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好醫師-兒童內分泌科 Dr.黃世綱

剛剛好醫師-兒童內分泌科 Dr.黃世綱 專攻成長發育🌱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

經歷: 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
現職: 台北愛群兒童成長診所
【兒童成長門診】平日下午,週四五夜間,週六
👉合作邀約請聯絡:mayuigrace@gmail.com 兒童內分泌科 ‧ 主治醫師

【最難的治療,叫等待】​鑽研兒童成長的這幾年來,我發現,最折磨人的不是疾病或症狀本身,而是我們的焦慮,以及那股深深的不確定感。​很多爸媽會問:「醫師,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是不是少做了什麼?」只要起初的診斷正確,面對「僅乳房有變化、骨齡未明顯...
29/10/2025

【最難的治療,叫等待】

鑽研兒童成長的這幾年來,我發現,最折磨人的不是疾病或症狀本身,而是我們的焦慮,以及那股深深的不確定感。

很多爸媽會問:「醫師,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是不是少做了什麼?」
只要起初的診斷正確,面對「僅乳房有變化、骨齡未明顯超前」的乳房早熟症,我們常做的,就是讓時間說話。

醫師該做的,是陪著家長一起:把身高記好,把每次回診的變化寫下來;一起看清趨勢、掌握速度,守住孩子的節奏。

其實啊,有時候醫師什麼治療都沒做,回頭看,孩子穩穩地長,乳房的小硬塊也不再變化。

我知道那段時間的擔心是真的;而我也很慶幸,能陪來找我的家長們,一起等到答案。

#兒童內分泌

在《原子習慣》裡,作者說:行為的改變,始於「覺察」。​其實,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要幫孩子順利長高、長壯,第一步不是做什麼,而是「看得懂」他的成長曲線。​先了解孩子會怎麼長,才知道何時該觀察、何時該幫忙,才能把時間與心力,用在對的地方。​這...
28/10/2025

在《原子習慣》裡,作者說:行為的改變,始於「覺察」。

其實,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

要幫孩子順利長高、長壯,第一步不是做什麼,而是「看得懂」他的成長曲線。

先了解孩子會怎麼長,
才知道何時該觀察、何時該幫忙,
才能把時間與心力,用在對的地方。

這也是我寫《身高體重剛剛好》這本書的初衷。
希望能帶著爸媽,一起看懂孩子的成長方向。

【每週二 ‧ 剛好來解答】Ep.98​如果說我在做的,是幫孩子掌握「現在的成長狀況」和「未來的發育方向」,那中醫,就是我最強大的後盾。​因為很多孩子的狀況,說嚴重不到疾病,但爸媽就是會覺得哪裡怪怪的——​比方說腸胃吸收不好、常睡不安穩、半夜...
28/10/2025

【每週二 ‧ 剛好來解答】Ep.98

如果說我在做的,是幫孩子掌握「現在的成長狀況」和「未來的發育方向」,
那中醫,就是我最強大的後盾。

因為很多孩子的狀況,說嚴重不到疾病,
但爸媽就是會覺得哪裡怪怪的——

比方說腸胃吸收不好、常睡不安穩、半夜容易驚醒……

這些其實都還不到醫學上「疾病」的等級,但卻是爸媽最常掛心的事。

這時候,我就會請 吳佳玟 中醫師 幫忙,讓我們一起把孩子的狀態調整得更穩、更舒服。

很多時候,孩子並沒有真的「生病」,
只是還沒「好得那麼安穩」。

這時,中醫就能發揮它的角色囉。



我是專職 #兒童成長發育 的兒童內分泌科醫師,

在我的兒童成長門診,專門協助爸爸媽媽

掌握孩子的身高與發育步調,

依據孩子體質,規劃成長發育的最優路徑,

我最擅長的是 #骨齡 判讀、兒童身高與發育的評估,

投入許多時間研究 #性早熟 的應對策略

每個禮拜二晚上,你問問題,我來回答!

