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空間心理治療所

欣空間心理治療所 心理治療|創造性藝術治療

為自己點亮一束光,
找到自身安定的力量

探詢生命中的亮點,
為其撒下希望的種子

本週和大家聊聊:藝術療癒(Healing) 與 藝術治療(Therapy)的差異​​很多時候,我們會把「藝術療癒」和「藝術治療」混在一起使用,但其實它們代表著不同的概念。​​§ 創造性藝術治療 (Creative Arts Therapie...
16/09/2025

本週和大家聊聊:
藝術療癒(Healing) 與 藝術治療(Therapy)的差異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藝術療癒」和「藝術治療」混在一起使用,但其實它們代表著不同的概念。


§ 創造性藝術治療 (Creative Arts Therapies)

這個大傘下包含六種方式:藝術治療(Art Therapy)、舞蹈治療、戲劇治療、音樂治療、心理劇。

我們平常說的「藝術治療」,其實是其中的 Art Therapy,它專指「視覺藝術(visual art)」的應用,而不是泛指所有藝術形式。這個名詞最早是由 Adrian Hill 在 1942 年提出。


§ 表達性藝術治療 (Expressive Arts Therapy)

隨著發展,學者們開始把不同藝術形式整合起來——圖像、故事、舞蹈、音樂、戲劇……透過跨模式的實踐,治療師會運用一種以上的藝術創造,並著重於身心連結以及非語言的表達過程。


§ 藝術治療的特點

英國藝術治療師協會(BAAT)指出,藝術治療是一種專業心理治療方式,透過繪畫或雕塑等媒材,把內心的思想和情感表達出來。這些表達具有「診斷與治療功能」,需要經過完整歷程:先了解症狀 → 設定目標 → 選擇技術 → 最後再評估成效。

換句話說,藝術治療並不只是單純的創作活動,它是一種需要專業訓練與規劃的心理治療。


§ 藝術治療的價值

在藝術治療中,作品不只是創作本身,更像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深藏心底的情感與故事。它幫助我們把壓抑的潛意識轉化為具體的圖像或符號,讓難以言說的情緒有了出口。

在專業治療師的陪伴下,這些創作成為一座橋樑,讓治療師與個案能夠一起理解、探索並轉化內在的經驗。臨床研究也顯示,藝術治療能有效支持焦慮、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發展障礙,甚至癌症病人的心理適應。

一張畫,可能承載著恐懼,也能蘊含勇氣;在色彩的交融中,有人第一次感受到希望的亮光。透過這樣的歷程,藝術治療幫助我們找到 治癒、恢復和轉變的途徑,讓身心逐步回到完整與平衡。


§ 藝術療癒的特色

「Healing」這個字最早在 13 世紀的意思是「恢復完整」。在現代,它常被用來描述一種透過藝術創作獲得放鬆、舒緩和支持的過程。比方說,當我們透過塗鴉、拼貼或編織,感覺自己慢慢安定下來、心情變得舒展,那就是一種藝術療癒。

它更強調的是「回到自己應有的狀態」,而不是帶有臨床診斷或治療的功能。


§ 小結

藝術治療(Therapy) → 專業、系統、有診斷與治療目標。
藝術療癒(Healing) → 日常、溫柔、幫助舒緩與恢復平衡。


藝術的力量在於,它能讓我們在文字不足時,用圖像和符號說出心裡的故事。透過創作,我們找到療癒、恢復與轉變的途徑。

所以,不管是參與專業的藝術治療,或是在生活中用創作來療癒自己,都是一種與自己靠近、與生命對話的方式。


#治療跟療癒就跟軟絲跟烏賊一樣有點像

音樂治療,其實不只是「唱唱歌、打打鼓」​​蔡宜君音樂治療師​今天剛完成一場孩子的評估,收拾治療室時,望著滿地的樂器與遊戲素材,心裡湧上一股感觸。於是拍下這張照片,也想和大家分享:音樂治療,究竟在做些什麼?​很多人以為音樂治療就是「唱歌、打鼓...
12/09/2025

音樂治療,其實不只是「唱唱歌、打打鼓」


蔡宜君音樂治療師

今天剛完成一場孩子的評估,收拾治療室時,望著滿地的樂器與遊戲素材,心裡湧上一股感觸。於是拍下這張照片,也想和大家分享:音樂治療,究竟在做些什麼?

