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微創治療 曾柏凱醫師 aka 骨科布麋鹿

骨科微創治療 曾柏凱醫師 aka 骨科布麋鹿 在我的門診,不管是長輩或年輕人,我都希望治療完成後,我們都能⋯⋯好好動、一起動、繼續動 ! 無法免俗地不定期分享一些骨科的資訊,主要是為了病友們的方便與溝通囉!

大家是不是也喜歡把手指折得「喀喀」作響?或是蹲下時,膝蓋會發出「啪」一聲?我之前看過YouTube上甚至有影片在比誰的膝蓋最大聲呢! ⠀⠀⠀這些身體發出的聲音,到底是在跟你打招呼,還是在發出求救信號?身為骨科醫師,我可以給你一個最簡單的判斷...
12/09/2025

大家是不是也喜歡把手指折得「喀喀」作響?或是蹲下時,膝蓋會發出「啪」一聲?我之前看過YouTube上甚至有影片在比誰的膝蓋最大聲呢!
⠀⠀⠀
這些身體發出的聲音,到底是在跟你打招呼,還是在發出求救信號?身為骨科醫師,我可以給你一個最簡單的判斷法則:
⠀⠀⠀
如果你的關節不腫、不痛,跑、跳、行走都沒問題,那大概對健康沒有危害。
⠀⠀⠀
不過這些「身體的配樂」是哪裡來的?良性的關節聲響主要分兩種。第一種是關節液中的氣體,因壓力改變形成氣泡後破裂,就像折手指一樣發出「啵」的清脆聲響 。另一種,則是關節內像海葵的「滑囊」等軟組織,在活動時因擠壓而發聲 。只要沒有伴隨疼痛或腫脹,這兩種聲音都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不影響健康 。
⠀⠀⠀
另外還有些聲音,雖然大家常搞混,但其實來源並非關節本身。
⠀⠀⠀
#彈響腿 (Snapping Hip)
有些人活動髖關節時,會聽到一聲沉悶的「啪」。這其實不是關節內的聲音,而是一條稱為「髂脛束」的肌腱,滑過髖骨側面時發出的聲響,聽起來比較像橡皮彈到的聲音。
⠀⠀⠀
台灣飛躍的羚羊––紀政女士,當年就為此所苦。 這種狀況通常與個人體質或骨盆結構有關,嚴重時可能會痛到需要手術介入。
⠀⠀⠀
#肩膀的「內心戲」
肩膀的問題很多時候是一種「有感無聲」的狀態。患者可能會感覺到肩膀裡面咚咚咚、霹靂啪拉或卡卡的,但旁邊的人卻聽不見,這可能是 #關節唇破裂 等內部結構損傷的信號。
⠀⠀⠀
當這些「配樂」開始走調,出現了疼痛、腫脹、或讓你走路一跛一跛的狀況,請務必當成一回事,掛 #骨科 門診。別忽略身體的求救信號,變成未來更麻煩的問題!
⠀⠀⠀
👨🏻‍⚕️曾柏凱醫師
📍 醫院:郵政醫院 關節重建中心
📍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福州街14號
📍 聯絡電話:(02)23956755
📍 個人官網:https://tsengbone.com/

「曾醫師!外國人的骨頭,跟我的不一樣嗎?」好問題!光是膝蓋骨頭就很不一樣喔!根據研究,亞洲人的膝蓋骨左右寬度,普遍比西方人來「窄」。亞洲人的膝蓋骨更偏長方形的結構、西方人則相對更接近正方形。⠀⠀早期的人工關節,多半是依據西方人的骨骼數據來開...
10/09/2025

