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明中醫診所

易明中醫診所 提供專業中醫藥諮詢與服務

今天是 #世界男性健康日😷門診中也不乏有許多 #父子檔、 #父女檔ㄧ起來諮詢身體健康、養生議題。🛎️衛福部提醒政府提供40至65歲的成年人每3年一次的免費健康檢查,65歲以上則可每年接受一次檢查,鼓勵男性多加利用。
28/10/2025

今天是
#世界男性健康日

😷門診中
也不乏有許多
#父子檔、 #父女檔ㄧ起來
諮詢身體健康、養生議題。

🛎️衛福部提醒
政府提供40至65歲的成年人每3年一次的免費健康檢查,65歲以上則可每年接受一次檢查,鼓勵男性多加利用。

連假又開始囉👈🚗🚕🚙🚗🛻希望會是晴天☀️
23/10/2025

連假又開始囉👈
🚗🚕🚙🚗🛻
希望會是晴天☀️

🍂秋天裡的颱風      果然風吹的呼呼💨響     🍂請留心 腳步👣     路滑且濕💦💧💦🍂帶件防風外套     擋一下風雨☔️
23/09/2025

🍂秋天裡的颱風
果然風吹的呼呼💨響

🍂請留心 腳步👣
路滑且濕💦💧💦

🍂帶件防風外套
擋一下風雨☔️

🌱掌握分「寸」 盡在己身~吳俊浩 醫師 🌱從理解中醫針灸的一個關鍵點開始,針灸針描述中所使用的「寸」,並不是英制單位(吋),而是中醫特有的度量單位-「 #同身寸」,同於人身之尺寸也,昔時是用患者本人的手指來量分寸。在《禮記》注:“鋪四指曰扶...
19/09/2025

🌱掌握分「寸」 盡在己身~吳俊浩 醫師

🌱從理解中醫針灸的一個關鍵點開始,針灸針描述中所使用的「寸」,並不是英制單位(吋),而是中醫特有的度量單位-「 #同身寸」,同於人身之尺寸也,昔時是用患者本人的手指來量分寸。在《禮記》注:“鋪四指曰扶”;或是《千金方》:“凡量一夫之法,覆手並舒四指……”,都是描述如何以 #手指比量取穴 的方法。

🌱「 #同身寸」的概念
中醫的「寸」是一種相對長度單位,而非英制的絕對長度單位(英吋)。它的核心思想是「因人而異」。人體高、矮、胖、瘦不同,穴位的位置是相對的,用絕對長度(如公分、吋)定位穴位反而不準確、不科學。“同身寸”就是以患者本人,身體特定部位的長度或寬度,作為基準來折算成“寸”,用於測量和定位穴位。

🌱常用的「同身寸」定義方法
★ #手指同身寸 (最常用)
◎拇指同身寸:拇指指關節的橫紋寬度為1寸。
◎中指同身寸:中指中節屈曲時,內側兩端紋頭之間的距離為1寸。
◎橫指同身寸 (一夫法):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併攏,以中指中節橫紋為準,四指的寬度為3寸。 1.5寸是兩指寬度(通常用食指和中指)。

★ #骨度分寸法:將人體不同部位(主要是骨骼標誌之間的距離)規定為固定的寸數。
◎前髮際正中至後髮際正中為12寸。
◎兩乳頭之間為8寸。
◎胸劍聯合(胸骨下端)至臍中為8寸。
◎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為5寸。
◎肘橫紋至腕橫紋為12吋。
◎膝中(膝蓋骨下緣)至外踝尖為16吋。
這種方法較精確,尤其適用於軀幹和四肢長距離的測量。
因此為患者準備針灸時,醫師會根據需要測量的部位,選擇適當的方法或綜合運用。

