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n Hou Yoga

Allen Hou Yoga Universal Yoga 300 線上課報名表:https://forms.gle/qG1fERNQw7z7RiXy7

雖然我平常沒在經營(?)
但教室目前的狀態其實滿喜歡的。
大部分課都有穩定的學生支持,
今年開課率大概也八成。台中香提瑜珈教室

徵學生。
地點在台中市西區(近台中醫院/台中教育大學)
目前只有兩種課卡:
▸ 1堂/期限10天($350)
...
01/06/2025

雖然我平常沒在經營(?)
但教室目前的狀態其實滿喜歡的。
大部分課都有穩定的學生支持,
今年開課率大概也八成。

台中香提瑜珈教室

徵學生。
地點在台中市西區(近台中醫院/台中教育大學)
目前只有兩種課卡:
▸ 1堂/期限10天($350)
▸ 4堂/期限45天($1200)

明年應該會調整課卡方案,
想要調漲老師們的薪水。
教室也持續徵老師(隨緣)

不一定有溫度,但可以確保下課是舒舒服服的。
教室也接受租借,或想開工作坊、研習都可以聯繫。
官網連結(最近有在慢慢更新)
👉 shantiyoga.tw

【教學的必須能力:講人話】我自己把教學能力擅自分成三方面。1. 自身的能力就是自己會不會做。
無論是學科的理解、體位法的完成,還是操作熟練度。
這些最直觀、也最容易被看見,但通常不容易卡關或說是最容易解決的。2. 理解的能力能不能聽懂別人的...
01/04/2025

【教學的必須能力:講人話】

我自己把教學能力擅自分成三方面。

1. 自身的能力
就是自己會不會做。
無論是學科的理解、體位法的完成,還是操作熟練度。
這些最直觀、也最容易被看見,但通常不容易卡關或說是最容易解決的。

2. 理解的能力
能不能聽懂別人的說法、看懂學生的狀態,
並快速整理出脈絡和重點。
這部分擅長學習的人都不錯,
AI 也可以幫忙完成得很好。

3. 轉化與應變的能力
這才是我認為教學真正的關鍵能力。
能不能把自己懂的東西,換成自己的語言?
能不能發現學生卡住的點,立刻切換說法?

簡單說,這就是「講人話的能力」。
更準確一點,是講符合自己風格的人話。
因為只有自己講得順,學生才聽得進;
自身真的相信的語言,才有可能讓別人產生共鳴。

昨天Micro在教Marginal Cost 和 Average Total Cost,學生完全搞不清楚,也搞不懂曲線和圖在幹嘛。
「ATC就像是平均分數,這次新考的分數是 MC,如果新分數比平均高,平均會不會被拉上去?」
他們馬上就懂了,還跟我解釋了為什麼 MC 會穿過 ATC 的最低點。這不是什麼高明技巧,只是換了個大家都經歷過的情境。

知識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證明我知道的。
講得再漂亮,學生聽不懂,就只是自我陶醉。

【偏頭痛教我的事】身為資深偏頭痛者,幾乎從有記憶以來,每個月至少一次發作。發作時腦袋像被封印,什麼都不能做,連思考都會加重疼痛。唯一能做的,就是靜靜躺著、等身體自己恢復。這些身體經驗,慢慢也改變了我看待很多事情的方式:1. 更享受過程,不糾...
28/03/2025

【偏頭痛教我的事】

身為資深偏頭痛者,幾乎從有記憶以來,每個月至少一次發作。發作時腦袋像被封印,什麼都不能做,連思考都會加重疼痛。唯一能做的,就是靜靜躺著、等身體自己恢復。

這些身體經驗,慢慢也改變了我看待很多事情的方式:

1. 更享受過程,不糾結結果和細節
→ 因為有些日子什麼都做不了,能做的時候好好享受,不能做時接受旁觀。

2. 更關注自己,不太管別人怎麼看
→ 頭痛的時候,外界的聲音自動 fade out,在日常的狀態也更能回歸自身。

3. 對無能為力的接受度更高
→ 有些事努力也不一定能解決,與其對抗,不如等待和調整。

這三件事,似乎也對應到我的瑜伽練習。

不急著完成什麼,不急著證明什麼,
動作只是媒介,真正的重點是我怎麼與當下的自己相處。

有時動作做不到就停下,有時只是安靜地坐著;
不是為了進步才練,而是為了練而練,能夠一直練下去。

而最實際的回饋是——練習瑜伽後,偏頭痛有明顯舒緩。
不只是身體穩定了,連那種「一直要撐住」的緊繃感,也慢慢鬆開了。也許是在痛裡學會了溫柔,也在無能為力裡學會了怎麼好好待著。

偏頭痛也還在,好像也學會了一些什麼,日子照過,練習也還在。

【結果只是過程】過去的我,是個極其目標導向的人。確定想法、制定計劃、執行,步伐果斷,達成結果就是一切。但後來才發現,真正陪伴自己最久的,是過程,而非結果。把時間軸拉長,會發現結果只是短短一瞬,而過程才是人生的主體。如果這趟旅程充滿抗拒、勉強...
14/03/2025

【結果只是過程】

過去的我,是個極其目標導向的人。確定想法、制定計劃、執行,步伐果斷,達成結果就是一切。但後來才發現,真正陪伴自己最久的,是過程,而非結果。
把時間軸拉長,會發現結果只是短短一瞬,而過程才是人生的主體。如果這趟旅程充滿抗拒、勉強與消耗,就算最後抵達終點,真的值得嗎?

過程,才是生命的主體
我們習慣把目標當作終點,卻忘了結果出現的瞬間,它就變成了過去。而我們還得繼續往前。若只盯著結果,往往會忽略沿途的風景,甚至讓過程變成一場忍耐賽。
過去的經驗告訴我,若不考慮過程,達標後可能只剩下一身疲憊,甚至對未來的旅程感到抗拒。學會享受過程,不只是讓前進更輕鬆,而是讓自己能真正持續下去。

從壓力到習慣
過去,我的自我練習模式極為精確,會設定明確的訓練目標,強迫自己達標。但有時狀態不好,硬著頭皮做完,結果完成了,卻沒有成就感,反而對練習產生疲倦。
後來,我開始把練習當作體驗,而不是任務,允許自己根據當下狀態調整,甚至在過程中找到不同的樂趣。結果反而是——練習頻率變高了,心態更穩定,也更容易累積長期成果。
🎯 過程中的投入,比單純完成更重要,因為持續才是關鍵。

從結果到成長
剛開始教學時,我習慣以「如何讓學生達到特定結果」為導向,制定清楚的課程進度,希望短時間內看到明顯成效。但當學生狀態與進度不符時,過度執著結果反而讓學習變得吃力,甚至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於是,我開始讓課程保留更多的彈性,讓學習有更多探索的空間。有時學生會在練習中發現新的身體感受,有時會對某個動作產生興趣,甚至走出完全不同的路。但這些「過程中的發現」往往比達成某個標準更有價值,因為它真正帶來了學習動力。
🎯 結果固然重要,但如果過程太過僵硬,真正的成長反而難以發生。

從目標到選擇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旅程,那些「結果」其實只是沿途的休息站,而非終點。我們經常為了某個結果付出巨大代價,卻忘了問自己:「這樣的過程是我想要的嗎?」
就像當初寫論文時,目標是清晰的,最後也完成了,但回顧那段時間,充滿抗拒、拖延與消耗。當時我並未思考:這個過程對我的意義是什麼?我是否能找到讓它更順暢的方式?
後來我開始學會評估——過程是否值得?它是否能讓我獲得更多體驗與學習?如果這條路只剩下堅持與忍耐,那或許該考慮調整方向。
🎯 目標是導航,但過程才是生活本身。

