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ma Jean就是活動組長

Mama Jean就是活動組長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Mama Jean就是活動組長, Child Development, Da-an District, Taipei.

金融界退下、雙子座的心理學系媽媽時不時將正向影響力傳遞給他人。

A former finance professional and Gemini mom with a degree in psychology, who from time to time shares her positive influence with others.

⭐️孩子的自我認同,是在被看見的每一秒”長出來的”孩子問你:「媽媽/爸爸,你看我嗎?」有時只是一句話卻是他對自己價值的試探「我值得被注意嗎?」「我存在重要嗎?」人類學家 Erikson 提到孩子正在努力找到答案:「我是誰?」而這個答案不是自...
26/10/2025

⭐️孩子的自我認同,是在被看見的每一秒”長出來的”

孩子問你:「媽媽/爸爸,你看我嗎?」
有時只是一句話
卻是他對自己價值的試探
「我值得被注意嗎?」
「我存在重要嗎?」

人類學家 Erikson 提到
孩子正在努力找到答案:「我是誰?」
而這個答案不是自己關起門冥想得來
而是從「你怎麼看我」開始學的

因為要時時提醒自己,我會印出來一些我喜歡的quotes貼在書房牆面:

📌 John Bowlby (依附理論之父)

「孩子敢離開你去探索世界,是因為他知道回頭看時,你還在那裡。」

📌 Mary Ainsworth(安全依附概念建立者)

「每一次被回應的經驗,都在告訴孩子:我的情緒有意義,我值得被理解。」 (重點在每一次)

📌 Daniel J. Siegel(The Whole-Brain Child 作者)

「當孩子感受到連結,大腦就會建立起他對自己與他人的信任地圖。」

___

🎈父母能做的,很簡單(但需要察覺)

✔ 抬起頭
✔ 對上眼
✔ 回應他

即使只有短短幾秒
一個抬頭的眼神
一個「我看到你了」的微笑
都在幫孩子編織他的自我認同

那些被接住的瞬間
會在他心裡化成一句話👇

🥇我值得。

___

💎孩子從你的眼神中長出勇氣,從你的回應裡長出自己。🌳

———
📖 參考

這些做法是依據「早期親子關係/安全依附」與「自我認同發展」之間的連結基礎如下:

• 早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依附互動,會形成孩子對「自己」與「他人關係」的信念。
• 這些信念深化為「我有價值」「我被理解」「我可以被愛」等自我認同的基石。
• 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即時回應、情緒敏感、參與感,都是促進這一路徑的重要因素。

#自我認同 #孩子需要被看見 #安全依附
#高品質陪伴 #情緒安全感 #心理學育兒

✅ 家長會快到了?別再臨時手忙腳亂!這份「家長會必勝清單」幫你抓住重點,一次了解孩子學習狀況與成長方向:問題🙋‍♀️🌱我的孩子學習表現如何?與年級標準相比如何?🌱孩子的優勢與需要加強的地方是什麼?🌱孩子在課堂或小組活動中的參與情況如何?🌱面...
24/10/2025

✅ 家長會快到了?別再臨時手忙腳亂!
這份「家長會必勝清單」幫你抓住重點,一次了解孩子學習狀況與成長方向:

問題🙋‍♀️
🌱我的孩子學習表現如何?與年級標準相比如何?
🌱孩子的優勢與需要加強的地方是什麼?
🌱孩子在課堂或小組活動中的參與情況如何?
🌱面對挑戰或挫折時,孩子的表現如何?
🌱我可以如何在家支持孩子的學習?

目標🎯
👉 孩子現在的狀況
👉 下一步要往哪裡努力
👉 家裡與學校怎麼成為同一隊?



