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中醫師.黃才珊

養心中醫師.黃才珊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養心中醫師.黃才珊, Medical and health, Taipei.

【蹼】不知道大家最喜歡哪隻神奇寶貝,我最喜歡大蔥鴨XD 覺得一隻鴨拿著一支蔥實在有夠可愛,是準備隨時被餅包起來嗎鴨子有蹼,我也有蹼,我的蹼不能划水,但可以做很多家事。「掌腱膜」(palmar aponeurosis)是位在手掌中心的筋膜結締...
06/08/2025

【蹼】

不知道大家最喜歡哪隻神奇寶貝,我最喜歡大蔥鴨XD 覺得一隻鴨拿著一支蔥實在有夠可愛,是準備隨時被餅包起來嗎

鴨子有蹼,我也有蹼,我的蹼不能划水,但可以做很多家事。

「掌腱膜」(palmar aponeurosis)是位在手掌中心的筋膜結締組織,功能是負責手部抓握的功能,掌腱膜深層與骨間肌筋膜相連。
另外,在手部還有手內在肌,魚際肌群、小魚際肌群、內收拇指肌、蚓狀肌和骨間肌,對於手指的細微控制很重要。

可能是寒主收引導致的筋膜緊張,或是暑熱傷筋導致的筋膜缺水,沿著頸項延伸到最後的手掌腱膜,看看解剖列車的淺前手臂線,就是這條路徑,最後這條路徑上的肩、肘、臂會有不適,所以我們說骨間肌和蚓狀肌是六淫外邪的歸宿。

董氏奇穴有個 #三叉三穴,他正是從掌指關節之間沿著掌骨刺入,從十二正經的角度來看,便是液門透中渚。

中渚穴是三焦經的俞穴, #俞主體重節痛,常用治各種疼痛,肩背肘臂痠痛,或是可能因為勞務造成掌腱膜過緊而五指不能伸屈。

除此之外,《通玄指要赋》:「脊間心後痛,針中渚立痊。」「脊間心後」是什麼位置呢?
上胸椎至肩胛骨內緣的那一橫段,相當於大菱形肌分佈的部位。看看我們的手背,從中渚進去會到心包經,而脊間心後往內也是心臟的位置,人體很奧秘竟有這樣的對應,上帝的設計別出心裁,我們還能發現多少。

三叉三除了從液門透中渚,再往內會透到勞宮,是心包經的火穴。心氣虛、心脈瘀,在膏肓處會有反映。常見 #長時間坐辦公桌用電腦的族群,一方面勞心燒腦,另一方面這個姿勢造成菱形肌的牽拉,出現膏肓痛、脊膂痛、心痛徹背,所以會說三叉三是針灸的保利達P。

另外,做事做得很多,常需使用剪刀的髮型師、常需揉按的美容師,或是 #手機重度使用者,需要持續性地夾捏抓握,屈肌相對緊繃。在瑜珈練習者身上,也會出現手掌不能貼地的狀況。在幫吾兒剪碎食物的時候,我也覺得我的手部肌肉好緊。

我們可以做 #骨間肌牽拉伸展運動,把手指分開,只有指腹互相接觸,讓雙臂對掌施力,拉伸手掌的屈肌。除了這個運動,也可以把橡皮筋套在手指末端,讓手指像小花一樣打開來,訓練伸乩童時拮抗放鬆屈肌。

【刻苦耐勞的咬肌】有位後頭覺得怪怪的緊緊的上班族來診,診察發現顳肌和咬肌都有明顯的隆起,同行伴侶說道在睡著時有磨牙的狀況,經過處理後原本的不適感輕鬆了許多。咬肌是一條快肌非常明顯的肌肉,很容易疲乏,一旦長時間疲乏缺血,就會開始肌肥大,我們可...
25/07/2025

