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專屬健心教練:台灣臨床心理學會

你的專屬健心教練:台灣臨床心理學會 心心教練身兼心胖達外送員,外送健心健腦小撇步到你家!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你的專屬健心教練,時時在線上陪伴您。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 大眾教育與公共事務委員會 在此,透過一群臨床心理學專家的合作與創意,要將心理健康直送你家!

活動細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U6A9M47vd/
15/11/2025

活動細節 👉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U6A9M47vd/

.
這次,我想跟大家說個故事。

但不是以文字敘述,也不是線上直播,而是坐在大家面前,親口說給大家聽。我要講的,是關於某個樂團,以及樂團成員的故事。

這個樂團叫「離子燙很貴」,這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樂團,因為它還能持續運作,就已經是個奇蹟。

樂團主唱叫修哥,是我高中摯友,他的心智年齡大概也停留在那個時期。一個滿頭自然捲的大叔,唱到忘我時會撫摸自己落腮鬍,捲自己的髮尾,想像一下,那畫面有多麼人神共憤。貝斯手正妹是個標準I人,每場演出都選擇背對觀眾。吉他手是個超茫的酒鬼,他的狀況要靠上帝擲骰子,忘記背吉他上場,然後對著觀眾刷空氣,已經成為這樂團的特色環節。鼓手是個異常固執的阿宅,脾氣一來會不斷重複同樣的節奏,很多人進場是為了看他跟主唱在台上火車對撞,倘若這兩人當晚沒脫序,觀眾通常會要求退票。鍵盤手則是剛加入的阿北,他是團裡唯一狀況內的人,可惜情緒有點憂鬱,經常哭喪著臉彈輕快的搖滾,他之所以能入團,是因為他是修哥的準岳父。

這幾個人的故事,都被我寫進了《人生障礙俱樂部》這本書裡。因為困在他們身體裡的,不是什麼罕見的臨床症狀,而是尋常的人生障礙。

🔸 貝斯手妹子有社交畏懼,俗稱社恐,人際關係是她的終生議題。
🔸 吉他手鼠爺有酒精成癮,難以自拔,但更深層的起因是憂鬱與焦慮。
🔸 鼓手阿達有亞斯伯格(自閉類群),情緒解讀是他的弱項,職場衝突與自閉人士的情感議題,是他繞不過的雷區。
🔸 鍵盤手喬治則有老人憂鬱,它與老人失智(認知障礙症)極易混淆,再下一步,則是失智辨識與家屬照護。

從青春到遲暮,從自閉兒青教養到樂齡失智照護。這四則故事,不僅完整建構了樂團成員的樣貌,也連結了人類由生至死,所面臨的各類困境。

因此,從11月27日起,我會在每周四的晚間七點半,連續四周,細細地講述每個成員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克服自身的困境。這過程就像一齣迷你劇集,但我們不放影片,而是把畫面種在聽眾的腦海裡。

特別一提,喬治的故事並未收錄在《人生障礙俱樂部》,考慮到這本著作再版的可能性並不高,因此本次說書,可能是唯一能湊齊四名團員故事的場合。

說書的地點,是在 書屋花甲x而立書店,那是一個很棒的空間。

我要特別感謝店長億玲的邀請,當初受邀後先是錯愕,再來是感激。錯愕是因為這是一本七年前的舊作,也是我目前唯一的著作(新作要等到明年了)。我很愛這個孩子,當初也很努力孵化,但它離開市場許久,在書海載浮載沉。如今能被拾回,甚至有機會在大家面前再度開箱,除了感激,無以言表。

所謂說書,並非照本宣科。故事只是個探照燈,重點是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脆弱,以及修復創傷的歷程。這些脆弱並非主角獨有,放遠望去,全是當代人的集體困境。因此除了故事主線,我也會安插或補述相關臨床案例。

