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 x 脊椎關懷部落 I Think#Spine Care

思維 x 脊椎關懷部落 I Think#Spine Care 「專業脊椎醫療 × 溫暖陪伴 × 生活與信仰的正向力量」

202511-1 🩺《醫師來解答:你的脊椎怎麼了?》系列-----------------------------------------------------------Q1: 頸椎手術會不會以後都不能轉頭?👩‍🦳「醫師,我朋友開過頸椎...
02/11/2025

202511-1 🩺《醫師來解答:你的脊椎怎麼了?》系列
-----------------------------------------------------------
Q1: 頸椎手術會不會以後都不能轉頭?

👩‍🦳「醫師,我朋友開過頸椎,他說手術後脖子都不能轉了,我好怕…是不是開了就要變成機器人?」

這句話,是我在門診常聽到的。
但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普遍、卻也非常誤解的擔心。

💡一、先釐清:手術 ≠ 把整條脖子鎖死
🔹 頸椎共有 7 節(C1–C7),不同節數的頸椎負責不同的活動度,其中「主要的轉動」集中在 C1–C2,屈曲、後仰和側彎等動作則主要由中下段頸椎負責。(如圖表)
🔹 臨床上多為 單一或雙節 的手術(如 C5–6、C6–7),整體活動度的影響其實有限。
🔹 若病灶條件適合採 人工椎間盤(CDA),還能保留節段活動與力學平衡。
👉 多項 10 年追蹤研究已證實:長期效果穩定、安全性高。⁽¹⁾

⚙️二、手術選項與長期差異
(給正在猶豫的你)
🧩 A. 前路減壓融合術(ACDF)
✅ 優點:減壓確實、穩定疼痛來源。
⚠️ 潛在風險:鄰近節段負荷上升,臨床鄰近節段疾病(CASD)發生率約 11%,高齡、術前鄰近退變、先天狹窄、術後頸椎前彎不足為主要風險。⁽²⁾

🔄 B. 人工椎間盤置換(CDA)
🌟 核心訴求:保留活動+減壓。
📊 多項研究顯示:10 年追蹤 CDA 的再手術與不良事件率都比 ACDF 低,功能量表(NDI/VAS)表現相當或略優。⁽³⁾
📈 Mobi-C 研究指出:
→ 鄰近節段再手術率4.3%
→ 病人滿意度超過 90%⁽⁴⁾⁽⁵⁾

🏃‍♂️三、恢復與回到工作:誰比較快?
💼 系統性回顧研究指出,在工作年齡族群中,
CDA 的回到工作(RTW)時間平均更快,恢復速度也更理想。⁽⁶⁾
不過,每位患者的恢復時程仍需個別化評估,
避免以單一個案套用所有人。

🔬四、為什麼現代頸椎手術風險比以往更可控?
過去大家對「頸椎開刀」的印象,常停留在「很多神經血管、很危險」的想像。
但事實上,現代手術科技的演進已經大幅改寫了這個印象。

👨‍⚕️ 第一:顯微手術技術已極為成熟
高解析、高倍率顯微鏡讓醫師能清楚辨識神經、血管與骨骼,加上顯微手術器械的不斷改良
在毫釐之間完成安全、精準的減壓。

⚙️ 第二:外視鏡(Exoscope)帶來新的精準維度
例如佳里奇美醫院2025年導入的 3D robotic exoscope(AEOS) 系統,
結合 4K 立體影像與穩定機械臂,讓醫師能長時間維持舒適姿勢操作。
這讓深部、需要長時間手術或手術操作角度較極端的個案可以更安全、更穩定。可作為手術輔助的另一個選擇。

📈 這些進步讓手術從「倚賴經驗」走向「結合科技的精準醫療」。
風險雖無法完全消失,但透過科技 + 經驗 + 團隊協作,
安全性正持續提升,也讓病人能更安心地面對治療。
還有其他的手術方式持續的發展中,例如有些適合單純減壓的個案內視鏡手術也可以是一個選項。

🧭 融合手術(ACDF)和人工椎間盤(CDA)怎麼選?

