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2025
失智症會遺傳嗎?揭開「遺傳」與「預防」的真相|WaCare 線上講座精華
在門診與講座中,家屬最常問我的問題之一是:🧠「醫師,我爸媽有阿茲海默症,我會不會也得?」
這次課程與140+位的民眾分享「遺傳」、「風險」與「預防」三者的關聯——基因提供的是起點,生活方式才決定方向。
🧬 一、失智症與基因:APOE 只是其中一環
阿茲海默症分為「家族性(早發型)」與「散發性(晚發型)」兩大類。
🔹 家族性阿茲海默症(Familial AD)
不到全部病例的 1%,與 APP、PSEN1、PSEN2 三種基因突變相關,
通常發病年齡較早(40–60 歲),屬顯性遺傳,家族中代代可見。
🔹 散發性阿茲海默症(Sporadic AD)
佔 99% 以上病例,最常見的風險基因為 APOE(Apolipoprotein E)。
APOE 共有 ε2、ε3、ε4 三種等位基因,其中 ε4 攜帶者 的發病機率較高,
推估若為 ε4/ε4 型,其相對風險可增加 8–12 倍。
👉 攜帶 APOE ε4 並不代表一定會罹病,
基因只是「風險傾向」,環境與生活型態仍能影響發病與病程。
🧠 二、大腦老化的生理基礎
阿茲海默症的主要病理變化包括:
• β-澱粉樣蛋白(Aβ)沉積:形成斑塊、干擾神經傳導。
• Tau 蛋白過度磷酸化:造成神經纏結與細胞死亡。
• 慢性發炎反應:活化小膠質細胞,導致神經持續損傷。
這些變化早在臨床出現前 10–20 年就已開始,因此「早期預防」特別重要。
💡 三、大腦可以訓練、可以保護:三大可改變風險因子
根據《Lancet Commission》報告,約 40% 的失智症可透過以下方式預防或延緩:
1️⃣ 維持心血管健康
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都是失智的可逆危險因子。控制三高、戒菸、適度飲酒,都能穩定腦部血流。
2️⃣ 持續認知與社交刺激
學習新技能、閱讀、演奏音樂、參與社交活動,都能促進神經新連結(Neuroplasticity),讓大腦維持活性。
3️⃣ 情緒與睡眠管理
慢性壓力會升高皮質醇、促進發炎,
而深層睡眠(Non-REM)則是大腦清除 β-澱粉樣蛋白的關鍵時段。
🩺 四、常見迷思與臨床提醒
• 「記性變差就是失智嗎?」➡️ 不一定。注意力不足、壓力或睡眠障礙也會影響記憶。
• 「個性改變只是老化嗎?」➡️ 若伴隨語言、判斷、生活功能下降,應進一步檢查。
• 「有家族病史就一定會得病嗎?」➡️ 否。預防行為仍可顯著降低風險。
臨床上,我建議 65 歲以上長者可每年進行一次簡易認知測驗(如 MoCA、MMSE),並搭配代謝與發炎指標檢查,以建立個人化的「腦健康基線」。
持續參與社會、保持學習與運動習慣,就是最實用對大腦有益的社會處方箋。讓失智不再是恐懼的名詞,而是一個可以被理解、被預防、被同行的健康議題。
#失智症 #基因檢測 #預防醫學 #大腦健康 #健康老化 #社會處方箋 #健康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