結果不可控,但過程可選擇
目標的達成與否,有時受到許多外在因素影響,並不完全掌握在我們手中。但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卻是實實在在的。
1. 過程是否值得,決定了結果是否有意義。
2. 如果過程本身讓人筋疲力盡,結果也未必能帶來滿足。
3. 學會在過程中調整,不只是為了結果,而是為了讓自己願意持續走下去。
所以,與其把注意力全放在「什麼時候才能到」,不如確保「這趟旅程能讓自己走得更久、更自在」。
🎯 開始享受過程,結果自然會變得順理成章。

【界線的拿捏】在各種互動與合作中,界線的存在往往無聲,但一旦被觸碰,影響便浮現。踩線並不總是惡意,有時來自對方的不清楚,有時則是刻意試探或挑戰。這些情境大致可分為:1. 無意識的踩線 —— 對方不了解你的標準,無意間越界。2. 模糊地帶的試...
07/03/2025

【界線的拿捏】

在各種互動與合作中,界線的存在往往無聲,但一旦被觸碰,影響便浮現。踩線並不總是惡意,有時來自對方的不清楚,有時則是刻意試探或挑戰。

這些情境大致可分為:
1. 無意識的踩線 —— 對方不了解你的標準,無意間越界。
2. 模糊地帶的試探 —— 對方知道你的標準,但因界線不明確,開始測試你的底線。
3. 明確標準下的挑戰 —— 對方清楚你的規範,卻選擇忽視或突破。
這些標準並非絕對,應對方式也視情況而定。以下是我近期觀察到的幾個例子。

尺度之外
學生或合作夥伴偶爾會提出課程調整,例如臨時改內容、增減時數,甚至干涉教學方式。多數情況來自無意識的踩線,但若未即時應對,界線就容易變得模糊。
✅ 如何應對?
* 設定範圍 —— 事先說明哪些可調整,哪些不行。
* 判斷請求合理性 —— 若符合學習需求,可適度調整;若違背專業判斷,則應明確拒絕。
* 維護專業立場 —— 拒絕不合理要求,讓對方理解專業有其界限。
🎯 專業的核心不在於迎合,而在於提供最適合的選擇。

時間的流向
訊息回覆、臨時請求、突如其來的會議,有時對方認為只是舉手之勞,卻沒考慮到你的時間安排。這通常是無意識的踩線,但如果習慣讓步,時間就會被慢慢侵占。
✅ 如何應對?
* 建立界線 —— 設定固定回應時段,避免自己隨時待命。
* 區分優先級 —— 緊急事項即時處理,一般請求按自身節奏回應。
* 適時拒絕 —— 偶爾讓步會成為未來的默認模式,該拒絕時別猶豫。
🎯 掌握時間流向和重要性,才能確保自己不被推著走。

話語的重量
承諾與責任,是信譽的基石。但當某人承諾後遲遲未履行,甚至直接忽視時,就觸及了誠信的界線。這可能是模糊地帶的試探,也可能是明確標準下的挑戰。
✅ 如何應對?
* 確認責任分工 —— 事前劃分清楚,避免模糊地帶成為推卸藉口。
* 適時提醒 —— 承諾未履行時,適度追蹤,確保對方意識到責任仍在。
* 堅定立場 —— 長期包容無法解決問題,該提醒時提醒,該要求時要求。
🎯 言出必行不只是對他人負責,更是對自己的承諾。

界線存在的意義
無論是專業、時間,還是誠信,界線的存在不只是為了防止侵犯,更是為了讓人際關係順利運行。當界線明確,雙方的期待才會清晰,避免因誤解而產生摩擦。
太過模糊,界線形同虛設;太過僵硬,關係則無法運作。
好的界線,既能保護自己,也能讓他人清楚該如何互動,而不是踩過界後才發現問題。