🌟 家長會前 — 準備好就不會漫無目的聊

✔ 翻看之前回饋與作業,找出共同問題
✔ 問孩子自己覺得的強項與挑戰
✔ 設定 2–3 個最想討論的目標
✔ 帶筆記本,把重點記下來 (or 手機)

「準備好,就能幫助孩子成長」



請老師建議如何 🤝家校合作
🌱 接下來 4–6 週,家裡能做什麼最有效?
🌱 老師推薦的閱讀或練習方式有哪些?(要resource )
🪴 與老師一起設定可追蹤的下一步
😘 表達感謝(老師每天都在努力陪伴你的孩子)



🏠 家長會後 — 行動才是關鍵
• 把重點轉化為正向訊息告訴孩子
• 把策略融入日常(小習慣大進步)
• 3–4 週後主動跟老師追蹤成果

成長不是靠一次會面,而是靠家校同心持續累積。



💛 最後想提醒🔔家長共識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
我們的角色不是催促,而是支持與肯定。」



💬「你最常在家長會問哪一個問題呢?歡迎留言分享一起交換心得!」

#家長會懶人包| #陪伴孩子每一步| #家校合作| #學習不是比較是成長| #育兒不孤單| #每一點努力都算前進 #家長會懶人包| #跟老師同一隊| #陪伴孩子每一步| | | |

我們在家能怎麼一起努力?」

23/10/2025

🌱 沒有「太愛孩子」這回事

在一次訪談中,Gábor Maté 講了一個很動人的研究。

研究團隊長期追蹤了一百多對母親與幼兒。
有些媽媽在互動時比較疏離、冷淡;
多數媽媽都不錯,會玩、會回應孩子。
但有一群被稱為「超級媽媽(super-moms)」——
她們在互動中多了一份溫度:
多抱一下、多回應一次、多一些眼神的連結。

「我來說一個多年前的研究。研究人員觀察了一百到兩百對母親與幼兒的互動。有些母親在互動中顯得比較疏離,情感上不太可及;大部分母親都還不錯,會跟孩子互動、玩耍。

但有一群母親被稱為『超級媽媽(super-moms)』。這些媽媽會多抱抱孩子,給予更多愛、更多連結。她們敏銳地覺察孩子的需要,同時非常溫暖。

三十多年後,研究人員發現,那些情緒最穩定、心理最健康的成人,就是當年被『超級媽媽』撫養長大的孩子。

研究者說了一句話:你永遠不可能太愛你的孩子(You can’t love children too much)。

當然,『愛』不等於時時盤旋在他身邊或控制他。」
—— Gábor Maté

💡 這裡的「愛」,不是控制,也不是過度安排,
而是那種——全心陪著的愛。

當孩子哭時,你沒有急著糾正;
當他需要時,你的眼神真的在他身上。
這樣的愛,會在他心裡形成一種深層的安全感。

因為孩子不是被「教好」的,
他是被「愛出來」的。

🌿 給多一點擁抱、說多一句「我在這裡」,
那不是寵壞,是在幫他建立生命的底氣。



💬 父母共勉

有時候我們怕「太愛」,
但事實上,孩子需要的只是——
我們那份真實的在場與溫暖的眼神。

💛 你相信「愛太多」會寵壞孩子嗎?
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

「沒有所謂『愛太多』:孩子最需要的是你在場」

特別感動下面的訪談,提醒我愛孩子一定要表現出來,最好很”西方”🔥❤️

「你對孩子的愛,永遠不會嫌多。」💛
這並不是讓你在孩子面前表現更多「行為」,而是提醒:在那一刻,你的心、你的目光、你的在場 比任何安排都更重要。



🔍 我非常喜歡的醫師 Gábor Máté 提出

在一次訪談中,Máté 提到一項追蹤研究:對兩百多位母親/孩子組合進行長期追蹤,母親中有一部分被稱為「超級陪伴型」(super-moms)——她們不只是出席在場,而是在互動中給予更多擁抱、更多溫暖、更多連結。而多年之後,這些孩子在情緒穩定、社交韌性、自我價值感等面向,明顯優於其他群組。結論:「You can’t love children too much。」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所謂的『愛太多』!

但他同時強調,這裡的「愛」不是「控制/過度安排」,不是直升機父母的意思。

這句話對許多父母而言,是一記強而有力的提醒:愛不是一場比誰做得多的賽跑,而是一條你與孩子之間的 質量連結路徑。



🤔 為什麼這麼說?
1. 連結=安全感
當孩子知道「我在你身邊」「我看見你」「我理解你」,他們才會願意打開自己的內在世界,才會建立對世界與人的信任。
2. 愛需要被「接收」
Máté提醒:父母以為「我愛孩子」就夠了,但關鍵是「孩子是否感受到」這份愛。愛的形式若與孩子的感受模式(attachment / 回應)不對應,便可能流失。 
3. 量不等於質
「多做活動」「報名更多課程」「買更多玩具」不代表孩子就感受到愛。真正讓他們感受愛,是那份「你在場、你看見我、你回應我」的質感。



