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和心理

初和心理 初心如光、和諧若水,讓初和滋養你的心靈。
初和心理諮商所秉持讓每個人過得更好、更貼近自己的信念而成立,我們都需要一個地方,把自己找回來。

【我們在一段不適合的感情裡,容易想起前任】我們在一段不適合的感情裡,容易想起前任但不代表前任多好,只是因為比較後,想起了他的好。我們都選擇看見自己想看見的部分。現在的不愉快,讓我們不由去比較現任和前任在認知失調的狀況下,和現任的爭吵讓我們逐...
11/09/2025

【我們在一段不適合的感情裡,容易想起前任】

我們在一段不適合的感情裡,容易想起前任
但不代表前任多好,只是因為比較後,想起了他的好。
我們都選擇看見自己想看見的部分。

現在的不愉快,讓我們不由去比較現任和前任
在認知失調的狀況下,和現任的爭吵讓我們逐漸看不見現任的好,只能看見現任那張爭吵時會出現的臉,讓人失望、生氣和不耐。回想起前任,如果沒有現任的這個問題,突然會覺得前任是不是更好,尤其在分開一陣子後,對方當時令你不悅、導致分手的那個癥結點,也隨時間沖淡了一些。這時候容易出現的錯覺,是對前任的認知失調。

仔細想想,和前任之所以會分開,一定是有不可挽救不可改變的因素,那個不適合,如果至今一樣沒有改變、無法改變,那麼前任有多好,也是不適合。

現任有多令人不快,若還在一段關係裡,都還有機會。

若真的覺得累了,也千萬別拿前任來做比較,那對現任是不公平的。

「感情裡若開始出現比較,那就是不滿的徵兆。」

光用比的,對方不會改變,感情不會變好,只會讓你自己感覺越來越糟。

好好說,你希望,你期望的樣子,才能幫助對方靠近你的想法。

文/許嬰寧 鐵人心理師
圖/pexels
#初和心理

【做不到的事,不全是你的錯】「做不到的事情,練習說不,才不會不小心落入『都是你的錯』的圈套裡。」有些事情本來就不是我們該做的、我們的責任、或者不是我的能力範圍內能做的,但如果我們因為  #太害怕拒絕、為了  #討好對方、為了  #證明自己、...
08/09/2025

【做不到的事,不全是你的錯】

「做不到的事情,練習說不,才不會不小心落入『都是你的錯』的圈套裡。」

有些事情本來就不是我們該做的、我們的責任、或者不是我的能力範圍內能做的,但如果我們因為 #太害怕拒絕、為了 #討好對方、為了 #證明自己、為了 #拉攏某個關係等,而硬著頭皮先答應了,接著如果做不到的話,或者做得不夠理想的時候,就會發現似乎變成了自己的責任。

1. 好像「做到才是 #應該的」,誰叫你都答應了,因此你必須要「說到做到」。
2. 好像你 #錯過了說不的時間點,一開始在商量討論的時候你沒有拒絕,通常他不會事後再持續問你能不能幫他了,於是這時候除非你要自己提出不再幫他,否則像是無法退出。
3. 好像你答應了,就得去克服做不到的困難。既然你承包了,這接下來遇到的種種困難,就像是你這個 #承包商自己要解決的問題,一開始沒有講得那麼細的部分,也都像是你自己要面對解決的。
4. 好像做錯的話,你要 #承擔錯誤。既然你答應了,那麼你就有義務要做好,所以中間如果出了差錯,也是你造成的,於是錯的人就是你了,這時候可能會覺得自己好心幫忙,卻惹了一鼻子灰。
5. 好像你不是在幫他忙,只是 #在做該做的。這種感覺最差,你明明本來是在幫他忙,對方應該感激,但一但答應,開始做了後,就變成好像是你份內的事情,感激地表示漸漸少了,換來的是不斷詢問進度、各種追追追,各種關切。

我們對自己的能力衡量,有時候會受到情緒影響,而產生 #認知失調。由於太緊張、太焦慮或是太在意某些關係,可能會出現「我可以吧?」、「反正就幫幫他的忙」、「這樣他應該會更在意我吧」、「反正只有幾次而已」、「這樣以後他也會幫我吧?」、「如果不答應,以後就不找我幫忙了?」、「沒關係,我先把自己的事情擺一邊好了」、「沒關係,我有困難的時候再想法子好了」這些想法,其實,這些想法都是在自我說服,自我催眠,讓自己可以合理化去接受自己本來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在 #勉強自己。

