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醫師張家銘

基因醫師張家銘 「掌握自己的基因與體質,精準健康」
精準預防醫學會理事長 , 北榮遺傳優生科主任 2021華人公益大使

薑能讓脂聯素上升、腰圍變細,代謝悄悄啟動了在門診裡,我有時被問:「張醫師,喝薑茶真的有幫助嗎?」這問題我以前也只能笑著說:「溫溫的、舒服就好啦~」但現在,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對身體代謝真的有幫助,而且有研究數據支持!」2025 年發表在《C...
18/10/2025

薑能讓脂聯素上升、腰圍變細,代謝悄悄啟動了

在門診裡,我有時被問:「張醫師,喝薑茶真的有幫助嗎?」
這問題我以前也只能笑著說:「溫溫的、舒服就好啦~」但現在,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對身體代謝真的有幫助,而且有研究數據支持!」

2025 年發表在《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的一篇系統性回顧,整理了 36 篇臨床試驗、1832 位成人的資料,用科學的方法幫我們解答這個日常的問題,薑,除了溫暖,更是身體代謝的「啟動鍵」。

關鍵數據給我們的答案:
• 脂聯素(Adiponectin)平均上升 0.84 μg/mL
• 腰圍平均減少 0.65 公分
• 體脂百分比平均下降 1.49%
這不是單靠意志力「逼瘦」,而是身體自己在調節,真的開始動起來了。

脂聯素是什麼?讓脂肪「聽話」的關鍵荷爾蒙

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脂聯素」這個名字,但這是我在門診越來越常提到的關鍵角色。它是由脂肪細胞自己分泌的荷爾蒙,功能卻不是囤脂,而是像一個「代謝指揮官」。

當脂聯素夠高,身體的反應會是:
脂肪開始當燃料用
胰島素變得更靈敏
血糖不容易亂飆
發炎反應也比較不會亂來

但如果脂聯素偏低,脂肪會囤積、代謝慢下來,還容易變成胰島素阻抗、脂肪肝、甚至代謝症候群。

所以最重要的,是這個研究裡脂聯素真的有顯著上升,這代表身體的核心代謝狀態正在變好,不只是體重秤上的數字。

臨床上看到的改變:從「有感」到「有據」

大家可能會想:「腰圍少 0.65 公分、體脂降 1.49%,這有差嗎?」
我告訴大家,這不是只是小數點的問題。這樣的變化,很可能代表 「內臟脂肪」正在動搖,而不是摸得到的皮下脂肪。

內臟脂肪才是最惡名昭彰的那種,它不是你抓得到的肚皮肉,而是躲在肚子裡、包住肝臟、壓迫胰臟的那一層,看不到、但對健康威脅最大。它會讓血糖控制失衡,也會讓心血管的壓力越來越大。

但當我們看到數據開始變動 - 腰圍縮了、體脂降了,我知道,這代表身體開始在「動員」,把這些藏很深的壓力釋放出來。而這時,脂聯素如果也跟著升高,身體的調節能力就會大幅改善。

這就像是身體按下了一個「自己修復」的開關,不只是瘦了,而是代謝變得更聰明、更有彈性,那些原本悄悄堆積的風險,也開始慢慢反轉。

健康,不是靠逼自己瘦下來,而是讓身體願意配合你

我知道很多人努力很久,體重還是不動,心裡很氣餒。但我想說的是,身體不是逼出來的,它需要被照顧、被調節,才會慢慢願意「自己瘦回來」。

脂聯素就像是一個重新召回代謝軍隊的號角,只要它上來,身體就會開始慢慢配合你了。

所以,薑這個看起來平凡的食材,只要用對時機、用對方法,它就能悄悄點燃身體的智慧,讓脂肪不再卡住、讓代謝流暢起來、讓你不再靠拚命,而是靠身體自己想要變好。

參考資料
Impact of ginger supplementation on obesity indices and adipokine profiles in adults: A GRADE-bas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202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5229925001360

妳的髮量,是身體在對妳說的悄悄話 - 女性落髮背後的荷爾蒙密碼與生活對策在我的門診裡,常常會聽到女性朋友一臉擔憂地問我:「張醫師,我最近頭髮掉得好嚴重,洗頭、吹頭髮的時候掉一大堆,連髮縫都變寬了,會不會我要禿頭了?」每當這時候,我都會笑著搖...
17/10/2025

妳的髮量,是身體在對妳說的悄悄話 - 女性落髮背後的荷爾蒙密碼與生活對策

在我的門診裡,常常會聽到女性朋友一臉擔憂地問我:「張醫師,我最近頭髮掉得好嚴重,洗頭、吹頭髮的時候掉一大堆,連髮縫都變寬了,會不會我要禿頭了?」

每當這時候,我都會笑著搖搖頭,安慰她們:「不會的,不會像男性那樣真的禿頭。」因為女性的掉髮型態與男性不同,大多是「頭髮變細」、「髮量減少」,而不是光禿禿的髮線後退或地中海。

我會接著說:「這是身體累了的訊號。頭髮正在提醒我們:是時候慢下來,好好照顧自己了。」

這不是我單憑經驗說說而已,而是來自於一篇2025年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的臨床實踐研究,提醒我們女性型落髮(female-pattern hair loss)是一個與荷爾蒙、壓力、睡眠、飲食、營養密切相關的身體訊號。

落髮的背後,是身體想要說的心事

一個關鍵角色 - 芳香化酶(aromatase),這是一種負責把睪固酮轉化為雌激素的酵素。女性的頭皮裡有這個天然的「荷爾蒙轉換機」,它能保護毛囊不受過多雄性荷爾蒙的刺激。

但如果生活壓力大、睡不好、吃得太清淡或減肥太快,芳香化酶的功能就會變差,導致毛囊更容易受到雄性荷爾蒙的影響,漸漸變小、變細,進入所謂的「微型化」(miniaturization)階段。

這時候,髮量看起來變少了、髮絲變細了,但這不是單一的毛髮問題,而是整體荷爾蒙與生活型態出了狀況。

生活就是最好的護髮療法 - 實用建議

所以女性落髮的治療,其實應該從生活中開始。所以每次病人問我該吃什麼藥、擦什麼生髮水,我都會先說:「從今天晚上早點睡開始。」以下是我在診間最常分享的幾個生活對策,也想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好睡眠是毛囊的修復期
頭皮也有生理時鐘。晚睡會打亂荷爾蒙節奏,減少身體在夜間修復毛囊的能力。建議晚上11點前就寢,維持規律作息。

不要吃太清淡,也不要只吃葉菜
很多女性為了瘦身,一天只吃一點沙拉、水果,結果身體缺乏蛋白質、鋅、鐵與維生素D,毛囊自然進入「休止期」。建議均衡飲食,適量攝取動物性蛋白質與健康油脂。

壓力會讓毛囊提早退休
長期焦慮、過勞、情緒緊繃會使腎上腺皮質醇升高,影響雌激素代謝,進而壓抑芳香化酶的功能。請務必安排「自己的一小時」 - 無論是散步、寫字、種花或單純安靜坐著,都是在讓毛囊重新呼吸。

進入更年期後,不是「注定會掉髮」
芳香化酶在更年期後本來就會下降,可以在醫師指導下補充大豆異黃酮、維生素D等,幫助荷爾蒙環境平衡。

頭髮是我們最直覺、最誠實的「健康指標」

當頭髮一束束離開時,其實身體已經悄悄亮起紅燈。這不只是「看起來變老」,而是「身體內部出了狀況」。

所以,下次看到排水孔裡的髮絲時,別只焦慮禿頭,而是問問自己:「我最近是不是太操勞?是不是沒睡好?是不是吃得太極端?」
我們要學習聽見髮絲的聲音,找回身體內在的平衡,讓每根毛髮都能好好長大、好好待在我們身邊。