店長再三強調,上班族收工後都很疲倦,因此聽眾不用擔心,這九十分鐘絕對沒有硬到不行的病理知識,也沒有原文投影片連番轟炸。大家只需要帶著放鬆的心情,點杯飲品,靜靜地聆聽,這些可能與我們人生重疊的經歷。講座形式非常開放,如同我自己主持的沙龍一樣,歡迎隨時發問,就地分享經驗。

參與人數設定為6至16人,場地不大,是個親密的說書小劇場。可單堂報名,亦可連四場包色下單,包色者再贈書一本。

秋末的夜晚,歡迎大家過來聚一聚,聽聽暖心的小故事,也歡迎順手將訊息傳給有興趣的朋友,萬分感謝🙏🙏。

報名前往 👉 https://reurl.cc/eV63lj
善言心理治療所 / 善言文創

光洞不只是台南永康店一家咖啡館,還有著夢想與愛
15/11/2025

光洞不只是台南永康店一家咖啡館,還有著夢想與愛

為什麼關係融洽, 另一半仍出軌? 走過伴侶出軌, 從放不下、不放下, 到過得自在安好 │ 誠品線上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41192877909?utm_source=app&utm_med...
15/11/2025

為什麼關係融洽, 另一半仍出軌? 走過伴侶出軌, 從放不下、不放下, 到過得自在安好 │ 誠品線上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41192877909?utm_source=app&utm_medium=share&utm_campaign=sku

不是每個人都想要人生開掛,但肯定所有人都想要離苦得樂。忙著往前走,懶得停在原地的我,沒有太多時間去反覆分享先前的著作,也就是「人生五書」。

然而,總會有後來才遇到伴侶出軌而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人,需要知道,哦!原來有一本書叫做《為什麼關係融洽,另一半仍出軌?》,曾經幫助上一個世代遭遇此議題的人,修復千瘡百孔的心,也活出浴火重生的美好人生。

謝謝 吳姵瑩Chloe Wu 心理師邀訪❤

-----以下取自節目介紹-----

真正讓人外遇的,不是關係不好,而是「心理缺口」:一段背叛背後沒有被看見的事**

外遇,從來不是一個瞬間的決定。
它是人心裡某個「沒有被看見的洞」慢慢裂開的結果。

這幾年外遇不斷頻傳,從名人到平凡人,我們看到的故事愈來愈相似:
關係看起來很穩定、家庭生活平順、對外是人人稱羨的伴侶關係,但其中一方卻在某個時刻跨過了界線。

許多人因此覺得困惑:關係明明融洽,他為什麼還是出軌?
但在諮商室中,我們看到的答案,遠比「感情變淡」「激情消失」更複雜。



❶ 外遇是「內在匱乏」的出口,不是伴侶的錯

在無數個案的故事中,我們發現:
真正驅動外遇的核心,不在於伴侶,而在於出軌者自己的「心理需求」。

有些人是因為想被崇拜;
有些人想逃離家庭角色的壓力;
有些人想從外界確認自己的價值;
也有人在生活的壓力與自我懷疑中,想找回那個「被喜歡的自己」。

這些需求本來就存在,只是沒有出口。
而外遇成了最快速、最刺激、也最危險的一條路。



❷ 社群媒體讓外遇變得太容易:需求一動,機會就上門

過去想要見「外面的世界」,還要打電話、約見面。
現在,只要手機滑一下就能接觸三五個新對象:
• 「你還好嗎?」一句訊息就能點燃曖昧
• 交友軟體讓邂逅永遠不會停止
• 私訊讓界線變得模糊
• 被理解、被關心的快速回饋,瞬間補了他多年未被填滿的洞

外遇不再是縱火,而更像是隨時可能擦出火花的燙手打火機。



❸ 外遇不是對你,而是對「他自己」的回應

多數受傷者最痛的一句話是:
「是不是我不夠好?」

但臨床工作看到一句更真實的話:
外遇是出軌者用來填補內在痛苦或匱乏的方式。你做得再好,也填不滿那個洞。

當一個人選擇背叛時,本質上是他逃避自己的議題,而不是逃離你。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擁有最好的伴侶,仍然出軌;
有些人關係糟透了,但還是忠誠。

