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醫師張家銘

基因醫師張家銘 「掌握自己的基因與體質,精準健康」
精準預防醫學會理事長 , 北榮遺傳優生科主任 2021華人公益大使
(2)

焦慮、恐懼、迴避 - 把人生困住的三元素很多人會發現:「我好像天生就比較緊張,腦袋裡老是演出最壞的劇本,結果什麼都不敢做。」這並不是您「想太多」或「個性膽小」,而是基因、大腦運作和想法信念、生活習慣多股力量互相影響,讓焦慮一點一滴在心裡滋長...
31/08/2025

焦慮、恐懼、迴避 - 把人生困住的三元素

很多人會發現:「我好像天生就比較緊張,腦袋裡老是演出最壞的劇本,結果什麼都不敢做。」這並不是您「想太多」或「個性膽小」,而是基因、大腦運作和想法信念、生活習慣多股力量互相影響,讓焦慮一點一滴在心裡滋長。

心理現象對大部分人來說,常常是抽象又模糊的東西,但它卻能深深左右我們的人生。要理解這些現象,其實有個關鍵原則:先把它的核心元素抓出來。

2025年發表在 Molecular Psychiatry 的一篇研究,就幫大家點出了三個會把人困住的負面元素:焦慮、恐懼和迴避 (anxiety, fear, avoidance)。它們常常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就像三兄弟一樣,互相拉扯、互相影響,最後在我們心裡築起一把隱形的鎖鏈,把人困住。

焦慮和恐懼 - 看似一樣, 其實不一樣

恐懼,是眼前真的有危險時的反應。就像站在高樓邊緣往下看,心跳加快、手心冒汗,身體整個緊繃。焦慮不太一樣,它是對未來的擔心,事情還沒發生,腦子裡就先演了一齣災難片。

這兩個表面上不一樣,但常常互相加重。焦慮會讓恐懼更強烈,恐懼又會反過來加深焦慮,最後讓人陷進惡性循環。

迴避 - 一時輕鬆, 長久更痛苦

很多人會選擇逃避,怕丟臉就不參加聚會,怕心悸就不敢出門,怕坐飛機就一輩子不搭。短期看起來好像鬆一口氣,但久了,反而讓恐懼在心裡越長越大。研究也發現,迴避的確能減少當下的不安,可是會讓焦慮更根深蒂固。

尤其像社交焦慮或特定恐懼症,常常在青少年甚至童年就出現,這些早期養成的迴避習慣,往往影響一輩子的人際關係和生活。

焦慮症的樣子 - 每一種都不一樣

社交焦慮最常出現在青少年,怕被笑、怕被批評,乾脆把自己關起來。
廣泛性焦慮就像頭頂一直掛著烏雲,什麼都能擔心:錢、健康、家庭。

恐慌症的人常常突然發作,心臟狂跳、以為自己要死掉,結果哪裡都不敢去,最後演變成廣場恐懼。
特定恐懼更直接,怕高、怕蛇、怕打針,光是想到就全身僵硬。

基因和生活 - 天生加後天的交響曲

研究發現,在大腦裡,恐懼主要是由杏仁核這個「警報器」在控制;而慢性的焦慮,則和下丘腦-腦下垂體-腎上腺軸 (HPA axis) 的長期過度啟動有關,就像壓力開關一直沒關掉一樣。

焦慮症和基因確實有關,社交焦慮和特定恐懼的遺傳率甚至可以高達六成。不過,基因不是命運。因為後天的生活經驗、壓力和習慣,會透過表觀遺傳(像基因甲基化這種調控機制)去影響基因怎麼表現。

換句話說,您每天的選擇,都在幫自己重新調整大腦的運作。基因也許給了我們一個起點,但人生的走向,其實還是可以靠自己慢慢改寫。

我的建議

第一個要點,就是不要一直逃避。每次迴避,其實等於在告訴大腦「這真的很危險」。所以我會建議您從小步驟開始,像是先在安全的環境裡做簡單挑戰,再慢慢增加難度。大腦會學會新的訊息:「事情沒有那麼可怕」。

第二,顧好身體。規律運動、正常睡眠、飲食均衡,這些聽起來老掉牙,但真的能幫忙把壓力系統調整回來。

第三,練習活在當下。正念、靜坐、深呼吸,這些方法能幫助把腦袋從「未來災難片」拉回「現在這一刻」。

最後,如果焦慮已經影響到您的生活,請不要覺得丟臉或害怕尋求專業幫忙。藥物和心理治療不是對立的,是互相配合的工具。藥物能幫助身體冷靜下來,心理治療則教會大腦重新面對。

大方勇敢, 面對接受處理放下, 培養屬於自己的韌性

焦慮不是一種「弱點」,而是人生裡許多人都會遇到的考驗。基因確實影響一半,但另一半掌握在我們每天的選擇裡。

我想送給大家一個原則:保持大方、勇敢的心態,記住四件事 - 面對、接受、處理、放下。

面對 - 勇敢承認自己有焦慮的傾向,不要再假裝自己不會焦慮。這一步就是誠實對自己。

接受 - 理解焦慮並不是「怪病」,它只是大腦和身體的自然反應,提醒我們正在面對壓力或挑戰。

處理 – 真正的關鍵其實在於「想法」。因為想法會帶動情緒,所以最重要的是學會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這當然不容易,但我們可以透過不同的方法來幫忙,不管是心理治療、藥物協助,還是規律運動、充足睡眠或正念練習,慢慢去摸索、嘗試,就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讓焦慮一步步回到可控的範圍。

放下 - 不再讓焦慮緊緊抓著自己,而是學會善用它。因為焦慮的本質,其實是「謹慎」和「保護自己」,當我們能和它和平共處,它就不再是敵人,而是提醒我們前進時要小心的夥伴。

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力量,就是「韌性」。韌性不是否認焦慮,而是能在跌倒後再站起來,在不安裡找到平衡。真正的勇氣,不是完全沒有恐懼,而是學會在恐懼裡,依然選擇向前。當我們練習一次又一次地面對、接受、處理、放下,就是在培養自己的韌性。

韌性會讓我們知道,即使焦慮存在,它也無法定義我們的人生。因為我們不只是被基因寫好的劇本,我們還有能力,把自己的故事改寫得更自由。

參考資料
Clinical features and genetic mechanisms of anxiety, fear, and avoidanc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five anxiety disorders. Molecular Psychiatry. 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5-03155-1

睡不好怎麼辦 - 牛奶、酸棗仁、人參、萵苣、核桃都能是天然的安眠藥很多人會抱怨:「晚上難睡…愈睡愈清醒」隔天上班精神恍惚,脾氣也變差,有時甚至開始擔心是不是自己腦子壞掉了。其實,這不是您一個人的困擾,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都跟您一樣在跟失眠奮...
30/08/2025

睡不好怎麼辦 - 牛奶、酸棗仁、人參、萵苣、核桃都能是天然的安眠藥

很多人會抱怨:「晚上難睡…愈睡愈清醒」隔天上班精神恍惚,脾氣也變差,有時甚至開始擔心是不是自己腦子壞掉了。其實,這不是您一個人的困擾,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都跟您一樣在跟失眠奮戰。

失眠不只是晚上翻來覆去的痛苦而已,它會慢慢影響您的健康。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失智,甚至心臟病,跟睡眠不足都有關。很多人一開始靠安眠藥撐著,可是副作用很煩人 - 隔天昏昏沉沉、頭痛、記憶力變差,還有那種停藥後更嚴重的「反彈性失眠」。所以很多人問我:「醫師,有沒有更自然的辦法,能夠幫我安穩睡一覺?」

