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 Health

每日健康 Health 健康保健一點通 年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開站
聯絡信箱:service@healthylives.tw

你今天走了幾步?真的有在走,還是「看起來很忙但沒動幾步」?每天走路 9,000 步,真的可以延長壽命嗎?權威期刊告訴你答案:真的,而且效果超乎你想像。來自《The Lancet Public Health》的最新全球研究,整合了來自歐洲、美...
31/10/2025

你今天走了幾步?
真的有在走,還是「看起來很忙但沒動幾步」?

每天走路 9,000 步,真的可以延長壽命嗎?權威期刊告訴你答案:真的,而且效果超乎你想像。

來自《The Lancet Public Health》的最新全球研究,整合了來自歐洲、美國、日本、韓國、澳洲等地共超過 226,000 人的長期追蹤數據,證實了一件事:走路,不只是日常活動,更是一種有效降低死亡風險的健康投資。

研究團隊發現,只要你每天走到 8,000~9,000 步之間,全因死亡風險大幅下降,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這些高風險疾病的發生率也會跟著往下掉。驚人的是,即使你是整天坐在辦公室的久坐族,只要你願意在生活中「多走一點」,都能有效降低風險。

最有感的重點來了:
你不需要爆汗跑步,不需要健身房器材,不需要花錢買課程,也不需要走到腳痠、氣喘吁吁。
只要你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累積步數,身體就會用「活得更久」來回報你。

研究數據顯示,與每天只走 2,000 步以下的人相比,每天走到 9,000 步以上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可能下降高達 50% 至 60%。
而且只要超過 7,000 步,每多走 1,000 步,死亡風險就會繼續下降。
這不是單一族群的專利,無論你是 30 歲、50 歲還是 70 歲,都能受益。

這些數據不是網路謠言,不是網紅喊口號,而是來自全球超過 20 項大型研究整合的結果,是醫學、科學界都認可的研究證據。

特別的是,研究也指出「走得多」比「走得快」來得更重要。很多人以為要快走、衝刺才有效,其實不然。即使只是日常輕鬆走、上下樓梯、在辦公室多走幾趟廁所、下公車走一站回家,只要步數累積起來,就能讓死亡風險一點一點往下降。

走路對身體的好處,也不只是延年益壽這麼簡單:
能幫你穩定血壓、改善血脂、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降低血糖波動
提升骨質密度、減少慢性發炎、改善睡眠與情緒狀態
還能有效控制體重、減少代謝症候群風險

換句話說,走路是一種全身性療癒的動作,是最平價也最有效的預防醫學。

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很多人沒時間去運動、也提不起勁運動,但這項研究傳達一個令人安心又振奮的訊息:只要你願意每天多走幾步,你已經在為自己的健康加分了。

你不需要一開始就衝到 10,000 步,每天多走 2,000 步就是開始。從 3,000 步進步到 5,000、從 5,000 走到 8,000,就是你身體重啟長壽開關的過程。

如果你每天都要坐著超過 6 小時以上、幾乎不太動,那這份研究更是給你一個機會重啟健康生活的起點。
只要你從今天開始,願意起身、走路,健康就會慢慢回到你身邊。

走路不只是運動,是一種習慣,一種你為了自己未來投資的方式。現在就打開手機,看看今天你走了幾步?你離那個可以降低早死風險的門檻,還差幾千步?

最新的全球研究指出,只要每天走到 8,000~9,000 步
就有可能把早死風險壓下去 50%~60%!

這不是健身網紅說的,是醫學期刊證實的數據
不是爆汗運動、不是瘋狂減肥
只是單純的「走路」,每天一點點,慢慢累積

你可以走去買午餐
可以提早一站下公車回家
可以少搭一次電梯,多爬幾層樓
可以晚餐後散步一圈
可以聽 Podcast 邊走邊吸收知識

這些你每天做的微小選擇,
都可能讓你多活幾年

而且研究還說了
不是你要走多快,而是你有沒有真的「動起來」
平穩散步也 OK,關鍵是:你累積了多少步

不只心血管變健康
血糖穩了、體重穩了、情緒穩了
甚至骨頭都更堅固,發炎也少了
說真的,這些效果,還有什麼比「走路」更值得投資?