忠誠從來不是由關係品質決定,而是由「人格成熟度」與「自我覺察能力」決定。



**❹ 你唯一需要問自己的是:

這段關係,值得你繼續留在這裡嗎?**

你無法控制別人的選擇,但你能決定自己的未來。

如果對方願意修復、願意面對、願意負責,確實有許多伴侶重新走回家。
但如果他不願改變、不願停止傷害、不願正視問題,那麼你的離開,是你對自己的重新救援。

你的價值,不因別人的背叛而縮小。
你值得被愛,也值得被選擇。

🍁YT收看連結,請見留言區

如果不在了,你留下來給這個世界的禮物,仍會如漣漪般,繼續、一直影響著所有的人
15/11/2025

如果不在了,你留下來給這個世界的禮物,仍會如漣漪般,繼續、一直影響著所有的人

「如果不在了,你想留下什麼?」
不只是我今年出版的新書書名,其實也像是生命裡俯拾即是的人生大哉問。

這個禮拜,我回到我的第二故鄉——澳洲阿德雷德,參加 澳洲臨床腫瘤醫學會(COSA)與國際心理腫瘤醫學會(IPOS)聯合年會。
上午的分組研討會中,我走進一場關於「性與性別」的小型論文發表會。

其中一位講者是澳洲的職能治療師兼性治療師 Anita Brown-Major。在這場共有五位講者的報告場次裡,她報告了兩個來自實務現場的工作成果。

Anita 一開場便說,她今天其實是代替她的工作夥伴 Tess Devèze 來報告。Tess 是一位職能治療師,也是一位年輕的乳癌患者,「或許你們有些人知道,她幾個月前剛過世。」
Anita面帶微笑,卻有些感傷。

Anita 說,Tess 是個極為細心的人,在這些工作上投入了大量心力。她雖是代為報告,但 Tess 留給她一份非常詳盡的講稿,「我只要照著念就好了。」

我猜想,或許她早已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卻仍然希望這項研究成果能被發表、能被聽見。

她們的團隊 ConnectAble Therapy 致力於協助癌症病友面對性障礙與性相關困境。
Anita 分享了她們如何透過線上課程、小團體教學與身體觸覺治療,讓人重新連結到身體的感受與性慾。
這不僅是心理支持或認知上的調整,更包含職能與物理治療的具體實作——例如按摩的細節、神經制約反應的理論應用,以神經解剖學的實證理論與她們的實務經驗,設計出完整的八週團體治療課程。
病友們的回饋與實際成效,都相當良好,帶給他們的生活很大的祝福與改變。

在最後的問答階段,Anita 特別提到:「性與自殺一樣,都曾被視為帶有污名的議題。」
但近十多年來,隨著自殺防治觀念的推廣,「主動詢問是否有自殺意念」這件事,已逐漸被大眾與醫療體系所接受——媒體也倡導「一問、二應、三轉介」。
她相信,「性」這個主題也能被以同樣的開放與關懷來對待:在臨床問診過程中,主動提問、適時關心,讓病人與伴侶知道——這也是整體生活品質的一部分。

她在講述過程中,有幾度哽咽。那一刻,我也深受觸動。
彷彿 Tess 仍在現場,靜靜地與我們同在。

「如果不在了,你想留下什麼?」
我想,這場研討會的分享,正是 Tess 留給世界的重要禮物之一。

Anita 是她的同事、摯友、也是她努力一生的見證人。
透過 Anita 的延續與行動,Tess 的理念和工作將繼續被推動、被看見——也許,那就是她想留給世界的一股溫柔而堅定的力量。

為什麼地點在台北大巨蛋啊?(畫錯重點)
06/11/2025

為什麼地點在台北大巨蛋啊?(畫錯重點)