食物裡,其實藏著幫助睡眠的祕密

根據2025年發表在《Foods》期刊的一篇綜述,研究人員發現很多生活中常見的食物,真的有助眠效果。牛奶、酸棗仁、萵苣、人參、五味子、核桃,這些看似普通的東西,其實能幫助我們的腦袋安定下來。

它們的秘密在於可以調整我們腦袋裡幾個重要的傳訊分子。像是「γ-胺基丁酸(GABA)」,它就像腦袋的煞車,幫我們慢下來;「血清素(Serotonin, 5-HT)」則跟情緒和作息有關;「褪黑激素(Melatonin)」則是夜晚入眠的重要訊號。當這些系統被食物調整好,大腦自然比較安穩,不會整夜像開了引擎一樣轉不停。

牛奶和核桃 - 家裡就有的天然安眠幫手

小時候是不是有人跟您說「睡前喝杯熱牛奶比較好睡」?這可不是迷信。研究真的發現,牛奶裡的特殊胜肽會作用在 GABA 受體上,幫助放鬆、延長睡眠,還能減少焦慮。像發酵乳製品也有效,它們能調整腸道菌,間接讓睡眠變得更穩。

核桃更是簡單又有效的選擇。除了含有褪黑激素,還有活性成分能提升腦中的 GABA 和血清素濃度。研究甚至發現,長輩每天吃一小把核桃,不但晚上比較好睡,連記憶力都跟著變好。是不是很意外?原來零嘴也能變成天然的助眠補品。

酸棗仁和五味子

在中醫裡,酸棗仁早就是失眠的常見藥材。現在科學也證實,它裡頭的皂苷和黃酮,真的能幫忙安神,還能調整壓力荷爾蒙,降低體內發炎反應。這對於那種「腦袋關不起來」的焦慮型失眠,特別有幫助。

五味子也一樣,它的成分能縮短入睡時間、延長睡眠,甚至和酸棗仁一起使用效果更好。傳統上中藥常常這樣搭配,現在研究也發現這組合真的有效。很多時候,老祖先的智慧其實有科學基礎。

萵苣和人參

萵苣看起來很普通,但它的萃取物其實能作用在 GABA 和腺苷受體上,幫助延長深睡眠,減少半夜醒來。甚至有研究在老人和孕婦身上發現,萵苣籽油能改善失眠,而且完全沒有安眠藥的副作用。這是不是很驚喜?原來餐桌上一盤青菜,也能默默幫助我們安穩入睡。

人參大家更熟悉了,總覺得是「補元氣」。但研究顯示,人參皂苷不只補氣,還能調整睡眠結構,延長深層和快速動眼期的睡眠,甚至修復因睡眠不足造成的神經發炎和記憶受損。對那些白天很累、晚上卻睡不著的人,人參不只是補體力,也是幫腦袋「補電」。

根據這些研究結果 - 我的建議

如果您常常睡不好,可以從幾個簡單的生活小動作開始。睡前半小時來一杯溫牛奶,讓大腦慢慢冷靜下來。如果想吃點小零食,核桃是很好的選擇,既健康又能幫助入眠。日常飲食裡多放一些萵苣,除了補纖維,也能幫助調整睡眠。

對於容易焦慮、腦袋停不下來的人,我會建議在專業建議下,適度使用酸棗仁或五味子相關的產品。而需要同時補氣又改善睡眠的人參,最好是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和其他藥物衝突。

但要特別提醒,這些天然食材不是「一吃就有效」,它們是慢慢調整大腦和身體的平衡,讓睡眠變得自然。效果需要時間累積,也需要搭配好的生活習慣。睡前少滑手機、減少藍光,養成一個屬於自己的「睡眠儀式」,再加上這些天然食物,效果會更明顯。

結語

失眠是現代社會的流行病,但解方不一定只能靠藥物。研究已經告訴我們,牛奶、酸棗仁、萵苣、人參、五味子、核桃這些看似再普通不過的食物,真的能幫助我們睡得更好。藥物是短期的急救,但生活裡的食物與習慣,才是長久陪伴我們的良方。

參考資料
Foods for Sleep Improvement: A Review of the Potential and Mechanisms Involved. Foods. 2025
https://www.mdpi.com/2304-8158/14/7/1080

腎臟保護好幫手 - 解毒劑與抗氧化劑N-乙醯半胱氨酸我最近看到一則新聞,一位60多歲的大哥去健檢,結果發現腎功能只剩一半。後來仔細檢查,才知道是「砷中毒」造成的。但是重點是後續的發展 : 一般來說,腎臟出問題很難逆轉,但很特別的是,他在飲食...
29/08/2025

腎臟保護好幫手 - 解毒劑與抗氧化劑N-乙醯半胱氨酸

我最近看到一則新聞,一位60多歲的大哥去健檢,結果發現腎功能只剩一半。後來仔細檢查,才知道是「砷中毒」造成的。但是重點是後續的發展 : 一般來說,腎臟出問題很難逆轉,但很特別的是,他在飲食調整的同時,幫他看病的醫學中心用了N-乙醯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 NAC)這顆老藥,結果兩個月後腎功能竟然恢復到接近正常。這個案例,真的讓我們重新看到這顆常用化痰藥的潛力。

抗氧化就像替腎臟撐把傘

腎臟每天幫我們過濾血液,壓力很大,容易被自由基攻擊。N-乙醯半胱氨酸的厲害之處,就是能補充身體的穀胱甘肽(glutathione),這是最重要的抗氧化物質。當腎臟因為發炎或毒素被拖垮時,這些防護網會被消耗光。N-乙醯半胱氨酸能幫忙把缺的補回來,還能打開一條叫Nrf2的基因保護通路,等於幫腎臟撐起一把傘,擋住外界的傷害。

N-乙醯半胱氨酸到底用在哪裡

很多人只知道NAC是「化痰藥」,其實它的用途比想像的更多。
• 在 急診,NAC是治療普拿疼(acetaminophen)中毒的標準解毒藥,可以救肝臟。
• 在 呼吸道疾病,像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囊性纖維化,它能幫助痰變稀,減少急性惡化。
• 在 腎臟領域,NAC能降低氧化壓力和發炎,用在急性腎損傷(AKI)、造影劑腎病變、甚至慢性腎臟病(CKD)的研究裡,顯示有保護腎臟的潛力。
• 在 神經與心理疾病,研究發現它能輔助改善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也能幫助思覺失調症、憂鬱症、藥物成癮的病人。

簡單來說,NAC原本只是個老藥,但因為它有「抗氧化、抗發炎、補充穀胱甘肽」這些作用,所以現在被研究應用在各種器官和疾病上。

線粒體壞掉 腎臟也撐不住

腎臟雖然沉默,但裡頭的小工廠「粒線體」天天超時工作。粒線體壞掉,腎臟就會缺能量、代謝亂掉,甚至細胞開始走向死亡。研究發現,N-乙醯半胱氨酸能保護粒線體,減少壞掉的狀況,還能刺激新生,讓腎臟不會一下子垮掉。換句話說,它不只是救急的消防員,也能兼差當維修工,讓工廠繼續開工。

從動物實驗到臨床病人

在很多腎臟病的動物實驗裡,不管是缺血、重金屬、藥物傷腎,還是糖尿病腎病變,N-乙醯半胱氨酸都有顯著保護效果,像是減少蛋白尿、延緩腎功能惡化。

臨床上,像心臟手術後的急性腎損傷、肝硬化病人腎臟惡化,甚至造影劑引起的腎病變,N-乙醯半胱氨酸都有機會減輕傷害。對慢性腎臟病病人來說,有一個大型研究追蹤十年、超過十二萬人,發現只要長期用超過三個月,進展到洗腎的風險真的比較低,尤其是女性和高血壓病人,效果更明顯。

