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5/2025
#端午佳節倍思親
🧡 真正的文化,不是排斥不幸,而是包容悲傷。
「喪家不能包粽子,會帶衰」
「中秋不能買月餅,是對祖先不敬」
「過年做年糕會把厄運疊起來」
這些話,不是文化,是詛咒;
不是安慰,是二次傷害。
你知道一個剛失去親人的人,光是走進廚房就要鼓起多大的勇氣嗎?
你知道她拿起粽葉那一刻,是想到「往年這時,是阿嬤教我綁粽子」嗎?
你知道他為什麼沒心情過年,是因為飯桌上永遠少了一雙筷子。
不是「不能做」這些節慶食物,
是做不下去,是心還沒痊癒。
這是悲傷的體現,這是情緒的真實。
怎麼會有人硬要把這樣的真實,說成什麼「觸霉頭」、「帶衰運」?
「不製作年節食物」,不是因為怕觸霉頭,
而是出於對逝者的思念,和對悲傷情緒的尊重。
傳統上,像粽子、年糕、月餅這些節慶食物,都是用來分送給親朋好友,傳遞祝福的。
喪家在守喪期間,除了沒心情過節,
也常會自問——如果自己做了還分給別人,
會不會讓人覺得「帶衰」?這是一種自謙,也是一種情感上的保護。
五千年傳承的文化,我們的民族是最人情義禮的民族,也因此我們常看到:
親戚、朋友、乃至左鄰右舍,會將自己做的粽子、年糕或月餅分食給喪家,
那不是「犯忌」,那是安慰。
是一種「你沒有被忘記」的提醒,
更是一份精神上的支持與溫暖。
這樣的舉動,正正是節日原本該有的意義:
陪伴、思念、還有那份說不出口的疼惜。
那些口口聲聲「提醒大家避諱」的人,
你們只是在販賣恐懼、包裝焦慮,是個跳梁小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為一位內政部認證合格的禮儀師,我只想溫柔地告訴你:
如果你正在服喪,不用強迫自己過節;
但如果哪天你想包粽子了、想買月餅了,也請你不要有罪惡感。
你沒有錯。
#思念,就是最溫柔的禮數。
#詠愛園擁愛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