保持界線
界線不是等被踩過後才建立,而是事先設定,避免陷入無謂的消耗。
✅ 如何準備?
* 界線立得夠早,問題就少 —— 讓對方從一開始就清楚你的標準。
* 辨識踩線模式 —— 分辨對方是無意還是刻意,避免過度反應。
* 回應簡單有力 —— 明確表達「這件事不行」,不需過度解釋。
* 預警機制 —— 當發現對方測試底線,立即做出反應,讓界線保持有效。
🎯 界線的強度,取決於你有多願意守住它。

尊重界線
界線是雙向的,當我們站在對方的立場,也可能無意間踩過別人的標準。
✅ 如何避免?
* 察覺對方的反應 —— 遲疑、推辭、閃避,可能是界線的信號。
* 不要假設對方能讓步 —— 有些人不擅長拒絕,不代表他願意接受。
* 給選擇而非要求 —— 「如果不方便可以告訴我」比「你可以幫忙嗎?」更好。
* 尊重對方的步調 —— 別讓對方為了回應你的需求而打亂自己的節奏。
🎯 想讓別人尊重你的界線,先學會尊重別人的。

界線,是彼此的平衡點
界線不是築牆,而是確保彼此都能自在互動的方式。
當你要求專業被尊重,你是否也尊重他人的專業?
當你希望別人給你時間,你是否也願意放過別人?
當你期待別人信守承諾,你是否也確保自己沒有輕易違背?
界線的拿捏,不只是為了保護自己,更是為了建立健康且互相尊重的互動模式。

當然!要是有人當你的界線是裝飾品,屢勸不聽,轉身離場、封鎖刪除、翻桌走人⋯,遵循本心隨手選擇即可,界線的存在本就不是讓人踩好玩的。

【奉命懶惰】—— 如何做,可以不用做?一直覺得,懶惰不是問題,重點是如何讓懶惰變得高效。如果事情可以簡單完成,為什麼要讓自己搞得很忙?「如何做,可以不用做?」這是符合我個性的懶惰做事原則。以下是透過懶惰模式找到平衡的三個例子:1. 教課準備...
03/03/2025

【奉命懶惰】—— 如何做,可以不用做?

一直覺得,懶惰不是問題,重點是如何讓懶惰變得高效。如果事情可以簡單完成,為什麼要讓自己搞得很忙?

「如何做,可以不用做?」這是符合我個性的懶惰做事原則。
以下是透過懶惰模式找到平衡的三個例子:

1. 教課準備:建立結構,依靠經驗

如果讓我「從零開始」準備教材,腦袋很容易跑太快,思緒無限延展,最後不是極度發散,就是卡在細節不知如何取捨。

於是我採用的方法是:
1. 建立基礎架構 → 10分鐘內規劃核心內容,確保大方向明確,不鑽細節。
2. 依靠經驗與自動導航 → 長期教學累積的模式讓我能迅速套用有效方法,減少事前準備。
3. 課堂彈性調整 → 根據當下狀況微調,確保內容符合需求,而不受計畫束縛。

優點:準備時間極短,內容靈活且能應對不同情境。
缺點:依賴經驗與臨場反應,陌生內容需要額外調整。

解法:專注大方向,讓經驗優化「自動導航」,減少不必要的準備。
→ 運用經驗、簡化準備、保留彈性。

2. 自我練習:減少決策,專心投入

對我來說,練習最大的敵人不是時間不夠,而是「選擇太多」。當我開始想:「今天該練什麼?」腦袋已經練完,結果身體還沒動起來。

所以,我決定直接砍掉前期決策流程,變成:
1. 選擇已設計好的課表 → 避免自己陷入「再想一下」的無限迴圈。
2. 練習時關掉分析模式 → 先全心投入,練完再回頭檢討。
3. 尋找適合老師上課 → 降低自己「想太多」的機會,確保練習不間斷。

