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06/2025
《我們怎會這樣想》系列💔❤️🔥
🌈 發脾氣背後的無力感
A女:我婆婆實在很難搞,別看他這樣,照顧她時,嘴巴很壞。
聽者:這樣啊!那你怎麼回應?
A女:我會叫我婆婆去房間,我不想跟他說話。我最近不知道怎麼,常常莫名地發脾氣。我先生也跟我說,你怎麼老是生氣。我覺得,我可能也是更年期。
以上的對話,是一位送走照顧20年肌萎症孩子的媽媽的煩惱。她在送走孩子後接續地要照顧年老的婆婆。
總是把時間給出他人,沒了自己的A女,對自己的現況和未來沒有了自信,那份懼怕,只能用發脾氣來發洩。
A女的遭遇,不僅僅年輕時要陪伴著一出生就生病的孩子,其間又遭逢媽媽失智,丈夫因生意失敗而信用破產。在完成孩子的照顧責任後,對自己的未來沒了自信而感到空虛,讓她凡事提不起勁,縱使自己可以決定不擔負起照顧婆婆的責任,但她一方面不忍心婆婆沒人顧;一方面又害怕走入社會。
A女內心深處的懼怕,她自己也自言「我什麼都不會想去做」。
面對A女,身為諮商師,此刻也只能抱抱她。雖然,我堅信只要放過自己,不管人生的條件有多惡劣,只要念頭一改,我們都有機會成為尼采口中的「超人」。
日本名僧草薙龍瞬,他的暢銷書《不反應練習-佛陀的超合理思維,讓煩惱都消失》中談到煩惱來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 、五陰熾盛。
「痛苦」是人生的必然,佛陀要我們徹底理解人痛苦的來源—是被自心桎梏住,佛陀認為當我們能徹底正確理解痛苦的來源,就是佛陀所到的境地,就是「解脫」。
「解脫」意味著自由和解放。
但身為人,我們面對那八苦,非一句話即能了然的,而是長期地訓練自己去了解「真實」。
給A女,只能讓她感受到人間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