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09/2025
🧪 MX運科小學堂 #4
生物力學不只是理論,它需要透過精準的評估工具與方法,把運動動作「看得見、量得出」。從基礎的影像紀錄到進階的 3D 分析,這些技術都是了解動作的核心。
🔎 常見的評估技術
1️⃣ 動作捕捉系統(Motion Capture)
📌 利用反光標記點、多鏡頭攝影或 AI 偵測,重建 2D/3D 動作。
👉 能清楚量化關節角度、位移、速度,發現不對稱或代償。
💡 常用於跑步、跳躍、投擲、深蹲等技術分析。
⚠️ 限制:只能看到「動作樣子」,無法顯示受力大小。
2️⃣ 測力板(Force Plate)
📌 測量地面反作用力(GRF)與壓力中心(COP),繪出力—時間曲線。
👉 分析起跳、落地的力量大小、方向與速率。
💡 可用於爆發力測試(CMJ、Drop Jump)、落地衝擊分析、ACL 風險檢測。
⚠️ 關鍵指標:峰值力量、接觸時間、RSI(反應力指數)、左右對稱%。
3️⃣ 肌電圖(EMG)
📌 偵測肌肉收縮時的電訊號,觀察肌群參與及和調。
👉 能找出「哪塊肌肉太晚啟動、哪塊過度代償」。
💡 常用於臀肌延遲、肩膀夾擠、術後神經肌控制評估。
⚠️ 注意:EMG 數值≠肌力大小,僅代表活化程度與時序。
4️⃣ 慣性感測器(IMU)
📌 穿戴式感測器(加速度計、陀螺儀),即時量測加速度與角速度。
👉 可用於場上比賽監測,量化運動負荷、急加減速次數。
💡 適合田徑、球類、自行車等場域。
⚠️ 限制:資料會有「飄移」,需校正。
5️⃣ 足底壓力感測(In-shoe/Insole System)
📌 偵測足底壓力分布與步態。
👉 幫助分析內旋/外旋、足底壓力異常、跑鞋選擇。
💡 適合跑者、步態分析與足底疾病管理。
6️⃣ 肌力檢測(等速肌力機)
📌 評估肌肉在不同速度下的扭力與峰力。
👉 幫助判斷左右差異、回場基準是否達標。
💡 常用於 ACL 術後、肩旋轉肌群、下肢肌力不平衡檢測。
⚡ 為什麼重要?
找出隱藏風險:在動作中提前發現錯誤模式。
數據化決策:不靠感覺,而是用數據支持訓練與治療。
追蹤復健進展:從受傷到回場,持續檢測並調整。
✅ 一句總結
生物力學評估技術 = 讓動作「科學化」的工具,幫助我們看見數據背後的故事。
📌 下集預告
「運動生物力學在裝備設計中的應用」
帶你看鞋子、球拍、護具背後的科學!
#運動科學 #運動學 #動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