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思身心精神科診所

馨思身心精神科診所 我們重視隱私,對人性的尊重與關懷。提供身心精神科諮詢,藥物服務、心理諮商等。
如有演講需求也歡迎洽詢。 Need someone who can speak English? May be Soul's Fragrance Psychiatric Clinic is for you.

精神科是療癒心靈的醫學。馨思診所除了提供基本的精神科診斷及藥物治療,希雅特醫師長期學習心理治療,並接受心理人類學的社會科學訓練,希望在藥物治療之外,提供整合的人性療癒與社會文化診治,讓精神醫療更加貼近人心。馨思診所的每個用心,都希望讓大家安心。
Need psychiatric or psychotherapeutic assistance in Taiwan? The clinic is a short walk from No. 5 exit of Dongmen Metro Station. The clinic is seclusively located on 7th floor。

馨思診所 古亭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41號7樓之1
古亭捷運站6號出口,靠近麥當勞
電話:02-3393-3369
醫師門診時間:
一 18:00~22:00 (最後看診時間為21:30)
二 13:00~17:00、18:00~22:00 (最後看診時間為21:30)
三 18:00~22:00 (最後看診時間為21:30)
四 13:00~17:00、18:00~22:00 (最後看診時間為21:30)
五 18:00~22:00 (最後看診時間為21:30)

醫師門診班表:
 |一|二|三|四|五|
午| |希| |希| |
晚|曾|希|希|希|希|

馨思身心精神科診所 東門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208號7樓之1
東門捷運站5號出口,合作金庫樓上
電話:02-3393-3030
醫師們診時間:
一 13:00~17:00、18:00~22:00 (最後看診時間為21:30)
二 13:30~17:00、18:00~22:00 (最後看診時間為21:30)
三 13:00~17:00、18:00~22:00 (最後看診時間為21:30)
四 18:00~22:00 (最後看診時間為21:30)
五 13:00~17:00、18:00~22:00 (最後看診時間為21:30)

醫師門診班表:
 |一|二|三|四|五|
午|邱|邱|希| |希|
晚|邱|邱|曾|曾|曾|

03/10/2025
【孩子生氣時,我該怎麼辦?】 #邱壬貞  #臨床心理師  生氣,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情緒表現,用來提供我們戰鬥力,保護自己、告訴別人不該這樣對我、讓人知道我的需要沒被滿足.....  即使知道生氣是必要的情緒,當孩子生氣時,作為家長的我們依然...
27/09/2025

【孩子生氣時,我該怎麼辦?】
#邱壬貞 #臨床心理師

  生氣,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情緒表現,用來提供我們戰鬥力,保護自己、告訴別人不該這樣對我、讓人知道我的需要沒被滿足.....
  即使知道生氣是必要的情緒,當孩子生氣時,作為家長的我們依然很頭痛。

  以下提供三步驟,獻給深夜中,仍與孩子奮鬥的家長們:
(1) 深呼吸:
  大家多少都有經驗,當你越氣,孩子會更氣,或現在看起來不氣了,但臭著一張臉,之後對你說話更衝。此時比起直接處理,不如讓自己深呼吸、注意一下自己現在是很著急、擔心、疲倦還是什麼,稍微照顧一下自己,再搞懂孩子怎麼了。

(2)猜情緒:
  猜猜孩子現在的生氣,是適當發洩、他知道生氣可以引人注意、不知道怎麼表達他的失望/挫折/委屈等感受、想找解決方法但找不到.....
  知道孩子生氣底下是什麼情緒、會不會造成自己或別人的身體傷害,看懂了,我們就可計畫接下來的行動。

(3)行動:
  依據我們的猜測,幫孩子說出他的情緒(ex.考差了,你很難過),再提供應對策略。
  適當發洩,給孩子安全的空間,讓他可以氣一氣也是種抒發;引人注意,讓孩子知道我們看出他的目的了,邀請孩子避免使用被討厭的方式;不知怎麼表達感受,示範語言表達和各種生氣下的調節技巧;想找解決方法,一起去找癥結點.....

  每個生氣,都有獨特應對的行動,猜錯也沒關係,看看反應,再回到深呼吸,開啟新的三步驟就好。

  越小的孩子越是說不清楚生氣原因、只會叫罵哭摔跑(即使到成年,也有很多人搞不清楚自己在氣什麼),但為了讓孩子健康、安全、符合社會規範等,我們會想讓孩子先平息怒火,尤其是要趕行程時,這一切都超爆炸。

  作為家長會生氣,也是很正常的,只有關心孩子,才會為了處理、為了關心、為了怎麼處理都一個樣而生氣,至少至少,比起讓孩子平息怒火,先照顧好自己的心情,累了,就交給隊友自己先休息,隊友也陣亡了,就先一起休息吧!

