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淳予醫師。腦神經科學博士

鄭淳予醫師。腦神經科學博士 鄭淳予,台灣神經科臨床醫師、腦科學博士。專注於神經科學和相關疾病治療,特別是:頭痛、神經痛、疱疹神經痛、失眠、顏面神經失調、腦霧、失智、中風、巴金森氏症。每一天be better是我的心願。我想為妳你的身心健康創造好轉的可能性。

★門診地點: 台北市北投區石牌路一段56號
★歡迎來電洽詢及約診 02-2826-4248 (請找汪護理長)
★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一對一私訊諮詢
https://line.me/R/ti/p/%40ycf5744p​
line@帳號:(要打@喔)​

【 #頭痛前兆是緩痛黃金期】打哈欠也是警訊!反胃、畏光、肩頸痠痛、想吃甜食、腦霧,出現這些「 #前兆」,頭痛可能即將發作!這也是治療黃金期!​偏頭痛不是從「痛」才開始!身體早就發出警報,你收到了嗎?​我常跟病人笑說:「你已經痛到變半仙了!」...
15/09/2025

【 #頭痛前兆是緩痛黃金期】打哈欠也是警訊!反胃、畏光、肩頸痠痛、想吃甜食、腦霧,出現這些「 #前兆」,頭痛可能即將發作!這也是治療黃金期!

偏頭痛不是從「痛」才開始!身體早就發出警報,你收到了嗎?

我常跟病人笑說:「你已經痛到變半仙了!」

很多病人會說:我時常感覺身體怪怪不舒服,

然後就知道「今天會頭痛大發作!」

沒錯,這就是偏頭痛常有的「 #非疼痛的前兆期」,別忽略看似無關的訊號,

抓緊機會好好休息和治療, #能降低頭痛大發作機會!


▋ #認識偏頭痛的前兆期

你以為偏頭痛是從「痛」那一刻才開始嗎?其實不然。

• 頭痛的「 #前兆期」或稱「 #前驅期」(Prodrome/Premonitory Phase):在頭痛發作「 #前」數小時到48小時,先出現的一系列「 #非疼痛」身心變化。

• 根據2025年2月發表在《Neurology Clinical Practice》PRODROME試驗的結果:在能辨識前兆的族群中,前兆症狀發生後,有高達81.5%的機會、在接下來1到6小時內,頭痛就會來報到,這就是名副其實的「頭痛警報」!

• 在頭痛引爆之前,大腦深處的「 #下視丘」已經開始異常活躍,這個區域掌管睡眠、食慾、情緒和能量,一旦被啟動,便會引發一系列看似與頭痛無關的「怪感覺」,成為頭痛來臨前的獨特訊號。


▋ #7大前兆頭痛警報

以下幾個最常見,多數在頭痛「 #1至6小時前」出現,你中了幾個?

我根據2025年9月發表在《Headache》及相關PRODROME試驗研究,統整最常見的7大前兆症狀如下:

① #噁心反胃和腸胃不適:研究發現85%的受訪者曾在頭痛前,感到噁心想吐或腸胃不適。

② #異常疲倦或狂打呵欠:感覺像被瞬間抽光所有電力,身體沉重,呵欠連連。

③ #對光或聲音超敏感:手機、螢幕、室內燈光變刺眼;平常說話的音量都變得吵雜難耐。

④ #肩頸僵硬或痠痛:很多人以為是姿勢不良,但它其實就是頭痛將要發作的警訊! ​ ​

⑤ #頭暈或頭重腳輕:感到頭暈目眩或站立不穩、平衡變差。

⑥ #腦霧:注意力不集中,感覺思緒變得遲緩,工作效率直直落 。

⑦ #情緒起伏或想大吃:突然變得暴躁易怒、莫名低落,或特別想吃甜食。


▋ #把握治療黃金期

辨識出前兆,不僅是為了預測頭痛,更是為了抓住「治療的黃金時機」!

→ 在症狀出現時就好好休息或用藥, #效果比等到痛起來才處理更好。

研究證實,在「前兆期」就治療,可以:

▶︎ #成功攔截後續頭痛發作:2023年發表於《The Lancet》的研究顯示,在前兆期用藥,近半數的參與者成功避免了中度至重度的頭痛發作。

→ 更有24%的病人在接下來的24小時內沒有任何頭痛。

▶︎ #直接緩解前兆症狀本身:2025年5月發表在《Nature Medicine》的研究顯示,使用新一代的急性藥物(Ubrogepant,一種口服CGRP受體拮抗劑),部分病人服藥1小時後,「腦霧」改善;2小時後「畏光」消失;3小時後「疲勞」和「頸部僵硬」得到緩解 。 ​

▶︎ #降低失能風險:前兆期用藥的病人,更有可能在接下來的一天內維持正常的日常功能,無需因頭痛而臥床休息或中斷工作。




❶ #建立自己的前兆清單:記錄每次發作前的異常徵象(例如:打哈欠變多、對光聲更敏感、肩頸緊痠、腸胃不適、思考變慢、想吃甜等),並加註症狀出現到頭痛開始的時間差,持續記錄數週至數月,就能找出自己最具預測力的警訊。

❷ #辨識前兆開始行動:一旦出現熟悉的前兆,就記得開始避開強光、降噪,必要時可以配戴墨鏡、眼罩或耳塞來輔助;補充水分;感到疲倦時短暫閉目休息、減少身心負荷;出現煩躁時做些放鬆伸展。儘量減少外在刺激,降低觸發頭痛的誘因。