很多人以為音樂治療就是「唱歌、打鼓、玩樂器」。沒錯,這些確實是治療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在音樂與遊戲的背後,我們觀察孩子的發展,也讓孩子知道:他不是一個人,有人正在和他互動、陪伴、理解著他。


在音樂中,我們觀察與陪伴

在評估與治療過程中,我們會透過孩子操作樂器、創作聲音,去觀察他如何和人互動:
• 能不能跟隨治療師的節奏?
• 是否能模仿、輪流、一來一往地參與遊戲?
• 會不會主動用語言表達,或是透過聲音來抒發情緒?


除了音樂,我們也加入孩子熟悉的教具與玩具。因為在熟悉的遊戲中,孩子更容易展現自己,進一步發揮專注力、模仿力、情緒調節,以及與他人連結的能力。


在音樂中,孩子能找到出口

☆ 有些孩子在音樂裡找到情緒出口,即使語言有限,也能用鼓聲、琴聲「說出心裡的話」。

☆ 有些孩子在旋律裡,第一次主動開口分享。

☆ 有些孩子在節奏引導下,慢慢學會等待、合作,甚至勇敢表達「我想要」。

這些微小卻珍貴的瞬間,正是音樂治療的核心價值。


家長常有的擔心

許多家長會擔心:
• 我的孩子說話比較慢,會不會跟不上?
• 孩子太安靜,或太活潑,治療會不會有效?
• 孩子在團體裡總是特別不容易融入,怎麼辦?

其實,這些擔憂都很常見。音樂治療的目的不是要求孩子「馬上變好」,而是透過聲音與互動,陪伴孩子一步步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

孩子不需要在短時間「達到別人的標準」,因為在治療中,每個小小的改變,都值得被看見與珍惜。


音樂治療的力量

✨ 音樂治療不是魔法,但它是一個安全而溫暖的空間。

在這裡,孩子能被理解、被接納,能在旋律與節奏裡學習調節情緒、與人互動,並且慢慢成長。


對於需要早期療育或心理支持的孩子來說,音樂治療可能是一條充滿希望的路。

因為音樂,本來就屬於孩子;而透過治療,它更能成為孩子與世界之間的橋樑。


#音樂治療 #表達性藝術治療 #早期療育 #欣空間心理治療所

【成長魔法站|兒童多專業篩檢活動】​這次,我們將與 智慧園幼兒園 一同攜手,為孩子們帶來一場充滿關懷與專業的多面向發展篩檢。​活動一推出,就立刻報名額滿🔥其實,過去我們與幼兒園合作時,家長也同樣熱烈響應,因為大家都希望把握這樣的機會,讓孩子...
02/09/2025

【成長魔法站|兒童多專業篩檢活動】

這次,我們將與 智慧園幼兒園 一同攜手,為孩子們帶來一場充滿關懷與專業的多面向發展篩檢。

活動一推出,就立刻報名額滿🔥
其實,過去我們與幼兒園合作時,
家長也同樣熱烈響應,因為大家都希望把握這樣的機會,
讓孩子在熟悉的園所中接受心理、語言、職能與睡眠的完整評估。

這次的篩檢由 四大專業 聯手合作:

👩‍⚕ 莊欣瑜 臨床心理師|情緒、人際與認知發展
👩‍⚕ 林淑娟 語言治療師|語言理解與表達
👩‍⚕ 黃小睿 職能治療師|動作協調與生活技能
👩‍⚕ 林芸琤 幼兒睡眠評估(物理治療師)|睡眠品質

我們一起陪伴孩子們,從心理、語言、職能到睡眠,用專業的眼光幫助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要,並提供貼心的發展建議。


💡 如果您的園所也希望舉辦類似活動

讓孩子能在園所裡安心接受多專業檢視,並讓家長獲得專業、貼心的發展建議,
歡迎與我們聯繫,我們樂於與更多幼兒園合作,一同守護孩子的成長。


📍 欣空間心理治療所
聯絡方式:hsinspace.psy@gmail.com


✨ 每個孩子的步調不同,都值得被溫柔陪伴,
我們期待與更多園所攜手,為孩子創造安心又充滿支持的成長環境。


#成長魔法站 #心理語言職能睡眠 #免費兒童發展篩檢
#幼兒園合作 #欣空間心理治療所

日本研究發現,聞玫瑰精油可以讓大腦變大! 芳香療法的新潛力!​日本京都大學和筑波大學進行研究,要求28名女性在一個月內將特定的玫瑰香精油使用在衣物上,另有22名對照組使用普通水。​磁共振成像(MRI)掃描顯示玫瑰香氣參與者的大腦灰質體積有所...
30/08/2025

日本研究發現,聞玫瑰精油可以讓大腦變大! 芳香療法的新潛力!