劑量和使用時機很重要

不過我要提醒大家,N-乙醯半胱氨酸不是吃越多越好。口服吸收率很低,大概只有一成進到血液裡,所以不同劑型差很多。而且腎功能差的人,藥代謝得慢,半衰期可以拖到五十小時以上,如果隨便亂吃,反而會造成累積。這也是為什麼要讓醫師來評估劑量和使用時機,不建議自行亂補。

給我們的生活提醒

雖然這顆藥有潛力,但更大的意義是提醒我們:腎臟需要抗氧化和抗發炎的保護。日常生活就能做到很多事,例如少吃加工食品、不要亂吃沒檢驗過的保健品,不讓毒素進到身體。多吃蔬果、全穀、莓果、綠茶,都是天然的抗氧化來源。加上規律運動、正常作息,這些才是最長久的腎臟保養。藥物能幫忙,但生活才是根本。

參考資料
N-acetylcysteine in Kidney Disease: Molecular Mechanisms, Pharmacokinetics, and Clinical Effectiveness.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2024.
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2468024924018503

原來是壞腸道菌暗地在搞怪 – 製造TMAO偷偷傷心又傷腎大家都知道腸道裡住著很多細菌,但您可能沒想過,它們不是全部都站在我們這一邊。有些是好菌,會幫我們消化、保護腸道;但也有一些「壞腸道菌」,專門趁機搞破壞。最新研究發現,壞菌會把我們吃進去...
28/08/2025

原來是壞腸道菌暗地在搞怪 – 製造TMAO偷偷傷心又傷腎

大家都知道腸道裡住著很多細菌,但您可能沒想過,它們不是全部都站在我們這一邊。有些是好菌,會幫我們消化、保護腸道;但也有一些「壞腸道菌」,專門趁機搞破壞。最新研究發現,壞菌會把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裡的膽鹼(Choline)、左旋肉鹼(L-carnitine)和甜菜鹼(Betaine)轉換成一種叫三甲胺(TMA)的東西,再送進肝臟變成三甲胺氧化物(Trimethylamine-N-oxide, TMAO)。這個TMAO不是無害的小分子,它會在血管和腎臟裡堆積,慢慢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甚至腎臟衰退的風險。

吃東西也在餵壞菌

我常聽到病人問我:「醫師,我是不是少吃油就不會得心臟病?」其實重點不只是油,而是您吃的東西到底在「養誰」。紅肉、內臟、蛋黃,這些雖然營養豐富,但同時也是壞菌的最愛。它們吃飽喝足後,產生的副產品就是TMA,最後就變成TMAO,在血液裡亂竄。日子一久,血管容易發炎、阻塞,腎臟功能也會被拖垮。

所以,當您大口咬下一塊牛排或滷大腸時,不只是多了點熱量,還等於是在幫壞菌「加菜」,給它們更多機會搞破壞。

TMAO的醫學意義

TMAO不只和心臟病、腎臟病有關,研究還發現它和糖尿病、脂肪肝,甚至大腸癌、肝癌、前列腺癌都有關係。更重要的是,TMAO和大腸息肉的形成也脫不了關係。

大腸息肉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大腸內壁冒出的小凸起,看起來像一顆顆小疣,大多數一開始是良性的,但其中一些會慢慢惡化成大腸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說「大腸癌是從息肉長出來的」。

而TMAO怎麼扯進來?因為TMAO會引起慢性發炎,刺激大腸黏膜不斷增生,也會打亂腸道菌群的平衡。這樣的環境正好讓息肉更容易形成,甚至一步步變成癌症。換句話說,TMAO不只是血管的敵人,也是在大腸裡推波助瀾的小黑手。臨床上我們也常看到,紅肉、加工肉吃比較多的人,不只心血管問題多,做大腸鏡時也更容易發現息肉,這和TMAO的角色完全符合。

我的生活建議

根據這個研究的結果,我會建議您在生活裡要有意識地「少餵壞菌,多養好菌」。最重要的,就是從日常飲食和生活習慣做起。

首先,調整腸道菌環境才是關鍵。壞腸道菌會把食物轉成有毒的TMAO,所以我們要想辦法養好菌、抑制壞菌。怎麼做呢?就是少吃壞菌愛的食物,多吃好菌需要的纖維和植物性食材。青菜水果、全穀雜糧、發酵食物(像優格、納豆、泡菜)都能幫助好菌茁壯,讓壞菌比較沒有空間搞破壞。

第二,少吃紅肉和加工肉品。像牛排、培根、香腸這些東西雖然香噴噴,但卻是壞菌的最愛。蛋白質建議多選魚、雞肉或豆製品來補充。尤其魚雖然含有TMAO,但因為富含Omega-3脂肪酸,對心血管有保護效果,利大於弊,所以吃魚總比大口吃紅肉健康。

第三,調整飲食型態。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很適合台灣人參考:大量青菜水果、全穀雜糧、堅果、橄欖油,再搭配適量魚肉,紅肉盡量少。研究已經證實,這樣的飲食能降低血液裡的TMAO,也能幫助好菌壯大。

第四,善用天然保護傘。有些食材本身就能幫助我們抑制壞菌,例如大蒜裡的大蒜素、葡萄皮和紅酒中的白藜蘆醇(Resveratrol)、薑黃素(Curcumin)、莓果類的多酚,這些都能調整腸道菌群,減少TMA的生成。不用特地花大錢買昂貴的保健品,平常煮菜多放些蒜頭,或者飯後吃些莓果,就能默默保護自己。

第五,規律運動。每天30分鐘快走或騎腳踏車,每週幾次簡單的肌力運動,就能幫助降低血液中的TMAO。我在臨床上觀察到,肯運動的病人,血糖、血壓、膽固醇控制得比只靠藥物的人漂亮許多。

最後,定期檢查不能少。如果您本身有大腸息肉,或家裡有人得過大腸癌,更要小心。除了飲食和運動,記得定期做大腸鏡檢查,早一點把息肉處理掉,才能降低大腸癌風險。

這些看起來只是小小的生活習慣,但其實正是最有效的防癌、防病方法。每天少一口紅肉、多一把青菜,配上一點運動和規律檢查,累積起來就是守護健康最實在的關鍵。

健康是每天的小選擇

寫到這裡,我想跟大家說,健康不是靠一次大改造,而是靠每天的累積。您每天的飲食,是在餵養好菌,還是壞菌?壞菌會製造TMAO,偷走您的心腎健康;但如果您願意少紅肉、多蔬果、聰明吃魚、規律運動,就是在幫好菌加油打氣。健康,絕對不是偶然,而是每天小小選擇的累積。

參考資料
Trimethylamine-N-oxide formation, the bacterial taxa involved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o reduce its concentration in the human body. Annals of Medicine. 2025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7853890.2025.2525403

從常用的抽血數字看出血管年齡 - 三酸甘油酯-血糖指數TyG揭開腦血管老化的隱形警報我們常常覺得中風、失智、動脈硬化,是遙遠的事,好像只有年紀大才會遇到。但其實,很多危險早就悄悄寫在您的健檢報告裡,只是您沒有去注意。最常見的「血糖」和「三酸...
27/08/2025

