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醫學讀書筆記 Taiwan Spine

脊椎醫學讀書筆記 Taiwan Spine 學習、創新、質疑、挑戰、反省、不斷進步。

📚脊椎|健康專欄|期刊閱讀|手術細節|疾病衛教

🌟熊偉 醫師介紹 https://taiwanspine.com/about
🌟新光醫院 骨科&脊椎外科 主治醫師
🌟看診掛號 https://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脊椎內視鏡醫學會 教育委員
🌟脊椎內視鏡輔助裝置發明人&專利擁有人
🌟脊椎側彎關懷協會理事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導師、部定講師
🌟台北榮總骨科住院醫師&總醫師
🌟台北榮總脊椎外科研究醫師&特約主治醫師
🌟美國Mayo Clinic進修

16/10/2025

影像、手術、標本一次看
【完整影片放在留言處與 YouTube 🎥】

「怎麼看 MRI 上的椎間盤突出?」
今天就帶大家一起看清楚,椎間盤突出是怎麼壓到神經的,以及在脊椎內視鏡手術裡,我們又是怎麼一點一滴把它「移除」的。

🧠 MRI 怎麼看椎間盤突出?
在核磁共振(MRI)上,椎間盤會出現在椎體之間一個黑白分明的橢圓狀結構。在 T2 加權影像中,健康的椎間盤中心(nucleus pulposus)會呈現亮白色。當椎間盤退化或破裂時,亮白的部分變暗,而破裂的椎間盤組織會往後凸出,壓迫到旁邊的神經根。有時候我們會看到神經根被「擠到一邊」,那正是造成腿麻、腿痛的真正原因。

🔍 內視鏡下看到的椎間盤突出長什麼樣?
當鏡頭進入椎管內,你會看到神經旁邊那團組織,那就是突出的椎間盤。
手術時,我們會用器械將它取出,讓被壓迫的神經重新「呼吸」。

🩺 取出的椎間盤長什麼樣?
當我們把它拿出體外時,你會發現:
它可能是一整塊,也可能分成好幾塊。這些爆出來的組織其實正是造成你長期痠麻疼痛的元兇

💬 想看完整過程影片
👉 放在留言處與 YouTube 頻道中

🏥 新光醫院 熊偉醫師
🌐 網路掛號: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14/10/2025

🩸 罕見案例《黃韌帶血腫》
完整影片請見留言區或Youtube連結

大家常聽到的脊椎狹窄原因,可能是「骨刺」、「椎間盤突出」、「小關節囊腫」或「黃韌帶肥厚」。
但是你知道嗎?黃韌帶也會「出血」,而少數案例,這種出血會逐漸累積形成一個無法身體自行吸收的血塊組織、慢性發炎壓迫神經產生嚴重症狀需要手術的疾病。
📌 什麼是黃韌帶血腫?
黃韌帶位在脊椎後方,緊鄰脊椎神經。像一條彈性帶子連接上下的椎板,平常它血管非常少,幾乎不會出血,但如果韌帶因為年齡退化、長期磨損或外力影響產生微小撕裂,就可能在韌帶內出血,形成「血腫」,進而壓迫到脊髓或神經。
因為發生率極低,很多患者一開始症狀會被誤認為是一般椎間盤突出或脊椎狹窄或小關節囊腫。
文獻統計,患者多半是中老年男性,病程通常是慢慢惡化,不像急性硬膜外血腫那麼快。
🧠 症狀會怎麼表現?
根據已發表的病例,黃韌帶血腫最常發生在腰椎,其次是頸椎,胸椎則是最為罕見。
若在腰椎,症狀可能包括:
• 腰或背痛
• 影響節段相關的上下肢痠痛麻、無力
• 嚴重時影響走路,甚至大小便功能
🎥 我們這位病人,就是因為罕見的黃韌帶血腫導致下肢嚴重痠痛難耐、走路困難。
在影像檢查發現病灶後,我們團隊評估自己團隊的能力與過往也分過很多神經沾黏的底氣,我們決定採用全內視鏡移除這個病灶。
✅ 病人手術後神經症狀立即改善
✅ 隔天就能出院回家
💡 傳統移除這類血腫,常需要較大的切口與肌肉剝離,恢復期必然較長;而內視鏡手術不但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還能清楚看到病灶,確保移除徹底。
🌟完整影片:https://youtu.be/QPOiwCS3DEQ?si=Hr0HXeYKh364UgqK
🌟熊偉 醫師介紹 https://taiwanspine.com/about
🌟新光醫院 骨科&脊椎外科 主治醫師
🌟看診掛號 https://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12/10/2025

