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醫學讀書筆記 Taiwan Spine

脊椎醫學讀書筆記 Taiwan Spine 學習、創新、質疑、挑戰、反省、不斷進步。

📚脊椎|健康專欄|期刊閱讀|手術細節|疾病衛教

🌟熊偉 醫師介紹 https://taiwanspine.com/about
🌟新光醫院 骨科&脊椎外科 主治醫師
🌟看診掛號 https://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脊椎內視鏡醫學會 教育委員
🌟脊椎內視鏡輔助裝置發明人&專利擁有人
🌟脊椎側彎關懷協會理事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導師、部定講師
🌟台北榮總骨科住院醫師&總醫師
🌟台北榮總脊椎外科研究醫師&特約主治醫師
🌟美國Mayo Clinic進修

📢 九月唯一  #週六門診 網路掛號連結 https://reurl.cc/MzWxNW 👉 2025/9/6 代診門診,提供平日不便前來的患者掛號。⚠️ 因為是  #代診,用  #熊偉 醫師名字搜尋不到,請直接點  #網路掛號連結 htt...
01/09/2025

📢 九月唯一 #週六門診 網路掛號連結 https://reurl.cc/MzWxNW
👉 2025/9/6 代診門診,提供平日不便前來的患者掛號。
⚠️ 因為是 #代診,用 #熊偉 醫師名字搜尋不到,請直接點 #網路掛號連結 https://reurl.cc/MzWxNW

其他門診時間熊醫師的掛號連結: 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26/08/2025

當神經被壓迫,不只會麻、會痛,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大小便控制。

🔍 從傳統「大切口」到大家熟悉的「微創手術」,其實並不是在追求小傷口,更重要的是:
✅ 保護更多患者不需要破壞的健康組織如肌肉、筋膜、皮膚
✅ 但重點是同時做到完整減壓與融合,而不能因為小傷口偷工減料。

✨【 #內視鏡融合手術】不再只是把原本的大傷口變成小一點的傷口,而是藉由

✔ 幾個小孔,在鏡頭與螢幕輔助下完成手術
✔ 放大視野、完整神經減壓
✔ 內視鏡下植入融合器,重建椎間盤高度
✔ 搭配骨釘固定,提升穩定性與融合成功率
✔ 患者手術過程中非病灶處破壞少,術後恢復更快

📖 完整文章: https://reurl.cc/EQbp1g

📚 脊椎醫學讀書筆記: https://taiwanspine.com/

🎥 Youtube彩色手術影片: https://youtu.be/7saX63OoR78?si=7lOxhtGVPwnPzY02

新光醫院|熊偉醫師
網路掛號 👉 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13/08/2025

脊椎手術中常聽到「打釘子」這件事,不過它可不像骨折打螺絲那麼單純。因為椎弓根(pedicle)周圍就是神經、血管、腸道等重要構造,位置要求非常精準。你可能會想:「醫師說要打釘,應該就是很有把握吧?就算有問題應該也是小概率事件吧?」其實,文獻顯示 螺釘打偏(malposition) 並不算罕見,而且有時候即使螺釘穿破骨頭,雖然不一定會造成神經症狀,但風險依然存在。影片是 #我們最近遇到一位在外院做過融合固定手術的患者,因鄰近節骨折來諮詢。雖然影像上螢幕的右方螺釘明顯打穿內側皮質骨,但患者完全沒有對應側別的下肢症狀。手術中用內視鏡減壓時,我們直接看到螺釘直接戳在神經根上——卻完全沒有對應的神經痛!這種情況真的很少見,也讓人理解為什麼文獻裡會有「很誇張的穿出,病人卻沒事」的案例。只能說,有時候真的是天選之人⋯

10/08/2025

🩸 罕見案例《黃韌帶血腫》

大家常聽到的脊椎狹窄原因,可能是「骨刺」、「椎間盤突出」、「小關節囊腫」或「黃韌帶肥厚」。
但是你知道嗎?黃韌帶也會「出血」,而少數案例,這種出血會逐漸累積形成一個無法身體自行吸收的血塊組織、慢性發炎壓迫神經產生嚴重症狀需要手術的疾病。

📌 什麼是黃韌帶血腫?

