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光物理治療所

宏光物理治療所 以運動治療為主軸的物理治療所。
A physiotherapy clinic featured in movement therapy.

本物理治療所為台北市衛生局主管之醫事機構。依物理治療師法第12條:「物理治療師執行業務,應依醫師開具之診斷、照會或醫囑為之。」請患者們持三個月內之醫師診斷書、照會單、或是醫囑單到院,方可接受評估與治療。
A diagnosis/ order/ referral from the medical doctor within 3 months is required.

續前篇,大家都用得到。
17/08/2025

續前篇,大家都用得到。

🌿 降血壓,不靠藥也有辦法!

高血壓不只是吃藥的事,生活方式調整也能讓血壓明顯下降,甚至減少未來用藥的需要。
根據教科書整理的最佳證據,六大非藥物降壓方法如下:

1️⃣ 吃對飲食:
採用 DASH 得舒飲食(多蔬果、全穀、低脂乳、少飽和脂肪),高血壓患者平均可降收縮壓約 5 mmHg。

2️⃣ 減重:
體重每減 1 公斤,收縮壓可降約 1 mmHg;持續半年常見減重 4.5 公斤,等於降壓約 4–5 mmHg。

3️⃣ 限鈉:
鈉攝取越少,血壓越低;每日鈉減 2300 毫克,高血壓患者可降收縮壓 5 mmHg 左右。用低鈉鹽還能降低中風與全因死亡風險。

4️⃣ 多鉀:
多吃高鉀食物(蔬果、豆類、綠葉菜),可降收縮壓 3–5 mmHg,尤其是鈉攝取高的人效果更好。(腎功能差或易高鉀者須先詢問醫師)

5️⃣ 規律運動:
有氧運動(快走、游泳、跳舞)每週 150 分鐘,高血壓患者可降收縮壓約 5 mmHg,合併阻力訓練可降到 7 mmHg。

6️⃣ 減酒或戒酒:
酒精攝取越多,血壓越高;減量可降收縮壓 5 mmHg 以上,特別是飲酒量多的人效果最明顯。

📌 小提醒:

這些方法彼此加成,綜合效果更強。
有高血壓或慢性病的人,改變飲食與運動前先和醫療人員討論。

來源:Hypertension (Ch. 288). Harrison's Internal Medicine. 22nd Ed. (2025)

29/07/2025

兩週前蘋果宣布,在台灣通過衛福部醫療器材許可,正式開通健康功能的「睡眠呼吸中止症通知」。

如何檢測?
這個偵測,不是一般認為的偵測「血氧飽和度SpO2」下降、也不是靠「呼吸聲音/打呼聲」的分析,而是利用手錶的「三軸加速器」測量。藉由偵測在呼吸暫停時,手腕的細微變化,再透過AI的機器學習演算法分析,它是否符合Breathing Disturbance(呼吸障礙/呼吸干擾)?註:Breathing Disturbance(呼吸障礙/呼吸干擾)不等於AHI(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睡眠呼吸中止指數)

Breathing Disturbance(呼吸障礙/呼吸干擾)是一個連續變項,單位是「每小時的事件數」,依這個數值,每晚會顯示在「Elevated上升」區塊或「Not Elevated未上升」區塊。
每30天它會發一次報告(非滾動式:也就是7/1-7/30, 發一次報告;下一次就是7/31-8/29再發一次報告)
在這30天內,至少要配戴10天(可以不必是連續的),才有足夠的資料提供分析。

而在這30天的區間內,如果超過50%(例如配戴20天話,就要有10天以上)的夜晚是在「Elevated上升」區塊,那麼,圖上方的Most Frequent Level就會變成「Elevated」,它就會發出通知「Possible sleep apnea很可能有睡眠呼吸中症」,表示你很可能有中重度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應該去就醫。

它可靠嗎?
偵測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靈敏度是66.3%,特異度是99.5%
也就是,100位患有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有66.3位會接到「通知」(註:如果是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它的靈敏度是可以高達89.1%)

