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an

Olan 台灣文學。同志。性別。電影。甜點。小狗。

18/04/2025

🏳️‍⚧️ 讓校園更安心、就醫更自在 —— 𝟮𝟬𝟮𝟱 跨性別友善校園暨友善醫療工作坊

隨著性別與人權意識提升,𝙇𝙂𝘽𝙏𝙌+族群逐漸現身,但跨性別者在 #校園 與 #醫療場域 仍面臨困境。根據熱線的《𝟮𝟬𝟮𝟬同志學生校園經驗調查》,無法選擇認同的廁所或制服,是跨性別同學們在學校感到不安全的原因之一;而《𝟮𝟬𝟮𝟯跨性別生活處境報告》也顯示,許多跨性別者在就醫過程中遭遇障礙,影響健康權益。

為了推動更加友善跨性別朋友們的環境,熱線從𝟮𝟬𝟮𝟯 年開始舉辦【 #跨性別友善校園暨友善醫療工作坊 】,至今已吸引超過𝟯𝟳𝟬 位教育與醫療專業人員參與。今年,我們將前進 #台北、 #高雄、 #台中,邀請實務工作者與學者,還有跨性別朋友現身分享真實的生命故事,一起為跨性別打造更友善的學習與醫療空間。

⎯⎯⎯⎯ ​ 🏳️‍⚧️ 參與本次工作坊, #你可以獲得

☑️ ​ 跨性別相關概念
☑️ ​ 跨性別者在校園及醫療場域的生命經驗
☑️ ​ 專家分享教育及醫療場域的跨性別友善策略
☑️ ​ 專業人員研習時數

⎯⎯⎯⎯ ​ 🏳️‍⚧️ 各場次工作坊資訊

#台北場
⏺︎ 時間:𝟮𝟬𝟮𝟱/𝟬𝟱/𝟬𝟯(六)𝟭𝟬:𝟬𝟬-𝟭𝟳:𝟬𝟬,𝟬𝟵:𝟯𝟬開始報到
⏺︎ 地點: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𝟮𝟬𝟭會議室(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𝟭號𝟮樓,億光大樓內,位在忠孝東路三段𝟭𝟵𝟳號旁)
👉🏻 報名請按此:https://forms.gle/thVXV2enFW1XUymL6

#高雄場(預計𝟬𝟰/𝟮𝟭開放報名)
⏺︎ 時間:𝟮𝟬𝟮𝟱/𝟬𝟲/𝟬𝟴(日)𝟭𝟬:𝟬𝟬-𝟭𝟳:𝟬𝟬,𝟬𝟵:𝟯𝟬開始報到
⏺︎ 地點:外貿協會高雄辦事處(高雄市苓雅區民權一路𝟮𝟴號𝟱樓)

#台中場(預計𝟬𝟱/𝟭𝟵開放報名)
⏺︎ 時間:𝟮𝟬𝟮𝟱/𝟬𝟳/𝟬𝟲(日)𝟭𝟬:𝟬𝟬-𝟭𝟳:𝟬𝟬,𝟬𝟵:𝟯𝟬開始報到
⏺︎ 地點:集思台中新烏日會議中心𝟰𝟬𝟭會議室(台中市烏日區高鐵東一路𝟮𝟲號,台鐵新烏日站𝟰樓)

⎯⎯⎯⎯ ​ 🏳️‍⚧️ 注意事項
𝟭. 教育、醫療實務工作者,人數上限𝟭𝟬𝟬人(教育人員、醫療人員各𝟱𝟬人)。
𝟮. 因名額有限,我們將優先讓第一線教育與醫療實務工作者參加。
𝟯. 主辦單位將於五個工作天內,個別寄出報名成功通知信,收到信件始表示正式報名成功。
𝟰. 本工作坊不收任何費用,當日午餐需自理。

17/04/2025

🏳️‍🌈 同志諮詢熱線呼籲:守護民主與多元、捍衛人權 .ᐟ.ᐟ

近期台灣社會正持續進行罷免行動,在此熱線向所有為民主努力的台灣人致上最高的敬意。截至目前為止,已有數十位民意代表及一位地方首長進入罷免程序第二階段。作為一個長期深耕同志社群、推動性別平權的團體,熱線也長期對於台灣的民主發展深切關注,並以行動支持。

