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0/2021
最需要被重視的長照需求,從離開醫院開始 by 林安民醫師
#在醫院醫師所看到的長照困境
醫院醫師在評估住院病患病況相對穩定之後,就會允許病患出院休養。然而,出院之後,病患與其家屬要面對的是真實的「生活」,不再像住院時可以24小時擁有專業的醫療照顧,只能自己因應各種突發狀況。
雖然現在醫院普遍都有提供家屬出院準備服務,讓病患及家屬能較順利地了解及銜接長照專業服務,然而,還是難免會面臨以下困境:
(1) #長照醫療建議及照護追蹤的困難
由於醫師沒辦法追蹤病患出院後,接手的團隊(如長照機構)或家屬、看護等是如何照顧病患的,所以無法對病況的發展給予及時的診斷評估;而另一方面,根據病患長照觀點所擬定之醫師意見書,因政府目前沒有特別給予給付,除了降低醫師主動開立的意願之外,因醫師對於其他復能專業領域的不熟悉,也會連動影響醫師意見書的內容完整性,而無法提供病患最妥適的長照復能建議。
(2) #政府長照復能資源有限
在長照復能照護方面,截至110年10月,政府可提供病患家屬每週一次、為期12週的日常生活活動復能照護服務,若有特殊原因可以延長一次。其目的是希望家屬或照顧者學會如何幫助病患復能,但是專業的照護技術要在短短12次的課程中全部參透,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這也意味著,當課程結束時,病患很有可能無法獲得持續的進步,導致復能狀況原地踏步。
https://1966.gov.tw/LTC/cp-4495-48857-201.html
(3) #自費復能的需求
此時,自費的復能服務就顯得重要,若有預先規劃長照險的保障,一旦發生符合「長期照顧狀態」的醫療判定時,長照險便能及時因應後續龐大的看護照顧、輔具、醫療等費用支出,除了讓病患有更好的醫療照護之外,也能夠讓家屬獲得喘息與休息時間;以財務面來說,提早準備也可以減輕個人負擔(個人積蓄),以及家人負擔(經濟收入減少與支出花費)。
#到基層醫師能夠參與的長照工作內容
診所有機會成為「長照B單位」,也就是診所的長照醫事人員成為實際投入工作者,包含營養、吞嚥、復能、困擾行為照顧、臥床及行動不便者等專業服務均能夠參與。只是,以醫師的立場而論,醫師的專業養成多不在此,即便法律上規定醫師能夠執行並取得給付,但以讓病患真正能夠受惠的前提下,仍需仰賴其他專業醫事人員的共同參與,例如營養方面為營養師,吞嚥部分是語言治療師,復能與臥床行動不便者則是物理治療師;醫師較能夠發揮專業的面向是困擾行為照顧,包含失智症退化、慢性瞻妄的照顧與其他潛在疾病鑑別診斷,及可能需要藥物的調整或建議。
對於被照顧者或其家屬來說,在長照體系,醫師能夠提供怎樣的協助?
醫師能夠在醫療端之藥物治療做好精簡與追蹤,以利長照的持續運作,意即,醫師像是長照的救援(明顯症狀需要介入治療)或是監控(是否已經開始產生不穩定與產生疾病徵兆)。對於定期回診或是有居家醫療的病患,若有發生影響長照服務的情況(例如照護配合度變差、身體功能急速退化等,可能是有感染或是心血管疾病),便可能有醫療或照護調整上的需求,此時也建議盡早尋求醫師評估。
#長照需求非高齡者專屬
對於上述狀況,筆者都目睹大量財務需求,例如看護費用常常就佔去大半薪水,況且,「長照」不是專屬高齡者的範疇,筆者就曾看過一位33歲在加拿大金融業從事高階主管的年輕人,他發生癲癇又加上從診療床上掉下來造成進一步腦部出血,去訪視時已經是身體半邊癱瘓,另一邊僅能勉強抬起,吞嚥困難、言語障礙,無法回到職場工作,而他的父母因此特地為了兒子在精華地段租屋,為的是能夠住得更靠近醫院,方便兒子進行後續復健;種種支出累加,真的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其他像是因工作意外發生的跌落,導致脊隨損傷與癱瘓,亦或是小腦退化造成的動作協調障礙,因此無論是年輕人、青壯年還是已經退休者,都可能因為相關疾病或意外導致失能,無法自理而需要他人長期協助照顧,當面對每月龐大長照支出時,往往導致家庭經濟失衡,進而影響與家人間的和諧相處。
因此善加運用「 #長照險」,補強這塊財務缺口,不但能讓病患能有更好的醫療、生活品質與復能機會,也能減輕家屬因照護造成的經濟及身心壓力,讓家庭功能、家人關係得以如常維繫,大大降低因長照造成的衝擊。
2018年,臺灣進入高齡社會,14%人口超過65歲,有人用「成人紙尿褲的用量超過嬰兒尿布」來形容,這會是一場銀髮海嘯嗎?隨著高齡而來有許多的挑戰,包括有失能、失智比例逐漸攀升、照顧人力與資源布建以及家庭照顧者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