參考資料:
Hair Loss in Wome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5

感冒明明好了,為什麼人還是累、喉嚨還怪怪的 ? 認識「免疫系統的記憶」,學會讓身體真正放下戰備狀態我常聽到的抱怨之一是:「張醫師,我感冒都好了,但人還是很累,喉嚨還怪怪的,有時甚至頭也暈、胃也不太舒服…」每次聽到這樣的描述,我總會先問: 「...
16/10/2025

感冒明明好了,為什麼人還是累、喉嚨還怪怪的 ? 認識「免疫系統的記憶」,學會讓身體真正放下戰備狀態

我常聽到的抱怨之一是:
「張醫師,我感冒都好了,但人還是很累,喉嚨還怪怪的,有時甚至頭也暈、胃也不太舒服…」
每次聽到這樣的描述,我總會先問: 「您最近是不是特別忙、睡不好、壓力比較大?」
很多人會點頭。
大家可能不知道,感冒後那股說不出的疲倦,其實是免疫系統在「記仇」

這樣的狀況,不是病毒沒清乾淨,而是免疫系統還沒「放下」。
2025年一篇發表在《Cell Research》的綜論,就詳細解釋了這個非常關鍵的概念 - 免疫系統也有「記憶」,甚至會「記仇」。這種現象叫做「訓練性免疫」(trained immunity)。

意思是,當身體面對感染、壓力或發炎時,免疫細胞會留下痕跡,讓下一次反應更快,但有時反而太過頭。這就像是身體曾經打過一場仗,雖然戰爭結束了,可是軍隊的神經還繃著,聽到一點風吹草動就又舉槍。

所以,當您感冒好了卻還覺得人很累、喉嚨卡卡、皮膚乾癢、腸胃怪怪的,那是免疫系統「還沒卸防」。

免疫的記憶,藏在骨髓裡的「老班長」

我們的骨髓造血幹細胞會「記得」感染時的經驗。當身體經歷過一次強烈的發炎反應,這些幹細胞會被重新編程,之後生產出來的免疫細胞,反應都會比較激烈。

這聽起來像是好事,因為表示免疫系統更警覺,可以更快保護我們。
但問題在於,當外在刺激太頻繁 - 像是壓力、睡眠不足、油膩飲食、環境汙染、甚至長期焦慮,免疫細胞就會一直處於「過度警戒」狀態。久了,這種持續的微小發炎,就成了慢性疲勞、喉嚨卡卡、腸胃不適、皮膚反覆過敏的根源。

更重要的是,這種免疫記憶不只是短期反應,它可以維持一年甚至更久。換句話說,一次大的感染、一次情緒創傷,甚至長期熬夜的生活習慣,都可能在您的免疫系統裡留下「情緒記錄」。

免疫過度焦慮,身體就會內耗

免疫系統本來的設計是「快反應,再歸零」。
但如果它忘記歸零,就會開始誤判敵人。

有些人感冒後,會對原本沒事的東西過敏;
有些人壓力一大,就頭痛、腸胃脹氣、喉嚨發炎;
有些人吃個甜點,隔天就覺得全身水腫。

這些都是免疫系統「過度記憶」的現象。身體不是壞掉,而是太盡責。它記得過去被傷害的經驗,於是隨時待命。

但長期下來,這種「錯誤的警戒」會讓身體陷入慢性發炎。研究甚至指出,這樣的免疫重編程 (epigenetic reprogramming) 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自體免疫病,乃至阿茲海默症都有關。

建議: 教免疫系統「放下」,從生活開始

我們確實能「重新訓練」免疫系統。方法不是靠藥,而是靠生活。

首先,從飲食開始。
高脂、高糖、加工肉類會刺激免疫系統持續發炎,就像每天餵它一點「壞消息」。
相反地,富含植物多酚、膳食纖維、與omega-3脂肪酸的飲食,像地中海型飲食,能幫助免疫細胞學會冷靜、懂得分寸。許多研究都證實,這樣的飲食不只降膽固醇,也能降低慢性發炎的風險。

接著,睡眠是免疫記憶的「重置鍵」。
長期睡不飽,骨髓的免疫幹細胞會被錯誤訓練成「高警覺型」。規律的作息,才能讓免疫系統真正回歸穩定。睡眠對免疫細胞而言,就像孩子回到學校,有規律、有秩序,才能學得好。

第三,管理壓力。
焦慮、憤怒、孤單,都會透過神經與荷爾蒙訊號改變免疫反應。當我們學會深呼吸、曬太陽、聽音樂、運動,或只是靜靜發呆,這些看似小事,其實都在「解除免疫警報」。身體需要被告訴: 現在安全了,不用再打仗。

最後,運動是最天然的免疫教育。
有氧運動讓身體暫時發炎,隨後修復,就像讓免疫系統學會「有節制地出手」。研究發現,每週三到五次中等強度運動的人,免疫反應更平衡,也較少出現過敏或慢性疲勞。

健康的免疫力,是懂得何時出手、何時退場

很多人認為健康就是「免疫力強」。但我常提醒病人,免疫力太強是一種災難 - 它會攻擊自己。真正的健康,是免疫系統「有智慧」。

它知道何時該戰鬥,何時該修復。
它懂得保護您,也懂得放過您。

所以,當您下次感冒好了卻還覺得累,請不要再懷疑身體是不是變差了。它只是還在學著放下。
幫它一把,好好吃飯、睡好覺、讓心平靜,您會發現那股說不出的疲憊,正在慢慢散去。

身體的記憶,就是生活的紀錄。
當我們開始改變生活,免疫系統也會重新學會信任。那一刻,您就不只是「痊癒」,而是真正「恢復健康」。

參考資料
Trained immunity: induction of an inflammatory memory in disease. Cell Research,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5-01171-y

以為只是鼻竇炎或過敏?常見的EB病毒如何誘發致命的NK/T細胞淋巴癌媒體報導了一位34歲的女歌手,在幾個月前開始出現鼻塞、流鼻血、喉嚨痛等症狀,起初以為只是鼻竇炎或過敏,但病情急轉直下,最後竟然確診為罕見的鼻型外周自然殺手/T細胞淋巴癌(E...
15/10/2025

以為只是鼻竇炎或過敏?常見的EB病毒如何誘發致命的NK/T細胞淋巴癌

媒體報導了一位34歲的女歌手,在幾個月前開始出現鼻塞、流鼻血、喉嚨痛等症狀,起初以為只是鼻竇炎或過敏,但病情急轉直下,最後竟然確診為罕見的鼻型外周自然殺手/T細胞淋巴癌(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 nasal type),也就是俗稱的NK/T細胞淋巴癌。這位充滿生命力的歌手,最終病情惡化離世,讓人震驚與不捨。

我特別關注這個罕見癌症背後的原因,因為它不只是醫學問題,更是生活訊號的延伸。而這種癌症,其實與一種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感染過的病毒有關 : 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

病毒不是陌生人,而是免疫的鏡子

可能不少因喉嚨腫、鼻塞、全身倦怠來看診的民眾,是因為EB病毒引起的。一聽到「病毒」,多數人就會焦慮不安,其實,全世界九成以上的成年人都曾感染過EB病毒,它像個房客,默默住在我們的體內,平時安靜潛伏,不會惹事。

問題不在病毒,而是在於我們的免疫系統是否還能穩定維持這個「和平協議」。當我們太累、太亂、太久沒有休息修復時,這位房客就會「現身」,甚至變成主角。

這種淋巴癌的特性與危險在哪裡?