【病人故事】(完整影片看留言處)
「終於找到原因了」──一位75歲患者與罕見脊椎疾病的故事

「我真的不是想偷懶,是因為一走就痛,一站就麻……」
七十多歲奶奶第一次走進診間時,是家人推著輪椅,表情帶著一絲無奈說的話。

她說,一年前開始,右腳出現劇烈的痠麻痛,從小腿一路延伸到腳底。
一開始只是走久了不舒服,後來連走幾步路都變得困難。
最後,乾脆放棄行走,靠著輪椅出門。

在那之前,她幾乎看遍了各科醫師。
從復健科、神經內外科、骨科到疼痛科,做了各種檢查——X光、腰椎胸椎頸椎MRI、甚至大腦核磁共振。
結果報告都說「沒看到什麼問題」,影像判讀也只寫一些無關痛癢的退化、稍微壓迫等等。
她甚至試過打神經增生針、打類固醇,但都「完全沒效」。

直到有一天,有人介紹她來我們門診。

我們一打開她的X光,就覺得這個腰椎的結構「哪裡怪怪的」。
再仔細打開之前那份「大家覺得還好」的核磁共振,
一眼就看出——這正是典型的 Bertolotti Syndrome(貝托洛蒂症候群)。

這是一種先天性下腰椎構造異常,
腰椎第五節(L5)的橫突長得太大,
與薦骨(sacrum)形成了異常關節,
壓迫了旁邊的神經。
偏偏這種情況在一般MRI裡非常容易被忽略,
因為多數醫師會專注在「椎間盤」或「椎管」的地方,
而不是這個「橫突與薦骨交界」的區域。

確診後,我們安排了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手術。
透過小小的傷口,鏡頭直接進入病灶,
將那條被異常骨頭擠壓、紅腫的神經仔細鬆解。

手術隔天,奶奶開心地告訴我們:
「醫師,我那個麻的感覺有比較退了!」
原本24小時麻木的右腳,終於開始恢復知覺,
也能下床站起來。

接下來,她持續復健、重新訓練走路。
看到她從輪椅重新踏出第一步,
那一刻,我們都覺得非常值得。

💡Bertolotti Syndrome 雖然罕見,但並非少見到不存在。
許多患者會被誤以為是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甚至髖關節問題。如果你的症狀一直無法改善、影像看起來又「好像沒問題」,
也許有必要找熟悉脊椎構造的專科醫師,重新檢查一次。

有時候,答案就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新光醫院 熊偉醫師
網路掛號 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彩色影片Youtube連結
https://youtu.be/I6UhGqO06Ms?si=0AusIhnkIJSNjmVv

08/10/2025

如果你的脊椎長處一顆囊腫,壓迫到神經⋯

一起來看看脊椎小關節囊腫(劍鞘囊腫)實際長什麼樣,裡面液體長什麼樣。

https://youtu.be/Bfl2EVwqtk8?si=2cNVt2hPxPUxd3_-

新光醫院 熊偉醫師
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07/10/2025

🎥 一鏡到底,帶你跟著鏡頭潛入人體體內

從皮膚 ➡️ 皮下脂肪 ➡️ 胸腰筋膜 ➡️ 中層肌群 ➡️ 肌肉間筋膜 ➡️ 深層肌群
最後,我們抵達——脊椎神經。

這,就是傳統標準手術與 #脊椎內視鏡 手術最大的差別。
以前必須將這些組織「層層切開」才能抵達病灶,
現在只要透過一支鏡頭,我們就能「潛入」體內,
在最小的破壞下,完成最精準的治療。

這不只是傷口小的問題,而是大幅降低傳統手術切開而合併的沾黏與不必要破壞。

💡新光醫院 脊椎外科 熊偉醫師
👉 網路掛號 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Youtube看彩色影片 https://youtu.be/kKF1DaqxLp4?si=NeUL-eLeXfLH-DIh