❸ #擬定前兆期治療計畫:若頭痛或這些前兆不舒服總是讓你困擾,可以與頭痛醫生討論,一旦出現你的前兆,是否用藥、用什麼藥、劑量為何?每個人疼痛特性與自身的狀況不同,我們會和你一起找出最適合的「 #頭痛配方」。


▋ #更有效主動地緩解疼痛

前兆期為我們舒緩頭痛提供了黃金窗口,

在這段時間好好休息和治療,

不僅能攔截頭痛,更能維持我們當下的生活與工作功能,

開始觀察和辨識自己的前兆症狀,

主動擺脫疼痛帶來的困擾!











© CC BY-NC-ND 4.0

週末了,來分享一下九月書單🧡 最近在讀的書,很有意思。⁡《我與城市》吉本芭娜娜的散文集就不用解釋了,不是什麼結構工整的大文章,但根本就像跟高中同學大聊天一樣療癒,她的碎念和心裡的OS,太有趣了!看著看著,心情不可能不好起來吧!⁡《製造診斷的...
12/09/2025

週末了,來分享一下九月書單🧡 最近在讀的書,很有意思。

《我與城市》吉本芭娜娜的散文集就不用解釋了,不是什麼結構工整的大文章,但根本就像跟高中同學大聊天一樣療癒,她的碎念和心裡的OS,太有趣了!看著看著,心情不可能不好起來吧!

《製造診斷的時代》在探討醫療裡「診斷」的意義與限制,提醒我們:命名不等於解答。

這也是每次病人問我的時候,我都不喜歡簡單給一個「診斷」,我會說:

如果是診斷,我會說是___,但其實,我更希望你能理解,真正能幫助你改善的,是明白你有這些問題,像:___,所以綜合交織起來,讓身心開始產生了這些症狀。

例句:

如果要下一個診斷的話,我會說你是「偏頭痛」,但我更希望你知道,這可能是因為你:1. 每天睡眠明顯不足、2. 看電腦的時間長、姿勢不良,肩頸硬邦邦、3. 沒有好好照顧自己讓身心休息、長期緊繃跟焦慮……,所以綜合起來,開始產生了疼痛、發炎。

因為,知道「診斷名稱」不一定會好起來,但知道原因和可能可以著手調整的方向,我們會慢慢好起來🧡🙏

【 #六種代糖與大腦加速老化相關】最新研究:大量攝取這六種「代糖」的人,「認知退化」加速 62%!相當於大腦老化了 1.6 年!​今年6月份時我曾提醒大家,代糖「赤藻糖醇」和「 #中風及心臟病」風險有關,​最新研究再顯示,代糖對「 #大腦」...
08/09/2025

【 #六種代糖與大腦加速老化相關】最新研究:大量攝取這六種「代糖」的人,「認知退化」加速 62%!相當於大腦老化了 1.6 年!

今年6月份時我曾提醒大家,代糖「赤藻糖醇」和「 #中風及心臟病」風險有關,

最新研究再顯示,代糖對「 #大腦」可能有潛在負面影響:

⚠️ 六種常見甜味劑與「 #記憶認知能力」加速衰退密切相關!


▋ #甜味劑與大腦退化的關聯

巴西聖保羅大學團隊於2025年9月發表在神經醫學期刊《Neurology》,追蹤約1.2萬名成人、長達8年的大型研究,結果發現:

➊ ​ #六種代糖均與認知衰退有關,包含:

• 阿斯巴甜(Aspartame)
• 糖精(Saccharin)、
• 醋磺內酯鉀(Acesulfame-K、又稱安賽蜜)
• 赤藻糖醇(Erythritol)
• 山梨糖醇(Sorbitol)
• 木糖醇(Xylitol)

→ 這六種「低/無熱量甜味劑」,皆與認知功能(包含 #記憶力、 #語言流暢度等)加速退化有關。

➋ #大腦加速老化:與攝取量最低的人相比,代糖攝取最多的人認知退化加速 62%,研究人員量化這個差距,相當於大腦的認知功能老化了 1.6 年。

➌ #中年是關鍵預防期:這種關聯在60歲以下的族群最明顯,暗示中年的飲食選擇,可能在失智症狀出現的數十年前,就已經對大腦產生了深遠影響。

➍ #糖尿病族群風險更高:在糖尿病病人中,記憶與整體認知的退化關聯更強,這樣的發現令人擔心,經常食用代糖來「控糖」的病人,反而可能加速大腦老化。


▋ #七大類可能含相關代糖的食品

「低/無熱量甜味劑」被廣泛應用於體重管理、健身、糖尿病控制及生酮的產品中,尤其常見於標榜「零卡、低卡、減醣、低碳水」的食品:

① #無糖和低卡飲料:部分無糖氣泡飲、運動飲料、零卡汽水、即飲茶、能量飲。

② #低卡乳品與植物奶類:部分低卡調味乳、優酪乳、優格、乳酸菌飲品;豆漿、燕麥奶、杏仁奶等。

③ #生酮和低碳烘焙品:部分生酮麵包、低碳吐司、無麵粉蛋糕、餅乾、鬆餅。

④ #健身蛋白補充品和穀類早餐:部分乳清蛋白粉、高蛋白能量棒、代餐奶昔;低卡穀物早餐、穀片棒。

⑤ #無糖零食與冰品:部分無糖口香糖、薄荷錠、巧克力、無糖牛軋糖、零卡果凍、生酮或低卡冰淇淋。

⑥ #家用代糖產品:包裝成顆粒或粉末狀的桌上型代糖。

⑦ #醬料與調味品:部分無糖番茄醬、烤肉醬、零卡沙拉醬、甜味抹醬或糖漿。

📌 重要提醒:此列表食品只是「潛在」來源,不代表該類別所有商品皆含代糖喔!選購時,還是要詳閱成分標示為依據。


▋代糖為什麼可能會傷腦?