你不用報名健身房,不用訂閱教練課程
你只需要願意從今天開始,多走幾步

你平常都怎麼偷偷累積步數的?
是不是也有自己的日常小撇步?
還是你也想挑戰連續 30 天走滿 9,000 步?

#走9000步計畫
#每天多走一點點身體回報你很多
#從今天開始走起來
#走路就能救命 #祐祐
#上班族也能健康活到老
#你今天走幾步
#不是走快 是有沒有走
#身體會記得你每一步
#久坐不是藉口多動才是王道
#長壽不是運氣是每天一點一滴累積來的

每天睡覺你都怎麼躺?小提醒:左側睡覺,真的可能悄悄影響你的健康大計!醫學揭露「左側睡」潛力:你怎麼睡,決定你的腦袋清不清醒、身體排不排得動毒!在「健康睡眠」這個議題上,大家總是關注幾點睡才最好、怎麼樣才有深層睡眠,但你可能不知道,你睡覺時的...
31/10/2025

每天睡覺你都怎麼躺?
小提醒:左側睡覺,真的可能悄悄影響你的健康大計!

醫學揭露「左側睡」潛力:你怎麼睡,決定你的腦袋清不清醒、身體排不排得動毒!

在「健康睡眠」這個議題上,大家總是關注幾點睡才最好、怎麼樣才有深層睡眠,但你可能不知道,你睡覺時的「方向」也很有事!

最新一波來自神經科學、腸胃學與睡眠醫學的研究揭示:「左側睡覺」可能不只是舒服,更可能幫助大腦清除廢物、促進淋巴排毒、改善內臟血流與腸胃蠕動。

這不是網路流言或中醫偏方,而是越來越多神經科學家與循環醫學研究者正在追蹤的主題,甚至已經被寫進多篇醫學期刊,包括《Journal of Neuroscience》《Frontiers in Neurology》《Investigative Radiology》等。

首先要知道,我們的大腦其實也會累積代謝廢物。而它的「清潔隊」就是glymphatic system(腦內類淋巴系統)。這個系統不像身體其他地方有淋巴結,但它會透過腦脊液流動,在你睡著後主動幫你掃除像是β-澱粉樣蛋白這種跟失智、神經退化有關的東西。

問題來了,它只有在你熟睡時才開工,而且研究發現,側躺時,它的工作效率最好!

根據一項由美國 Stony Brook University 進行的動物實驗,老鼠在側臥時,腦內清除系統的活動最強,仰臥次之,趴睡最差。這項研究點出了一個重要關鍵:睡姿會影響腦部廢物的排除效率。

除了大腦,「左側睡覺」更被視為有助於淋巴引流的姿勢。為什麼?人體的主要淋巴通道——胸管(thoracic duct),最終排入左側的鎖骨下靜脈。這代表身體約75%的淋巴液,最後都「往左走」。因此,當你左側臥時,可能更順勢幫助這些代謝廢物回流進循環系統,加速排出。

再來看消化系統。左側睡覺也被發現能減少胃酸逆流,因為胃的出口(幽門)在右側,當你左側躺時,胃部位置穩定,不容易將胃酸推入食道。這點對於胃食道逆流(GERD)患者來說尤其重要。

孕婦也經常被建議左側臥睡,因為這樣可以避免胎兒壓迫下腔靜脈,有利於血液回流到心臟,也能改善胎盤的血流供應,幫助胎兒獲得足夠氧氣。

甚至有研究指出,左側睡也可能改善肝臟、腎臟的循環壓力,協助器官更有效代謝毒素與水分,進一步降低水腫與代謝壓力。

當然,目前仍需要更大規模的臨床實驗來「百分百證明」左側睡有全面性好處,但已有足夠證據讓這個生活小改變,成為值得嘗試的健康選項。

也就是說——你不需要吃什麼補品,也不必花錢買排毒產品,單純「睡對邊」,就可能給你腦袋、循環系統與消化系統一場夜間升級保養!

下一次躺上床,不妨把枕頭擺好、抱個抱枕,慢慢習慣左側睡。可能一個月後,你會發現:早上起床腦袋清爽一點、氣色亮一點、腸胃順一點,甚至比較不會打呼!

