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洋身心診所/包子居家護理所

李政洋身心診所/包子居家護理所 提供門診、心理諮商服務
主治:失眠、憂鬱、焦慮、心理創傷、成癮 有一般健保門診,另有自費兒童、青少年、成人心理評估/諮詢/諮商

由精神科專科醫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組提供多種不同面向的心理健康服務。詳細醫師、心理師介紹可參考網站。

憂鬱症不是單一疾病,治療失敗可能是方法對個人無效憂鬱症由多種「條件」組成
16/10/2025

憂鬱症不是單一疾病,治療失敗可能是方法對個人無效

憂鬱症由多種「條件」組成

「正念與身體經驗取向治療的對話」內容聚焦創傷敏感正念 ( Trauma-sensitive mindfulness) 與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探討針對不同症狀表現(如解離、過度喚起),如何運用 somatic experie...
15/10/2025

「正念與身體經驗取向治療的對話」

內容聚焦創傷敏感正念 ( Trauma-sensitive mindfulness) 與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探討針對不同症狀表現(如解離、過度喚起),如何運用 somatic experience 進行差異化的介入。

淡淡的不安,淡淡的創傷
14/10/2025

淡淡的不安,淡淡的創傷

【淡淡的不安可能是創傷】
有時你並不知道那是什麼?
只是淡淡的不安。

今年重上EMDR訓練師Philip Manfield的Flash technique課程時,看到了這樣案例。

一位婦女沒有在害怕。
只是淡淡不安,胸口常緊了一下。

隨著治療的進展,
發現自從幾年前先生過世後,
這現象就常出現。

不論是治療師或案主,
都常忽略這種淡淡不安的現象。

▋這是身體在幫我們承載記憶的反應

創傷
不總是劇烈的。
不總像Flashback閃回那樣強烈。

有時,
與我們的身體連動
安靜又細微。

常常淡淡的悲傷、淡淡的不安,
或當外界一通來電鈴聲、一個旁人表情,身體就出現不適。

▋讓我們不舒服,卻又說不出原因
只因為身體記得一切。

胸口的悶,是曾經的防衛。

胃的收縮,是沒說出口的恐懼。

呼吸變淺,是對未知的警戒。

▋創傷讓我們的迷走神經系統變得警覺

它在幫助我們,
也在消耗我們。

即使平靜,也仍在戒備。
這種淡淡的不安,不是想太多。

是大腦在說:「要小心。」
身體在說:「事情還沒結束。」

療癒,從自我察覺開始。
當你能注意那股不安,
而不急著驅趕。

▋正念的覺察它、感受它,軟化不安

慢一點,
感覺在呼吸,
感覺胸口起伏。
感覺這股不安。

同時讓我們告訴身體、告訴大腦
事情已經結束了,穩定時間感。

透過時間定向,
讓安全感慢慢長回來。

創傷不會永遠控制我們。
藉由時間定向與正念覺察,

讓那份淡淡的不安
被看見、被穩定,
不安會逐漸軟化成提醒。

越來越淡~

安全基地實習諮商心理師 杜秀娟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告訴我們,嬰幼兒必須依賴身邊重要的人才能活下去。依附行為不只影響小孩子和母親或與重要照顧者互動的關係,終其一生影響...
10/10/2025

安全基地
實習諮商心理師 杜秀娟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告訴我們,嬰幼兒必須依賴身邊重要的人才能活下去。依附行為不只影響小孩子和母親或與重要照顧者互動的關係,終其一生影響著我們與自己的關係以及人際關係。

在生命初期,我們的依附模式可能是安全的;迴避的(avoidant);焦慮/矛盾的(anxious);紊亂的(disoriented)。把這個概念運用到成人身上,成為大人的我們可能會三種模式:迴避依附(fearful attachment);否決(dismissing)依附;焦慮(preoccupied)依附。

逃避依附:因為傷口還沒有完全療癒,我們不相信他人,對自己和對他人的看法都是負面,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也難以信任他人。雖然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但為了避免預期中的傷害,選擇逃避關係來保護自己。

