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星物理治療所

全星物理治療所 進步,是我們的靈魂💪
雙專科(骨科|神經科)物理治療所
------------------------------------------
骨科 - 肩膀疼痛、術後復健、各式肌骨問題
神經科 - 中風復健、帕金森氏症、小腦問題

18/10/2025

✅本院 10/24(五)正常看診
歡迎來訊或來電預約~

📌聯絡訊息:
💬Line: https://lin.ee/UybKwbr
☎️電話: 02-2599-4881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35號2樓(民權西路10號出口步行3分鐘)

02/10/2025

✅本院 10/7(二)~10/9(四)正常看診,10/8~10/9看診
時間調整為下午14:00~17:00和晚上18:00~21:00時段!
歡迎來訊或來電預約~

‼️提醒您~ 10/6(一)中秋節、10/10(五)雙十節,本院休診~

📌聯絡訊息
💬Line: https://lin.ee/UybKwbr
☎️電話: 02-2599-4881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35號2樓(民權西路10號出口步行3分鐘)

#頸椎手術後如何恢復活動呢因為頸椎椎間盤壓迫神經而導致手麻的個案,行減壓手術後(或合併融合手術)雖改善了手麻的症狀,但往往因為術後初期「害怕脖子動作」、「長時間穿戴護頸」,導致後續仍有脖子疼痛、僵硬、活動受限、無力等功能受限問題。術後約一個...
23/09/2025

#頸椎手術後如何恢復活動呢

因為頸椎椎間盤壓迫神經而導致手麻的個案,行減壓手術後(或合併融合手術)雖改善了手麻的症狀,但往往因為術後初期「害怕脖子動作」、「長時間穿戴護頸」,導致後續仍有脖子疼痛、僵硬、活動受限、無力等功能受限問題。

術後約一個月內(0-4週),為等待傷口及軟組織修復,復健內容傾向保守,但是並不代表完全不能動。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可以做一些輕度的伸展活動,包含頭部、下顎、肩胛骨、肩膀等,漸進式增加鄰近部位的活動,有助於減少肌肉僵硬,緩解疼痛,避免固定姿勢。

頸椎的運動治療需要很多「安全感」,因為頭部的重量大約佔成人體重8%,當頸部肌肉無力、疼痛時無法負荷頭部的重量,此時對於頸部的動作會越害怕,越容易造成活動功能受限。

術後4-6週軟組織及疤痕逐漸成熟,此時可以開始漸進式做頸椎的活動度運動,如影片所示「躺姿頸椎彎曲伸直」,在躺姿的情況下,上背部墊厚毛巾,可以讓頸椎有更多活動空間。因為躺姿頭部有更多的支撐,所以可以比較「放心」「安心」地因為頭部在床上往後滾動而帶出頸椎的動作,彎曲時用手指抵住下巴,有助於誘發頸部深層屈肌群,幫助頭頸椎穩定。

當躺姿比較可以放心活動時,也可以用「坐姿頸椎彎曲伸直」,利用手指抵住下巴,帶出頭部與頸椎的彎曲及伸直到可以控制的範圍,在手指輔助下比較容易控制頭頸的活動,避免抓不住頭部的重量而產生疼痛或恐懼感。

頸椎術後復健運動建議由物理治療師一對一指導,讓活動能在安全範圍內執行。絕對不是等到三個月到了才要開始復健,及早開始復健,有助於恢復效率,若拖太久才開始,當疤痕及軟組織僵硬程度變高,治療起來難度也會更高。

撰文者:黃瀞凱 物理治療師

#頸椎術後 #術後復健 #椎間盤突出 #神經壓迫 #復健運動 #頸椎運動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所

🧠#中風步態優化全攻略:- 從初期復健到後期強化,一步步帶你走得更穩更好中風會影響腦部對動作的控制,導致許多個案會出現無力、平衡協調不佳或是張力過大的情形,進而造成步態異常。想要重新走得穩、走得遠,需要依照復健進程,分階段進行訓練。我們將步...
19/09/2025