  只要孩子此時此刻人身安全,你就有權利休息。

#心宅探秘
#親子教養

【我從北模作文題目〈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中看見的權力運作】文 /  #江佳儒  #諮商心理師  作為心理師,我使用的工作地圖是後現代取向。後現代取向相信真理是被建構出來的,而語言的使用與揀選,是權力施展的舞台。  在真實世界裡,我們的用字背...
12/09/2025

【我從北模作文題目〈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中看見的權力運作】
文 / #江佳儒 #諮商心理師

  作為心理師,我使用的工作地圖是後現代取向。後現代取向相信真理是被建構出來的,而語言的使用與揀選,是權力施展的舞台。

  在真實世界裡,我們的用字背後有其牽連的脈絡,而那些脈絡裡有我們對事物的評價、褒貶,有我們想要傳達的價值。例如:當我用「家長」一詞而非「父母」的時候,代表我考慮了同性婚姻家庭、隔代教養家庭及單親家庭等非由異性戀父母與孩子所組織的家庭。考卷裡的題目也是。這次北模以〈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作為作文題目,乍看像是引導學生對社會時事進行思考與討論,但若從「語言如何形塑知識,知識如何形成權力」的觀點來看,我認為這是一個帶來壓迫的題目。

「語言與知識,知識與權力」
  Michael White以Michel Foucault對權力的看法作為基礎,發展敘事治療的理論視框,認為人們所面臨的困境或問題,往往源於社會中主流、單一化的知識或故事,也就是「主流論述」。「主流論述」框定了「標準」和「期待」,將其餘的邊緣化或排除,例如:當社會頌揚「積極」這個特質的時候,一方面傳遞積極的好處,也同時隱微地貶抑了「消極」。
  這便是語言作為載體時,如何創造知識,以及賦予權力,以上述例子來說,就是「給予『積極』地位」。

  回到北模〈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這個題目。
  首先,題目以第一人稱「我的」標定範圍,將學生置放於「一個代理孕母的孩子」的角色中,限縮了學生思考的出發點。
此外,「媽媽是代理孕母」強化「代孕」與「母職」的連結。
  『母親』一詞在我們的語言中,承載著複雜的社會角色與人際關係經驗,有著高度的、強烈的情感,使學生在寫作時傾向產出感動、感恩的敘事。學生在這樣的設定裡,容易受到文化中對於角色的期待,使得在進行〈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的討論過程,難以考慮「代理孕母」議題本身所隱含涉及醫療、法律、性別與階級的複雜現象。

  也就是說,在題目所設定的框架,與所提供的範文「她教會我愛,也教會我怎麼給」、「這是幫助他人實現夢想的證明」、「我怕有一天,她會懷念那個孩子多於我」、「有些幫助,會悄悄改變我們之間的關係」,學生被迫進入一種敘事:把代孕理解為「代孕是幫助他人的」、「偉大的媽媽做了一個偉大的決定」,而不是另一種「女性生殖勞動商品化」的社會現實討論。
  出題者所設定的語言在此決定了「主流論述」,排除了其他批判思考的可能。換句話說,出題者的「知識」(對代孕的理解或偏好)透過「語言」(題目與範文)形塑了學生的思考框架,這便是「權力」運作的過程。
  以及,出題者之於學生的權力應該是不需多言的事了。學生盡可能滿足出題者的偏好,猜測出題者的心意,是取得分數的技巧之一,相信受這個體制訓練了十幾年的我們,對這樣的過程是熟悉不過的。

  簡而言之,〈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不只是一個單純的作文題目,它示範了考試制度中語言與權力的作用方式。出題者藉由語言建構了單一而情感化的世界,並藉此框限了學生的思維與表達。學生在其中被迫演繹出「正確」的情感,這正是權力不對等最鮮明的展現。

  這道作文題目提醒我們:語言是有力量的,當握有權力者有意使用時,可以成為有利的規訓工具。

#我的媽媽是代理孕婦

【去諮商了,心理師就能幫我解決問題?】文/  #陳亭亘  #諮商心理師  在我去找我的心理師的諮商裡,有個數一數二既抓狂又深深療癒我的片刻,就是我花了好多次好多次的諮商,終於能把我自己的困境完整的形容出來了,終於把整個困難的輪廓都描述清楚了...
29/08/2025

【去諮商了,心理師就能幫我解決問題?】
文/ #陳亭亘 #諮商心理師

  在我去找我的心理師的諮商裡,有個數一數二既抓狂又深深療癒我的片刻,就是我花了好多次好多次的諮商,終於能把我自己的困境完整的形容出來了,終於把整個困難的輪廓都描述清楚了,端到心理師的面前,我跟我的心理師說「老師,那現在這有什麼解決的方法嗎?」

  老師只微微一笑地告訴我,「妳覺得有那種東西嗎?」

  那一瞬間我經驗到一種「天啊!這一切都是浪費時間!」的憤怒,以及一種「我最害怕的事果然還是發生了!沒有人有辦法幫助我!」的恐懼,以及一種內心深處緩緩升起的「其實我的確很努力了對吧,這一切當然沒有很簡單的做法,如果有我就不必這麼辛苦了」。我告訴心理師,我覺得自己好像是把這一堆東西帶到老師前面,然後我希望老師可以告訴我一個答案,然後這一切就可以不必這麼辛苦。
老師繼續微微地一笑,看著我說「我們學這麼久,妳覺得有這種事嗎?」

  一種混和著深層彷彿被心理學背叛的憤怒,以及一種鬆了一口氣的酥麻感,從脊椎一點一點往上麻。我好不容易花了很多的力氣、很多時間、以及相當的成本,才能描述完的困境,我原先以為可以得到什麼很好的解答,結果,竟然是這樣嗎?

