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5/2025
#一週礙情 為你選讀 【理解神經多樣性,你準備好了嗎?】
日前在台北有一場主題為將兒少精神疾病正名為「神經多樣性」的記者會,讓近期極度對立的朝野各黨難得站在一起,共同聲援。
他們認為,因為家長擔心孩子被貼上精神疾病標籤、不願讓孩子就醫,反而影響孩子的學習。
因此,疑似情緒障礙的孩子應被視為「神經多樣性」族群,以減少標籤,提升兒少的心理健康就醫率。
不過,這難得一致的共識,從這篇新聞下網友的留言來看,似乎不太買單。
到底什麼是神經多樣性?難道就只是把「精神疾病」換個名詞來講嗎?
請大家先放下成見,先好好來認識所謂的「神經多樣性」。
🧠什麼是「神經多樣性」
首先,在我們都同意世界上每個人都會有高、矮、胖、瘦的特徵差異,沒有人會一模一樣(當然,也有長得很像的雙胞胎,但也只是很像而已)。
除了這些外顯的特徵之外,人的思考、感受、學習與互動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有些人擅長圖像思考,有些人對聲音特別敏感,有些人則對細節的觀察超乎常人。
而這些大腦運作的差異,我們不把它視為「錯誤」、應看作是生物界的多樣性,就是所謂的「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
🌈「神經多樣性」運動
「神經多樣性」這個詞,是1990年代由自閉症倡議者 Judy Singer 所提出。她主張,像自閉症(Autism)、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讀寫障礙(Dyslexia)等,並不是需要被「修復」的疾病,而是人類大腦自然的多樣表現。
這個觀點挑戰了長久以來我們對神經科學的醫療模式:以前我們總是把與主流不同的神經運作方式視為「障礙」,但神經多樣性強調的是「差異」而非「缺陷」:我們應該接受有人在感知、理解世界的方式上不同。
👤 那什麼是「神經分歧者」
除了「神經多樣性」之外,你可能還會聽到「神經分歧者/歧異者」(Neurodivergent)、指的是那些大腦運作方式偏離主流(神經典型,neurotypical)的人。例如:自閉症者、過動症者、讀寫障礙者、以及在某些情境下焦慮或思覺失調患者也是。
雖然這兩個詞常常一起出現,但意思略有不同:
🔸神經多樣性是一種描述「整體人類」神經系統差異的現象,是群體層級的概念。
🔸神經分歧者是那些具體擁有這些差異特質的「個人」,是身份與經驗的展現。
簡單來說:「神經多樣性」是現象,「神經分歧者」是人。
不過,「神經分歧者」這個詞通常是由當事人本人或社群主動使用,作為一種身份認同的表達,代表「我與主流不同,但我的經驗與價值不該被忽視」。
🧐為什麼理解這樣的觀念很重要
1️⃣去污名化:過去很多神經分歧者從小被貼上「不聽話」「不專心」「太怪異」的標籤,導致自我否定甚至心理創傷。神經多樣性的觀點幫助我們理解,這些特質不是錯,只是不同。
2️⃣創造更友善的環境:在學校與職場中,理解神經多樣性能幫助我們設計更包容的制度。例如彈性上課時間、提供視覺提示、允許專注時不直視對方眼睛等,這些對所有人都可能有幫助。
3️⃣鼓勵發揮潛能:許多神經分歧者在科技、藝術、數學等領域有驚人的創造力與洞察力,只要給予合適的支持,他們能夠為世界帶來巨大貢獻。
📱 在社群媒體上的改變
神經多樣性運動強調自我倡導、賦予他們話語權,並促進積極對神經分歧身份認同與驕傲。
在歐美,越來越多神經分歧者透過社群媒體說出自己的故事。他們談成長經驗、分享工作困難,也交流如何在不友善的社會中建立自信。
例如 hashtag 就是由自閉症者自己主導的運動,強調「我們不是問題,我們是主體」,拒絕他人替代發聲。
📢 結語:開啟一場文化的覺醒運動
回到台灣這場記者會,提倡「神經多樣性」的目的不應該只被理解為鼓勵他們尋求醫療上的支持與協助,而是讓社會更了解神經多樣性、更是一場文化的覺醒:我們是否準備好讓更多元的大腦方式被理解、被接納?
如果我們能理解每一種大腦的運作都是自然的,而非優劣之分,那麼這個社會會更溫柔、更具創造力,也更具韌性。
👉 你可以開始這麼做
🔸傾聽與學習:多聽當事人的聲音,而不是替他們說話。
🔸尊重不同需求: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眼神接觸或快速的環境轉變,請不要強迫。
🔸拒絕歧視語言:避免例如「你這樣像有病」、「你是不是自閉」這類話語。
🔸創造彈性空間:讓不同神經運作方式的人可以以適合自己的節奏參與工作與生活。
#神經多樣性 #神經分歧者 #自閉症 #過動症 #妥瑞氏症 #讀寫障礙
資料來源:
1.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neurodiversity—An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and synthesis of the basic terms, discourses and theoretical positions│Marek Grummt│Sociology Compass
2. Neurodiversity: An insider’s perspective.│Jacquiline den Houting│Autism
3. Neuroqueer Heresies: Notes on the Neurodiversity Paradigm, Autistic Empowerment, and Postnormal Possibilities│Nick Walker│Autonomous Press
4. Why can't you be normal for once in your life? From a 'problem with no name' to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ategory of difference│Judy Singer│Disability Discourse, Open University Press
5. Deficit, difference, or both? Autism and neurodiversity│Kapp, S. K., Gillespie-Lynch, K., Sherman, L. E., & Hutman, T.│Development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