優點:確保練習發生,減少拖延。
缺點:需要足夠了解自己,選擇適配老師

解法:讓別人幫我選練習內容,或是去上值得信任的老師的課,直接執行,事後再覆盤。
→ 減少選擇成本,把時間用在真正的練習,剝離分析模式。

3. 行政瑣事:有事處理,沒事不理

處理郵件、排課表、教室行政……這些事如果不設界線,很容易占據大量時間,讓我陷入「改來改去」的循環。

所以我的原則是:「有事處理,沒事不理。」
1. 設定固定時間處理行政事項 → 不是隨時有空就做,而是集中處理。
2. 重要性不夠的事情不反覆修改 → 夠用就好,改天再完美。
3. 有些決定當下不做,晚點再檢視 → 許多「需要調整」的事,需要實務經驗,就讓子彈再飛一下。

優點:避免被雜事纏住,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
缺點:完美主義者會全身發癢,有時會拖到最後一刻才改動(但大部分時候也沒差)。

解法:如果某件事一直想起但沒去做,代表真的重要,這時候才會主動安排時間完成。
→ 最小限度處理瑣事,留更多時間給真正的優先事項。

奉命懶惰的核心:不做無謂的努力

有人說「懶惰是創新的源頭」,我深信不疑。
當你開始思考「如何做,可以不用做?」
你會發現,許多事情真的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

教材準備、練習模式、行政雜事……
如果能找到最小有效行動,事情就能自然運行,而不會讓自己忙得要死。

→ 奉命懶惰,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做最精準的選擇。
這樣,才能真正把時間花在值得的地方。

目前發文僅止於懶惰而已!

【三四月課表】天氣回暖,身體的狀態也開始變化。
維持穩定,或調整節奏,都有其必要。
瑜伽不是制約,包含了觀察、選擇、行動。這兩個月的課,持續專注在基礎,
不急著往前,也不固守當下,
只是練習如何在每個動作裡找到適合的方式。🌞 三四月課表
📍...
02/03/2025

【三四月課表】

天氣回暖,身體的狀態也開始變化。
維持穩定,或調整節奏,都有其必要。
瑜伽不是制約,包含了觀察、選擇、行動。
這兩個月的課,持續專注在基礎,
不急著往前,也不固守當下,
只是練習如何在每個動作裡找到適合的方式。

🌞 三四月課表
📍 台北 
🧘‍♀️ 週五 12:15-13:15 基礎瑜伽
📍 台中 
🧘‍♂️ 週六 18:00-19:15 基礎瑜伽
🌙 週六 19:30-21:00 十字墊流動
—
離上次更新好久了,生活穩定從容,瑜伽也一直都在。

【教學與分享】最近去上課,信宏老師提到,要知道自己是在教學還是分享,這也提醒我去反思在教學歷程裡,教學和分享的差別。分享一開始可能源於自己的經驗、觀點或技巧,並沒有太多規劃和責任,但隨著分享的深入,漸漸承擔起更多教學的角色,也由此進入教學者...
13/12/2024

【教學與分享】

最近去上課,信宏老師提到,要知道自己是在教學還是分享,這也提醒我去反思在教學歷程裡,教學和分享的差別。

分享一開始可能源於自己的經驗、觀點或技巧,並沒有太多規劃和責任,但隨著分享的深入,漸漸承擔起更多教學的角色,也由此進入教學者的世界。

分享是一種輕鬆而自然的表達,沒有繁重的目標,也不需負責對方是否能學會,當分享變得有條理、有目標時,開始有了教學的元素。教學不僅要求內容熟悉,還需要設計學習過程的能力,如何拆解複雜概念,如何循序漸進傳遞知識,並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調整內容。

教學與分享的差異,除了收費和預期收穫的差異之外,還包括教學者能額外提供在分享經驗以外的價值。一場分享會,如同看一場電影,不一定要帶走什麼,也不用有互動地交流;教學則盡量要有完整藍圖,能在需要的時候給予適合學生目前的理解能力和學習進度的內容,引導學習者向目標靠近。