• #週二結束前提問
• 週三結束前回答
• 中醫成長發育,轉骨等問題
• 兒童身高、發育、骨齡問題為主

#剛好來解答

【只有乳房有動靜?先別慌】── 性腺軸線可能還在睡​剛好來說內分泌,以下這種狀況我想很多家長都遇過:​女孩因為早發育去看醫生,醫生做了很多檢查,發現「只有」乳房有發育,抽血也沒發現明顯的荷爾蒙上升,子宮卵巢都還在未發育的大小,骨齡也沒有超前...
27/10/2025

【只有乳房有動靜?先別慌】
── 性腺軸線可能還在睡

剛好來說內分泌,以下這種狀況我想很多家長都遇過:

女孩因為早發育去看醫生,醫生做了很多檢查,發現「只有」乳房有發育,抽血也沒發現明顯的荷爾蒙上升,子宮卵巢都還在未發育的大小,骨齡也沒有超前或加速。

那這個「乳房輕微發育」到底是什麼狀況呢?是不是就可以放心了?

大致是沒錯喔,通常這種狀況,是最不用擔心的!

那為何會出現這種「只有乳房有動靜」的狀況?

這是因為,女孩青春期的啟動,是「下視丘 → 腦下垂體 → 卵巢」這條性腺軸線在運作。

如果下視丘(腦部)只是短暫釋放發育的訊號,訊號強度不大,體內的雌激素量也偏低,但乳房組織剛好對這訊號特別敏感時,就會先在乳暈下摸到小硬塊。

這時,其他器官(像子宮、卵巢)多半還維持青春前的大小,身高速度也不會爆衝。我們把這種「青春期訊號弱、第二性徵變化限縮於乳房」的狀態,稱作「乳房早熟症」。

重點來了:
它跟「全身同步啟動」的中樞性性早熟(CPP)不一樣。
一如我們之前提過,CPP 好比水龍頭全開:
身高會明顯加速、第二性徵一路進展;

乳房早熟則常常停在初期、甚至胸部也會消下去。
實際上呢,也就是「性腺軸線」仍在休眠的狀態。

我常常說, #乳房早熟症 很像是我們晚上睡覺,在凌晨三四點睡眼惺忪,下床上個廁所一樣。上完廁所後,大多數人又會繼續睡回去了,還不算真正的「起床」。

孩子的發育與第二性徵,只要不是一開始哪種「百米衝刺」的狀態
多半不需要急著下結論;

把步伐調穩、把記錄做好、該回診時好好回診,
內心焦慮的陰霾,就會逐漸撥雲見霧!

#性早熟
#乳房早熟症

【乳房早熟會長不高嗎?重點在追蹤】​前幾個禮拜寫了乳房早熟症的文章,有家長問我:「6 歲半女兒乳暈下摸到硬塊,會不會以後長不高?」​我先說:先別把早發育和長不高畫上等號,很多時候,真的不用急著下結論。​如果只是「乳房早熟症」,通常只有胸部出...
25/10/2025

【乳房早熟會長不高嗎?重點在追蹤】

前幾個禮拜寫了乳房早熟症的文章,有家長問我:「6 歲半女兒乳暈下摸到硬塊,會不會以後長不高?」

我先說:先別把早發育和長不高畫上等號,很多時候,真的不用急著下結論。

如果只是「乳房早熟症」,通常只有胸部出現變化,
青春期那台「生長引擎」還沒真正啟動,
所以不會帶來明顯的生長加速,通常,也不會影響成年身高。

單一次的抽血檢查,雖然重要,但提供的資訊依然有限,最重要的是「時間」和「趨勢」。

爸媽只要連續觀察三件事,大概就不會錯失良機:

第一,長高速度,有沒有從原本的成長步調,突然加速?
第二,其他第二性徵,像腋毛、陰毛、皮膚油脂分泌變多等,有沒有慢慢冒出來?胸部是不是發育到有輪廓?
第三,骨齡,有沒有明顯超前同齡很多?

只要沒有「長高加速」的跡象,通常就是良性的狀況,可以繼續觀察。

若懷疑孩子早發育,請記得把孩子的身高記錄(包含量測日期)帶去門診,醫師就能幫忙把曲線畫清楚,你也能更快安心。

#兒童內分泌
#性早熟

【發育的快慢,由腦袋中那顆水龍頭決定】​我常常跟爸媽聊到一個比喻。青春期的開關在腦袋裡,就像是一顆「水龍頭」。​乳房早熟症,是水龍頭「關不緊、滴滴答答」。有時滴一下,有時停一下,因為身體沒什麼青春期荷爾蒙的影響,所以長高速度也還是維持得差不...
23/10/2025