黃韌帶位在脊椎後方,緊鄰脊椎神經。像一條彈性帶子連接上下的椎板,平常它血管非常少,幾乎不會出血,但如果韌帶因為年齡退化、長期磨損或外力影響產生微小撕裂,就可能在韌帶內出血,形成「血腫」,進而壓迫到脊髓或神經。

因為發生率極低,很多患者一開始症狀會被誤認為是一般椎間盤突出或脊椎狹窄或小關節囊腫。
文獻統計,患者多半是中老年男性,病程通常是慢慢惡化,不像急性硬膜外血腫那麼快。

🧠 症狀會怎麼表現?

根據已發表的病例,黃韌帶血腫最常發生在腰椎,其次是頸椎,胸椎則是最為罕見。

若在腰椎,症狀可能包括:
• 腰或背痛
• 影響節段相關的上下肢痠痛麻、無力
• 嚴重時影響走路,甚至大小便功能

🎥 我們這位病人,就是因為罕見的黃韌帶血腫導致下肢嚴重痠痛難耐、走路困難。
在影像檢查發現病灶後,我們團隊評估自己團隊的能力與過往也分過很多神經沾黏的底氣,我們決定採用全內視鏡移除這個病灶。

✅ 病人手術後神經症狀立即改善
✅ 隔天就能出院回家

💡 傳統移除這類血腫,常需要較大的切口與肌肉剝離,恢復期必然較長;而內視鏡手術不但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還能清楚看到病灶,確保移除徹底。

初步查閱目前文獻顯示,全世界報告的黃韌帶血腫病例仍不到 50 例,多集中在日本、韓國與少數歐美國家病例報告。且大多都是用傳統開放手術方式處理的。

📚脊椎|健康專欄|期刊閱讀|手術細節|疾病衛教

🌟熊偉 醫師介紹 https://taiwanspine.com/about
🌟新光醫院 骨科&脊椎外科 主治醫師
🌟看診掛號 https://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我的脊椎退化椎管狹窄,我可以不打釘子嗎?】文長3000多字,寫給有緣人看⋯父親節這天,除了祝各位父母父親節快樂外,我想寫一篇很多脊椎有問題的患者都想知道的事。我們先從脊椎融合的百年歷史說起⋯很多腰椎退化性椎管狹窄的病人,拿到手術同意書時看...
08/08/2025

【我的脊椎退化椎管狹窄,我可以不打釘子嗎?】
文長3000多字,寫給有緣人看⋯

父親節這天,除了祝各位父母父親節快樂外,我想寫一篇很多脊椎有問題的患者都想知道的事。我們先從脊椎融合的百年歷史說起⋯

很多腰椎退化性椎管狹窄的病人,拿到手術同意書時看到「打釘+融合」四個字,腦中第一個念頭常常是:
「我不想要打釘子⋯可不可以不要⋯?」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知道——打釘子(脊椎融合)是怎麼來的?理論大廈的根基是什麼🤔

1️⃣ 最早的脊椎融合(1911 年,Albee & Hibbs,美國)

當時主要用於治療 #脊椎結核(Pott’s disease)造成的不穩定與畸形。

方法是用自體骨塊固定脊椎,那時還沒有脊椎手術用的螺絲。

手術目標是讓被侵蝕空掉不穩定的骨頭能再「長在一起」減少不穩定的活動,避免脊椎旁神經受影響被壓迫。

2️⃣ 融合手術拿來應用在退化性脊椎病變(1950–1970 年代)

脊椎融合開始用於退化性腰椎疾病(例如滑脫、嚴重椎間盤退化)。

手術仍然是「純骨融合」,沒有金屬固定物。

病人需要長期石膏或支架固定,臥床數月直到骨融合成功。

3️⃣ 螺絲釘與鋼棒的手術時代(1980–1990 年代)

Pedicle screw(椎弓根螺釘)與 rod(連接桿)技術成熟。

代表人物:Roy-Camille(法國)、Magerl(瑞士)。

優點:穩定性更強、可提早下床活動、融合成功率提高。

缺點:手術侵入性高、時間與出血量增加。

有了更好的「武器」,自然就有人想知道,這些新武器到底有沒有比較好?於是,在眾多研究裡,有幾篇成為推動脊椎融合的重要里程碑:

1991 年 Herzog & Cochrane

比較單純椎板切除與椎板切除加骨移植融合,50 位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

平均追蹤 3 年後發現,有骨移植的病人,腿痛與背痛的緩解更好。

這篇是退化性滑脫領域最常被引用的經典之一。

1997 年 Fischgrund 等人

比較椎板切除+骨移植融合與椎板切除+骨移植+器械固定(前一篇的作者也是共同作者)。

兩年追蹤結果:骨移植組有 85% 病人覺得結果「好或非常好」,器械組是 76%,差異沒有統計意義。

器械組融合成功率雖高,但臨床症狀改善沒有額外好處。

2004 年 Martin B. Kornblum

同一研究團隊針對前兩項退化性滑脫研究的病人做長期追蹤,只分析「椎板切除+器械固定」這一組。

比較融合成功與偽關節(沒融合成功)的病人,在術後約 8 年時腿痛與背痛的差異。

結論:器械固定可增加融合成功率,長期來看也能減少腿痛與背痛,因此可作為骨移植的輔助方式。

換句話說,根據 Hercovitz 的資料,器械融合能減少偽關節發生、提高融合成功率,並在長期追蹤中減少症狀。

不過,這篇文章在當期就被 Jeffrey Katz 投書批評:結論過於推測,因為它不是比較兩種不同手術方式的病人,而是只追蹤一種手術,再根據 X 光融合狀態去比結果。但總之,這並不是主流的反對意見,融合手術也就慢慢成了主流。

然而,也有一些有影響力、態度保留的專家指出,商業活動與經濟考量,很可能推動了這種治療方向的轉變。但接下來十幾年,都沒有出現真正品質很高的研究。

先簡單解釋一下退化性脊椎滑脫(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這是一種脊椎椎體錯位(上一節椎體相對於下一節往前滑移),通常會合併脊椎狹窄,造成病人腿痛與背痛。
雖然融合手術在這段時間蓬勃發展,但一直有一派醫師認為,有些患者其實單純減壓就能改善症狀。

到了 2016 年,頂級醫學期刊 NEJM 刊登了一篇重量級研究,專門探討腰椎狹窄合併或不合併退化性滑脫時,單純減壓與減壓合併融合的差異。研究刻意排除了病情較輕、不需要手術的患者,只納入症狀嚴重、確實需要開刀的族群。這些病人的 MRI 皆顯示腰椎狹窄,站立 X 光有滑脫至少 3 mm,不論滑脫程度或是否有動態不穩定,都能納入;但若有脊椎側彎、多節段病灶、或該節段曾開過刀,則不列入研究。

受試者被隨機分配成兩組:一組接受單純後路減壓,並保留脊椎中線結構;另一組則是在減壓後,加上椎弓根螺釘固定與骨移植,可視情況放置融合墊片(cage)。所有手術都必須在顯微鏡或放大鏡輔助下進行。研究團隊不只關注臨床症狀,也評估病人自述的生活功能量表(ODI)、六分鐘步行測試,以及健康經濟面向。

兩年追蹤的結果顯示,融合組的 ODI 平均分數為 27 分,減壓組為 24 分,差異並不顯著(P = 0.24);六分鐘步行距離也幾乎一樣,融合組 397 公尺、減壓組 405 公尺(P = 0.72)。即使細分成有滑脫與沒有滑脫的病人,結果也相似。五年追蹤顯示兩組臨床結果仍無顯著差異。反倒是在手術負擔上差別明顯:融合組住院時間較長(7.4 天 vs 4.1 天)、手術時間更久、出血量更多、成本更高。平均追蹤 6.5 年,再手術的比例兩組幾乎一樣(融合組 22%、減壓組 21%)。結論很清楚——對於這類患者,減壓合併融合在兩年與五年的臨床結果上,都不優於單純減壓。這項研究由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醫師教育與研究協議資助。

那麼,融合真的完全沒有好處嗎?同樣在 2016 年,Zoher Ghogawala 在 NEJM 發表的另一篇研究給了不同的觀點。這項研究納入 50–80 歲、有穩定型第一級滑脫(3–14 mm)並合併腰椎狹窄的病人,隨機分配接受單純減壓,或減壓加後外側器械融合。結果顯示,融合組在 2–4 年時的 SF-36 身體構面分數略高於減壓組 5–6 分(達統計顯著),但差距不大;兩組在 ODI 改善幅度上沒有顯著差異。不過,融合組的再手術率只有 14%,減壓組則高達 34%。換句話說,融合組的生活品質稍優,再手術率也較低,但功能改善的幅度與減壓組差不多。