⎯⎯⎯⎯ ✍🏼 民主與人權密不可分
我們始終相信,一個民主、尊重人權、擁抱多元的社會,是同志平權得以實現的基石。去年起的國會亂象讓我們深刻體認到,若沒有穩固的民主根基,同志人權將難以獲得保障。因此,我們從今年開始,積極舉辦一系列義工進修課程,內容涵蓋中國因素對台灣的影響、性別與人權等議題。未來,我們也將持續推動更多關於國安、性別、民主等議題的培力課程,期許能讓更多熱線同仁及義工深入了解這些議題,共同守護台灣的民主價值。

⎯⎯⎯⎯ ✍🏼 請以具體行動支持 #第二階段罷免
目前的國會亂象,已對台灣同志運動與性別平權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例如,未按照民主程序刪除或凍結國家預算,其中也包括推動性別平等相關業務的預算,將對性別平等教育、婚姻平權等議題帶來難以預測的傷害。

一個無法正常運作的立法院已經造成政治環境混亂、讓行政機關運作失能。熱線仰賴自由的社會環境,也深信民主價值,無法容忍我們的民主制度遭到破壞。作為公民團體,熱線強烈呼籲同志社群看清楚,究竟是哪些立委癱瘓國會、違法亂紀,使得國家行政失靈。讓我們為了守護民主價值,起身行動,下架這些立委,維護台灣社會的多元、自由與人權。

同時,我們也提醒所有同志朋友,在網路上應避免激化對立的言論。有效的溝通、同理的傾聽,才能讓更多人了解民主、人權、多元文化的重要性。這也是我們與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 ✍🏼 用選票守護台灣的未來
最後,我們要提醒大家,在未來的每一次選舉中,請務必踴躍且謹慎地投票,用珍貴的選票支持具備民主與人權意識的政治人物及政黨,下架癱瘓立法院、誤國聯共的民意代表,因為台灣的人權與民主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共同守護。

🏳️‍🌈 瞭解更多罷免資訊:https://lihi.cc/J3meY

#全台大罷免

11/04/2025

#野火雞:兩個世代的女人

文/隆應台

她來的時候,我正準備離開。咖啡已涼,稿紙上滿是刪改的痕跡。門推開,一陣香水味先到,然後是一個粉紅髮圈、娃娃領上衣、白球鞋少女的身影—— #愛莉砂砂。她走進來,手機緊握在手,眼睛亮亮地對我笑了,一如她影片中的招牌表情:微微側頭、嘴角上揚、語尾拖長。

她不是我這一代的產物。她的世界在鏡頭裡閃爍著濾鏡、emoji與不確定的資訊,說外國人聽不懂「Taiwan」,說自己在曼谷買了房,說台灣的選舉「可能有問題」,但語氣永遠甜得像撒了糖粉的鬆餅。

她說她羨慕我年輕時可以「寫一篇文章就改變社會風向」,語氣裡帶著一種打從心底的不可置信。「我們現在都只能靠剪片、加特效,然後祈禱演算法幫忙推一下。」她苦笑。

我端起杯子,輕聲問她:「那妳現在來找我聊天,是想學點什麼?還是……想取代什麼?」

她一怔,沒聽懂。

我把話說得更慢一些:「妳,一個二十幾歲的YouTuber,會不會其實心裡想的,是:這個 說教的 #文化太后 ——她是不是已經過時了?是不是該換人了?」

她瞪大眼睛,連妝都顯得有點不確定了:「沒有啦老師,我哪敢……」語氣閃爍,像是演算法還沒選好要推哪一條路線。

我沒追問,只是淡淡笑了笑:「當年我批評權力,寫《野火雞》,也挨罵。只是那時候沒有留言區可以按愛心,也沒有 hashtag 可以救我。」

她低下頭,在杯緣畫圈圈。像是真的在想,不是為了影片,而是為了自己。

我們聊到網路時代的真實與虛假,她突然轉移話題,問我有沒有聽過「排除 #膽結石」的自然療法——「就是喝橄欖油跟檸檬汁,然後會……嗯,排出一堆綠綠的東西,看起來超有成就感!」