  恍如被棄置在大峽谷般的空蕩,卻好像奇妙地有什麼正發芽生長。

  心理師不是告訴我她擁有我一切問題的鑰匙,她沒有高高在上或是高人一等地告訴我解答,她只是站在了我的身側,跟我一起看看人生真的很難,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很希望有快速的解答,能讓自己不必繼續受磨難,令人遺憾的是,這裡並沒有那種快速的解藥。然而,沒有這種解藥,並不意味著逃避,而只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們找到「如何在沒有解藥、持續受難的情況下,足以生存的方式」,那是我們可以一起努力的事。

  我們可能會持續受苦,但我們能試著一起凝視這一切不假裝沒事。
  那是一種所受的苦彷彿第一次被「看見了」的感受,不是假裝不苦、不是假裝有神奇的魔法棒等等就不會痛苦、不是別過頭去蓄意分心忽略自己,也不是被遺棄跟忽視,而是有人願意看到這個苦,這個苦的確很深,這個苦的確很難,也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不夠認真、不夠上進而無法解決這個苦,而是這一切本來就很難。

  聽著老師說的這句話時,我感覺自己好像第一次鬆了一口氣。
  不必蓄意強調這一切有多辛苦,對自己而言有多困難,也不必蓄意想引起別人注意,看看能不能獲得幫助,或是蓄意用力讓自己看起來足夠努力或用力解決問題了,以免再次被檢討或攻擊,那一切,不管是什麼,全部都好累,太累人了,發現不需要繼續扛著的瞬間,鬆了一口氣。

▼ 聽了上面這個我的故事,妳有什麼感覺呢?
  你會覺得如果是你去諮商,遇到了這樣的情境,心理師提供了許多同理跟支撐,她並不是不理解你遇到了很多困難,也並不是不了解你受著某種心理的苦,只是她表示我們並沒有速成的答案,也沒有一下就解脫痛苦的方法,這時候你會有什麼感覺呢?
  你會覺得鬆了一口氣,或是覺得自己花了很多錢卻沒獲得幫助呢?

▼ 諮商不就是我形容自己的狀況,心理師幫我解決,不是這樣嗎?
  諮商不是「你形容自己的狀況,然後心理師幫你解決」,甚至不應該是「你形容自己的狀況,然後心理師幫你突破盲點」,那樣的關係。我花了一點時間才理解到「諮商」,其實比較像是心理師陪著個案一起看看那些過去會被別過頭去的痛苦。
長大的歷程裡,我們的痛苦很多時候會被別過頭去,假裝不存在。

  這每一次的被忽略、被遺忘、被假裝沒事,都可能會刺傷著我們,讓我們養成一些奇怪的習慣,像我前面說的那些,要過分努力、要過度證明自己、要刷存在感等等,讓自己卡著不太舒服,卻又不知道怎麼辦的那些。
  心理師在做的事是,做為一個善意穩定的大人,陪我們看看這些。

  雖然有很多時候,大家會說「撫養自己的內在小孩」,彷彿我們長大以後看了兩本心理學書,就能為自己做這一切。但其實這一切很難,因為我們沒遇過,不知道那是什麼,我們明明想善待自己,卻會複製著小時候或大環境裡的暴力,我們以為已經善待自己了,其實還在對自己施暴,所以那個孩子總是在哭。

  心理師透過自己身心的善意穩定,幫助我們能開始學習善意待己。
  其中一個方向可能是,我們不會凡事都有答案,而那是沒關係的。

▼ 諮商如果不能解決問題,那去諮商幹嘛?
  我常常開玩笑說,假使有一個女孩要來談分手困難,在她進諮商室之前每個人就都知道,她的困擾解決方式不外乎幾種選項:分手、不分手、藕斷絲連,問題是,這些選項她自己不知道嗎?旁邊的人大概也跟她提過吧,但還是沒辦法協助她面對困擾,所以她才會進來諮商,所以諮商的重點,也不是去談「解決困擾的選項」,而是去談,是什麼讓她卡住了,無論是關係裡的眷戀、關係裡的遺憾、關係裡的美好、個

  人的價值觀、個人對未來的渴望等等。
  人不見得是不知道選項,而是還需要時間看到自己的每個面向。

  長大的歷程裡,很多部分的自己會被引導忽略、被要求噤聲、被割離不要感受、被誘發解離,讓我們無法感覺到完整的自己,所以總會感覺到好像自己絆自己、自己阻礙自己、自己卡自己那樣的困擾感,這種時候,我們常常會運用更多的言語暴力自我撻伐(或自以為那個叫做「自我鼓勵/激勵」),而這些往往讓情況更惡化。
  心理師透過穩定的身心狀態,幫助我們一點一點接回失聯的自己。
  當那些被冰凍、不被允許的自我也可以發聲,有時候狀況就會變得比較容易,我們會自己有能力應付情況,自己能決定要怎麼應對,同時透過心理師的陪伴,我們也逐漸學會不暴力對待自己,也就更容易維持自己的狀態。

▼ 所以,換作是妳的話,妳會覺得這樣的諮商怎麼樣呢?
  對我而言很療癒的這個經驗,對你而言可能會是很讓人憤怒的也說不定,但這是我個人的諮商經驗,是我的心理師針對我做出的回應,也讓我獲得了幫助,雖然她沒有幫助我解決了問題,卻讓我獲得了幫助。
  妳會怎麼看待諮商呢?如果心理師這樣對妳說,妳有什麼感覺呢?
  諮商也許不能幫你解決痛苦,那會讓你對諮商有什麼看法呢?