接著是 2021 年 NEJM 發表的另一項大型研究,針對單節段滑脫 ≥ 3 mm 的腰椎狹窄患者,大多數病人腿痛或背痛已超過一年。研究排除了脊柱側彎、廣泛椎間孔狹窄、多節段滑脫、以及曾在該節段開過刀的情況。設計上採用開放標籤、多中心的非劣性試驗,比較單純減壓與減壓合併融合的效果。兩年追蹤顯示,ODI 降低 ≥ 30% 的比例,減壓組為 71.4%,融合組為 72.9%,差異不顯著,符合「非劣性」。融合組在手術時間、住院天數與整體負擔上都較高;再手術率則是減壓組 12.5%、融合組 9.1%,差異不大。這代表在條件明確的病人中,單純減壓的效果並不輸融合。

總結來說,這幾篇 NEJM 的高品質研究,在過去十年間為「退化性滑脫到底要不要融合」提供了關鍵證據,也顯示答案並非一面倒。

🎯 以上就是脊椎退化滑脫到底要不要融合的幾篇重要文章的整理

不過,先別急著把研究結果直接套到自己身上,因為——

🚫 這些病人沒有被納入研究(排除條件很重要)
幾個關鍵族群是這些研究一開始就排除的:

多節段滑脫或多層狹窄、脊柱側彎、嚴重畸形、嚴重椎間孔狹窄(尤其骨頭把神經出口卡死的)、急性不穩定(外傷、腫瘤、感染造成骨破壞)、曾在同一節段做過手術

👉 如果你屬於這些情況,單純減壓的風險會比較高(比如 #同一節段再次減壓, #沾黏處理本來就困難, #能安全分離的醫師並不多)。
在這種情況下,醫師建議融合手術,其實是很合理的。

🔍 脊椎「穩定」還是「不穩定」?
這個問題到現在仍是大哉問。國際專家也承認,這是臨床上最難拿捏的灰色地帶之一:

X 光屈伸位、MRI,甚至關節液判斷,都可能出現模糊判讀。

「不穩定」沒有全球一致標準。

挪威的 RCT 特別分析過:醫師術前主觀判斷與電腦隨機分派相比,病人的術後結果並沒有更好。
📌 白話文:就算是資深醫師,也無法準確預測誰一定需要融合。

📚 三篇 NEJM 研究重點比較
Försth 2016:同時納入有滑脫與無滑脫 → 減壓與融合差異不大

Ghogawala 2016:只收穩定型第一級滑脫 → 融合在部分分數上略優

Austevoll 2021:只收單節段滑脫 ≥ 3 mm → 單純減壓不劣於融合

💡 結論:只要滑脫是穩定型(不是每天在「跑位移」),單純減壓的效果可以和融合一樣好。

✅ 你可能適合單純減壓的條件
1. 單節段腰椎狹窄

2. 滑脫 ≤ 1公分左右

3. 沒有嚴重椎間孔骨性卡壓

4. 沒有多節段滑脫或側彎

4. 症狀超過半年到一年,保守治療無效

👉 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據國際最高等級期刊的多國大型試驗,單純減壓效果與融合一樣好,而且說實話,減壓手術對患者的身體負擔更小、恢復更快。

❗ 那什麼情況更可能需要融合?
1. 椎間孔嚴重塌陷、骨頭卡住神經
2. 小面關節裂隙很大,影像顯示明顯動態不穩
3. 多節段病灶或伴隨脊柱畸形
4. 曾在該節段做過減壓手術

💬 就診時如果被醫師建議融合,或許你可以問醫師的關鍵問題

1. 我的滑脫是穩定還是不穩定?怎麼判斷的?

2. 有沒有合併嚴重的椎間孔骨性神經壓迫?

3. 我的情況,是否符合國際研究裡「單純減壓也有效」的族群?