【刻苦耐勞的咬肌】

有位後頭覺得怪怪的緊緊的上班族來診,診察發現顳肌和咬肌都有明顯的隆起,同行伴侶說道在睡著時有磨牙的狀況,經過處理後原本的不適感輕鬆了許多。

咬肌是一條快肌非常明顯的肌肉,很容易疲乏,一旦長時間疲乏缺血,就會開始肌肥大,我們可以看到明顯的肌肉隆起,觸之也能感受到肌肉的壯實。

咬肌有什麼經絡所過呢?
咬肌上有個穴道,頰車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道。另外,手陽明大腸經經脈「貫頰」,經筋「上頰」,胃經和大腸經也可以透過同為陽明經而相通。

有趣的是,咬肌在用力做咬合動作時,頭夾肌、頸夾肌、提肩胛骨肌、胸鎖乳突肌會共同收縮,而手陽明大腸經正可以呼應這件事。

大腸經的經筋,也就是大腸經所濡養的肌肉,「結於肩髃」之後,有兩條分支,一條「繞肩胛,挾脊」,另一條「從肩髃上頸」。這些部位包括斜方肌、胸鎖乳突肌、提肩胛肌等肩頸部位容易搞事的肌肉,習慣咬牙的人可能會循著大腸經而 #肩頸痠痛。

臨床上會透過針刺手三里來處理大腸經經筋,手三里是個肌肉很豐厚的位置,意味著它能調動的氣血也是相對多的。

情緒和壓力、焦慮可能會導致 #下頷緊咬或磨牙,這個現象,背後也許是身體想把某些潛能激發出來。像是我一個人開車載著小朋友跑親子教室的時候,也是這樣的狀態。

還有個運動可以練習, #阻抗式的下頷骨張開運動。把拳頭放在下巴下,對著拳頭張開嘴巴維持5秒鐘,重複幾次。有助於咀嚼肌的交互抑制作用,減少這塊肌肉過度活化。

22/07/2025

【家喻戶曉的足三里】

「小兒若要安,三里莫要乾」,前幾天在貼三伏貼,隨口講起古人替小兒艾灸足三里來養生的故事。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是在大學時參加甲午針灸研習營,今年是乙巳年,已經是十多年前。

關於足三里的Slogan有許多,像是四總穴的「肚腹三里留」,還有「土中真土 真五行」。足三里是土中真土,土經的土穴,調理脾胃作用極強,能夠促進腸胃消化吸收。

在董氏奇穴裡,足三里附近董公設了四花上穴,貼在脛骨旁。在身形消瘦的消化不良個案中,常常可見貼著脛骨緣的脛前肌乾癟萎弱。沿著胃經、脛前肌觸診,把腫脹處針開,乾癟處修復讓它澎起來,再加上引氣至病所,腹直肌的修理,針灸過程可以聽到腸鳴聲,原本的脹氣消了,也有了食慾。

難道要照三餐針嗎~~肌筋膜的修復、經絡的活化是打破惡性循環的手段之一,用藥把臟腑功能恢復及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更是長久之計。

最近的天氣,暑天、午後雷陣雨、颱風交加,對於體溫的調節是個挑戰,而首當其衝的便是腸胃系統與陽明經。

有次和友人去爬抹茶山,沒有運動習慣的我們各憑身體的底子當作踩點爬了上去。到了山上,友人冒冷汗、噁心、想吐,深針足三里稍作休息,利用足三里調氣和補氣之功,才把突然過於消耗而紊亂的氣血恢復。

「司外揣內」是中醫的診斷方式,除了診斷也能由外治內治療。關於腸胃疾病用藥之外,還可以搭配針灸,讓療效更上一層✨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02/07/2025

【三伏貼】

三伏天,大熱天,我要去貼三伏貼~~☀

三伏天是農民曆上的三更天,是夏季最熱的夏天,這個時候大地之氣最熱,氣也最浮,可以配合辛溫藥物讓經絡中的寒痰水濕流通排出。

常會貼在背部足太陽膀胱經,「太陽」也就是大陽,藉著和督脈「陽脈之海」在頭頸部並行且有許多交會而富有充足的陽氣。

在膀胱經上,有所謂的「背俞穴」,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腎俞⋯等等的,可以把背俞穴想成是五臟六腑的信箱,五臟六腑會把自己的臟腑之氣轉輸到膀胱經背部,像是脾胃不好的人,容易在脾俞、胃俞有所壓痛。是個反應點,也是治療點,可以透過背俞穴來調節五臟六腑的機能。

