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08/2025
#雙胍類降血糖藥
游醫師這趟來美國最大的目的之一,是來探望昔日在日本進修時實驗室的戰友,大城紀子博士。
2002年12月,在研究降血糖藥物metformin 與細胞內蛋白質mTOR之間的關係時,無意中偵測到有一個與細胞週期調控相關的蛋白質分子-CAD- 被我們發現,這是文獻上從未被提及過的事情。
短暫興奮下,接下來就是一連串辛苦的分子生物研究,後來作不完、返回台灣、碩士班學生們在博士生大城紀子的帶領下繼續作,後來的結論如下方彰化基督教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杜思德醫師所整理的。
👇
「1. 為何值得問?
• 胰臟癌 5 年存活率 < 10%,而 T2DM 約佔病人 30–40%;若常見、廉價且相對安全的 metformin 具抗腫瘤作用,臨床與公共衛生意義巨大。
• 機轉上,metformin 可經 AMPK-mTOR 抑制、降低胰島素/IGF-1 水平、改變腫瘤免疫微環境 等路徑產生抗腫瘤效應。
總結:
觀察性研究多呈陽性,但 RCT 對晚期疾病顯示陰性結果;近期大型隊列提示早期病人可能受惠。證據存在分期依賴與研究設計差異。
3. 方法學與偏倚考量
1. Immortal-time bias:很多回溯性研究把「開始 metformin」前的時間誤算進暴露組,易誇大益處。
2. 劑量/血中濃度不足:大部分 RCT 採糖尿病常規劑量,可能未達抗腫瘤有效濃度(腫瘤組織內 metformin < IC₅₀)。
3. 分期混雜:將可切除與轉移期混合分析會稀釋真正信號。
4. 糖控差異:若 metformin 降低血糖本身即改善預後,需在模型中校正 HbA₁c、胰島素用量。
5. 伴隨治療:不同化療方案與免疫治療組合可能影響 metformin 效果,需標準化治療背景。
結語
就現有證據來看,metformin 在胰臟癌的抗腫瘤效果呈「分期依賴、證據衝突」:
• 早期或術後患者:觀察性資料與免疫研究顯示可能延長存活;值得高品質 RCT 驗證。
• 局部晚期/轉移期:兩項隨機試驗皆未見顯著益處,短期內不應將 metformin 納入標準抗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