否決依附:因為害怕再度受傷,我們的世界裡面沒有他者。有時為了保護自己,逃避和人建立親密關係,傾向於保持界線與獨立。雖然避免了再度受傷,成為獨行俠,甚至不需要朋友,囊中卻是滿滿的孤獨。

焦慮依附:認為他人值得信任,對他人有正向期待,但對自己有負向看法,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因為受傷讓我們失去信心,希望他人純然地接納,雖然尋求外在的安全來源,卻不能長久,因為健康的依附,必須站在相對平等的主體位置。

大衛.莫瑞斯(David J. Morris)說,創傷「摧毀了我們與他人和平共處的能力。」「每一位倖存者首先要做的,只是去承認創傷的存在,去接受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可以擊垮我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開始從後來的一切事物中找出意義。」

我們都需要他者才能存活,但在經歷創傷性的破碎之後,我們的依附能力受到考驗,我們可能不再相信任何人,不再相信世界是安全的,但我們要努力把自己當作自己的好朋友,即使是唯一的朋友。我們可以讓「自我」(self)成為我們的安全基地。內在家庭系統(Inner Family System)提到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自我,這個自我有八個特質(又稱8Cs):平靜(Calmness)、慈悲心(Compassion)、好奇心(Curiosity)、勇氣(Courage)、連結(Connectedness)、自信(Confidence)、創造力(Creativity),與清晰(Clarity)。

所以我們可以成為自己的照顧者,安慰破碎的自己;我們可以成為自己的父母,擁抱心中哭泣的小孩。我們也可以走進大自然,讓大自然的寬廣、雄偉與偉大,來呼應生命中卑微的經驗。大自然可以涵容苦難,乘載悲劇。哪一道瀑布的底下,沒有深廣的池水?哪一道湍急的河流,不是奔向一望無際的大海?

假使過去負面經驗讓你變得逃避或焦慮,也不要批評、否定、拒絕自己。對自己說,沒關係,先依附自己,成為自己的好朋友;不管發生什麼,永遠支持自己;相信自己,讓自己成為生命的安全基地。然後假使你願意,試試看走進諮商室,讓諮商師成為一個同理、支持你的夥伴,修復自己人際關係的依附模式。逐漸地,生命會走向完滿、整合,你將能看到生命更大的圖像。

完整資訊請見網站

創傷療癒的感官路徑整合的感覺:腦幹往大腦皮質的神經暢通,同時能連結到心臟。經驗:「感覺讓我感到活著和好奇」、「感覺是安全的」失去整合的感覺:腦幹到大腦皮質的路徑中斷,直衝心臟,引發威脅與恐懼。經驗:「感覺讓我感到害怕,我需要保護自己」、「感...
02/10/2025

創傷療癒的感官路徑

整合的感覺:腦幹往大腦皮質的神經暢通,同時能連結到心臟。

經驗:「感覺讓我感到活著和好奇」、「感覺是安全的」

失去整合的感覺:腦幹到大腦皮質的路徑中斷,直衝心臟,引發威脅與恐懼。

經驗:「感覺讓我感到害怕,我需要保護自己」、「感覺是有威脅的」

摘自:
Sensory pathways to healing from trauma

你說的「厭世」,可能是「現代型憂鬱症」:不是無病呻吟,只是還沒有被看見這個詞彙最初源於日本,用來描述當代社會中,年輕族群常見的心理困境。但它不只是一個通俗的標籤,在精神醫學中,它其實對應著一個具體的診斷名稱:「重度憂鬱症伴隨非典型特徵」。
01/10/2025

你說的「厭世」,可能是「現代型憂鬱症」:不是無病呻吟,只是還沒有被看見

這個詞彙最初源於日本,用來描述當代社會中,年輕族群常見的心理困境。但它不只是一個通俗的標籤,在精神醫學中,它其實對應著一個具體的診斷名稱:「重度憂鬱症伴隨非典型特徵」。