📌 總結
「打不打釘子」沒有絕對答案,但對於穩定型單節段滑脫的腰椎狹窄,最新研究顯示單純減壓並不比融合差,而且手術負擔更小。
選擇手術前,把你的條件跟醫師仔細確認,才是最安全的做法。

最後提醒各位病友,要手術雖然是大事,但說真的,手術切忌各種幻想或自以為是的一勞永逸想法。說真的,這是很不切實際的...
最後的最後,一定要強調的是上面的文章再好也都是統計,你說有沒有有做完神經減壓但是還是效果不好最後改成融合的?當然有,文章其實只是要說明很多時候,可能直接叫病人融合還是有時候有點太多了的味道。並不是說好像做減壓就一定比較好,還是提醒大家要跟自己信賴的醫師討論。

脊椎|健康專欄|期刊閱讀|手術細節|疾病衛教
熊偉 醫師介紹 https://taiwanspine.com/about
新光醫院 骨科&脊椎外科 主治醫師 #看診掛號 https://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05/08/2025

骨質疏鬆壓迫性骨折嚴重時會灌注骨水泥止痛,但若滲漏到神經旁恐導致麻木癱瘓。這支罕見內視鏡影片,真實拍下骨水泥壓到神經的畫面,並示範如何安全移除。 #熊偉 醫師 #脊椎內視鏡 #新光醫院

05/08/2025

🔍【骨質疏鬆性壓迫性骨折與骨水泥滲漏:內視鏡下的真實畫面】

🦴什麼是壓迫性骨折?
骨質疏鬆會讓脊椎變得像 #泡芙 一樣脆弱,當受到輕微外力(甚至只是打個噴嚏、彎個腰)時,椎體就可能「壓扁」甚至「爆開」,這就是壓迫性骨折。這類骨折會造成劇烈腰背痛,尤其在換姿勢時特別痛苦,有時合併破裂骨塊往神經壓迫,影響下肢活動或感覺。

💉什麼是椎體成形術?什麼時候需要?
骨折當然有機會慢慢癒合,但癒合需要時間,這段過程中的疼痛需要靠藥物或背架保護。當疼痛無法透過止痛藥、復健等保守治療改善時,或骨折的癒合持續不發生的狀況下,醫師會與患者討論評估是否進行椎體成形術。手術時,醫師會在影像輔助引下,經由皮膚穿刺,把還是 #液態的骨水泥 灌注進受傷的椎體,骨水泥能沿著骨折裂痕處蔓延,目的是讓破裂的碎骨塊椎體穩固、減少碎骨塊的相對活動、降低骨膜刺激達到迅速止痛。

⚠️但這項手術也不是沒有風險。
其中一個重要的併發症就是:骨水泥滲漏

🔺【骨水泥滲漏有哪些類型?】

骨水泥在灌注時可能「不受控」,沿著血管流到其他地方、沿著骨折縫隙滲漏超越骨折區域。

其中,最危險的是滲漏到硬脊膜外腔(epidural space),如果只有一點其實不會怎樣。但如果量太多,也就是骨水泥直接壓到脊髓或神經根(其實就可以想像如椎間盤突出,只是這次突出的是更硬梆梆的骨水泥),可能導致灌完骨水泥產生 !

🔎【那一般怎麼判斷有沒有滲漏?】

一般我們會靠:

✅ 術中透視(C-arm)即時影像
✅ 術後X光或電腦斷層(CT)

但這些都是間接影像,不容易讓病患感覺骨水泥到底跑到椎管是甚麼意思?

🎥【真正的戰場現場畫面來了】

這是一位骨質疏鬆性爆裂骨折的病人,椎體灌注骨水泥後,骨水泥在術中透視可能會滲漏到硬脊膜外腔,我們即時轉換成內視鏡手術下,直接在內視鏡的手術環境下看到骨水泥突出在神經旁邊的樣子。

👉 這段影片,是包含大部分醫師也從來沒見過的第一時間視角!骨水泥滲漏到神經旁的樣子,以及我們如何一點一點將它安全移除。

📌【從影片中你會看到】

✔️ 滲漏的骨水泥黏著在神經旁邊的真實樣貌
✔️ 如何辨認、剝離、清除水泥以保護神經
✔️ 微創內視鏡手術在危機處理中的角色

🔚結語

椎體成形術是一項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我們也不諱言它潛在的風險。手術都有風險,但靠著知道自己在做甚麼,足夠警覺、技術熟練,才能幫助病患度過危機,掌握住患者的神經功能。

🎬 來看看影片吧!

