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2025
🌱掌握分「寸」 盡在己身~吳俊浩 醫師
🌱從理解中醫針灸的一個關鍵點開始,針灸針描述中所使用的「寸」,並不是英制單位(吋),而是中醫特有的度量單位-「 #同身寸」,同於人身之尺寸也,昔時是用患者本人的手指來量分寸。在《禮記》注:“鋪四指曰扶”;或是《千金方》:“凡量一夫之法,覆手並舒四指……”,都是描述如何以 #手指比量取穴 的方法。
🌱「 #同身寸」的概念
中醫的「寸」是一種相對長度單位,而非英制的絕對長度單位(英吋)。它的核心思想是「因人而異」。人體高、矮、胖、瘦不同,穴位的位置是相對的,用絕對長度(如公分、吋)定位穴位反而不準確、不科學。“同身寸”就是以患者本人,身體特定部位的長度或寬度,作為基準來折算成“寸”,用於測量和定位穴位。
🌱常用的「同身寸」定義方法
★ #手指同身寸 (最常用)
◎拇指同身寸:拇指指關節的橫紋寬度為1寸。
◎中指同身寸:中指中節屈曲時,內側兩端紋頭之間的距離為1寸。
◎橫指同身寸 (一夫法):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併攏,以中指中節橫紋為準,四指的寬度為3寸。 1.5寸是兩指寬度(通常用食指和中指)。
★ #骨度分寸法:將人體不同部位(主要是骨骼標誌之間的距離)規定為固定的寸數。
◎前髮際正中至後髮際正中為12寸。
◎兩乳頭之間為8寸。
◎胸劍聯合(胸骨下端)至臍中為8寸。
◎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為5寸。
◎肘橫紋至腕橫紋為12吋。
◎膝中(膝蓋骨下緣)至外踝尖為16吋。
這種方法較精確,尤其適用於軀幹和四肢長距離的測量。
因此為患者準備針灸時,醫師會根據需要測量的部位,選擇適當的方法或綜合運用。
🌱針灸針長度的「寸」是指「同身寸」,當針灸針的包裝或描述上寫著「1寸」、「1.5寸」、「2寸」、「3寸」等時,這個「寸」指的就是中醫的同身寸。廠商為了生產和貿易的標準化,現代針灸針會按照一個大致的換算關係來製造。
◎ 1寸 ≈ 25mm (這是最常用的換算標準)
◎ 1.5寸針 ≈ 40mm (25 * 1.5)
◎ 2寸針 ≈ 50mm (25 * 2)
◎ 3寸針 ≈ 75mm (25 * 3)
(也有廠商使用 1寸≈30mm 的標準,但25mm較普遍)
🌱雖然針的實際長度用毫米(mm)固定生產,但這個「寸」的標稱本質意義,仍然是指該針設計用於刺入相當於多少「同身寸」的深度。醫師在選擇針長時,會根據需要針刺穴位的深淺(通常以該穴位的“同身寸”深度來描述),以及患者的體型胖瘦,來決定使用幾寸的針。
🌱為什麼不用公分或毫米直接標註❓
◎歷史傳承
針灸學有數千年歷史,「同身寸」是其理論體系和操作規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用「寸」是延續傳統。
◎臨床思維
在中醫針灸的思維裡,穴位深度、針刺深度首先是用「同身寸」來思考、描述的。標註「寸」更直接地反映了這種臨床思維和操作依據。
◎相對性體現
即使針的實際長度固定了,標註「寸」仍然在提醒醫師,這個長度代表的是一個相對深度概念(相當於患者自身的1寸、1.5寸...),需要根據個體調整。標註毫米(mm)雖然精確,但反而失去了這種相對性的內涵。
「同身寸」與英制「吋」的區分
以英制1吋 ≈ 25.4mm而言,巧合的是,中醫1同身寸(以25mm換算)與1吋(25.4mm)在數值上非常接近,但這完全是兩回事。 中醫的「寸」源自於中國古代度量衡(如周代、秦漢尺),這與英制系統無關,其本質是「同身寸」的相對概念。
🌱故此,現代針灸針長度標註的「寸」,是基於中醫同身寸概念,並標準化後的結果,絕非英制英吋。針灸針描述中的「寸」是 #中醫特有 的「 #同身寸」單位,是一種基於患者自身體型的相對長度單位。現代生產為了標準化,約定俗成地以 1寸 ≈ 25mm 來製造針具。
🌱這個「寸」代表了該針設計刺入的深度,相當於患者自身多少「寸」。它與英制單位的「英吋」名稱相似、數值接近,但概念和來源完全不同,是中醫針灸傳統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當醫師在選擇並於臨床上使用針灸針,必然會注意包裝上,同時標註的毫米(mm)數,即是最準確的長度依據。張介賓《圖翼》:“人之長短胖瘦各不相同,而穴之橫直寸一不能一 。”臨床取穴定位,古今亦然,需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 #相應的取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