從常用的抽血數字看出血管年齡 - 三酸甘油酯-血糖指數TyG揭開腦血管老化的隱形警報

我們常常覺得中風、失智、動脈硬化,是遙遠的事,好像只有年紀大才會遇到。但其實,很多危險早就悄悄寫在您的健檢報告裡,只是您沒有去注意。最常見的「血糖」和「三酸甘油酯」這兩個驗血數字,不只是單純的高或低, 這兩個數字組合在一起,透過一個簡單的公式,能算出一個重要的指標 - 三酸甘油酯-血糖指數 (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 TyG 指數)。它能像一個隱形警報器,提醒我們血管是否正在加速老化。

TyG 指數 - 健檢報告裡的隱藏密碼

當您拿到健檢報告,通常會看到空腹血糖和三酸甘油酯。這兩個檢查是最常見的,一般健康檢查或到診間抽血幾乎都會做。很多人只看數值有沒有超過紅字,卻不知道這兩個數字還能組合成 TyG 指數,公式是 ln[(三酸甘油酯 × 血糖)/2]。

這個數字不是多餘的花招,而是醫學研究證實的「代謝警訊」。TyG 指數能反映胰島素阻抗,也就是身體在處理糖分和脂肪時的效率。如果這個指數高,就代表代謝已經開始出現失衡,血管老化的速度可能比您想像的快。

科學告訴我們 - 血糖加血脂的隱形殺傷力

研究顯示,TyG 指數和多種腦血管疾病有密切關聯。當這個數字升高,高血壓、動脈硬化、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腦小血管病變,甚至血管性失智的風險都會增加。這些病不是突然發生,而是長年累積的結果。

更具體的數字來看,TyG 指數偏高的人,高血壓的風險比正常人多出 1.5 到 2 倍,缺血性中風的機率幾乎增加 1.8 倍,認知功能退化的風險也高出 50% 以上。如果您的 TyG 指數超過 9.5,就要小心了,這通常代表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前期或脂肪肝的風險已經在身邊徘徊;8.8 到 9.5 之間則屬於警戒區,需要調整飲食和運動;若能維持在 8.5 以下,代表代謝狀態相對健康。換句話說,這個數字其實就是血管年齡的「提前預告」,能幫助我們在疾病發生前就先行防範。

根據這個研究的結果,我的建議 : 在生活上如何應用這發現

既然 TyG 指數能透過最簡單的抽血檢查算出來,這就代表每個人都有機會提早知道自己的血管健康狀態。我建議您把它當成生活的提醒器。

在飲食方面,不只要少糖,也要少油。很多人只注意少吃甜食,卻忽略炸物和加工食品。事實上,這些都會拉高三酸甘油酯。最簡單的做法,就是餐桌上多青菜、少炸雞,白飯換成糙米或胚芽米,烹調方式盡量用清蒸、水煮。這些小動作,就能讓 TyG 指數慢慢下降。

在運動方面,您不需要去健身房報名課程。每天快走三十分鐘、爬樓梯代替電梯,就是最有效的「降 TyG 運動」。如果再加一些簡單的重量訓練,讓肌肉量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會更好,血糖與血脂也會更穩定。

在體重管理方面,不要只看體重計,而是要看腰圍。因為腹部肥胖與 TyG 指數特別相關。如果腰圍超標,即使體重沒到肥胖標準,血管也一樣在受苦。所以,減腰圍比減幾公斤更重要。

在作息與壓力管理方面,熬夜、壓力大都會讓 TyG 指數惡化。規律睡眠、每天留一點時間給自己放鬆,無論是散步、聽音樂或簡單深呼吸,都能幫助血管喘口氣。

我想對大家說的話

許多走過病痛的人心裡都有同樣的感嘆:「早知道就好了。」可惜健康沒有後悔藥,但我們可以善用這些小工具,讓自己提早看見警訊,提前準備。

TyG 指數就是這樣的一個提醒。它不需要額外的檢查費用,因為大多數人平常的抽血報告就有材料可以算出來。它提醒我們血管可能正在加速老化,也提醒我們現在就要開始行動。

健康不是偶然,而是每天生活選擇的結果。當我們願意在飲食、運動、睡眠上多一點堅持,血管就會回饋給我們更長久的健康。

參考資料:
The 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 updating evidence from clinical settings to molecular mechanisms in ageing-relate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 2025
https://cardiab.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33-025-02914-2

了解生理時鐘的原理及影響 – 睡眠、代謝、免疫到癌症有人會覺得腦袋常常一片霧茫茫, 想專心卻專心不起來, 睡眠也愈來愈不安穩。也有人納悶, 明明吃得不多, 體重卻慢慢往上飆。其實, 這些狀況往往不只是飲食或壓力的問題, 而是和一個常被忽略,...
26/08/2025

了解生理時鐘的原理及影響 – 睡眠、代謝、免疫到癌症

有人會覺得腦袋常常一片霧茫茫, 想專心卻專心不起來, 睡眠也愈來愈不安穩。也有人納悶, 明明吃得不多, 體重卻慢慢往上飆。其實, 這些狀況往往不只是飲食或壓力的問題, 而是和一個常被忽略, 卻深藏在我們每個人身體裡的「生理時鐘」有關。

生理時鐘不是抽象的概念, 它是由一套分子機制在細胞裡運作。這個時鐘會影響睡眠、代謝、免疫, 甚至基因修復的能力都由它來調控。如果生理時鐘失調, 身體就像一間工廠出了亂流, 各個部門不同步, 造成能量代謝混亂, 情緒不穩, 久了甚至會提高癌症的風險。

曬太陽與固定作息 - 最自然的「校時」秘訣

身體的「主時鐘」位在大腦視交叉上核, 它主要靠光線來調整。每天早晨曬一點太陽, 就像幫時鐘「打卡」, 讓一天的節奏被重置。研究也指出, 當主時鐘被陽光穩定地調整, 我們的分子時鐘就會準時運作, 減少腦霧、代謝異常與睡眠失衡的發生。相反的, 如果習慣熬夜或日夜顛倒, 就會像齒輪卡住, 時間久了, 情緒、代謝甚至免疫力都會跟著走鐘。

所以根據這個原理, 我建議大家每天早晨找個時間, 無論是去散步、買早餐, 還是單純在陽台曬曬太陽, 都能幫身體重新對時。這是最便宜卻最有效的保養方式。

吃飯時間比吃什麼更重要 - 時間限制進食的力量

我們常常把焦點放在「吃什麼」, 但忽略了「什麼時候吃」。研究顯示, 把一天的進食時間壓縮在8到12小時內, 例如早上8點到晚上8點, 其他時間讓腸胃休息, 就能有效改善血糖、膽固醇和脂肪代謝。這就是所謂的時間限制進食(Time-restricted feeding)。

即使食物的內容沒有改變, 單單調整進食的時間, 也能讓身體的代謝運作更加順暢。反過來, 如果三更半夜還在吃消夜, 就等於強迫工廠24小時不停加班, 最後不但效率差, 還會讓整個系統崩壞。

根據這些, 我建議大家試著把晚餐時間提早, 晚上睡前不要再進食。您會發現體重比較好控制, 睡眠品質也會更穩定。

夜班與癌症風險 - 國際認證的健康隱憂

對很多必須輪班的朋友來說, 夜班是現實, 但科學研究已經指出, 長期夜班會提高癌症的風險。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甚至在2019年把「長期夜班」列為可能的人類致癌因子。原因就在於夜班會打亂我們的生理時鐘, 讓細胞的DNA修復功能下降, 突變累積得更快, 進而增加癌症風險。

所以如果工作必須輪班, 我的建議是盡量保持固定的班表, 避免不斷在白班和夜班之間切換。下班後記得拉上遮光窗簾, 給自己一段完整的睡眠時間。這些看似小細節, 卻能大大降低夜班對健康的衝擊。