🌱針灸針長度的「寸」是指「同身寸」,當針灸針的包裝或描述上寫著「1寸」、「1.5寸」、「2寸」、「3寸」等時,這個「寸」指的就是中醫的同身寸。廠商為了生產和貿易的標準化,現代針灸針會按照一個大致的換算關係來製造。
◎ 1寸 ≈ 25mm (這是最常用的換算標準)
◎ 1.5寸針 ≈ 40mm (25 * 1.5)
◎ 2寸針 ≈ 50mm (25 * 2)
◎ 3寸針 ≈ 75mm (25 * 3)
(也有廠商使用 1寸≈30mm 的標準,但25mm較普遍)

🌱雖然針的實際長度用毫米(mm)固定生產,但這個「寸」的標稱本質意義,仍然是指該針設計用於刺入相當於多少「同身寸」的深度。醫師在選擇針長時,會根據需要針刺穴位的深淺(通常以該穴位的“同身寸”深度來描述),以及患者的體型胖瘦,來決定使用幾寸的針。

🌱為什麼不用公分或毫米直接標註❓
◎歷史傳承
針灸學有數千年歷史,「同身寸」是其理論體系和操作規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用「寸」是延續傳統。
◎臨床思維
在中醫針灸的思維裡,穴位深度、針刺深度首先是用「同身寸」來思考、描述的。標註「寸」更直接地反映了這種臨床思維和操作依據。
◎相對性體現
即使針的實際長度固定了,標註「寸」仍然在提醒醫師,這個長度代表的是一個相對深度概念(相當於患者自身的1寸、1.5寸...),需要根據個體調整。標註毫米(mm)雖然精確,但反而失去了這種相對性的內涵。

「同身寸」與英制「吋」的區分
以英制1吋 ≈ 25.4mm而言,巧合的是,中醫1同身寸(以25mm換算)與1吋(25.4mm)在數值上非常接近,但這完全是兩回事。 中醫的「寸」源自於中國古代度量衡(如周代、秦漢尺),這與英制系統無關,其本質是「同身寸」的相對概念。

🌱故此,現代針灸針長度標註的「寸」,是基於中醫同身寸概念,並標準化後的結果,絕非英制英吋。針灸針描述中的「寸」是 #中醫特有 的「 #同身寸」單位,是一種基於患者自身體型的相對長度單位。現代生產為了標準化,約定俗成地以 1寸 ≈ 25mm 來製造針具。

🌱這個「寸」代表了該針設計刺入的深度,相當於患者自身多少「寸」。它與英制單位的「英吋」名稱相似、數值接近,但概念和來源完全不同,是中醫針灸傳統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當醫師在選擇並於臨床上使用針灸針,必然會注意包裝上,同時標註的毫米(mm)數,即是最準確的長度依據。張介賓《圖翼》:“人之長短胖瘦各不相同,而穴之橫直寸一不能一 。”臨床取穴定位,古今亦然,需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 #相應的取穴方法。

九月迎來的不止開學季📚九月壽星生日快樂🎈🎂🎈~ #吳俊浩 院長💕成功的秘訣在於~     將平凡的事做得不凡                              (洛克菲勒)💕心細如絲 做事謹慎     如日常的吳醫師
09/09/2025

九月迎來的
不止開學季📚

九月壽星
生日快樂🎈🎂🎈
~ #吳俊浩 院長

💕成功的秘訣在於~
將平凡的事做得不凡
(洛克菲勒)
💕心細如絲 做事謹慎
如日常的吳醫師

本院十月份連假門診異動公告📣羅醫師充電去🔋請改掛吳醫師門診🙏
08/09/2025

本院十月份連假
門診異動公告📣

羅醫師充電去🔋
請改掛吳醫師門診🙏

走進診所🏥您可以細細觀賞⛰️台灣高山特有的動植物      您認識幾個?🌿請休息片刻     讓身心沉澱一下🌹     腳步👣快或慢?     🌿森林療癒的力量     能量🈵🈵再出發
28/08/2025

走進診所🏥
您可以細細觀賞

⛰️台灣高山特有的動植物
您認識幾個?

🌿請休息片刻
讓身心沉澱一下🌹
腳步👣快或慢?