「曾醫師!外國人的骨頭,跟我的不一樣嗎?」好問題!光是膝蓋骨頭就很不一樣喔!根據研究,亞洲人的膝蓋骨左右寬度,普遍比西方人來「窄」。亞洲人的膝蓋骨更偏長方形的結構、西方人則相對更接近正方形。
⠀⠀
早期的人工關節,多半是依據西方人的骨骼數據來開發的「公版」尺寸,就像是買成衣,只能在有限的S、M、L尺寸中,盡量挑選一個「相對合適」的尺寸。
⠀⠀
當我們將一個相對寬的植入物,放進一個相對窄的膝蓋裡,就很容易產生「懸突」,也就是植入物邊緣超出骨頭。這多出來的部分,會持續刺激周圍的韌帶與軟組織,造成許多病人術後即使不痛了,膝蓋卻總感覺「卡卡的」、有異物感。
⠀⠀
不過「將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現在追求的是「講究」。現在我們有了更先進的醫療科技,夠真正實現「個人化」的膝關節置換。
⠀⠀
拜科技所賜,我們在手術前就能透過精密的測量與3D規劃,從中為病人「挑選」出最吻合他原生骨骼的那個獨特組合。手術不再是找到一個「差不多」的尺寸,而幾乎能完美覆蓋的「最匹配」尺寸,
⠀⠀
#人工膝關節置換 已經跟以前很不一樣了。除了個人化的材料,現在還有「機器人」可以輔助手術。下一篇,我們再來跟各位看倌介紹!
⠀⠀
如果有朋友想諮詢膝關節的療程,請到留言區加LINE討論喔!
⠀⠀
👨🏻‍⚕️曾柏凱醫師
📍 醫院:郵政醫院 關節重建中心
📍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福州街14號
📍 聯絡電話:(02)23956755
📍 個人官網:https://tsengbone.com/

「手腕常常會痛嗎?特別是轉動的時候,像提東西或擰毛巾,會覺得卡卡的不舒服?」​這可能不是單純的扭傷,而是你手腕裡一個叫  #三角纖維軟骨(TFCC) 的組織,在向你發出無聲的抗議。​TFCC是我們手腕關節裡一個重要的軟骨墊,它就像一個緩衝器...
02/09/2025

「手腕常常會痛嗎?特別是轉動的時候,像提東西或擰毛巾,會覺得卡卡的不舒服?」

這可能不是單純的扭傷,而是你手腕裡一個叫 #三角纖維軟骨(TFCC) 的組織,在向你發出無聲的抗議。

TFCC是我們手腕關節裡一個重要的軟骨墊,它就像一個緩衝器,負責維持手腕的穩定和轉動的滑順。

不管是打羽球、健身時的重複推舉,還是家庭主婦們頻繁擰抹布、提菜籃,TFCC都默默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磨損。

但當你用 #不對的姿勢 施力,或是讓手腕 #過度勞動,就可能造成它受傷。最常見的受傷情況包含:

👉跌倒時手掌撐地,讓手腕瞬間承受巨大衝擊。

👉過度、頻繁地進行腕部重複運動,因累積性勞損而撕裂。

當TFCC受損時,你的手腕會開始出現不穩定、疼痛,甚至轉動時會發出「喀喀」聲。這時候,如果只把它當成一般扭傷,很可能就會錯過黃金治療期,讓小問題變成慢性疼痛。

如果手腕疼痛持續存在,特別是伴隨著轉動不順、不穩定的感覺,就別再忍了! #單純的休息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建議尋求專業骨科醫師協助。

透過理學檢查,搭配超音波或核磁共振精準判斷受損部位。若損傷不嚴重,我們通常會先嘗試保守治療(護具固定、物理治療);如果效果不佳,可以考慮增生注射,加速組織修復。

但如果TFCC撕裂嚴重,別擔心,現在的醫療很進步,我們可以透過 #微創關節鏡手術 進行修補,這種手術傷口小、恢復快,能從根本解決問題,恢復手腕穩定性與功能。

畢竟,手腕是你生活中的得力助手。好好對待它,它才能陪你走得更遠😁

👨🏻‍⚕️曾柏凱醫師
📍 醫院:郵政醫院 關節重建中心
📍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福州街14號
📍 聯絡電話:(02)23956755
📍 個人官網:https://tsengbone.com/

隨著健康意識抬頭,沿著河濱公園騎腳踏車,或是在健身房踩飛輪,成為許多民眾的運動首選🚴​但有些人在長時間騎車之後(特別是三鐵、公路車選手), #屁股 或  #會陰處 有明顯疼痛,或是出現酸、麻,這可能不僅是肌肉痠痛那麼簡單,疼痛的根源可能是來...
28/08/2025