  願每顆被拋擲在這個不完美世界的質樸之心,都能有機會緩下腳步,重新看看自己的來時路,跟自己一路以來的習慣,是否已經不再適合自己了,讓我們可以重新整理,用最適合現在自己的樣子,重新出發。

#來談談諮商 #諮商也許不會幫你解決問題 #那你會怎麼看諮商呢

【不要讓親密關係中的”毒素”成為婚姻中的裂痕】文/  #盧珍珍  #諮商心理師  我們難免都會被理想中或想像中的婚姻關係所迷惑,以為經歷戀愛與交往過程,在一起結婚後,從此可以高枕無憂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事實上,我們都從早期的依附關係、個...
15/08/2025

【不要讓親密關係中的”毒素”成為婚姻中的裂痕】
文/ #盧珍珍 #諮商心理師

  我們難免都會被理想中或想像中的婚姻關係所迷惑,以為經歷戀愛與交往過程,在一起結婚後,從此可以高枕無憂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事實上,我們都從早期的依附關係、個人成長環境與社會價值等因素,被影響著,當你進入親密關係不久後,期待你的伴侶可以大大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可能要大大地感到失望了,因為我們可能會再次在親密關係中面臨依附關係再現的困境。

  親密關係的惡化並非一天兩天的時間所造成的,是因為在關係中漸漸產生的“毒素”,在慢慢侵蝕著親密關係,尤其在爭吵時出現的批評、輕蔑、自我防禦、不回應、忽略或覺得對另一半的無感覺與缺乏愛意等等,還有其他可能被忽略的毒素正漸漸醞釀中。

  尤其當家庭出現新的成員(新生兒)時,夫妻的忙碌狀況會更加劇,也容易疏忽彼此兩人有品質的相處時間,更加惡化彼此的關係。
  為防止親密關係中毒素的擴大,平常就要付出與行動,以下筆者提供幾點策略以增進伴侶親密關係的維繫:

1. 擁有彼此真正談話的空間與時間:伴侶彼此生活了一段時間,認為彼此都應該有默契,總認為對方應該都知道,所以不需講,把工作做好即可,但日子久了,就會漸漸疏離。
所以固定談心是必要與需要,以持續了解對方的內在想法與感覺。

2. 在婚姻關係中彼此成長:婚姻關係並不是意味著要放棄你自己而獲得親密感,相反的,如果你沒有持續發展你個人的獨特性,反而會讓婚姻呈現停滯、單調與枯燥。你仍然需要維持自己的興趣與嗜好,且持續耕耘你的人際關係與專業發展。

3. 了解自己的內在語言:要先成為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的人,瞭解自己的觀點、感覺或想法,才可能真正可以照顧你的伴侶。當在互動關係中發生爭吵,被伴侶觸發某種情緒時,如果有機會覺察到自己的內在情緒,才能夠避免傷害性的立即反應。

4. 在合適的時間分享你自己:在合適的時間分享你對自己的觀察,可以讓彼此有真正的連結與交流,也讓伴侶更加了解你的反應與感受,對方也可以透過你的分享看到自己的需要。尤其婚姻是長期的,兩人總有不同的境遇與想法的改變,維持分享彼此的想法是必要的。

5. 學習如何提出彼此間的衝突:人們總是以為衝突是造成婚姻破裂的原因,但事實上“避免衝突”更是造成離婚的另一個因素。如果你的伴侶造成你很大的困擾,重點是要如何與何時提出,才會讓你們兩人關係更加的親近。
通常建議先談自己的狀態,而不是用“你就是..…”,例如,我會很焦慮,當你上次講話很大聲時…. 。(通常要能夠如此的表達,也是需要一些時間的練習與自我的覺察,所以當你的伴侶有造成你的困擾時,建議可以先感受自己的內在狀態)。

6. 分享各自的遠景轉化為共同的目標:將各自的未來計劃,建構為共同未來的計畫,彼此朝向共同的目標邁進。

  如果你們發現在親密關係中有已有“毒素”的產生,先讓彼此找到跡象,溝通、分享與彼此討論,也可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儘早在親密關係找到修復與復原的機會。

馨思診所(古亭) 鄰近捷運古亭站地址: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41號7樓之1古亭捷運站6號出口,靠近麥當勞電話:02-3393-3369診所營業時間:一 13:00~17:00、18:00~22:00二 13:00~17:00、18:00~...
01/08/2025

馨思診所(古亭) 鄰近捷運古亭站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41號7樓之1
古亭捷運站6號出口,靠近麥當勞
電話:02-3393-3369
診所營業時間:
一 13:00~17:00、18:00~22:00
二 13:00~17:00、18:00~22:00
三 13:00~17:00、18:00~22:00
四 13:00~17:00、18:00~22:00
五 13:00~17:00、18:00~22:00
*最後掛號時間為21:30

【擁抱負面的自己】文 /  #郭曉燕  #臨床心理師🌟每個人的辛苦和悲傷都值得被體諒與照顧  許多人往往只看得見別人光鮮歡樂的那一面,其實並非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心中的不愉快經驗或傷痛,也並非每個人都會把自己的辛苦掛在嘴邊。往往越說不出口的越...
17/07/2025

【擁抱負面的自己】
文 / #郭曉燕 #臨床心理師

🌟每個人的辛苦和悲傷都值得被體諒與照顧

  許多人往往只看得見別人光鮮歡樂的那一面,其實並非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心中的不愉快經驗或傷痛,也並非每個人都會把自己的辛苦掛在嘴邊。往往越說不出口的越沉重,沒說,不代表沒有。
  而當別人願意對你說出一些沮喪或難過的事,千萬不要覺得不值一提、不值一聽,對當事人而言,這些感受都是真實的。試想換作是你,能否接受在訴苦之後換來「是喔,還好吧,那又沒什麼」、「沒關係啦,小事而已」這樣的話語?