#不舒服,是一個警訊。

做不到的事情, #現在說不,總比未來裡外不是人好得多。

文/黃柏威心理師
圖/pexels
#初和心理

【孩子到底懂不懂「我錯了」】孩子最初是怎樣了解「我錯了」,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孩子怎麼學會:哪些行為之後會被打斷,被賦予評價和指導,然後孩子說出這三個字?這表示將會面臨怎樣的責任?父母會有怎樣的反應模式?孩子通常會得到怎樣的對待?每次做錯後...
04/09/2025

【孩子到底懂不懂「我錯了」】

孩子最初是怎樣了解「我錯了」,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

孩子怎麼學會:哪些行為之後會被打斷,被賦予評價和指導,然後孩子說出這三個字?這表示將會面臨怎樣的責任?父母會有怎樣的反應模式?孩子通常會得到怎樣的對待?每次做錯後,孩子通常會有什麼感覺?焦慮?難過?羞愧?

這是一整套的,包含 #觀念 和 #情緒。絕對不是單純「我錯了」三個字。

對於幼兒,甚至是青少年來說,這是 #學習來的過程,透過經驗累積,制約和自我保護,他從照顧者、父母和權威者的反應和對待方式當中,學到一整套的「我錯了」概念和因應模式。

所以父母應該先站在孩子角度,試想「 #我希望孩子得到怎樣的認知和情緒?」,才能拿捏自己教導孩子的方式。

常見的偏差行為來源:
1. 過度的羞愧感
當「我錯了」引發了孩子的 #羞愧 時,孩子會開始長出 #自責的感覺,過度的自責容易導致孩子長大後害怕嘗試新鮮的事物,害怕從事沒有把握的事情,甚至在團體當中無法表達自我,嚴重者可能影響未來親密關係建立,因為即使在最親密的愛人(父母)面前,自己認為(認知)自己相當不完美,而影響安全感建立。

2. 過度的恐懼
當「我錯了」伴隨大聲地 #斥責、突然的 #體罰 等,都會引發 #恐懼。孩子對於恐懼的耐受度比較低,對大人而言可以接受的音量,對孩子來說可能像是天打雷劈一樣。恐懼會讓孩子自然產生 #逃避的自我保護,如果不能妥善調節,就像訓練動物的時候一樣,孩子自然會去躲避可能被處罰的情境,但也會造成和照顧者的疏離、防衛和保留。

3. 過度的社會比較
當「我錯了」帶來過度的 #社會比較,爸媽將別的孩子的行為表現當作標的時,如果孩子消化不理想,會 #影響自信心,也會因為想要得到照顧者或權威者的肯定,而內化競爭心態,而影響團體生活品質。

4. 過度的焦慮
當「我錯了」帶給孩子過度的 #焦慮 時,孩子容易處在經常 #坐立難安 的狀況,焦慮的孩子容易有咬指甲、吃睡不正常的現象,甚至容易 #影響他的注意力,經常需要擔心自己是否會被責備的孩子,注意力難以集中,更容易出錯被罵,形成惡性循環。

父母指出孩子的錯誤行為並不難,最困難的是 #情緒處理 和 #情緒調解。

父母有義務教導孩子正確的觀念,更有義務要引導孩子處理被處罰後的情緒,引導他們調適合理的羞愧、害怕、抗拒。

處理得好,孩子將學會面對本身的弱點和挫折感;處理不好,孩子會累積內在的焦慮,自責和逃避,甚至演變成隱瞞和防衛,爸媽最頭痛的說謊和反抗。

別只是告訴孩子你就是不對,還要 #注意孩子後續的情緒反應。

真正了解自己錯了的孩子,是會難過的。

文/許嬰寧心理師
圖/pexels
#初和心理

【面對自己的恐懼】「恐懼是邏輯的退讓,是理性模式的自願讓步; 我們不是屈伏於它就是與它對抗,無法折衷。」-––––––美國小說家Shirley Jackson。(原文:“Fear is the relinquishment of logic...
01/09/2025

【面對自己的恐懼】

「恐懼是邏輯的退讓,是理性模式的自願讓步; 我們不是屈伏於它就是與它對抗,無法折衷。」-––––––美國小說家Shirley Jackson。(原文:“Fear is the relinquishment of logic, the willing relinquishing of reasonable patterns. We yield to it, or we fight it, but we cannot meet it halfway.”)