🧠#中風步態優化全攻略:
- 從初期復健到後期強化,一步步帶你走得更穩更好

中風會影響腦部對動作的控制,導致許多個案會出現無力、平衡協調不佳或是張力過大的情形,進而造成步態異常。想要重新走得穩、走得遠,需要依照復健進程,分階段進行訓練。我們將步態訓練分為初期與後期訓練,帶大家了解不同階段的重點。

🌟初期訓練:
重點不在走的快、走的遠,而是能不能「用正確的方式站起與走得穩 」,減少代償步態的發生。此時期的主要目標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方向:

1️⃣肌肉動作誘發與增強肌力
透過誘發技術啟動患側肌群,並且加強下肢肌力,以及不同肌群單獨控制的能力,減少下肢協同動作的發生
2️⃣加強拉筋,降低張力,學習放鬆肌肉
加強緊繃肌肉的拉筋,增加關節活動度以及降低高張力肌群,並且學習放鬆不需同時出力的肌群,改善下肢僵硬與無力
3️⃣加強身體穩定度
進行平衡與重心轉移訓練,改善步態不對稱,以及降低跌倒風險

🌟後期訓練:
當中風個案能以較正確的方式行走,將進入更進階的步態訓練。此時的訓練重點在於「走得更快、更遠」,讓個案回到日常生活甚至是職場社會。主要目標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方向:

1️⃣複雜動作整合與控制
強調下肢多關節間的協調或上下肢的協調,加強行走時的順暢程度
2️⃣增加肌耐力
透過反覆步行訓練、跑步機或間歇步行,提升行走距離與速度,幫助個案降低走一小段路就疲勞的問題
3️⃣加入功能性挑戰
模擬日常情境,如上下樓梯、過馬路、走在不穩平面或跨越障礙物等,讓個案的行走功能更貼近真實生活情境,提升自信與安全感

中風後的步態優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唯有耐心的打好基礎,再逐步增加挑戰,個案才能從「能走」,進步到「走得穩、走得好」。

撰文者:張立萱 物理治療師

歡迎聯絡我們,預約諮詢中風復能門診
☎️02-2599-4881
📋https://nebulaclinic.com/
📧nebulaclinic22@gmail.com
📍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35號2樓(民權西路10號出口步行3分鐘)
#中風 #中風復健 #步態訓練 #步態優化 #神經物理治療 #復能訓練 #張立萱物理治療師

肩關節術後如何回歸過肩運動對於棒球投擲、排球、網球等需要「過肩動作」的運動來說,肩關節手術後的復健,是回場的必經之路。但真正有效的復健,絕不只是「肩膀活動度恢復」或是「不痛了」就能回場。1. 不能只看肩膀,要包含整體動力鏈肩膀只是動作鏈的一...
27/08/2025

肩關節術後如何回歸過肩運動

對於棒球投擲、排球、網球等需要「過肩動作」的運動來說,肩關節手術後的復健,是回場的必經之路。但真正有效的復健,絕不只是「肩膀活動度恢復」或是「不痛了」就能回場。

1. 不能只看肩膀,要包含整體動力鏈

肩膀只是動作鏈的一環。投擲或揮臂時,下肢、核心、肩胛與手臂必須協調運作。若只專注肩膀而忽略全身控制,回場後很容易再度受傷。

2. 不能只練肌力,而要重視動作控制和專項特殊性

重量訓練能強化肌群,但單純肌力強大不代表動作穩定。術後復健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專項動作中正確啟動肌群」,以及是否能重現專項運動的動作模式。

3. 不能只看時間或疼痛消失,就急著回場

很多人認為「術後 6 個月、不痛了」就能恢復比賽,但這其實風險極高。真正安全的回場,必須依據客觀的功能測試與評估(如肩關節穩定性、動作品質、爆發力對稱性),而不是單純依時間表。

肩關節術後復健是一個「全身整合 → 動作控制 → 專項化」的過程。沒有捷徑,只有穩扎穩打。唯有透過客製化的訓練與專業評估,才能不只是「回到場上」,而是「更強、更穩定地回歸以往表現」。

撰文者:黃瀞凱 物理治療師

🧠中風出院後去哪裡復健?中風復健規劃懶人包中風患者出院後常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接下來去哪裡復健?」先讓我們從一張流程圖簡單瞭解自己或家人目前處在哪個階段以及有哪些中風復健可以選擇。除了回原醫院門診外,還有診所復健、長照復能、居家自費復健或物...
18/08/2025