114年10月門診★週三晚診不開診 ★10/05(日)-10/06(一) 中秋節 ★10/10(五)-10/12(日) 雙十節 ★10/24(五)-10/26(日)光復節 吳盈慧醫師看診時間: 10/17(五)午診
30/09/2025

114年10月門診

★週三晚診不開診
★10/05(日)-10/06(一) 中秋節
★10/10(五)-10/12(日) 雙十節
★10/24(五)-10/26(日)光復節

吳盈慧醫師看診時間: 10/17(五)午診

德國研究,中樞性性早熟兒童精神疾病風險:+48%。憂鬱症:+73%焦慮症:+45%ADHD:+53%反抗對立:+76%結論:要認識小兒成長科的朋友。參考資料: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and Psychiatr...
23/09/2025

德國研究,中樞性性早熟兒童

精神疾病風險:+48%。

憂鬱症:+73%

焦慮症:+45%

ADHD:+53%

反抗對立:+76%

結論:要認識小兒成長科的朋友。

參考資料: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好朋友辦的活動~可以帶走「多肉盆栽」喔!「關於你的那些事」分享療癒場本週日9/21,13:30-16:30 我們會以拼貼、黏土等媒材引導大家,回憶起與這位親友的點點滴滴,並表達對他的想念。此外,也會準備一些道具(乾燥花、布巾、蠟燭及燈串)讓...
19/09/2025

好朋友辦的活動~可以帶走「多肉盆栽」喔!

「關於你的那些事」分享療癒場

本週日9/21,13:30-16:30
我們會以拼貼、黏土等媒材引導大家,回憶起與這位親友的點點滴滴,並表達對他的想念。此外,也會準備一些道具(乾燥花、布巾、蠟燭及燈串)讓每個人佈置紀念他的空間,彼此分享與見證。

|好好照顧自己系列・安頓身心工作坊|

親友離開後,開始覺得自己有些不對勁,有時是莫名的睡不著,有時是淚流不止,有時感覺心空蕩蕩的,搞不太清楚自己怎麼了?也不太確定如何應對才好🙈。

然而,生活的挑戰也持續的來,上班、生活、照顧家人等,下班後想好好放鬆下來,躺平後,卻又身體痠痛起來,真的好累💤。

其實身心調節是有一套方法的‼️我們邀請到華人創傷知情推廣團隊的「蔡素玲心理師」為我們解謎,陪伴大家整理、練習身心調適的小撇步,讓身體有新的記憶,透過每一次的調節練習,轉換心情、放鬆身體。

這一次,不用出門,是以線上的方式邀請大家參與,若過程想要暫離、休息、開鏡頭,完全都是可以的,請你用舒適的方式與我們在一起 💛。

【講師介紹】
蔡素玲諮商心理師(30年諮商輔導經歷、花蓮輔導主任退休、禾洋諮商所所長、開設具創傷知情的smart room,提供大眾身心療癒及成長)

【課程時間】
9/29(一) 19:00-22:00 (後15分鐘以QA為主,可視個人狀況提早下線)

【地點】
大家的窩、zoom線上

【活動對象】
經歷身邊的人(如親友、同學、師長、案主等)因爲自殺事件離世,覺得自己受到影響的夥伴

【費用】
免費

【主辦者】
台大心理系四年級 李晴(Soul LAB 大利她計畫成員)
曾任國小輔導老師 孟慈(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畢業)
-經歷親友自殺後,持續學習與悲傷相處,將帶著開放的心,陪伴與支持大家!-