🌿森林療癒的力量
能量🈵🈵再出發

🥹找回月月規律好朋友:      #閉經是警訊‼️     更是調理體質好時機🌹(下篇)     ~吳俊浩醫師 易明中醫院長中醫辨證與治療—補虛瀉實,調理衝任。中醫治療閉經的原則是「補而通之」或「瀉而通之」,也就是虛證要用補養的方式來恢復氣...
27/08/2025

🥹找回月月規律好朋友:
#閉經是警訊‼️
更是調理體質好時機🌹(下篇)
~吳俊浩醫師 易明中醫院長

中醫辨證與治療—補虛瀉實,調理衝任。
中醫治療閉經的原則是「補而通之」或「瀉而通之」,也就是虛證要用補養的方式來恢復氣血;實證則要用疏通的方法來排除阻礙。治療上會根據個人體質辨證論治,選用相應的方劑,並可搭配穴位按壓作為輔助:

◎ #腎氣虧損證:
症狀:多見於先天體質較弱,或因早婚、多產而耗傷腎氣的女性。除了閉經,還可能伴隨發育較差、腰腿痠軟、頭暈耳鳴、夜尿頻繁等。
治法:補腎益氣,養血調經。常用方劑如「八味地黃丸」或「濟生腎氣丸」。
穴位輔助:可多按壓關元穴(肚臍下3寸,約四指幅寬處)與腎俞穴(背後第二腰椎旁開1.5寸,約兩指幅寬處)。每日可用大拇指,按揉各穴位3-5分鐘,以感覺到輕微痠脹為度,有助於溫補腎氣。

◎ #肝腎陰虛證:
症狀:除了閉經,或月經量少、顏色鮮紅外,還常有頭暈耳鳴、腰腿痠軟、兩眼乾澀、手心腳心發熱(五心煩熱)、口乾咽燥等「陰虛」的表現。
治法:滋補肝腎,養血調經。可選用「一貫煎」或「六味地黃丸」加減來治療。
穴位輔助:常按壓太溪穴(足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與三陰交穴(足內踝尖上3寸,約四指幅寬處)。每日睡前用指腹,按揉各穴位3-5分鐘,有助於滋陰補腎。

◎ #氣血虛弱證:
症狀:長期飲食不正常、過度勞累或曾大病、大出血的女性,容易耗損氣血。表現為月經量少、色淡,漸至閉經,並伴隨神情疲憊、頭暈眼花、心悸、臉色萎黃等。
治法:益氣健脾,養血調經。經典方劑為「人參養榮湯」。
穴位輔助:可常按揉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約四指幅寬處)與血海穴(大腿內側,膝蓋骨內側端上2寸,肌肉最高處)。每日可用指腹,按壓各穴位5分鐘,有助於健脾胃、補氣血。

◎ #陰虛血燥證:
症狀:與肝腎陰虛類似,但「燥」的表現更為明顯,如皮膚乾燥、口乾舌燥、兩顴潮紅、盜汗,甚至乾咳。
治法:養陰清熱,養血調經。可使用「知柏地黃丸」來調整。
穴位輔助:同肝腎陰虛證,可按摩太溪穴與三陰交穴,並可加上照海穴(足內踝尖正下方凹陷處),加強滋陰降火的效果。

◎ #氣滯血瘀證:
症狀:情緒壓力大、個性抑鬱的女性,容易因「肝氣鬱結」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除了月經突然停止,還常伴有胸部、乳房或小腹脹痛,且疼痛拒絕按壓。
治法:行氣活血,祛瘀通經。常用「血府逐瘀湯」來疏通氣血。
穴位輔助:可按摩太衝穴(足背第一、二趾骨間凹陷處)與合谷穴(手背虎口,肌肉最高處)。當感覺情緒鬱悶或脹痛時,可用力按壓各穴位1-3分鐘,有助於疏肝理氣。