「形寒飲冷則傷肺」,一整年積累的寒痰水濕,在三伏天氣最浮,是個把瘀積清除的好時機,這樣的狀態有點像是水庫的水位到了最低,適合把淤泥清除,也因此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那過敏性鼻炎、氣喘、鼻涕倒流病機多為寒濕內伏,是很適合進行三伏貼的疾病。慢性腹瀉、腰痠冷痛這類脾腎陽虛病機,也能透過膀胱經上的脾俞、腎俞信箱改善。
四肢冰冷、面色蒼白、疲倦、容易反覆感冒、免疫力下降,可能是較虛寒的體質,也可透過三伏貼讓整體的陽氣提升。(還是要經過中醫師診斷喔!)

三伏天,大熱天,我要去貼三伏貼~~☀

中醫處理腸胃道環境能做的太多了,補脾、健脾、運脾、醒脾,關於腸胃機能失調進而產生的濕邪,可以化濕、利濕、燥濕。這還只是單論土壤(脾胃)本身的品質,一培土要好,土壤要鬆(肝主疏泄)、要曬太陽(心火和腎陽),「養土壤」是中醫的強項。臨床上看過許...
04/06/2025

中醫處理腸胃道環境能做的太多了,補脾、健脾、運脾、醒脾,關於腸胃機能失調進而產生的濕邪,可以化濕、利濕、燥濕。

這還只是單論土壤(脾胃)本身的品質,一培土要好,土壤要鬆(肝主疏泄)、要曬太陽(心火和腎陽),「養土壤」是中醫的強項。

臨床上看過許多不管是感冒後、各種感染後的虛勞疲累,把土壤養好,把他們通通收復。

吃過抗生素,要記得重建腸道菌,才是真正的療癒

我們很多人在生病時都會接受抗生素治療,尤其像是泌尿道感染、肺炎、腸胃炎,或者手術前後的預防性用藥。當感染控制下來、症狀緩解,似乎就可以回到日常。但在臨床上,我們常常看到另一個現實:病雖然好了,但人還是沒真正恢復,甚至開始出現新的困擾。

我門診有一位80歲的女性病人,因為年輕時接受過子宮大手術,膀胱功能受影響,導致反覆泌尿道感染。每次她發燒、尿急、小便灼熱,我就會照標準流程幫她驗尿、做細菌培養,確認細菌之後給抗生素,症狀的確也很快就改善。

但問題是,每隔幾週,她又會因為類似的症狀回來。反覆感染、反覆用藥,幾輪下來,我發現即使她每次的菌種不同,治療仍照標準在走,可是身體就是「沒辦法好起來」。

直到有一次,我建議她在抗生素治療後補充益生菌,並建議她做飲食調整,那次之後終於有了真正的轉變,復發大幅減少,偶而才會發作一次。

抗生素救命,也會殺光好菌 - 真正關鍵在於後續怎麼重建

很多人以為,抗生素吃完,感染控制住了,就是結束。但其實,那只是第一步。
抗生素的確能有效清除壞菌,可是在這個複雜如熱帶雨林的腸道裡,它一出手,常常是連好菌也一併消滅。這就像為了除蟲放了一場大火,雖然病蟲害沒了,但整片森林也被燒得一乾二淨。

這時如果沒有接著做「重建」,腸道就像一片焦土,沒有防禦力、沒有平衡,壞菌一有機會就捲土重來,感染也會跟著反覆發生。

前面提到那位80歲反覆泌尿道感染的女士,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抗生素短期有效,但菌叢沒有恢復、沒有守門員,壞菌很快就再度侵入,形成「治療—復發—再治療」的惡性循環。真正讓她走出來的,不是更強的藥,而是「讓菌回來」。

那麼,該怎麼讓菌回來?這裡面其實有很多細節。
發表在2025年期刊《Nature》的研究,透過精密的實驗,點出了「重建腸道菌叢」的幾個核心概念。它不只證明了重建的重要,更具體告訴我們:什麼樣的飲食能幫助菌叢回來?什麼樣的環境能讓補進去的菌活得下來?而哪些習慣,其實正在悄悄拖慢我們的恢復?

