育時間》📣
第十一集,邀請到美麗又知性的特別來賓 邱似齡臨床心理師 !!!
🟢EP 11. 陪伴重質不重量,職場爸媽怎麼存進「親子存款」? ft. #邱似齡心理師
身為職場父母真的不容易啊~
忙碌工作、接送上下學、早起備早餐,有時候邊共讀忍不住邊打瞌睡......
這集我們邀請到身兼多職的三寶媽——邱似齡心理師,和我們聊聊:
🔸 當生活像戰場,親子關係怎麼「存款」?
🔸 理智線不小心斷裂時,事後能怎麼修補?
🔸 把陪伴「外包」一部分,也可以是好父母嗎?
「不是付出很多才叫愛,親子關係重質不重量。」
高品質的陪伴,來自信任、傾聽與修復。
✔ 再忙也能創造親密時光:像是車上那句「今天過得好嗎?」
✔ 再累也不忘照顧自己:父母的穩定,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 再掙扎也願意相信支持系統:伴讀姊姊、安親老師,都可以是你的後援部隊
如果你也是職場父母,或常對育兒感到疲累,
讓我們一起透過這集Podcast,
學會在有限時間裡,給予滿滿的愛❤❤❤➡️
🎧以下平台皆可收聽🎧
📍 Spotify
EP11. https://femhcdc.psee.io/7ysrnk
📍 Apple Podcast
EP11. https://femhcdc.psee.io/7ysrlx
📍 KKBOX
EP11. https://femhcdc.psee.io/7ysrmm
-
🌻🌻🌻🌻🌻🌻🌻🌻🌻🌻
關於 ❤《 #小柚子聊育時間》❤
育兒有多苦?當了父母才知道。
教養過程的自責挫敗,我們都懂。
亞東醫院社會工作室與兒童發展中心共同推出
全新 Podcast 節目《小柚子聊育時間》
沒有生硬的知識和說教,透過聊天貼近你的日常,
分享最實用的育兒/早療資訊和經驗,
社工師佩佩 X 心理師思賓,邀請各領域專家和家長親身分享!
育兒路上一起了解 #兒童發展,陪你關關難過關關過➡️➡️➡️
-
👉隔周更新,歡迎大家訂閱收聽👈
目前上線單集:
🟢EP 01. 專家/家長不藏私分享,讓你育兒路上不孤單
🟢EP 02. 我的孩子不一樣?逃避否認 VS 積極面對 ft. 早療家族會長碗婷
🟢EP 03. 正向教養=不生氣?破解教養迷思,學會溫和堅定 ft. 梁嘉倩心理師
🟢EP 04. 超實用小撇步一次公開,陪孩子養成運動好習慣 ft. 李盈瑤物理治療師
🟢EP 05. 雙語從幾歲開始最好?赴美語言治療師破解家長迷思 ft.婉甄語言治療師
🟢EP 06. 你幫得太快了嗎?練習放手,讓孩子自己來 ft. 黃韋斌職能治療師
🟢EP 07. 醫師來解惑!副作用、吃一輩子?破解兒童精神用藥的家長焦慮 ft.林育如醫師
🟢EP 08. 手足難題天天上演?破解相愛相殺的日常攻防戰 ft. 雙寶媽竹軒
🟢EP 09. 一步步陪妳練習長大:花草媽的早療陪伴日記
🟢EP 10. 「你又不懂我!」青少年不說的情緒與陪伴的距離 ft. 林育如醫師
(持續新增中...)
-
#育兒 #陪伴
#親職教養
#家庭支持
#專業分享
#亞東醫院
#亞東醫院社工室
#亞東醫院兒童發展中心

亞東醫院兒童發展中心

【🧠創傷知情,從知識到體感的距離——我們如何走出診間,真正走進孩子的心?】在近期《報導者》釋出的專訪中,我們有機會與彰基精神醫學部的陳力源醫師共同分享——當童年創傷反覆重現,其實不是孩子故意「行為失控」,而是大腦的警報系統長期處在過度警戒狀...
05/08/2025

【🧠創傷知情,從知識到體感的距離——我們如何走出診間,真正走進孩子的心?】

在近期《報導者》釋出的專訪中,我們有機會與彰基精神醫學部的陳力源醫師共同分享——

當童年創傷反覆重現,其實不是孩子故意「行為失控」,而是大腦的警報系統長期處在過度警戒狀態,失去調節的能力。這時,若我們只關注行為表現,而忽略了孩子內在的感受與歷程,往往會錯過最關鍵的介入時機。