【發育的快慢,由腦袋中那顆水龍頭決定】

我常常跟爸媽聊到一個比喻。
青春期的開關在腦袋裡,就像是一顆「水龍頭」。

乳房早熟症,是水龍頭「關不緊、滴滴答答」。
有時滴一下,有時停一下,
因為身體沒什麼青春期荷爾蒙的影響,
所以長高速度也還是維持得差不多,
每年長高速大多維持在 4–6 公分之間,
就算有第二性徵,也不會在短時間內持續變明顯。

中樞性性早熟,則是水龍頭「被打開」的狀況。
腦袋中青春期的荷爾蒙持續釋出
如果是「快速進展型」的中樞性性早熟
那就更像是水量全開的狀態,孩子的
身高會明顯加速、第二性徵持續進展,
爸媽會感覺得出來,孩子成長節奏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個水龍頭的比喻,分享給大家:
有時家長回診,我便會用孩子「青春期的水龍頭」來回顧近況。
跟家長分享,最近是「滴滴答答」?
還是忽然「水柱變大」?
身高年成長率如何、乳房變化如何、是否出現腋毛/陰毛,
身體在發育的選擇上,是否水量全開?

了解這顆青春期的「水龍頭」開到甚麼程度,
我們就知道該按部就班追蹤,還是準備該想下一步藥物的規畫了,

無論孩子的發育狀況如何,重點一然不變:規律量身高、固定回診。
就不至於錯失做出正確決策的機會。

#剛好聊聊天
#性早熟

【用心觀察,才會帶來改變】​《原子習慣》這本書,裡面提到一個概念,叫做「習慣計分卡」。意思是把自己從早到晚,生活中自然會做的習慣,一一記下來。​其實,想要改變,一定要先看清楚現況。作者提醒我們,在做習慣計分卡的時候,要不帶評價、不急著下結論...
22/10/2025

【用心觀察,才會帶來改變】

《原子習慣》這本書,裡面提到一個概念,叫做「習慣計分卡」。意思是把自己從早到晚,生活中自然會做的習慣,一一記下來。

其實,想要改變,一定要先看清楚現況。作者提醒我們,在做習慣計分卡的時候,要不帶評價、不急著下結論。不要因為做錯就責備自己,也不要因為做對就過度讚揚。這一點,我覺得放在孩子的成長發育上,同樣非常重要。

想幫孩子長高、長得健康,第一步不是立刻要求孩子「去運動」「去吃青菜」,而是先退一步,好好觀察孩子一整天的生活。
比方說,他有沒有天天均衡飲食?課後有沒有利用時間運動?如果沒有,那他又做了什麼呢?

很多孩子最怕的,就是爸媽看到什麼就唸什麼。這樣不但不會幫助習慣的養成,還會讓親子之間多了壓力。

如果爸媽能先冷靜下來,給自己兩三天的時間,只是單純地觀察,不帶批評地理解孩子每一個行為背後的想法,往往就能找到改善習慣的突破口。

舉例來說,有些孩子放學後只想看卡通,其實是因為累了一天,心裡需要放鬆。如果爸媽一看到就責怪,馬上要他去讀書或運動,反而會讓他更抗拒。

所以,孩子的長高、發育,其實都和日常習慣密切相關。

真正該做的,不是立刻下指令,而是先看清楚:生活裡,哪些習慣才是「有效的」?

爸媽不妨花個兩三天,記錄一下孩子的日常。當我們把全貌看清楚,答案就會變得很明顯。

【每週二 ‧ 剛好來解答】Ep.97​為孩子的成長導航,是我多年來一直在做、也最有熱情的事。​其實,多數孩子的成長發育並不是生病,而是爸媽需要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安心。​我開這個「剛好來解答」系列,就是想陪爸爸媽媽一起,把孩子成長路上的小疑惑...
21/10/2025

【每週二 ‧ 剛好來解答】Ep.97

為孩子的成長導航,是我多年來一直在做、也最有熱情的事。

其實,多數孩子的成長發育並不是生病,而是爸媽需要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安心。

我開這個「剛好來解答」系列,就是想陪爸爸媽媽一起,把孩子成長路上的小疑惑,一個一個釐清。

當然,如果懷疑有疾病或需要進一步檢查,

還是要讓專業的醫師在門診仔細評估喔。



我是專職 #兒童成長發育 的兒童內分泌科醫師,

在我的兒童成長門診,專門協助爸爸媽媽

掌握孩子的身高與發育步調,

依據孩子體質,規劃成長發育的最優路徑,

我最擅長的是 #骨齡 判讀、兒童身高與發育的評估,

投入許多時間研究 #性早熟 的應對策略

每個禮拜二晚上,你問問題,我來回答!

