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1/2021
“Endometrial Receptivity and ART Outcome: To Test or Not to Test?,”
子宮內膜容受性檢測 (ERA)對於人工生殖的影響:是否需要接受這個檢查?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生殖內分泌科 林欣達/吳孟興醫師
ASRM 2021 在巴爾的摩生殖醫學年會裡,針對子宮內膜容受性檢測 (ERA)的臨床應用價值這個爭議的問題請來兩位專家來演講。一位是美國倫比亞大學生殖醫學中心主任 Zev Williams 教授,主要講述子宮內膜容受性檢查的項目及適用對象。另一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Carlos Simon 教授,他不僅是西班牙Valencia 大學婦產科的教授,也是Igenomix® 公司的創辦人。主要講述胚胎著床窗期的個人差異性,及接受ERA檢測這種個人化精準醫學相較傳統胚胎植入理念在胚胎著床率、懷孕率、及成本效益的差別。
在Zev Williams 教授的演講裡,他以巨觀的論點闡述子宮內膜的容受性。影響胚胎著床的因素主要有四大類:1.植入醫師的技術;2.子宮內膜因素;3.胚胎因素;4.母體影響。因為胚著床牽扯複雜的因素,目前並沒有預測內膜容受性的可靠檢查。與子宮內膜容受性相關的檢查有以下五類:1.超音波影像檢查(例如:胚胎植入當天子宮內膜厚度(>7mm)、體積(>2ml)、型態(triple line)、血流、無子宮收縮跡象;2.子宮鏡檢查(例如:子宮腔沾黏、子宮內膜肌瘤或瘜肉有無);3.抽血(Vit.D)、 BMI;4.子宮內膜取樣組織學檢查(例如: 容受因子BCL6、慢性子宮內膜發炎因子CD138、及細胞學 uNK天然殺手細胞、內膜表皮細胞 Pinopodes呈現); 5.轉譯醫學基因檢測(例如: ERA(Igenomix®); AdhesioRT (OVO®); ERPeak(Cooper Surgical))。因此著床窗期ERA檢測只是子宮內膜容受性檢測的其中一部份,醫療決策者應該依病人狀況做適當的容受性檢查。
而Carlos Simon 教授則強調在個體間存在著著床窗期的個人差異性,如何運用演算法和 NGS 分析 mRNA 特定的248個基因表現,精準找出個人化著床窗期 (WOI)。這種個人化精準醫學的應用,經實證醫學(Carlos Simon et al. 2020)證實相較於傳統植入概念,能有效的增加胚胎著床率(14.1%*/FET,18.7%*/ ET)、臨床懷孕率(18.2%*/FET,14.3%* / ET)、累積臨床懷孕率(24.4%*/FET, 32.2%*/ET)、活產率(13.8%/FET,10.5/ET)、及累積活產率(15.8%*/FET, 22.3%*/ ET) (*:統計顯著差異)。並且強調整體試管嬰兒花費因ERA檢測效益而大幅度減少。此外,演講中解釋子宮內膜基因表現於月經週期中不同時期的差異,用顏色圖表呈現時明確指出著床窗期與其他內膜時期基因的表現有明顯差異。此外Carlos Simon 教授也解釋,傳統大家接受植入窗期(P+5,LH+7)是基於 Navot et al., 1991 發表於 Fertility Sterility期刊的實驗結果,且大部分70%人的著床窗期落在這段時間,但有30%的人著床窗期會飄移在(P+3~P+7,LH+5~LH+9)這個區間裡,而ERA檢測是提供這類族群的人預測最佳著床窗期的檢查。
從這次的演講相較於之前的專家評論或實證醫學觀點,並沒有太多新的亮點或新的專家共識。但可以觀察到不同的專家對於子宮內膜容受性的重點不太相同,ERA有其臨床檢測的重要性並提供精確的著床窗期,但它只是子宮內膜容受性中的重要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