根據2023年刊登在《Frontiers in Oncology》的綜論指出,鼻型NK/T細胞淋巴癌是一種特別兇猛的癌症,好發於亞洲人、男性族群,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但也正因它不常見,初期症狀又像感冒或鼻竇炎,往往容易被忽略。病患常見鼻塞、流鼻血、喉嚨痛、臉部腫脹、鼻腔潰爛等症狀,如果沒有及時診斷與治療,可能擴散至顏面骨、皮膚、腸胃道甚至睪丸,嚴重時還會引發高燒、貧血、血球異常的血球吞噬症候群(Hemophagocytic syndrome)。

這類癌症的發生與EB病毒之間有高度關聯。當病毒活化,會影響免疫細胞的基因調控,透過JAK/STAT、MAPK與NF-κB等訊號通路,讓癌前細胞失控增生;而原本應該負責「殺死癌細胞」的自然殺手細胞,反而被病毒綁架,淪為癌細胞本身。

病毒不是變強,是身體變弱

我常說,病毒是一面照妖鏡,照出我們的生活是否失衡。那些在生活中長期高壓、熬夜、抽菸、飲食不規律、接觸過多環境毒素的人,往往是病毒活化的溫床。這篇研究也指出,EB病毒會誘導BCL2A1和PD-L1等基因的表現,讓癌細胞能逃避免疫監控,進一步惡化病情。

幸好,醫學也在進步。現在已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例如針對PD-1/PD-L1的抗體,可以喚醒疲乏的免疫細胞,重新辨識並攻擊癌細胞。

日常生活,就是免疫力的修復現場

病毒不會騙人,它會誠實地反映我們的生活狀態。這篇研究的最大啟發,是提醒我們:健康從來不是消滅病毒,而是讓免疫系統不再過勞。

所以,我給大家幾個生活中可以落實的建議:
• 睡眠有節奏:晚上11點到凌晨3點,是肝臟與免疫細胞進行修復的關鍵時段。這段時間如果沒睡,免疫力很容易崩潰。
• 飲食要降糖、少加工:過多精緻糖與碳水會啟動發炎路徑,讓病毒活化、免疫失衡。
• 每天活動一下:中等強度的運動能提升自然殺手細胞活性,提升免疫監控力。
• 照顧腸道菌相:七成的免疫細胞住在腸道,平常就要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天然食物、發酵食品、補充益生菌。
• 減少環境毒素暴露:不抽菸、少油煙、不碰農藥與塑化劑,用天然清潔劑、保持居家通風,這些看似小事,其實默默守護著我們的免疫力。

學會聽身體的聲音,是最好的防癌策略

如果您最近常有喉嚨腫痛久不癒、鼻塞、流鼻血、臉腫、慢性疲倦等情況,請不要忽視。簡單的血液檢查,如EB病毒抗體、EBV DNA定量、乳酸脫氫酶(LDH)等,都能及早看出身體的異常。早發現、早修復,才是我們預防疾病的關鍵。

我們要學的,不是對抗,而是修復

我常對病人說:「免疫不是一場戰爭,而是一種平衡。」
當生活有節奏,免疫自然會有韻律。病毒會沉睡,健康會醒來。
這次女歌手的故事,是一個警鐘,不是要讓大家害怕病毒,而是提醒我們,我們的身體其實一直在說話,只是過去我們沒聽見。

參考文獻:
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 nasal type: what advances have been made in the last decade? Frontiers in Oncology. 2023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oncology/articles/10.3389/fonc.2023.1175545/full

情緒麻木 - 當情緒被關掉,世界也跟著變灰了有時在診間和憂鬱症患者聊時,有些人會靜靜地說:「我現在好像不再那麼悲傷了,可是也沒什麼感覺了。」這樣的「沒感覺」,不是裝的,更不是逃避,而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大腦保護機制。這種狀態有一個名字,叫做「情...
14/10/2025

情緒麻木 - 當情緒被關掉,世界也跟著變灰了

有時在診間和憂鬱症患者聊時,有些人會靜靜地說:「我現在好像不再那麼悲傷了,可是也沒什麼感覺了。」

這樣的「沒感覺」,不是裝的,更不是逃避,而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大腦保護機制。這種狀態有一個名字,叫做「情緒麻木」(emotional blunting) - 就像大腦的情緒開關被暫時關掉,讓人對快樂與痛苦都失去了反應。

2025年發表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的研究就提醒我們這個現象,憂鬱症的康復過程,不應只看「負向情緒」是否減少,更該關注「正向情緒」是否回來。研究團隊回顧了近五十年來針對憂鬱症患者的長期追蹤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的研究都忽略了「快樂、滿足、平靜」這些正向情緒的變化,只記錄悲傷和焦慮的起伏。

這就像治病只量體溫,不量心跳。
病人或許退燒了,但心臟可能還沒真正動起來。

快樂的回來,其實是一場全身的復原

研究中提到,大約有八成的憂鬱症研究使用了「生態瞬時評估」(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也就是用手機或電子日記記錄每天多次的情緒變化。這些資料顯示,當一個人的正向情緒下降,不只是心情變低落,連身體的節奏都會被拉走。

呼吸變淺、睡不好、免疫力下降、腦內多巴胺(Dopamine)與血清素(Serotonin)分泌減少,這些都在告訴我們:快樂不只是心理現象,而是全身的生理反應。

而當正向情緒慢慢回來的時候,身體也會開始變化。睡得比較沉、走路變輕鬆、聲音變溫柔、表情有了光。那是身體重新與大腦對話的時刻,代表內在的生命力正在恢復。

所以我常對病人說:「有一天,當您突然覺得風有味道、食物變好吃、想去走走,那就是身體在告訴您,復原開始了。」

從「沒感覺」到「有感覺」,需要練習,也需要等待

許多人誤以為,只要憂鬱症的藥物控制得好,快樂就會自己回來。但研究指出,抗憂鬱藥物雖能降低痛苦,卻也可能讓情緒變得平淡。這並非副作用,而是一種神經保護的暫時機制。
身體在修復,但情緒的線路還沒重新接上。

那該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不要急著「恢復快樂」,而是先「恢復感覺」。

每天給自己三次「情緒點名」:早上起床、中午、晚上睡前,問自己一句:「我現在感覺到什麼?」
不管答案是空白、緊繃、疲倦、還是平靜,都沒關係。這樣的練習,能讓大腦的情緒迴路重新啟動,逐漸建立感受力。

另外,我也鼓勵病人做「感官復健」。
吃飯時慢慢嚐味道、聽音樂時閉眼、散步時注意風的方向。當我們喚醒味覺、聽覺、觸覺,大腦報酬系統的多巴胺神經元就會被激活,這就是正向情緒的生理基礎。
別小看這些小事,它們比藥物更能幫助情緒復原。

讓快樂回家的五感路線

在這篇研究裡,我最欣賞的一點是,它提醒我們:快樂的恢復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瞬間。
我們可以透過生活習慣,協助這個過程加速。

每天曬十五分鐘的陽光,會讓腦內的血清素穩定。
規律的運動,會促進多巴胺釋放。
簡單的社交互動,例如問候朋友、跟店員聊幾句,都能刺激催產素,帶來安全感。
而這些微小的生理變化,會慢慢累積成一種「想再活一次」的力量。

快樂不是來自外在,而是神經系統被重新點亮的結果。當我們願意用身體去感受生活、用心去觀察情緒,大腦就會慢慢學會回應,讓喜悅有機會再次進來。

情緒的康復,才是人生真正的康復

我常說,憂鬱症的康復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走出黑暗」,第二階段是「看見光」。
前者是醫療的責任,後者是生活的功課。

正向情緒的恢復,不只是心理上的「變好」,而是一個深層的神經修復歷程。當我們能重新體會美食的香氣、音樂的節奏、陽光的溫度,代表大腦的報酬系統與情緒網路又重新接上了。
而這樣的「能感覺」本身,就是健康的象徵。