情緒的發酵:別讓壓抑成為引爆的導火線

有時,一個原本中性的事件或一句話,會在我們心裡被轉化成帶有敵意的認知。這樣的情緒一開始也許只是些微的不悅,但若選擇壓抑、不去面對,它就會像藏在心底的火種,慢慢發酵、越燒越旺。我們常告訴自己「忍一忍就好」,卻沒意識到這份壓力正一點一滴地膨脹。當忍耐的臨界點被突破,那些被壓抑的敵意便會像炸彈般爆發,化為衝動甚至具攻擊性的行為,事後往往只剩下懊悔與自責,有時甚至會釀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這種情況,就像把正在發酵的水果放進密閉的罐子裡。起初看似平靜,但隨著時間過去、氣體不斷累積,當壓力超過瓶身所能承受的程度,罐子終將爆裂。

我曾聽過一位個案的分享。她說自己發現某位同事沒主動與自己打招呼,第一時間覺得是不是自己哪裡得罪了對方,才被故意冷落。這樣的猜測讓她悶悶不樂,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人際關係。其實,這與我們內心深處的自卑與不安有關,因為害怕被討厭、害怕失去,我們常會在腦中自導自演出許多「小劇場」。直到有一天,她鼓起勇氣主動詢問那位同事,才發現原來是對方那天沒戴隱形眼鏡,看不清楚人臉,根本沒注意到她走過。誤會解開後,兩人也重新恢復了友善的互動。

倘若個案沒有去求證了解,或許也就因為自己的想像失去了一段友誼,或演變成彼此互相對立的狀況。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陷入這樣的情緒循環。學會排解壓力、傾訴心聲,甚至主動去求證,都是成熟的力量。別害怕說出心裡的不安與憤怒,那並不是軟弱,而是一種誠實面對自己的勇氣。很多事情,只有在說出來之後,我們才會發現,原來別人也有過類似的經驗。當聽見他們如何走出困境,心中的孤單也會漸漸消散。

#蒙小波 #臨床心理師 #心理師 #心理治療 #心理諮商

真正的護理女神!
06/11/2025

真正的護理女神!

這才是我心中的護理女神。最近新聞鬧的不算數。

3月有個新聞,某個下班後的護理師遇到路倒男性,第一件事就是CPR,救人要緊。

其實對方身體已經有些冰冷,可能OHCA已經超過3分鐘,這時她更無法放下不管,畢竟心肺功能停止超過3分鐘將造成腦部缺氧。不過,這樣貿然去救可能到時候會變成法律糾紛,於是她一邊急救,一邊請其他路人協助錄影自保(保對方的命也要保自己的命),最後有撿回對方一條命。

有些人就是無法放棄自己的天職,總是做了再說。今天有護理人員被某個死亡病患的家屬投訴,說護理人員不願意配合做某項急救,急急地說了一句「這樣病人會死得更快」,因為這句話,家屬要告。

病人已經是癌末中的癌末,而且早就簽了DNR意願書,是家屬不顧病人意願不願放手想要硬救,結果救不回來,不想面對自己的罪惡感,於是將氣出在護理人員身上。

工作時已經非常狼狽,非常辛苦,下班後還要雞婆的管到外面馬路上,根本沒有什麼美照的護理人員,才是我心中的護理女神。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護理師本人提供)

破碎之後仍能圓滿
06/11/2025

破碎之後仍能圓滿

#破碎也是圓滿人生的一部分

我們都曾被過去捆綁住。

那些讓人懊悔的選擇、那些一時衝動的行為、那些年少時奮不顧身的勇氣與不顧後果的愛,曾經讓我們全力以赴,也讓我們受了傷。

有時候,回想起來會覺得:「要是當初能再懂事一點、再理性一點就好了。」

可是,唯有「 #圓滿」才是好的人生嗎?也許不是。因為,「 #破碎」可能才是多數人生最真實的樣子。

那些裂痕,不是我們的挫敗,而是痕跡—提醒我們曾經努力、曾經真心,曾經跌倒、曾經有那麼多的試煉。

留下的痕跡告訴我們,什麼地方不該再回頭,哪條路該繞遠一點走。我們開始辨識、學習,也慢慢長出 #復原力,知道怎麼保護自己,也知道如何去愛別人。

人生的課題不是「讓一切變完美」,而是「學會和不完美共處」。

有時候我們努力找尋「想成為什麼樣自己」,但答案總是模糊又遙遠。但,別擔心,也許你還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何種樣貌?不過,經歷的事情多了,你大概已經知道—不想成為那個「誰」,或是不想活成什麼樣子?