日本京都大學和筑波大學進行研究,要求28名女性在一個月內將特定的玫瑰香精油使用在衣物上,另有22名對照組使用普通水。

磁共振成像(MRI)掃描顯示玫瑰香氣參與者的大腦灰質體積有所增加。雖然大腦體積的增加不一定轉化為更強的思考能力,但這些發現可能對如癡呆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有影響。

「這項研究是第一個顯示持續的嗅覺吸入會改變大腦結構,」研究人員在他們發表的論文中寫道。 我們已經看到這類氣味改善了記憶和認知表現,但這裡團隊想嘗試一項較長期的實驗,以查看觸發我們的嗅覺如何可能導致可測量的大腦結構變化。

雖然整體灰質增加,但不同區域的變化則有所不同。杏仁核(管理情感的地方)或眶額皮質(處理良好氣味的地方)的變化較小。然而,在後扣帶皮層(PCC,與記憶和聯想相關)中,灰質的增加卻顯著更高。

研究人員希望這些發現能運用在開發芳香療法上,對提升心理健康和大腦可塑性有所幫助。已知在阿茲海默病患者中,後扣帶皮層會縮小,持續吸入香氛可能是保持這部分大腦活躍和正常運作的一種方法。因此,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持續吸入玫瑰精油可能會防止大腦萎縮並預防癡呆。


#七夕快到了玫瑰精油又更貴了
#國際失智月定在9月
#圖純好笑別認真

大腦也有「洗碗機」?而且升級後可能能對抗阿茲海默症!​哥倫比亞大學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大腦裡有個清潔系統叫「glymphatic system(類淋巴系統)」,專門負責沖走毒素,像是阿茲海默症元兇的 β-amyloid 和 tau 蛋白。​這...
26/08/2025

大腦也有「洗碗機」?
而且升級後可能能對抗阿茲海默症!

哥倫比亞大學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大腦裡有個清潔系統叫「glymphatic system(類淋巴系統)」,專門負責沖走毒素,像是阿茲海默症元兇的 β-amyloid 和 tau 蛋白。

這個系統其實 2012 年才被發現,科學界還給它一個可愛的外號:「大腦洗碗機」。

問題來了——在阿茲海默患者或動物模型裡,這台「洗碗機」其實是壞掉的。不是零件不夠,而是零件(AQP4 水道蛋白)裝錯位置,本來應該待在神經膠細胞的「腳端」,結果亂跑到四處,導致排廢效率大打折扣。

研究團隊找到了幕後黑手:一個叫 PERK 的蛋白過度活躍。於是他們試著「拔掉這顆保險絲」——透過基因刪除或用 PERK 抑制劑(原本正在做癌症臨床試驗的藥物),結果神奇了:水道蛋白回到該去的地方,毒蛋白清除效率變好,連小鼠的認知表現也跟著提升。

更有趣的是,睡眠可能是大腦洗碗機的開關。

已有研究顯示,glymphatic 系統在睡覺時最活躍,而失眠正好是阿茲海默的高風險因子。團隊現在也在研究 PERK 活性是否和睡眠相關。

👉 這意味著什麼?

未來抗癌藥物,可能意外變成抗失智的候選藥。

睡覺不只是休息,還是幫大腦「排油煙機清潔模式」。

如果 glymphatic 系統在各種神經退化疾病裡都失靈,這條路徑或許就是治療的共同突破口。

所以,想護腦?先乖乖去睡覺吧。

畢竟你的大腦也要「開洗碗機」沖掉垃圾。


#快開學了還在晚睡嗎
#蔡依林都幾點睡

「短暫壓力能修復大腦,  慢性壓力則陷入憂鬱」!壓力總讓人心煩意亂,但壓力對大腦造成的影響,有著極大的差異。急性壓力可能啟動修復,長期的慢性壓力卻會關閉大腦修復機制,導致系統崩潰,引發憂鬱。「壓力,是修復,還是崩潰的開端?」《自然》(Nat...
22/08/2025

「短暫壓力能修復大腦,
慢性壓力則陷入憂鬱」!