以下是研究導向的決策清單,提供給正在考慮手術的你 👇
1️⃣ 年齡、職業與活動需求
👉 年輕、活動量高、需大角度回頭(如長途駕駛) → CDA 更適合。⁽⁶⁾
2️⃣ 病灶節數
👉 單、雙節:CDA;三節以上:多採 ACDF 或混合式(Hybrid)。⁽⁷⁾
3️⃣ 骨質與穩定度
👉 嚴重骨鬆、不穩定或感染 → ACDF;
若結構良好、力學平衡 → CDA 也可行。⁽⁸⁾
4️⃣ 頸椎對線(Alignment)
👉 若需重建對線 → ACDF;
對線良好且希望保留活動 → CDA⁽⁹⁾。
5️⃣ 鄰近節段病變(ASD/CASD)風險
👉 CDA 的再手術與鄰近節段病變率顯著較低。⁽¹⁰⁾
6️⃣ 吞嚥困難與短期恢復
👉 研究統計CDA 的術後吞嚥不適率較低,恢復體驗佳。但聲音沙啞、吞嚥苦難等併發症往往也和個案的解剖結構、是否為非第一次手術等因素有關係。⁽¹¹⁾
7️⃣ 異位骨化(HO)風險
👉 CDA 可能出現 HO,但多數不影響臨床功能。⁽¹²⁾
8️⃣ 功能與疼痛改善
👉 CDA 與 ACDF 均有效,但 CDA 在疼痛改善上略優。⁽³⁾
9️⃣ 混合術式(Hybrid)
👉 CDA + ACDF 可兼顧穩定與活動,可依個別臨床狀況討論。⁽¹³⁾
10️⃣ 費用與可近性
👉 CDA 花費成本較高,但統計上再手術率相對較低、恢復快,仍需依個人病情及經濟狀況和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⁴⁾

✅結論|找回你的「自由」,不是被鎖住的脖子
頸椎手術的目的,從來不是限制你,而是讓你重新自由地動起來。
多數患者在手術後,隨著神經壓迫解除、疼痛減輕,
反而能更自然地轉頭、開車、工作,重新回到生活。

對於條件合適的病人,人工椎間盤(CDA)已在 10 年以上研究中證實:活動保留佳、再手術率更低、安全性穩定。

但請記得:每個人的頸椎狀況都不同,
👉 若你有頸部疼痛、手麻、肩頸僵硬等症狀,
請務必諮詢專業的脊椎醫師,讓專業團隊為你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向。

📚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Mummaneni PV et al. Neurosurgery. 2016;79(1):1–11. PubMed
2. Lawrence BD et al. Spine J. 2012;12(9):867–875. PubMed
3. Gornet MF et al. J Neurosurg Spine. 2019;31(4):508–518. PubMed
4. Hisey MS et al. J Neurosurg Spine. 2020;33(1):1–10. PubMed
5. Burkus JK et al. Spine (Phila Pa 1976). 2020;45(8):E452–E460.
6. Kelly MP et al. Eur Spine J. 2019;28(1):169–180. PubMed
7. Gornet MF et al. Int J Spine Surg. 2020;14(s1):S4–S15.
8. Hacker RJ et al. Spine J. 2021;21(3):433–445. ScienceDirect
9. Le Huec JC et al. Eur Spine J. 2018;27(1):56–64.
10. Gao Y et al. Clin Spine Surg. 2022;35(5):E644–E652.
11. Li Y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20;143:e266–e274.
12. Mehren C et al. Spine (Phila Pa 1976). 2017;42(23):E1376–E1383.
13. Cho HJ et al. SAGE Open Med. 2023;11:20503121231168556.
14. Nunley PD et al. Spine J. 2021;21(12):2011–2021.
15. El Tecle NE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22;163:e194–e205.

🔖 #頸椎手術 #人工椎間盤 #脊椎微創 #回到工作 #鄰近節段 #佳里奇美醫院 #病患疑問解法系列 #脊椎保健 #專業安心醫療

02/11/2025

《醫師來解答:你的脊椎怎麼了?》系列
------------------------------------------------

大家好,我是您的脊椎外科醫師。
在門診裡,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
「醫生,我的脖子/腰痛好久了,MRI 說我有椎間盤突出(或長骨刺)……是不是一定要開刀?」

我懂。
這樣的報告,往往像一顆重磅炸彈。
當「脊椎」、「神經」、「手術」這幾個字連在一起時,恐懼、焦慮、甚至否認,都是最真實的反應。
腦中可能浮現無數疑問,還有親友口中的「龍骨手術傳說」,讓人更加害怕。

所以,我想開啟這個系列 ——
讓大家不用再被模糊的醫學名詞嚇到,也不用被網路訊息誤導。
在《醫師來解答:你的脊椎怎麼了?》裡,
我會整理門診和社群裡大家最常問的問題,
試著用最淺顯、最誠懇的方式,幫你一一解答。