我們的很多負面情緒都出自於「 #恐懼」。害怕失去、害怕某個可能發生的事件、害怕被評論、害怕不被愛…。在現實生活中,似乎很容易出現這樣的恐懼與害怕,莫名地開始將我們的情緒帶往一個充滿未知與無望的負面地帶。雖然恐懼不見得都是壞的,適量的恐懼可以 #激發我們的生存本能,迫使我們 #更有動力、更努力的去做一些改變與調整。但若讓恐懼張狂地無限蔓延,卻會讓我們感到不安全、感到慌張,寢食難安,快樂不起來。

1. 我到底在害怕什麼?
當發現自己開始焦慮,出現無法平息的慌亂感,「我現在到底在怕什麼?」會是首先需要問自己的。當一個人被恐懼淹沒的時候會是無比慌亂的,可能連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在慌什麼、在擔心什麼,就是覺得好像一顆心懸在那兒,無法安定。問問自己到底在怕什麼,是一個試圖 #自我探索 與 #自我瞭解的開始,幫助自己冷靜地停下來思考與釐清,找出恐懼的主要來源。

2. 外界想要強加於我們身上的恐懼
有些時候,恐懼感可能源自於「 #他人希望我們感到恐懼」而將這樣的情緒經由各樣的方式,強加於我們身上,以達到對方的某些目的。可能是職場中上級對下級的控制、員工對上層的威脅,也可能是親密關係、親子關係中的情緒勒索。當釐清自己的恐懼感是出自於「他人希望我們感到恐懼」的時候,我們必須記得自己是 #可以有所選擇的,這份恐懼是屬於對方的,對方為了達到目的而希望我們感到擔心害怕,而不是我們應該要去扛下這樣的擔心害怕。當我們內心堅定地明白自己不願意屈服於這樣的狀況的時候,這是一個對自我的宣告,告訴自己: #我可以選擇不要接住對方丟過來的恐懼。

3. 未知數所帶來的恐懼
生活中的 #未知數 時常成為我們的恐懼,當一件事或一個人「與我們期待的不相符」、「超出我們的可掌控範圍」時,我們便會感到害怕、擔心,甚至開始恐懼。但當我們靜下來去釐清當下的狀況的時候,會發現多數時候我們是在擔心害怕那些「 #尚未發生」的事,即便事情的走向很可能會導向自己所恐懼之事,但我們必須提醒自己先「 #面對當下」,living in the moment,處理當下能處理與應對的事,當自己已盡力而為,那我們已經盡了自己當盡的那份責任,若繼續擔心害怕尚未發生的事,不但對該事件無濟於事,反而平白耗損了我們的力氣,影響我們的情緒。

就如同作家Shirley Jackson所說的,對於恐懼我們不是 #對抗它 就是 #屈服於它,無法折衷。若我們不想任由內心的恐懼在心中蔓延,唯一的方法就是面對它、與它對抗。當發現自己已與恐懼對戰到無力的時候,也一定要 #尋求其他方的協助(家人朋友、信仰、心理諮商), 而不是任由自己的情緒與生命被恐懼綑綁。

文/呂孟樺心理師
圖/pexels
#初和心理

31/08/2025

原來...心理師也會EMO嗎?

預約洽詢請加官方Line ID:true_heart
官方Line傳送門:https://lin.ee/FryR9wK
#憂鬱焦慮 #情緒困擾 #自我覺察 #初和心理諮商所

【再忙,也要多陪孩子上下學】現代父母經常身兼多職,要照顧長輩、要工作、還要照顧孩子。照顧孩子除了給予他吃住的基本生理需求以外,花時間陪伴也是大多父母最在乎的部分。當孩子開始接觸幼稚園、小學之後,很多父母也開始調適自己生活的腳步,重新回到職場...
28/08/2025