壓力總讓人心煩意亂,但壓力對大腦造成的影響,有著極大的差異。急性壓力可能啟動修復,長期的慢性壓力卻會關閉大腦修復機制,導致系統崩潰,引發憂鬱。

「壓力,是修復,還是崩潰的開端?」

《自然》(Nature)發表的新研究首次揭示壓力分歧的關鍵在於大腦情緒中樞「側繮核」的自噬活性變化。透過「自噬」這一細胞清理機制,決定我們是否會陷入憂鬱。

「自噬:大腦清道夫,也是情緒穩定器」

「自噬」(autophagy)是一種細胞將老舊或過量的蛋白質吞噬分解回收的機制,就像細胞裡的垃圾清運與回收系統。在神經科學領域,自噬已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退化性疾病密切相關。
研究團隊發現,自噬正是壓力與憂鬱的關鍵調節閥,而且這個閥門的開關,與壓力型態密切相關。但在情緒失調狀態下,自噬機制會忘記自己職責。

「急性壓力啟動修復,慢性壓力導致憂鬱」

研究團隊藉由對小鼠進行社交排擠、電擊、限制活動等各種急性與慢性壓力測試,比對六個情緒相關大腦區域的基因表現,發現:
* 急性壓力啟動 AMPK(整合關鍵細胞訊號並調控多條訊號路徑的酶) 路徑,促進自噬:側缰核的自噬活性顯著上升,細胞啟動修復程序,吞噬多餘的突觸蛋白質,維持神經穩定。
* 慢性壓力則活化 mTOR(調控細胞生長、增殖、代謝和存活的酶) 路徑,抑制自噬:側繮核的反其道而行,導致大腦無法清理壓力帶來的神經過度興奮與蛋白質堆積,進而出現憂鬱行為。
也就是說,自噬活性就像一個細胞級的開關,決定我們是走向自我修復還是面臨崩潰。

「抗憂鬱藥的共通語言:啟動自噬」

更令人驚訝的是,研究團隊發現市面上三種性質迥異的抗憂鬱藥物——
百憂解(Paroxetine,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
酮胺(Ketamine,速效抗憂鬱藥)與雷帕黴素(Rapamycin,mTOR 抑制劑)——竟然都能在側缰核提升自噬活性,改善慢性壓力帶來的神經與行為異常。

實驗發現,原本自噬被抑制的小鼠,治療後其側繮核出現更多自噬、p62蛋白下降,顯示清理功能恢復。但若使用抑制自噬的藥物,則抗憂鬱藥的行為效果完全消失。進一步實驗顯示,直接在側繮核注射自噬啟動肽(Beclin-1 activator),甚至能在30分鐘內快速改善憂鬱樣行為,且效果可維持一週。這說明了自噬可能是所有抗憂鬱療法背後的「共同語言」,或許未來抗憂鬱療法的共同突破口是調節細胞的清理系統。

「清除多餘麩胺酸,恢復情緒秩序」

自噬究竟清除了什麼?答案是:麩胺酸受體(glutamate receptors),這類受體若累積過量,會使神經元過度興奮,這與憂鬱症的神經生理特徵高度相關。
慢性壓力會導致這些麩胺酸受體在側繮核過度表現,神經放電紊亂。當自噬活性恢復後,這些受體被選擇性降解,神經興奮水平回復正常,類似「替大腦降躁」。電生理實驗也進一步證實,自噬使神經訊號穩定,減緩過度興奮。

「情緒崩潰的守門人」

研究團隊總結,側繮核的自噬活性,是壓力轉變為憂鬱的細胞開關。在急性壓力下,它啟動修復;在慢性壓力下,它被關閉,導致負面情緒積壓、神經運作失衡,最終引發憂鬱。
最關鍵的是,這個機制可被逆轉。不論是透過藥物,還是基因干預,只要找到啟動這個機制的方法,重新啟動自噬,大腦就有能力走出長期壓力與情緒崩潰的泥淖。

還在糾結今天要不要放颱風假嗎?​​有時候,我們的腦袋就像天氣預報一樣——充滿不確定。​與其讓自己被「懷疑」卡住,不如試試幾個減少自我懷疑影響的方法。​沒有一種策略對所有人都一定有效,但你可以先快速看過,挑一兩個覺得最適合的,試用幾天,再慢慢...
13/08/2025

還在糾結今天要不要放颱風假嗎?