✅ 實踐模組:愛的 3 步驟

這裡整理了三個可操作的模型,幫助把「給孩子更多愛」轉化為「給孩子更好的愛」:

1. 放下/回頭存在儀式
每晚分出至少 10 分鐘,與孩子進行專屬對話時間。手機調成「請勿打擾」、暫停其他事務。你看著孩子的眼睛、聽他說話、不被其他干擾。

這是一個「我在」的儀式,讓孩子明白:在這段時間裡,他是你的焦點。

2. 愛的接收檢查點
當你付出愛(擁抱、陪玩、鼓勵),問自己:「孩子是否回應?是否有放鬆、笑容、眼神?他是否感受到了這個連結?」
如果孩子退縮、冷淡,那可能是你付出的形式與他的接收模式不一致,需要調整:或許更靜靜地陪,或許更少說教,更多傾聽。

3. 授予自主 + 安全依附並行
給孩子自主空間是重要的,但前提是他感覺到:「我想做,我知道你在我身邊支持我」。在 Gábor Máté 的說法中,真正安全的人才敢自主、探索、承擔挑戰。當你建立了強健的依附連結,他自然而然就會走向獨立。 



💬 結語

親愛的爸媽,請記住:不是「愛得少」會讓孩子缺乏,而是「在場得少」(present)會讓孩子失落。
當你願意放慢腳步、抬頭看他、說一句「我在這裡」☺️;當你用心傾聽,而不是只是安排課程活動——那份愛,孩子感受得到,也將在他往後的人生中化為內在力量。
你,願意今晚從「在場」開始嗎?🌙✨

#親子關係 #情感連結 #安全依附 #育兒心理學
#高品質陪伴 #全心陪著 #育兒啟發 #父母成長 #愛的力量

為什麼家長帶小孩時不該看手機?在餐桌上、遊戲場邊、公園長椅上,我們常看到類似的畫面:孩子在旁邊玩耍、說話、拉著爸爸媽媽的手,而家長低頭滑著手機。這樣的情境看過太多,看似習以為常:卻對孩子的情緒發展與親子關係造成深遠影響。🧠 一、專家怎麼說?...
21/10/2025

為什麼家長帶小孩時不該看手機?

在餐桌上、遊戲場邊、公園長椅上,我們常看到類似的畫面:孩子在旁邊玩耍、說話、拉著爸爸媽媽的手,而家長低頭滑著手機。這樣的情境看過太多,看似習以為常:卻對孩子的情緒發展與親子關係造成深遠影響。

🧠 一、專家怎麼說?

1️⃣ 「錯失注視」(Still-Face Effect)

哈佛兒童發展中心的研究指出,嬰幼兒在互動中最需要的是即時的眼神交流與回應。當父母長時間低頭看手機、表情呆滯、反應延遲,孩子會出現「錯失注視反應」(still-face effect)——他們會焦躁、困惑,甚至以哭鬧、推拉的方式試圖喚回注意。這是一種「情緒斷線」,讓孩子感到不被看見、不被理解。每次看到這個experiment 的影片我就會不自覺的後怕,我是不是有些時候孩子在看我,而我在看手機?

2️⃣ 模仿與安全依附

兒童心理學家 Mary Ainsworth 的安全依附理論指出,孩子透過父母的關注與反應建立信任感與安全感。當孩子常常看到父母「在手機裡」,他會潛意識地學會:

「情緒被忽略是正常的」或「我需要靠更大聲的行為來引起注意。」
這樣的模式會影響孩子日後的人際互動與自我價值感。也會影響他們對於情緒的見解,各種的情緒最後被自己給遺忘,無法跟真正的自己連結。

3️⃣ 專注力與同理心的發展

神經心理學家 Daniel Goleman 指出,孩子的「同理腦」是在觀察父母情緒、語氣與表情中發展的。當家長的注意力被手機分散,孩子缺乏可模仿的情緒互動範例,久而久之,專注力下降、同理心發展受限。手機的出現確實跟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已成正比。不光是孩子,我們是不是也變的注意力很短?視頻越滑越多?



💡 二、那麼,我們能怎麼做?