👉不想再被無視或被恐懼綁住。
👉不想再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認同上。
👉不想只蹲在旁邊哭而無法反擊或捍衛自己。
👉不想自我委屈到不像自己。

知道「 #不要」什麼,本身就已是一種方向。它幫妳篩選掉不適合的人與事,留下空間長出新的自己。

我們都在慢慢成熟,也慢慢學著溫柔,不是對別人,而是對自己。

你不需要急著修復所有破碎,也不必強迫自己成為「光鮮亮麗的樣子」。有時候,能靜靜地走在自己的路上,就已經很棒了。

人生不會一次就長成理想的模樣,它需要時間和經歷的淬煉。這些曲折,會把我們雕塑成更柔軟、更堅韌的樣子。

等到你再回頭,你會知道—過去的路其實都沒有白走,你,真的很勇敢。

時間:11/22(六) 13:30-15:00地點:沛智心理治療所人數:12人,額滿為止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L5eXWSBVXYnEdSFs5
06/11/2025

時間:11/22(六) 13:30-15:00
地點:沛智心理治療所
人數:12人,額滿為止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L5eXWSBVXYnEdSFs5

沛智的講座活動回來囉!

尤心理師協助了許多青少年/女家庭,
本次講座將帶您認識青春期孩子的情緒與壓力,
重建美好的親子關係!

時間:11/22(六) 13:30-15:00
地點:沛智心理治療所
人數:12人,額滿為止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L5eXWSBVXYnEdSFs5

老化的發生,好真實啊!(潘迎紫跟陳美鳳可以抵擋得住嗎?)
06/11/2025

老化的發生,好真實啊!(潘迎紫跟陳美鳳可以抵擋得住嗎?)

最近讀到圍更年期(perimenopause)大概從40出頭、更年期前7-9年就開始了,好像雌激素、黃體素都會下降吧,其他指標也會變動,但是相關症狀悄悄出現的時候你可能不會聯想到,因為距離更年期還好多年。
󠀠
我的生理週期已經有改變了,非常可能已經開始圍更年期的階段,而且睡眠變差、壓力調節也變差了,這些都是相關症狀。
󠀠
我原本想說自己心理師嘛,自己調整睡眠和壓力應該做得到?
󠀠
沒想到查資料才發現,生理因素竟然佔那麼重。
󠀠
不過好消息是,調整方式很多是行為層面的。
󠀠
那我的專長就對自己很有用了。
󠀠
下面這張圖是我兩個月來的睡眠記錄。
󠀠
首先你一定要知道,不管你吃什麼仙丹妙藥,身體都是在睡眠時間修復。
󠀠
簡單來說,深眠期修復身體、清理廢物,快速動眼期整理情緒,所以一覺好眠起來應是感覺恢復、神清氣爽。
󠀠
我今年最困擾的是起床就想喝咖啡,想喝咖啡代表沒有睡飽。
󠀠
可是我又是自然醒,不是鬧鐘叫的。
󠀠
為什麼會在還沒睡飽的時候自然醒?
󠀠
後來我發現這個叫做早醒。
󠀠
老化的時候會自然發生早醒的問題。
󠀠
如果你也越來越早起?
󠀠
沒錯,你也老了XDDD
󠀠
我還有一個問題是有時候早醒,有時候又多睡1-2個睡眠週期。
󠀠
因為每個睡眠週期1.5-2小時,所以我每天睡眠時數差異很大,上上下下可以差3-4個小時(例如只睡5小時vs.竟然睡了9小時)。
󠀠
明明盡量過著規律的生活,竟然睡成這樣子,我每天起來的恢復狀況也相對應地很不穩定,無法預測。
󠀠
因為我工作、運動後的恢復力也下降了,假如睡眠帶來的恢復是無法預測的,我的生活表現就會一團亂,難以安排。
󠀠
那怎麼辦呢?
󠀠
第一步就是做記錄。畢竟,沒有數據的討論都只是空中閣樓。
󠀠
我很喜歡這個有實際時間的記錄方式,App還會幫我畫圖。
󠀠
因為這個圖一目瞭然,我才看出自己問題在哪裡。
󠀠
這個就是我改變的起點,希望之後再來跟大家分享進步的過程與結果。
󠀠
你有使用任何穿戴裝置、健康記錄嗎?你都怎麼運用數據呢?歡迎跟我分享。
󠀠