用藥時機也有差 - 時間治療學的潛力

不只生活習慣, 用藥時間也跟生理時鐘有關。這就是所謂的時間治療學(Chronotherapy)。研究發現, 同樣的藥物, 早上或晚上吃, 效果與副作用可能完全不同。例如抗癌藥、降壓藥, 在不同時間服用, 對治療效果的影響差距很大。

顧好時鐘, 健康就能回來

身體的生理時鐘, 就像是看不見卻無處不在的隱形鬧鐘。它決定我們什麼時候清醒、什麼時候休息, 也影響代謝、免疫力和抗癌能力。當時鐘亂了, 就像工廠各部門不同步, 機器再先進也會出問題。

生活中最簡單卻最有力量的事就是: 規律作息、早晨曬太陽、固定吃飯時間、避免熬夜。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其實就是讓身體重新回到健康節奏的關鍵。當您顧好這個「隱形鬧鐘」, 您會發現不只是精神變好, 連體重、血糖、情緒甚至免疫力都一起跟著改善。

參考資料
Biochemical mechanism of the mammalian circadian clock. FEBS Letters. 2025.
https://fe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1873-3468.70150

骨質疏鬆不是女性專屬 - 更是隱藏在男性身上的沉默危機大多人會以為「骨質疏鬆」是更年期女性才會遇到的問題,但事實並不是這樣。根據最新的亞太地區大型研究,男性骨質疏鬆的比例正悄悄上升,而且一旦發生骨折,死亡率甚至比女性還要高。這是一個被長期忽...
25/08/2025

骨質疏鬆不是女性專屬 - 更是隱藏在男性身上的沉默危機

大多人會以為「骨質疏鬆」是更年期女性才會遇到的問題,但事實並不是這樣。根據最新的亞太地區大型研究,男性骨質疏鬆的比例正悄悄上升,而且一旦發生骨折,死亡率甚至比女性還要高。這是一個被長期忽視的現實。很多人覺得男人的骨頭天生比較硬朗,但實際上骨質流失往往比想像得更快。一旦骨折,不只是骨頭斷掉,更可能造成生活品質的斷崖式下滑。

2025年發表在《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的亞太地區男性骨質疏鬆共識更進一步指出:男性骨折的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全球大約每三位髖關節骨折的患者裡,就有一位是男性,而且手術後的死亡率還高於女性。這個警訊提醒我們,骨質疏鬆絕對不是女人專屬,而是男性同樣需要正視、及早預防的健康威脅。

男人骨頭的危險因子 - 生活裡的地雷

很多人會想:「我身體那麼壯,不可能骨質疏鬆啦!」其實骨頭會慢慢變脆,是一步一步在累積的。除了年紀大、荷爾蒙變少之外,還有一些生活裡的「地雷」,會讓男性的骨質疏鬆風險更高:

抽菸、喝酒 - 抽一包菸、喝一瓶酒,不只傷心臟、傷肝,還會讓骨頭流失更快。
低睪固酮 - 很多男性其實有這個問題,荷爾蒙不足,骨頭自然也會跟著變脆。
慢性病 - 像是糖尿病、甲狀腺問題,或是長期吃類固醇,都會讓骨頭加速流失。
缺乏營養 - 沒有足夠的鈣跟維生素 D,就像蓋房子缺水泥鋼筋,骨頭一定不穩固。

缺乏運動和日曬 - 很多上班族整天坐在辦公室,少曬太陽、不運動,骨質當然愈來愈差。

這些危險因子,就像一顆顆埋在生活裡的炸彈,累積多年,最後可能因為一次小跌倒,就引爆成一場大骨折。

根據研究結果 - 我建議生活上的應用

大家最想問就是:「那要怎麼預防?」根據這份亞太地區的共識,我會建議大家從生活的基本功開始做起。

第一,飲食一定要顧好。每天要有足夠的鈣(大約1000到1200毫克),還有維生素 D(至少800 IU)。牛奶、優格、小魚乾、深綠色蔬菜,這些都是好選擇。每天曬個15到20分鐘太陽,讓身體自己製造維生素 D,也是最天然的方法。如果真的不足,再考慮補充品,但不要亂補,過量反而會出問題。

第二,運動一定要養成習慣。不是說要去跑馬拉松或舉很重的重量,而是快走、慢跑、爬樓梯,甚至在家做點簡單的重量訓練,都能讓骨頭變得更強壯。再加上蛋白質要吃夠,因為有肌肉才有力量保護骨頭、避免跌倒。

第三,戒菸少酒。這點真的很重要。抽菸、酗酒是骨質疏鬆的加速器,電子菸也一樣。少一根菸、多一杯白開水,就是保護骨頭最直接的方式。

最後,如果有慢性病,像糖尿病或甲狀腺問題,或者需要長期吃藥,一定要跟醫師討論,定期追蹤骨質密度,才能提早發現問題。

藥物治療 - 高風險族群的保險

如果檢測發現已經有骨質疏鬆,或是屬於高風險族群,那就不能只靠生活調整,藥物治療是必要的保護傘。現在常用的藥物有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和 Denosumab,都能有效降低骨折的機會。如果風險更高,醫師會考慮先用促骨生成藥物(Teriparatide、Romosozumab),先幫骨頭加強,再用其他藥物維持。

有些男性因為低睪固酮,會被考慮補充睪固酮,但要提醒大家,這對改善症狀有幫助,但還沒有明確證據顯示能真正降低骨折風險,所以重點還是要用專門的骨質藥物。

骨頭斷了才關心會來不及

男性的骨質疏鬆,其實是一個被低估很久的健康議題。很多人覺得不關自己的事,結果一跌倒就發現骨頭早就不堪一擊。危險因子就在生活裡,抽菸、酗酒、缺運動、少日曬、慢性病,這些習慣和疾病一點一滴在侵蝕我們的骨頭。

這份亞太的研究提醒我們,骨頭健康不是等斷掉才要注意,而是每天都在為未來打基礎。從中年開始,飲食要顧、運動要做、壞習慣要改,再配合定期檢測和醫師的治療,就是守護骨頭的最好方法。

「骨頭不是斷了才需要關心,而是每天都在為未來打地基。」骨質疏鬆不是女性專屬,男性也要注意,因為真正危險的,是長期的忽視。

參考資料
Asia–Pacific consensus for the management of osteoporosis in men. 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2025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198-025-07559-1

鹽吃太多, 腦細胞開始互打 - 小膠細胞吃掉星狀膠細胞, 血壓整個衝上去我常常在門診提醒大家, 鹽真的要少吃。很多人都覺得, 鹽不過就是讓血壓高一點, 頂多腎臟負擔重一點, 沒那麼嚴重。但最新的研究直接打臉這個想法, 它告訴我們: 鹽的影響...
24/08/2025

鹽吃太多, 腦細胞開始互打 - 小膠細胞吃掉星狀膠細胞, 血壓整個衝上去

我常常在門診提醒大家, 鹽真的要少吃。很多人都覺得, 鹽不過就是讓血壓高一點, 頂多腎臟負擔重一點, 沒那麼嚴重。但最新的研究直接打臉這個想法, 它告訴我們: 鹽的影響比想像中更深, 會直接影響到腦袋裡的細胞。2025年發表在期刊《Neuron》的研究發現, 當我們吃太鹹, 腦裡的小膠細胞(microglia)竟然會跑去把星狀膠細胞(astrocyte)的突起吃掉, 讓神經元整個失控亂放電, 結果就是血壓飆不停。