以下是不求完美、但可持續的實際做法,讓「陪伴」回到真實,回到當下:

✅ 1️⃣ 設「無手機時段」

每天固定 2–3 段「親子無手機時段」,例如:
• 晚餐時間
• 睡前30分鐘
• 放學後的前15分鐘
手機放在固定位置、設定「請勿打擾」,用行動傳遞「你現在是我最重要的事」。
我在進門時會把手機放在跟鑰匙的抽屜裡增加取得困難度🤙

✅ 2️⃣ 建立「眼神與回應」的小儀式

當孩子開口說話、展示作品或呼喚你的時候,先放下手機、對上眼神、微笑回應。
研究顯示這樣的回應頻率,能有效提升安全依附感。對上眼神加上笑容在我家超級有用,通常本來可能快要情緒失控的小孩,就會以笑容回覆我了。 Saved by a smile! 😊

✅ 3️⃣ 用「一起查」取代「自己滑」

如果真的需要查資料,可以邀請孩子一起”聽”:

這時候我會用語音版的ChatGPT,你也可以聽到孩子問chatGPT的問題多有趣有深度、可以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我們一起看看這隻貓咪的影片好嗎?」
「我們查查這個玩具怎麼組。」
讓手機成為共同探索的工具,而非關係的阻隔。(雖然這個部分比較麻煩我會用投影的在投影布幕上看)

✅ 4️⃣ 設立「孩子的提醒權」

讓孩子知道他有權提醒:

「爸爸,現在是我們的時間,不看手機喔。」
當家長願意遵守,孩子會感到被尊重,也更容易學會自我管理。

✅ 5️⃣ 用行為示範取代說教

孩子模仿的不是我們的話,而是我們的狀態。
當孩子看到你在等紅燈時抬頭觀察環境、在公園時專注於風與花,他自然學會——專注是一種享受,不是被剝奪。

雖然在公園的等待真的常常又熱又無聊很想滑手機,但孩子真的隨時在check you out! 雖然在渴望跟你的眼神連結🔗。時不時會叫一下”媽媽!看我!” Just be there, and 看👀👀努力的看👀🤣


❤️ 手機不是敵人,忽略才是。
真正的陪伴,不在時間長短,而在於當孩子看向你時,你是否真的在場。

#親子關係  #正向教養  #在場的力量  #高品質陪伴  #親子連結
#心理學育兒  #用心陪伴  #孩子需要被看見  #情緒安全感  #爸媽也要學專注 #活在當下

《記得孩子難帶時,其實他在找連結》有時候,孩子頂嘴、情緒失控、甚至把門一摔 😅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生氣又失望:「他怎麼變成這樣?」 💢⁉️Gabor Maté 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加拿大心理學、醫生和作家。他說:孩子行為背後的每一種混亂,...
20/10/2025

《記得孩子難帶時,其實他在找連結》

有時候,孩子頂嘴、情緒失控、甚至把門一摔 😅
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生氣又失望:「他怎麼變成這樣?」 💢⁉️

Gabor Maté 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加拿大心理學、醫生和作家。

他說:孩子行為背後的每一種混亂,其實都是一種訊號——在呼喚連結 💌
• 他不是真的「不聽話」,而是「不安」 😔
• 他不是真的「故意惹怒你」,而是「不知道怎麼表達需要你」 💬 (有點心疼❤️‍🩹)

孩子最深的需求是——被看見、被理解,而不是被控制 💖
當孩子覺得和父母的情感連線斷了,他會用行為來尋找那條線。
如果我們只處理行為,就錯過了孩子真正想說的話。

所以,下次面對孩子情緒時,先不要急著糾正 ✋
可以先問自己:
• 「此刻,我們的連結在哪裡?」
• 「他現在需要的是教訓,還是我的擁抱?」 🤗大部分不管你再怎麼生氣,擁抱已經解決了問題的一半。

育兒不是消滅混亂,而是在混亂裡 重新連結🌱
孩子會透過我們的溫柔堅定眼神與穩定的情緒,慢慢學會:
原來情緒是可以被理解、可以被承接的 💌

最終,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 能與他保持連結的大人 ✨



🌟 簡單可行的方法

所以,當孩子情緒激動時,我們可以試試幾個方法:

1️⃣ 深呼吸先穩定自己 🧘‍♀️
2️⃣ 先感受孩子的情緒:「我看到你很生氣/難過」 😢
3️⃣ 建立小連結:握手、擁抱或一起坐下說說話 🤝
4️⃣ 探討冰山底下的需求:找適當的時間,跟孩子討論發生了什麼事🗣️

也許我們都曾在疲憊裡吼過孩子、也曾懊悔。
但每一次情緒過後的擁抱、每一次願意再連結,
都在告訴孩子:「你值得被愛,即使你我不完美。」💖

#情緒教養 #親子連結 #安全依附 #覺察式育兒 #理解比控制更重要 #有意識的育兒
#高質感育兒 #溫柔而堅定的父母 #成為孩子的避風港 #家庭的力量 #楊大為醫師就是細節控

《0-2歲的閱讀手冊》 —精髓持續延伸至國小親身經驗,試過有效!!我真的覺得育兒這檔事可能要體驗第二次才會恍然大悟。 (Well也可能我悟性比較低😆但是至少還來得及恍然大悟)我家姊姊從6個月大🍼開始,我們買的藏書到現在破萬本。 📕 你有沒有...
18/10/2025

《0-2歲的閱讀手冊》 —精髓持續延伸至國小

親身經驗,試過有效!!我真的覺得育兒這檔事可能要體驗第二次才會恍然大悟。 (Well也可能我悟性比較低😆但是至少還來得及恍然大悟)

我家姊姊從6個月大🍼開始,我們買的藏書到現在破萬本。 📕 你有沒有聽過廖彩杏書單?反正當時有誰講什麼、推薦什麼,我就是會一次買完,然後一本書好看我就會把series買齊。

當時的我沒體會到:閱讀的精髓來自於坐好然後陪你的小寶貝一起好好的進入那本書。有些籠統也大概知道意思,但直到第二胎我連續看了幾本「該怎麼讀書給孩子聽、該怎麼讓孩子很會讀」之類的爸媽手冊。我才驚覺我一直讀錯了🙅‍♂️😕❌

從嬰兒時期就要讀書給嬰兒聽,這個我有follow沒錯,但是我就是一個emotionally很古板的亞洲人,我根本無法裝出”娃娃音”! 誇張的聲音、或者發出海浪聲音、或者一直對著不會說話的娃兒問問題?🤨

很糟糕的是,曾經有段時間跟風,閱讀為了”時長”,學校有一個榮譽榜會有”Top Readers” 我們常常在拼那個一天的120分鐘。結果就被當成chore(一項工作)在做,我不覺得這個時候我的聲音有多興奮?很難吸引孩子或自己進入書本裡吧?

這個是我現在正在努力學習而且一旦開始也不難。 以下幾個重點:

1️⃣用有趣的聲調聲音閱讀,盡量指出書裡的人物、物品、顏色等等圖像給嬰兒看,然後我很喜歡的小秘訣:把小孩的名字key入! 比如讀good night 🐰bunny ,可以置入自己孩子的名字——good night bunny___(稱呼小孩的名字)。

2️⃣孩子同一本書可以重複看好幾百次,不要嫌煩,我相信your baby is worth it. 從中發展出來的記憶會更深刻,suppose到了快一歲,小嬰兒就會開始有點反應, 注意看他們的眼神,看他們有興趣的地方在哪裡,同一本書這個時候你可能會有點feedback, 他們看到開心的地方可能會笑,難過的地方可能會憋嘴(記得你讀書時,也用誇張的聲調、表情引導孩子)。

3️⃣幫嬰兒買board books ,為了讓他們覺得書就跟玩具一樣,讓他喜歡書,他會想拉扯,啃咬那本書,就讓他做,你記得書的味道嗎?記得吧?因為我們小時候也吃過書🤣,還吃過雜誌吧?跟吃厚紙板board book感受不同。 嬰兒幼兒時期的書盡量是顏色鮮豔、紙感好的書,這種體會是合真實的。在introduce玩具給孩子的時候就要同時放置幾本書,讓他覺得書也是好玩的。

4️⃣嬰兒的書選對了事半功倍,比如可以買嬰兒的日常,講媽媽騷癢baby肚子,這個時候你也可以同時做這個動作,那就很自然的可以跟baby有好玩的互動。 睡覺的時候需要看good night 的書要有儀式感。真人圖片(通常就是其他baby)的書他們也非常喜歡,也增加他們喜歡上書的可能性。