台南實體免費講座!                          📍 地點: 台南市東橋總圖多功能室 🕙 時間: 11/30 (日) 下午 14:00 - 16:30 📝 在此報名: https://forms.gle/G4jfUsE4...
06/11/2025

台南實體免費講座! 📍 地點: 台南市東橋總圖多功能室
🕙 時間: 11/30 (日) 下午 14:00 - 16:30

📝 在此報名:
https://forms.gle/G4jfUsE4skL1hdK69

台南市東橋總圖免費講座!
就在11/30下午,歡迎來玩😘😘😘

📖 「 #不要等到最後才準備道別: #臨床心理師陪你面對死亡與遺憾」
從敘事治療出發,留下愛與尊嚴的深度對話

👤 主講人: 林維君 臨床心理師
(現職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臨床心理師 、臺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 ,《 #如果不在了, #你想留下什麼?》作者 )

📍 地點: 台南市東橋總圖多功能室

🕙 時間: 11/30 (日) 下午 14:00 - 16:30

💡 主辦單位: #台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 現場席次有限, 請記得先報名喔!👇👇👇👇👇

面對背叛與離棄帶來的傷,別忘了,你要好好善待自己
05/11/2025

面對背叛與離棄帶來的傷,別忘了,你要好好善待自己

【當關係信任不再】
摘自--「愛,可以不辛苦。伴侶關係修復練習,讓我們好好愛」

當另一半外遇,對於個體來說是一種認知上的極度失調,原來相信的人事物都因為外遇事件而改變,有些人會開始出現一種不真實感,因為重大的壓力,所感知到的自己彷彿和外面的世界分隔,像是隔一層霧或玻璃,甚至會感覺到外在事件的顏色也跟著改變。庫伯勒-羅絲醫師所提出的悲傷五階段,也就是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人們經歷重大壓力事件之後,情緒與認知會來回地在這個五個階段移動,直到經過了自我的認知調整以及環境中的協助後,逐漸到達接受的狀態。在討價還價的階段時,我們會去回想或是檢討過去所發生的事,是否是造成重大事件的原因?例如可能會去回想:是不是我總是太兇,他才會去找比較溫柔的對象?是不是我工作太忙沒時間和他講話,是不是我們性生活不協調等等。而在想這些事情的過程中是很不舒服的,因為我們會有很多聲音在頭腦裡:「為什麼我需要怪自己?但我也想找出原因….」等等。

面對外遇事件所帶來的衝擊,我們很需要一些可行的調適方式,取代用日子過一天算一天的方式,正視自己的感受與關係裡面的裂痕。

無論外遇事件的型態,都先照顧自己的傷。

每對伴侶所面對的出軌事件,背後的原因都迥異,每對伴侶因應的方式也會非常影響後續的發展與修復,有些狀況外遇情形會終止,有些狀況則否,所造成的不信任感以及關係的破裂也就會更嚴重。當另一半對關係的態度越不在乎,個人的痛苦也就越深,對於自尊以及安全感都有很強烈的破壞。