鹽不只是傷腎, 連腦也遭殃

大家都知道鹽吃多了會水腫、血壓升高, 但您可能沒想過, 鹽其實會直接在腦裡搞破壞。研究人員讓實驗動物連續一星期喝鹽水, 結果發現, 原本像安全網一樣保護神經元的星狀膠細胞突起大幅減少。這些突起平常就是負責收掉多餘的麩胺酸, 避免神經元過度興奮。一旦這些保護網被剪斷, 麩胺酸就像水庫潰堤一樣洩洪, 神經元失去控制, 血壓當然就一直往上衝。

小膠細胞 - 從清潔隊變成「拆屋隊」

小膠細胞平常是腦裡的清道夫, 專門清壞掉的細胞跟垃圾。但在高鹽的情況下, 它們卻聚到血管加壓素神經元旁邊, 變得肥肥短短, 進入活化狀態, 然後開始動手把星狀膠細胞的突起吃掉。研究用顯微鏡一看, 發現小膠細胞裡的吞噬小體, 裝的不是壞死細胞, 而是一堆星狀膠細胞的碎片。換句話說, 星狀膠細胞不是自己縮回去, 而是硬生生被小膠細胞「剪掉」的。

神經元煞不住車, 血壓也剎不住

當星狀膠細胞的突起被吞掉, 麩胺酸清不掉, 就堆在突觸外, 持續刺激NMDA受體。血管加壓素神經元因此像踩了油門煞不住的車, 不停放電, 血管加壓素分泌暴增, 血壓自然就直直往上飆。這就是我們說的「鹽敏感性高血壓」, 原來背後是腦細胞先失衡, 身體才被拖著走。

把小膠細胞擋下來, 血壓真的降得下來

研究更驚喜的發現是, 當用藥物去抑制小膠細胞, 星狀膠細胞的突起就能保住, 麩胺酸清除回到正常, 神經元也不會亂放電, 血壓就穩定了。這代表小膠細胞不只是清潔工, 還是能重塑腦網絡的「拆屋師傅」。雖然相關藥物還沒能用在臨床, 但已經指出一個新的方向: 未來治療高血壓, 不一定只看腎臟或血管, 腦的角色也要納入考慮。

減鹽才是最實在的做法

講到這裡, 您一定會問: 那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根據這個研究, 可以很直接地告訴您: 減鹽就是最有效的做法。少放一撮鹽, 就是在幫腦袋裡的星狀膠細胞留住突起, 不讓小膠細胞有機會亂來。

在生活上我會建議:
• 自己下廚的時候, 少放鹽, 多用蒜頭、胡椒、檸檬等天然香料來提味。
• 外食的時候, 主動跟店家說「少鹽」, 或者醬料分開。
• 盡量少吃零食、罐頭、醃漬物, 因為裡面藏的鹽分常常爆表。

除了吃的, 研究也提醒我們, 壓力跟發炎會讓小膠細胞更容易暴走。如果生活壓力大, 又吃得很鹹, 就是雙重打擊。所以我會鼓勵大家, 平常要運動、睡眠要顧好, 讓身體保持平衡, 不要讓腦內這場「細胞內鬥」有機可乘。

找出自己是不是鹽敏感

並不是每個人對鹽的反應都一樣。有些人吃再鹹, 血壓還好好的, 但有些人只要一點鹽, 血壓就馬上飆高。這其實和基因有很大關係, 包括血管加壓素基因、腎臟排鈉的基因, 甚至小膠細胞活化相關的基因, 都可能決定您是不是鹽敏感族群。所以, 如果您家族有人有高血壓, 或自己血壓常常忽高忽低, 我會建議透過基因檢測加上血壓監測, 找出自己到底屬不屬於高風險族群。

結語

這篇研究提醒我們: 鹽不只是調味料, 而是可能在腦細胞之間掀起一場「細胞內戰」的隱形推手。當小膠細胞開始吞掉星狀膠細胞, 神經元就像踩了油門煞不住, 把血壓一路推高。每一次少放一點鹽, 其實就是幫腦袋按下「保護鍵」。少鹽不只是護腎護心, 也是守護腦袋。就像我常跟病人說的: 少鹽, 就是多健康, 這不是口號, 而是最新腦科學給我們最真實的提醒。

參考資料:
Microglia regulate neuronal activity via structural remodeling of astrocytes. Neuron, 2025.
https://www.cell.com/neuron/abstract/S0896-6273(25)00551-3

科學證實 - 每天2000毫克魚油Omega-3 黃金劑量,有效改善認知功能,降低失智風險大家常問我:「魚油到底要吃多少才有效?」或是「我吃了一段時間魚油,真的能預防失智嗎?」這些問題的背後,其實反映了我們共同的焦慮 - 年紀漸長,記憶力開...
23/08/2025

科學證實 - 每天2000毫克魚油Omega-3 黃金劑量,有效改善認知功能,降低失智風險

大家常問我:「魚油到底要吃多少才有效?」或是「我吃了一段時間魚油,真的能預防失智嗎?」這些問題的背後,其實反映了我們共同的焦慮 - 年紀漸長,記憶力開始變差,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連語言表達都不如以往,這些狀況慢慢浮現,讓人擔心大腦有一天會「提早打烊」。

2025年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的一篇大型統合分析,整理了58項臨床試驗,終於給了我們一個更清楚的答案:每天大約2000毫克的Omega-3脂肪酸,確實能幫助大腦保持活力,減少失智風險。

研究怎麼說 - 數字揭露Omega-3的力量

每天補充大約2000毫克的Omega-3,對大腦的不同功能都有幫助。研究數據告訴我們:
注意力提升幅度最大,幾乎相當於「進步一大級」,專注力更容易維持。
感知速度也明顯改善,大腦反應更快,處理資訊的速度更順暢。
語言能力有顯著進步,表達更流暢、講話不再卡卡。
短期記憶也增強,就像臨時記電話號碼或剛聽到的訊息,能更快、更清楚地記住。
在視空間功能上也有幫助,對方向感、地圖判斷或物品位置的掌握更清楚。
最重要的是,整體認知能力全面提升,相當於大腦「整體升級」。

不過,研究也提醒我們:不是劑量越高就越好。舉例來說,情節記憶在劑量初期增加時反而下降,之後才慢慢往上;而整體認知能力在劑量過高時,反而出現下降的趨勢。換句話說,Omega-3就像沖泡茶水 - 太淡喝不出味道,太濃又苦澀,只有剛剛好的「黃金劑量」才最有效。

從生活開始 - 餐桌就是最好的藥櫃

很多人第一個疑問一定是:「那我要怎麼吃才會夠2000毫克呢?」其實答案比您想的簡單。台灣常見的深海魚,像鮭魚、鯖魚、秋刀魚,都是天然的Omega-3來源。100克的鮭魚,就能提供大約1500毫克的DHA和EPA。如果您一週能吃上兩到三次深海魚,大腦就能達到研究建議的劑量範圍。也就是說,我們每天的餐桌,其實就能成為守護腦力的第一道防線。

膠囊的選擇 - 看懂標籤才安心

不過,我也知道現實生活不是每個人都能固定吃魚。有些人不愛魚腥味,也有人太忙碌,只能依靠魚油膠囊。這時候,我最常提醒病人的一句話就是:「不要被標示騙了。」很多膠囊寫著1000毫克魚油,但裡面真正有效的Omega-3,常常只有三到五成。換句話說,如果您要達到每天2000毫克,往往需要三到四顆膠囊,而不是只吃一顆就放心。這也是為什麼懂得看標籤,比隨便買一罐更重要。