✡︎ 本次工作坊並非心理治療,如有需求,請以專業諮商服務管道為主
#自殺者遺族 #免費 #療癒 #線上課 #創傷知情 #身心調節

🌟報名連結見留言處!或+1私訊您~

 #初談的篩檢階段不要詢問創傷細節也提醒來的診友,不用急著說細節
19/09/2025

#初談的篩檢階段不要詢問創傷細節

也提醒來的診友,不用急著說細節

以下是《柳葉刀》(Lancet)對於「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回顧文獻的整理

#有研究認為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complex PTSD)和邊緣型人格障礙症是相似的疾病。兩者的相似與差異為何?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在 ICD-11 中被列為「與壓力特別相關的疾病」,而在上一版 ICD-10 中,與之相似的診斷是「災難經驗後的持續性人格改變」(enduring personality change after catastrophic experience)。有研究認為,邊緣型人格障礙其本質上可能也是一種由創傷引發的疾病,由此可見兩者的關聯。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C-PTSD)與邊緣型人格障礙症(BPD),在三個核心症狀上有重疊,也存在差異:

1. 情緒調節困難:C-PTSD與BPD一樣,有情緒調節困難;BPD衝動行為、自我傷害更常見,且為診斷標準之一
2. 自我認同問題:C-PTSD持續的負面自我價值觀;BPD自我認同不穩定(如:時而覺得自己很棒,時而又否定自己)
3. 人際關係困難:C-PTSD傾向疏離與迴避親密關係;BPD特別是在情緒強烈時更易退縮 人際關係劇烈起伏,表現為強烈依附與衝突交錯的互動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兩者有何相同與相異的症狀?
兩者共有三大核心症狀:
1. 創傷經驗重現(re-experiencing in the present)
2. 逃避行為(avoidance)
3. 對威脅持續過度警覺(sense of current threat)
但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還包含三項與邊緣型人格相似的症狀:情緒調節困難、自我認同問題、人際關係困難。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的評估有哪些重點?
初次會談的篩檢階段不需要詢問創傷細節,而是著重在創傷所帶來的影響,包括:
• 心理層面:解離、自殺風險、藥物濫用
• 生理層面:心血管與代謝問題,特別是糖尿病風險較高
• 社會層面:家暴、無家可歸等處境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患者的症狀也是邊緣型人格診斷準則中的類精神病症狀(quasi-psychotic symptoms)是什麼?
這類症狀通常是「自我異質的聽覺或視覺錯覺」(ego-dystonic auditory or visual illusions),跟思覺失調症狀有點像,例如個案會看到或聽到一些不存在的東西(auditory or visual illusions),但他們自己其實知道這些感覺不是真的、有點怪怪的,不像是「自己會有的經驗」,而且這些經驗會讓他們感到困擾,這就是所謂的「自我異質的錯覺(ego-dystonic illusions)」。
「類精神病症狀」的嚴重程度會因人而異,有些可能只是偶爾一閃而過,有些則可能影響到情緒或人際互動。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項丹麥的研究中,大約有三成的難民 PTSD 個案也出現了精神病樣的症狀。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的治療原則有哪些?
多面向的治療方法效果最好,這類方法除了針對創傷經驗本身,還包含情緒調節、壓力容忍技巧、以及改善人際關係的策略,和對邊緣型人格的辯證式行為治療相似。
藥物治療缺乏實證支持

📖 論文原文: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Lancet. 2022 Jul 2;400(10345):60-72.

「蒸發」軌跡與身心醫學關聯有一群人有計畫地從生活中消失,切斷與家人、朋友及職場的所有聯繫,彷彿人間蒸發。這就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現象——「蒸發族」(Jōhatsu)。
18/09/2025

「蒸發」軌跡與身心醫學關聯

有一群人有計畫地從生活中消失,切斷與家人、朋友及職場的所有聯繫,彷彿人間蒸發。這就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現象——「蒸發族」(Jōhatsu)。

Address

松山區三民路84號
Taipei
105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21:00
Tuesday 14:00 - 21:00
Wednesday 09:00 - 21:00
Thursday 18:00 - 21:00
Friday 14:00 - 21:00
Saturday 09:00 - 17:00

Telephone

+886227620086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李政洋身心診所/包子居家護理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李政洋身心診所/包子居家護理所: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