🌟允許別人和自己可以有傷心、生氣、嫉妒等負面情緒的空間

  還記得在學校被處罰或欺負時,只能下課偷偷躲起來哭,然後趕快洗把臉、擦乾淚痕,回到教室的自己嗎?
  還記得那時剛跟家人吵完架,但得壓抑滿腔的憤怒委屈,準備上台報告的畫面嗎?
  還記得那一段想到他或她而失眠,中午休息忍不住掉眼淚,時間一到又得整理好情緒,若無其事回到工作崗位的日子嗎?

  有時候我們會受限於外在環境而無法充分宣洩,然而更多時候,是別人或自己不允許這些負面情緒一再出現。因為覺得沒必要陷在情緒泥沼,因為希望趕快好起來,於是常常出現這樣的聲音:「不要想太多」、「怎麼到現在都還沒走出來」、「想開點吧」。其實,每個人的「點」以及復原的速度不一樣,需要再多給別人和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好好宣洩、感受那些負面情緒。

🌟要在痛苦裡面沉浸多久才會好起來?

  我們常常以為自己沉浸在負面情緒中,事實上卻是在抗拒、不要那個負面情緒。

  只要願意走進情緒黑洞,就有機會對這個經驗產生不同的理解,除了看到冰冷、痛苦、沉重之外,還可能看到盤根錯節的源頭,或是新的可能性。
  這個調整過程也許會很緩慢,然而唯有全然地沉浸在裡面,才可能看到是什麼東西讓我們這麼害怕、這麼痛苦、這麼難受,我們是否可以去好好認識它,而不是掙扎抵抗。

  路的盡頭會是什麼?
  迷霧會漸漸散去嗎?

  只有繼續走下去才知道。縱使有些悲傷難以對人言說,有些痛苦只能自己承受,但有些過程可以讓心理師陪著你走。

【什麼是IFS治療?】文/  #盧珍珍  #諮商心理師  IFS(Internal Family Systems)有人直接翻譯成「內在家庭系統治療」,當我完成了IFS階段一的訓練之後,更加了解此治療的理論、內涵與療癒步驟,認為翻成「內在關係...
17/06/2025

【什麼是IFS治療?】
文/ #盧珍珍 #諮商心理師

  IFS(Internal Family Systems)有人直接翻譯成「內在家庭系統治療」,當我完成了IFS階段一的訓練之後,更加了解此治療的理論、內涵與療癒步驟,認為翻成「內在關係系統治療」較貼切。

*IFS治療創始者:Dr. Richard Schwartz (美國)
*它擁有美國家族治療師博士學位與訓練
*與Michael Nichols合著”Family Therapy: concepts and methods”
*本治療法已由美國各州快速發展到英國、澳洲、紐西南、西班牙、韓 國、俄國、波蘭、法國、以色列、葡萄牙等多個國家。
*IFS治療也被列入美國(National Registry of Evidence-based Programs and Practices)認證為許可的治療法,也是美國醫療保險系統認可支付醫療費用的治療方法。

  此治療主張我們每個人擁有多樣性的情緒、想法或信念等同時運作著,而大多時候,我們無法全然意識到哪些情緒、想法或信念等,電影:腦筋急轉彎,就是典型對每個人內在有許多情緒描述的例子之一。
  Dr. Schwartz發現,我們每人都有Self (原我),只需時間來重新讓自己恢復原我的能量,就能達到整合與和諧的自我狀態。此治療看重身、心、靈的互相影響,因為某一方面的狀態會以不同的面向影響到另一方,例如,身體疼痛症、憂鬱症狀、焦慮症狀或解離症狀等。

  IFS治療對於臨床症狀有它的觀點,可用於自我療癒、個別治療、夫妻治療、家庭治療與團體治療,另外,它的治療模式也適用於各個不同年齡層。

  如有興趣可以閱讀其他我在粉絲專頁 (IFS internal Family Systems/ 內在關係系統治療 in Taiwan) 寫的相關文章或參訪美國IFS協會網站。
  目前IFS治療的中文翻譯書有比較多了,但非常推薦,學習IFS治療者必讀的經典書,目前還沒有中文翻譯書,Internal Family Systmes Therapy/Second Edition/ Richard Schwartz。

認知行為治療?--【可能不是別人或其他事件讓你不開心,而是你的想法讓你感覺到很糟】文/  #郭曉燕  #臨床心理師• 「雨下個沒完沒了,爛天氣,煩死了!」• 「那個人騎車不長眼睛啊,差點撞到我,趕著去投胎嗎?!」• 「剛才學長對我好冷淡,他...
13/05/2025