🧠中風出院後去哪裡復健?中風復健規劃懶人包

中風患者出院後常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接下來去哪裡復健?」先讓我們從一張流程圖簡單瞭解自己或家人目前處在哪個階段以及有哪些中風復健可以選擇。

除了回原醫院門診外,還有診所復健、長照復能、居家自費復健或物理治療所自費復健等選項可以搭配使用。在健保門診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容易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因此越早瞭解選項、提早安排,就能避免出院時手忙腳亂,甚至錯過中風後的黃金復健期。一張表格帶你瞭解中風出院後的復健選項!

中風復健的關鍵不是做多,而是「做對」。建議除了在健保復健下建立固定復健習慣,持續為神經提供刺激以外,再搭配每週 1–2 次「目標導向」的自費復健,加速特定功能恢復、加強動作控制細節,並透過物理治療師的居家運動指導,提升自我訓練的效率。

出院看似治療的結束,其實是回到日常生活的起點。如何延續復健、重建生活功能,將直接影響未來生活品質與自理能力。記得,出院不是終點,而是一段重新出發的開始。

撰文者:張立萱 物理治療師

歡迎聯絡我們,預約諮詢中風復能門診
☎️02-2599-4881
📋https://nebulaclinic.com/
📧nebulaclinic22@gmail.com
📍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35號2樓(民權西路10號出口步行3分鐘)
#中風復健 #神經物理治療 #復能訓練 #張立萱物理治療師

🧠5招帕金森居家運動在家不知道可以做什麼運動加強上肢和下肢肌力嗎?試試這 5 個簡單動作讓身體動起來吧!1️⃣ 坐到站坐姿下,雙腳踏地,與肩同寬,腳踝在膝蓋正下方後收一個拳頭距離。站起時感受雙腳向下發力站起,坐下時屁股向後找椅子。訓練整體下...
11/08/2025

🧠5招帕金森居家運動

在家不知道可以做什麼運動加強上肢和下肢肌力嗎?試試這 5 個簡單動作讓身體動起來吧!

1️⃣ 坐到站
坐姿下,雙腳踏地,與肩同寬,腳踝在膝蓋正下方後收一個拳頭距離。站起時感受雙腳向下發力站起,坐下時屁股向後找椅子。訓練整體下肢肌力。注意動作過程中膝蓋皆不內夾,重心不偏向某一側。

2️⃣ 抬膝
雙腳踏地,手扶助行器(或是穩定傢俱),交替抬膝,目標以碰到助行器橫桿為主。
訓練髖屈肌(抬腳)肌力。

3️⃣ 踮腳尖勾腳板
雙腳踏地,手扶助行器(或是穩定傢俱),雙腳踮腳尖/勾腳板,訓練小腿肌力。注意兩腳平均承重,重心不偏向某一側。

4️⃣ 彎手臂
雙腳踏地,抬頭挺胸,慢慢交替彎曲/伸直手臂,可以拿裝水的寶特瓶增加負重。注意動作過程中身體不歪斜。

5️⃣ 舉手過頭
雙腳踏地,抬頭挺胸,慢慢將手舉高朝向天花板再放下,可以拿裝水的寶特瓶增加負重。注意動作過程中身體不歪斜。

建議每個動作以8-10下為一組,一次做三組,組間可以休息。

⚠️注意事項
‼️站立姿勢若不穩可先扶扶手,注意安全,避免跌倒。
‼️依照自身活動度及體力調整,動作以不引發疼痛或其他不適為主。
‼️若感到不適,請停止並尋求物理治療師協助。

撰文者:張立萱 物理治療師

歡迎聯絡我們,預約諮詢帕金森運動門診
☎️02-2599-4881
📋https://nebulaclinic.com/
📧nebulaclinic22@gmail.com
📍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35號2樓(民權西路10號出口步行3分鐘)
#帕金森運動#神經物理治療#居家運動#加強肌力#張立萱物理治療師

大腿骨折術後復健全指南⠀大腿骨折(股骨幹骨折)是一種可能長期影響行走功能及生活自理的創傷。很多人誤以為「骨頭接好、不痛了就好了」,但實際上,術後的物理治療才是恢復生活品質的關鍵!⠀根據研究顯示,術後接受個別化物理治療的病人,無論在肌力、步態...
28/07/2025

大腿骨折術後復健全指南

大腿骨折(股骨幹骨折)是一種可能長期影響行走功能及生活自理的創傷。很多人誤以為「骨頭接好、不痛了就好了」,但實際上,術後的物理治療才是恢復生活品質的關鍵!