• #週二結束前 提問,週三結束前回答
• 兒童身高、發育、骨齡問題為主


#剛好來解答

【在家量身高,這樣最準】​在家量身高,其實可以很準,重點是方法有沒有用對。想問問大家:你們家是用「牆面貼紙量尺」,還是有什麼其他工具?會固定在同一個時間量,還是想到就量一次呢?​我自己的建議給大家參考:1.小朋友要赤腳、靠牆站好,後腦勺和屁...
20/10/2025

【在家量身高,這樣最準】

在家量身高,其實可以很準,重點是方法有沒有用對。
想問問大家:你們家是用「牆面貼紙量尺」,還是有什麼其他工具?會固定在同一個時間量,還是想到就量一次呢?

我自己的建議給大家參考:
1.小朋友要赤腳、靠牆站好,後腦勺和屁股都要碰到牆
2.用三角板(或厚書)平放在頭頂,做記號,量三次取平均值
3.大概三個月量一次就夠了,重點是看趨勢,不用天天量
4.最好固定在差不多的時間量(例如早上),避免日間身高落差;
5.固定牆面,固定同一組工具,由同一個人來量,誤差會更小。

也想聽聽大家的方法,
你會用什麼方式量?多久量一次?

有沒有遇過「今天量起來竟然比昨天矮」的情況?

#剛好聊聊天

最近看到黃瑽寧醫師出了新書。雖然是新書,但其實,這本書早已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面孔了。​印象中,《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已經出到第四版了,我自己家裡就收藏著前面兩版。每次朋友生小孩,我也常常買來送他們,實在是太實用了!​對我來說,這本書帶來很...
19/10/2025

最近看到黃瑽寧醫師出了新書。雖然是新書,但其實,這本書早已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面孔了。

印象中,《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已經出到第四版了,我自己家裡就收藏著前面兩版。每次朋友生小孩,我也常常買來送他們,實在是太實用了!

對我來說,這本書帶來很大的啟發。它提醒我:要解決家長的問題,不一定只能在診間裡。

有些時候,醫師在診間之外做的事,反而能夠帶來更深遠的影響,甚至對整個社會更有價值。

黃醫師的文字,一直保持著他一貫「科學而溫柔」的語調。讀起來,就像有位專業又溫暖的醫師,耐心陪著爸媽面對育兒路上的疑惑。

不過呢,這本書還是有個唯一「不科學」的地方——

那就是,黃瑽寧醫師怎麼越來越帥,看起來一點都不會老,哈!

【胸部自己消下去?別讓「自然現象」牽著情緒走】​門診中,遇到發育比較早的女孩,爸爸媽媽常常會很積極的尋求「讓胸部消下去」的方法,有時候有效,有時候沒效​但我想提醒爸媽一件事。​有時候我們「做了某件事」之後,孩子胸部的硬塊剛好消了,​直覺就會...
16/10/2025

【胸部自己消下去?別讓「自然現象」牽著情緒走】

門診中,遇到發育比較早的女孩,爸爸媽媽常常會很積極的尋求「讓胸部消下去」的方法,有時候有效,有時候沒效

但我想提醒爸媽一件事。

有時候我們「做了某件事」之後,孩子胸部的硬塊剛好消了,

直覺就會把功勞全算在那件事上。

例子很多:丟掉塑膠製品、不吃某些肉類、每天跳繩、多喝水……
看起來都似乎有道理,對吧?