特異度98.5%表示:100個非「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是正常,或是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有98.5位不會收到通知。
(註: 正常的人是100%不會被通知,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是91%不會被通知)

刻意提高特異度,而稍微犧牲靈敏度的設計,是有它的用意的。
特意度越高,表示演算法不會亂發通知,降低誤報率,避免造成使用者的困擾與焦慮。應該也是不希望這個功能帶給使用者反感,反正夠嚴重的,再通知就好。

它需要觀察「30天」的資料,才發通知,也是為了避免造成使用者過度的擔心。不過,透過這麼簡單的方式,就可以「抓出」近三分之二的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已經很不錯了。

只是不知道,枕邊人通過這麼多個夜晚的共枕,能抓出「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的靈敏度,會不會也是差不多?不過,相較於枕邊人,打呼者還是比較相信自己的Apple Watch吧?

圖是我的同事開通一週的畫面
每天都是「未升高」

GI數值只是數字,如何抓緊營養成分配比才更實際。
06/07/2025

GI數值只是數字,如何抓緊營養成分配比才更實際。

【哪種碳水最健康?米飯、麵條、馬鈴薯還是麵包?🧐🍚🥖🥔】
------------------------------------------------------------
史丹佛醫學院在《Nature Medicine》上的新研究揭示:「沒有最好的主食,只有最適合你的碳水!」餐後血糖反應其實是高度個體化的,GI(升糖指數)排行榜不再是健康飲食的絕對指南!

【什麼是GI(升糖指數)?為何大家都在怕它?📈】
GI(Glycemic Index)是用來衡量一種食物讓血糖升高的速度和幅度。
👎 高GI食物(如白米飯、白麵包):讓血糖迅速飆升,容易餓
👍 低GI食物(如豆類、莓果):升糖緩慢,血糖更穩定
這也導致很多人在減肥或控糖時避開米飯馬鈴薯、轉而擁抱低GI飲食。但史丹佛的團隊告訴我們:這可能是「一刀切」的誤區。

【實驗設計:不只看食物,更看你的「身體密碼」🧬】
這項研究招募了55名健康受試者,透過:
🔬 穿戴連續血糖監測儀(CGM)
🥣 吃下7種標準碳水化合物(每種含50克碳水):米飯、麵包、馬鈴薯、義大利麵、豆類、莓果、葡萄
🧪 再評估每人的胰島素敏感性(透過SSPG、β細胞功能測試等)
也特別測試米飯搭配三種「緩解劑」(膳食纖維、蛋白質、脂肪)對血糖反應的影響。

【研究發現:你對什麼主食最敏感?每個人都不同!🧠🍽️】
這次研究的最大突破在於:「不同人對同一種碳水化合物的反應可以天差地遠!」
📌 35%的人對米飯反應最大
📌 24%對麵包反應最大
📌 22%對葡萄反應最大
📌 少數人對馬鈴薯或義大利麵反應最劇烈
📌 幾乎沒有人對豆類或混合漿果反應最強

👉 也就是說,你怕的主食,也許其實對你不太有影響;而你認為健康的碳水,可能反而讓你血糖飆高!

【不同體質=不同反應!代謝特徵才是關鍵🔍】
這些個體差異與代謝特徵密切相關:
🍚 米飯敏感者:亞洲人居多
🥖 麵包敏感者:較常見於血壓高者
🍇 葡萄敏感者:反而是胰島素敏感者
🥔 馬鈴薯敏感者:多數有胰島素抗性、β細胞功能較差
這些關聯讓研究者得出一個關鍵結論:「控制血糖不是只靠選對食物,還得看你是哪一種人!」

【「緩解劑」能否幫助穩糖?答案是:看你體質!💪🍗🥑🥬】
研究也發現,把米飯搭配:
🔸 膳食纖維
🔸 蛋白質
🔸 脂肪

三種緩解劑,都有助於延緩血糖上升,但只有對「胰島素敏感者」效果明顯!而對胰島素抗性者來說,這些搭配只能輕微減緩升糖速度,效果有限。

📌 比如:米飯加蛋白質在「米飯敏感型」中能顯著降低血糖高峰,但脂肪會延後達峰時間。

【微生物與多組學分析:揭開碳水反應背後的祕密🔬🧫】
研究團隊還做了全方位「組學分析」:
🔍 代謝組學
🔍 脂質組學
🔍 蛋白質組學
🔍 微生物組(腸道菌相)