🧠 科學家推測的可能原因與機轉,包含:

▶︎ #神經毒性與神經發炎:阿斯巴甜代謝可能產生神經毒性化合物,引發神經性發炎。

▶︎ #血管健康影響:赤藻糖醇與血栓風險提高、血管內皮功能受損有關,可能影響腦部血流。

▶︎ #腸道菌群失衡:甜味劑可能改變腸道菌群,影響大腦護城河「血腦屏障」完整性。

▶︎ #神經突觸功能受損:某些代糖與記憶中樞「海馬迴」突觸素(Synaptophysin)減少有關,可能影響記憶形成。


▋ #立即可以開始做的三件事 ✅

❶ #打開食物櫃和冰箱檢查成分表:拿出家中現有的零食、飲料、醬料,仔細閱讀背後的成分表,留心上面提到的六種代糖中、英文字樣,若有則以後儘量不要再買。

→ 重點:「無糖」、「零卡」≠「無甜味劑」

❷ :優先選擇「天然糖源」,像黑糖、蜂蜜、果醬,記得「點綴提味就好」的原則。

→ #替代方案:無調味的堅果、原味優格、新鮮水果等,營養又好吃。

→ #多吃天然原型食物:色彩豐富的蔬果、全穀物(糙米、燕麥、藜麥)、優質蛋白(魚、雞肉、豆類)以及健康脂肪(橄欖油、堅果、酪梨)。

❸ #執行漸進式味蕾減甜訓練:嘗試每週逐步降低飲食中的甜度。可以從「少糖」開始,慢慢過渡到只喝白開水、加入檸檬片的氣泡水,或無糖的沖泡茶、咖啡。

→ 有意識減少對甜味的依賴,訓練味覺慢慢習慣吃得「沒那麼甜」。


▋ #小心甜蜜的大腦陷阱

雖然代糖幫助我們減少熱量攝取,

但犧牲的可能是珍貴的認知功能,

「無糖」≠ 安全、「零卡」≠ 零風險,

記得提醒自己、家人和孩子:

💡少喝一罐零卡汽水,就是守護大腦健康!



*小提醒:此研究屬於「前瞻性世代研究」,是流行病學中有力的研究設計,然而,本質上是觀察性研究,只能顯示攝取代糖與認知衰退之間存在明確關聯,因果關係有待更多研究探查與證實。












© CC BY-NC-ND 4.0

算一算我已經邁入臨床工作第18年了!聽起來好誇張😂 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時間過得飛快…六年一下又過去了,今天換上更新的執業執照,突然湧上許多回憶,老實說,這份工作真的十分高壓,情緒勞動的耗損也是外人難以想像,不是沒有心生疲倦的時候。(小...
03/09/2025

算一算我已經邁入臨床工作第18年了!

聽起來好誇張😂 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時間過得飛快…

六年一下又過去了,今天換上更新的執業執照,突然湧上許多回憶,老實說,這份工作真的十分高壓,情緒勞動的耗損也是外人難以想像,不是沒有心生疲倦的時候。

(小插曲:我從小有一個願望就是當計程車司機,開著車載著客人到處跑,現在仍然很享受開車遊車河兜風的時光,幾度真的萌生斜桿轉行Uber的念頭😆)

但,每當我平靜下來感受我的生活,總是非常非常感謝宇宙帶著我走到這裡,讓我能擁有這份特權,聽病人的故事,陪伴他們走過生命的高高低低,何其幸運。(咦,這好像也算是另類計程車司機小圓夢~😂😂

願我與一切,無論遠近、大小、強弱、有情無情,皆能快樂平安、健康自在🙏🧡

(btw有一天坐到我的uber也不要太驚訝唷!😉😉😂😂

【 #頭痛也有月亮週期】 最新研究發現:在月亮隱沒的「 #新月」之前1-2天(近農曆月底),偏頭痛發作風險高出34%!​這不是腦玄學,是權威期刊認證的腦科學!​偏頭痛總是說來就來,讓你措手不及?​🌕科學家發現:「月亮週期」可能是預測的時間線...
01/09/2025

【 #頭痛也有月亮週期】 最新研究發現:在月亮隱沒的「 #新月」之前1-2天(近農曆月底),偏頭痛發作風險高出34%!

這不是腦玄學,是權威期刊認證的腦科學!

偏頭痛總是說來就來,讓你措手不及?

🌕科學家發現:「月亮週期」可能是預測的時間線索!

#你的頭痛跟月亮週期相關嗎?

忍痛和狂吃止痛藥的時代已經過去,

我整理了「 #五大頭痛日常預防策略」,

一起邁向無痛生活!