無論另一半是如何處理外遇事件的,我們都必須要重建自我。許多伴侶關係中都有待解問題,也許外遇事件是獨立於這些待解問題,也許外遇事件和這些待解問題有關,我們對於關係有責任,但不能代表我們不好與不如人。被外遇的一方,可能會覺得自己不如第三者,也會可能理智上覺得自己沒有輸,但是潛在裡感覺到自己某一部份的自信被折損了。關係裡面沒有輸贏,只有出的差錯是不是能夠即時或是正確地修補。

有些困難是出在第一關,就是告訴自己不能脆弱。面對這個世界的種種變化,包含工作的,關係的,人生的,一定會有面對全新挑戰的時候,這時我們固有的問題解決方式,不見得足以用來面對全新的改變,就會出現不安,不知所措,或是無力的感受。然而,這些脆弱不代表我們不堪一擊,而是人面對震撼時一定會出現的正常反應。一旦我們刻意防衛,要自己不能脆弱,或是告訴自己哭了就輸了,我們反而少了好好調適自己心情的機會。和脆弱的感受在一起,是一個真正認識自己的時候,知道自己內在原來有哪些陰影面是會在壓力來襲時籠罩自己的,也有機會知道,透過哪些方式可以修復自己的脆弱,更有機會體認到人是可以從脆弱中慢慢恢復的,體驗到面對脆弱即使痛苦但仍承受得住時,我們有機會成為可以坦然面對脆弱的人,不再需要以過強的面貌示人作為保護。

當自己可以逐漸接受自己因為伴侶外遇而真的受傷時,開始面對許多真實的感受,包含委屈,憤怒,不甘心,不值得,愛與恨。有時甚至我們會出現一些想要報復的念頭,我們可能會被這樣的想法驚訝到,情緒會引領我們想要行動,用行動去解決掉現在的感受,能夠去留意並且關照自己的情緒,也才能穩定自己,做出適合的行動。我們會需要照顧自己,即使需要別人。告訴自己這一切都不好受,並且把自己當成最重要的人來看待。首先仁慈地對待自己,也就是當一個人面對挫折與生活重大難關時,我們可以把自己當成那位最好的朋友一般,同理感受,提供支持,理解需要。

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對重要他人做到如此的付出,但是能夠這樣對待自己的機會卻很少,一來可能注意力都在他人身上,二來也可能從來沒有想過需要這樣對待自己。面對婚姻與內在信任衝擊的外遇事件,我們應該珍視自己的需要,因為知道自己有傷,所以不用力苛責自己;因為知道自己感受到不安全,所以我們透過親情或友情讓自己感到仍然有愛有安穩; 因為知道受了傷的自己要做什麼都很費力,因此不特別自己要多快走出悲傷。這就是一種自我陪伴,不是像嚴格的老師訓斥自己的無能,而是像個摯友一樣,跟隨自己的步伐移動。

情緒的調適之後,會進入自我概念的修復。明白關係的改變不能代表自己好不好,是關係變了,而不是自己不值得被愛。如同前面所說,兩個人都對於關係的維護有責任,僅用愛與不愛論述一段關係是過於簡化的。

我們可以慢慢地讓自己知道:關係的挫折,不足以定義我,我依然有我的優點,也有本來的缺點,值得被愛這件事是沒有條件的。

恭喜家碩😘😘😘
05/11/2025

恭喜家碩😘😘😘

得到 #桃園市優良醫事人員獎🏆

謝謝桃園市政府衛生局的肯定,我獲頒114年度優良醫事人員獎。

是今年的第三個醫療獎項☺️ 想一想,是不簡單的一年,從桃園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再到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及今天的桃園市優良醫事人員獎。

前兩次得獎,謝謝了很多人,今天該來謝謝自己,從長庚醫院睡眠中心到好夢心理治療所,近20年始終如一在睡眠行為醫學這個迷人的領域,默默耕耘,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一直不覺得自己有多大的醫療貢獻,不過,落實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職人精神,就算沒有非凡的成就,也得到了滿足的果實。

再次與大家分享值得紀念的這刻。

Address

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Taipei
116011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你的專屬健心教練:台灣臨床心理學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你的專屬健心教練:台灣臨床心理學會: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