你可以在私訊裡提出你的疑問,
我會挑選出最常見的問題,不定期安排在接下來的篇章中說明與分享。

準備好了嗎?
讓我們一起用知識武裝自己,
拿回身體的主導權,
自信地走在康復與健康的道路上。 🌿

#脊椎保健 #醫師來解答 #健康知識 #安心問脊椎

💙【感謝 Doiiin 永續媒體的專訪報導】在醫療現場,我們面對的不只是脊椎的病變,更是每一位病人背後的焦慮、恐懼與希望。這些年,我越來越深刻體會——醫療的價值,不在於手術開得多漂亮、技術多高超,醫師不可能是完美,所有手術都有辦法做到100...
20/10/2025

💙【感謝 Doiiin 永續媒體的專訪報導】

在醫療現場,我們面對的不只是脊椎的病變,
更是每一位病人背後的焦慮、恐懼與希望。

這些年,我越來越深刻體會——
醫療的價值,不在於手術開得多漂亮、技術多高超,醫師不可能是完美,所有手術都有辦法做到100分,
而在於我們能不能在病人最害怕、最迷惘的時刻,
陪他們走過那段不安的路,
讓他們重新建立信心、找回生活的勇氣。🌿

非常感謝 Doiiin 永續媒體的心慧編輯,
因為關注「永續醫療」這個議題,
而在網路上找到我們,主動前來採訪。

她對我們的照護團隊充滿好奇——
想了解我們如何從零開始,一步步建立起這個以「陪伴」為核心的醫療團隊,
如何讓每位病人在治療的過程中都能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

這篇報導,不只是關於我,
更是關於整個團隊——
一群懷抱熱情、用心守護病人的夥伴們。

謝謝 Doiiin 的報導,也謝謝一路以來信任我們的病人。
因為有你們,我們才能讓醫療,不只是治療,更是關懷。💫

感謝信任我們的病人與家屬,
感謝佳里奇美醫院的外科團隊、手術室團隊、護理部、復健科的每一位天使👼們。

https://doiiin.org/family-child-education-social-impact

#佳里奇美醫院神經外科
#佳里奇美醫院護理部
#佳里奇美醫院復健科

#林思維醫師
#脊椎微創手術

在台南佳里,林思維醫師以「脊力安心」團隊推動術後照護,從手術、復健到社群支持,打造讓脊椎手術和脊髓損傷病人安心康復的醫療流程。

202510-2【病患勵志故事系列】🌅【那一瞬間,人生停下來——黃先生從癱瘓到重新站起的勇氣故事】那是6月11日的一個普通下午。42歲的黃先生載著年幼的女兒,機車騎在平時熟悉的路上。誰也沒想到,下一秒——人生會完全改變。在筆直的道路上,一位...
15/10/2025

202510-2【病患勵志故事系列】

🌅【那一瞬間,人生停下來——黃先生從癱瘓到重新站起的勇氣故事】
那是6月11日的一個普通下午。
42歲的黃先生載著年幼的女兒,機車騎在平時熟悉的路上。誰也沒想到,下一秒——人生會完全改變。

在筆直的道路上,一位騎腳踏車的阿伯突然右切。
直行的黃先生來不及閃避,重重摔出。

臉部著地的瞬間,猛烈的甩鞭效應造成了頸椎脊髓嚴重損傷。當場,他的四肢失去了知覺,完全癱瘓。
而他懷中的女兒,幸好奇蹟似地只是多處擦傷。

MRI顯示第三至第五頸椎脊髓明顯壓迫受傷。對於一位壯年父親,這樣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


🧠 手術前的抉擇:在未知中選擇希望

和黃太太詳細解釋後,我誠實地說明兩個殘酷的現實:
1️⃣ 脊髓損傷的恢復無法預期。
手術能否改善、能改善多少、多久改善,在手術前是完全無法預期的。
嚴重的話甚至有可能,一輩子癱瘓。

2️⃣ 心理創傷,常常被忽略。
這類病人意識清楚、智力正常,卻失去四肢的掌控。
那種心理的無力感,往往比疼痛、癱瘓更深。

在我研究所時期,曾以全台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發現:
📊 脊髓損傷患者罹患焦慮或憂鬱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3倍以上;
而其中
👉 年輕男性
👉 經濟壓力大
👉 傷勢嚴重(創傷嚴重程度分數ISS ≥16)
的族群,甚至有近兩倍的風險。
研究出處: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PLoS One, 2017)

因此,除了手術本身,我也讓家屬清楚了解心理重建的重要。
因為醫療,不只是修復身體,更是重建生命的信念。


💬 手術後的低谷:黑暗裡的呼救
手術順利完成後沒幾天,黃先生陷入明顯的憂鬱。
他清楚知道自己癱瘓,卻無法動彈,常覺得:
「我本來是家裡的支柱,現在卻成了拖累……」