發現像Klebsiella(克雷伯氏菌)與某些碳水反應呈反向關聯,某些升糖敏感者在血液中也有與葡萄糖代謝異常相關的蛋白質升高。

這些細微的體內差異,決定了「你該吃什麼」,遠比單看GI更準確!

【結語:碳水沒有誰比較壞,只有誰「不適合你」🌀】
這項研究顛覆了我們過去的飲食邏輯:
❌ 沒有所謂「通用的完美主食」
✅ 有的是「你的身體最適合什麼主食」
✔️ 所以不要盲目追求低GI、或無糖飲食
✔️ 最好的方法是:觀察自己吃完之後的身體反應
✔️ 有條件的話,進行血糖監測或代謝評估會更科學!
未來,隨著多組學與個人化營養科技發展,我們有望真正做到「為每個人量身打造的減糖飲食」,減肥不再靠猜,控糖也能更有精準度💡🍴
---
**關於藥時事**
醫藥商業投資分析領先品牌,提供深度醫藥商業、投資分析、諮詢服務,做醫藥、投資公司最好的分析師。
FB: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8446257142
IG: https://www.instagram.com/drugnews.com.tw/
--
#醫藥 #藥物 #創新藥 #醫療 #健康 #養生 #減肥 #健身 #商業分析 #投資 #新聞 #醫生 #醫院 #癌症 #癌 #腫瘤 #瘤
---
參考資料:
1. 公司官網&公開資料
2. Wu Y, Ehlert B, Metwally AA, et al. Individual variations in glycemic responses to carbohydrates and underlying metabolic physiology. Nat Med. Published online June 4, 2025. doi:10.1038/s41591-025-03719-2

流量的時代,不做正事的唬爛人賺得最多。
07/06/2025

流量的時代,不做正事的唬爛人賺得最多。

29/05/2025

國內COVID-19疫情連7週上升
疾管署預估此波疫情將於6月底至7月初達高峰

主流本土變異株為NB.1.8.1,與中國、香港、越南、新加坡等鄰近國家主流變異株相同,世界衛生組織(WHO)評估具較高的傳播力及免疫逃脫能力,導致各國疫情均快速上升,惟未觀察到致重症率增加,且抗病毒藥物和本季新冠疫苗均仍有效。

昨天1天有1.5萬人接種疫苗,創今年單日新高。目前公費疫苗還有308.7萬劑,請民眾踴躍接種。疫苗和抗病毒藥物均儲備足夠,並未「缺藥」。

連假防疫,請落實
1.打疫苗
2.戴口罩
3.勤洗手

氫水、能量水都是一樣的把戲。
22/05/2025

氫水、能量水都是一樣的把戲。

這年頭的商品廣告不敢明說能治百病, 但湊一堆科學名詞倒是一點都不手軟。
https://sa.scitw.cc/pF4Zs

有公式、有圖表、有一位看起來很會思考的中年男子, 名字後面還掛著「某某博士、某某研究中心顧問」, 整套看下來就只差沒附一篇偽造的 Nature 連結。

反正無從驗證,看到的人也不懂,誰買東西前還會跑去看論文研究半天啊?對,所以你為你的判斷力付費了。

再次手滑下單之前,請先看看這些廣告詞,深吸一口氣,對著自己說一句:

「我先去查一下,真的只要一下。」

這一下或許能幫你省下一次智商稅。

🔗這篇別邊喝水邊看,不然你會喝不下去。
https://sa.scitw.cc/pF4Zs

#一句話氣死科學人

想維持強度和訓練的,還是建議開下去。
21/05/2025

想維持強度和訓練的,還是建議開下去。

29/04/2025

給醫學中心因為研究壓力而覺得身心失衡的醫師同仁:

如果你覺得目前的學術產出要求,已經對自己的身心造成太大的壓力,而你又具備獨立執業、轉換醫療環境,甚至跨入其他專業領域的能力與機會,那麼,適時停下來評估一下,選擇一條更適合自己長遠發展與生活平衡的路,其實是一個很理性、很正當的考量。

說到底,我們工作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能過上理想的生活。醫療環境如果會崩壞,就讓它崩壞吧,那從來就不是你的個人責任。你的責任,是不要讓你自己的身體跟家人的生活先崩壞了。個人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品質,絕對值得放在職涯考量的最優先位置。不需要因為對特定體制的責任感,把自己逼到極限。選擇一個能讓你更好發揮專業,又能同時兼顧生活品質的環境,才是真正對自己負責的表現。

當然,離開醫學中心不一定就是最正確的選擇。但這麼多年來,我聽到的幾乎都是從醫學中心到基層變得更快樂,只有極少數是從基層回到醫學中心後覺得很快樂的。

讓人有些意外呢~
04/03/2025

讓人有些意外呢~

Older adults who wear progressive-addition lens glasses appeared at increased risk for falls compared with older adults who wear bifocals, according to a study published in 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Previous research shows that multifocal glasses, including those with bifocal, trifocal or progres...

職務再設計改善環境帶來的各種不便利
11/02/2025

職務再設計改善環境帶來的各種不便利

「長期的馬拉松訓練很健康、但馬拉松比賽當天則是一場對身體全面系統的極限壓力測試」
29/01/2025

「長期的馬拉松訓練很健康、但馬拉松比賽當天則是一場對身體全面系統的極限壓力測試」

這篇「馬拉松的生理與病生理」(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Marathon Running)綜述論文,涵蓋了跑者在馬拉松訓練與比賽過程中,於各大器官系統所可能產生的益處與風險,引用文獻達 363 篇,是一篇很巨大的文獻。

一、總覽:研究背景與目的

馬拉松長達 42.195 公里,具有「高強度、長距離」的運動特性。 #長期規律的中度訓練帶給身體許多益處,像是:

✅減少全因死亡率
✅改善心血管危險因子(血壓、血脂、血糖)
✅提升肌肉與骨骼健康
✅預防大腸癌等部分腫瘤
✅增進心理健康、提高生活品質

不過,在實際的馬拉松比賽中, #短時間內單次大負荷的挑戰也可能產生風險,包括:

✅心臟壓力過大(急性心肌標記物飆升、心律不整)
✅腎功能急性下降(AKI、電解質失衡)
✅骨骼肌損傷、過度訓練受傷
✅肝臟酵素上升、甚至引發急性肝損害
✅內分泌及免疫功能暫時性改變
✅消化道不適(脹氣、腹瀉、胃痛、出血)
✅比賽日或賽後的睡眠品質下降、上呼吸道感染風險升高

本篇評論文章即著眼於:「長期的馬拉松訓練很健康、但馬拉松比賽當天則是一場對身體全面系統的極限壓力測試」,研究團隊對各大系統的正負面影響進行整理,提供教練、運動員、醫療人員、以及所有跑者作為參考。

二、各圖表重點導讀

論文中呈現了許多生化與臨床指標,以下將依序介紹各張圖(皆為示意,並列出常見參考值),讓讀者理解「跑前、跑後、以及賽後數小時到數天」這些時點上,血液檢測可能有什麼變化。

1. 心臟標記物(CK-MB、hs-cTnT、NT-proBNP)

✅CK-MB:正常

Address

Taipei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宏光物理治療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宏光物理治療所: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就診須知

本物理治療所為台北市衛生局主管之醫事機構。依物理治療師法第12條:「物理治療師執行業務,應依醫師開具之診斷、照會或醫囑為之。」請患者們持「三個月內」之醫師診斷證明、照會單、或是醫囑單到院,方可接受評估與治療。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dical regulations, clients should bring a recent diagnosis, a referral, or an order (within 3 months) from the medical doctor to receive physical 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