▋偏頭痛與月亮週期息息相關

2025年8月28日發表在《Headache》期刊,美國賓州大學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

➤ #新月前頭痛風險增三成:偏頭痛的發作高峰期,集中在「新月」來臨前的 1 至 2 天。

→ 這段時間,相當於「 #農曆月底」,從地球上幾乎看不見月亮,偏頭痛的發作可能性也隨之升高,其發作勝算比起「滿月」時顯著高出34%,是後者的1.34倍。

➤ #頭痛風險隨月相波動:偏頭痛發作的風險隨「月相變化」,呈現如潮汐般週期性的高低起伏。

🌑🌒🌓🌔🌕🌖🌗🌘

→ 🌕 風險低谷:在「滿月」(農曆十五、十六)前後,頭痛風險降至最低。
→ 🌗 風險攀升:隨著月光由盈轉虧,頭痛風險逐步升高。
→ 🌑 風險頂峰:最終在「新月」之前1-2天(近農曆月底)達到最高點。


▋月亮如何遙控我們的大腦

雖然目前尚無定論,但科學家提出了三個假設性的推論:

❶ ​ #褪黑激素的調控:褪黑激素(Melatonin)是調節睡眠的「黑暗荷爾蒙」,同時也有「 #減緩疼痛」的作用,月球引力、月光強弱或氣壓的波動,可能透過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進而調節大腦對頭痛的敏感度。

❷ #人體內建的月亮節律時鐘:除了我們熟知的「日夜節律」(約24小時),科學家推測,人體可能也內建了一個「月亮週期生理節律」(約29.5天)。

→ 這種「月亮節律」在海洋生物中非常普遍,例如珊瑚和魚類的繁殖週期就與月亮同步。偏頭痛的週期性發作,可能也受到這種潛藏節律影響。

❸ #偏頭痛基因因素:CSNK1D 基因,不僅與「生理時鐘調控」有關,也與某些「 #家族性偏頭痛」的遺傳相關。在某些海洋生物中,CSNK1D 基因也參與調節對潮汐或月相的反應。

→ 因此科學家推測,若人體存在此基因特定變異,可能使部分人對月亮週期的影響更敏感。


▋如何應用「新月」預防頭痛

對熟悉「農曆」的我們來說,可以更直觀地理解:

→ #頭痛的發作高峰期:約落在「農曆月底」、接近「下個月初一」的那幾天。

→ #2025下半年新月,國曆日期:8/23、9/22、10/21、11/20、12/20

▸ #觀察紀錄:不妨將上述新月日期標記在行事曆上,對照自己的頭痛日記,觀察兩者之間的關聯性。

▸ #提前預防:若發現高度相關,建議在新月來臨前的 2–3 天,就開始加強頭痛預防的生活及飲食管理。

具體方法我詳細整理在下文!


▋ #五大頭痛日常預防策略

接近新月和生理期前,更要記得以下五件事:

① #建立自己的頭痛日記:把「 #新月日子」先標註起來,每次頭痛在日曆上做記號,2-3 個月後回看是否在新月前更密集。若是女生也可以把「 #生理經期」標上,通常頭痛風險也會增加。

→ #找出疊加誘因:進一步對照生活,是否晚睡、飲酒、攝取過多咖啡因、接觸強光或面臨高壓工作,找出會讓情況雪上加霜的「疊加誘因」。

② #充足睡眠規律作息:「睡眠不足」很容易觸發頭痛,每天在同一時間睡覺和起床,週末也要保持。規律的作息有助於鞏固日夜節律,為減痛提供穩定基礎 。

→ 接近新月和生理期前,更要睡飽睡滿!

③ #避免頭痛飲食地雷:「血糖波動」與「脫水」都會增加頭痛風險。定時定量用餐,避免隔餐不吃或突然暴食。全天候補充水分,避免含糖飲料 。

→ #識別個人地雷:酒精、起司、巧克力、柑橘類水果、味精、加工肉品(如香腸、培根)等,都可能在部分人身上誘發頭痛。 ​ ​

④ #有效管理壓力:「壓力」是偏頭痛最常見的誘因之一,規律的有氧運動、正念呼吸或瑜珈都能預防頭痛。接近新月和生理期前,記得簡化生活和工作,讓自己好好休息和放鬆。

⑤ #與你的頭痛醫生分享:帶著你的「頭痛日記」與新月/經期記錄,看診時,就能幫助我們決定是否要在某些時期幫助你「強化預防」。

→ 有許多不同於止痛藥的「 #頭痛預防性用藥」,如新型的「 」都能實踐「 #頭痛預防治療」。


▋ #頭痛不用忍耐

我常勸病人:不要等到「火燒厝」才緊張,小火就要趕快滅,

沒錯!頭痛是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的,

雖然我們無法躲開月亮和賀爾蒙變化,

但透過觀察紀錄、吃好睡好、預防治療,

還是可以主導和掌握疼痛的發生,

只能被動忍痛、依賴過多止痛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一起練習邁向無痛生活吧!




*小提醒:這是一個關聯性的發現,並不代表月亮就是造成偏頭痛的直接原因,其背後的生理機制仍有待進一步探索。












© CC BY-NC-ND 4.0

【 #代謝症候群增加巴金森和失智風險】你的腰圍決定大腦健康!最新研究:「 #巴金森」增4成、「 #年輕失智」增2成!​我整理了「 #5項大腦代謝健康檢核表」一起逆轉大腦退化!​覺得肚子大、血壓偏高只是「中年發福」小問題?​先別掉以輕心!​最...
25/08/2025

【 #代謝症候群增加巴金森和失智風險】你的腰圍決定大腦健康!最新研究:「 #巴金森」增4成、「 #年輕失智」增2成!