🩺 在台灣,心理師屬於三級工作者,通常不會出現在最前線的緊急安置現場。然而,慈恩心理治療所選擇扮演的是系統之間的橋梁——

介於學校、社會福利與醫療體系之間,穩定陪伴安置孩子、邊緣少年、以及正在歷經轉銜適應的青少年。

這樣的陪伴,從來不是短暫介入,而是長期、反覆、建立信任的歷程。

我們見過許多孩子,在服務結束後仍記得心理師的名字,願意主動回來尋求協助,因為他們記得——「那個人曾經好好聽我說話」。

🧩 對我們來說,創傷知情的實踐,並不僅止於接受訓練、閱讀文獻,更是一場從知識走向體感的深刻過程。

當一位大人能在情緒高張時,練習積極離開現場、不讓憤怒主導反應,並在事後由他人協助進行語言理解與整理——這樣的經驗,才真正內化為情緒調節的能力。

🎙️ 在採訪現場,我們也提到,「療癒」並不只是改變孩子的行為模式,而是讓孩子在被理解的經驗中,看見自己值得被在乎、可以信任關係。這樣的改變,也許慢、也許不符合效率,但卻是最紮實的心理建設。

💬 陳力源醫師也分享了許多第一線工作的困境——包括社會對「成效」的誤解、專業人員在系統中的壓力與掙扎、以及長期工作者的倦怠。

我們想說的是:「照顧孩子的系統,也需要被照顧。」

當一線工作者能被看見、被理解,才有可能把這份力量,繼續帶給下一個孩子。

🌱 慈恩會繼續守在這條系統之間的橋上,與願意留下的夥伴一起,讓「心理健康」不再是遙遠的概念,而是社區中每個人都可以接觸的支持資源。

👉 歡迎大家一起收聽這集專訪,支持《報導者》做出更多有深度的公共報導。

💡 也歡迎轉發這篇貼文,讓更多人認識——什麼是真正的創傷知情、什麼是看不見卻影響深遠的心理工作。

#慈恩心理治療所

#創傷知情 #心理健康促進

#走出診間 #走進孩子的心

#系統之間的橋

#報導者專訪

#心理師的現場

#慢但重要的工作

#公共心理學 #兒少保護

#社區心理支持

【童年創傷不斷重現的背後,是大腦的警報系統失靈?第一線的醫師、心理師們,如何「走出診間」也真正走進孩子心裡?】https://pse.is/7y48hb

「你付出的時間是遠遠大過你的收入,可是你在過程中⋯⋯你會看見孩子對你的信賴、看見他的改變與質變。那個獲得很難對外人道。」

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邱似齡曾經為了一名少年跑去社會局的會議上與人對峙、自己額外找資源增加晤談的次數,只為了能夠延長他們陪伴的時間。即使看不見即時性的收穫,她仍堅信陪伴的工作,就是為少年添一分被愛、被好好對待的體感。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陳力源也有同樣的經歷,不論在兒童心智科的診間內還是出訪校區、案家,陳力源常收到孩子送他的小卡,書本,還有抱抱,甚至希望能「再次看到他」,這些「心臟爆擊」讓他知道他曾經在孩子的生命裡是重要的。

在「廢墟少年二部曲」系列 podcast 的最後一集,我們走入兒少心理工作者的現場,聽見他們從診間「出走」之後的「野戰」經驗:診間裡的說詞和現場狀況究竟會有哪些落差?近十年的新概念「創傷知情治療」,如何幫助第一線的助人工作者面對脆家少年?當孩子辨識危機的警鈴隨時都在響起時,又該如何建立一個新的「開關」呢?

來賓|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陳力源、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邱似齡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林彥伶
攝影|陳曉威

📍搭配閱讀:
【專題|廢墟少年二部曲:凝視深淵】https://pse.is/7vyytt
【走進脆家兒少心理廢墟:用創傷知情,療癒家庭帶來的傷】https://pse.is/7xy9au
【讓我們幫你養活自己──「替代父母」加強少年就業力,連結友善雇主】https://pse.is/7x678v

📍重溫集數:
【被迫擔起照顧、被父母販賣、被老師帶頭孤立⋯⋯無法選擇出生又遇社會隱性排除,凝視脆弱家庭兒少的困境】https://pse.is/7w969k
【當「十年磨一劍」不再吸引孩子,該如何引導他們培養一技之長?儘管吃力不討好,是誰幫助孩子就業?】https://pse.is/7xayyr