這,就是身體在睡夢中謝謝你的方式。

真的不是迷信。
醫學研究說,左側睡可能幫你「排腦毒、順腸胃、降打呼」!

為什麼左側這麼神?

因為你身體的淋巴廢物,多數會「往左邊」流!
腦袋裡的 glymphatic system 也是睡覺時才會開工掃毒,研究還發現:側躺時清除效率最強
腦內垃圾沒清掉?小心腦霧、記憶力下降、甚至失智風險都會慢慢爬上來…

而且你有沒有發現,左側躺好像胃也比較舒服?
沒錯,胃的位置讓你往左躺比較不容易胃酸逆流
還有還有,孕婦不是常常被醫生叮嚀「左側睡」嗎?就是因為這樣能減輕對心臟與血管的壓力,幫助胎盤供血
也有人說自己左側睡之後,水腫少了、氣色變好了、睡得沉、醒來腦袋也比較清楚

不是要你馬上改變習慣,也不用整晚固定不動
你只要從入睡時開始往左側躺,就能慢慢引導身體養成新的睡眠姿勢

不需要買藥、吃保健品、花大錢排毒
只要一顆枕頭+一點決心
「今晚開始向左躺」
讓身體自己慢慢變得更順、腦袋更清醒、氣色更透亮!

#今晚向左睡
#睡對邊可能改變你的人生
#大腦也有清潔隊

#不花錢的身體優化法
#左側睡覺挑戰
#腦袋清醒身體不腫的秘密
#打呼人必看
#小習慣大不同
#改變從睡姿開始 #祐祐

你知道嗎?現在科學家已經讓人體「自己長出抗癌部隊」了真的,不用打針打到怕、不用療程一直來是你身體自己產,自己養,自己打打造體內抗癌部隊 UCLA幹細胞技術突破 癌症療法進入自我防禦時代想像一下,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一次次跑醫院、做化療、吃標靶...
30/10/2025

你知道嗎?現在科學家已經讓人體「自己長出抗癌部隊」了
真的,不用打針打到怕、不用療程一直來
是你身體自己產,自己養,自己打

打造體內抗癌部隊 UCLA幹細胞技術突破 癌症療法進入自我防禦時代

想像一下,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一次次跑醫院、做化療、吃標靶藥,而是讓自己的身體,自動、長期地生成一支專門對抗癌細胞的免疫部隊。這不是醫療科幻,而是UCLA正在推進的現實。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近日公開一項全球首次的人體臨床成果:研究團隊成功將病人自己的造血幹細胞進行基因重編程,讓這些細胞在體內植入後,能持續不斷地製造出攻擊癌細胞的T細胞。簡單來說,就是讓身體變成一座抗癌兵工廠。

這項療法的概念是,把T細胞的「腫瘤識別能力」預先寫入幹細胞的程式碼,再將這些幹細胞回植到患者骨髓中。植入後,它們會開始製造一批又一批可以識別腫瘤抗原(目前鎖定NY-ESO-1)的T細胞,這些免疫細胞能夠在體內巡邏,一旦發現腫瘤出現,就主動發動攻擊。

傳統的T細胞療法像是一劑強心針,效果明確但往往只能維持短期,還需要多次輸入。現在,這項再生型免疫療法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人體內部有可能「長期供應」專門對抗癌細胞的免疫資源。不是補血,是補兵;不是打一仗,是蓋好兵工廠,自己源源不絕生產。

初步臨床結果已經出現令人矚目的進展。至少一位患者在接受改造幹細胞回植後,體內開始出現針對癌細胞的T細胞,並觀察到腫瘤縮小的現象。這些T細胞持續在體內存活超過數月,意味著身體真的學會了「自己養兵」。

雖然目前這項療法仍屬於早期臨床階段,仍需大規模驗證與後續試驗,但科學家們認為,這將會是癌症免疫治療下一個時代的轉捩點。從「輸入式治療」轉向「內建式免疫」,這是一場思維上的根本革命。

不過,這樣的療法仍有挑戰,例如治療流程繁瑣,須先透過高劑量化療來清除原有造血細胞,使新細胞順利植入,過程對患者體力與身體條件要求高;另外,基因改造與細胞操作的成本目前仍偏高,普及化仍需技術進一步簡化與優化。