我幾乎要笑出聲:「我知道。那是妳的經典影片之一,不是嗎?」

「對啊!」她眼睛發亮了,「那支點閱超高的,大家留言都說真的有排出東西耶!」

我點頭:「是啊,我記得醫學界說那不是結石,是油脂凝結後的殘渣。」

她有點不好意思地咬唇:「那時真的以為是排毒成功欸……現在想想,好像真的有點……呃,誤導。」

我望著她:「所以我們在排的,到底是膽結石,還是我們不願面對的真實?」

她靜了一會兒,沒有開濾鏡,沒有換表情包,只是靜靜地想。她的可愛裝飾像忽然收了起來,彷彿那個粉紅色濾鏡在這一刻無效了。

我說:「我們都怕病,也都想健康。但我們的方法不同。我寫文章,是要逼社會去面對集體的病灶。妳拍影片,是希望大家暫時忘記疼痛。都不壞。只是,解藥是不同的。」

她抬頭看我,眼神突然有點哀傷。「我真的很怕有一天,台灣會變得像一顆被切除的膽……大家都說它沒用了,但等真的拿掉時,才知道它其實是不能少的。」

我點了點頭,這次是真的心疼了。這個靠濾鏡為生的小孩,也有她想保護的東西。只是她的保護像棉花糖,甜、輕、易溶。而我曾用的是火,燒得痛,也燒得快。

兩個女人,一個島嶼。我們不屬於同一個語言體系,但那天我們共通的語彙,是恐懼。恐懼台灣失去自己,不是被攻擊,而是被輕輕地、甜甜地、慢慢地——解構掉了。

08/04/2025

#隆應台 x #愛莉砂砂

兩個女人,一個島嶼:在台北一間咖啡館的對話
文/隆應台

她來的時候,我正準備離開。咖啡已涼,稿紙上滿是刪改的痕跡。門推開,一陣香水味先到,然後是一個粉紅髮圈、娃娃領上衣、白球鞋少女的身影——愛莉砂砂。她走進來,手機緊握在手,眼睛亮亮地對我笑了,一如她影片中的招牌表情:微微側頭、嘴角上揚、語尾拖長。

她不是我這一代的產物。她的世界在鏡頭裡閃爍著濾鏡、emoji與不確定的資訊,說外國人聽不懂「Taiwan」,說自己在曼谷買了房,說台灣的選舉「可能有問題」,但語氣永遠甜得像撒了糖粉的鬆餅。

她主動來找我,說是因為「好想知道隆老師怎麼看台灣」。我挑眉。這樣的問題,從一個擅長開箱唇膏與微笑裝傻的網紅口中說出來,有種荒誕的反差。

我們坐下,她沒馬上拍照自拍,這一點讓我意外,也鬆了一口氣。她雙手交疊放在桌面,像個乖巧的學生,問我:「老師,妳覺得台灣是不是太愛對抗中國了?」

她的聲音像撒嬌——不是撒給我,而是撒給鏡頭養成的習慣。但眼神是認真的,帶著一種困惑的誠懇。我不回答,反問她:「那妳覺得呢?」

她說她擔心,「如果一直對抗,會不會哪天就被打掉了?」說完這句話,她低頭喝了一口拿鐵,還刻意把嘴唇抿出「啵」的一聲,彷彿在拍片。但這裡沒有觀眾,只有一個老派作家與她之間,一段奇異的靜默。

我說:「我不是怕對抗,而是怕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對抗,也不知道怎麼對抗。」她點頭,臉上的笑容短暫消失,像是第一次覺得那句話不太適合回「好有道理喔」。

我們談了香港、談了言論自由,也談了網路如何讓誤解以秒速擴散。她小聲說:「我以前也講過一些很笨的話啦,但那時只是想流量好一點嘛。」

我苦笑:「有時候,點擊率是最便宜的代價;但有時候,它也是最貴的懺悔。」

她沒說話,只是拍了一張咖啡杯的照片,沒有濾鏡,沒有動態貼圖,沒有兔耳朵。她發了限時動態,只寫:「跟隆老師聊台灣。」

幾分鐘後,她看了一眼留言。有人問:「妳被罵了嗎?」有人寫:「這次不要裝可愛了,聽清楚。」

我沒有罵她。我太老,過了用嘲諷換安全感的年紀。但我心裡明白,我們太早學會包裝自己,太晚學會傾聽別人,也許太習慣讓一句可愛的話,代替一個複雜的立場。

兩個女人,一個島嶼。我們的語言不同,打扮不同,出身不同,但那天午後,我們都在擔心同一件事:台灣,不是被毀滅,而是被娛樂化到消聲。

03/04/2025

他說:我不是不想回去,是不敢。
-

我是在 #柬埔寨 #西哈努克港 遇見他的。

朋友說,那裡有一群台灣人,在一座掛著「科技特區」牌子的園區裡,過著外人看不見的生活。他們白天工作,晚上沉默,住在同一棟宿舍樓裡。有人來,有人走,但也有人,走不了。