5️⃣讀書的位置: cozy and welcoming 最好嬰兒可以坐在你的身上,拿著嬰兒可以拿的了的書一起讀,那孩子會自然聯想到這個與你舒服的連結—>連結到閱讀時光。

6️⃣手語書的重要性!讓你的baby在還不能講話的時候就可以跟你溝通要不要什麼,減少frustration! 而且當這些symbols 的出現,他在還沒需要閱讀識字的時候,就已經種下了symbol代表一個意思的種子,之後更快可以理解letters(字母拼出來的字)也是代表著意思。
———————————————————————

重點🉐㊙️💯⭕️🚼
-誇張的閱讀”娃娃音”
-同樣的書可以重複閱讀
-閱讀必須要是enjoyable的親子moment
-舒服的閱讀空間坐在身上
-手語(書)的重要性
-買厚紙書給嬰兒把玩

快follow起來,再分享幾本合適的書已經簡單的閱讀心得。

#親子共讀 #成功的關鍵 #培養愛閱讀的孩子

《16:8空腹運動》今天我嘗試空腹狀態下去上了水中單車課💦帶了一根香蕉以防萬一真的需要補充能量🍌這項有趣的新健身方式讓飛輪踩起來超輕鬆,整個過程非常美好!💪✨做了不少的research, 如果你正在做間歇性斷食(16:8)空腹運動有很多好處...
18/10/2025

《16:8空腹運動》

今天我嘗試空腹狀態下去上了水中單車課💦
帶了一根香蕉以防萬一真的需要補充能量🍌
這項有趣的新健身方式讓飛輪踩起來超輕鬆,整個過程非常美好!💪✨

做了不少的research, 如果你正在做間歇性斷食(16:8)空腹運動有很多好處:🔑

1. 增加脂肪燃燒 🔥
空腹時胰島素低,身體會更多使用儲存的脂肪作為能量。(burn that belly fat! 肚子bye!)

2. 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
空腹運動能讓身體更有效率地使用血糖,有助降低糖尿病風險。(現代人飲食很容易變成pre糖尿病都不自知)

3. 促進自噬 (Autophagy) 🧬
空腹加運動可以幫助身體清除老舊細胞、降低發炎、維持健康。(幫你做細胞的品管控制就對了)

4. 提升生長激素分泌 💪
空腹運動後,生長激素上升,有助於保持肌肉量並燃燒脂肪。(大人也需要生長激素!)

注意事項⚠️
• 一開始可選擇 低強度運動(像水中單車、快走、輕鬆騎車)避免頭暈或無力。
• 如果要做高強度運動,就在有進食的8小時內比較安全
• 運動後要 適時補充蛋白質,幫助肌肉修復。

💕身心健康系列2💕
空腹運動能讓你更有效率地保持活力與精神集中

🍬【你以為只是想吃甜點,其實代謝已經出問題】好一段時間,因為一天事情很多,兩餐之間突然餓了或者覺得需要點精神寄託:忍不住抓一塊巧克力🍫、一塊蛋糕或是一杯無糖珍珠鮮奶或無糖熱拿鐵☕來滿足自己。看似小小的慾望,其實一直讓血糖處於升高的狀態根本沒...
17/10/2025

🍬【你以為只是想吃甜點,其實代謝已經出問題】

好一段時間,因為一天事情很多,兩餐之間突然餓了或者覺得需要點精神寄託:忍不住抓一塊巧克力🍫、一塊蛋糕或是一杯無糖珍珠鮮奶或無糖熱拿鐵☕來滿足自己。

看似小小的慾望,其實一直讓血糖處於升高的狀態根本沒下來,我就有進食了。肝臟可能已經開始堆積脂肪,內臟脂肪也在不知不覺中增加,這些多餘的fat, 因為身體不知道該放在哪裡就把它放在你的肚子那一圈…