即便如此,研究團隊指出,這僅是起點。未來這種技術將可以拓展到更多腫瘤類型、不同免疫靶點,甚至結合AI分析找出最適合的細胞配置,發展出真正個人化的免疫療法。換句話說,未來的你,不只是治療癌症,而是「不讓癌症有機會發展」。

當癌症不再是一場場短兵相接的對抗,而是一場長期守備戰,當我們身體自己學會打造防線、主動反擊,醫學將不只是搶救生命,更是賦予身體智慧的再進化。

UCLA 的團隊真的做到了
他們用幹細胞做了一件超瘋狂的事:
直接把「會辨識癌細胞的能力」寫進去
再把這些幹細胞送回病人體內
讓它們自己在骨髓裡慢慢長出一批批抗癌T細胞
這些細胞不只會偵測,還會行動
看到癌細胞就開打,完全不等你下指令

這種療法不只是一次療程,而是讓你身體自己蓋一座免疫兵工廠
以前要一直補給免疫細胞,現在直接內建系統、無限續航
有點像是把「抗癌能力」變成你身體的預設功能

目前已經有人實驗成功,T細胞在體內長出來了,腫瘤也縮小了
不是在老鼠,不是在實驗室
是實實在在的人體,真真切切的希望

這不是什麼「保健食品治百病」那種浮誇說法
是經過幹細胞工程+人體試驗的硬底子醫學成果
雖然還不是全民都能用,但未來有機會變成癌症防線的標配

當治療不再只是「對抗」,而是「部署」
當免疫不只是「一次打完」,而是「自己生成」
你會不會也覺得,我們離不怕癌症的那一天,真的近了?

#幹細胞抗癌 #體內抗癌軍團 #免疫革命 #癌症療法新未來 #身體自己打仗 #醫療黑科技 #人體兵工廠 #再生醫學 #祐祐

三週不動,你的身體真的會瞬間老30年別再以為久坐只是屁股麻一下、懶得動只是體力差一點有實驗證實,20歲的年輕人只要臥床三週,心肺功能就急速退化成50歲的狀態這不是開玩笑,是研究數據三週臥床讓心肺退化超過30年?研究證實,活動不足遠比你想得還...
26/10/2025

三週不動,你的身體真的會瞬間老30年

別再以為久坐只是屁股麻一下、懶得動只是體力差一點
有實驗證實,20歲的年輕人只要臥床三週,心肺功能就急速退化成50歲的狀態
這不是開玩笑,是研究數據

三週臥床讓心肺退化超過30年?研究證實,活動不足遠比你想得還要致命。

有時我們以為老化是慢慢發生的,是一年一點點地變老,但現代醫學卻指出,身體其實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以極快的速度「快速老化」。這不是誇張,而是實驗結果。

1966年,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一項經典研究「達拉斯臥床與訓練實驗」找來五位20歲左右的健康年輕男性,進行一個極端但簡單的實驗:三週完全臥床、不能起床走動,期間也不做任何運動。三週後再接受體能測試。

結果非常驚人。短短21天,他們的最大攝氧量(VO₂max)平均下降了27%。這個指標代表一個人心肺系統的效率與耐力。更震撼的是,研究團隊三十年後回頭追蹤這批人,發現從20歲到50歲的自然老化,他們的VO₂max只下降了12%。

也就是說,三週不動,造成的心肺退化,竟然是三十年自然老化的兩倍以上。

當我們談老化,不只是外表的皺紋或白頭髮,真正的老化發生在看不見的地方:你的心臟跳得沒那麼有力了、血液流得比較慢了、身體對氧氣的利用變差了。這些看不見的衰退,會讓你變得容易喘、容易累、甚至從此體能再也回不去了。

最可怕的是,這些變化不是只發生在「完全臥床」的人身上。現代人久坐、缺乏運動、久病臥床、術後在家「好好休息」,其實都可能無意中進入類似的「快速老化模式」。

很多人以為只要不運動,體力會慢慢變差,但其實是一滑手機就三小時不動、一追劇就坐一整晚、一場流感在床上躺一週……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靜態習慣,可能早就在默默傷害你的心血管系統。

這項研究後來被廣泛引用為活動不足的警鐘。醫療單位開始重視住院病人提早下床走動、手術後病人安排復健的時機,甚至連養護機構都將「每日活動」列為護理重點。

而這不只關係到老人家,年輕人也一樣。

你以為年輕就是資本?錯了。這批實驗對象都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即便如此,他們三週不動,VO₂max一樣斷崖式下滑,代表身體對於活動不足的反應,年輕人也逃不了。

那我們該怎麼辦?

