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1/2025
【對話不是為了對錯,而是讓彼此靠近】
學校最近發生一件小事。
弟弟回家時分享了一句老師在全班面前對他說的話,
那句話讓我和爸爸聽了都覺得不太恰當。
弟弟本人倒是覺得還好,就是把發生的事說給我們聽。
爸爸第一時間希望我直接問老師;
而我其實有點猶豫,不知道怎麼開口。
不想讓老師覺得我是在指責,
有一種「沒事就不要惹事」的鴕鳥心態。
我寫了一段訊息,還特別請 ChatGPT 幫我調整語氣,
希望對方不會感覺被冒犯,也不想讓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
按下「送出」之前,我甚至猶豫了一下。
但最後有個很清楚的念頭冒出來:
如果連我們都不站在孩子這一邊,那還有誰會替他說話?
我想讓他知道,
他沒有做錯什麼,而我們會是他的後盾。
訊息發出後,老師很晚才回,但約了隔天通話。
通話前我還先寫下了一些重點,
期間甚至被臉書推播到很多老師分享教學現場的辛苦,
像是在提醒我:老師們都很認真努力了
和老師通話後,
我們彼此都更理解孩子的狀態,
下一步該怎麼做也清楚許多。
原本那個緊張、擔心、不確定的我,
在對話的那一刻突然鬆開了。
幸好我願意踏出這一步,
也幸好,我願意為孩子發聲。
有時候,我會在「表達自己的不舒服」這件事上
感到擔心和緊張,害怕對方怎麼想、會怎麼回應。
但這次,我嘗試用客觀、不指責的方式開啟對話。
老師表達了她的感受和困難,
也願意嘗試用不一樣的方式看待孩子、理解我們的期待。
我突然覺得:開啟對話,不單是為了解決問題,
而是先讓彼此理解、更靠近。
表達自己的需求、試著不急著解決問題
& 帶著客觀角度的對話,這些是我還在練習的事。
你有沒有什麼悶在心裡說不出口的話,
會想勇敢嘗試開啟對話呢?
—
#好好說話 #親師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