03/09/2025

脊椎內視鏡醫學會媒體專訪,讓大家更了解脊椎內視鏡。

掛號連結 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03/09/2025

《脊椎內視鏡醫學會》藉由媒體專訪讓大家更了解脊椎內視鏡。了解他的好也要了解他不是真的一定都是好的。

林口長庚 盧郁仁醫師
高雄榮總 吳育綸 醫師
中國醫大 林枷郁 醫師
新光醫院 熊偉 醫師

掛號: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脊椎內視鏡醫學會

26/08/2025

當神經被壓迫,不只會麻、會痛,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大小便控制。

🔍 從傳統「大切口」到大家熟悉的「微創手術」,其實並不是在追求小傷口,更重要的是:
✅ 保護更多患者不需要破壞的健康組織如肌肉、筋膜、皮膚
✅ 但重點是同時做到完整減壓與融合,而不能因為小傷口偷工減料。

✨【 #內視鏡融合手術】不再只是把原本的大傷口變成小一點的傷口,而是藉由

✔ 幾個小孔,在鏡頭與螢幕輔助下完成手術
✔ 放大視野、完整神經減壓
✔ 內視鏡下植入融合器,重建椎間盤高度
✔ 搭配骨釘固定,提升穩定性與融合成功率
✔ 患者手術過程中非病灶處破壞少,術後恢復更快

📖 完整文章: https://reurl.cc/EQbp1g

📚 脊椎醫學讀書筆記: https://taiwanspine.com/

🎥 Youtube彩色手術影片: https://youtu.be/7saX63OoR78?si=7lOxhtGVPwnPzY02

新光醫院|熊偉醫師
網路掛號 👉 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我的脊椎退化椎管狹窄,我可以不打釘子嗎?】文長3000多字,寫給有緣人看⋯父親節這天,除了祝各位父母父親節快樂外,我想寫一篇很多脊椎有問題的患者都想知道的事。我們先從脊椎融合的百年歷史說起⋯很多腰椎退化性椎管狹窄的病人,拿到手術同意書時看...
08/08/2025

【我的脊椎退化椎管狹窄,我可以不打釘子嗎?】
文長3000多字,寫給有緣人看⋯

父親節這天,除了祝各位父母父親節快樂外,我想寫一篇很多脊椎有問題的患者都想知道的事。我們先從脊椎融合的百年歷史說起⋯

很多腰椎退化性椎管狹窄的病人,拿到手術同意書時看到「打釘+融合」四個字,腦中第一個念頭常常是:
「我不想要打釘子⋯可不可以不要⋯?」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知道——打釘子(脊椎融合)是怎麼來的?理論大廈的根基是什麼🤔

1️⃣ 最早的脊椎融合(1911 年,Albee & Hibbs,美國)

當時主要用於治療 #脊椎結核(Pott’s disease)造成的不穩定與畸形。

方法是用自體骨塊固定脊椎,那時還沒有脊椎手術用的螺絲。

手術目標是讓被侵蝕空掉不穩定的骨頭能再「長在一起」減少不穩定的活動,避免脊椎旁神經受影響被壓迫。

2️⃣ 融合手術拿來應用在退化性脊椎病變(1950–1970 年代)

脊椎融合開始用於退化性腰椎疾病(例如滑脫、嚴重椎間盤退化)。

手術仍然是「純骨融合」,沒有金屬固定物。

病人需要長期石膏或支架固定,臥床數月直到骨融合成功。

3️⃣ 螺絲釘與鋼棒的手術時代(1980–1990 年代)

Pedicle screw(椎弓根螺釘)與 rod(連接桿)技術成熟。

代表人物:Roy-Camille(法國)、Magerl(瑞士)。

優點:穩定性更強、可提早下床活動、融合成功率提高。

缺點:手術侵入性高、時間與出血量增加。

有了更好的「武器」,自然就有人想知道,這些新武器到底有沒有比較好?於是,在眾多研究裡,有幾篇成為推動脊椎融合的重要里程碑:

1991 年 Herzog & Cochrane

比較單純椎板切除與椎板切除加骨移植融合,50 位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

平均追蹤 3 年後發現,有骨移植的病人,腿痛與背痛的緩解更好。

這篇是退化性滑脫領域最常被引用的經典之一。

1997 年 Fischgrund 等人

比較椎板切除+骨移植融合與椎板切除+骨移植+器械固定(前一篇的作者也是共同作者)。

兩年追蹤結果:骨移植組有 85% 病人覺得結果「好或非常好」,器械組是 76%,差異沒有統計意義。

器械組融合成功率雖高,但臨床症狀改善沒有額外好處。

2004 年 Martin B. Kornblum

同一研究團隊針對前兩項退化性滑脫研究的病人做長期追蹤,只分析「椎板切除+器械固定」這一組。

比較融合成功與偽關節(沒融合成功)的病人,在術後約 8 年時腿痛與背痛的差異。

結論:器械固定可增加融合成功率,長期來看也能減少腿痛與背痛,因此可作為骨移植的輔助方式。

換句話說,根據 Hercovitz 的資料,器械融合能減少偽關節發生、提高融合成功率,並在長期追蹤中減少症狀。

不過,這篇文章在當期就被 Jeffrey Katz 投書批評:結論過於推測,因為它不是比較兩種不同手術方式的病人,而是只追蹤一種手術,再根據 X 光融合狀態去比結果。但總之,這並不是主流的反對意見,融合手術也就慢慢成了主流。

然而,也有一些有影響力、態度保留的專家指出,商業活動與經濟考量,很可能推動了這種治療方向的轉變。但接下來十幾年,都沒有出現真正品質很高的研究。

先簡單解釋一下退化性脊椎滑脫(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這是一種脊椎椎體錯位(上一節椎體相對於下一節往前滑移),通常會合併脊椎狹窄,造成病人腿痛與背痛。
雖然融合手術在這段時間蓬勃發展,但一直有一派醫師認為,有些患者其實單純減壓就能改善症狀。

到了 2016 年,頂級醫學期刊 NEJM 刊登了一篇重量級研究,專門探討腰椎狹窄合併或不合併退化性滑脫時,單純減壓與減壓合併融合的差異。研究刻意排除了病情較輕、不需要手術的患者,只納入症狀嚴重、確實需要開刀的族群。這些病人的 MRI 皆顯示腰椎狹窄,站立 X 光有滑脫至少 3 mm,不論滑脫程度或是否有動態不穩定,都能納入;但若有脊椎側彎、多節段病灶、或該節段曾開過刀,則不列入研究。

受試者被隨機分配成兩組:一組接受單純後路減壓,並保留脊椎中線結構;另一組則是在減壓後,加上椎弓根螺釘固定與骨移植,可視情況放置融合墊片(cage)。所有手術都必須在顯微鏡或放大鏡輔助下進行。研究團隊不只關注臨床症狀,也評估病人自述的生活功能量表(ODI)、六分鐘步行測試,以及健康經濟面向。

兩年追蹤的結果顯示,融合組的 ODI 平均分數為 27 分,減壓組為 24 分,差異並不顯著(P = 0.24);六分鐘步行距離也幾乎一樣,融合組 397 公尺、減壓組 405 公尺(P = 0.72)。即使細分成有滑脫與沒有滑脫的病人,結果也相似。五年追蹤顯示兩組臨床結果仍無顯著差異。反倒是在手術負擔上差別明顯:融合組住院時間較長(7.4 天 vs 4.1 天)、手術時間更久、出血量更多、成本更高。平均追蹤 6.5 年,再手術的比例兩組幾乎一樣(融合組 22%、減壓組 21%)。結論很清楚——對於這類患者,減壓合併融合在兩年與五年的臨床結果上,都不優於單純減壓。這項研究由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醫師教育與研究協議資助。

那麼,融合真的完全沒有好處嗎?同樣在 2016 年,Zoher Ghogawala 在 NEJM 發表的另一篇研究給了不同的觀點。這項研究納入 50–80 歲、有穩定型第一級滑脫(3–14 mm)並合併腰椎狹窄的病人,隨機分配接受單純減壓,或減壓加後外側器械融合。結果顯示,融合組在 2–4 年時的 SF-36 身體構面分數略高於減壓組 5–6 分(達統計顯著),但差距不大;兩組在 ODI 改善幅度上沒有顯著差異。不過,融合組的再手術率只有 14%,減壓組則高達 34%。換句話說,融合組的生活品質稍優,再手術率也較低,但功能改善的幅度與減壓組差不多。

接著是 2021 年 NEJM 發表的另一項大型研究,針對單節段滑脫 ≥ 3 mm 的腰椎狹窄患者,大多數病人腿痛或背痛已超過一年。研究排除了脊柱側彎、廣泛椎間孔狹窄、多節段滑脫、以及曾在該節段開過刀的情況。設計上採用開放標籤、多中心的非劣性試驗,比較單純減壓與減壓合併融合的效果。兩年追蹤顯示,ODI 降低 ≥ 30% 的比例,減壓組為 71.4%,融合組為 72.9%,差異不顯著,符合「非劣性」。融合組在手術時間、住院天數與整體負擔上都較高;再手術率則是減壓組 12.5%、融合組 9.1%,差異不大。這代表在條件明確的病人中,單純減壓的效果並不輸融合。

