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2025
PGS(PGT-A),胚胎基因篩檢,切或不切?
延續上週生殖年會其中一個議題:大師級人物對於PGS檢查必要性的辯論..(由於PGS是大家比較常聽到的名詞,我後面就用PGS來簡稱胚胎著床前基因篩檢技術)
胚胎切片技術最早於1989年,隨後隔年發展出利用探針篩檢出性聯遺傳疾病的方法.而在1995年開始有了篩檢胚胎染色體異常的技術.縱使反對胚胎切片的專家,理由包含了:對切片檢測平台的質疑(比如出現鑲嵌型胚胎這種報告)/若是對卵少年齡長的個案,也可能都沒有胚胎可以進行切片篩檢.其實,技術日新月異,這些診斷工具,善加利用,仍是在生殖領域中扮演著提高“單次植入胚胎的成功活產率“.近幾年,不少系統性分析文章提到,對於重複性流產的個案,藉由PGS篩檢,可以大幅提升成功活產baby的機率,尤其在高齡重複性流產族群更加顯著.
診斷的工具,是一項讓我們協助個案可以懷孕成功的捷徑,當然它不是萬能,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使用.我現在對於PGS的執行原則:小於35-36歲個案,除非曾經流產或是多次試管失敗,否則不一定要做PGS篩檢.而在38歲以上,若是卵巢功能不錯,無論是否曾經流產,大部分我會建議PGS篩檢,希望提高一次植入成功以及生下健康baby的機率.縱使篩檢結果,存在著不少“鑲嵌型胚胎”的報告讓我們與個案討論,但這些胚胎,只要是“低度鑲嵌型”且胚胎等級不錯,在解釋過後進行植入,成功的比例還是蠻高的~
大家會不會好奇,胚胎師是怎麼進行胚胎切片的呢?附上一段影片給大家過目一下~
(影片說明:畫面中像葫蘆的就是已經孵化出一些細胞的胚胎,胚胎師們就會利用類似“撥”的方式,細膩的採樣少許細胞送去化驗,這項技術可是很需要眼力細心跟溫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