有時候,我們的腦袋就像天氣預報一樣——充滿不確定。

與其讓自己被「懷疑」卡住,不如試試幾個減少自我懷疑影響的方法。

沒有一種策略對所有人都一定有效,但你可以先快速看過,挑一兩個覺得最適合的,試用幾天,再慢慢調整。

⓵ 接受它的存在

聽起來很反直覺,但心理學發現——越抗拒的情緒,反而越容易纏著我們。

下次自我懷疑出現,可以心裡對它說:
「我不喜歡你,但我知道你是想提醒我。你可以待著,但我還是會繼續做事。」

當我們不再害怕它,大腦就會慢慢降低對它的警戒反應。

⓶ 對想法保持懷疑

自我懷疑不是你的本質,它是一種心理習慣。

想法≠事實,你的大腦會丟出有用的訊息(例:「記得買牛奶」)也會丟出不太有幫助的想法(例:「我什麼都做不好」)。

練習對後者保持好奇與檢視,能削弱它們的力量。

⓷ 幫它取名字

這個方法能讓自我懷疑與你的「自我價值」分開。

你可以替它取一個有畫面感、讓你覺得輕鬆的名字,最好帶點幽默感。

有些人會用生活中熟悉的形象來命名,例如:
• 碎碎念君
• 酸酸梅(一出現就讓人皺眉)
• 里長伯的影分身(什麼事都要管一下)

當腦中出現批評聲音時,就能笑著說:「喔~酸酸梅又來囉!」
這種距離感,能幫你更客觀地看待自己,也讓自我懷疑的聲音不再那麼有壓迫感。

⓸ 重組想法(認知重組)

假設你在會議後想:「我不該提這件事,現在她肯定很生氣。」

可以改成:「她的確有情緒,但我提出重要議題,對我們長遠關係是有幫助的。」

這不是逃避,而是幫大腦建立更平衡的敘事方式。

⓹ 培養目標感
目標感就像心理的背景音樂,能稀釋懷疑的聲音。

運動員、藝術家或歷史人物,在面對挑戰時,並不是毫無懷疑,而是專注於使命與價值。

問自己:我真正想完成的是什麼?什麼對我最重要?

當你全心投入在有意義的事上,懷疑自然退到後台。

⓺ 與支持你的人多相處

我們很容易被周圍的人影響。

試著多花時間和那些相信你、鼓勵你的人在一起,他們能幫你建立穩定的心理安全感。

⓻ 做有意義的比較

別拿自己和別人比,改成與過去的自己相比。

回想剛開始工作的樣子,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成長了許多,這種比較更真實、更能看見進步。

⓼ 練習自我同情

想像一個好朋友在經歷你現在的困境,你會怎麼安慰他?

把同樣的話送給自己——你和別人一樣,值得被善待。

♥︎ 小練習

每天在手機或筆記上寫下 1~2 件讓自己感到驕傲的事,不管大小,可能是完成一份報告,也可能只是記得倒垃圾。

這個小習慣,會慢慢強化你對自己的信任感。



#自我懷疑 ​ ​ #你值得被善待 ​ #日常心理學 ​ #勇敢做自己

看圖說故事:持續一個週期也才「21天」,還有比這更讓人輕鬆入手好習慣的方法嗎? #就當被騙21天我們一起試看看 #暑假難道只剩21天了嗎
01/08/2025

看圖說故事:

持續一個週期也才「21天」,還有比這更讓人輕鬆入手好習慣的方法嗎?

#就當被騙21天我們一起試看看

#暑假難道只剩21天了嗎

「有些創傷,不是忘不了,而是藏得太深。」🌿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C-PTSD)是什麼?有些傷,不只發生在某一刻,而是長時間的累積。C-PTSD 是一種因長期創傷而產生的心理狀況,除了 PTSD 常見的閃回、逃避、過度警覺之外,還包含:1️⃣...
29/07/2025

「有些創傷,不是忘不了,而是藏得太深。」

🌿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C-PTSD)是什麼?