📚脊椎|健康專欄|期刊閱讀|手術細節|疾病衛教

🌟熊偉 醫師介紹 https://taiwanspine.com/about

🌟新光醫院 骨科&脊椎外科 主治醫師🌟 #看診掛號 https://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03/08/2025

當這條韌帶因為前方椎間高度下降、重複折疊增厚,加上血管增生與慢性發炎,逐漸出現鈣化、骨化變化,就會像長出一塊石頭一樣,壓迫到脊髓或神經。這樣的壓迫,在不同神經區域可能產生不同的症狀——有的病人表現為神經根型疼痛(像坐骨神經痛),有的則是脊髓型症狀,甚至走路不穩、大小便異常。值得注意的是,骨化並不是全有全無的現象,而是一個逐漸發展的光譜。👉 在這段影片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某些區域的黃韌帶已經骨化變硬,而鄰近區域還維持韌帶狀態。這就是黃韌帶骨化「進展過程」的真實樣貌。📚脊椎|健康專欄|期刊閱讀|手術細節|疾病衛教🌟熊偉 醫師介紹 https://taiwanspine.com/about🌟新光醫院 骨科&脊椎外科 主治醫師🌟 #看診掛號 https://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自己擔任講師,推薦一下覺得很好的教育課程😅⋯》林口長庚第二屆脊椎週 內視鏡大體工作坊📅 2025/09/19~2025/09/21跟自己的老師們一起出現在海報上,說真的還是有點不好意思。感謝  #脊椎內視鏡醫學會 許多師長的教學,讓我從一...
17/07/2025

《自己擔任講師,推薦一下覺得很好的教育課程😅⋯》

林口長庚第二屆脊椎週 內視鏡大體工作坊

📅 2025/09/19~2025/09/21

跟自己的老師們一起出現在海報上,說真的還是有點不好意思。

感謝 #脊椎內視鏡醫學會 許多師長的教學,讓我從一個完全沒接觸過雙通道內視鏡的學員,到今天也有機會指導、分享經驗。

特別感謝主辦單位 林口長庚醫院 盧郁仁教授 Alex Lu,從去年開始義不容辭地舉辦這樣的重要訓練課程,也邀請國際內視鏡專家來共同傳承經驗。

高雄 #博田國際醫院 #謝榮豪 院長除了過去教我許多內視鏡經驗,更在擔任 #脊椎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 後,與許多前輩共同努力推動內視鏡教學與認證制度,希望讓民眾找到值得信賴的醫師,也讓肯學習的醫師有更好的教育資源。

內視鏡手術有它的好,但我們不希望它被濫用甚至亂用。
因此除了線上線下課程,也在各地舉辦實體模擬手術,持續推廣正確的技術與觀念。

本次工作坊特色

🌍 集結國內外權威專家
深入教學脊椎內視鏡減壓、融合、腫瘤切除技術,涵蓋頸椎、胸椎、腰椎。

✅ 多元講題 × 高強度實作 × 國際接軌
邀請來自美國、韓國、印度以及台灣各地的專家親自教學,分享手術經驗。



📍 報名方式
請掃描下方 QR Code 或洽主辦單位報名



脊椎內視鏡手術影片介紹

以下附上常見手術影片,讓大家更了解內視鏡技術:

1️⃣ 內視鏡椎間盤突出手術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99VRogWEF/?mibextid=wwXIfr

2️⃣ 脊椎椎管狹窄內視鏡減壓手術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r/1C7dU6eCcx/?mibextid=wwXIfr

3️⃣ 內視鏡椎間融合手術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FR3phJHhJ/?mibextid=wwXIfr

4️⃣ 內視鏡沾黏鬆解手術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EasAtRLUz/?mibextid=wwXIfr

5️⃣ 脊椎腫瘤全切除手術
https://reurl.cc/1KYyzV

16/07/2025

很多病人聽到「脊椎再手術」時,常會擔心,或被提醒:「可能會有沾黏的問題。」
但到底神經沾黏是什麼?真的會影響手術嗎?

其實,的確是會的。脊椎開過刀後,神經周圍組織癒合時與其他組織長在一起,把神經緊包或產生拉扯,這就是「沾黏」。
這使得手術難度遠高於初次手術時的天然解剖構造,在處理疤痕問題時的確可能會傷到神經,甚至導致麻木或無力。

在這段內視鏡影片裡,可以直接看到:
🔍 復發的椎間盤突出
🔍 被疤痕包住的神經根
🔍 手術醫師如何小心鬆解沾黏、移除突出的椎間盤

讓你更了解,脊椎手術後再開刀,醫師到底在做什麼!