◎ #痰濕阻滯證:
症狀:常見於體型較肥胖、喜愛甜食及油膩食物的女性。體內「痰濕」過多,阻滯了氣血通道,導致月經量少、質地黏稠,漸至閉經,並伴有胸悶、噁心、白帶量多等。
治法:燥濕化痰,活血通經。可選用「蒼附導痰湯」或「二陳湯」加減。
穴位輔助:可常按摩豐隆穴(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與中脘穴(肚臍上4寸,約五指幅寬處)。每日按揉各穴位5分鐘,有助於化痰祛濕。

◎ #寒凝血瘀證:
症狀:在經期或產後受寒,或常吃生冷食物,會讓寒邪侵入體內,血液遇寒則凝。通常小腹會冷痛,熱敷後能緩解,並且怕冷、手腳冰冷。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經湯」或「少腹逐瘀湯」是此證型常用方劑。
穴位輔助:可在腹部的氣海穴(肚臍下1.5寸)與關元穴(肚臍下3寸)進行溫敷或艾灸,並按摩三陰交穴,有助於溫暖子宮、散寒止痛。

🌹預防與日常調護,養出順暢好體質!
除了接受治療,日常生活中的調養更是不可或缺:
◎重視經期衛生:經期與產後應避免涉水、淋雨或過食生冷瓜果。
◎避免過度節食:均衡飲食,加強營養,避免為了減重而過度節食,維持健康的體重。
◎保持心情舒暢:學習釋放壓力,避免情緒抑鬱或過度緊張,注意勞逸結合。
◎積極治療相關疾病:若有月經後期、月經過少等問題應及時處理,避免發展成閉經。
◎加強體質鍛鍊:適度的運動有助於氣血流通,增強體質。

結語:閉經不僅可能影響女性的生育功能,而長期下來,造成體內 #荷爾蒙失調,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或 #骨質疏鬆 的風險。千萬別把「月經不來」當成省去麻煩的小事!無論是尋求中醫或西醫的協助,找出根本原因,並積極治療都至關重要。透過 #中醫精準 的辨證論治與個人化的方藥調理,多數功能性的閉經,都能獲得良好的改善,將幫助您找回月經的規律。

開心聚會🎈感謝大家的參與🎊@貞儀同學來體驗生活 增長見聞也學習📚醫療界的事物㊗️福她在音樂🎶🎵🎶領域能多元發展更能從不同角度看世界🌍
19/08/2025

開心聚會🎈
感謝大家的參與🎊

@貞儀同學
來體驗生活 增長見聞
也學習📚醫療界的事物

㊗️福她
在音樂🎶🎵🎶領域
能多元發展
更能從不同角度看世界🌍

🌿本院九月份起     最新門診表公告📣🌿吳俊浩院長      研究所進修📝
18/08/2025

🌿本院九月份起
最新門診表公告📣

🌿吳俊浩院長
研究所進修📝

❤️‍🩹月月好事總是不來? 中醫調理「閉經」,找回規律好朋友!(上篇)~吳俊浩醫師 易明中醫院長>29歲的琪琪是一名工作壓力大的專案經理,她從學生時期開始,月經週期就時常延後,有時甚至兩三個月才來一次,量也偏少。出社會後,為了控制體重,進而...
15/08/2025

❤️‍🩹月月好事總是不來?
中醫調理「閉經」,找回規律好朋友!(上篇)~吳俊浩醫師 易明中醫院長

>

29歲的琪琪是一名工作壓力大的專案經理,她從學生時期開始,月經週期就時常延後,有時甚至兩三個月才來一次,量也偏少。出社會後,為了控制體重,進而嚴格飲控節食,月經狀況於是變得更差,最近半年甚至完全沒來。琪琪感到十分困擾,不僅皮膚變得乾燥、粗糙,還會時常感到頭暈、疲倦,接著伴隨出現煩躁、失眠等問題。在朋友的建議下,她決定 #尋求中醫 的協助;經由醫師詳細問診與辨證後,琪琪的狀況被診斷為屬於「肝腎陰虛」,且夾帶「氣血虛弱」,所導致的「 #閉經」。

