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1/2025
感恩與心理健康:練習正向心理學的力量 🌿
每天醒來,我們常常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今天要面對的工作、塞車、要交的報告,或是孩子、父母的需求。
情緒就像被拉得太開的橡皮筋,還沒出門就覺得好緊。
但如果在忙碌之前,我們的腦袋能先停一下,換一個正向的切角開始一天——
會不會,整天都長得不一樣呢?
⸻
🌱 感恩:古老又現代的心靈練習
「感恩」不是新的流行語,它在人類文化裡存在了幾千年。
🌟宗教與哲學傳統
在西方,《聖經》視感恩為與上帝連結的方式。
在東方,儒家重視「感恩圖報」、佛教提倡「知恩報恩」。
古希臘哲學家西塞羅甚至說:「感恩是所有美德之母。」
🌟文化中的儀式
日本人在用餐前後說「いただきます」「ごちそうさま」來感謝食物與自然。
美國的感恩節(Thanksgiving)則從「感謝豐收」成為家人團聚的重要節日。
古今中外都把「感恩」視為維持心理與人際和諧的力量。
⸻
🔬心理學告訴我們什麼?
雖然感恩很古老,但真正開始被心理學系統性研究是在 20 世紀末。
研究結果非常一致:
👉 練習感恩的人,幸福感提升、壓力減少
👉 憂鬱與焦慮程度明顯下降
👉 人際關係變得更緊密
👉 睡眠品質更好
Seligman(2005)的研究發現:只要持續一週做「三件好事」或「感恩信」,
幸福感會顯著上升,效果甚至能維持數週到數月。
Emmons 與 McCullough(2003)也證實:
每天記錄感恩事件的人,整體情緒與身體健康都比對照組更好。
甚至,感恩還能減少入睡前的負向反芻、改善睡眠(Wood et al., 2009)。
⸻
✨ 為什麼感恩能讓人比較快樂?
感恩不是魔法,但它影響我們的大腦與心理模式:
✨ 正向情緒放大:讓大腦看見更多可能性,增加韌性。
✨ 認知重整:訓練自己看到「已有的資源」,不是只有問題與威脅。
✨ 社會連結:表達感謝能強化關係,帶來更多支持。
✨ 改善睡前思緒:減少反芻、增加平靜。
✨ 帶來健康行為:更容易運動、照顧自己,形成良性循環。
⸻
🌿三個簡單、隨時可做的感恩練習
⭐️ 睡前三感謝
回想今天讓你覺得還不錯的三件小事。
不需要宏大——早餐好吃、公車剛好到、小孩抱你一下、沙發很舒服,都可以。
⭐️ 感恩訊息
每週挑一個人,傳一句謝謝。
「謝謝你昨天願意聽我說話。」
「謝謝你一直在。」
⭐️ 感恩呼吸
煩躁時停下來,深呼吸三次,對自己說:
「謝謝自己,今天也努力了。」
⸻
🌞 小提醒:感恩不是壓抑情緒
感恩練習效果通常是「小到中等」,能幫助情緒調節,但它不是心理疾病的治療方式。
也不是叫你忽略痛苦、假裝沒事。
真正的感恩,是:
在允許自己感到難過、生氣、受傷之後,
仍然有能力看見生活裡少少但真實的美好。
這份看見,就是支撐我們走過難關的力量。
⸻
#欣橋心理治療所 #欣橋語言治療所
#心理諮商 #正向心理學 #感恩 #心理健康 #自我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