如果您正經歷憂鬱、焦慮,或是單純覺得人生變得「無味」,請不要責怪自己。
這不是懶散、不是想太多,而是您的神經系統還在復原。請給它時間,也給自己機會。

有一天,當您突然覺得一杯咖啡特別香、一首老歌聽起來特別動人,那一刻,就是情緒麻木融化的開始。那不是小事,那是生命回來的聲音。

參考資料:
Tracking positive emotions in the course of adult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scoping review of longitudinal studie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5032725018294

漂白的大腸、被氧化的身體 - 別讓「假乾淨」傷了細胞的真健康最近我在新聞上看到一幕,心裡真的悶了一下 -為了讓豬大腸看起來漂亮,竟然有人用工業用的雙氧水去漂白它。一條條白得發亮的大腸,看起來好像很「乾淨」,但我腦中浮現的,卻是:我們的腸胃,...
13/10/2025

漂白的大腸、被氧化的身體 - 別讓「假乾淨」傷了細胞的真健康

最近我在新聞上看到一幕,心裡真的悶了一下 -
為了讓豬大腸看起來漂亮,竟然有人用工業用的雙氧水去漂白它。一條條白得發亮的大腸,看起來好像很「乾淨」,但我腦中浮現的,卻是:我們的腸胃,會怎麼被這樣的「假潔白」慢慢灼傷?

雙氧水本來就不是給人吃的。它是強力氧化劑,會破壞細胞膜、蛋白質,甚至DNA。看起來漂漂亮亮的白,其實是細胞「燒焦」的痕跡。

雙氧水不是毒藥,但身體也不是鐵打的

很多人會以為雙氧水就是外用殺菌沒問題,但其實醫學資料顯示:就算是低濃度的雙氧水誤食,也可能灼傷腸胃,引起噁心、嘔吐、發炎。
更不用說那些工業等級的高濃度過氧化氫,一旦進入血液,就可能釋放大量氣泡,造成「氣體栓塞」,讓腦部或心臟的血管瞬間堵住。這在國外甚至有致死案例。
我們的身體,真的承受不起這種氧化的攻擊。

說個小秘密:我們體內也有「雙氧水」

是的,雙氧水(過氧化氫)不是只有外面才有,我們身體自己也會產生。當身體代謝、免疫細胞打仗、抵抗細菌時,都會釋放一點點過氧化氫。這是正常的!

但問題在過量
如果我們每天生活都在加壓:熬夜、壓力大、吃太多加工品,這些氧化物會越來越多,而身體裡本來負責「滅火」的抗氧化系統(像是穀胱甘肽、Catalase)就會開始吃不消。
這時候,細胞就像一張慢慢被漂白的紙,看似乾淨,但已經變得脆弱、發炎,提早老化了。

真正的乾淨,不是漂白,而是身體能自己還原回健康的樣子

過去我們常以為「白」代表乾淨,但醫學讓我越來越確定一件事:漂白,不等於潔淨;氧化,不是保養,而是損傷。
真正的乾淨,是讓身體有能力自己代謝掉那些過剩的氧氣與自由基,讓細胞回到平衡的還原狀態(Reductive Balance)。

過於美白的食物,往往是個警訊

跟大家分享一個簡單判斷的方法:
如果一個食物白得不自然、亮得發光、吃起來味道不自然\,那就該小心。

像超潔白的魚丸、豆干、米粉、豬大腸 - 這些都可能經過漂白或過度處理。真正自然的食物,本來就會有一點顏色、有香氣、有時間的痕跡,那不是「髒」,是生命的證明。

味覺是身體給我們的「安全系統」

大家可能沒想過,我們的舌頭其實很聰明。
吃到奇怪的化學味、有點刺鼻或不自然滑口感的食物,很多時候身體會自動提醒我們:「這東西怪怪的喔。」
煮的時候如果有漂白水或金屬味,那更要注意,那可能不是清潔,是氧化反應在發生。

天然的抗氧化食物可以幫助細胞修復

我們可以怎麼幫身體「解氧」?答案不是什麼神奇排毒法,而是補回細胞的修復能力。
像深綠色蔬菜(地瓜葉、菠菜)、莓果、番茄、薑黃、綠茶,裡頭都有豐富的植化素、類黃酮、茄紅素,這些都是身體自帶的抗氧化小幫手。它們可以啟動穀胱甘肽系統,讓過多的雙氧水退場。

睡覺、呼吸、動一動,其實就是在幫自己修復

別小看睡眠與日常活動。充足睡眠、適量運動、深呼吸、曬太陽,這些看似平凡的行為,其實會讓粒線體活過來,讓身體製造出更多抗氧化酵素,像是一層天然的「細胞保護膜」。

腸道菌,才是真正的抗氧化大軍隊長

別忘了我們的腸道菌是重要的守門員。
吃進去的氧化物,常常第一個碰到的就是腸道細胞和菌相。如果腸道菌不健康,那這些壞東西就容易進血液,造成全身性氧化。
發酵蔬菜、無糖優格、燕麥、地瓜、南瓜這些食物,都是養好菌的好選擇,記得天天吃一點。

讓生活自然、讓食物有生命的顏色,就是最好的抗氧化

別追求太乾淨的食物,別害怕自然的痕跡。
給身體多一點休息、多一點天然、多一點溫柔,它自己就有能力把那些不該存在的過氧化氫清理乾淨。
請記得:
真正的乾淨,不該來自化學,而該來自生命本身。

參考資料
Hydrogen Peroxide Toxicity.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3.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07807/

吃橘子別剝的太乾淨 - 橘子白筋、柳丁的那層白色內膜藏著抗糖、降壓與護血管的神奇力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有太多東西被誤認為「沒用」,結果卻是身體真正需要的營養關鍵。橘子白筋、柳丁的那層白色內膜,還有果皮與果核,過去總被嫌苦、嫌難吃,常被徹底...
12/10/2025

吃橘子別剝的太乾淨 - 橘子白筋、柳丁的那層白色內膜藏著抗糖、降壓與護血管的神奇力量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有太多東西被誤認為「沒用」,結果卻是身體真正需要的營養關鍵。橘子白筋、柳丁的那層白色內膜,還有果皮與果核,過去總被嫌苦、嫌難吃,常被徹底剝掉。但最新的研究與我們的臨床觀察都顯示:那些被丟掉的部分,才是水果真正的「療癒核心」。

白色內膜是水果的「保健膠囊」

很多人吃橘子、柳丁時,會把白色筋膜剝得乾乾淨淨。其實那層白色海綿狀筋膜,是果皮與果肉之間的營養寶庫。

這層白色筋膜富含果膠(pectin)、膳食纖維與多種植物化學物質(phytochemicals),例如橙皮苷(hesperidin)、桔皮素(tangeretin)、橙皮素(naringin)、諾比利汀(nobiletin)等。

這些天然成分在研究中被證實可以:
• 幫助穩定血糖與降低膽固醇
• 抗發炎與減少自由基傷害
• 促進血管修復與循環功能
• 改善腸道菌相與免疫力

簡單說,那一層白色筋膜,是水果的防護衣,也是人體的修復層。它保護水果免於氧化,就像它能幫我們對抗生活中的代謝壓力與老化過程。

別再丟掉的健康資源,就藏在廚餘桶裡

2024年發表於《Plants》期刊的一篇系統性回顧研究提醒我們,柑橘屬(Citrus)與李屬(Prunus)水果的非可食部位,其實蘊藏著強大的保健力量。

包括柳橙、葡萄柚、檸檬、香橙、櫻桃、梅子、水蜜桃等,它們的果皮與種子中,含有多種具抗氧化、抗發炎、調節血脂與護肝腎作用的植物活性成分,如沒食子酸(gallic acid)、檸檬烯(limonene)等。