我們立即會診身心科團隊介入,並持續陪伴他。
我也聯繫了「愛的小飛俠-行動關懷團隊」隊長坤哥,坤哥很快的安排了訪視,給予黃先生關懷與支持。

我常對他說:「你不是一個人,我們都在你身邊。」


💪 奇蹟的起點:從癱瘓到行走

幾週後,奇蹟開始出現。
黃先生的肌力逐漸恢復,雖然
⚠️ 左側肢體仍無力
⚠️ 全身感覺異常
⚠️ 平衡不佳
但他展現出驚人的自律與意志力。

他替自己設下「每天的目標」:
🏃‍♂️ 早晚各一次,從五樓走到停車場繞一圈;
🏋️‍♂️ 床邊自主重訓、上下樓梯練平衡;
☔ 下雨天也不放棄,改做室內訓練。

每次我查房時,他總是看著我說:
「醫師,我什麼時候會好起來?」
我老實回答:「你比很多脊髓損傷的病人幸運,你其實已經在奇蹟的路上了,要繼續走下去!」


❤️ 醫療的極致,不只是手術,而是陪伴

黃太太後來感動地說:
「醫師,謝謝你從一開始就沒有放棄,也讓我們沒有放棄。」
其實,是他們的信念與愛,讓整個醫療團隊被感動。
在醫院裡,我們常看到身體的限制,
但在黃先生身上,我看到的是——人心的力量。


🌈 結語|願更多人,看見這群勇敢的靈魂

脊髓損傷患者,不只需要醫療,更需要時間、耐心與陪伴。
他們的身體也許一時受限,
但他們的信念、愛與毅力,能讓生命重新站起來。

💬 願黃先生的故事,
讓更多人關心、理解這個族群,
也讓我們一起,看見醫療裡最珍貴的那份人性光。

(貼文和照片經黃太太和黃先生同意分享)

💖
#病患勵志故事系列
#脊髓損傷不是終點
#醫療中的溫度
#佳里奇美醫院神經外科
#佳里奇美醫院復健科團隊
#愛的小飛俠-行動關懷團隊
#脊椎手術
#復健奇蹟
#生命見證
#林思維醫師
#台南市脊椎損傷者協會

202510-1 【脊椎保健系列】🦴《終結「猿人坐姿」🐒 每天 5 分鐘,3 個神奇習慣讓你的脊椎重獲新生!》-------------------------------------------------嘿,辛苦的上班族們!你是不是也常...
08/10/2025

202510-1 【脊椎保健系列】🦴

《終結「猿人坐姿」🐒 每天 5 分鐘,3 個神奇習慣讓你的脊椎重獲新生!》

-------------------------------------------------

嘿,辛苦的上班族們!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一到下午,肩頸就硬得像石頭,下背也開始隱隱作痛?螢幕前的你,此刻是不是正彎著腰、駝著背,呈現傳說中的「猿人坐姿」?🐒

現代的工作型態讓我們從過去的「勞動」變成「久坐」或「久站」,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就像讓我們的脊椎每天都在進行一場慢性自殺!長期下來,椎間盤壓力過大、肌肉緊繃、關節退化⋯各種問題都會找上門。

別擔心!從今天起,我們試著一起建立 3 個護脊習慣,每天只要 5 分鐘,就能讓你的脊椎重獲新生!

✨習慣一:打造你的「黃金姿勢」!坐著站著都適用

錯誤的姿勢是脊椎最大的敵人!無論你是整天黏在椅子上的辦公族,還是需要長時間站立的服務業、櫃姐或工廠人員,一個正確的姿勢就能立刻減輕脊椎 80% 的壓力!

【給久坐的你:辦公室坐姿要訣】—— 圖片1

• 雙腳踏實地:透過可以調整的辦公椅子,使膝蓋彎曲呈 90 度,雙腳平穩踩在地上。
• 屁股坐到底: 將你的臀部坐到椅子的最深處,讓椅背給予下背完整的支撐。
• 腰背挺起來: 想像你的頭頂有一條線輕輕地把你往上拉,自然挺直腰背,可以在下背處放一個小靠枕,避免腰部和椅子間懸空。
• 螢幕在眼前: 調整螢幕高度,讓視線可以平視螢幕正上方,下巴微收,避免變成烏龜頸。

【給久站的你:櫃姐/服務業站姿要訣】——圖片2

• 重心平均分: 雙腳與肩同寬,將身體重心平均分配在兩腳,避免三七步。
• 交替有休息: 準備一個小腳凳(約 15-20 公分高),兩腳輪流放上凳子休息,可以有效舒緩下背壓力。
• 核心要收緊: 稍微收緊你的腹部和臀部肌肉,想像肚臍往內縮,這能幫助穩定你的骨盆和脊椎。