我整理了「 #5項大腦代謝健康檢核表」一起逆轉大腦退化!

覺得肚子大、血壓偏高只是「中年發福」小問題?

先別掉以輕心!

最新研究證實:這些代謝問題都跟大腦退化息息相關!


▋代謝症候群會傷腦

❶ 2025年8月發表在權威期刊《神經學》(Neurology) 的大型研究,追蹤 UK Biobank 超過 46 萬人長達 15 年,發現:

➤ #大腦退化風險顯著增加: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未來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比健康人高出 ​ 39%!

➤ #基因加乘效應:如果本身帶有巴金森氏症的「遺傳」風險,又同時有代謝症候群,風險更是上升至 2.58 倍!

➤ 證據可信度高:研究團隊還結合了另外8項研究進行「統合分析」,再次證實了顯著關聯性

❷ 2025年4月同樣發表在《Neurology》的研究也發現:

➤ 有代謝症候群的人, #年輕型失智症風險高出2成

➤ 「女生」有代謝症候群,失智風險增加幅度約為男性的兩倍!


▋代謝風險疊加效應

→ 每多一項代謝症候群成分,巴金森風險就疊加,多一項多14%!

→ 失智風險也疊加,最多共增加至70%!

➤ 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符合下列五項中的三項或以上):

▸ #高血壓(Hypertension)

▸ #血糖高(High blood sugar)

▸ #三酸甘油脂過高(High triglycerides)

▸ #好的膽固醇過低(Low HDL cholesterol)

▸ #腹部肥胖(Abdominal obesity)

➤ 台灣現況:成人約每4人就有1人有代謝症候群!


▋ #巴金森氏症與失智一樣嗎?

#不一樣!二者都是「 #神經大腦退化性疾病」,但其實是兩種不同問題:

➤ #巴金森氏症:以「 #運動障礙」為主,手抖、動作遲緩僵硬、走路小碎步、駝背不穩,早期思路清晰,常伴隨睡眠與情緒問題、便祕等。

➤ #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主要是「 #認知與記憶障礙」,記憶力、語言溝通能力和判斷力會逐漸退化 。

巴金森氏症,為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


▋ #高風險族群請特別注意!

如果你有以下情況,更要積極預防:

① 家族有失智、巴金森氏症病史
② 步入中壯年、40歲以上
③ 久坐辦公室,無規律運動
④ 有代謝問題,血壓、血糖、血脂問題未治療
⑤ 出現早期警訊:便秘、嗅覺減退、睡眠障礙、情緒起伏


▋ #5項大腦代謝健康檢核表

這也是可以立即行動的實用清單,從今天開始為大腦健康打底:

① □ #規律運動維持健康腰圍:每天20分鐘運動,不只改善代謝,還能延緩大腦退化,改善步態、平衡和情緒。

→ 快走、慢跑、騎單車都很好!有氧和核心運動並進更棒!

→ 聚焦「腰圍」與「體脂」而非只看體重,維持「健康腰圍」(男

如果此刻你也在未知中掙扎,送給你,今天我在書上看到很有意思的一個段落:別急著找答案,直覺本身也能帶領我們?​管理大師韓第說,他的太太是個「 #直覺大師」XD,很多生活裡的選擇,最後證明太太的直覺總是對的,久而久之,他也開始學會尊重、甚至依賴...
22/08/2025

如果此刻你也在未知中掙扎,送給你,今天我在書上看到很有意思的一個段落:別急著找答案,直覺本身也能帶領我們?

管理大師韓第說,他的太太是個「 #直覺大師」XD,很多生活裡的選擇,最後證明太太的直覺總是對的,久而久之,他也開始學會尊重、甚至依賴這份直覺,即使有時候根本說不出為什麼😂

這就像英國詩人濟慈(John Keats)提出的「 #消極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這不是擺爛,而是一種珍貴的特質:

「即使身處變動、謎團、疑慮之中,卻不煩躁、不急於尋求解釋的穩定能力。」

擁有這種能力,我們才能在面對未知時依然心安,不被「 #必須找到標準答案」的焦慮吞噬。

是這樣的,追求真理和事實當然很重要,但我也感受到,時常太執著於「現象」、「邏輯」,反而會把自己卡住、陷入牛角尖,也限制了想像力和可能性,似乎只是讓生活變得疲憊…

最近大家提到的「 #內耗」,不也正是如此嗎?

某些時刻,就讓我們:暫時放空,相信直覺吧...