美國(數據是美國人,但是台灣人的飲食也很多隱形糖)很多人前期糖尿病(prediabetes) 已經上身,但因為沒有症狀,自己完全不自知。

美國代謝專家 Dr. Robert Lustig 的研究說明糖,尤其是果糖(fructose),是現代代謝疾病的主要推手。他指出,果糖幾乎完全進入肝臟,直接轉化成脂肪,形成 脂肪肝🥓;糖還會刺激大腦的獎賞系統,就像毒品一樣上癮,讓你越吃越想吃🧠。更糟的是,長期高胰島素會讓身體不燃脂,只會存脂🔥。換句話說,你每天不自覺吃的糖,正在肝臟、胰臟和血管裡悄悄留下,累積脂肪,提升代謝疾病風險。

很多人以為「天然果汁很健康」,這也是代謝陷阱🍹。水果被榨成果汁時,纖維被破壞,糖吸收速度變快,血糖瞬間飆升💥。一杯 500ml 柳橙汁,果糖含量就可能高達 45g,比同量可樂還快進入血液⚡。果汁喝下去,其實就像在喝糖水,肝臟直接承受負擔,容易累積脂肪肝與代謝問題。

更讓人意外的是,即使是「無糖拿鐵」☕,你以為安全,其實也含糖。鮮奶本身的乳糖就已經含有糖,300ml 牛奶就約 14g(約 3–4 茶匙);燕麥奶或調味豆奶拿鐵更高,可能超過 20g。(目前只好捨棄換成了黑咖啡)

日常飲食也充滿隱性糖陷阱🍱。台灣超市裡 70–80% 的加工食品都含糖或糖漿;珍奶、雞排、便當、炸物,調味醬汁裡也藏砂糖或果糖糖漿;麵包、鬆餅、可頌裡有精緻澱粉與糖漿;優格、乳酸飲品也加甜味;甚至沙拉醬、火鍋醬、壽喜燒醬,看似鹹的食物也常偷偷加糖。食品公司故意讓甜、鹹、油交錯,刺激大腦快樂回路,讓你「越吃越想吃」,這不是意志力問題,而是food industry設計的陷阱,希望你買更多吃更多。

那麼,我們該怎麼保護自己的代謝健康呢?不需要立刻運動或節食,第一步是減糖、減精緻澱粉:

1️⃣ 減少含糖飲料、果汁、冰沙、手搖飲;
2️⃣ 注意加工食品、便當、醬料裡的隱性糖;
3️⃣ 選擇原形食物:整顆水果、全蔬菜、蛋白質;
4️⃣ 吃飯配纖維,避免血糖瞬間飆升。
5️⃣ 餐與餐之間不要亂吃會影響血糖。

如果有跟我一樣習慣的人,在第一二天的時候會不開心很想回到正常點一杯飲料,但熬過去了,小改變,大影響。糖吃少了,肝臟、胰島素、血糖才有機會恢復平衡,這是現代人保護健康的最大一步,也是第一步。

#減重 #減肥 #減脂 #減醣

一位名額讓出日期是明天10/18(六)費用$2600爸媽不用跟非常棒的活動有興趣跟我說喔
17/10/2025

一位名額讓出
日期是明天10/18(六)
費用$2600
爸媽不用跟
非常棒的活動
有興趣跟我說喔

🌱【孩子安全感的根:每天一個「安全依附」小行為】🌲可能是大學修心理學的緣故,真的很喜歡心理學家哲學家講出來的話,對應到教養上,都好正中紅心🎯你知道嗎?孩子未來能不能自信、穩定、有韌性,其實都與一個關鍵心理基礎有關——👉 安全依附(Secur...
15/10/2025

🌱【孩子安全感的根:每天一個「安全依附」小行為】🌲

可能是大學修心理學的緣故,真的很喜歡心理學家哲學家講出來的話,對應到教養上,都好正中紅心🎯

你知道嗎?
孩子未來能不能自信、穩定、有韌性,
其實都與一個關鍵心理基礎有關——
👉 安全依附(Secure Attachment)

雖然覺得理解這個論點,也覺得我們這麼上心,小孩應該是很secure的,但還是有細節沒注意到會疏忽大意:



💬 Gabor Maté 說:

“A child’s ability to regulate themselves depends first on how well they are regulated by their caregiver.”
(孩子能否安定自己,取決於他從主要照顧者身上學到的安定感。)

孩子的大腦,會透過和父母的互動來學習:
🌍 世界是否安全?
💗 我是否值得被愛?
👀 當我需要時,會有人出現嗎?

如果答案是「會」,那孩子就會長出安全依附。
這份信任,會陪伴他一生。



🧠 什麼是「安全依附」?