隨著健康意識抬頭,沿著河濱公園騎腳踏車,或是在健身房踩飛輪,成為許多民眾的運動首選🚴

但有些人在長時間騎車之後(特別是三鐵、公路車選手), #屁股 或 #會陰處 有明顯疼痛,或是出現酸、麻,這可能不僅是肌肉痠痛那麼簡單,疼痛的根源可能是來自 #會陰神經壓迫。

當長時間坐在硬坐墊上,尤其是坐墊設計不適合、姿勢不正確時,臀部和大腿根部的神經就會受到壓力。當壓迫在不知不覺中累積,變成慢性疼痛,也成了很多騎行族的困擾。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一定要動刀,而是要從根源去調整。我通常會建議患者從以下三個面向著手:

➤ 選擇符合自己體型的減壓型坐墊
➤ 保持正確騎行姿勢,且在騎行中,不時站起來活動,給臀部和腿部放鬆的機會
➤ 適度休息,和進行臀部、腰部的伸展,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神經壓迫的風險

如果你已經開始感到臀部或大腿有「長時間的麻木、疼痛感」,代表神經已經發出警訊🚨

單純的休息可能無法解決根本原因,建議還是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透過復健、增生注射,或是內視鏡手術,修復長時間受損的神經或肌腱問題。

「過度使用某一部位只會帶來傷害,適度的運動才是健康的關鍵。」

我始終相信,運動的初衷是為了健康和快樂,但前提是必須適量。而專業的治療,是為了讓你能夠在未來,繼續享受你熱愛的運動,而不是被迫中斷。

希望每一個運動愛好者,都希望在享受運動的同時,身體能保持健康。

👨🏻‍⚕️曾柏凱醫師
📍 醫院:郵政醫院 關節重建中心
📍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福州街14號
📍 聯絡電話:(02)23956755

很多人只要聽到吃藥,就馬上聯想到傷腎。所以很多病患會說「曾醫師,我不想吃止痛藥,怕傷腎。」​很多50、60歲病患非常能「忍痛」,總有一種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的悲劇英雄感。事實上,「吃苦」只會讓病患變成「恢復慢」的人。​在術後的黃金恢...
15/08/2025

很多人只要聽到吃藥,就馬上聯想到傷腎。所以很多病患會說「曾醫師,我不想吃止痛藥,怕傷腎。」

很多50、60歲病患非常能「忍痛」,總有一種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的悲劇英雄感。事實上,「吃苦」只會讓病患變成「恢復慢」的人。

在術後的黃金恢復期,忍痛不是美德,而是會讓你錯過最佳恢復時機的絆腳石。我們的身體需要休息來修復,但如果疼痛讓你無法好好睡覺、無法好好放鬆,身體怎麼可能有好的恢復品質?

尤其 #關節手術 後的這段期間,復健才是關鍵。如果因為疼痛而不能好好活動,關節會越來越僵硬,肌肉也會越來越無力。你以為的忍痛,其實是在幫倒忙。

很多關節手術回診的病患,一副明顯沒睡好的樣子,看著止痛藥卻不願意吃。醫師家屬勸了也不一定有效,我看了也心疼,只能寫這一篇文章,希望大家分享給大家。

如果真的很擔心吃藥傷腎,那讓我告訴您:不是所有止痛藥都傷腎。例如普拿疼或一些作用在中樞神經的藥物,它們的代謝途徑並不是腎臟。我開的藥都是經過評估,術後的短期服用內不會對你的身體造成長期傷害。

而且,忍痛反而讓你更怕痛。研究發現,長期忍受疼痛,會讓大腦和神經變得過度敏感,未來即使是很小的刺激,你也會感到劇痛。你的身體會記住疼痛,然後把它放大,以後只會越來越痛。

把止痛藥當成你的隊友,它讓你更好地休息,更好地復健。這不是弱者的表現,而是聰明的選擇。

👨🏻‍⚕️曾柏凱醫師
📍 醫院:郵政醫院 關節重建中心
📍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福州街14號
📍 聯絡電話:(02)23956755