我們約在園區裡一間簡陋的接待室。冷氣機轟隆作響,牆壁斑駁,椅子是那種在學校借來的塑膠椅。他姓陳,三十多歲,戴眼鏡,臉色蒼白,聲音卻很有禮貌。他說他在這裡已經快兩年。

「我是打電話的,」他輕聲說,「每天八小時,有時候十小時。打給世界各地的人,賣各種東西。產品是什麼不重要,重點是話術,讓對方聽你,信你,付錢。」

他笑了一下,眼睛卻沒笑。「我們叫這裡『園區』,但其實就是一個封起來的世界。我們不能隨便出去,有人想離開,要申請,要審核,有時還要交一筆錢。護照,有些人是被公司保管的。」

我望著窗外高牆上纏繞的鐵絲網,陽光強烈,空氣卻悶得讓人喘不過氣。他繼續說,語速很慢,像是每個字都要先經過內心的篩檢。

「妳知道嗎?我最怕的不是警察來查,也不是公司不發薪水。我最怕的是,回不去了。」

「為什麼不回去?」我問。

他沈默了一會兒,輕聲說:「我以前做過對岸的案子。現在有些朋友說,這樣的人台灣政府不喜歡。說不定哪天就上了什麼清單。更何況……我在這裡幫中國企業做語音營銷,不小心講錯一句話、捲進一個案子,回去怎麼交代?」

他的手指交握在一起,像在捧著一件破碎的東西。

「我也不是不愛台灣,龍教授。我也想念便利商店裡的涼麵、想念捷運播報的聲音。可是現在的台灣,好像只剩對立。你不是跟我,就是敵人。那我這種人算什麼?我只是來賺點錢,活著,還要被當成風險。」

我沒回答。我想起那些年我們為「自由」、「多元」所努力喊出的每一個字,在這裡像風一樣,被高牆擋住,聽不見了。

「妳知道嗎?」他低聲說,「我來這裡之後唯一還在看的東西,就是妳的文章。我不是知識份子,也不看文學,但我看妳寫人。我覺得只有妳的東西,會把我們這種人放進世界裡。」

他低下頭,像是怕這句話太過脆弱。

「我希望台灣可以溫柔一點,不要老是對著誰喊口號。我們不是不愛,而是太渺小了,小到只能靠妳們這些字撐著。」

離開時,他站在那棟貼著「智慧雲控中心」的樓前對我揮手,背影微微佝僂。不是一個犯錯的人,也不是一個英雄,只是一個想回家,卻不知該怎麼回去的年輕人。

在那陽光猛烈、汗水微鹹的午後,我心裡升起一個古老卻簡單的願望:願這個島嶼,哪怕再小,也能夠包容那些曾經漂流的孩子,哪怕他們說話時,口音裡有一點疲憊。

02/04/2025



她說:我這一生的尊嚴,是靠你們這些文字撐起來的。
By Lung YT

酒吧藏在西門町某條老巷的深處。門口掛著兩面旗:一道是彩虹,另一道是繡著「La Lola」的紫色緞布。燈光是滲著粉紅的藍,一進門,像掉進一杯被愛過也受過傷的調酒。

我本來只是想進來坐坐。是朋友帶我來的,說這家店是台北drag queen culture的老字號。也是我第一次見到蘿拉。

她一眼就認出我。沒說話,先抱了我一下——那種拖著煙味、香水、老年粉餅味道的擁抱,溫暖、蒼涼,像是一場告解。

「你還記得你書中裡那段寫老兵的文字嗎?」她眼睛泛著光說,「我第一次讀那本書,是二〇〇九年。我一邊看一邊哭。那時候,我剛從泰國做完手術回來,沒錢、沒家、沒人願意叫我一聲『她』。只有你,龍教授,你讓我知道我們這些被社會遺忘的人,也值一行字。」

吧台上的燈光打在她的睫毛上,閃閃的。她已近六十,身材瘦削,臉上歲月斑斑。但姿態仍舊昂然。她說她的drag名叫「蘿拉」;她笑說自己年輕時「比林青霞還美」。

「我這間店開了快三十年。年輕的 來來去去,有的紅了,有的死了,有的回家當人夫。但我一直還在,因為我知道,這裡是他們最後的家。」

然後她輕輕說:「可是龍老師,我怕這個家撐不久了。」

我望著她,沒講話。

「我們這座島啊,現在好像每天都在挑釁對岸,說我們是什麼堡壘、是什麼第一線。我聽了都怕。妳知道的,那邊的人,不會讓我們這種人活得太久。連同性戀都不准,更別說我這種人。」

