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2024
泊喬和英男是我在金門服務時的堅強戰友,除了平時的醫學與生活八卦討論外,泊喬不定時也會分享很棒的書單給我們
這次他分享的書為「 心,與心臟的人類史」,甫看到他推薦,我就購買了電子書,不過因為日常生活繁忙 (惰性? ),因此佳作還靜靜的躺在陳醫師書庫中😂
看了泊喬精闢的推薦文後,更覺得慚愧,專研心臟的醫師居然差點錯過這本好書,因此藉這個機會分享給大家,也提醒自己閒暇時別忘欣賞洗鍊的醫學人文。
最後再稍微介紹一下 喬喬看癮科學。廖泊喬
泊喬是台大畢業的精神身心科醫師,同時也是作家,在平時臨床業務繁忙之餘,還能投身於寫作,非常令人佩服!除此之外,泊喬醫師的身材也非常的好,讓陳醫師不只是佩服,還非常羨慕阿🫣
就等陳醫師拜讀完佳作,也來和大家分享心得吧😏
#心臟科學 #心與心臟的人類史 #喬喬看癮科學 #廖泊喬醫師 #鄭英男醫師
【什麼都和「心」有關—《心,與心臟的人類史》】
一開始看到這本書,想說和自己沒什麼相關,趕緊推薦給好戰友心臟內科 #鄭英男醫師 和 心臟血管外科 陳柏菘醫師。不過,邊翻閱,邊越覺得有味道,作者文森‧費格雷多(Vincent M. Figueredo)是心臟科醫師,厲害的是,他除了從醫學來看心,還從各個角度觀「心」,真有趣。
雖然精神科不負責胸腔內的心,自己也想知道:心,怎麼與「心情」連結在一起?為什麼不說肝情、腎情或是肌情(好像有這麼說法!?)呢?書的副標是「從靈魂駐處、情緒載體、情感意象、血液幫浦到心腦連結,心臟的文化圖象與科學演變」,討論心、神、靈、生命如何被結合在一起。
首先是心與生命的連結。多個不同的古文明中,最早的心臟,就和「生命」連結在一起。平日古人感覺得到脈搏,而死後發現心臟不在跳動,自然而然就把「心」與「命」連結在一起。進而想像,心臟是人體的「中心」,透過血管連接到身體各部位。黃帝內經寫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就是把心放在最中「心」、最重要的位置。
那心與靈魂的關係呢?靈魂也是藏在心中嗎?「心」智能力,是不是代表思考、理智、感知、情緒,這些都由「心」主導呢?蘇美人、埃及人、中國人、印度人、羅馬人等多數古文明中,不約而同直指「心」,亞里斯多德就覺得「感知力的運作原則和靈魂自我滋養的能力,必定在心臟」,而這樣想的背後原因可能是什麼?
或許,很直觀地想,一個人若是緊張時,身體常明顯地感受到心跳加速、心悸、心律異常、甚至心臟停止跳動。當全身四隻都發冷時,最溫暖的是心臟所在的胸膛,是熱能提供的源頭,是身體運轉的起源。或許都讓人們覺得「心」與「靈」也密切會關。
再來,「心」與情緒的「情」呢?生氣的時候,心跳可能變快;被愛情沖昏頭時,整個人坐立不安、心臟撲通撲通地跳。中文更是有趣,形容情緒時,常會用上「心」這個字。「心」明明是身體的一部分,用詞卻用「心情」,而不是身體的其他部位,換句話說,不同文化中,「心」似乎成了主掌情緒的所在。心情不好時,「心」就受害,除了會擔心、傷心、憂心、煩心,還會心酸、心痛、心碎、心病,甚至心死。臺語也會用「心肝頭緊緊/咂咂」「心肝頭拍結毬」來形容。過往概念與文字傳承下,可以發現「心」與「情」分不開。
但明明這些都是「腦」所負責的啊?慢慢看,會看到作者給出的答案。
整本書中分成五個章節,剛剛這些心臟在不同古文明中的意義,都在第一部〈古代的心臟〉之中,後面分別還有第二部〈心臟走向黑暗,爾後迎來光明〉談心臟在科學與解剖生理學上的發現與進展;第三部〈心「藝」〉談藝文音樂中的心;第四部〈心臟入門〉則回到心臟學本身的介紹,心音、心臟病、心電圖、心臟衰竭各種五花八門二房二室的心;最後第五部〈近代的心臟〉則談最近的發現,手術的進展與心臟的展望,有趣的是,作者將「心」與「腦」重新連結在一起!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或許,下次聽到嘹亮的鳥鳴聲,更知道杜甫「心驚」所為何來!
日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