有些時候,明確的教學結構能幫助學生穩步前進;而有些時候,來自教學者的真實經歷或啟發性的話語,則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讓學習不再僅僅是掌握技能,而是更深層次的心靈連結。

最有趣的是,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學習時刻,往往來自於那些看似隨興的分享。或許是老師隨口的一句話,卻意外地啟發了學生,讓他們找到自己面對問題的新方式。這種分享的力量,往往是教學中意外卻有價值的部分。

作為教學者,包含分享的要素能增加與學生的連結感,透過真實經歷與感受,讓教學更有溫度,也更能啟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而作為分享者,若能具備教學的邏輯,則能讓自己的分享更有條理、更具影響力,幫助對方真正理解與應用。結合分享的熱情與教學的結構,能讓學習過程既輕鬆愉快,有效果之餘還很有效率。

【提出建議】以前的我,總認為自己直接說真話而理所當然吐出不經修飾的話語造成對方的反感對方也沒有獲得建議的喜悅甚至破壞了彼此的關係後來發展出了一些簡單的建議守則1. 確認意願2. 循序漸進3. 點到為止確認意願:對方目前的處境和心理狀態是否有...
21/10/2024

【提出建議】

以前的我,總認為自己直接說真話
而理所當然吐出不經修飾的話語
造成對方的反感
對方也沒有獲得建議的喜悅
甚至破壞了彼此的關係

後來發展出了一些簡單的建議守則
1. 確認意願
2. 循序漸進
3. 點到為止

確認意願:對方目前的處境和心理狀態是否有準備好要接受建議,並不是口頭的確認,而是從行為上判斷,對方是否有準備好要接受建議。給予建議的角色也很重要,是自身敬重的老師,還是網路上的路人都會影響意願。

循序漸進:別一股腦兒把所有建議吐出來,超出對方的負荷,解藥也可能會吃到撐死,或者陷入自我否定的迴圈。適當給予需要最精準的建議,因材施教才能安穩成長。

點到為止:建議需要時間發酵也因人而異,適當的建議,並給予發展解決方案的空間,比起手把手的照表操課,彼此也能夠有更健康的關係。

在教學工作上總有機會被詢問建議,比起以前長篇大論論述,現在更傾向了解情況,配合對方現狀,再給予可能的執行方案。說明制定方案的理由、可能會遇到的狀況、以及未來的發展。

聽起來真難,但這或許就是教學工作有趣的地方,也是教學工作還無法被AI完全取代的部分。現在也努力把這些守則用在大部分的與人溝通上,目前還屬於講話白目的階段😅😅

【習慣拒絕】我發現自己經常會說「我不要」,這樣習慣並非叛逆,而是一種我表達需求和意願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刻,學會說「不」不僅保護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也幫助我們維護個人界限。在進入職場後,發現許多人因害怕尷尬或希望維...
02/09/2024

【習慣拒絕】

我發現自己經常會說「我不要」,這樣習慣並非叛逆,而是一種我表達需求和意願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刻,學會說「不」不僅保護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也幫助我們維護個人界限。

在進入職場後,發現許多人因害怕尷尬或希望維持和諧而勉強同意他人的要求,這往往導致誤解和不滿。其實,拒絕並不意味著不喜歡對方,而是針對某個特定邀請說「不」,這種態度反而能促進健康的溝通和合作。

如果對直接說「我不要」感到困難,可以從「我需要想想」開始。這給予自己思考的空間,也讓對方有機會了解你的真實想法。如果對方不給予足夠的思考時間,那可能也要重新考這個邀請值不值得接受。

此外,也可以練習從小事開始練習拒絕,像是拒絕不喜歡的午餐邀約,拒絕在休息時間回覆訊息等。

拒絕是一種自我尊重的行為,代表重視自身的承諾,以及真實面對內心的選擇。

【教學者的歷程】上一回聊到了教學的門檻,這次來談談教學者的歷程。教學的歷程包含了教學的起點、藍圖和可持續性。教學的起點可能很簡單,通常是以下幾種:1. 看到需求同時匹配自身的能力2. 對教學內容有熱情因此嘗試開始3. 缺錢彼此之間並不互斥,...
12/08/2024