但其實,很多孩子的早發育,其實是一種叫做「乳房早熟症」的良性狀況,本來就常常「停留在發育初期」,甚至會自然退回原本的樣子,時間到了,就自己恢復成未發育的樣子了。

如果把「自然的變化」誤以為是「因果關係」,
爸媽很容易掉進兩種情緒:
不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就是擔心自己做錯了。
其實,這不是我們的錯,而是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會自動為我們所在意的事情去尋找因果關係。

所以,與其追逐各式各樣的方法,
不如把焦點收回來,專注兩件事:
1.規律量身高,記錄好「每年長高的速度」;
2.規則讓兒童內分泌科醫師追蹤,看第二性徵有沒有更加明顯。

只要把「可控的」事情先顧好,
就不用一直和自己過不去,
更不用拿來跟網路上的偏方一個一個比。

把身高曲線畫清楚,把追蹤的節奏穩住,
其他的,就交給時間,
也交給孩子的身體自己去調整就好了。

#剛好聊聊天
#性早熟

【提防,是愛的另一種形狀】​把提防當成日常,​並不是不信任這個世界,​而是為了保護孩子,​以疏離為名的守護,​以距離修築的溫柔。​※​看到苗栗發生的隨機傷人事件,一名有前科的慣犯出獄後,又在路上攻擊了兩位十一歲的小女孩(對,受傷的孩子竟然有...
04/10/2025

【提防,是愛的另一種形狀】

把提防當成日常,

並不是不信任這個世界,

而是為了保護孩子,

以疏離為名的守護,

以距離修築的溫柔。



看到苗栗發生的隨機傷人事件,一名有前科的慣犯出獄後,又在路上攻擊了兩位十一歲的小女孩(對,受傷的孩子竟然有兩位,真的太可怕了)。

讀到這則新聞,我心裡非常震撼,也湧起許多感觸。

我有個朋友,走在路上總是特別警覺,遇到看起來怪怪的人就下意識保持距離。跟他在一起時,我想:「有必要把人都想得這麼壞嗎?路上真的有這麼多怪人嗎?」

隨著年紀漸長,我才明白。其實問題不在於壞人多少,而在於:

🚩我們沒有能力承受那萬一。

因為,一旦真的遇到,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是整個的家庭與孩子永遠無法彌補的傷害。

我想到前陣子很紅的林逸欣爸爸媽媽,在二十年前寫給他的家書。裡面有一段叮嚀:

⚠️ 對每一個新面孔,都要先假設他不是好人,提高警戒心。

⚠️ 儘量不要單獨一個人走動,結伴同行是安全的第一守則。

聽起來有些沉重,但卻很現實,把陌生人當作壞人,對自己比較安全。

所以,如果你有小孩,請務必提醒自己:

在公共場合,假設任何人都可能帶來風險;

在日常生活裡,盡可能降低孩子單獨面對陌生人的機會。

願這世界能少一點惡意,但在那之前,我們仍得多一份提防,孩子的安全,不容任何一次賭注。

我想,很多父母都會同意,

我們把提防當成日常,並不是不信任世界,

而是為了保護孩子,

以疏離為名的守護,

以距離修築的溫柔。

———

以下附上林爸爸給女兒的叮嚀,值得所有父母學習的好榜樣,我也會這樣教導我的女兒。

阿欣欣小Baby女兒:

你即將北上唸書,爸媽除了為你驕傲與高興之外,心裡卻有大大的不捨與小小的擔心。在此,要提醒你一些事情:

1. 對每一個新面孔,都要先假設他不是好人,提高警戒心。
2. 對於藉故搭訕的人,要有技巧的避開,減少不必要困擾。
3. 對於不喜歡的人,不要讓他有任何機會或誤會來喜歡你。
4. 儘量不要單獨一個人走動,結伴同行是安全的第一守則。
5. 手提包包要放前方,儘量不要側背,以免壞人順手搶走。
6. 除了小心人身安全,在更衣室與洗手間都必須小心針孔。
7. 隨時要記得身邊的重要物品,尤其是在看電影或坐車時。
8. 養成邏輯分類以整理保存重要的資料或照片,免得遺失。
9. 每餐都要按時吃,要注意衛生及營養,每天都要吃水果。
10. 出門在外,身體的健康和安全最重要,要好好照顧自己。
11. 常與家人保持聯絡,有狀況多作確認,勿中詐騙陷阱。
12. 緊張煩憂時,心中默念三遍:南無觀世音菩薩。保平安。

Address

信義路三段155號1樓
Taipei
106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剛剛好醫師-兒童內分泌科 Dr.黃世綱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剛剛好醫師-兒童內分泌科 Dr.黃世綱: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