✨習慣二:啟動「課間休息」模式!每個小時動一動

再好的姿勢,維持久了肌肉一樣會僵硬!請把「定時起來動一動」當成跟呼吸一樣重要的事情。建議設定每 50 分鐘(或是設定整點會比較好記)就起來走動、喝水、上廁所,並利用 3-5 分鐘做點簡單的伸展。

【辦公室也能做的 3 個超人氣伸展】——圖片3-5

1. 頸部環繞鬆口氣: 坐直身體,頭部輕輕地向前、向右、向後、向左(360度)緩慢繞圈。每個方向停留 15 秒。

2. 背後抱抱開個胸: 雙手在背後交握,手掌朝內,盡量將手臂往上抬高,同時挺起胸膛。你會感覺到胸前和肩膀的伸展。維持 30 秒。

3. 貓牛式萬歲: 坐在椅子上,雙手放在膝蓋。吸氣時,抬頭挺胸,背部呈現凹字型(牛式);吐氣時,低頭拱背,腹部內收(貓式)。來回做 5-8 次。

✨習慣三:下班後的「強背運動」!打造你的內建護腰

光是緩解還不夠,下班後我們需要利用時間更積極地「強化」核心肌群!強壯的腹肌和背肌就像是脊椎的天然鐵衣,能提供絕佳的支撐力💪💪

【2 個必練的核心強化動作】——圖片6、7

1. 鳥狗式 (Bird-Dog): 採四足跪姿,雙手在肩膀正下方,膝蓋在髖部正下方。緩緩舉起你的右手和左腳,直到與地面平行,身體保持穩定不晃動。停留 5-10 秒後換邊。一組做 10-12 次。

2. 橋式 (Bridge): 躺在地上,膝蓋彎曲,雙腳平踩地面。腹部收緊,臀部發力將身體向上抬起,直到肩膀到膝蓋呈現一直線。在頂點停留 15-20 秒再緩緩放下(如肌力變強後可以自行增加頂點停留時間)。一組做 12-15 次。

‼️‼️如果已經開始痛了怎麼辦?⁉️⁉️

如果你的肩頸或下背已經發出疼痛警訊,除了上述的保健方法,更應該:

• 暫時休息: 避免會引發疼痛的動作。
• 溫和熱敷: 對於慢性痠痛,可以用熱毛巾或熱敷墊敷在疼痛處 15-20 分鐘,可以幫助肌肉放鬆。
• 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疼痛持續或加劇,千萬不要拖!請務必諮詢專業醫師,找出問題的根源,並接受正確的治療。急性難忍受的疼痛也可以依醫師指示先服用藥物緩解。

保護脊椎是一場長期抗戰,但只要你將這 3 個神奇習慣融入生活,你就能成為自己健康的主人!大家一起加油吧!

#深度脊椎保健
#辦公久坐
#肩頸痠痛
#下背痛
#上班族必學

02/08/2025
⚠️ ⚠️⚠️ 配合台南市政府政策,明天7/29 早上和下午門診皆停診喔,別白跑一趟了。大家出門注意安全
28/07/2025

⚠️ ⚠️⚠️ 配合台南市政府政策,明天7/29 早上和下午門診皆停診喔,別白跑一趟了。

大家出門注意安全

7/9 佳里院區門診恢復正常喔
08/07/2025

7/9 佳里院區門診恢復正常喔

南天電視"逗陣來聽講" 第508集,邀請佳里奇美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思維分享「肩頸痠痛不只是疲勞? 背後潛藏頸椎病變疾患」議題。https://youtu.be/3srHkmDtRos?si=jtswwCDCWJdy5kQj #肩頸痠痛  #...
03/07/2025

南天電視"逗陣來聽講" 第508集,
邀請佳里奇美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思維
分享「肩頸痠痛不只是疲勞? 背後潛藏頸椎病變疾患」議題。

https://youtu.be/3srHkmDtRos?si=jtswwCDCWJdy5kQj

#肩頸痠痛 #頸椎病變 #頸椎手術 #頸椎人工關節 #南天電視

很多人都認為長時間姿勢不良,或是低頭看手機看太久,造成肩頸痠痛很正常,不過神經外科醫生表示,若是休息之後沒法改善且伴隨有手麻等症狀就可以要注意是不是有頸椎問題。這禮拜四播出的逗陣來聽講,佳里奇美醫院神...

Address

佳里區興化里606號
Tainan
722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思維 x 脊椎關懷部落 I Think#Spine Care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思維 x 脊椎關懷部落 I Think#Spine Car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