「曾醫師,我那天殺球的時候,好像被人從後面踹了一腳。轉頭一看,後面根本沒人,難道是靈異事件?」​兄弟,這不是靈異事件,也不是有人偷襲你,那是你的阿基里斯腱在跟你說再見。這種「啪」的一聲,然後感覺被人踢了一腳,是典型的阿基里斯腱斷裂。它最常發...
12/08/2025

「曾醫師,我那天殺球的時候,好像被人從後面踹了一腳。轉頭一看,後面根本沒人,難道是靈異事件?」

兄弟,這不是靈異事件,也不是有人偷襲你,那是你的阿基里斯腱在跟你說再見。這種「啪」的一聲,然後感覺被人踢了一腳,是典型的阿基里斯腱斷裂。它最常發生在需要急停、急轉或跳躍的運動,像是羽球、籃球、網球。

有朋友問過我:「為什麼我的阿基里斯腱會斷裂?」我開玩笑說:「因為它不喜歡你,覺得你對它不夠好。」😂😂

很多的 #週末運動員,是阿基里斯腱斷裂的高峰族群。這類人過去有運動經驗,但肌腱的彈性、血流、修復能力都走下坡後,又沒有足夠的熱身和訓練,斷裂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

而除了「被踢一腳」和疼痛的感覺之外,你可能還會遇到以下幾種狀況:

• 無法墊腳尖:阿基里斯腱是負責讓你墊腳尖的。如果斷了,自然無法完成這個動作。
• 無法正常行走:走路時會感到無力,無法用受傷的腳正常施力推蹬。
• 肌腱凹陷:當你觸摸小腿肚下方,也就是阿基里斯腱的位置時,可能會感覺到一個凹陷。

輕微的不適症狀可以到復健科就診,但當影響行走、情況嚴重時,就得到骨科門診評估是否要手術治療了。別忘了,肌腱、韌帶的運動傷害也是骨科的治療範疇呢!

我身為骨科醫師,同時也是一個運動愛好者,最懂你那種「想動」的心情。但要記得,要讓你的身體陪你走更遠的路,就得先學會怎麼好好對待它。

畢竟運動是為了生活,不是為了進我的診間😎

👨🏻‍⚕️曾柏凱醫師
📍 醫院:郵政醫院 關節重建中心
📍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福州街14號
📍 聯絡電話:(02)23956755

「膝」望所歸,運動才不會白費!​我在健身房和診間,都會遇到熱血健身人(不管是新手還是資深猛男猛女💦),一邊喊痛一邊問:「醫師我是不是練太凶了?」😅​我希望透過這篇分享,幫大家搞懂  #膝蓋痛 怎麼辦?是不是深蹲膝蓋超過腳尖就做錯了?​👉🏻歡...
11/08/2025

「膝」望所歸,運動才不會白費!

我在健身房和診間,都會遇到熱血健身人(不管是新手還是資深猛男猛女💦),一邊喊痛一邊問:「醫師我是不是練太凶了?」😅

我希望透過這篇分享,幫大家搞懂 #膝蓋痛 怎麼辦?是不是深蹲膝蓋超過腳尖就做錯了?

👉🏻歡迎各位愛運動、愛健身的朋友來看看這篇文章,也謝謝 PinMed 平台的邀請,讓我們一起守護「膝」望,健得久、練得穩!

📖文章連結:

深蹲被稱作「重訓之王」,可以增加肌力、肌肉量、骨密度,是非常高效的運動。但每次深蹲後,膝蓋都隱隱作痛...是不是姿勢不對?能怎麼舒緩?正確的深蹲動作又是什麼?讓郵政醫院 骨科曾柏凱醫師,和大家分享正確的處.....