【再忙,也要多陪孩子上下學】

現代父母經常身兼多職,要照顧長輩、要工作、還要照顧孩子。照顧孩子除了給予他吃住的基本生理需求以外,花時間陪伴也是大多父母最在乎的部分。

當孩子開始接觸幼稚園、小學之後,很多父母也開始調適自己生活的腳步,重新回到職場、或是開始接觸其他活動,重新調配自己的重心,或者開始準備生育下一胎,這些家庭的變化,都會影響到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以及相處的品質。

花時間與孩子相處,是絕對值得且必要的。

當父母終於等到孩子上學以後,對父母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改變,對孩子更是作息上的挑戰。孩子的生活圈和人際關係都開始有新的體驗,孩子將面對許多未知的考驗,而父母經常無法在現場陪伴。

學校是孩子社會化的關鍵場所,也是挑戰的開始。

父母雖然無法參與學校每天的活動,亦不能在現場陪伴孩子面對所有的挑戰,但一樣需要 #陪伴 孩子度過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最好的方式,就是多陪孩子上下學。

1. 陪伴孩子 #調整作息
開始上學後,對很多孩子來說第一個要適應的就是作息。不再像以前一樣,可以在任何時間點起床、吃飯、玩耍、睡午覺,在學校當中,都有一定的團體規律,讓孩子必須學習遵守。父母首先要幫助孩子練習 #規律早睡,定時起床,有充裕的時間準備面對每一天,減少上學的焦慮和抗拒。即使這樣會違背父母本身的作息,也要讓孩子了解作息規律的重要性,培養孩子開始負責。

2. #觀察孩子對上學的反應
在上學的途中,是孩子最容易 #釋放情緒 的時候。上下學途中是環境轉換的關鍵點,孩子面對離開溫暖的被窩和舒適的家,去學校是興奮還是焦慮的?孩子結束一天或半天的學校生活後,談論或展現的情緒是雀躍還是郁悶的?在上下學的途中最能清楚展現。有些孩子不擅長言詞表達,父母可以 #引導,了解孩子對於上學的感受,上學所需要的文具和需要繳交的作業,及早協助孩子排除困難。

3. #接收孩子的經驗和情緒
孩子在上學後的成長非常快速,接觸到許多家裡沒有的事物。父母總會在不經意的時候突然發現孩子竟然學會了什麼,見識到了什麼,甚至是成就了什麼。上下學的途中,是孩子展現 #分享 的好機會。給孩子 #完整的注意力(undivided attention),讓他展現他的各種所學,在孩子記憶猶新且充滿盼望的分享當中,接收他的主動訊息,可以培養孩子與父母互動的意願。

4. #認識孩子的興趣和同伴
學校提供了孩子各式的嘗試,新鮮的活動,父母藉由這些活動,可以更 #了解孩子的專長和興趣,了解孩子對於不同老師的感受,喜歡和哪些同伴在一起,當父母未來可以正確指出孩子的興趣所好、孩子要好的同學名字,都會正向 #增強孩子對自我的信心以及和父母的親密感。父母展現出濃厚的好奇心,會讓孩子感覺 #被完整接納。

很多時候父母為了工作,必須將孩子暫時托付給安親班或是爺爺奶奶,但安親班或是爺爺奶奶,皆無法取代父母的重要角色。當工作結束之後,將孩子接回家的時候,也要陪伴孩子整理當天的生活經驗,了解孩子的適應狀況。

建立規律的互動模式,可以提升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讓孩子感覺到父母規律的 #關心 和 #鼓勵,可以降低孩子負面情緒累積。和孩子之間建立起信任和安全的關係,是親子之間最重要的資產。

再忙,也要多陪孩子上下學。

文/ 許嬰寧 鐵人心理師
圖/ Pexels
#初和心理

【不要動不動就算了、隨便你】「你愛講不講隨便你。」「我昨天問過你了,你自己不講的。」「你不要講就算了!不要說我沒問。」「現在不講,以後都不要講算了。」你不是真的算了,也不是真的隨便他,只是因為你沒轍,才這樣講。所以你的「算了」其實反映的是你...
25/08/2025