根據研究顯示,術後接受個別化物理治療的病人,無論在肌力、步態、平衡或生活自理能力上,都能恢復得更快、跌倒機率更低。那麼術後復健應該做什麼呢?

📌術後0~6週:控制期(傷口癒合階段)
這時期的重點是:保護手術區域、預防併發症、維持功能。
✅ 腫脹與疼痛控制
✅ 基礎關節活動:例如,踝關節幫浦運動、膝蓋滑動運動
✅ 靜態股四頭肌收縮,預防肌肉萎縮
✅ 呼吸訓練與早期下床,避免肺炎與血栓
✅ 在不引起太多不適的情況下,輕微承重,使用輔具站立與短距離移位
✅ 練習上下床、輪椅轉移、如廁等日常動作

📌術後6~12週:功能建立期
骨頭開始癒合穩定,物理治療目標是重建基本活動能力。
✅ 逐步增加負重比例,在不引起太多不適的情況下盡可能承重,搭配輔具使用
✅ 關節活動度全面恢復:膝蓋彎曲伸直、髖關節活動
✅ 開始進行核心肌群、臀肌、股四頭肌、膕旁肌肌力訓練(自身體重或輕負重)

⚠️若你發現自己走起來一跛一跛、肌肉發軟或平衡不穩,請不要忽視,這就是物理治療要解決的重點!

📌術後3~6個月:強化與步態矯正期
這階段要讓你走得穩、站得久、動得順。
✅ 使用彈力帶、啞鈴等工具加強肌力
✅ 步態訓練,改善跛行或代償動作
✅ 增強單腳站、平衡板、跨步等動作控制能力
✅ 若年齡或生活需求允許,也要加入上下樓梯訓練

⚠️這是許多病人會「以為自己好了」就停止復健的時期。但實際上,很多慢性疼痛、跌倒、退化,都是這個階段沒做好的結果!

📌術後6個月以後:回歸社會與運動階段
根據你的年齡與生活目標,會有不同的訓練重點:
👉 年長者:安全行走、跌倒預防、自理能力為主
👉 年輕人:增加負重強度、動作協調、重返工作與運動

✅ 針對平衡、反應時間與下肢爆發力訓練
✅ 心理支持也很重要,許多病人術後害怕跌倒,會無意間減少活動,進而影響生活品質

🔸總結:骨折手術只是起點,真正的復原從物理治療著手。
每位病人的骨折型態、手術方式、年齡體能都不同,因此復健一定要個別化評估與安排。

❌ 不建議照著網路影片練動作
✅ 有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引導,才能安全又有效地恢復

——
📩 如果你或家人曾經歷大腿骨折,走路無力或遲遲無法恢復信心,歡迎私訊我們,一起找回穩定踏實的每一步!

#物理治療 #大腿骨折 #術後復健 #骨折復健 #跌倒預防 #股骨骨折 #老人復健 #骨科物理治療 #行走訓練 #物理治療師

🧠中風後,走路膝蓋一直往後頂?常見的5個「膝過度伸直」問題解析當中風個案問:「治療師,我走路時膝蓋怎麼一直往後頂?」這其實反映的是常見的步態問題——膝過度伸直(Knee hyperextension)。這個動作看似小,卻可能影響整體穩定性,...
21/07/2025

🧠中風後,走路膝蓋一直往後頂?常見的5個「膝過度伸直」問題解析

當中風個案問:「治療師,我走路時膝蓋怎麼一直往後頂?」這其實反映的是常見的步態問題——膝過度伸直(Knee hyperextension)。這個動作看似小,卻可能影響整體穩定性,甚至增加膝關節損傷與跌倒風險。