在門診中,偶爾會遇到一些患者,因為「膝蓋痛了很久,甚至開過刀,但疼痛卻還是反覆出現」而來看診。但深入檢查後發現,問題的根源其實不在膝蓋,而是來自  #髖關節。​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這種情況在醫學上叫做  #轉移痛(Referred ...
08/08/2025

在門診中,偶爾會遇到一些患者,因為「膝蓋痛了很久,甚至開過刀,但疼痛卻還是反覆出現」而來看診。但深入檢查後發現,問題的根源其實不在膝蓋,而是來自 #髖關節。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

這種情況在醫學上叫做 #轉移痛(Referred Pain),意思是「身體真正受傷的地方,不見得是你覺得痛的地方。」

因為我們的神經系統,就像一條一條複雜交錯的電線。而來自髖關節、膝蓋、大腿的感覺神經,有些是共用的。

當髖關節出問題時,它發出的痛覺訊號,會從這些神經(電線)一路傳到脊椎,再送上大腦。但由於髖關節跟膝蓋共用同一條神經路線,大腦有時候就會「搞錯地點」,誤以為痛的是膝蓋🤯

簡單來說,就像電線短路,你明明開的是客廳的開關,結果廚房的燈亮了——這就是身體在「誤報位置」。

所以,有些人膝蓋痛了好幾年,怎麼做復健、怎麼打針都沒用,是因為一直把注意力放在錯的地方。真正該處理的,是髖關節。

當你覺得 #膝蓋一直治不好、 #找不到病因,又常常痛到晚上難以入睡,別急著再開一次膝蓋手術,可以來診斷評估,確認 #疼痛根源 到底在哪裡,然後對症下藥、精準治療。

👨🏻‍⚕️曾柏凱醫師
📍 醫院:郵政醫院 關節重建中心
📍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福州街14號
📍 聯絡電話:(02)23956755

很多人一聽到「要開刀」就嚇壞,其實  #關節鏡 不是大刀,是微小世界裡的高科技🛠️,用來精準修補關節內部的問題,像是半月板、韌帶、軟骨等結構。​如果你是長年膝蓋卡卡的  #慢性疼痛 族,或是一次受傷後關節反覆積水的運動族,還在猶豫要不要動手...
05/08/2025

很多人一聽到「要開刀」就嚇壞,其實 #關節鏡 不是大刀,是微小世界裡的高科技🛠️,用來精準修補關節內部的問題,像是半月板、韌帶、軟骨等結構。

如果你是長年膝蓋卡卡的 #慢性疼痛 族,或是一次受傷後關節反覆積水的運動族,還在猶豫要不要動手術?

其實開刀不是終點,而是讓你「能動、敢動」的起點。手術後的功能修復與復健,同樣重要,才能幫助你真正重拾活動力,回到理想生活。

📖文章連結:https://pinmed.co/blog/36688-2

🙏🏻感謝 PinMed 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分享關節鏡手術的關鍵知識與實際經驗。

「比起每天休息靜養,做完關節手術,其實更應該在遵循醫囑的情況下,好好動起來!」來自郵政醫院的曾柏凱醫師,除了專精於骨科微創關節鏡外,更重視術後的運動復健。能讓患者恢復原本的生活型態,一起「好好動、一起...

身為骨科醫師,每天在手術室為患者解除病痛是我的職責。但當手術檯上躺的是自己的媽媽時,這份責任感中自然融入了更深層的關切。​媽媽長年受  #類風濕性關節炎 所苦,髖關節的嚴重病變已顯著影響她的日常生活,所以在今年五月份,我為媽媽進行了右側  ...
01/08/2025

身為骨科醫師,每天在手術室為患者解除病痛是我的職責。但當手術檯上躺的是自己的媽媽時,這份責任感中自然融入了更深層的關切。

媽媽長年受 #類風濕性關節炎 所苦,髖關節的嚴重病變已顯著影響她的日常生活,所以在今年五月份,我為媽媽進行了右側 #髖關節置換手術。

在決定為她主刀時,我的目標是確保她能透過最精準的醫療,擺脫疼痛,重拾行動力。

為了達到最佳的手術效果,除了術前的全面評估,更特別運用了 #機械手臂 進行髖關節植入位置與角度的數位影像模擬。

透過預先規劃,更精確地預判人工關節植入後的 #活動度,特別是考量到「蹲下」或「坐下」這些日常最容易發生骨頭卡住(撞擊)的動作,確保關節活動順暢無礙。

在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時,我也會特別留意兩個關鍵:
1️⃣是病患的 #脊椎活動度,這對術後關節穩定性至關重要,可降低脫臼風險。