【不要動不動就算了、隨便你】

「你愛講不講隨便你。」
「我昨天問過你了,你自己不講的。」
「你不要講就算了!不要說我沒問。」
「現在不講,以後都不要講算了。」

你不是真的算了,也不是真的隨便他,只是因為你沒轍,才這樣講。

所以你的「算了」其實反映的是你的 #無奈,還有 #不悅。

如果不是你沒轍,你多希望能夠好好的溝通。但當我們感覺無力,又無法取得對方開放對談的時候,為了 #避免自己一再失望、一再受傷,所以才會脫口而出「隨便你」。

如果對方順著你說的「隨便」真的不理睬你,那最後你依然沒有得到你講要的答案。

學習怎麼 #表達自己到底要什麼,才能解決問題,改善關係。

太多時候,我們都害怕受傷,所以先把自己關起來,以為這樣就「不會受傷」,但其實只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受傷,「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表現出「其實我本來就不想要」,就是常見的一種表現。

不要再裝了,這是你在意的事情的話,就 #好好表達,好好請他溝通告訴你。或者 #好好反省,對方為什麼不想告訴你。

文/ 許嬰寧 鐵人心理師
圖/pexels
#初和心理

24/08/2025

不同角色間的衝突,該怎麼找尋平衡呢…?

預約洽詢請加官方Line ID:true_heart
官方Line傳送門:https://lin.ee/FryR9wK
#角色衝突 #多重角色間的平衡 #初和心理諮商所

【人生而自卑,又不是壞事】阿德勒在他的【自卑與超越】一書當中,提到人都是生而自卑的。自卑感是合理而且正常的,自卑感讓我們可以有超過自我的動力, #適度的自卑感 可以刺激個體,讓人想要超越而改變,上進而改善,所以人類總是在和自己的自卑感奮鬥,...
21/08/2025

【人生而自卑,又不是壞事】

阿德勒在他的【自卑與超越】一書當中,提到人都是生而自卑的。

自卑感是合理而且正常的,自卑感讓我們可以有超過自我的動力, #適度的自卑感 可以刺激個體,讓人想要超越而改變,上進而改善,所以人類總是在和自己的自卑感奮鬥,為了戰勝這樣的感受,而不斷追求卓越。

但為什麼大多數的人,聽到【自卑】兩個字,都會有負面感受呢?

因為大部分的人對於自卑的詮釋,已經有了負面的認知。在很多人眼中,自卑被視為脆弱、無力、無能、不足,甚至是不健康的。

而當你已經把自卑看成這樣負面的意義時,當然就不會接受自己有自卑的一面。

如果以阿德勒的說法,人生而有自卑情結,而無法接受自己有自卑情結的話,就像是無法自我認同一樣,在心底深處是無法接受自己的,內心會有許多矛盾和對自己的不滿,這才是影響健康的原因。

#我們本來就生而不完美,這有什麼呢?

如果人都同意我們生來不完美,都需要經過學習、訓練、和吸收更多知識和經驗,才能夠變成更好的個體,更能融入社會,更能和他人相處,那為何不能接受我們都有【想要變得更好的動力】像是適度的自卑感呢?

⭐適度的自卑讓你有 #前進的動能
在人比人,氣死人的社會中,比較和競爭是無法避免的。適度的比較會讓人產生欽佩、羨慕的感覺,如果你看見他人身上有你所想要的特質,你就會有想要看齊的動力。如果那個動力足以讓你起而行,去改變現在的你,進而學習仿效,那麼原本的不足才得以改變。

⭐適度的自卑讓你 #學會欣賞異己
在幼兒階段,我們只有生存的本能,還不懂得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區別,更遑論理解他人的需求、欣賞別人的優點。但在社會化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透過了解自己已經能夠生存,而且能夠進步,進而開始欣賞其他人。「欣賞別人」是一種學習來的能力,會讓你的眼睛發亮、有求知慾、開發觀察能力,正向的欣賞他人也會帶來正向的人際關係。

⭐適度的自卑使你學會 #感恩幫助過你的人
我們的學習及進化是無法獨力完成的。即使大多數的學習旅程是孤獨,且必須仰賴自己的練習和投入,但不可否認,我們都需要經過前輩的教導,或者透過模仿研究而來。當人非常虛心地接受自己曾經受過他人的幫助,也承認自己透過學習而進步,也會發展出真誠的感恩心。感恩是一項重要的財富,人說越飽滿的稻穗會越低頭,也是這個道理。感恩的心讓你的進步不單只是成就,而會讓人看見你的良善。