【教學者的歷程】

上一回聊到了教學的門檻,這次來談談教學者的歷程。教學的歷程包含了教學的起點、藍圖和可持續性。

教學的起點可能很簡單,通常是以下幾種:
1. 看到需求同時匹配自身的能力
2. 對教學內容有熱情因此嘗試開始
3. 缺錢

彼此之間並不互斥,可以同時存在。每次遇到挫折時可以回頭來看,再感動自己一把的信念,咬牙繼續前行的動力,或者放棄的原因,除非被雷劈到,不然初衷不太會有大幅度改變。

藍圖則是教學者對於教學生涯的想像:成為有影響力的教學者、教科書的編輯、穩定收入的老師、老師的老師、專割韭菜的教學者......,可能模糊或具象,不一定會成真,藍圖基本體現教學者的初衷和個性,也決定教學者的行動,很常從教學者的行動可以窺見他的教學藍圖,也可預期教學者的未來。

最後是可持續性,比起起點和藍圖,持續可能是最難被預期,或者說最現實的部分。看看一個例子:
我發明了一個震古鑠今的教學法,全世界的學習者都會因為我的教學受益,我有超好的初衷起點,全世界都有需求我也很想要嘗試,也會賺很多錢,藍圖裡我也預期會有超大的市場,能夠分享給所有的教學者,也能讓所有的學習者從困難的學習中獲得救贖。現實就是高機率只是我癡心妄想,招生招不滿,效果也沒有想像地突出,稀裡糊塗地結束了教學生涯。

可持續性是與現實接軌的關鍵,其中所需的適應和調整或許才是教學者生涯最具挑戰的部分。每次在教學遭遇變動,不如預期時,我會去思考目前的教學藍圖是否貼合教學的初衷,以及現在教學模式的可持續性是否合理。

如果對於起點、藍圖、可持續性都沒有想法的話,可以嘗試先從這裡想起。還沒想過也沒關係,畢竟結果可以不如預期,也可能超常發揮,僅提供簡單架構供教學者參考。

寫到這好像很適合招生
台中教室@shantiyogataichung 邀請老師來開課
意者可私訊討論
想到或想不到的形式都有可能發生

【教學的門檻】最近一些朋友開始當講師或老師,與我討論和諮詢建議。以下就我的觀點進行整理,認為教學者的角色應具備以下基本門檻:1. 掌握教學內容:教60分的內容,需有回答80分問題的能力。2. 明確傳達知識:說明清晰、整理清楚,讓學習者能夠吸...
29/07/2024

【教學的門檻】

最近一些朋友開始當講師或老師,
與我討論和諮詢建議。
以下就我的觀點進行整理,
認為教學者的角色應具備以下基本門檻:

1. 掌握教學內容:教60分的內容,需有回答80分問題的能力。
2. 明確傳達知識:說明清晰、整理清楚,讓學習者能夠吸收。
3. 臨場調整能力:能即時調整上課內容,在計劃和變化中推進。

這些基本門檻是為了確保教學內容能被有效學習。
基本門檻特性是較能被量化比較,
以及透過學習有可被看見的進步,
也能快速地去判斷教學者是否有達到足夠的教學門檻。

然而要成為一名優秀且能持續發展的教學者,
甚至將其作為主要經濟來源,
更需具備足夠的熱情、動機與人格特質。
這些要素有難以量化、學習和被賦予的特性,
因此常常被選擇性的忽略。

我擅自把這些要素統稱為教學的天命,
會決定教學者的潛力以及天花板,
有點複雜,我懶惰,有空再談。

Address

Taipei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Allen Hou Yoga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Allen Hou Yoga: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