有些傷,不只發生在某一刻,而是長時間的累積。

C-PTSD 是一種因長期創傷而產生的心理狀況,除了 PTSD 常見的閃回、逃避、過度警覺之外,還包含:

1️⃣ 長期的情緒調節困難
2️⃣ 深層的自我否定
3️⃣ 害怕親密、難以建立穩定人際關係

這些特徵和邊緣型人格障礙(BPD)很相似,但也有不同。

BPD 較多衝動與劇烈情緒波動,而 C-PTSD 更常是壓抑與退縮。

🌱 C-PTSD 不是脆弱,而是生存的證明。理解,就是療癒的開始。

📖 資料來源:The Lancet, 2022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 #心理科普 #創傷知情 #心理療癒

《Lancet》回顧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 的診斷輪廓與臨床特徵

有研究認為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complex PTSD)和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是相似的疾病。兩者的相似與差異為何?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在 ICD-11 中被列為「與壓力特別相關的疾病」,而在上一版 ICD-10 中,與之相似的診斷是「災難經驗後的持續性人格改變」(enduring personality change after catastrophic experience)。有研究認為,邊緣型人格障礙其本質上可能也是一種由創傷引發的疾病,由此可見兩者的關聯。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C-PTSD)與邊緣型人格障礙症(BPD),在三個核心症狀上有重疊,也存在差異:
1. 情緒調節困難:C-PTSD與BPD一樣,有情緒調節困難;BPD衝動行為、自我傷害更常見,且為診斷標準之一
2. 自我認同問題:C-PTSD持續的負面自我價值觀;BPD自我認同不穩定(如:時而覺得自己很棒,時而又否定自己)
3. 人際關係困難:C-PTSD傾向疏離與迴避親密關係;BPD特別是在情緒強烈時更易退縮 人際關係劇烈起伏,表現為強烈依附與衝突交錯的互動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兩者有何相同與相異的症狀?
兩者共有三大核心症狀:
1. 創傷經驗重現(re-experiencing in the present)
2. 逃避行為(avoidance)
3. 對威脅持續過度警覺(sense of current threat)

但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還包含三項與邊緣型人格相似的症狀:情緒調節困難、自我認同問題、人際關係困難。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的評估有哪些重點?
初次會談的篩檢階段不需要詢問創傷細節,而是著重在創傷所帶來的影響,包括:
1. 心理層面:解離、自殺風險、藥物濫用
2. 生理層面:心血管與代謝問題,特別是糖尿病風險較高
3.社會層面:家暴、無家可歸等處境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患者的症狀也是邊緣型人格診斷準則中的類精神病症狀(quasi-psychotic symptoms)是什麼?
這類症狀通常是「自我異質的聽覺或視覺錯覺」(ego-dystonic auditory or visual illusions),跟思覺失調症狀有點像,例如個案會看到或聽到一些不存在的東西(auditory or visual illusions),但他們自己其實知道這些感覺不是真的、有點怪怪的,不像是「自己會有的經驗」,而且這些經驗會讓他們感到困擾,這就是所謂的「自我異質的錯覺(ego-dystonic illusions)」。

「類精神病症狀」的嚴重程度會因人而異,有些可能只是偶爾一閃而過,有些則可能影響到情緒或人際互動。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項丹麥的研究中,大約有三成的難民 PTSD 個案也出現了精神病樣的症狀。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的治療原則有哪些?
多面向的治療方法效果最好,這類方法除了針對創傷經驗本身,還包含情緒調節、壓力容忍技巧、以及改善人際關係的策略,和對邊緣型人格的辯證式行為治療相似。

藥物治療缺乏實證支持

📖論文原文:Maercker, A., Cloitre, M., Bachem, R., Schlumpf, Y. R., Khoury, B., Hitchcock, C., & Bohus, M. (2022). 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Lancet (London, England), 400(10345), 60–7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2)00821-2

人生的「開頭」跟「結尾」~「過程」的醍醐味交給各位~ #值得放桌面每天看著思考過程的圖 #我們以為的「過程」好像沒那麼困擾了
26/07/2025

人生的「開頭」跟「結尾」~

「過程」的醍醐味交給各位~

#值得放桌面每天看著思考過程的圖

#我們以為的「過程」好像沒那麼困擾了

我們家治療師風情萬種的吃了治療所的泡麵後詩性大發:濃郁的香氣撒在香Q的麵條上,醬汁恰到好處的包覆,在口中交織出絕妙的滋味。彷彿,一秒回到童年的巷口,跟家人一起吃的那碗麵;不過分精緻,卻又絕對用心的味道。姐吃的不是泡麵,是你我心中那股懷念。-...
21/07/2025