⭐適度的自卑 #教你永遠莫忘初衷
如果你曾一步一腳印的努力過,你就會記得你自己原來的樣子。那種踏實又印象深刻的過程,是每個努力的人都熟知的「想當年」。而當你說起想當年,可見得你已經不是當年的樣子,你對現在的你一定有更高的評價,但卻又不曾忘記那個讓你想要突破的樣子。因為有當初和現在的比較,你會更加肯定自己的努力。

⭐適度的自卑教你 #接受自己, #進而接受他人
最重要的是,適度的自卑是內在深層的感受,一般人難以發現。尤其是你越想要壓抑某些面向,越像不曾認識自己一樣。反之,如果你接受了自己,你就會更能夠接受他人,接受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而只是他們不抗拒,他們都有機會轉變。如果你曾經面對過自己內心的掙扎和矛盾,你就會更理解你所愛的人可能也會矛盾,你會有更多的同理心,更有愛人的能力。

我們都是作為人才學會做人,做了兒女才開始學習為人兒女,為人父母才開始學習為人父母。

每件事情都在經驗中學習而成長。不需要為了起點而難過,更應該為了自己有這樣的決心毅力而開心;不需要為了別人更早成就而失落,更應該為了得以吸取別人的經驗而感激;不需要為了嘗試中的挫折而自責,更應該為了這些別人拿不走的經驗而替自己高興。

最該開心的不是我們多傑出,而是我們認識而且接納自己。

文/許嬰寧 鐵人心理師
圖/pixabay
#初和心理

【我不怕孤單,我怕結婚後更孤單】「怎麼還沒結婚?」「怎麼那麼挑?」「你不怕以後很孤單嗎?」對於不熟的長輩問起,只能笑笑帶過,而和要好的朋友,因為關係不錯,或許還能回答出真心話:「是還不錯,但年紀越大,就越不像年輕時那樣衝動。」「現在想到下雨...
18/08/2025

【我不怕孤單,我怕結婚後更孤單】

「怎麼還沒結婚?」
「怎麼那麼挑?」
「你不怕以後很孤單嗎?」
對於不熟的長輩問起,只能笑笑帶過,而和要好的朋友,因為關係不錯,或許還能回答出真心話:
「是還不錯,但年紀越大,就越不像年輕時那樣衝動。」
「現在想到下雨天要出門、要約會、要打扮就覺得麻煩。」
「買什麼東西、看什麼電影,自己決定就好,好像不想再被另一個人牽絆的感覺。」
「都到這個年紀了,也不想改變自己去討好對方了,想到要磨合就覺得有點懶。」
身邊的人介紹的都介紹了,替你著急的也著急過了。讓人忍不住想,問題是在我們自己嗎?


很多人這時後覺得,做自己這麼輕鬆自在,要我現在去花時間重新認識一個人,了解他的喜好和習慣,然後配合他的時間和作息,傾聽關懷他的情緒和需求,會值得嗎?
而且我又希望他提供我什麼呢?還有什麼我不能自己滿足的呢?真的有的話,會不會自己想辦法解決還比等著對方瞭解我、愛上我、願意替我解決還快許多?搞不好到頭來,自己的期待變高了,還得忍受一堆失望?

二十出頭,談起戀愛一股腦地投入進去後,好像什麼都可以為他做,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的瘋狂,突然也變得非常合理。而現在,三四十的我們卻變得這麼理性,想到這裡,突然被自己的想法嚇了一跳。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在愛情面前變得這麼斤斤計較,這麼保守,又這麼懶惰?

原來我們的彈性底線都變少了,對情緒的敏感度和承受張力也變小了,對生活的刺激和驚喜也看得比較平淡了,還有,對需要由另外一個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也變得比較內斂了。

現在有車,也坐得起計程車,卻不像以前可以瘋狂搭公車或騎機車去接送另一半;以前覺得另一半風雨中騎機車來接送的浪漫,比不上我自己早早搭上計程車回家更快活一點。
現在覺得 #實際的付出,不需要討價還價,對於彼此沒能做到的也不會太自責;以前卻常有各種衡量夠不夠愛對方的標準,一年到頭幾個節日,現在想起來都是年輕人會做的事。