總結來說,這幾篇 NEJM 的高品質研究,在過去十年間為「退化性滑脫到底要不要融合」提供了關鍵證據,也顯示答案並非一面倒。

🎯 以上就是脊椎退化滑脫到底要不要融合的幾篇重要文章的整理

不過,先別急著把研究結果直接套到自己身上,因為——

🚫 這些病人沒有被納入研究(排除條件很重要)
幾個關鍵族群是這些研究一開始就排除的:

多節段滑脫或多層狹窄、脊柱側彎、嚴重畸形、嚴重椎間孔狹窄(尤其骨頭把神經出口卡死的)、急性不穩定(外傷、腫瘤、感染造成骨破壞)、曾在同一節段做過手術

👉 如果你屬於這些情況,單純減壓的風險會比較高(比如 #同一節段再次減壓, #沾黏處理本來就困難, #能安全分離的醫師並不多)。
在這種情況下,醫師建議融合手術,其實是很合理的。

🔍 脊椎「穩定」還是「不穩定」?
這個問題到現在仍是大哉問。國際專家也承認,這是臨床上最難拿捏的灰色地帶之一:

X 光屈伸位、MRI,甚至關節液判斷,都可能出現模糊判讀。

「不穩定」沒有全球一致標準。

挪威的 RCT 特別分析過:醫師術前主觀判斷與電腦隨機分派相比,病人的術後結果並沒有更好。
📌 白話文:就算是資深醫師,也無法準確預測誰一定需要融合。

📚 三篇 NEJM 研究重點比較
Försth 2016:同時納入有滑脫與無滑脫 → 減壓與融合差異不大

Ghogawala 2016:只收穩定型第一級滑脫 → 融合在部分分數上略優

Austevoll 2021:只收單節段滑脫 ≥ 3 mm → 單純減壓不劣於融合

💡 結論:只要滑脫是穩定型(不是每天在「跑位移」),單純減壓的效果可以和融合一樣好。

✅ 你可能適合單純減壓的條件
1. 單節段腰椎狹窄

2. 滑脫 ≤ 1公分左右

3. 沒有嚴重椎間孔骨性卡壓

4. 沒有多節段滑脫或側彎

4. 症狀超過半年到一年,保守治療無效

👉 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據國際最高等級期刊的多國大型試驗,單純減壓效果與融合一樣好,而且說實話,減壓手術對患者的身體負擔更小、恢復更快。

❗ 那什麼情況更可能需要融合?
1. 椎間孔嚴重塌陷、骨頭卡住神經
2. 小面關節裂隙很大,影像顯示明顯動態不穩
3. 多節段病灶或伴隨脊柱畸形
4. 曾在該節段做過減壓手術

💬 就診時如果被醫師建議融合,或許你可以問醫師的關鍵問題

1. 我的滑脫是穩定還是不穩定?怎麼判斷的?

2. 有沒有合併嚴重的椎間孔骨性神經壓迫?

3. 我的情況,是否符合國際研究裡「單純減壓也有效」的族群?

📌 總結
「打不打釘子」沒有絕對答案,但對於穩定型單節段滑脫的腰椎狹窄,最新研究顯示單純減壓並不比融合差,而且手術負擔更小。
選擇手術前,把你的條件跟醫師仔細確認,才是最安全的做法。

最後提醒各位病友,要手術雖然是大事,但說真的,手術切忌各種幻想或自以為是的一勞永逸想法。說真的,這是很不切實際的...
最後的最後,一定要強調的是上面的文章再好也都是統計,你說有沒有有做完神經減壓但是還是效果不好最後改成融合的?當然有,文章其實只是要說明很多時候,可能直接叫病人融合還是有時候有點太多了的味道。並不是說好像做減壓就一定比較好,還是提醒大家要跟自己信賴的醫師討論。

脊椎|健康專欄|期刊閱讀|手術細節|疾病衛教
熊偉 醫師介紹 https://taiwanspine.com/about
新光醫院 骨科&脊椎外科 主治醫師 #看診掛號 https://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Address

士林區文昌路95號
Taipei
111

Telephone

+886228332211

Website

https://taiwanspine.com/about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脊椎醫學讀書筆記 Taiwan Spine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