我們家治療師風情萬種的吃了治療所的泡麵後詩性大發:

濃郁的香氣撒在香Q的麵條上,醬汁恰到好處的包覆,在口中交織出絕妙的滋味。

彷彿,一秒回到童年的巷口,跟家人一起吃的那碗麵;不過分精緻,卻又絕對用心的味道。

姐吃的不是泡麵,是你我心中那股懷念。

-巷口乾麵

#其實姐吃的是多巴胺

#求乾爹業配

#我們治療師就這麼真性情,歡迎洽詢

25個有趣的心理小常識 ​ 第二彈!​​① 想讓人更容易妥協?來杯咖啡吧~​澳洲昆士蘭大學,研究探討咖啡因對認知參與與說服力的影響。發現適量攝取咖啡因,可能讓人在面對不同意見時,更能集中注意力、願意深入思考,也比較可能接受新的觀點。​不過這...
18/07/2025

25個有趣的心理小常識 ​ 第二彈!


① 想讓人更容易妥協?來杯咖啡吧~

澳洲昆士蘭大學,研究探討咖啡因對認知參與與說服力的影響。發現適量攝取咖啡因,可能讓人在面對不同意見時,更能集中注意力、願意深入思考,也比較可能接受新的觀點。

不過這不代表喝咖啡就會「變聽話」,而是思考更清晰、比較能換位思考。下次討論重要議題前,不妨先來杯咖啡,說不定對話會更順利!

② 高齡爸爸生的小孩,精神健康需要多一點關注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與其他機構合作,父親年紀越大,孩子在成年後罹患某些精神疾病(像是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可能會稍微提高,推測和基因突變風險隨年齡增加有關。

但別擔心,這是統計上風險「略高」,並不代表一定會生病。如果家中有高齡爸爸,更重要的是從小就注意孩子的情緒發展與支持環境,早期關注與陪伴比什麼都重要。

③ 餓的時候,購物車也會變重?

當我們肚子餓時,大腦會分泌一種「饑餓激素」,讓我們對食物特別敏感,對即時獎賞的偏好更高。有趣的是,研究也發現,人在餓的時後對其他商品也可能變得比較沒抵抗力,購物慾望可能上升。

簡單來說,餓著肚子逛街,可能不知不覺買了不必要的東西。想控制預算,建議吃飽再逛街!

④ 狗狗陪你動起來,可能對健康更有幫助?

英國貝爾法斯特皇后大學的研究發現,養狗的主人平均來說罹患高血壓與高膽固醇的機率較低,整體健康狀況也相對較好。

這可能是因為狗狗需要每天外出散步、活動,無形中也讓主人跟著動起來,進而對心血管與心理健康都有幫助。

不過,這不代表養貓就對健康沒幫助喔!研究也指出,貓咪的陪伴能減緩壓力、帶來情緒上的穩定與療癒感,只是牠們活動量較少,不太會主動帶你出門運動。

毛孩沒有絕對的「誰比較健康」,重點是找到最適合你生活方式的夥伴。喜歡戶外動一動,狗狗是好選擇;偏好靜靜陪伴,貓咪也是溫柔療癒的好朋友。

⑤ 跟自己說話,其實沒那麼奇怪

你有過在找東西時,一邊念念有詞的經驗嗎?別擔心,這不是怪癖,而是一種有效的策略。心理學研究指出,自言自語可以幫助集中注意力、整理思緒,也有助情緒調節。

如果一時之間沒有人可以傾訴,不妨試著和自己聊聊。說出來,有時反而更容易理清內心的煩惱。

生活裡處處都是心理學的小驚喜,下一集再跟你分享更多!
📌 歡迎留言分享你最有共鳴的哪一點~


#心理小常識 #生活觀察員

Address

裕和路97號
Tainan
701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20:00
Tuesday 09:00 - 20:00
Wednesday 09:00 - 20:00
Thursday 09:00 - 20:00
Friday 09:00 - 20:00
Saturday 09:00 - 18:00

Website

https://hsinspace.my.canva.site/#欣空間心理治療所官方網站, http://lin.ee/Msf7TYE#欣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欣空間心理治療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欣空間心理治療所: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