現在可以和任何時期的朋友聯絡,對自己的社交圈子掌握自主,不需要和任何人一一從頭介紹所有的朋友;以前光是聽另一半細細訴說他的種種過去,就可以燒掉電話三天三夜。
現在嚐過了想吃的餐廳、去過了想去的國家,旅遊可以挑選自己想要的方式,想找朋友胡鬧就胡鬧,想回家安靜一晚也可以;以前反而沒有那麼多自己時間(me time)的需求,能夠綁在一起就綁在一起,誰知道明天會怎樣似的。

原來我們都到了「一個 #不求人,也 #請不要叫我求你」的年紀。

我們不僅漸漸變得不求人,也開始意識到我們在特定既有的關係上穩定被需求,例如陳年好友、家中父母、職場上、寵物,我們有特定功能和定位,讓我們感覺有意義、有價值、有成就感,也有熟悉的安全感。

這時候,要跨出認識新的對象,將他們的需求再加在上述既有的關係清單上,變得一項大工程。而自己也不再需要別人提供什麼的時候,就失去了改變自己、討人歡心的動力。當兩個三四十歲心態的人,都了解自己難以改變,對方也不可能改變,就容易只看得見彼此的差異、看不到走下去的可能性。

如果可以的話,或許有天遇到了讓我們可以做自己的人,我們都會回到二十出頭的那個樣子,這些都不是問題。
在愛裡,我們需要 #做自己,而太久沒踏進親密關係的你,當然更加渴望在愛裡可以做自己,不會變形。

文/ 許嬰寧 鐵人心理師
圖/pexels
#初和心理

17/08/2025

多變的青春期,也讓親子關係時好時壞
究竟可以怎麼和孩子溝通呢?

預約洽詢請加官方Line ID:true_heart
官方Line傳送門:https://lin.ee/FryR9wK
#親子關係 #親子衝突 #青春期 #初和心理諮商所

【孩子說不出來的,讓他畫出來】一位媽媽跟我談到,孩子在學校很退縮,大家一起活動的時候,孩子總是不想參與,無論老師怎樣鼓勵、要求都沒有用。媽媽很著急,很擔心孩子是否有學習障礙,或是社交障礙。 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都不一樣,對於環境刺激的接受度也...
14/08/2025

【孩子說不出來的,讓他畫出來】

一位媽媽跟我談到,孩子在學校很退縮,大家一起活動的時候,孩子總是不想參與,無論老師怎樣鼓勵、要求都沒有用。媽媽很著急,很擔心孩子是否有學習障礙,或是社交障礙。

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都不一樣,對於環境刺激的接受度也不一樣。有些孩子很快就可以融入團體,對於去上學、才藝班、安親班也不會抗拒,有些孩子聽到要去新的環境,就開始哭,央求媽媽可不可以不要離開。

孩子對於新鮮環境和團體活動的適應能力,決定了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甚至影響了他的EQ。

學校中老師一次要帶很多位小朋友,除了發現孩子的問題以外,很難個別提供孩子細微的引導。

孩子的 #畏縮和抗拒表現,可以 #看成孩子的情緒表達。

孩子可能在和其他同儕相處的時候,感覺非常地挫折。我鼓勵媽媽,多了解課堂老師進行活動的方式和內容,在家裡多做預習,並且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心理準備以外,也建議媽媽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困難,而並非聚焦於「不參與活動」這件事情上面。

除了媽媽要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融入團體外,媽媽和孩子的情緒都需要被同理和抒發。有時候媽媽因為著急、會不知不覺地表現出挫折的樣子,也會造成孩子的壓力。

爸媽挫折的時候會說出:「你怎麼不…」「其實很容易啊…」「你看其他小朋友都…」這樣的表達雖然合理,但卻對孩子的融入沒有幫助。

心理師會從孩子的情緒面觀察,同理邀請,讓他認識自己的情緒和卡住的點。

「你覺得很困難嗎?」「我陪你一起做好不好?」「你看,你可以做得到!」「每個人都可以畫自己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最棒的動物園,你也可以喔!」

孩子有時候遇到挫折時,不會表達。累積下來,就變成自動化反應放棄。

在親子會談或是課堂評估上,往往可以看見孩子因為挫折,就卡住了。他可能會放棄接下來所有的參與,因為缺乏自我調節的能力,所以無法快速有效的排解內在焦慮,回到團體當中。因此他只能呆坐在原地,心思越來越遠。