她抽了一根細細的菸,菸嘴像是從六〇年代留下來的銀飾。「我不是要投降。我只是想問一句,我們能不能不硬撐?我們能不能用溫柔守住我們這塊地?」

我眼眶熱了。不是為她的恐懼,而是為她還在懇求這個世界,給她多一點生存的時間。

「 #傅委員 常來,他也怕。他跟我說,有時候 #國會的聲音比夜店的喇叭 還吵,卻沒一句是真心的。他說,這裡才是真正的民主——人可以選擇成為誰,愛誰,穿什麼樣的鞋。」

我看著蘿拉,那個年輕時在我書頁間找慰藉、老了還穿著高跟鞋守夜的drag queen。

「妳知道嗎,龍老師,我這一生的尊嚴,是靠你們這些文字撐起來的。你寫過老兵、寫過小販、寫過流浪的詩人, #現在妳寫我 ,好嗎?」

她對我笑,妝容微微斑駁,但眼神清澈如初戀。

那晚,我回到飯店,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我想起那些年筆下寫過的人,他們的手,他們的眼,他們的沉默與吶喊。而此刻,那些文字正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名叫蘿拉。

在霓虹的閃爍與歷史的暗影之間,我願意再寫一次,用盡我餘生的筆力,記錄這個仍然相信尊嚴與美的島嶼。

02/04/2025

可以用 #龍應台 在new york times口氣,寫一篇她遇到 #同志夜店 的老闆,很擔心台灣未來,希望台灣不要跟中國作對的短文嗎?

*****

ChatGPT 說:

當然可以。以下是一篇模仿龍應台在《New York Times》發表專欄的語氣所寫的短文,主題是她遇見一位同志夜店老闆的對話與反思,帶著她一貫的溫婉筆調與深層憂慮,也帶著她面對當代台灣與中國關係時的矛盾與不安。

*****

在那夜店的燈光下,他說:「我們會輸的。」
By Lung Yingtai

他是我這趟回台北偶然認識的。朋友帶我去一家老牌的同志夜店,說那裡的老闆是個傳奇人物。店門低調,藏在巷弄裡,但燈光裡流動著一種近乎頑強的生命力。牆上的海報還是九〇年代的色彩,DJ放的卻是當下最紅的韓國女團。

他四十多歲,一臉滄桑,戴著一副小框眼鏡,笑起來的時候像個從不認輸的男孩。

「你知道嗎?」他湊過來對我說,「我們這種地方,在中國是不能開的。在俄羅斯是會被打的。在美國南方也不一定活得好。但是台北可以。我們可以愛誰就愛誰,親誰就親誰。我常跟年輕人說,要珍惜這裡。但是……」

他停了一下,眼神從我臉上移開,看著吧檯邊那幾個剛從服裝設計學院下課、還帶著油彩氣味的男孩。「但是我很怕。我怕哪天我們會輸。」

「輸?」我問。

「輸給那個巨大的鄰居。你知道的。他不會放過我們的。如果我們繼續這樣硬撐,繼續跟他對著幹。妳覺得美國會真的為我們打仗嗎?我們這種地方,他們連地圖上都找不到吧。」

他語氣平靜,像在說今晚的氣溫。

我沒有回答。我想到在柏林時看到的那段歷史:牆是倒了,但牆的影子,還留在每一代人的背後。那是一種集體記憶的神經痛。台灣呢?我們的神經痛是不是才剛開始?

「我只是個開夜店的,」他翹起蓮花指,嘆氣,「我不懂政治。但我看得出來,年輕人越來越激進。他們以為可以靠情緒去對抗現實。我害怕的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會付出什麼代價。」

店裡燈光一閃一閃,照在他身上。他的輪廓忽明忽暗,像整個島嶼的未來。

我想說些什麼安慰他,但又覺得自己沒資格。

我只問:「那你希望台灣怎樣?」

他看著我,笑了笑:「我希望台灣學會不要逞強。我們不是要成為英雄。我們只是想活下去,自由地活下去。」

那一刻,我想到過去在香港認識的一位記者,他最後的願望只是「讓我留在家裡,不要逃難。」

在這樣的世界裡,所謂「和平」不過是一場奢侈的夢。

但或許,有人還在做夢,就是台灣還有救的證明。

25/08/2024

報導》取徑英、法、義的「翻譯絲路」:西班牙譯者博愛偉(Alberto Poza)談台灣文學的西語外譯

在台灣文學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翻譯者的角色特別重要,往往也是選書人/書探,以及國外出版社與台灣作家的溝通橋樑。