這些並非實驗室想像,而是在動物研究與多項人體臨床試驗中,實際被觀察到能改善體重、膽固醇、肝指數與代謝功能的有效成分。

日常觀察:身體會默默給出回饋

我常鼓勵病人觀察自己的反應。飲食中保留白色筋膜、吃點果皮粉、檸檬皮泡水後,應該會微妙但明顯的變化:

• 舌苔不再厚重、口氣改善:代表體內發炎減少、腸胃與免疫力在恢復。
• 飯後不易昏沉:反映血糖反應變平穩、胰島素調節改善。
• 小傷口癒合速度加快:表示膠原蛋白代謝與抗氧化系統被喚醒。
• 運動後恢復快、皮膚不乾、晚上睡得沉。

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來自那些「被我們丟掉」的食物成分,正在潤物細無聲地修復我們的身體。

果皮的力量,不用花大錢

在我自己的日常生活與對病人的建議中,我都強調一件事:「了解特性,就是預防醫學的開始」。

• 吃橘子柳丁時,保留白筋,那是天然的抗發炎藥。
• 檸檬皮泡水喝,幫助肝臟排毒與促進膽汁分泌。
• 用有機果皮烘乾做成果皮粉,每天一小匙加進優格、麥片或豆漿。
• 有高血脂的人,可以考慮柚子籽粉,但記得避開藥物服用時間,以免交互作用。
• 果核如櫻桃、李子、杏桃,烘烤去毒後磨粉,可混合肉桂粉、抹茶粉等,做成能量棒。

維持身體健康,不一定要依賴昂貴的保養品或補充劑。
其實,許多關鍵的營養早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只是我們過去沒有注意到,或者不知道它們其實對身體有幫助。

當我們開始了解之後才發現,許多能修復、調養、保護身體的好東西,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只等著被重新看見、被我們用對方式去珍惜。

果皮不是廢物,是超級食物的下一位主角

研究也指出,這些植物化合物還能促進胰島素訊號傳導、活化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4),抑制脂肪合成基因(PPARγ),提升抗氧化酵素活性、保護肝腎與神經系統。

這代表什麼?這代表果皮果核,不只是輔助降糖、降壓、降脂,更是延緩老化、預防神經退化的天然法寶。它們將有潛力成為下一代的植物性營養藥物,或抗老化補充品。

從被丟棄的部位,找回身體的自癒力

我們的身體不是突然變老或生病的,而是從每天的小小不平衡、一點點氧化壓力慢慢開始失衡。而這些不起眼的果皮與白筋,或許正是幫助我們延緩這些「沉默損傷」的第一步。

學習放下對「苦味」與「不好看」的偏見,重新接納水果的完整樣貌。健康,可能就藏在您剝下來那片白色筋膜裡。

參考資料
Antioxidative, Metabolic and Vascular Medicinal Potentials of Natural Products in the Non-Edible Wastes of Fruits Belonging to the Citrus and Prunus Genera: A Review. Plants, 2024
https://www.mdpi.com/2223-7747/13/2/191

腦動脈粥樣硬化 - 血管老化的隱形危機在我的門診裡,我經常看見一些看似健康的朋友,平時忙碌、壓力大、三餐不定時,開始出現偶爾頭暈、記憶力變差,甚至早上醒來還是覺得思路不順。。他們總覺得只是太累,休息一下就好。但我心裡很清楚,這些症狀,可能是...
11/10/2025

腦動脈粥樣硬化 - 血管老化的隱形危機

在我的門診裡,我經常看見一些看似健康的朋友,平時忙碌、壓力大、三餐不定時,開始出現偶爾頭暈、記憶力變差,甚至早上醒來還是覺得思路不順。。他們總覺得只是太累,休息一下就好。但我心裡很清楚,這些症狀,可能是腦部血管異常的訊號。。

我們的腦血管,並不會一夕之間出事。腦動脈粥樣硬化(cerebral atherosclerosis)就是潛藏在現代人生活中的「慢性地雷」,平時沒聲沒息,一旦爆發,可能是中風、失智,甚至成為人生轉折的關鍵點。

血管的鏽蝕,是從日常習慣開始的

很多人以為血管老化只是年紀到了的自然現象,其實不然。研究早已證實,血管的退化從年輕就悄悄展開。長期的高血壓、血糖過高、熬夜、缺乏運動,會像鐵鏽一樣,一層層侵蝕原本光滑的血管內壁。

當低密度脂蛋白(LDL,也就是俗稱的壞膽固醇)鑽進受損的內皮細胞,開始堆積,免疫系統為了清除它,反而引起更多的發炎反應。這些反應會讓血管壁變厚、變脆,最後形成斑塊。這些「斑塊」就像計時炸彈,一旦破裂,血流立刻被阻斷,那就是中風。

從細胞的角度看,這是一場慢性發炎的戰爭。每天的壓力、空汙、油炸食物,都會製造過多的活性氧(ROS),像無形火花持續燒著血管。一旦抗氧化防線崩潰,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就開始失衡,一氧化氮(NO)產量下降,血管無法正常放鬆,血流也就越來越不順。

腦血管老化,其實看得見、感覺得到

腦血管不會突然壞,而是慢慢「變老」。這篇研究說得很清楚,最初是血管內皮受損,接著脂肪堆積、發炎細胞聚集、氧化壓力升高,最後形成不穩定斑塊。一旦破裂,就是腦中風。

但這些過程,身體其實早就發出警訊。是不是曾經早上醒來常頭暈?下午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比以前差?晚上睡得淺、容易醒?這些都可能是腦部微血管老化、血流變差的表現。不是單純的「老」,而是血管在退化。

基因決定起點,生活決定方向

我常說,基因不是命運,但它像是人生地圖,讓我們提早知道哪裡有坑洞。這篇研究提到幾個和腦血管硬化高度相關的基因:像 APOE4、RNF213、NTNG1 和 CYP2C19。

APOE4 是我們熟悉的阿茲海默症高風險基因,但它同時也會讓血脂代謝變差,容易堆積脂肪在血管裡;RNF213 是亞洲人常見的風險基因,特別容易造成腦內動脈狹窄;而 CYP2C19 會影響對抗血小板藥物的反應,甚至有人吃了藥卻沒有效果。

這些資訊並不是用來嚇自己,而是讓我們提早啟動「預防模式」。有這些基因變異的朋友,更應該及早調整飲食、運動習慣,並定期追蹤血壓與血脂。這,才是真正的「基因轉運」。

我建議的生活對策:讓腦血管重新年輕起來

根據這篇研究,我建議每一位想守住腦袋清楚的朋友,可以從這些地方開始做起:
穩血壓、控血脂,是基本功
每天早晚量血壓,注意是否常常波動;抽血檢查時,觀察壞膽固醇(LDL)是否偏高、好膽固醇(HDL)是否偏低。飲食方面,從「三低一高」下手: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維。地中海飲食與 DASH 飲食,是目前對腦血管最有保護力的兩大飲食型態。

睡眠,是最被忽略的血管修復時間
熬夜會讓氧化壓力倍增。我建議:晚上11點前上床、每天固定起床時間、白天曬10分鐘太陽,幫助調節自律神經與恢復血管彈性。

「彩色餐盤」才是抗發炎的秘密武器
紅番茄、紫茄子、綠菠菜、黃南瓜,這些天然食物富含多酚與抗氧化成分,有助減少血管發炎。吃得多彩,血管就不沉重。

顧腸道,也是在顧腦血管
腸道產生的三甲胺氧化物(trimethylamine N-oxide, TMAO)會促進血管發炎。我建議每天吃點益生菌與益生元,像是無糖優格、香蕉、燕麥、蒜頭,養好腸道菌,就能同步保護腦袋。