認知行為治療?--
【可能不是別人或其他事件讓你不開心,而是你的想法讓你感覺到很糟】

文/ #郭曉燕 #臨床心理師

• 「雨下個沒完沒了,爛天氣,煩死了!」
• 「那個人騎車不長眼睛啊,差點撞到我,趕著去投胎嗎?!」
• 「剛才學長對我好冷淡,他應該很討厭我,不知道我哪裡惹到他了⋯⋯」
• 「明天要上台報告,我一定又會緊張到忘詞,死定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不如意和挫折,或是種種挑戰,大部分人往往會因此而出現不舒服的負向情緒。例如在上面四個例子中,當事人分別會出現煩躁、生氣、難過/擔心、焦慮這幾種情緒。

  但你有沒有發現,面對相同情境,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同樣的情緒。或者,有時讓想法轉個彎,換個角度思考,心情就會變得不一樣。現在就用那四個例子,讓我們來練習轉念一下:

• 「下雨才不會缺水、造成乾旱;下雨了,但我還有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真不錯;雖然下雨出門不方便,但我很慶幸自己還有工作可做。」
• 「他可能有急事,也許是家人發生意外或住院,才會這麼匆忙。」
• 「學長搞不好被罵或跟人吵架,因此心情不好,並不是針對我,再觀察看看好了。」
• 「緊張是正常的,我只要盡力就好;就算在台上出糗,天也不會塌下來;大家不會一直記得我的小錯誤或出槌的樣子。」

  當我們透過「轉念」改變自己的情緒,連帶也會做出不一樣的行為,例如:能夠專心完成手邊的工作、靜下心來準備報告、變得更包容別人、跟別人的社交互動更自在。這就是心理治療學派之一——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簡稱CBT)的核心概念。

  認知行為療法的基本論點來自認知三角:想法 → 情緒 → 行為,這三者會相互影響,因此調整「想法」就能改變「情緒」和「行為」(反之,也可以藉由改變「行為」,由下而上改變「情緒」和「想法」)。認知行為療法是非常廣泛使用的治療方式,後來其他學者又基於同樣概念,發展出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理情行為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
  實證研究和臨床案例已證實,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有效改善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亦可以緩解強迫症、各種畏懼症和成癮問題。

  事實上,認知行為治療不僅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降低工作和課業壓力,亦有助於提升各種表現。歌手愛黛兒(Adele)、女神卡卡(Lady GaGa)、奧運游泳金牌選手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等多位名人,都曾經公開分享自己如何從認知行為治療的歷程中獲益。

  輕微、短暫的負向情緒或許可以簡單藉由轉念,便能夠緩解和釋懷。然而,長期且嚴重的情緒困擾(影響到課業、工作、人際和生活),往往需要在專業引導下,才能挖掘出最核心的自動化負面思考或非理性信念。這些負面思維大致包含下列幾類:

• 過度概括:「我每次都被她罵,她一定很討厭我。」
• 災難化:「他要跟我分手,我的世界毀了。」
• 兩極化:「如果我沒通過考試,那我就是個失敗者!」
• 將負面事件做內歸因:「爸媽離婚都是我的錯。」
• 必須/應該:「我必須獲得大家的讚美,否則就是個沒用的人。」「我的人生應該按照既定的時程表前進,否則就太糟了。」

  辨識出核心負面思考或非理性信念之後,心理師會有技巧地運用蘇格拉底式對話和駁斥(dispute)等技術,挑戰並鬆動那些令你自我挫敗的負面想法。我曾遇過一名習慣性自我貶低的爺爺,他總是覺得自己表現得很差、對社會沒有幫助,他的負面思維不但讓自己陷入憂鬱,也令照顧者非常挫折。
  經過五次治療後,他卻可以自發性說出「算了,就這樣,沒做好也沒關係。」雖然他還是經常批評自己,但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

  認知行為療法是採取「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治療方式,專注於解決特定問題,因此療程相對較短,一般大約進行八至二十次(視問題嚴重度和目標而定,困擾較輕微者也許四至六次就可獲得改善)。進行方式也較結構化,治療師會教導或示範特定技巧,案主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與練習。

  轉念說起來容易,有時做起來卻不簡單,畢竟我們在某些情況下,都是對自己最嚴苛的批評者。別人一句無心的話或不經意的舉動,也許就會點燃我們內心的非理性信念的火藥,將自己炸得遍體鱗傷。
  必須有意識地去改變無根據的負向想法,才能打破負向情緒的惡性循環。

  當你覺得人生一團亂,發現自己動不動就想大吼大罵,當你需要靠酒精或藥物來麻痺痛苦,甚至出現強迫行為或衝動控制問題,或許是該為自己做些改變的時候了。

【診間對話】文/  #陳方顥  #精神科醫師  在精神科執業經驗裡,看診時經常會被個案問到的幾個問題,例如:  看身心科一定要吃藥嗎?有沒有不吃藥的治療方式?  開始吃藥之後,要吃多久?一定要一直吃嗎?會不會上癮?    這些都是常見的好奇...
08/04/2025

【診間對話】
文/ #陳方顥 #精神科醫師

  在精神科執業經驗裡,看診時經常會被個案問到的幾個問題,例如:

  看身心科一定要吃藥嗎?有沒有不吃藥的治療方式?
  開始吃藥之後,要吃多久?一定要一直吃嗎?會不會上癮?
  