膝過伸通常不是單一部位的問題,而是整體下肢動作協調失衡的結果。除了強化肌力、放鬆緊繃肌肉,更重要的是重新訓練肌肉之間協調與控制的「動作控制訓練」。

只靠重複走路,無法修正錯誤的動作模式。透過正確的動作控制訓練,才能讓步態變得更自然、安全,也走得更長遠。

撰文者:張立萱 物理治療師

歡迎聯絡我們,預約諮詢
☎️02-2599-4881
📋https://nebulaclinic.com/
📧nebulaclinic22@gmail.com
📍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35號2樓(民權西路10號出口步行3分鐘)
#中風復健 #神經物理治療 #步態訓練 #膝過伸 #復能訓練 #張立萱物理治療師

騎單車時下背痛‼️ 您平常是否會騎Youbike通勤呢?在騎YouBike的過程中,會不會常感到下背部緊繃?或者假日一時興起的長距離騎乘後,隨之而來便是好幾天的腰痠背痛呢?隨著公共自行車的普及,愈來愈多民眾選擇YouBike當作日常通勤的一...
18/07/2025

騎單車時下背痛

‼️ 您平常是否會騎Youbike通勤呢?在騎YouBike的過程中,會不會常感到下背部緊繃?或者假日一時興起的長距離騎乘後,隨之而來便是好幾天的腰痠背痛呢?
隨著公共自行車的普及,愈來愈多民眾選擇YouBike當作日常通勤的一部分。假日午後的河濱也總是能看到單車的身影,同時達到運動、親近大自然的目的。然而,看似輕鬆的運動方式,卻也可能伴隨一些潛藏的危機。

❓ 騎單車為什麼會下背痛呢?
🔍 由於騎車時,脊椎處於彎曲的姿勢,加上多數人的胸椎無法貢獻足夠的彎曲角度,腰部負責穩定的肌肉便持續被拉長,這同時也影響這些肌肉的徵招效率,進而出現緊繃疼痛。另外,假如雙腳出力不平均,或是骨盆脊椎有過度的旋轉、偏移,反覆累積下也可能導致許多疼痛,甚至影響到膝蓋、髖關節的狀況。
🔍 對於騎車通勤的民眾,容易因為趕時間而忽略「椅墊」的調整,太低的椅墊可能不利於腳的出力,太高的椅墊則可能讓腰椎持續彎曲較多。另外,過重的「後背包」也會增加腰部肌肉的負擔,導致脊椎更傾向維持在彎曲的姿勢,一開始可能只是當下的緊繃而已,久而久之或許就會發展成明顯且持續的痠痛。

以下給所有愛好騎車、需要騎車通勤的各位三個小建議:
🔔 適當地調整椅墊:理想中腳下踩到底時,膝蓋應該呈現些微彎曲。
🔔 減輕後背包重量,情況許可下放在置物籃。
🔔 停紅燈、休息時,伸展活動骨盆和脊椎,可以參考下面的第一個運動。

也提供兩個居家簡易運動,提升腰椎骨盆在騎車時的穩定能力:
1️⃣ 坐姿骨盆脊椎活動(開聲音聽說明)
✅ 從骨盆往上到整個脊椎,感覺是一節一節地動
✅ 保持自然呼吸不憋氣
✅ 來回都需要練習

2️⃣ 坐姿單腳往前伸(開聲音聽說明)
✅ 雙腳懸空
✅ 維持腰椎骨盆的弧度
✅ 兩側重量平均地坐在椅子

🫵 如果您也是飽受下背痛困擾的單車通勤族,或者您是熱愛單車的騎士,想避免腰痛找上門,或者您有其他肌肉骨骼疼痛的問題,都歡迎來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協助!

撰文者:廖志儒 物理治療師 .physio

#單車 #自行車 #自由車 #微笑單車 #下背痛 #運動傷害

🧠中風後,上肢復健常見的3種方法有效的上肢復健有助於改善日常生活功能,提升整體生活品質。目前常見且具實證文獻支持的上肢復健方法,包含傳統物理治療訓練、上肢輔具與科技輔助設備訓練、以及大腦神經調節技術(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TMS)等。1️⃣傳...
14/07/2025

🧠中風後,上肢復健常見的3種方法

有效的上肢復健有助於改善日常生活功能,提升整體生活品質。目前常見且具實證文獻支持的上肢復健方法,包含傳統物理治療訓練、上肢輔具與科技輔助設備訓練、以及大腦神經調節技術(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TMS)等。