其實不需要跑馬拉松,也不用重訓到爆汗。只要你願意從「不動」變成「有動」,就能改變一切。

每天多走幾步、坐一小時就站起來動一動、能走路就不要搭車、下樓買便當改走樓梯、在家拉筋五分鐘……這些都在默默保護你的心臟和血管。

運動不是為了瘦身,也不只是看起來比較年輕。更重要的是,讓你的身體不會被偷走未來的十年、二十年。

如果你曾經感覺到自己越來越容易喘、體力退步得很快、睡再多還是累,很可能就是身體已經悄悄走進了加速老化的陷阱。越早動起來,就越早把自己救回來。

三週不動真的可能讓你老三十年,這不是誇飾,是事實。

那批參加實驗的年輕人,在21天完全臥床後,他們的心肺耐力指標VO₂max下降27%
但後來三十年自然老化,只讓這指標下降12%
你沒看錯,三週不動造成的退化,比三十年還多一倍!

想想看你自己
平常滑手機一滑就一整天
假日懶洋洋躺床上追劇
剛好感冒請了幾天病假,基本沒起床
或者你剛開完刀、在家靜養……這些生活情境熟悉嗎?

你可能以為「我只是休息幾天」
但身體其實已經開始啟動快速老化模式

每次起床會喘、覺得爬樓梯好累、以前走路沒事現在會腳軟
這些感覺不是年紀到了,而是活動太少、退化太快

年輕不是無敵
有研究證實,年輕人不動也一樣老得很快
坐在辦公桌前8小時
下班後窩在沙發4小時
然後整晚躺著睡
一天24小時幾乎沒在動
你的身體其實早就累到受不了,只是你沒發現

現在真的要動了
不用跑步、不用健身,只要你願意動一點就有差
每半小時站起來動動腳、去廚房拿水、拉筋、踏步、走一段路
這些微小的動作,都能讓心臟跳一下、血液流一下、身體恢復一點點活力

不動就會退化
越不動退化越快
動起來,才是真的「保養身體」

你還要讓身體悄悄變老嗎?

#三週不動老30年
#你坐著的每一小時都在加速老化
#動起來不是選項是必要
#久坐不是無害是沉默殺手
#現代人隱性危機
#這篇看完會想站起來
#健康不只靠年輕靠你願不願意動
#心肺功能下降其實不難逆轉只要你開始動
#日常活動比你想像的重要一百倍
#滑手機前先站起來三分鐘看看效果 #祐祐

最近是不是覺得記憶力越來越差?滑手機一整天,腦袋反而更累?其實,大腦不是老了,而是「太久沒動」。走路,這件看似平凡的小事,正在被科學家重新定義。最新的大腦神經研究指出,規律的走路不僅能提升身體健康,還能「改變」你的大腦結構,讓掌管記憶與學習...
24/10/2025

最近是不是覺得記憶力越來越差?滑手機一整天,腦袋反而更累?
其實,大腦不是老了,而是「太久沒動」。

走路,這件看似平凡的小事,正在被科學家重新定義。最新的大腦神經研究指出,規律的走路不僅能提升身體健康,還能「改變」你的大腦結構,讓掌管記憶與學習的「海馬迴」更活躍、更年輕。研究人員甚至發現,定期進行快走或中度有氧運動的成年人,在海馬迴體積上平均增加約 2%,等於把大腦的老化時鐘往回撥了一到兩年。

科學家觀察到,大腦的改變並非只是形象上的比喻。當人走路時,血液流向腦部的速度加快,氧氣和葡萄糖輸送也隨之增加,同時會促進一種關鍵物質「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分泌。這種物質能刺激新的神經連接,修復受損的腦細胞,並促進神經可塑性。簡單來說,走路不只是鍛鍊肌肉,更像是幫大腦「維修升級」。