或許,那條路反而會豁然開朗。

ps:我覺得這篇文章的名字也很美,就叫:《不確定的智慧》

分享我今天的生菜盤,默默發現補了不少防失智的「鋰」元素唷!🧡 綜合生菜(萵苣、芝麻葉、甘藍、蘿蔓)、紫高麗菜、堅果、海藻海苔,都含有微量鋰,也有不少抗發炎和抗氧化物,淋上初榨橄欖油,好吃、護腦又營養!😋🔥🧠
20/08/2025

分享我今天的生菜盤,默默發現補了不少防失智的「鋰」元素唷!🧡 綜合生菜(萵苣、芝麻葉、甘藍、蘿蔓)、紫高麗菜、堅果、海藻海苔,都含有微量鋰,也有不少抗發炎和抗氧化物,淋上初榨橄欖油,好吃、護腦又營養!😋🔥🧠

【 #缺鋰和失智有關】最新研究發現:「 #鋰」是大腦重要微量因子,在「 #神經退化」防護扮演關鍵角色!吃什麼好?請看我的整理!​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篇《Nature》新研究,​我們可能低估了一種天然食物中的微量元素—「鋰」,​它對大腦的保護力...
17/08/2025

【 #缺鋰和失智有關】最新研究發現:「 #鋰」是大腦重要微量因子,在「 #神經退化」防護扮演關鍵角色!吃什麼好?請看我的整理!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篇《Nature》新研究,

我們可能低估了一種天然食物中的微量元素—「鋰」,

它對大腦的保護力,可能超乎想像!


▋ #阿茲海默症與大腦缺鋰有關

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2025年8月發表於《Nature》的研究指出:

➤ 人腦證據:在「失智者」大腦中,與「記憶」密切相關的特定腦區(如前額葉皮質), #鋰濃度顯著較低 。 ​ ​

➤ 小鼠模型中,科學家驗證:

▪︎ ​ #缺鋰會加速失智病變:研究人員餵食小鼠「低鋰飲食」,發現牠們大腦中的失智病理變化、神經發炎及記憶力退化等情況都顯著加劇了 。

▪︎ ​ #補鋰可緩解病況: 在飲水中補充低劑量的「 #乳清酸鋰」 (lithium orotate),能減少失智病理變化和神經發炎,改善記憶。


▋ #我需要補充鋰嗎?

🔴 先說結論: #現階段不需特別額外補充,自行補充鋰製劑仍存在風險。

🟢 我建議:從「 #多元均衡飲食中」補充腦神經所需元素,吃什麼好?請繼續往下看我的整理~

看到突破性的研究,可以理解很多人會想「先補再說」來「預防」失智,

我聽說市面上「乳清酸鋰」補充劑,甚至出現搶購潮...

但,小鼠不是人類。這項研究固然極具潛力,但從「小鼠實驗」到安全有效的「人體臨床應用」,還有一段路要走。

➤ 研究的主導者、哈佛神經學教授 Bruce Yankner 也強調:「不建議人們在此時服用鋰,因為它作為一種治療,尚未在人體中得到驗證。」。

看看下面我整理的副作用清單,對「長者」更需要十分謹慎!


▋ #日常天然飲食中的鋰

建議大家與其冒險補充,不如從「天然食物」中獲取所需元素,更安全有益:

① #全穀物與根莖類:小麥、燕麥、米、馬鈴薯、地瓜

② #豆類:扁豆、各式豆類、鷹嘴豆

③ #蔬果類:高麗菜、甘藍、萵苣、蘿蔓生菜、芥菜、番茄

④ #堅果與種子:原味堅果、芝麻

⑤ #飲用水:日常飲用水、某些地區的礦泉水

★ #特別提醒:上述食物皆含有「微量鋰」,不需偏食過量!「多元種類輪替」、「均衡攝取」最重要!


▋ #補充鋰的可能副作用

醫療上鋰劑使用都需要專業的追蹤監測,才能避免以下可能副作用:

⏵ #常見副作用:手抖、口渴多尿、噁心腹瀉、嗜睡倦怠、體重增加、皮膚乾燥/痤瘡。

⏵ #重要器官影響:腎功能退化、甲狀腺功能低下、心律不整。

⏵ #神經毒性:噁心嘔吐、步態不穩、意識混亂、癲癇發作、抽搐。

⏵ #常見藥物交互作用(增加毒性風險):部份利尿劑、血壓藥、止痛藥、情緒調節用藥。


▋ #我的建議:

① #預防失智從健康生活和飲食開始:採行健康飲食,如 「MIND 飲食法」,富含全穀、豆類、蔬果、莓果、堅果的均衡飲食,不但能吃到「鋰」,連多元抗發炎和抗氧化物都攝取到了!

→ 再配合良好睡眠、運動、空氣品質、血壓與血糖管理、社交與認知活動的提升,多方面周全防護,是對大腦健康最有效、最安全的方式。

▼ 留言有我整理的【 】、【 #12個可以主動預防的失智風險】延伸閱讀 ▼

② #請小心過量鋰的傷害:在有更多、更可靠的人體臨床試驗結果出爐前,不要自行購買鋰補充劑來預防或治療記憶問題。過量鋰可能帶來副作用(如上述),得不償失。

③ #尋求專科醫師協助:若自己或家人有任何認知或記憶方面的擔憂,可以諮詢神經科或精神科醫師,接受正規的評估與建議,更安全。


#生活為王:鋰與阿茲海默症早期變化的「連結」值得期待,但目前最可靠有效、可立刻實行的,仍是可被證據支持的「生活和飲食策略」!耐心等待科學結果成熟,再一起評估新療法是否適合吧!














© CC BY-NC-ND 4.0

八月閱讀中書單🧡 因為越看越喜歡,推薦給大家!🔥😉 週末愉快!
16/08/2025

八月閱讀中書單🧡 因為越看越喜歡,推薦給大家!🔥😉 週末愉快!