02/08/2025
【🗳️民主練習 × 彈性心態:當理念不同,我們仍能生活在同一個時空裡】今天,台灣的大罷免活動落幕了。沒有成功,但有些地區達到了門檻。不同意罷免者勝,同意者敗,有人氣餒,也有人得意。這就是民主的現場:不是只有一種聲音,不是一邊全勝,而是許多種...
26/07/2025

【🗳️民主練習 × 彈性心態:當理念不同,我們仍能生活在同一個時空裡】

今天,台灣的大罷免活動落幕了。
沒有成功,但有些地區達到了門檻。
不同意罷免者勝,同意者敗,有人氣餒,也有人得意。

這就是民主的現場:
不是只有一種聲音,不是一邊全勝,
而是許多種立場與情緒,同時並存的社會實景。

我們時常在教導孩子,
關於民主與合作,不只是要選邊站、要說對錯,
更重要的是:
🌀即使理念不同,我們仍能相處生活在同一個時空下。
🌀讓不同的聲音,有共存的可能性,
🌀因為每一種聲音,無論喜歡與否,都值得被理解。

但在現實中,要做到「接住不同」並不容易。

精神分析學者比昂(Bion)曾說,
每個社會都需要一個「容器」(Container),
能夠承接混亂、不確定與複雜感受的空間。
不是急著反擊,不是快狠準地論斷,
而是先接住,然後思考。

💬你是否也曾感到:
「為什麼我那麼在意結果?」
「為什麼他們跟我看法那麼不一樣?」
「如果我講出我的想法,還能被接住嗎?」

這時候,國際災難心理學家 Bonanno 提出的一個概念,
也許能幫助我們在變動中重建穩定感。
他稱之為「彈性心態」,並提出三個具體步驟:

💡彈性心態三步驟(Bonanno, 2021)
① 拆解情境,思考要做什麼
— 這件事讓我感受到什麼?這些變化對我有什麼影響?
— 我可以怎麼回應,而不只是情緒反應?

② 評估資源,看看能做到什麼
— 我有什麼可以動用的支持或方法?
— 即使什麼都做不了,我是否能允許自己暫時停下來,好好整理?

③ 檢視結果,調整回應方式
— 我的反應對我有幫助嗎?
— 是否還有其他更合適的方式,可以回應我的情緒與價值?

也許,我們都還在學。
學著在混亂中不放棄,學著不讓「不同」變成「斷裂」。
學著成為彼此的容器,
不急著戰勝對方,而是先好好地接住自己。

✨親愛的,如果你今天感到氣餒、憤怒、疲倦,
此時此刻是如此真實的情緒,無關乎勝敗或軟弱,
願我們一次次被現實碰撞後,仍願意相信:
我們的溫柔,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彈性心態 #民主的心理基礎
#接住自己也接住他人 #不是贏輸而是參與
#心理師的公共敘事 #共處練習 #覺察的日常心理學
#好好活著 #鋒芒式對話 #慈恩心理治療所 #光洞咖啡

父母引路,陪伴孩子遨遊數位世界不迷航 🧭文/ 羅紀萱臨床心理師圖片來源:作者與ChatGPT協作我深刻體認到一件極為困難但卻至關重要的事,就是家長若是能先把既有知識與經驗暫時放在一旁,試著想像一下目前孩子面對的生活經驗可能的樣貌,將有助於我...
23/07/2025

父母引路,陪伴孩子遨遊數位世界不迷航 🧭

文/ 羅紀萱臨床心理師
圖片來源:作者與ChatGPT協作

我深刻體認到一件極為困難但卻至關重要的事,就是家長若是能先把既有知識與經驗暫時放在一旁,試著想像一下目前孩子面對的生活經驗可能的樣貌,將有助於我們思考如何拿捏讓孩子接觸數位科技的原則方向。
---
我出生在80年代,一般被稱為千禧世代,見證了金融與科技的飛快成長。現在大家習以為常的智慧型手機、各式App、光纖網路、自動駕駛等,在我小時候是電影裡的科幻情節,如今卻成為了貨真價實的生活。我經歷過與這些科技一起成長的時刻,需要從無到有地去認識、了解與學習掌握。而我們的下一代,被稱為Z世代、Alpha世代,他們一出生就已經站在無數個科技巨人撐起的肩膀上。數位科技融入於日常生活,孩子們對於科技新知的接受度與掌握度,讓我想到初生嬰兒的潛水反射,更自然、更快速。但在更廣闊而深潛的數位時代,我們也逐漸意識到在享受絕佳便利的同時,背後也有著相應的風險。⚠️