  這些都是常見的好奇與擔憂,也常常是醫師需要說明的重點,現在簡單梳理一下這幾個問題。

◎ 看身心科一定要吃藥嗎?
  按目前主流的生理-心理-社會治療模式來看,藥物是生物取向的精神醫學中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也是在症狀最急性發作時期能較有效率達到改善情緒的方式。
  藥物主要作用於大腦內的各種神經傳導物質受器,像是常見如抗憂鬱劑主要作用於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吧胺等,進而改變該目標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以達到緩解憂鬱焦慮等情緒症狀之強度,及其發作之頻率。

◎ 開始吃藥之後,要吃多久?
  此類抗憂鬱藥物通常需連續服用三週以上達到最穩定的治療效果。另外因失眠為常見症狀,也會視情況搭配具放鬆及助眠藥物使用,通常於急性期使用後會建議逐步減藥。
  藥物作用的優點在於可以相對快速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在初步改善受各症狀影響之生活功能,例如:改善睡眠品質,減少焦慮情緒讓日常生活工作更能專心等,藥物在緩解症狀有重要的地位。

◎ 有沒有不吃藥的治療方式?
  在藥物治療效果達到初步穩定後,便從急性期進入到中期的治療階段,也就是在已有藥物療效輔助之下,透過會談治療,嘗試去解析導致情緒症狀的主要壓力來源,常見如工作、情感、人際壓力等議題。
  心理治療有許多不同的學派及治療方式,目的在於透過解析脈絡,建立起對自身情緒症狀的理解,或嘗試發展出跳脫以往已僵化的思考模式,使自身能夠以調整過後的模式去應對未來可能面臨的各種挑戰。
  此階段視每個個案情緒特質、症狀、情緒壓力敏感度及不同議題等狀況,需要治療的時間及投入的心力亦有不同程度之分,有些個案在此階段會選擇進行具完整時間及排程規劃的個別心理治療。

◎ 一定要一直吃嗎?會不會上癮?
  在藥物達到緩解情緒症狀並維持穩定後大約六個月的時間,便達到療效上稱做穩定期階段(recovery),達到此階段的時間因人而異,有些人對藥物反應較敏感、或已透過會談治療解決壓力來源,亦可能更快達到穩定階段。
  依照症狀的穩定及改善程度,可以在此階段開始調減藥物使用量,因症狀程度不一,有部分個案能達到完全停藥,有些個案則是能透過低劑量藥物維持穩定。以成癮醫學的角度來看,依醫師處方規律使用藥物,並不符合藥物濫用的定義,在醫師指導下逐步減少用量,也可緩解減藥期間輕微戒斷症狀的發生。

  如果在藥物上有任何疑慮跟困惑,都記得回診與自己的主治醫師討論,不要自行停藥或者調整藥物。

【作為主要照顧者,如何降低兒少承受性暴力的風險?】文/  #江佳儒  #諮商心理師  2025才一季,我們就一起面對了麥當勞權勢性侵、黃子佼與創意私房持有未成年性影像、孫生性騷擾女網友、臺大宿舍輔導員性騷擾、6yi7言語性騷擾女網友、理髮師...
19/03/2025

【作為主要照顧者,如何降低兒少承受性暴力的風險?】
文/ #江佳儒 #諮商心理師

  2025才一季,我們就一起面對了麥當勞權勢性侵、黃子佼與創意私房持有未成年性影像、孫生性騷擾女網友、臺大宿舍輔導員性騷擾、6yi7言語性騷擾女網友、理髮師Aaron在網路上對未成年開性玩笑、制服地圖⋯⋯列舉如上但不僅限於此的性暴力事件。網路與社群媒體普及,使兒少更容易接觸成人,也增加了他們遭受性剝削的風險。

  作為新手媽媽與心理師,我想就自己的焦慮與工作經驗,整理一些主要照顧者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幫助兒少建立自我保護能力的方法。

一、教導正確的性知識與身體界限
  由於文化上長期避談,討論性議題時常令人尷尬。然而,缺乏正確的性知識不只讓孩子難以區分資訊的真偽,也可能使他們成為加害者或受害者而不自知。教導孩子正確的性器官名稱與功能是重要的開始,這協助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也因為我們的大方討論,能夠降低當他們遭遇不當性對待時,因為羞恥而不敢求助的狀況。詳細作法如下:

• 使用正確的性器官名稱:
  避免用「小雞雞」、「妹妹」、「小漢堡」、「小餅乾」⋯⋯等詞彙,直接稱呼「陰莖」、「陰道」、「乳房」等,像討論「眼睛」、「鼻子」一樣地討論性器官,能夠降低羞恥感,也能夠避免將孩子置於「不懂」、「容易下手」的處境。以及,萬一不幸發生性暴力事件,在警詢過程中,能夠稱呼正確的受侵害部位,是相當重要的。

• 傳達身體自主權的概念:
  讓孩子明白自己是身體的主人,任何人——包括熟識的同性、異性親友——都不能強迫他們接受不舒服的觸碰。主要照顧者在日常中也可多以鼓勵孩子對於不喜歡的身體接觸表達拒絕,以及,接受並支持孩子的拒絕。

• 說明「好祕密」與「壞祕密」:
  在勵馨基金會出版的《秘密派對》繪本中提到,教導孩子區分「好祕密」與「壞祕密」的重要。主要照顧者需協助孩子理解,只要感覺到不安或疑惑,都應該求助信任的大人。