【 #實證失智預防飲食法】科學家發現「 」能降低「失智」風險,減少大腦「記憶細胞」退化和損傷。我整理了「 #9大必吃健腦食物」與「 #5大傷腦地雷食物」,看完這篇文章,你立刻能輕鬆上手實踐!​長期吃 「MIND 飲食」,研究發現:記憶力更佳...
10/08/2025

【 #實證失智預防飲食法】科學家發現「 」能降低「失智」風險,減少大腦「記憶細胞」退化和損傷。我整理了「 #9大必吃健腦食物」與「 #5大傷腦地雷食物」,看完這篇文章,你立刻能輕鬆上手實踐!

長期吃 「MIND 飲食」,研究發現:記憶力更佳、腦容量較大、失智風險更低!

這是科學家根據研究,擬定的「大腦優化」飲食法,

但,到底該怎麼吃?

我整理了「MIND 實用日常飲食建議」,

幫助你把腦科學無痛融入每日三餐!


▋MIND 飲食的核心概念

MIND 飲食,英文全名為「Mediterranean-DASH Intervention for Neurodegenerative Delay」,專為「延緩腦神經退化」而設計。

➤ 目的是「 #延緩認知功能衰退」和「 #預防失智症」。 ​

在台灣,又稱「麥得飲食」或「地中海-DASH神經退化延遲介入飲食」。 ​ ​

巧妙地結合了——「地中海飲食」與「得舒飲食(DASH)」的精華 。

➤ 獨特之處:科學家強化了在大量研究中,證實對「腦神經系統」有顯著保護的食物營養素 。 ​ ​

➤ 全面益處:這種飲食不僅護腦,也同時有助心血管健康、體重控制與整體健康。


▋MIND 飲食保護大腦記憶核心

美國拉什大學醫學中心2025年8月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的大型研究,追蹤809位高齡長者平均超過7年,並於老年人身後進行「大腦解剖」分析,深入探討「MIND 飲食」與「人類大腦病變」的關聯:

我們先認識兩個關鍵名詞:

➤ #海馬迴 (Hippocampus):大腦的「記憶核心」,一個形似「海馬」的結構,是我們「學習與記憶」功能的核心中樞。是我們儲存人生故事、辨識熟悉面孔、記住回家路線的「記憶總管」。

➤ #海馬迴硬化 (Hippocampal Sclerosis):一種特定的大腦損傷,指海馬迴的神經細胞嚴重喪失並伴隨「組織瘢痕化」,會直接破壞大腦的記憶迴路,是造成「記憶衰退」和「失智」的重要病理原之一。

➤ 研究團隊計算參與者的 MIND 飲食評分(0-15分,分數越高代表飲食品質越好),發現長期遵循 MIND 飲食模式:

❶ #降低記憶中樞病變:MIND 飲食評分每增加1分,「大腦海馬迴硬化」的風險降低22%。

❷ #減少失智症風險:長期遵循 MIND 飲食,晚年失智症發生率降低。


▋9大必吃 MIND 健腦食物

① #全穀雜糧類:將主食中的白米飯,至少一半換成糙米、五穀米、藜麥或燕麥。全穀富含「膳食纖維」與維生素B群,有助心血管健康、保護大腦。

② #深色葉菜類 :常見的菠菜、地瓜葉、空心菜、A菜、芥藍、青江菜都是好選擇 。富含葉酸、維生素E和K以及各種「植化素」。

③ #其他各色蔬菜 :每週「輪換」不同種類,可以是十字花科的花椰菜、高麗菜,紅蘿蔔、南瓜、茄子、番茄、洋蔥、菇類等各種當季蔬菜。重點是色彩繽紛、種類多樣,確保攝取多元營養。

▼ 留言有我為大家整理的「 #彩虹食物長壽護腦飲食法」▼

④ #堅果與種子:如原味核桃、杏仁、腰果、南瓜子、芝麻等,富含有益心腦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是理想的零食。每天吃手心一小把即可。

⑤ #莓果類水果:包括藍莓、草莓、覆盆莓、蔓越莓等,富含花青素等「類黃酮」抗氧化物。台灣有很棒的「桑葚」,產季時價格親民,富含花青素。

⑥ #豆類:包含各種豆製品(如豆腐、豆乾、豆漿)或乾豆(紅豆、綠豆、鷹嘴豆、扁豆等)。豆類是膳食纖維和植物蛋白的重要來源,能「穩定血糖」並提供維他命礦物質。

⑦ #魚類:選擇富含 Omega-3 的魚類,如鯖魚、秋刀魚、鮭魚等。Omega-3脂肪酸對於「抗發炎」及維持神經細胞健康很重要。

⑧ #家禽類:以「雞肉、火雞肉」等白肉為主,替代紅肉,可減少飽和脂肪攝取。建議去皮食用,少用油炸。蔥油雞、清燉雞湯、雞肉沙拉都不錯。

⑨ #橄欖油 :選用優質的「冷壓初榨」橄欖油作為主要用油,特別適合涼拌或低溫拌炒 。橄欖油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與「多酚」,抗氧化性強,是 MIND 飲食的靈魂。