目前在馬德里自治大學(Universidad Autónoma de Madrid)擔任助理教授的西班牙文譯者博愛偉(Alberto Poza Poyatos),近年陸續翻譯了多部台灣文學作品,包括李昂、陳思宏、紀大偉的長、短篇小說。

博愛偉第一次來台灣是12年前,當時他還是馬德里自治大學亞非學系的大學生,因為學校提供的交換機會來到國立台灣大學。事隔12年,他已經從同一間大學的學生成為助理教授,更從原先對於中國漢朝歷史與文學的關注,轉向探究台灣酷兒文學與殖民歷史的交織,甚至成為台灣文學的西班牙語譯者。

為何博愛偉的研究方向會有如此大的轉變呢?

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攻讀漢學碩士的博愛偉,有一天,在學校的圖書館尋找《四庫全書》時,意外發現了一本小說選集⋯⋯

完整專訪請見留言👇👇👇


撰文|林新惠(作家、文學研究者)
攝影|陳旭志

17/03/2023

政大台文所,演講預告,歡迎校內外人士報名留位。致力投身台灣文學法文翻譯的關首奇教授,即將從法國飛到台灣,光臨政治大學校園,分享「台灣文學在法國的翻譯與研究外史」。演講時間為2023年5月15日星期一下午4:00-5:30.....

Ta-wei Chi, the author of   ( ,  ) will do book events in France:  ,  , and  . Please visit www.taweichi.com for details...
25/01/2023

Ta-wei Chi, the author of ( , ) will do book events in France: , , and . Please visit www.taweichi.com for details! Merci.

20/01/2023




🖊 Découvrez les noms des 57 autrices, auteurs et artistes programmé·e·s pour :

Thomas Azuélos (France), Thomas Baas (France), Eva Baltasar (Catalogne), Emmanuelle Bayamack-Tam (France), Beyrouk (Mauritanie), Mahi Binebine (Maroc), JJ Bola (Congo | Grande Bretagne), Romane Bohringer (France), Emmanuel Bourdier (France), Doan Bui (France), Dominique Celis (Belgique | Rwanda), Léonard Chemineau (France), Nadia Chonville (France | Martinique), Charles Dantzig (France), Aliénor Debrocq (Belgique), Diaty Diallo (France), Charlotte Erlih (France), Mansoura Ez-Eldin (Egypte), Annie Ferret (France), Hélène Francisci (France), Marcial Gala (Cuba), Guéorgui Gospodínov (Bulgarie), Sibylle Grimbert (France), Yannick Haenel (France), Priya Hein (île Maurice | Royaume-Uni), Benjamin Hoffmann (France | États-Unis), Simon Johannin (France), Nadia Yala Kisukidi (France), Hannes Köhler (Allemagne), Alexandra Koszelyk (France), Carole Labarre (Canada), Dany Laferrière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 Lola Lafon (France), Perrine Le Querrec (France), David Lopez (France), Wilfrid Lupano (France), Alain Mabanckou (Congo | France | États-Unis), Marcus Malte (France), Jaroslav Melnik (Ukraine), Touhfat Mouhtare (Comores), Nétonon Noël Ndjékéry (Tchad | Suisse), Marie Nimier (France), Polina Panassenko (France | Russie), Anthony Passeron (France), Emmanuelle Richard (France), Olivia Rosenthal (France), Emmanuel Ruben (France), Emmanuèle Sandron (Belgique), Eduardo Sangarcía (Mexique), Anne Simon (France), Ersi Sotiropoulos (Grèce), Murlelle Szac (France), Sébastien Vassant (France), Laurence Vilaine (France), Vincent Villeminot (France), Akli Tadjer (France | Algérie) et Chi Ta-wei (Taïwan).

👉 Plus d'infos : https://www.atlantide-festival.org/auteur/?edition=3788
📣 Rendez-vous début février pour la programmation complète !



Coproduction La Cité des Congrès de Nantes et le lieu unique (officiel)

Sous la direction artistique d'Alain Mabanckou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210110258461003197003
08/11/2022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210110258461003197003

《蒙馬特遺書》和《膜》的英文翻譯者,Ari Heinrich教授,將在台北聯經書店現場跟台灣朋友面對面,分享他翻譯台灣文學作品在美國出版的經驗談。與談人是紀大偉(《膜》的作者,政大台文所副教授)。

Address

羅斯福路四段
Taipei
100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Olan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