誰最需要 - 長期投資的大腦保護

研究裡還有幾個細節值得注意。第一,補充超過26週的人,效果才真正顯著,代表這是一場長期投資,而不是吃三天就期待奇蹟。第二,體重指數超過25的人,改善幅度更大,注意力的進步特別明顯。第三,亞洲與大洋洲的研究結果特別突出,可能與我們的飲食習慣或基因相關。這些發現告訴我們:魚油的保護力,特別適合中壯年、體重偏高,或家族裡有失智症風險的人。

我的建議 - 給想守護大腦的您

根據這個研究我會建議,最簡單的原則就是:「一週兩次深海魚,或每天2000毫克有效Omega-3。」如果您已經發現記憶力開始退步,或家裡有失智症的歷史,更應該把這個策略納入生活。當然,魚油不是萬靈丹,還要搭配規律運動、腦力刺激、社交互動與充足睡眠,才是真正完整的防護網。

「大腦不是等老化來臨的,而是要我們現在就開始保養。」魚油不是特效藥,但它是一個科學證實有效的小幫手,能在您還有機會改變的時候,替未來的大腦多留一份保障。

參考資料: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 response meta analysis of Omega 3 supplementation on cognitive function. Scientific Reports. 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5-16129-8

甲醛不只在新家具 – 其實我們每天都吸入及吃到大家一聽到「甲醛」,腦袋裡第一個想到的,多半是新房子、新家具那種刺鼻的味道。很多人都以為只要不裝潢、不住新家,就不用擔心甲醛。但其實最新的研究告訴我們,甲醛比您想的還要更「跟得很緊」,不只在空氣...
22/08/2025

甲醛不只在新家具 – 其實我們每天都吸入及吃到

大家一聽到「甲醛」,腦袋裡第一個想到的,多半是新房子、新家具那種刺鼻的味道。很多人都以為只要不裝潢、不住新家,就不用擔心甲醛。但其實最新的研究告訴我們,甲醛比您想的還要更「跟得很緊」,不只在空氣裡,在食物裡,甚至連我們自己的身體也會製造。

甲醛真的到處都有

防腐劑、空氣污染不用說,香菸、電子菸、汽機車廢氣,都是甲醛的來源。食物方面,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果汁裡的果膠,甚至魚蝦蟹裡的三甲基胺氧化物 (Trimethylamine N-oxide, TMAO),都可能變成甲醛。

更特別的是,我們自己身體每天也會生甲醛。比方說葉酸代謝、RNA 去甲基化的酵素 (像 ALKBH5、LSD1),甚至免疫細胞釋放的酵素,都會讓甲醛在體內跑出來。換句話說,不抽菸、不喝汽水,還是躲不掉甲醛。

為什麼甲醛危險

甲醛最麻煩的地方就是「很會黏」。它會跑去跟 DNA、RNA、蛋白質黏在一起,造成細胞修不好、複製出錯。研究還發現,甲醛會卡住 S-腺苷甲硫氨酸 (SAM) 的生成,讓基因表觀調控亂掉。

再加上甲醛會把我們身體裡的谷胱甘肽 (Glutathione, GSH) 吃掉,結果抗氧化系統大失衡,自由基一大堆,細胞加速老化、突變變多,癌症、失智、骨髓疾病或血癌的風險就跟著上升。

身體也有解毒能力

人體不是沒招數。我們有兩套系統來處理甲醛:
一條在細胞質,靠谷胱甘肽加上 ADH5 跟 ESD 把甲醛變成蟻酸,送回一碳代謝再利用;另一條在粒線體,靠 ALDH2 分解。

只是如果基因剛好壞掉,麻煩就大條。如果 ADH5 和 ALDH2 這兩個負責分解甲醛的基因功能都出問題,就可能出現一種叫做 AMeD 綜合症的罕見疾病。從小骨髓就病變,容易演變成白血病,還會有發育遲緩、智能障礙。這也提醒我們,每個人的基因就是身體的防線厚不厚的差別。

甲醛會增加癌症、失智的風險

甲醛不只傷 DNA,還會造成 DNA-蛋白交聯 (DNA-protein crosslink, DPC)、RNA-蛋白交聯 (RNA-protein crosslink, RPC)、雙股斷裂。這些東西如果修不好,突變就一直累積,癌症風險自然變高。

更誇張的是,有些癌細胞還會「借力使力」,把甲醛當成燃料,用來加速製造核苷酸,讓自己分裂得更快。對腦袋來說,甲醛太多會去干擾神經受體,導致記憶力變差,甚至失智。換句話說,甲醛是「看不見的黑手」,既可能讓細胞變癌,也可能增加失智風險,偷走記憶。

給大家的生活建議

根據這些研究,我想給大家一些實際的提醒:

第一,能少接觸就少接觸。抽菸、二手菸、電子菸,能避免就避免,吃魚蝦要挑來源清楚的,人工甜味劑也別太常吃。

第二,靠飲食補防禦。大蒜、洋蔥、花椰菜、羽衣甘藍,還有高維生素 C、E 的水果,這些都能幫忙補谷胱甘肽,讓身體有力氣去解毒。

第三,補葉酸。綠色蔬菜、全穀類都很重要,因為葉酸循環跟甲醛代謝緊緊相關。

第四,如果家族有人有血液疾病或癌症,最好做個基因檢測,早點知道自己有沒有 ADH5、ALDH2 或 Fanconi 貧血相關基因的問題,提早預防。

ALDH2 就是大家常說的「酒精不耐症基因」,而台灣人裡有不少人帶有這個基因變異

ALDH2主要在肝臟與粒線體中工作,負責把喝酒後產生的乙醛分解成無害的醋酸。如果 ALDH2 有基因變異,酵素活性會大幅下降,乙醛就容易在體內累積。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一喝酒就臉紅、心跳快、頭暈甚至噁心,這種狀況俗稱「酒精不耐症」或「亞洲紅臉症」。台灣、日本、東亞族群這個基因變異比例特別高,大約三到四成的人有不同程度的 ALDH2 功能不足。

重要的是,最新的研究也指出 ALDH2 不只影響喝酒的代謝,它還負責幫忙分解其他小分子毒素,包括甲醛、脂質過氧化產物等。所以 ALDH2 變異的人,不只喝酒會不舒服,長期下來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癌症或代謝壓力的風險

我們可以比毒素快一步

甲醛就像空氣中的暗流,不管呼吸、吃東西,甚至細胞代謝,它都在。我們無法假裝它不存在,但我們可以選擇強化自己身體的解毒力。

「毒素不會消失,但您可以決定身體要強壯到什麼程度。」這就是科學研究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 - 健康的主動權,其實在我們自己手上。

參考文獻:
Emerging mechanisms underlying formaldehyde toxicity and response. Molecular Cell. 2025
https://www.cell.com/molecular-cell/fulltext/S1097-2765(25)00360-0

為什麼有的喵星人愛講話,有的卻安靜,原因其實藏在基因裡有養貓的人應該會發現,有的貓超愛講話,看到人就一直喵喵叫,還會趴在您腿上呼嚕呼嚕,好像要跟您聊天;但有的貓就很安靜,常常自己待在角落,用眼睛默默觀察,很少出聲。這種差別,以前我們都以為是...
22/08/2025

為什麼有的喵星人愛講話,有的卻安靜,原因其實藏在基因裡

有養貓的人應該會發現,有的貓超愛講話,看到人就一直喵喵叫,還會趴在您腿上呼嚕呼嚕,好像要跟您聊天;但有的貓就很安靜,常常自己待在角落,用眼睛默默觀察,很少出聲。這種差別,以前我們都以為是個性或環境影響,其實,最新的研究告訴我們,基因在裡面扮演重要角色。