#新光醫院 #骨科部 #脊椎外科 #熊偉 醫師
📍 地址:台北市文昌街95號
📍 醫師介紹:taiwanspine.com/about
📍 網路掛號: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脊椎內視鏡醫學會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破掉的纖維環到底要不要「補起來」】最近有病友在我們的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DSyN841jm/?mibextid=wwXIfr )下方留言問到一個很好的問題:「醫師,...
14/07/2025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破掉的纖維環到底要不要「補起來」】

最近有病友在我們的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DSyN841jm/?mibextid=wwXIfr )下方留言問到一個很好的問題:

「醫師,請問清除爆出的髓核之後,纖維環的破口,會做什麼醫療處理嗎?不然椎間盤再受壓,是不是又很容易把剩下的髓核擠出來?」

這個問題非常好,也是醫師與病友一直在討論的議題。
今天我們就用數據與研究證據,好好說明這個問題。

為什麼會復發?椎間盤「爆胎」之後的結構問題
椎間盤突出可以想像成「輪胎破掉、內胎爆出來壓到神經」。

醫師手術時,會清除跑出來壓迫到神經的椎間盤髓核,但要不要進到你輪胎裡面把還沒爆出來的內胎給他盡量撈光光?這就有很多爭議跟悖論了。畢竟雖然你掏空,可能能降低復發,但事實上殘存的內胎還有功能。你特別去把它掏光光,只會加速該脊椎節段退化(地基被掏空了嘛)。所以你降低復發的代價是加速惡化,反而可能導致患者因為脊椎退化而需要手術。

至於那個「破洞」的確大部分情況都不會立即縫合。

所以,破洞還沒癒合前,後續的再突出風險,與這個破洞有關。
當然如果本來就有一些快破出來的沒有掏乾淨,可以想見復發率一定會比有妥善處理的高。

先回答不同手術對於復發率的差異。
許多病人擔心內視鏡手術「會不會比較容易復發?」
事實上,脊椎內視鏡醫學會這篇文章能回答這個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FLftLNNGJ/?mibextid=wwXIf
此外,內視鏡因為肌肉、筋膜、軟組織破壞更少,可以讓病人更快出院、恢復更好。

👉 「用小傷口,做到大效果」,這就是內視鏡手術的核心價值。

回到原本問題,那破掉的纖維環(外胎)到底要不要「補起來」?
這幾年,國外已經有一些「纖維環封閉裝置」商品化上市,
例如Barricaid,是目前最常被研究的植入物。

這篇2023年發表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專門檢視這個問題。
它納入了5篇研究(2篇隨機對照試驗(RCTs)、2篇回溯性研究、1篇前瞻性世代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總結如下:

1️⃣ 復發率(再突出):
使用 #纖維環封閉裝置 可以降低約53%的有症狀再突出機率。

有使用組 復發率:3%~18.8%

無使用組 復發率:7%~31.6%

👉 但注意:這是「有症狀」復發,單純影像上復發也許更多,但不一定有症狀。

2️⃣ 再手術率:有再突出不代表需要再手術,畢竟只是輕微的話事實上也不用手術復健就能過關
該研究統合顯示:不管有沒有植入 #纖維環封閉裝置,
「再手術率其實沒有顯著差異」(OR=0.90;P=0.87)

換句話說,雖然有再突出的風險差異,但實際上重新開刀的機會沒有明顯差別。

3️⃣ 椎間盤高度:我用擋土牆擋住椎間盤內胎再突出,是不是椎間盤高度也可以保留較好?反之,有些人擔心再突出或椎間盤退化會讓椎間盤「扁掉」?