簡單說,重建不只是吃個益生菌膠囊那麼簡單。補菌之後,腸道裡是否有「糧草」讓它們存活、是否有「朋友」讓它們合作,才是決定效果的關鍵。這些,就是我們接下來會談的「怎麼重建」的具體方法。

養菌要養「土壤」,不是只撒種子

菌叢想要回家,不只需要補菌,更需要能讓它們活得好的環境。這篇研究強調一個關鍵詞:「交互代謝作用」 — 意思是菌與菌之間會合作消化纖維,互相產出有用的營養物質,比如丁酸、醋酸、丙酸,這些都對腸道修復、免疫穩定非常重要。

但如果我們每天吃的是油炸、甜食、加工食品,好菌就沒東西吃,壞菌反而會趁虛而入。這就是為什麼那位80歲老太太,每次抗生素治療完好像好了,其實身體裡的菌叢根本沒修好,感染自然一再找上門。

腸道的修復,是從補充膳食纖維,一碗地瓜粥、一口燕麥開始的

我們想讓身體好起來,不是去買最貴的益生菌、也不是做最先進的糞菌移植,而是從生活裡最溫柔、最真實的那一口開始。高纖蔬菜、根莖類、豆類、全穀雜糧、未加工的堅果,這些日常就能做到的食物,是重建菌叢的根本。

吃進去的不只是養分,而是讓腸道菌有能力再長出來。這樣不僅能縮短抗生素後的不適期,也真正降低復發風險,減少未來反覆感染與慢性發炎的後遺症。

別只補益生菌 - 也該想到「我今天養菌了嗎?」

這份研究提醒我們更重要的是另一個問題:「補了益生菌,它們住得下來嗎?」
如果我們沒有餵牠們食物,沒有給牠們合作的空間,那這些菌就算吃下肚,也只是路過。

我們的身體,不只需要殺菌的手段,也需要養菌的智慧。
這場治療不只是一場戰爭,更是一場重建。
如果您或您照顧的家人正經歷抗生素治療,不妨從這一餐開始,幫腸道鋪回回家的路。
一碗溫熱的豆腐味噌湯、一份五穀飯加地瓜,就是一個重建的開始。

31/05/2025

【清暑益氣,夏日不疲】

清暑益氣湯出自脾胃大師李東垣,在他《內外傷辨惑論》的〈暑傷胃氣論〉裡。

「時當長夏,濕熱大勝,蒸蒸而熾。」☀
濕熱的季節,往往下了幾場雨就接著是好熱的天,我們就像是在蒸籠裡面的包子。

在這樣的環境下,容易覺得整天昏昏沉沉的不想動。胸口悶悶的,有時候會覺得喘不過氣,胃部悶脹沒什麼食慾。小便顏色黃,而且量少。大便黏黏的,或者稀糊狀。

為此,李東垣設了清暑益氣湯。

▋清暑益氣湯的組成,契合了暑熱病邪的特性

暑熱傷元氣
➡️人參、黃耆、甘草補中益氣

暑必挾濕,容易胃口差、不好消化、腹脹滿
➡️蒼朮、白朮、澤瀉、青皮、橘皮、神麴,運脾燥濕滲濕、理氣消食。

暑熱耗氣傷陰
➡️人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歛汗

黃柏退暑熱
升麻、葛根解肌熱

方中的苦寒清熱藥只有黃柏,再加上升麻、葛根解肌熱,其餘的多是腸胃藥。

▋有清暑之名,而無清暑之實 (?)