心理學家 John Bowlby 與 Mary Ainsworth 提出:
孩子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是他所有人際關係的藍本。

有安全依附的孩子——
✔️ 信任他人
✔️ 敢於探索
✔️ 情緒穩定
✔️ 能自我安撫

Gabor Maté 說得更直接:

「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他需要一個『情緒上能在場』的父母。」

換句話說,你不用完美,
你只需要在他需要你的時候——真的在。



🫶 每天一個「安全依附」小行為

你不需要複雜的方法,
只要每天一點點,孩子的大腦就會被「安全」重新連線。

💡 1️⃣ 五分鐘眼神連結 👀👀
放下手機,真誠看著孩子,聽他說話。
這是最強的親子膠水。

💡 2️⃣ 擁抱與觸碰
每天至少一次「長一點的擁抱」,
催產素(oxytocin)會讓孩子感到安全與被愛。

💡 3️⃣ 鏡映(Mirroring)孩子情緒
當孩子生氣、哭泣時,先說:「你現在好生氣喔。」
讓他知道被理解,比急著糾正更有力量。

💡 4️⃣ 建立親子小儀式
例如:「晚安,我永遠愛你。」或每天晚餐後一起拼一塊拼圖、玩一個孩子選擇的遊戲。
這些穩定的連結時刻,是孩子心裡的錨。

💡 5️⃣ 一起創造時光
做菜、畫畫、散步、講笑話——
這些小片刻,讓孩子知道:
「我值得被陪伴。」



🌿 從「反應」到「連結」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
我們常急著讓他「冷靜」。
但孩子需要的,其實不是被控制,而是被連結。

“Children don’t get regulated by rules.
They get regulated by relationships.” — Gabor Maté

當你先穩定自己的情緒,
你就成為孩子內在平靜的模版。



💗 最後想說

安全依附,不是一種技巧,
而是一種「情感的在場」。

每天一個小行為,
一次眼神、一句回應、一個擁抱,
都在悄悄告訴孩子:

「你是被看見的、被理解的、被愛的。」

這份安全感,
會陪伴他面對未來所有風浪。



#親子關係 #安全依附

#情緒教養 #心理健康 #正向教養 #育兒成長 #母親的力量 #情感連結 #省思 #放下手機

09/10/2025

正式進入AI世代,我們如何機靈的積極面對? 孩子可能需要什麼技能? 趕快來看看,歡迎你也告訴我你的想法,我們一起勇敢往前走!

#正能量 #黃仁勳

來泰國玩(這次是Pattaya)發現幾種跟平常出國不同需要注意的點稍稍紀錄一下:1. 入境一定要網站填寫eTA,竟然已經沒有紙本的了…我這種不愛手機的人為此delay了大家入境的時間2. 曼谷機場換匯一定不要在B1一下去的第一間綠色招牌換,...
08/10/2025

來泰國玩(這次是Pattaya)發現幾種跟平常出國不同需要注意的點
稍稍紀錄一下:

1. 入境一定要網站填寫eTA,竟然已經沒有紙本的了…我這種不愛手機的人為此delay了大家入境的時間

2. 曼谷機場換匯一定不要在B1一下去的第一間綠色招牌換,那家根本就是黑店耶?!一直記得泰銖大概1:1,結果他給我0.79???? 還好真的差太多了,問了一下原來要到靠近捷運入口的橘色招牌super rich換,要不然虧慘了

3. 有包車的話請司機去買椰子水,直接從一顆$70變成一顆$20?!?! 立刻一人2顆。

4. 這裡很多klook活動都要一天作業時間,不可當天買當天用,還是建議買klook因為比walkin便宜不少。

5. 遇到飯店按摩我問了一下價錢跟印象中klook也有看到的差了不少錢,覺得很疑惑,想當場用klook買,櫃檯才拿出了一張30%off的廣告單…又是一個有價差,記得問的事件。

6. 桿弟每人每場給$400小費。一個人配一個桿弟一台車。真的很愉快👍

7. 水土不服還是要注意一下,女兒不知道是不是喝了有冰塊的手搖飲(冰塊大概都是生水?),直接腸胃炎吐了一晚,嚇死人。

目前先這樣

Address

Da-an District
Taipei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Mama Jean就是活動組長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Mama Jean就是活動組長: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