藝術創作的孩子很棒的情緒開發管道,因為藝術創作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成為自己心目中最棒的。

1.老師會 #引導孩子會對於自己的創造能力驚艷
每次的創作都不一樣,即使主題都是一樣的動物或星球,但是每次使用的媒材不同、顏色不同,在孩子的心目中每次都是不一樣。有時候爸媽想要幫忙,那麼每次畫出來的貓咪就會長得很像,因為在大人眼中的貓咪是比較定型的,所以當孩子畫出一隻狗,卻說他的貓咪時,父母難掩的困惑神奇,或是一直建議他修改或增加一些貓咪特質,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創造能力,甚至讓孩子感覺自卑和畏縮。老師會引導孩子看見每次成果的不同,去鼓勵孩子,讓他知道他充滿了創作力。孩子需要練習發覺自己與眾不同,獨一無二,而且不因自己的畫作誠品被批評改正,才能學會勇於嘗試,突破因為思緒困住而不願嘗試的模式。

2.老師還會 #引導孩子學習欣賞自己的表現。
孩子如果對自己的作品總是不滿意,有可能是因為長期被比較的關係。不只是父母的比較,孩子自己也會觀察其他孩子的作品。被比較是孩子成長過程必經的路,尤其是在國語數學自然這些必修的課程當中,清楚可以區辨寫功課的速度、作業的成績,讓孩子一旦受到挫折,就會全盤否定自己,否定老師,信心滑落。藝術創作當中,心理師引導孩子欣賞自己的作品,藉由邀請每位孩子細細分享他的作品內容,讓他盡量用言語表達,他畫出、沒畫出的東西,可以發現孩子的畫作背後其實有豐富的想像力,孩子可能會說出連大人都沒有想到的部分,然後津津有味地告訴你,加上老師的鼓勵和引導,讓孩子欣賞自己的表現,肯定他的表達,可以讓孩子建立自信心和接納自己。

3.老師會引導孩子在混齡當中,練習和其他同儕相處並接納
很多家中有兩個以上的孩子,孩子之間經常有競爭、吵架、或是搶奪的狀況,父母越是希望你們要相親相愛,凡事分享,孩子們越是不肯相讓,無論怎樣處罰都沒有用。這類的狀況在小學、安親班、或是才藝班當中,如果手足不在場,一開始還不至於太明顯,但當孩子們熟悉之後,進入自己慣用的同儕相處模式,就可能會出現這類競爭、剝奪、羨慕的表現。有些在家會摔東西、攻擊其他小孩的孩子,在團體生活當中也會略見一二。父母在家中難教,因為手心手背都是肉,加上反覆發生,早就和孩子之間產生關係緊張,大人自己也容易動怒。若老師能近距離觀察,拉開充滿情緒的孩子,同理他的情緒,不難發現有些孩子特別敏感,像是帶著對其他小朋友的敵意在生活。老師及心理師會同理孩子的情緒,而不是過度聚焦在孩子的摔東西行為表現上,因為行為是最後的表現成果,如果只是糾正行為,無法處理情緒,那麼孩子的問題行為就不會改善。

正值暑假,是孩子練習培養情緒管理能力的好時機。

孩子短暫和原本學校班級中的同儕分開,讓他原本累積的挫折和困難先放下。父母可以讓他透過嘗試新鮮活動,接受專業老師的引導和協助,把握孩子的黃金人際發展時期,給予他一個不被批評的創作空間,學習欣賞自己,欣賞他人。

孩子的 #情緒管理能力,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的人際發展,甚至影響孩子的成就。

父母在學期當中不得不對學業有所要求,但性格發展同樣重要, #別讓孩子累積太多不能說的挫折感,失去了做自己的勇氣!

文/許嬰寧 鐵人心理師
圖/Miss Cat
#初和心理

Address

大安區信義路四段155號
Taipei
106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21:00
Tuesday 10:00 - 20:00
Wednesday 10:00 - 20:00
Thursday 10:00 - 20:00
Friday 10:00 - 20:00
Saturday 09:00 - 17:00

Telephone

+886227013392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初和心理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初和心理: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