清代醫家王孟英認為李東垣方中藥多辛燥,批評此方「有清暑之名,而無清暑之實」,而另立清暑益氣湯: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處方只有使用西洋參、粳米、甘草補氣養胃和中,其他多為清熱滌暑、養陰生津之品。

這樣的立方,多與當時背景有關,當時就醫者多為富貴人家,柔弱好色,體質多陰虛不足,感受暑邪則易傷陰。

▋兩方所重不同,各有所長

王孟英的方適用於陰虛之體,感受暑熱,熱傷氣陰,先「清暑熱」以「益元氣」。

李東垣則是說「此病皆由飲食勞倦,損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適用於脾胃元氣虛損,復傷於暑熱。調整消化機能,自有把暑濕解掉的能力。

王孟英所說的是外感病,李東垣所治的是內傷病,傷暑只是加重因素。

《內外傷辨惑論》,人不停地和環境互動,或有內傷或有外感,兩者互相往往牽連加重,各種疾病表現或有側重,需辨明。

【開冷氣+除濕機睡覺 防中暑】我家的兩歲小朋友最近只要看到除濕機開著就會去把它關掉,他可能不喜歡那個聲音,不過我們都會趁他睡著之後再開起來,設成60%。天漸漸熱了起來,除了在睡眠期間將冷氣開整晚之外,也必須注意室內的濕度。當室內濕度較高時,...
26/05/2025

【開冷氣+除濕機睡覺 防中暑】

我家的兩歲小朋友最近只要看到除濕機開著就會去把它關掉,他可能不喜歡那個聲音,不過我們都會趁他睡著之後再開起來,設成60%。

天漸漸熱了起來,除了在睡眠期間將冷氣開整晚之外,也必須注意室內的濕度。當室內濕度較高時,汗水就很難蒸發,身體的熱量就難以消散。有些時候開了冷氣還是覺得很熱,那可能是濕度太高了。有研究顯示,在「氣溫28度、濕度85%」的環境下,皮膚溫度升高;但在「氣溫28度、濕度60%」的環境下,體溫明顯降低。

晚上睡得很淺,幾次熱醒甚至大汗淋漓,口渴想喝水但喝水也很難解渴。或是早上起床後覺得倦怠、身熱、大汗出、頭痛等症狀,很可能是中暑的表現。

至於冷氣要開多久呢?
若是設定時的話,空調停止後指數會逐漸上升,加上都市熱島效應,清晨可能都還沒有涼下來。因此,在氣溫較高的晚上,建議將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開整晚,才能避免中暑。

開冷氣就好了?
常常聽到有人覺得26.27度太熱,24.25度太冷,這很可能就是房間溼度太高了!若是在溼度那麼高的情況下,為了讓體感溫度涼下來,冷氣溫度就要往下調,不過這樣很可能又受到寒濕之邪,隔天早上起床的時候會打個噴嚏流鼻水。

【胃食道逆流的飲食原則-乾濕分離】吃飯暫時先避免喝湯湯水水的東西,吃完飯後約半小時或1小時再喝液體類食物,讓胃酸能夠好好消化,再開始喝湯或飲品。💧邊吃飯邊喝水,雖然會讓食物更容易下嚥,但容易會省略「牙齒咀嚼🦷」這個消化程序,少了牙齒的切斷研...
22/05/2025

【胃食道逆流的飲食原則-乾濕分離】

吃飯暫時先避免喝湯湯水水的東西,吃完飯後約半小時或1小時再喝液體類食物,讓胃酸能夠好好消化,再開始喝湯或飲品。💧

邊吃飯邊喝水,雖然會讓食物更容易下嚥,但容易會省略「牙齒咀嚼🦷」這個消化程序,少了牙齒的切斷研磨和口水中澱粉酶的作用,等於是把口腔的工作丟給胃做,造成胃的負擔,胃當然會抗議。⚠

除此之外,在進食過程中喝入大量的水,這些水會稀釋胃液,降低胃酸濃度,也會減弱胃的蠕動,影響食物的消化。

有時候胃被調得好一點的時候,可能就會想吃個甜點、臭豆腐、麻辣燙之類的小食,滿足一下克制已久的口慾,犒賞一下很努力的自己,沒想到胃很快地又抗議起來。會不會覺得照顧胃很像在照顧一個一直搞事來尋求關注的的幼兒呢👶,沒錯,胃現在會如此脆弱敏感,有部分的確是因為過去過於疏忽了。

