苡人瑜伽.花藝.空間

苡人瑜伽.花藝.空間 這裡是以愛為出發點的空間
分享所學、所感受的、和愛與溫暖
越分享,累積越多
開放空間彼此互相合作
希望這個空間能更靈性的使用
這裡有哈達/孕婦/兒童瑜伽教學、花藝教學、與空間分享合作

8月帶B去主婦聯盟上親子課程手工皂老師很友善B和老師玩得很開心孩子出生後長期使用手工皂難得新營有課程能學習下週就要上課了歡迎ㄧ起來玩皂😆
06/09/2025

8月帶B去主婦聯盟上親子課程
手工皂老師很友善
B和老師玩得很開心
孩子出生後長期使用手工皂
難得新營有課程能學習
下週就要上課了
歡迎ㄧ起來玩皂😆

*媽媽上課,若有學齡前兒童,歡迎一起來(大家一起帶)!
周三(9/10)初級手工皂專班就要開課了
難得從頭開始教,上一次開班已經是五年前
特地開在新營車站旁,較遠的學員坐車來上課也划算

2014 我們從台北搬回新營,為的是提前預備9旬公公的老後照應
同年底創立實體免費商店,想為新營鄉里做一點點事
好鈺皂也是那個時候成立的,
精油防蚊液、手工皂、香氛蠟燭、芳療、保養品DIY課程
好鈺皂在新營已有將近百位的學生

久違的初級手工皂專班,將原先六堂的課程內容集中在四堂課講完。每堂課一款實作也在老師的貪心之下,不斷的擴充,想給學員更多更多。學習 #冷製手工皂,全面取代目前介面活性劑的清潔用品,讓全家人與親朋好友都享受純粹的潔淨、讓肌膚無殘留無負擔,回復原本健康的樣貌。這是我最大的希望!

報名請點入連結: https://reurl.cc/vLQkD1 裡面有更詳細的介紹。報名填寫表單,匯款,跟老師聯繫。 或者直接訊息FB[好鈺皂手工皂]、FB[林宜文] 或致電 0918216076。周三9/10 開課,請盡速報名。

新營人我送你-線上免費商店

31/08/2025

嗨森😆
暑期兒瑜結束了
7月時感受到每個孩子的特質不同
上課中會有很多聲音
要去了解為什麼
真的很不容易
我只有在課程中用動作、用遊戲、講故事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讓孩子去動、去聽、去感受自己
回到自己
很多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我們寒假見

一直學習了解孩子的行為中這真的很不容易因為也要穩住自己才能接住孩子
18/08/2025

一直學習了解孩子的行為中
這真的很不容易
因為也要穩住自己
才能接住孩子

孩子的攻擊行為,往往是身體啟動的壓力防衛

當孩子情緒失控、大叫、甚至動手或踢人,身旁大常常會覺得:「孩子很暴躁」、「孩子是不是故意的?」、「孩子是不是有問題?」而從舞蹈治療的角度來看,孩子表現出攻擊性情緒和行為,是身體在用最直接的方式說:

「我很害怕」、「我感受到有危險!」

我們的身體裡有一套自主神經系統,用來快速反應以保護自己。

當大腦和神經系統從身處環境感覺到「危險」時,交感神經就會被啟動,就像踩下油門一樣,身體準備要戰鬥或逃跑。

孩子的打人、吼叫,很多時候是「恐懼」或「感覺受傷」的隱藏面貌,並不是因為他們「壞」或「有問題」,而是因為身體已經進入「我要反應來保護自己」的狀態。

這個時候,我們若大聲責罵,孩子會更覺得「危險」,交感神經反應更強烈,行為就更失控。

📍

攻擊性,很多時候是理性腦還在發展的孩子,正在學習如何表達:「我好生氣」、「這是我的!」、「我不要這樣!」的直接方式。

對孩子來說,這些感受就像身體裡一股衝勁,還在學習怎麼用語言說出口,就直接先用身體行動來表達。

當他們打人、搶玩具、尖叫、咬人,這些其實都是「我不知道怎麼說,但我感覺不對勁」、「我好難受」、「幫幫我」的身體在說話。

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冷靜下來呢?