運動,是最平價又有效的處方籤
每天快走30分鐘,或每週三次有氧加上阻力運動,能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修復神經、提升認知。當血流通暢,思緒也自然清明。

不是延命而已,而是延長每一天的清醒與記得

這篇綜論提醒我們,腦動脈粥樣硬化不是命中註定,而是可以透過生活方式逆轉的進程。真正的健康,不只是活得久,而是活得清楚、記得住、腦袋清爽。

如果最近常感到記憶力下滑,不要只把它歸咎給年齡。那可能是血管在告訴您:是時候改變生活節奏,為大腦除鏽,讓它重新發光。

參考資料: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Journal of Inflammation, 2025.
https://journal-inflammation.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50-025-00465-7

口腔菌失衡, 胰臟癌風險飆三倍 - 嘴巴其實藏著胰臟的秘密我有時會聽到病人這樣說:「我早上起床嘴巴都有怪味,舌苔好厚,牙齦還容易出血,這樣正常嗎?」過去大家都以為這些只是口腔的小毛病,最多跟牙周病有關,但一篇2025年發表在《JAMA On...
10/10/2025

口腔菌失衡, 胰臟癌風險飆三倍 - 嘴巴其實藏著胰臟的秘密

我有時會聽到病人這樣說:「我早上起床嘴巴都有怪味,舌苔好厚,牙齦還容易出血,這樣正常嗎?」過去大家都以為這些只是口腔的小毛病,最多跟牙周病有關,但一篇2025年發表在《JAMA Oncology》的研究,讓人看完後深感警惕,這些口腔菌相的變化,居然和「胰臟癌」有密切關聯。

胰臟癌是目前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五年存活率只有13%,很難早期發現。過去我們已知吸菸、糖尿病、慢性胰臟炎等會提高風險,但這些因素只解釋了不到三成的病例。那其餘的呢?這篇研究從超過十二萬人的口腔樣本出發,找到了一條線索,就是嘴巴裡的細菌與真菌。

牙周病菌與念珠菌,是藏在嘴巴裡的「慢性炸彈」

這項研究追蹤超過八百多位病人長達將近九年,發現特定的牙周病細菌,例如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節點棒狀桿菌(Eubacterium nodatum)、微小副單胞菌(Parvimonas micra),與胰臟癌風險上升明顯相關。而口腔真菌中的念珠菌屬(Candida),特別是熱帶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is),也被發現與胰臟癌有關。這些菌會讓身體處於長期發炎狀態,進一步影響胰臟的細胞代謝與免疫環境,久而久之可能促進癌細胞的產生與擴散。

這些壞菌不但會在牙齦裡作怪,更可能透過血液或淋巴循環,慢慢移動到胰臟,引起局部慢性發炎,這條從口腔到胰臟的「細菌之路」,我們過去幾乎沒人注意。這項研究甚至設計出一個「微生物風險分數」(Microbial Risk Score),結果顯示:如果嘴巴裡壞菌越多,這個分數越高,胰臟癌風險就上升超過三倍。這讓我非常震驚,也我提醒我開始更有系統地在門診關注病人的口腔狀況。

根據這個研究結果,我建議這樣落實在生活中

對我來說,這不只是一個學術上的發現,更是一個能立即應用在生活上的健康警訊。我建議,從今天開始,請您多注意以下幾件事:

第一,認真對待牙齦出血與口氣變重
有牙周病不只是牙齒會掉而已,它其實是一種慢性發炎反應。尤其是每天刷牙都流血、嘴巴有怪味或舌苔變厚的人,很可能已經是壞菌當道。這不是「年紀大正常」,這是身體在給您警告。

第二,三件事最容易讓壞菌變多:糖、菸與熬夜
糖分是壞菌最愛的食物,抽菸會破壞口腔黏膜的防禦力,晚睡則讓唾液量變少,影響自然抗菌力。這三件事合起來,等於幫壞菌鋪好紅地毯。請試著慢慢減少這些習慣,您會發現口腔清爽了,胃腸也舒服了。

第三,讓好菌回家吃飯:多吃天然抗菌食物
研究顯示,像綠茶、蔓越莓、優格、泡菜這些含有多酚(polyphenols)或益生菌的食物,可以幫助好菌重建菌相平衡。我會建議每天補充一點點天然食物,讓口腔與腸道的菌相越來越穩定。

第四,每半年洗牙檢查,幫身體掃毒
很多人等牙痛才看牙醫,但那時往往已經是壞菌入侵到深層牙周組織。建議固定半年去牙科清一次牙,不只是為了笑容,更是為了保護胰臟與全身的健康。尤其是有糖尿病、胰臟病家族史的人,更不能忽視口腔的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而預防的起點就在嘴巴

這項研究讓我們知道,身體不是突然生病的,它其實早就透過舌頭、牙齦、口氣在發出訊號。當口腔菌相開始失衡,代表我們的身體也可能正在走向一個發炎體質。而這樣的發炎,有可能就是胰臟癌的溫床。

嘴巴裡的細菌,真的不是只有口臭這麼簡單。這些看不見的微生物,可能就是健康與疾病之間最早的分水嶺。而我們要做的,其實也不難,多刷一次牙、多喝一口綠茶、少一杯含糖飲料、多睡一個小時,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習慣,就是改變體質的起點。

參考資料:
Oral Bacterial and Fungal Microbiome and Subsequent Risk for Pancreatic Cancer. JAMA Oncology. 2025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oncology/article-abstract/2839132

舌苔是身體發出的健康預警 - 早上照鏡子時,有沒有注意到它在說話?「身體其實一直都有在說話,是我們不習慣傾聽。」而其中最容易被忽略、卻又最生活化的線索,就是我們每天都會看見的「舌苔」。最近讀到一篇非常扎實的國際期刊綜論,就從舌苔出發,深入解...
09/10/2025

舌苔是身體發出的健康預警 - 早上照鏡子時,有沒有注意到它在說話?

「身體其實一直都有在說話,是我們不習慣傾聽。」而其中最容易被忽略、卻又最生活化的線索,就是我們每天都會看見的「舌苔」。

最近讀到一篇非常扎實的國際期刊綜論,就從舌苔出發,深入解析舌頭上的微生物變化如何和癌症、癌前病變息息相關。我很想用這篇文章,把裡面的發現講給大家聽,也一起思考:我們可以怎麼用這些科學發現來守住自己的健康?

舌苔不是髒東西,它是您身體代謝與免疫狀態的縮影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刷牙要刷乾淨,但較少人注意到要觀察自己的舌頭。研究指出,舌頭表面其實住著成千上萬的細菌,這些「舌苔微生物群」在健康狀態下維持平衡,但一旦生活習慣失調、身體開始慢性發炎,這些微生物的組成也會跟著改變。

根據 2021 年發表在《Archives of Oral Biology》的研究,分析了九篇臨床研究,多數研究指出,無論是癌症患者還是癌前病變者,其舌苔上的微生物組成與健康人明顯不同。

胃癌、肝癌、大腸癌、甚至胰臟癌的患者,舌苔上的菌種結構與健康人有顯著差異。舌苔上常見的細菌族群如厚壁菌(Firmicutes)、放線菌(Actinobacteria)與梭桿菌(Fusobacteria)在癌症患者身上特別多,而原本應該扮演保護角色的擬桿菌(Bacteroidetes)則相對減少。

這樣的菌相變化,其實與身體內部的慢性發炎、免疫調節異常與腸胃道的代謝有關,也就是說,當身體開始走向癌變,舌苔早就開始「變色」。這不只是學術上的發現,更是我們每個人都看得到、感受得到的訊號。