有的研究發現: #纖維環封閉裝置的椎間盤高度減少較少(約12~21%),非ACD組約17~21%。看起來差異不大。

另外稍微長期研究則發現:用不用 #纖維環封閉裝置 的後來椎間盤高度差異根本連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都沒達到。

4️⃣ 脊椎骨與椎間盤相連處(終板)會不會有變化:
裝置是打在脊椎骨上的擋土牆,當然會擔心對骨頭本身有無變化改變?併發症是大家最擔心的部分。

有研究發現: #纖維環封閉裝置 的確有較高的終板變化(20.2% vs 1.4%),研究推測可能與裝置的金屬錨釘、網狀結構造成 #終板受壓有關。甚至有14%的病人發現植入物穿透終板,核磁共振上骨髓反應

5️⃣ 此外,植入物本身有沒有可能有沒有功勞不知道,還變成禍害呢?這就是討論植入物相關併發症:
有報告指出, #纖維環封閉裝置 可能會發生:網狀結構移位(擋土牆的牆本身突出之類的)、植入物脫離、當然跟椎間盤突出一樣,這些植入物併發症大部分病人不一定有症狀,只有少數需要再次手術。

6️⃣ 回到手術主要是要改善病患的症狀,來談談病人的 #實際感覺:
不管有沒有植入 #纖維環封閉裝置,只要好好做神經減壓,移除掉壓迫神經的椎間盤,病人的疼痛與相關的生活、功能指標都會改善。統合分析發現,有沒有植入 #纖維環封閉裝置,在病人感覺上的差異並不顯著。

你會問,那破孔不補會怎樣?其實, #破孔自然癒合其實也可能發生,畢竟他也是妳身體的一部份,也會如同你受傷會癒合一樣,椎間盤的纖維環破口會慢慢有疤痕組織形成(自然癒合),
但這個過程因人而異,缺損大的人癒合能力較差,復發率也會比較高。

最後,雖然這篇文章第一點提到使用了植入物好像能讓椎間盤突出復發率降低!這篇研究的限制,你也要知道!
雖然這篇文章是SCI級期刊的系統性回顧,看起來好像很厲害。但有幾個很重要的問題:

幾乎所有他引用的文章(5篇有4篇)研究都接受了廠商不同形式的幫助。
80%啊!各位!你引用的研究80%有廠商支持(研究費用、顧問費、股票選擇權),廠商會花錢給你寫一篇打臉自己的文章嗎?人家廠商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啊!

這雖然不能說研究一定錯,但至少你可以放在心裡這的確可能會影響研究設計、結果報告,產生偏誤。再加上盲法不足,樣本數也偏少,甚至手術醫師自己也知道有沒有植入裝置、病人也知道自己有沒有植入。

這些都有可能造成「選擇偏誤」。

總之,今天讀書筆記後,我們的小結重點

1. 內視鏡手術雖然傷口小,但復發率還是可以很低,更不會比傳統手術復發率高,且因為組織破壞少,患者可以更快復原。當然前提是你要找到真的會做的內視鏡醫師做手術。

2. 纖維環要不要「補」,目前的資料還不夠完整。破孔巨大缺損的人,確實可能適合考慮,但要跟醫師充分討論風險與利益。阿不過台灣目前也沒這個植入物。看看就好。知道有這東西。

3. 可以從研究看出,植入物不是萬靈丹,可能有好處,但好像也不是真的很多。有沒有壞處,還是不要忘記要想一下這個可能被你忽略的問題!

4. 醫學研究跟各種人生哲理其實沒有太大區別,吃人手短拿人嘴軟,即使通篇英文,SCI文章,你覺得好像很厲害。但從來沒說這東西神聖不可侵犯,研究數據一定要持平看待,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更多臨床驗證。也不是只有在脊椎,各種報章雜誌上推廣的東西,都要想想有沒有可能有類似的狀況。當然打著研究也不是一定對然後去用完全沒實證的偏方就是個人選擇了。人當然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

文末,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信賴且合適的醫師!

👉 新光醫院 骨科部脊椎外科 熊偉醫師
📍 台北市文昌街95號
👨‍⚕️ 醫師介紹|taiwanspine.com/about
📅 網路掛號|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論文連結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748393/

熊偉醫師服務於新光醫院,是一個擁有脊椎手術專利、發明脊椎病灶指數並榮登第一名國際脊椎期刊的專科主治醫師;專精於脊椎全內視鏡手術、脊椎翻修手術、脊椎腫瘤手術、顯微、微創、低侵襲手術及各式頸椎及胸、腰椎手...

Address

士林區文昌路95號
Taipei
111

Telephone

+886228332211

Website

https://taiwanspine.com/about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脊椎醫學讀書筆記 Taiwan Spine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