▋5大傷腦 MIND 地雷食物

❶ #紅肉及加工品:包含牛、羊、豬肉,以及香腸、臘肉、培根等加工品 。豬肉在台灣飲食中比例較高,建議可用魚、豆類或家禽白肉來替代部分攝取。

❷ #奶油與人造奶油:富含飽和脂肪或「反式脂肪」,對血管及大腦健康不利 。除了避免直接塗抹,更要留意麵包、糕點酥皮中隱藏的奶油或酥油。

❸ #起司:飽和脂肪含量高,應酌量攝取 。大家喜愛的披薩、焗烤、起司蛋糕都需節制。可改用堅果、小魚乾等來補充鈣質。

❹ #甜點與糕點:如蛋糕、餅乾、派、甜甜圈、冰淇淋等,以及「含糖飲料」,都該避免。不僅提高肥胖和糖尿病風險,還促進「慢性發炎」損傷腦細胞。大家熱愛的手搖飲、珍奶等務必節制。

❺ #油炸食品及速食:炸雞、薯條、鹹酥雞、泡麵等,往往含有大量不良油脂、高鹽分與熱量 。尤其要小心反式脂肪和高度氧化的「回鍋油」,它們對血管及大腦的危害極大。


▋外食族飲食攻略

⏵ ​ #自助餐便當店:這是外食族最容易實踐 MIND 飲食的地方。主食選「糙米飯」或「五穀飯」。配菜選擇至少「兩樣不同顏色」的蔬菜,並優先選擇清蒸、燉煮、涼拌的菜色,避開油炸物(如炸雞腿、炸排骨),改選蒸魚、烤雞腿(去皮)或滷雞腿。

⏵ ​ #便利商店:烤地瓜、燕麥飲是「優質澱粉」的選擇,雞胸肉、無糖/低糖高纖豆漿、茶葉蛋可以攝取「優質蛋白」。選擇生菜沙拉、香蕉或蘋果、無糖優格、原味堅果做搭配。

⏵ ​ #早餐店:避免高油高鈉的「鐵板麵」、大量的番茄醬與美乃滋、油炸物(如油條、薯餅)和加工肉品(如火腿、培根、漢堡)。主食基底選擇全麥吐司或全麥蛋餅,優質蛋白質以雞蛋為首選,如果想吃肉,選擇「原型肉類」的烤雞腿或里肌肉排。

⏵ ​ #麵店:選擇清湯底(如陽春麵、餛飩麵),務必加點一份「燙青菜」(請店家少加肉燥或油蔥),並搭配滷豆腐或豆干來補充優質蛋白質。

⏵ ​ #零食與飲品:感到嘴饞時,不妨抓一把核桃杏仁當零食,或啃根香蕉、蘋果。下午茶可喝杯黑咖啡或綠茶搭配一小塊黑巧克力,避免含糖飲料,既滿足口慾又攝取了多酚類抗氧化物。


▋MIND 飲食的大腦保護機制

• 抗氧化作用:飲食中富含的營養素,能有效減少對腦細胞的「氧化壓力」損傷。 ​ ​

• 抗發炎效果:透過攝取好油、限制加工品、紅肉與糖分,能降低大腦及全身的慢性發炎反應,而發炎正是驅動「神經退化」的關鍵因子。 ​ ​

• 鞏固心血管健康:有助改善血液循環,確保通往大腦的血流暢通無阻,提供穩定的氧氣與養分供給。 ​ ​

• 減少失智病理變化:與較少的「阿茲海默症相關蛋白沉積」相關,並保護記憶中樞海馬迴。 ​ ​

• 優化「腸-腦」連結:MIND 飲食能滋養腸道菌,透過「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與大腦緊密溝通,進而正向調節大腦功能。


▋等一下要吃什麼?

照顧大腦,從眼前這一餐開始!

記得吃好!就是為自己的大腦儲蓄「腦本」,

重要的是持之以恆、長期均衡飲食,

而不是短暫嘗試某種「爆紅飲食法」後又回到不良飲食!

這一餐好好吃,大腦就有更強韌的本錢對抗退化,

就是在為清晰頭腦與記憶做最好的投資!





*小提醒:任何飲食都要根據個人化調整,尤其有特殊疾病、食物過敏或正在服藥者。此外,葡萄酒雖然初始被納入 MIND 飲食成分之一,然而,在近期後續的 MIND 試驗中,出於「安全」考量幾乎將其移除。酒精對個人的影響是複雜的,因此不適合對酒精做出普適性的建議。

















© CC BY-NC-ND 4.0

一週疲憊瞬間清空,今晚微辣的桂竹筍炒肉絲🧡🥹💦 米飯真好吃!
10/08/2025

一週疲憊瞬間清空,今晚微辣的桂竹筍炒肉絲🧡🥹💦 米飯真好吃!

Address

北投區石牌路一段56號一樓
Taipei
112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鄭淳予醫師。腦神經科學博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鄭淳予醫師。腦神經科學博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

腦神經科醫師鄭淳予

我是鄭淳予醫師,專長頭痛.疼痛.神經痛治療,失眠治療,健忘失神的腦霧治療,憂鬱.焦慮和暈眩治療,記憶力退化和失智症,中風。獲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頒發的研究學者獎,為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專攻疼痛治療,每一天be better是我的心願,覺得能簡單平凡就是最踏實的幸福。我想為妳你的身心健康創造恢復和好轉的機會。

★腦霧程度小測驗 http://bit.ly/2xhju9Q ★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一對一私訊諮詢 https://line.me/R/ti/p/%40ycf574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