從科學走進生活 - 舌苔,其實早就在提醒我們

很多癌症與慢性病的早期症狀都很模糊,但舌苔的變化,卻是最早可以觀察的地方。根據這份研究,癌症或癌前病變者的舌苔通常會變厚、變黃,甚至帶有黏膩感,有些人還會有特殊的口氣或味覺改變。這些變化,是因為舌苔上的微生物失去平衡,開始分泌代謝物質,例如脂質衍生物或發炎因子,進一步影響整個消化系統的穩定性。

這些代謝物質不只是數字上的變化,它們真實參與了像「鞘氨醇磷酸(sphinganine-1-phosphate)」、「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 D2)」這類脂質途徑的訊號傳導,這些都和癌症細胞的發炎、增生、轉移有關。

這就像身體裡的警報器響了,但如果我們習慣不去聽、或覺得「這只是火氣大」、「只是吃太多」而忽略,那就錯過了提早調整的機會。

生活建議 - 舌頭是最誠實的健康反射鏡

如果這個研究結果讓您開始注意自己的舌苔,那我會鼓勵您每天早上起床後,花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

健康的舌苔應該是:淡粉紅色、薄薄的一層白色或透明舌苔、不太有味道。如果您發現舌苔變厚、顏色變深、變黃、甚至帶黏、口氣變重,這可能是微生物失衡、免疫系統疲勞、或者腸胃道功能失調的表現。

可以這樣做來改善:
每天輕刷舌苔表面,幫助減少壞菌堆積。
飲食上減糖、少精緻加工品,多攝取天然的蔬果與高纖食物,如香蕉、地瓜、優格、味噌湯,這些都能調整菌相。

適當補充含益生菌或多酚(polyphenols)的食物,例如綠茶、藍莓、納豆,這些對舌苔與腸胃道的菌群都有幫助。

睡眠要穩定,睡得好,舌苔才會淡薄乾淨;壓力過大或晚睡,反而會讓菌群變壞、發炎加劇。

我甚至鼓勵做「舌頭日記」,每天拍一張自己的舌苔照片,一個月後就會發現,生活習慣改變了,舌苔也跟著變了,這會是一種讓您更理解自己身體的方式。

從舌苔開始,找回與自己身體的連結

「身體每天都在告訴我們事情,只是我們沒學會怎麼聽。」
舌苔,是最直接、最容易觀察的方式,您不需要驗血、不需要機器,只需要一面鏡子、幾秒鐘的關注。

健康的關鍵不一定在醫院,而是在每個人的日常。只要您願意多看自己一眼、多聽自己一下,身體的答案可能就會出現在舌頭上。

參考資料:
Tongue-coating microbiome as a cancer predictor: A scoping review. Archives of Oral Biology, 202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0399692100234X?via%3Dihub

癌細胞的「邪惡聚會」 - 從生活壓力到肺癌形成,找出日常生活避開癌化的關鍵路徑在診間,我會遇到這樣的提問:「我爸爸不抽菸也不喝酒,怎麼還會得肺癌?」這種看似沒有風險因子的個案,其實越來越常見。我想告訴您,肺癌的形成並不只是「是不是抽菸」那麼...
08/10/2025

癌細胞的「邪惡聚會」 - 從生活壓力到肺癌形成,找出日常生活避開癌化的關鍵路徑

在診間,我會遇到這樣的提問:「我爸爸不抽菸也不喝酒,怎麼還會得肺癌?」這種看似沒有風險因子的個案,其實越來越常見。我想告訴您,肺癌的形成並不只是「是不是抽菸」那麼簡單。最近一篇關鍵的研究,讓我們更清楚看見癌症如何在「日常壓力」與「細胞環境混亂」的背景中慢慢發展出來。

2025年發表在《Cell Death Discovery》的研究,說的是一個較新的發現: 生物分子凝聚體(biomolecular condensates)。這是我們細胞裡一種「臨時開會的空間」,當身體面臨壓力時,這些蛋白和核酸就會聚在一起「開會」,討論怎麼應變、怎麼省能量、怎麼自保。

這個反應本來是好事,代表細胞會自我保護。但問題是,當壓力變成「長期加班」、生活作息亂掉、環境污染、情緒焦慮…這些「開會」就開不完。細胞裡的凝聚體不但不散,還變成癌細胞的秘密基地,幫它躲避藥物、逃過免疫系統的監控。

細胞也會累,只是它不會喊出來

我們的身體,其實每天都在面對壓力。不只是心理的那種,還包括睡不夠、吃太快、空氣太髒、糖吃太多、手機滑太晚。這些壓力一層層累積,細胞裡的分子就會開始「黏在一起」,形成所謂的壓力顆粒(stress granules)。

這些顆粒會讓細胞暫時停工、進入「省電模式」。本來只是想喘口氣,結果一喘就喘太久。就像人加班太久,身體撐著撐著,就出問題了。對癌細胞來說,這正是它成長、強化、抗藥的溫床。

調整生活節奏,不是浪漫的口號,而是細胞真正需要的救援行動。每天給身體一點「空白時間」,讓壓力的開關關掉,細胞才能回復原本該有的節奏。

吃對食物,就是在幫癌細胞「散會」

我知道大家聽到抗癌飲食常覺得遙遠,其實不用想那麼難。根據這篇研究,這些凝聚體的形成和「氧化壓力」很有關係,也就是自由基太多。自由基就像是體內的小火苗,會讓蛋白變形、互相糾纏在一起。

那怎麼滅火?靠抗氧化食物。像芭樂、藍莓、綠花椰菜、薑黃、綠茶,這些都是最天然的滅火器。它們能中和自由基,讓細胞內部恢復平衡。

尤其對台灣人來說,空氣汙染和吸菸暴露很常見,抗氧化食物幾乎是日常必要品。您不需要吃昂貴保健品,只要每天多一份蔬果、多一杯綠茶,長期下來,身體會感謝您。

別讓血糖像雲霄飛車,癌細胞最愛「高糖風暴」

癌細胞很聰明,會利用穀胺酸代謝(glutamine metabolism)這條路徑來穩定凝聚體,幫助自己在惡劣環境裡繼續生長。當血糖或胺基酸過多時,這些凝聚體就變得更穩定,癌細胞反而更難打。

所以我會建議,三餐要吃得穩,不要忽餓忽飽,不要用甜食補壓力。多吃蛋白質和蔬菜,少吃精緻糖,選擇原型食物。其實那不是節制,而是讓身體代謝恢復正常的步調。穩定血糖,也是在讓細胞不要再「誤會情勢」,以為要進入防禦狀態。

睡眠,是細胞最重要的「下班時間」

很多人覺得「睡少一點沒關係」,但對細胞來說,那是災難。研究指出,細胞裡的自噬(autophagy)機制會在深層睡眠時啟動,幫助清除老舊蛋白與異常凝聚體。如果長期熬夜,這個修復系統會崩潰,身體就像辦公室沒有人打掃,垃圾越積越多,最終連電腦(細胞核)都卡住。

睡眠不是休息而已,是修復。每天準時睡、關燈、少滑手機,對抗癌風險的效果,比許多保健品還直接。

生活,就是最好的精準醫學

癌症不是一夕之間的突變,而是長期壓力、發炎、代謝混亂的結果。
我們的細胞其實一直在努力修復,只是環境讓它無法喘息。
所以,我想告訴您 : 醫學的最前線,不在實驗室,而在生活裡。每一次好好睡覺、每一口真實食物、每一次深呼吸,都是在幫細胞重新調整。
癌症的故事,其實從我們怎麼過生活就開始改寫。

參考資料
Biomolecular condensates in lung cancer: from molecular mechanisms to therapeutic targeting. Cell Death Discovery. 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0-025-02735-y