在工作上或生活中,我都很常聽聞不論家長是否有讓孩子接觸3C,他們對於網路科技都一樣感到擔憂。除了數位網絡造成的人身安全疑慮之外,孩子對於網路遊戲、交友的吸引與投入,以及在社群媒體的數位形象與人際互動經驗等,這些都在在影響著孩子如何形塑自我概念與建立他所處的世界觀。作為一位心理專業人員同時也是一位母親,我認為家長的擔憂有一定程度與我們對未知的不安害怕有關。我們一面想搜尋過往知識經驗來支持自己在數位科技海中為孩子領航,卻也一面感覺到自己有許多力有未逮、茫然無知的挫折,當挫敗感太過強烈時,甚至可能轉向以斷網,期待藉此能幫孩子重新reset,因而引發親子之間掌控權的爭霸戰。
---
在我與許多兒童青少年與家長工作的經驗中,我深刻體認到一件極為困難但卻至關重要的事,就是家長若是能先把既有知識與經驗暫時放在一旁,試著想像一下目前孩子面對的生活經驗可能的樣貌,將有助於我們思考如何拿捏讓孩子接觸數位科技的原則方向。比如說,以前我們和同學發生不愉快,再怎樣也要等隔天上學見到面才會有後續進一步發展,意味著我們至少可以有一個晚上的時間冷靜、想辦法。但現在數位網絡四通八達且具立即性,學校發生的事,孩子和同學們幾乎可以隨時連線更新,另闢多個支線戰場,少了過去能有的時間、空間的間隔輔助,對處於需要發展可信賴同儕關係的青春期孩子來說,顯然更焦慮、更不容易。

而拜傳輸通訊科技發達所賜,孩子現在可以在網路或手機遊戲中,一邊遊戲一邊聊天交友,在視訊語音營造的沉浸式氛圍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彷彿瞬間拉近,甚至有種親密熟悉感,而這是我們以往要透過現實中與人朝夕相處累積下來才會有的感覺。當科技突破了人類感官知覺的限制,虛擬與現實的人際互動錯綜交織,我們或許不再能用人際接觸的現實來解讀孩子遇到的困境,人際界線也不能單靠物理真實來界定。作為家長的我們需要認知到,我們的孩子既存在於現實,但同時也有部分可能延伸存在於數位網絡中,若執意兩者應當完全切割,我想那對孩子、對親子關係都會造成痛苦的反彈。💔
---
當我們接受了數位與AI科技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甚或是孩子延伸的一部分,才能比較安穩地往下一步想:那我們希望孩子與數位、AI科技形成什麼樣的關係?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首先可以把目標放在讓孩子成為能夠使用這些媒介工具的人,讓這些數位科技變成是一種關係互動的媒介,或者是成為一種達到目的的輔助方式。

就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考量,我仍然不建議2歲以下幼童使用3C。🙅‍♀️ 而不論孩子幾歲,就算要使用3C,我仍建議家長要一起陪伴,像是跟孩子一起看影片跟著哼歌唱跳、翻看手機相簿一起回憶,以及用通訊軟體和親友視訊問候或分享生活等。學齡期的孩子可以學習使用網路查詢不會的成語字詞,或是查詢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或知識。例如在我們家嘗試讓小孩規劃出遊中某個他想去的行程,孩子可以上網查詢想去的景點和地圖交通,經過討論後,屆時實地帶領我們走行程;或者有時孩子也可以摸索發展出更有創意的用途,像是用iPad錄製骨牌創作或拍攝其他作品留念,以及根據錄影內容做調整。

當代科技日新月異的更迭速度,已經讓身為家長的我們難以跟上更新的腳步,因此培養孩子出於想在現實生活中與人有情感連結、自我嘗試實踐等目的而去使用這些科技,以讓孩子認知自己為主體的立場,是我認為將數位、AI科技介紹給孩子,很重要的第一步。👣

#親子關係 #數位教育 #科技育兒 #網路安全 #家庭教育 #羅紀萱臨床心理師 #慈恩心理治療所

【正式取得《女科技人電子報》授權刊登】
文章連結:http://www.twepress.net/supplement/education/item/1675-2025-06-11-07-47-20

Address

永康區中華路23巷1號
Tainan
710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21:00
Tuesday 10:00 - 21:00
Wednesday 10:00 - 21:00
Thursday 10:00 - 21:00
Friday 10:00 - 21:00
Saturday 10:00 - 21:00

Telephone

+88696802522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心理師談心關係-慈恩心理治療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心理師談心關係-慈恩心理治療所: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