其實,像琪琪這樣的案例在現代女性中並不少見;許多女性可能因壓力、過度減重或生活作息不正常,卻忽略了 #月經的警訊。直到月經數月未至,甚至影響到生育計畫時,才驚覺事態嚴重。因此,了解中醫如何看待「閉經」,並及早透過中醫調理,是守護女性健康的重要課題。

💖什麼是中醫的「閉經」?
中醫對於閉經的記載,最早可見於《內經》,稱之為「 #女子不月」、「 #月事不來」或「 #血枯」。中醫認為,正常的月經有賴於人體臟腑功能協調,特別是「腎—天癸—衝任—胞宮」,這個生殖軸線的氣血充盈與通暢。主要病機是「衝任氣血失調」,可分為「虛」、「實」兩大類。
●虛證:指的是體內精血虧虛,氣血不足,導致血海(即衝任二脈)無法按時滿溢,子宮無血可下,就像河道乾涸一樣。這類患者的閉經,通常是從月經後期、月經過少,慢慢發展而來的。
●實證:則是因為邪氣阻礙了氣血的正常運行,使得經血無法順利排出,像是河道被瘀泥或障礙物堵住了一樣。

🌿從西醫角度看閉經
現代醫學認為,正常月經有賴於下視丘、腦下垂體、卵巢及子宮間的協調運作。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導致閉經。常見原因包括:因壓力或過度減重影響的「下視丘性閉經」;因腦下垂體腫瘤造成的「腦下垂體性閉經」;因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卵巢早衰引起的「卵巢性閉經」;以及因手術造成子宮內膜沾黏的「子宮性閉經」。治療上,西醫會針對病因處理,例如調整生活方式、手術切除腫瘤,或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來建立人工週期。

🌿中醫如何診斷閉經?
中醫師診斷閉經,首重「辨證」,也就是詳細地了解病史和身體表現,用以判斷其根本的虛實寒熱。

●詳細問診:醫師會仔細詢問月經史(初潮年齡、週期、經量、經色、質)、生活習慣(飲食、作息、壓力狀況)、生育史、過去病史等。
●觀察症狀:觀察精神狀態、體型胖瘦、面色、皮膚狀況、毛髮分布等。甚至伴隨的症狀,如是否怕冷、是否煩熱、是否有腹痛、是否胸悶等,都是中醫辨證的重要依據。
●舌診與脈診:觀察舌頭的顏色、舌苔的厚薄,以及感受脈搏的跳動情形(如沉、遲、弦、滑、數等),此為中醫獨特的診斷方法,能反映體內氣血與臟腑的狀態。
●參考西醫檢查:現代中醫師在診斷時,也常會參考西醫的檢查報告,以求更全面的評估。例如,透過抽血檢測荷爾蒙(如FSH、LH、雌激素、泌乳激素等)水平,可以了解卵巢與腦下垂體的功能狀態;骨盆腔超音波則能檢查子宮、卵巢是否有結構上的異常(如多囊性卵巢、子宮內膜過薄等)。結合這些客觀數據與中醫的四診,可幫助醫師排除器質性病變,讓辨證論治的依據更為充分。

💨颱風接力中     接二連三的來💦☔️💧🌦️這酷夏時分     更需要好好保養身體🌺🌻本院夏季專屬     7/1~8/31 期間     接受預約「 #三伏貼」☎️請多多運用     預約專線 02-23696926
21/07/2025

💨颱風接力中
接二連三的來💦☔️💧

🌦️這酷夏時分
更需要好好保養身體🌺

🌻本院夏季專屬
7/1~8/31 期間
接受預約「 #三伏貼」

☎️請多多運用
預約專線 02-23696926

Address

臺灣106台北市大安區辛亥路二段39號一樓
Taipei
106

Opening Hours

Monday 12:30 - 21:00
Tuesday 08:30 - 17:00
Wednesday 13:30 - 21:00
Thursday 08:30 - 17:00
Friday 13:30 - 21:00

Telephone

+886223696926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易明中醫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易明中醫診所: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