免疫不是越強越好 - 2025諾貝爾醫學獎揭示調節性T細胞的平衡智慧我們常聽到「提升免疫力」這句話,這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免疫越強越好。但其實,真正健康的免疫,不是拚命衝,而是要平衡、穩定。身為臨床醫師,我反而更常遇到另一種極端狀況:有些人不是...
07/10/2025

免疫不是越強越好 - 2025諾貝爾醫學獎揭示調節性T細胞的平衡智慧

我們常聽到「提升免疫力」這句話,這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免疫越強越好。但其實,真正健康的免疫,不是拚命衝,而是要平衡、穩定。

身為臨床醫師,我反而更常遇到另一種極端狀況:有些人不是免疫力太弱,而是反應過頭。像是皮膚動不動就紅癢、腸胃常常發炎、壓力一大就感冒、甚至對食物也變得特別敏感。這些症狀看起來像雜病,其實背後很可能是身體的「免疫煞車」出了問題,少了能適時踩煞車的機制,讓免疫系統無法好好停下來。

這正是今年(2025年)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研究主題核心。得獎者、日本免疫學者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教授早在1990年代就發現,人體內有一群專門負責「讓免疫冷靜」的細胞,叫做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簡稱Treg)。這些調節性T細胞細胞就像是免疫系統的煞車手,會在免疫反應過度時出面協調、平衡,防止我們的免疫軍隊誤傷自己的細胞與器官。

在他於2020年發表於《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的經典綜述中,他進一步闡明了調節性T細胞在維持免疫穩定、自體免疫、癌症免疫調控與器官移植耐受中的重要角色。這篇文章也成為了後來許多臨床免疫療法的理論基礎。簡單說,如果沒有調節性T細胞,我們的免疫系統就像是一台油門壞死、煞車失靈的車,可能會在某個人生的轉彎處,自撞出問題。

今天,讓我們從這項獲獎的發現開始,重新思考什麼才是健康的免疫力,不是愈強愈猛,而是能攻能守、進退有序。

免疫好是懂得何時該停下

很多人以為免疫力越強越健康, 但免疫反應若缺乏「調節」, 它會開始誤傷自己。研究指出, 調節性T細胞細胞在體內負責「踩煞車」, 讓免疫反應在該停時停。

當調節性T細胞功能不足時, 我們可能會出現自體免疫疾病、過敏或慢性發炎; 若調節性T細胞過度活躍, 則會讓腫瘤或感染有機可乘。

在臨床裡, 我經常遇到一些病人說: 「醫師, 我是不是免疫力太差?」但當我看著他們的檢驗數據與症狀, 反而更像是免疫太焦慮 - 就像一支神經質的警察部隊, 把自己人當壞人抓。調節性T細胞的工作, 就是讓這些警察冷靜下來, 避免自亂陣腳。

日常觀察 - 身體給您的免疫訊號

我們可以從許多小地方觀察調節性T細胞的影響。
如果您的身體經常出現這些現象:
吃了某些食物就拉肚子, 換季皮膚乾癢, 常常疲倦、關節痠痛, 或壓力一大就發炎, 這些都是免疫煞車失衡的信號。
它提醒我們, 身體的防禦機制過於敏感, 需要學會「放鬆」而不是「再強化」。

坂口教授的研究顯示, 調節性T細胞能透過吸收白血球介素2 (Interleukin-2), 或利用分子CTLA-4抑制抗原呈現細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 的共刺激訊號, 讓過度興奮的免疫反應降溫。它們還能釋放白血球介素10 (Interleukin-10) 與轉化生長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幫助組織修復。

換句話說, 它們是免疫系統裡的「智慧剎車手」, 懂得在衝動時踩煞車, 讓傷害降到最低。

我建議支持調節性T細胞的生活方式

最能幫助調節性T細胞穩定運作的, 不是昂貴的保健品, 而是每天的飲食。
調節性T細胞的生成與腸道菌密切相關, 而腸道菌最愛的養分, 就是膳食纖維。當腸道菌代謝纖維時, 會產生短鏈脂肪酸 (Short-chain fatty acids) 像丁酸 (Butyrate), 這是促進調節性T細胞分化與維持功能的「燃料」。

在日常飲食中, 我會建議:
多吃天然纖維高的食物, 像芭樂、地瓜、燕麥、豆類、海帶、蘋果;
多選擇發酵食物, 如味噌、優格、泡菜;
攝取健康脂肪, 如橄欖油與酪梨;
少吃精緻糖與加工食品, 因為這些會破壞腸道菌生態, 讓調節性T細胞活性下降。

每一口天然、色彩繽紛的食物, 都是在幫助身體修復免疫平衡。您的腸道越乾淨, 免疫就越聰明。

睡眠與壓力 - 讓免疫軍團有喘息的空間

調節性T細胞細胞也會受到壓力荷爾蒙的干擾。當人長期處於壓力或睡眠不足, 皮質醇 (Cortisol) 長期升高, 會削弱調節性T細胞的功能, 讓發炎反應變得頑固。

在我的門診裡, 那些腸胃容易亂、皮膚發癢、免疫不穩的病人, 幾乎都有共通點 - 睡得太少、太晚, 或長期焦慮。
改善方式其實不複雜:
固定睡眠時間, 每天至少七小時;
規律運動, 特別是快走或游泳;
練習深呼吸與靜心, 讓交感神經放鬆, 給免疫系統一點空間。

調節性T細胞像是一個需要安靜環境的調控員, 當生活太吵、太亂, 它就無法發揮作用。讓生活節奏慢下來, 才能讓免疫找回節奏。

醫學的啟示 - 調節才是健康的力量

研究顯示, 當調節性T細胞過度抑制免疫, 癌細胞就能藉此逃過攻擊; 而當調節性T細胞太弱, 自體免疫疾病就會出現。

免疫治療的進步, 像抗CTLA-4或抗PD-1抗體, 正是透過「暫時解除煞車」來對抗腫瘤, 但也提醒我們, 免疫不是黑白分明的敵我戰爭, 而是一場動態平衡。
我常對病人說: 「健康的免疫力, 不是永遠在打仗, 而是能準確分辨什麼時候該戰, 什麼時候該休息。」

在未來的醫學中, 我們會看到更多「調節性T細胞導向治療」, 不論是提升它來抑制自體免疫, 或抑制它來幫助抗癌。這正是所謂的「免疫智慧」時代。

身體的平靜, 來自免疫的節奏

真正的健康, 不是免疫力強不強, 而是「免疫節奏是否和諧」。
當我們懂得吃得自然、睡得安穩、讓生活不被壓力牽著走, 就是在幫助調節性T細胞維持平衡。它會讓我們的免疫更聰明、更柔軟, 也更長久地守護身體。

身體的免疫, 不只是戰鬥的力量, 更是一種理解與協調的智慧。
當我們懂得「讓免疫冷靜」, 才真正活得健康而自在。

參考資料:
Sakaguchi S, Mikami N, Wing JB, Tanaka A, Ichiyama K, Ohkura N. Regulatory T Cells and Human Disease.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 2020
https://www.annualreviews.org/content/journals/10.1146/annurev-immunol-042718-041717

Address

石牌路二段201號臺北榮民總醫院中正7樓婦女醫學部543室
Taipei
112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7:00
Tuesday 09:00 - 17:00
Wednesday 09:00 - 17:00
Thursday 09:00 - 17:00
Friday 09:00 - 17:00

Telephone

+886938591763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基因醫師張家銘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基因醫師張家銘: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

掌握身體特性的關鍵

我是個基因醫師。每個人身體特性都不同,健康弱點及疾病治療的方式也不一樣,這些個人獨特的重要資訊就藏在基因體中。我的工作是分析基因體,讓大家了解自己,進行精準醫療、個人化醫療及預防醫學,幫助大家更健康。

詳細說明 https://genet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