答案在於:協助孩子練習啟動副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就像是煞車系統,能讓心跳慢下來、呼吸變緩和、情緒漸漸回穩。

而副交感神經要能夠開啟,有一個關鍵條件:

安全感。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自己在公司被主管冤枉、同事又不挺你,心裡充滿委屈和憤怒,這時有人拍拍你肩膀說:「我懂你一定很難受。」光聽到這句話,心裡就稍微放鬆一些?

孩子也是一樣,加上理性腦仍在發展,當陷在恐懼-憤怒-攻擊/防備的漩渦裡,會更需要大人的引導和理解,來學習和調節情緒、壓力。

📍

那我們生活上可以怎麼做呢?

「穩住身體,接住情緒,再教行為」。

首要,先穩定自己:

當孩子大吼或動手時,如果我們也受情緒大吼,像是兩邊都踩油門,鏡像神經元影響下無法調節。

試著先深呼吸幾次,專注在呼吸,讓自己穩住,孩子能從我們身上感受到「安全」。

不急著立刻說教或責備,試著蹲下來、保持平穩語氣、輕拍孩子說:「我看到你很生氣」、「你現在想打人,我不會讓你打人,我們會保護你,我們一起用別的方式來表達。」

這時候可以試試「身體出口」,讓孩子有機會釋放交感神經帶來的能量,不需要真的去打人,
從中讓情緒安全地流動。

– 給孩子一顆枕頭可以打、或一張紙用力撕
– 一起踩地板、或用腳跺步。
– 帶著孩子大口吐氣、大聲唱歌

這些不是鼓勵暴力,而是教孩子認識:「當我情緒很滿、感覺身體有股衝動時,我可以透過身體幫忙調節」。

第二,是「事後練習和翻譯」。

等孩子漸漸緩和下來後,我們可以協助孩子翻譯,幫他整理剛剛發生的事:

「你剛是不是覺得很委屈?」、
「你很生氣,因為想要的東西被搶走了對嗎?」

被理解,就是孩子最需要的「安全訊號」。

或是「剛剛你看到妹妹拿你的玩具,覺得生氣,才會推她對嗎?」,

接著陪他練習說出口:「你可以說:這是我的,我不喜歡你拿。」

這樣一次一次,孩子從動手,慢慢轉為「說出來」。

📍

孩子的攻擊情緒與行為,不是壞,也不是故意,而是一種「求救訊號」。當我們能看見背後的恐懼與受傷,並用穩定和理解來回應,他們的神經系統才會覺得安全,副交感神經才會啟動,孩子才可能真正冷靜下來。

孩子不會天生就知道如何調節情緒,而是透過我們一次次理解他、引導他、跟他一起練習,孩子才慢慢學會如何表達、如何共處。

下次當孩子情緒爆炸時,不急著貼標籤,是孩子在學習「成為人」的過程。而我們大人,是提供孩子穩定支持與明確界線的安全基地。

(Photo by Caleb Woods on Unsplash)

🌼

課程資訊:
《給小火箭的情緒指南-爸爸篇》

報。名。在。留。言。

12/08/2025

課程裡有個遊戲
請孩子抽體位法的卡片
每抽一張就請孩子們作動作
不用太多能記住就好
我會隨興放在地上
然後我彈吉他唱kiirtana
孩子們自由走動
音樂停
就看離最近的卡片作動作
孩子們很喜歡這個遊戲
影片裡的小袋鼠多麼輕巧可愛😆

在兒童瑜伽裡玩是最重要的事❤️
11/08/2025

在兒童瑜伽裡
玩是最重要的事❤️

《從玩耍,打開一個鬆綁情緒的可能》

「如果一個小女孩想要飛翔,我們不會告訴她:『小孩子不會飛』相反的,我們會將她抱起來,扛在頭頂上飛來飛去」- -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