照顧胃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用藥處理中焦脾胃的停滯是我的部分,您的部分是盡可能地善待它。🌱

【我們是蒸籠裡的湯包】最近的天氣一週裡就有三四天下雨,下過雨隔天又是好熱的天,天暑下迫,地濕上蒸,我們就像是在蒸籠裡的湯包。用中醫的語言說, #暑多挾濕,尤其臺灣是亞熱帶海島型氣候,更具高溫高濕的特性。面對炎炎夏日,濕度是最重要的小事。在炎...
19/05/2025

【我們是蒸籠裡的湯包】

最近的天氣一週裡就有三四天下雨,下過雨隔天又是好熱的天,天暑下迫,地濕上蒸,我們就像是在蒸籠裡的湯包。

用中醫的語言說, #暑多挾濕,尤其臺灣是亞熱帶海島型氣候,更具高溫高濕的特性。面對炎炎夏日,濕度是最重要的小事。

在炎熱環境中,身體需要靠流汗來散熱,當相對濕度愈高,汗水就愈難蒸發,我們的身體就很難靠流汗帶走熱量,也就難以降溫。這時候人體感受到的溫度會超過實際溫度,「體感溫度」就會增加!

《科學》(Science)在2024年報導一篇發表在《環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的論文,討論濕度在炎熱氣候對健康的影響。在同樣的溫度下,濕度越高,身體就越難保持安全的核心溫度並防止中暑。濕熱感覺比乾熱更令人不舒服,照理說它會更致命:一旦氣溫超過35℃左右,身體有效降溫的唯一方法就是透過汗水蒸發。 #空氣中含水量越多, #蒸發的汗水就越少,從而削弱了其作為冷卻機制的有效性。

🦉論文原文:
1. Humidity’s Role in Heat-Related Health Outcomes: A Heated Debate.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23 May; 131(5): 055001.
2. Does humidity make heat more deadly? Scientists are divided (2024, 29 Jul 29). Science.

醫學上有所謂的「熱指數」,是綜合「環境溫度」與「相對濕度」所得的「體感溫度」。長期暴露於體感溫度32˚C的狀況下,身體會容易疲累。體感溫度33˚C到39˚C就要格外注意,會導致熱痙攣與熱衰竭的機會變大了。台灣夏季溼熱,各地溼度多於70%-90%之間,熱指數長期處於高風險,一定要注意!

看圖的表格在41˚C以上才會出現中暑,那指的是在感受酷暑後,由於調節體溫的功能失靈或無法正常排汗,導致出現體溫飈升、無汗、抽搐、心跳過快、休克等症狀,中西醫所指的「中暑」並不相同,西醫所說的「中暑」,相當於中醫的「暑厥」。

中醫所指的「中暑」,是指在感受暑熱後,出現身熱、大汗、疲憊乏力、口乾等耗氣和傷津的不適,甚則引起頭暈、噁心。最輕的暑症,在夏天被熱氣所傷,傷了元氣, #頭有點暈暈的, #口乾欲飲水, #尿黃,解尿時會覺得熱熱的甚至會痛,就是有中到暑熱。

輕微的暑熱可以自己慢慢解掉,但還沒解完又反覆受到暑熱,暑熱的症狀一直持續,就需要找中醫師調理喔!