京都大學研究的新發現

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團隊,把焦點放在一個叫做「雄性激素受體基因」(androgen receptor, AR)。這個基因在不同動物裡,都和攻擊性或外向程度有關。特別的是,它裡面有一段叫「CAG重複序列」的DNA片段,長度不一樣,會影響基因活性。這就像是一個調音旋鈕,有的轉高一點,貓咪就變得比較愛發聲;有的轉低一點,貓咪就會安靜很多。

愛聊天的短型基因

研究分析了280隻日本家貓,結果發現,帶有「短型基因」(CAG重複18次以下)的貓咪,更常發出呼嚕聲。公貓會比較愛用叫聲來表達需求,像是討食物、想出去玩;母貓則在遇到陌生人時會更有攻擊性。簡單來說,這些短型基因的貓咪比較「愛講話」,會用聲音來確保自己被注意到。這不是牠們愛吵,而是基因驅動的一種表達方式。

安靜的長型基因

相對的,帶有「長型基因」(CAG重複19次以上)的貓咪就安靜很多,叫聲少,也比較不會用聲音來跟人互動。有趣的是,這種長型基因在純種貓裡比較常見,因為人類在育種時,往往偏好挑選「溫順安靜」的特質,久而久之,這樣的基因就被留下來。而在野生貓科動物,例如豹貓或猞猁,幾乎沒有看到這種長型基因,顯示這是家貓在馴化過程中特別演化出來的。

小叮嚀

根據這個研究,我會建議各位貓奴朋友,養貓時可以多觀察牠的「表達方式」。如果您的貓咪屬於「健談型」,常常喵喵叫或呼嚕聲不斷,請不要覺得牠很吵,那是牠在努力告訴您牠的需求。您可以耐心回應,用互動來增進牠的安全感。如果您的貓咪比較「安靜型」,更要小心,因為牠們可能不會用聲音來表達不舒服或壓力。這時候,您就得靠觀察牠的飲食、活動力或肢體語言,避免錯過牠在求救的訊號。

基因是更懂彼此的鑰匙

雖然基因會影響行為,但不是決定一切。環境、互動方式,甚至您怎麼回應,都會塑造貓咪的日常。這項研究讓我們看到,基因只是藍圖,真正能不能讓貓咪快樂健康,還是靠我們平常的照顧。對我來說,這不只是科學,更是一種溫暖的提醒 - 下次當您聽到喵喵聲,或感受到腿上那陣呼嚕聲時,不妨想想,這是一種刻在基因裡的語言。懂了這層基因的祕密,我們就能更貼近牠們的心,更好地陪伴這些毛小孩。

參考資料

Association between androgen receptor gene and behavioral traits in cats (Felis catus). PLOS One. 2025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324055

科學實證 : 咖啡能點亮好心情,特別是早晨的那一杯在台灣,早上一杯咖啡,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開機儀式」。「沒有咖啡,靈魂根本還在睡」,但大家心裡都會問,咖啡真的能讓人比較快樂嗎?還是只是心理作用? 2025年一篇刊在《Scientific ...
21/08/2025

科學實證 : 咖啡能點亮好心情,特別是早晨的那一杯

在台灣,早上一杯咖啡,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開機儀式」。「沒有咖啡,靈魂根本還在睡」,但大家心裡都會問,咖啡真的能讓人比較快樂嗎?還是只是心理作用? 2025年一篇刊在《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給了答案,很貼近我們的生活。

咖啡真的能讓人比較快樂 特別是早上

研究發現,喝咖啡或茶之後,人的正向情緒會明顯提升,像是覺得更開心、更有活力、更滿足。效果最好是在起床後兩個半小時內,也就是大家習慣早上來一杯的時候。那杯咖啡,不只是讓腦袋清醒,還真的會把心情「點亮」。
換句話說,早晨的咖啡,不只是提神飲料,它還是心情加分的小幫手。

壞情緒不是咖啡能全解

不過,研究也發現,咖啡對「壞情緒」的影響沒那麼穩定。有些人喝了以後,悲傷或沮喪的感覺會減少,但也有人沒什麼差別。這代表咖啡比較像是推您往好心情那邊走,但不一定能把壞心情趕光光。

所以,如果本來就覺得很焦慮或憂鬱,咖啡不是解方,它頂多是「助攻」。真正要穩定情緒,還是要靠睡眠、運動、人際互動,必要時還需要專業協助。

為什麼早晨的咖啡特別有效

研究推測有幾個原因。第一,經過一整晚沒喝咖啡,早上那杯正好把累積的低落能量補回來。第二,很多人早上固定會喝,光是期待就能讓心情變好。第三,咖啡因會阻斷腺苷受體(adenosine receptor),刺激多巴胺(dopamine)和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的釋放,還會跟我們的生理時鐘(circadian rhythm)互動,像是幫身體按下「切換到白天模式」的按鈕。
所以說,那杯早晨的咖啡,真的是一天的開關。

身邊的人情味,穩定心情的效果比咖啡更大

研究還發現,人在很累的時候,咖啡帶來的情緒提振更明顯,這跟大家熬夜隔天靠咖啡「救命」的經驗完全吻合。

但有趣的是,如果喝咖啡的時候剛好在跟別人互動,例如跟同事聊天,咖啡對心情的加分效果反而沒那麼強。因為人際互動本身就是天然的快樂來源,會蓋過咖啡的作用。這提醒我們,咖啡固然有用,身邊的人情味,穩定心情的效果更大。

不是只有「咖啡因上癮的人」才有用

更有意思的是,不管是每天必喝的咖啡控,還是偶爾喝一杯的人,咖啡對情緒的效果都存在。這代表它不是只有「咖啡因上癮的人」才有用。

所以,不需要刻意加量,也不用怕自己喝得少就沒效。咖啡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抓到對的時間喝,效果才最漂亮。

我的生活建議

我建議大家,可以把咖啡當成生活策略,但不是依賴。早晨那杯咖啡,值得保留,因為它真的能幫助您快速進入狀態。如果特別疲倦的時候,它更能派上用場。但記得,晚上或睡前最好少喝,以免干擾睡眠,隔天反而更累。

另外也要提醒,咖啡帶來的快樂其實是短期的加分,不是長久的解方。真正能讓心情穩定下來,還是要靠我們生活觀念上的調整。規律的作息、均衡的飲食、固定的運動,加上健康的人際關係,才是根本。咖啡可以當助攻,但不是主角。

一杯咖啡,能點亮的不只是腦袋,還有我們的心情。當您下次在早晨拿起那杯咖啡時,不妨想一想:這不只是提神的飲料,它也可能是今天心情的開場白。

參考資料
The association of caffeine consumption with positive affect but not with negative affect changes across the day. Scientific Reports. 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5-14317-0

Address

石牌路二段201號臺北榮民總醫院中正7樓婦女醫學部543室
Taipei
112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7:00
Tuesday 09:00 - 17:00
Wednesday 09:00 - 17:00
Thursday 09:00 - 17:00
Friday 09:00 - 17:00

Telephone

+886938591763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基因醫師張家銘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基因醫師張家銘: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

掌握身體特性的關鍵

我是個基因醫師。每個人身體特性都不同,健康弱點及疾病治療的方式也不一樣,這些個人獨特的重要資訊就藏在基因體中。我的工作是分析基因體,讓大家了解自己,進行精準醫療、個人化醫療及預防醫學,幫助大家更健康。

詳細說明 https://genet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