二、幫助孩子辨識權力
  從開頭列舉的事件裡,能夠看見當事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權力不對等。例如:負責排班的主管與員工、有錢的買家與未成年孩童、有話語權的網紅與沒有自媒體平台的民眾⋯⋯。照顧者們可以藉此與孩子討論權力的運作方式,並教導他們如何保護自己:

• 介紹「權力」的來源與運作:
  協助孩子理解「權力」並不只是來自職位或年齡,也會來自金錢、地位、經驗、人脈、體型優勢、外貌⋯⋯等。告知孩子,可能會有人利用上述條件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但那些都不是可以強迫我們就範的權力。

• 討論「不平等交換」的概念:
  有些人可能會用金錢、禮物、讚美、威脅,甚至是「關係」,換取性私密影像或性行為。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協助孩子理解,身體與隱私無法以任何條件交換。

三、營造安心求助的環境
  除了預防,也需要為孩子維護安心求助的空間。這個空間仰賴日常的親子互動:

• 從日常對話累積信任:
  避免以威脅或恐嚇的方式與孩子討論身體界限與性的相關議題,減少傳達發生性暴力事件是「羞恥」、「丟臉」或「毀了」的概念,當類似的狀況發生時,才能降低因擔心而不願/不敢求助的遺憾。

• 提供實際的求助管道:
  除了主要照顧者,也可以和孩子討論其他可以提供協助的對象,例如:輔導老師、心理師、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113)等。讓孩子知道,就算第一時間不敢與自己討論,仍有其他管道可以求助。

• 建立數位安全意識:
  主動與孩子討論「數位足跡」的概念,對於隱私資訊的揭露有所保留與警惕,並留心公開曝光的對象。

  性暴力的風險及後續的復原與環境、與兒少對於身體的認識、對於權力的辨識,以及求助的能力息息相關。
  我們很難為孩子擋下所有的危害,但可以陪伴他們裝備自我保護的知能,作為他們強力的靠山。因此,主要照顧者本身的情緒與態度至關重要,因擔心而過度限制的做法可能適得其反。

  讓我們繼續與時俱進地學習,理解當前的環境與社群可能造成的影響,且透過熟悉相關的時事、法律知識與求助管道,在與孩子討論相關議題時,能共擬維護安全的計畫。

#性暴力 #守護孩童 #健康童年

歡迎陳方顥醫師加入馨思醫療團隊,門診時間有所調整。黃薇諭醫師暫時休息三個月,如有看診需求,可先預約其他醫師門診。新增健保診次,提供更多門診時段的選擇,讓同時需求藥物及心理治療的來訪者,能方便完成看診及心理治療的需求。◎馨思診所(古亭) 鄰近...
24/02/2025

歡迎陳方顥醫師加入馨思醫療團隊,門診時間有所調整。
黃薇諭醫師暫時休息三個月,如有看診需求,可先預約其他醫師門診。

新增健保診次,提供更多門診時段的選擇,讓同時需求藥物及心理治療的來訪者,能方便完成看診及心理治療的需求。

◎馨思診所(古亭) 鄰近捷運古亭站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41號7樓之1
古亭捷運站6號出口,靠近麥當勞
電話:02-3393-3369

診所營業時間:
一 13:00~17:00、18:00~22:00
二 13:00~17:00、18:00~22:00
三 13:00~17:00、18:00~22:00
四 13:00~17:00、18:00~22:00
五 13:00~17:00、18:00~22:00
*最後掛號時間為21:30

醫師門診班表:
 |一|二|三|四|五|
午|陳|希| |希|希|
晚|陳|希|希|希|希|

◎馨思身心精神科診所(東門) 鄰近捷運東門站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208號7樓之1
東門捷運站5號出口,合作金庫樓上
電話:02-3393-3030

診所營業時間:
一 18:00~22:00
二 18:00~22:00
三 13:00~17:00、18:00~22:00
四 14:00~17:00、18:00~22:00
五 18:00~22:00
六 11:00-16:00(單純諮商時段)

*最後掛號時間為21:30
醫師門診班表:
 |一|二|三|四|五|
午|休|休|希|曾| |
晚|曾| |陳|曾|陳|

Address

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41號7樓之 1
Taipei
106

Opening Hours

Monday 13:00 - 17:00
18:00 - 22:00
Tuesday 15:00 - 17:00
18:00 - 22:00
Wednesday 14:00 - 17:00
18:00 - 22:00
Thursday 13:00 - 17:00
18:00 - 22:00
Friday 13:00 - 17:00
18:00 - 22:00
Saturday 10:00 - 15:00

Telephone

+88623393303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馨思身心精神科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馨思身心精神科診所: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Our Story

歡迎各方演講、團體、課程邀約。 每週六晚上九點固定發布心理相關文章。

精神醫學是療癒心靈的醫學,馨思診所不僅提供基本的精神醫療服務,希雅特醫師跟資深的心理師團隊們,長期研習心理諮商及治療,包括不同取向的個別治療、家族或伴侶諮商、還有團體心理治療,輔以社會科學的基礎理念,在藥物治療之外,提供整合人性與社會文化的心靈療癒,讓精神醫療貼近人心,讓病患能接受更完整的治療。馨思診所的每個用心,都希望讓大家安心。 Need psychiatric or psychotherapeutic assistance in Taiwan? Need someone who can speak English? May be Soul's Fragrance Psychiatric Clinic is for you. The clinic is a short walk from No. 5 exit of Dongmen Metro Station. The clinic is seclusively located on 7th flo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