我們也都曾是孩子,也都曾看過,當孩子在玩耍時,那份投入、專注、忘我到幾乎忘了時間感,

溫尼考特以「過渡性空間」、「潛在空間」、「第三空間」(potential space)來說明這樣的過程,也因這樣並非以全部內在或外在來二分的心理空間,讓人得以表達壓抑的想法、渴望、衝動、情緒。

📍

在這樣的空間裡,也能暫時逃離現實,得以喘息,進而從創造、過程中,梳理感受,整合想法,獲得新的觀點、修復內在的機會。

而德國文學的代表人物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曾說:「只有當人完全成為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

📍

玩,並不是浪費時間,是因為工業社會要求的效率,讓我們無時不刻想要達到目標、或是完成任務。

玩耍,也是一種表達自我、運用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時刻。

近年研究也顯示,當人們能進到創造模式裡(例如:專心地進行像手作、煮飯、烘培、畫畫、寫作、跳舞等,都是創造模式),大腦的焦慮反應區域會減緩。

因為,玩耍與想像力,能夠成為一個過渡空間,成為內在感受和外在現實的橋樑,陪伴我們處理、消化許多無以言述的感受和議題,並發展出勇氣和能力來面對困難。

許多場課程,在體驗我為課程設計的身體遊戲後,學員們常回饋:

「好久沒有像小孩般大笑」、「好久沒有像小時候那樣,好好玩」。

我們每個大人都曾是小孩,我們的安全基地,也是一個活力來源,提供我們空間,好好生氣、好好耍賴、好好大罵、好好大哭、好好抒發後,又能夠回到現實中。

生活不容易,我們更需要為自己營造一個內在安全基地,滋養自己。

即使只是想像力,也是一個安全空間。若再搭配實體的感受,比如一杯喜愛的飲料,那就更療癒了。

你的安全基地目前如何呢?
你在安全基地都做些什麼呢?

下一篇,接著分享:

如何以身體為起點,開始玩耍?
怎麼做?有哪些方式?

📍更多舒緩情緒方式;《不想談也沒關係》

🌼

課程資訊

《給小火箭的情緒指南》

報。名。在。留。言。

07/08/2025

7月在雨天中過去
救國團兒童瑜伽ㄧ直進行中
謝謝幾次不畏大雨出席的孩子們
還是唱著kiirtana
玩著遊戲開始課程
一小時的課程很濃縮
謝謝孩子們喜歡聽故事
8月孩子增加了
歡迎來玩瑜伽喔

暑假ㄧ個月我ㄧ直在學習怎麼規範和設定界限這篇文很實用呀😅
01/08/2025

暑假ㄧ個月
我ㄧ直在學習怎麼規範和設定界限
這篇文很實用呀😅

理解與接納情緒,不等於一昧滿足孩子的要求- -

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大人們如嚮導般的引導,認識探索世界,孩子也需要明確的界線、清楚的規範,才能真正地自由和感到安全。

孩子說不、抗拒、越說越故意..等,都是孩子內在建立自我意識的過程。而孩子的測試、挑戰,也是在尋求安全感。環境若沒有明確界限,孩子會失去方向,失去安全感。

比如:

「我都好好跟孩子說,他都不聽,還怪我越來越大聲!」家長苦惱。

「你都怎麼跟孩子說呢?」

「『我們把東西收好,好嗎?』、『我們上樓去,好不好?』、『現在我們可以去睡覺了好嗎?』」

這些聽起來在詢問孩子意願、尊重孩子,但孩子說「不好」時,我們又會開始傷腦筋,除非我們可以接受孩子選擇的結果,不然這些會我們更為難、讓孩子更困惑的問句。

📍

我喜歡在英國工作時聽到的一個比喻,孩子對大人有設定明確界限的感覺,就像我們在黑夜裡開車,有清楚的照明,可以知道方向。

如果沒有燈光指引,只能慢慢摸索,甚至覺得困惑或不知怎麼辦;

如果有清楚聚焦光線和指標,就能夠感覺安穩地前進。

當孩子情緒開始失控,表示孩子的承受已到邊界,可能累了、餓了,也表示孩子需要釋放情緒的壓力,當我們同理也給予孩子清楚的界線,

比如:

「我知道你很失望很生氣,我不會讓你打人,你可以去房間捶枕頭。」並用手圈住孩子的手,從身體實際給予孩子界線感。

設限不只是限制,也需給予孩子引導跟方向,

孩子藉此體驗到大人有能力接住自己這份失控,大人不會隨之起舞,未來便能一點一滴內化這些親子共同合作的調節經驗,將它轉化成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

🏠更多設限與接納、調節孩子情緒的方式- -

《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

🌼課程資訊:

《我的小被被》如何協助孩子分離焦慮工作坊

《給小火箭的情緒指南》線上課

報。名。在。留。言。

晚上感受到孩子滿出來的情緒媽媽ㄧ直按耐自己然後明天又停班停課多個方式調整自己😆
28/07/2025

晚上感受到孩子滿出來的情緒
媽媽ㄧ直按耐自己
然後明天又停班停課
多個方式調整自己😆

有情緒,不等於情緒化。

當孩子又鬧脾氣、講不聽,大人心裡一陣火上來,忍不住提高音量說話,事後又懊惱自己怎麼又「破功」了?

有時我們會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覺得當爸媽就要冷靜溫柔、正向教養,不能發脾氣、不能失控,好像只要一動情緒,就是失敗的父母。

但,有情緒,不等於情緒化。

情緒不是敵人,而是提醒我們有什麼事正在影響我們。就像聽音樂時,我們會感覺到音樂的節奏,身體會感受到振動,情緒也是身體裡的一種律動,一種訊號,讓我們更認識自己。

📍

工作中我常陪伴大人和孩子,用身體認識和表達情緒。我觀察到,最重要的不是「有沒有情緒」,而是:

「我們怎麼回應和對待自己的情緒」。

溫和堅定的教養,並不代表你要當一個永遠情緒平穩,甚至沒有情緒的「機器人」。而是即使感到生氣、焦急、傷心,依然可以好好照顧和對待自己、用清楚穩定的方式陪伴孩子。

曾聽有位媽媽分享,工作很累後再接孩子回家,孩子一路鬧脾氣,回到家又不肯洗澡、吃飯。她一開始忍著情緒,但後來還是爆發大吼。事後她跟我說:「我知道要溫和堅定,但我真的忍不住,我是不是太情緒化了?」

我聽著家長的自責,只先邀請他,一起做一個簡單的身體練習:

感受腳在地板上的連結,慢慢呼吸,雙手摸摸胸口,感受身體的緊繃和情緒的流動。

她發現,原來她當下不是想罵孩子,而是身體太累、情緒太滿,沒地方宣洩,一碰就爆了。

這樣的覺察,就是一種練習接納情緒的開始。

📍

當我們能先停下來,好好感受身體,慢慢聽自己的情緒在說什麼,我們就比較有可能不被情緒「推著走」,而是用「情緒的訊號」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

例如:我現在好累,我可以先喝口水、喘口氣,然後再想要怎麼回應孩子;

或是,我現在好生氣,我可以試試雙腳踏地,讓身體有出口,也跟孩子說:「媽媽現在有點生氣,我需要冷靜一下,再跟你說話。」

這不是壓抑情緒,也不是放任情緒,也不是轉移注意,而是學會與情緒共處。

當我們能試著這樣對待自己,孩子也會學到:

原來情緒是可以被看見、被接住的。

孩子學習情緒調節的對象,不是我們的話語,常常是大人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

📍

身體和大腦、心理感受這部分的連結,也需要平時穩定時練習去建立,讓每次衝突,有機會選擇不同的路徑。

邀請你嘗試,每天花三分鐘,靜靜地感覺一下今天自己的身體,哪邊緊緊的?連結到什麼想法、心情?慢慢我們會發現,情緒不再那麼可怕。

也可以邀孩子一起做,像是:「今天你的身體像什麼?風一樣?石頭一樣?還是松鼠?」用身體做出情緒的形狀和動作,就是一種很直覺和有趣的情緒練習。

爸媽也是人,也會有情緒。別被正向教養名詞給限制住,擔憂、批評自己很糟、不是好家長,溫和堅定的教養,不是沒有情緒,而是允許自己有情緒,並學習接納和調節情緒。

我們可以提醒自己:

「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在好好照顧自己後,有能量後,事後的關係修復也是建立關係、學習情緒調節的重要過程之一。」

養育孩子這條路真的辛苦,很多時候記得多同理、疼惜自己,像是接納自己心情等自我照顧,也請多鼓勵自己,告訴自己:

「我已經做到目前可以做的,很不容易了,足夠了。」

從留意、辦認、接納自己的各種感覺出發,就是自我照顧、減少關係耗損的重要一步。

從中練習喊暫停、留意身體和心裡感覺等,都是減少在壓力反應中,傷害或耗損關係的可能。

🌼參考:
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不想談也沒關係

📍

課程預告:

《給小火箭的情緒指南》線上課 熱情加開

《我的小被被》如何協助孩子分離焦慮工作坊

資。訊。在。留。言。

14/07/2025

救國團暑期兒童瑜伽
今天有小ㄧ到國二的孩子
暖身帶著夏邦的練習
看孩子怎麼去動身體
這個過程是種甦醒的感覺
會有孩子說要做什麼動作
我說不急
今天的節奏慢慢的
彼此一起適應著
聊到這次颱風有說不完的話
感受孩子們沒有被影響到
我挑了一本「太陽的故事」
孩子們都好認真聽
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孩子的情緒調節需要大人ㄧ起陪同合作調節❤️感受風災後ㄧ切所有調整後,帶走不需要的眾人ㄧ起清理家園後,重新身心靈的整理
08/07/2025

喜歡這篇文章

孩子的情緒調節需要大人ㄧ起陪同合作調節❤️

感受風災後ㄧ切所有調整後,帶走不需要的
眾人ㄧ起清理家園後,重新身心靈的整理

「玩這些身體遊戲,對孩子的情緒調節和專注力真的有幫助?」我常遇到大人這樣問。
「如果期待是要把孩子訓練成坐著都不會動,這沒有辦法。但如果是協助孩子能發現自己快要不專注、快要不行了,並找到合適的調節方式,這很有幫助。」

📍

長久以來,我們常認為「專注」,就是孩子可以乖乖坐著不動,但其實,專注並不是「靜止」,而是- -「覺察自己何時需要調整」,

這樣的能力,靠的是生活裡不斷的身體經驗,和大人的陪伴,一起慢慢長出來的。

遊戲是孩子熟悉的方式,
身體是孩子的第一個語言;

我們的大腦和身體,其實是緊密合作的夥伴。

當孩子在跑跳、翻滾、推拉、擠壓、平衡等各種身體遊戲中,他們不只是在「放電」,更是在學習「感覺自己」。

比如攀爬時,孩子要感受移動方向、協調手腳,這時候孩子的專注力不是被硬拉回來的,而是自然而然投入其中。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玩身體遊戲時,會不斷遇到「我累了」、「我快受不了」這些時刻。這些,正是練習情緒調節的好機會。但孩子並不會自動就學會,他們需要身邊的大人幫忙「一起調節」。

比如,當孩子情緒化時,大人試著蹲下來、拍拍孩子肩膀,看著孩子說:「我看到你大叫、大哭,好像剛剛那邊一直失敗,你覺得很煩,有點生氣呢?」

大人協助從身體合作調節孩子、幫忙把孩子心裡的感覺說出來,這個過程,讓孩子有機會認識:「原來這個感覺叫做煩躁、叫做沮喪。」

📍

情緒調節與專注力培養,不是孩子自己單打獨鬥的事,情緒調節,其實是一種「合作調節」。

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是透過一次次「跟大人一起調節」這樣的經驗累積中,慢慢練習和認識的。常有大人穩定地陪伴,嘗試理解孩子的心情,協助孩子:

覺察身體的感受、
辨認情緒的名字、
探索調節和表達的方式,

孩子會開始認識自己的感覺,也會學會:當我快受不了的時候,可以怎麼辦。

很多孩子被要求「坐好不要動」時,並不是不聽話,而是他們的身體還沒發展到能長時間維持靜態。

孩子需要微調、動一動,才能繼續集中精神。就像我們大人開會久了,自然會看看窗外、伸伸懶腰一樣。

如果我們一味要求孩子「不能動」,反而會讓孩子因恐懼處罰或不知怎麼辦而更壓抑、更煩躁、更難專注,甚至更容易爆發情緒。

📍

從舞蹈治療的角度來看,孩子需要的是:

在生活中,有大量用身體去「感覺自己」的經驗,搭配有大人在旁邊「陪著調節」,幫孩子認識:「我現在是累了,還是生氣了?我是悶了,還是焦躁了?」這些覺察力,是身體教會孩子的,不是光用嘴巴說,就能學會。

身體遊戲本身就是一種從孩子熟悉的語言跟方式,來進行調節的過程:

跑累了,學會自己慢下來;
遇到挑戰,學會深呼吸再試一次;
覺得悶悶怪怪的,知道可以跳一跳、搖一搖幫助自己重新集中,重新再回來。

身體遊戲不只幫助孩子紓解和調節情緒,更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和機會,讓孩子體驗:

「我可以調整改變」、「我可以再試一次」、「我可以找別的方法」。這些也是情緒調節和專注力的核心。

真正的專注,不是像石頭一樣坐著不動,而是當孩子發現自己快不能專心了,知道自己可以怎麼幫助自己回來。

這樣的自我調節能力,不會一夜長出來,需要大人的陪伴、理解、身體上的支持,一點一滴地在身體遊戲裡,慢慢養成。

當孩子感受到:「我的感覺被看見了,我的需要可以被接住」,孩子才會有安全感,才能學習如何自己慢慢調整。

陪伴孩子多玩身體遊戲,不只是玩,更是在幫孩子建立一輩子的情緒調節力和專注力基礎。

更多身體遊戲調節:《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

🌼

課程資訊:

《給小火箭的情緒指南》

報。名。在。底。下。留。鹽。處。

推薦!!南投場歡迎加入學習陪伴孩子的行列🌈
05/07/2025

推薦!!南投場

歡迎加入學習陪伴孩子的行列🌈

🧡【 南投場 夏邦發展動作(初階)】開始報名啦!

📷照片裡,你看到的不只是笑容,
是被包覆、被支持、被信任的感覺。
這正是「夏邦發展動作」想帶給每個人的核心——
從最原初的感覺動作與身體互動中,建立
✨ 信任感
✨ 自我效能感
✨ 深刻的人際連結

這是一門融合動作教育與治療的體驗式課程,特別適合👇
✔️ 早療與特教工作者
✔️ 特殊需求/兒童瑜珈老師
✔️ 關心身心整合與人際關係的你

👨‍🏫 講師介紹:蘇慶元 老師
🔹 倫敦大學中央戲劇與語言學院 戲劇與動作治療碩士
🔹 台北藝術大學 戲劇系導演組畢業
🔹 專長於戲劇治療、動作治療、一人一故事劇場、文化與心靈療癒等領域
🔹 現任:北藝大/藝大講師,及多家身心機構兼任戲劇治療師

🌿 專業認證:
🔹 夏邦發展動作 Level 1、Level 2
🔹 美國發展性轉化法 DvT Level 1
🔹 國際一人一故事劇場中心領導者畢業

📅 課程時間|2025年 9月20日(六)~ 9月21日(日)9:00-16:00
📍 地點|南投縣私立玫瑰啟能訓練中心(南投縣竹山鎮和育巷126號)
👥 名額限16人(額滿即關閉表單)
📍 表單連結 : https://shorturl.at/6wUzk

🎥 想了解什麼是「夏邦發展動作」?
📽️ 精彩影片介紹: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O-CwnRz7Y&list=PL5HyIgBXmAfvqbriCER1IHLMD_NJEB2HP
🌐 更多介紹:https://littlececil.weebly.com/227993703030332236372120520316.html