2️⃣是務必確保治療後 #兩隻腳的長度一致,畢竟這對患者的步態和整體平衡影響甚鉅。

幫自己的媽媽開刀,老實說,即便我已經開過無數台刀,手術當下不免俗還是會有點緊張跟擔憂🤣。不過看著媽媽術後逐漸康復,能夠重新自主活動,這份成果讓人深感欣慰。

最後,也希望全天下的媽媽,都可以永保健康。

👨🏻‍⚕️曾柏凱醫師
📍 醫院:郵政醫院 關節重建中心
📍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福州街14號
📍 聯絡電話:(02)23956755

各位觀眾,我的個人新網站上線了。這裡會開始新增骨科的知識和案例,特別是肩、髖、膝關節的文章喔!至於網域非常好記,就是曾( tseng)和骨頭(bone)結合的 tsengbone.com,同時也是祝福大家「真棒」的意思喔!大家希望多寫什麼樣...
18/07/2025

各位觀眾,我的個人新網站上線了。這裡會開始新增骨科的知識和案例,特別是肩、髖、膝關節的文章喔!至於網域非常好記,就是曾( tseng)和骨頭(bone)結合的 tsengbone.com,同時也是祝福大家「真棒」的意思喔!大家希望多寫什麼樣的內容呢?限時開放留言許願~

https://tsengbone.com/

郵政醫院骨科曾柏凱醫師專精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提供肩、髖、膝關節退化與運動傷害治療。運用機器人手臂與3D導航,助您傷口小、恢復快。

你可能聽過「人工肩關節」,但其實人工肩關節也有不同設計,今天要跟大家聊聊其中比較特別的一種 ——  #反式人工肩關節。⠀⠀⠀這種設計有點像「顛倒過來的關節」,原本應該在手臂端的球體,改裝在肩胛骨上,而原本的關節窩,則換到手臂骨頭這邊。⠀⠀⠀...
09/07/2025

你可能聽過「人工肩關節」,但其實人工肩關節也有不同設計,今天要跟大家聊聊其中比較特別的一種 —— #反式人工肩關節。
⠀⠀⠀
這種設計有點像「顛倒過來的關節」,原本應該在手臂端的球體,改裝在肩胛骨上,而原本的關節窩,則換到手臂骨頭這邊。
⠀⠀⠀
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呢?因為當肩膀的核心肌群 #旋轉肌腱 嚴重破損、甚至無法修補的時候,我們就必須換一種方式,讓你仍然能抬起手來、拿東西、做日常活動。
⠀⠀⠀
反式設計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讓 #三角肌 這條比較有力、還能用的肌肉來接手工作,不只能減少疼痛,還能讓肩膀更穩、更有力,活動度也更好。
⠀⠀⠀
這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手術,但對某些特定情況來說,它是一個幫助患者重新「舉起手」的重要選擇。
⠀⠀⠀
前陣子,一位長年飽受 #肩部疼痛 與功能受限困擾的患者來找我諮詢,經詳細評估後,我們就是進行上述提到的 #反式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
⠀⠀⠀
患者在術後五週回診時,我們進行簡單動作測試,確認手臂靈活度。無論是把手臂抬高至90度、繼續上舉到180度,或是將手背到身後等動作,患者都能夠順利達成🙋‍♀️
⠀⠀⠀
反式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為許多肩部病變且 #旋轉肌腱嚴重受損 的患者,提供了重拾希望與功能的機會。不僅解決了疼痛,更讓患者能重新有效率地運用手臂,提升生活品質。
⠀⠀⠀
如果您或身邊的親友也有類似的肩部困擾,歡迎來門診諮詢,一起重獲新「伸」,讓生活不再「肩」苦😊
⠀⠀⠀
👨🏻‍⚕️曾柏凱醫師
📍 醫院:郵政醫院 關節重建中心
📍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福州街14號
📍 聯絡電話:(02)23956755

Address

Taipei
100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7:00
Tuesday 09:00 - 17:00
Wednesday 09:00 - 17:00
Thursday 09:00 - 17:00
Friday 09:00 - 17:00

Website

https://tsengbone.com/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骨科微創治療 曾柏凱醫師 aka 骨科布麋鹿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骨科微創治療 曾柏凱醫師 aka 骨科布麋鹿: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