【暑傷氣津,喝水有眉角】夏季太陽炎熱,記得以前高中練儀隊時不畏暑熱,也不怕曬黑,常常訓練完整身制服都濕了,回教室換下來的衣服還會看到鹽巴結晶。人體的水份流失,缺水時會出現一些徵兆,這時務必趕緊補充水份!💧⚠️身體缺水徵兆:1. 尿液量減少2...
15/05/2025

【暑傷氣津,喝水有眉角】

夏季太陽炎熱,記得以前高中練儀隊時不畏暑熱,也不怕曬黑,常常訓練完整身制服都濕了,回教室換下來的衣服還會看到鹽巴結晶。

人體的水份流失,缺水時會出現一些徵兆,這時務必趕緊補充水份!💧

⚠️身體缺水徵兆:
1. 尿液量減少
2. 尿液顏色變深,像蘋果汁
3. 身體覺得很熱卻又不流汗

「 #捏皮試驗」也能測試身體是否缺水,可以捏捏看自己手指背的皮膚3至5秒再放開,正常狀況下,皮膚會立即彈回;如果捏了放開數秒,手背皮膚仍皺縮,代表身體已嚴重脫水,皮膚會失去彈性,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原狀。

#戶外工作者 是中暑脫水的高危險族群,要注意防曬,也要記得喝水!一旦出現頭暈、全身無力、吃不下飯,就是中暑、熱衰竭徵兆,一定要趕快休息。

在夏天 #運動 也要注意補水,原則上可以在運動的前一個小時先喝400㏄~600㏄,可以分2次,每次喝200㏄~300㏄。運動中也要記得補水,如果運動超過一個小時,就不能只喝白開水,可以喝運動飲料,避免電解質不平衡鈉或鉀離子過低。

如果 #都在家裡什麼也沒做呢?熱的來源除了外在環境,人體本身也會產熱。每產生一千卡的熱量需要1.7cc的汗水來排熱,如果打一小時籃球,體內約產熱350千卡,需補充595cc水分,把熱帶出體外,若加上高溫及日曬由環境吸熱,須補充的水分更多;如果待在家裡什麼也沒做,一小時仍會產熱70千卡,所以仍要記得補充水分。

#喝水時要小口小口喝,不要一口氣喝太多,以免電解質不平衡(鈉離子急速被稀釋導致低血鈉症)、水溶性維生素(如B、C群)流失的問題。

像是古代醫家劉完素有個處方「桂苓甘露飲」,就是治療暑濕引飲過多(喝太多水),裡面有五苓散(處理水液代謝)和六一散(幫助暑熱從小便出)。如果原本水液的代謝就不是很好,大口大口的喝水有可能成為水液的滯留。

【一針解決足底筋膜炎】有位20+歲男性來診,前一天晚上右腳腳底突然疼痛,早上起床更加嚴重,踏地困難。觸診檢查發現臀肌扁平凹陷無力,臀肌一針,腳底就不痛了。▋臀肌無力,足底筋膜張力大臀肌發力不足,在行走時會不自覺使用較多的小腿後腓腸肌與比目魚...
13/05/2025

【一針解決足底筋膜炎】

有位20+歲男性來診,前一天晚上右腳腳底突然疼痛,早上起床更加嚴重,踏地困難。

觸診檢查發現臀肌扁平凹陷無力,臀肌一針,腳底就不痛了。

▋臀肌無力,足底筋膜張力大

臀肌發力不足,在行走時會不自覺使用較多的小腿後腓腸肌與比目魚肌來做身體推進,導致小腿肌肉緊縮,增加了後跟腱與足底筋膜張力。

針灸暫時恢復了臀肌的功能,改善整個張力,但是還是要靠自己鍛鍊呀。

▋暑熱傷津,加上煩熱失眠,肌肉缺乏修復

除了足底筋膜炎,患者在兩天前在搬重物時還拉傷了背部,這並不是偶然。四診看下來,患者一直以來都睡不太好,特別是兩週前,「歐!那個時候好熱!」。

解決足底筋膜炎事小,針灸調整整體力線張力之外,還要讓病人睡好,開了清暑熱養陰的藥給他,在搬重物和籃球運動之下能夠好好修復,有足夠的氣津應付接下來更熱的夏天。

Address

Taipei
110

Opening Hours

Tuesday 13:00 - 16:30
17:30 - 21:00
Wednesday 13:00 - 16:30
Friday 17:30 - 21:00
Saturday 13:00 - 16:30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養心中醫師.黃才珊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