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09/2025
《在AI的科技浪潮中尋找平衡:擁抱「慢」與接納不確定性》
文/劉柏宏諮商心理師 (寫於114.02.23)
圖/與Chat GPT共創
在科技日新月異(好老的成語)的現代,AI的出現,無疑使得各項技術與進程又呈現等比級數的成長。以自身完成論文為例:過往在碩班中留下辛酸血淚、勤勤懇懇地蒐羅文獻、逐字逐句閱讀並找到適合自己資料的時代已然過去。
如今在社群網站上,不少碩班學生表示,訂閱Chat GPT後,透過AI的協助來找文獻、協助閱讀與寫作,從而大幅縮減了學位論文的完成時間。看到這副光景,我不免生出一種似乎任何專業都能被取代的心情。然而,對我來說,最在意的仍是近期各領域助人工作者對於AI是否能取代「心理諮商」的討論。基於這近一個月來在網路與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以下我與大家分享幾個觀察點:
▋第一件事:心理師與AI的對話
月初時,我在一個心理師的粉專上看到一篇文章,內容是一位心理師與AI之間的對話,探討了心理諮商在AI時代的定位,究竟是否可能被AI所取代。
當時,我也將這篇文章分享給就讀心輔碩班的幾位好友,希望能從中獲得更多見解。其中,一位夥伴堅定地認為,隨著AI技術的發展,真人諮商師的不可取代性反而變得不那麼重要,AI的優點大大勝出。
我們從治療歷程、回應方式、AI的設計邏輯以及受眾需求等角度展開了大量討論。雖然最終我們並未達成共識,但就我個人的結論而言:AI無法「完全」取代心理師。
換句話說,我們一致認為,若AI技術無限進步,可能能夠在心理健康領域的某些部分(例如初級預防、情緒支持等)提供輔助;然而,面對面的諮商卻依然不可或缺。
原因在於,目前大多數AI系統的設計理念在於保持對話不中斷,利用大數據推演出最有可能延續對話的回應;但真正的治療不僅是接續對話,而是透過對話推動關係的建立與治療的歷程。
AI缺乏自我意識與真實感受,在治療關係中也無法展現出主體性,因此無法真正「接觸」到使用者,也無法運用自身情緒、感受作為工具,來判斷何時能容忍治療過程中出現的斷裂與不適。事實上,這樣的觀點也獲得了不少前輩的共鳴。
▋第二件事:社群媒體中對於AI「類」諮商的看法
接著,在我持續瀏覽社群媒體時,意外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談話式AI作為自己的心理支持工具。不論是「情緒價值給好給滿」、「不怕被傷害」,還是「不需要跟真人接觸」這類評價,都反映出現代人對於即時解決情緒困擾的迫切渴求。
甚至,在一些同為助人工作者的夥伴日常分享中,也有人表示,當遇到臨時找不到合適對象傾訴時,會選擇與AI互動,並認為這種方式暫時滿足了他們的需求。這些現象提醒我們,在快速變動的科技時代,許多人更偏好一種低風險、速效且無需面對真實人際接觸的解決方案。但是,難道僅僅依靠這種低風險、速效的AI互動,就能填補我們對真實情感連結和心靈溫暖的深層渴望嗎?
▋第三件事:從心靈課程看現代人的學習需求
此外,近期知名網紅錫蘭在YouTube上揭露了一些「心靈課程」如何利用特定手法,讓人們輕易陷入某種既定模式。關於心靈課程與諮商孰優孰劣的爭論,已有不少前輩發表看法,我在此就不再贅述。然而,在留言區中,有一則留言令我印象深刻,大意是:「上課給人的感覺比多次諮商實在,後者反而讓人感覺虛無。」
這個觀點讓我聯想到,現代社會中許多人追求速效、追求立刻看到改變,卻又害怕真實情感的接觸。當我們依賴技術提供快速解決方案時,反而忽略了那份「如何去愛人」以及「如何去交朋友」的能力——而這正是新一波科技浪潮中,AI無法取代的核心所在。
▋擁抱慢與接納不確定性的重要
最後,在這股新的AI科技浪潮中,我們常常感受到的是一種來自速度的壓力:快節奏、速效解決方案的誘惑,讓我們忽略了慢下來與自己、與他人建立真實連結的重要性。也許我們不妨停下腳步思考:一味追求即刻滿足,真的能解決根本問題嗎?是否馬上排除掉不確定性,也意味著失去選擇與成長的空間呢?
雖然科技的進步確實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當涉及到情感與人際關係時,快速的解決方案往往無法真正解決問題,也無法替代深度的交流。
因此,我們每個人在這波浪潮中正面臨一個決定性的選擇:是依賴技術的速效方案,還是學會在不確定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節奏?或許未來AI能夠輔助部分心理健康工作,但它永遠無法取代從面對真實情感互動中所獲得的成長與連結;更無法取代那份來自「如何去愛人」與「如何去交朋友」所帶來的真實體驗。
最終,我們需要學會擁抱「慢」,接納生活的不確定性,才能在高速變化的科技時代中,找到屬於我們真正的平衡。
#心理健康 #科技與人性 #劉柏宏諮商心理師 #慈恩心理治療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