1️⃣傳統物理治療
傳統物理治療訓練是中風復健的基石,透過適當且大量重複的練習,促進腦神經的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幫助個案恢復身體的感覺或運動功能。

2️⃣ 上肢輔具與科技輔助設備
現代復健也結合愈來愈多輔具或科技輔助設備提升訓練的效率與趣味性,像是機械手臂輔助系統、虛擬實境訓練、功能性電刺激、以及手部訓練輔助工具(如:動動手)。

3️⃣ 大腦神經調節技術(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TMS)
藉由rTMS重新平衡大腦皮質興奮性,緊接著後續的物理治療動作訓練,可以促進神經可塑性,強化與穩定這些新建立的神經連結。
⚠️並非每位中風個案皆適用rTMS,執行前須由專業醫療人員評估是否合適。

上肢復健是一段漫長且充滿挑戰的過程。在大量且重複訓練的基本原則下,加進多樣化且科學化的訓練方式,可以提升復健動機,幫助個案逐步找回自理能力與生活品質。

撰文者:張立萱 物理治療師

歡迎聯絡我們,預約諮詢
☎️02-2599-4881
📋https://nebulaclinic.com/
📧nebulaclinic22@gmail.com
📍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35號2樓(民權西路10號出口步行3分鐘)
#中風復健 #神經物理治療 #上肢復健 #復能訓練 #張立萱物理治療師

增加髖關節活動度 #臀中肌訓練髖關節活動度除了髖屈/髖伸之外,也需保有髖外展/髖內收、髖外轉/髖外轉的活動度,甚至是髖屈+外展+外轉的複合活動度,也甚至是髖屈+內收+內轉等各種動作平面的排列組合,以因應日常生活或訓練上各個角度。為什麼特別提...
30/06/2025

增加髖關節活動度 #臀中肌訓練

髖關節活動度除了髖屈/髖伸之外,也需保有髖外展/髖內收、髖外轉/髖外轉的活動度,甚至是髖屈+外展+外轉的複合活動度,也甚至是髖屈+內收+內轉等各種動作平面的排列組合,以因應日常生活或訓練上各個角度。

為什麼特別提到臀中肌離心訓練?

髖關節痛練臀中,膝蓋痛練臀中,腰痛也練臀中,髖外展機、側躺抬腿、螃蟹走路都練了為什麼還是痛?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臀中肌沒有在承重下強調離心收縮的能力。在大部分承重的動作都需要臀中肌向心/等長/離心收縮的能力,也就是訓練臀中肌除了向心的肌肉感受度之外,也要強調離心收縮時肌肉拉長的能力。
第一、才能特別在單腳承重運動時穩定及緩衝。例如,保加利亞蹲、單腳蹲/跳等
第二、確保臀中肌離心收縮也能確保髖關節有內收/內轉的動作空間,避免產生髖夾擠或受限的問題。

以下為臀中肌離心訓練範例

[四足跪臀中肌離心訓練]
若站姿的臀中離心訓練強度太高、穩定困難或是抓不到離心收縮感受度,可以採四足跪姿。利用重心轉移到單側,帶出髖內收角度,感覺臀中啟動,可以再把另一腳微微離地,同腳再加上髖屈髖伸動作,增加臀中離心強度。

[前後站臀中肌離心訓練]
避免在單側承重訓練造成膝蓋過多扭轉,可以採前後腳站在同一條線上,骨盆轉正,往下蹲時也感受前腳臀中肌離心收縮的感覺。

撰文者:黃瀞凱 物理治療師

#髖關節活動度 #髖夾擠 #物理治療 #單腳蹲 #臀中肌 #重訓 #深蹲 #硬舉 #動作控制

Address

民權西路35號2樓
Taipei
10452

Opening Hours

Monday 14:00 - 21:00
Tuesday 14:00 - 21:00
Wednesday 09:00 - 12:00
14:00 - 21:00
Thursday 09:00 - 12:00
14:00 - 21:00
Friday 09:00 - 17:00
Saturday 09:00 - 17:00

Telephone

+886225994881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全星物理治療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全星物理治療所: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