我的孩子有過動手的時候那時是在小三的上學期事情發生就是去好好處理打人就是不對我們和學校老師、輔導老師、雙方家長好好談談花了很多時間在幫助孩子我的孩子配合學校固定去輔導室報到我們在家收起他喜歡的遊戲花更多時間陪伴關於身體界限的問題和他用好多方...
03/07/2025

我的孩子有過動手的時候
那時是在小三的上學期
事情發生就是去好好處理
打人就是不對
我們和學校老師、輔導老師、雙方家長好好談談
花了很多時間在幫助孩子
我的孩子配合學校固定去輔導室報到
我們在家收起他喜歡的遊戲
花更多時間陪伴
關於身體界限的問題
和他用好多方法溝通
過程要無比耐心的挖掘啊
這篇文有說到互動的方式
很實用

祝福所有的孩子們

當我們面對一個講不聽、容易動手推/打人的孩子,真的會很挫折,甚至會懷疑:「到底還能怎麼做?」這樣的孩子,往往不是故意不聽話,而是他的身心都還在練習如何「聽」和「調節」。

以舞蹈治療師的角度來看,當孩子情緒躁動時,通常身體裡的「情緒動力」很充沛,但因理性腦還無法馬上全部用語言去整理,也還在練習用適合的方式表達,這時候我們要幫助他的身體,找到可以「轉彎」、「減速」的方法。

首先,當孩子正在情緒爆發、躁動、打人的當下,因為孩子的身體正處在「戰鬥或逃跑」的壓力狀態,受情緒影響,他的耳朵其實已經關起來了,無法接收複雜的指令。

所以,我們可以先用「簡單、節奏明確的聲音和動作」,幫助孩子慢慢拉回注意力。

例如,用溫和、有節奏的聲音,輕輕重複:「停,停,停。」同時把手掌打開,穩穩地做出暫停的動作。簡單的動作搭配穩定的聲音,會比長篇的說教更容易穿透孩子當下的混亂。

如果孩子願意,也可以用身體帶他做簡單的重複性動作,像是拍手、拍腿、用手指輕敲桌面,這些有節奏的動作,可以幫助孩子慢慢找到身體的節奏感,降低過度活躍的身體衝動。身體慢下來,心才有機會跟上。

📍

當孩子冷靜後,我們可以創造更多「表達性的身體活動」,幫助他在日常裡學習調節。例如:

* 安排一些「跟本體覺有關的身體遊戲」,像是抱抱枕頭、拉拉彈力繩等,能讓孩子的身體感覺到界線和支持,減緩用衝動行為來表達的可能。

* 遊戲中加入「模仿和輪流」,像是拍手接力、模仿動物走路,這樣可以讓孩子在身體互動中,練習等待、觀察、調整自己。

* 每天固定有「身體放鬆時間」,像是搖搖身體、慢慢深呼吸、聽節奏輕快或穩定的音樂跳舞,讓孩子的身體感受到節奏的安全感。

有些孩子有時需要「個別陪伴」,不是因為他不適合團體,而是他還在發展出調節自己的方法。

個別陪伴可以像是孩子的「補給站」,在孩子的內在安全感慢慢建立起來,他會越來越能參與團體。

我們也記得給自己一點空間,當孩子反覆挑戰我們的界線與耐心,表示他還在學習,而我們也還在摸索;當孩子有這樣狀況時,我們也需要多一點彈性,也需要相信:

孩子的身體會記得我們穩定的聲音和陪伴,
這些都將是孩子學會自我調節的養分。

🌼

課程資訊:

《給小火箭的情緒指南》線上課程

認識協助過動傾向孩子的身體遊戲。

更。多。資。訊。在。留。言。

Address

台南市新營區府西路68號
Tainan
730

Opening Hours

Monday 19:00 - 21:00
Tuesday 08:00 - 20:00
Wednesday 08:00 - 20:00
Thursday 08:00 - 20:00
Friday 08:00 - 20:00
Saturday 08:00 - 12:00

Telephone

+88666327453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苡人瑜伽.花藝.空間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苡人瑜伽.花藝.空間: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