在過去十年中,許多權威期刊接連發表相關成果。研究顯示,持續一年的中等強度運動,不但能使海馬迴體積增大,也能讓記憶測驗的表現明顯提升。最新的綜合分析指出,即使體積的改變幅度不大,但有規律運動的族群,海馬迴萎縮的速度會比久坐族慢上許多。這代表,長期坐著不動可能是讓大腦提早衰老的主因之一。

心理與行為科學領域的研究也補充了另一個有趣現象:當人們散步時,腦波活動會進入一種「輕鬆但專注」的狀態。這時,大腦不僅在整合記憶、重新整理資訊,也在生成新的聯想。許多人在走路時靈感湧現、心情變好,並非巧合,而是大腦在此時最能釋放壓力與活化創意。

在城市中生活、長時間使用手機和電腦,讓我們的大腦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當代神經醫學專家呼籲:「每天花 30 分鐘快走,就能讓大腦的血流增加 20% 到 30%。這樣的變化,足以讓你更清醒、更穩定,甚至更快樂。」運動不僅對抗失智,更能預防焦慮與憂鬱。

對現代人來說,走路最大的好處在於門檻低,不需要器材、不需額外時間投資。只要在上下班途中多走一站路、午休外出走一圈、週末去公園曬太陽,都能積累出顯著的變化。當你讓「走路」成為一種習慣,大腦會記得那份穩定的節奏。

走路,是最溫和、也最有效的大腦保養方式。它不需要專業訓練,卻能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你的思考速度、情緒穩定性與記憶力。正如研究員所說:「這不是單純的運動,而是一種大腦再生的過程。」當科技再怎麼進步,人類仍舊離不開最原始的節奏——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研究發現,那個掌管記憶與學習的地方——海馬迴,會隨著年紀慢慢萎縮。
但只要你願意動起來,它就有機會重新變活!
像快走、爬樓梯、騎腳踏車這種中等運動,就能讓腦部血流加快、氧氣變多,還會分泌出一種叫「BDNF」的物質,幫神經重新連線。

也就是說,每次你出門走一走,
都在「替大腦升級」。
走得越穩,大腦越亮;呼吸越深,記憶越清。

最酷的是,你根本不用去健身房。
上班提早一站下車、午休出門買咖啡、晚餐後繞社區一圈,都算數。
當你規律地走,大腦就會慢慢變年輕。

很多人說「走路最能想清楚事情」,這是真的。
走路時,大腦會進入一種「放鬆但專注」的狀態,思緒變得流暢,連創意都更容易冒出來。
這就是為什麼,你越動,越聰明;越靜止,越遲鈍。

試著明天開始:
少坐一點,多走幾步。
不是為了燃燒卡路里,而是為了讓你的大腦重新呼吸。

#走路讓大腦變年輕 #大腦健身計畫 #海馬迴充電中 #散步療法 #走路改變大腦 #記憶力升級 #腦科學日常 #越走越聰明 #腦健康生活 #走路是新冥想 #祐祐

👄嘴巴乾乾不是「上火」這麼簡單?小心身體在求救!最近是不是常覺得嘴巴乾、一直想喝水,還以為只是火氣大或天氣太熱?其實口乾背後可能藏著不少玄機,有時候甚至是健康警訊在敲門!😳📌常見3大原因,你中了哪一項?1️⃣ 喝水太少 or 環境太乾  長...
21/10/2025

👄嘴巴乾乾不是「上火」這麼簡單?小心身體在求救!

最近是不是常覺得嘴巴乾、一直想喝水,還以為只是火氣大或天氣太熱?其實口乾背後可能藏著不少玄機,有時候甚至是健康警訊在敲門!😳

📌常見3大原因,你中了哪一項?
1️⃣ 喝水太少 or 環境太乾
長時間待冷氣房、講話多又懶得補水,唾液自然減少。這種情況多喝點水、多吃蔬果就能改善。

2️⃣ 用嘴巴呼吸
鼻塞、打呼或過敏性鼻炎的人,睡覺常常張口,隔天起床喉嚨跟嘴都像沙漠一樣。

3️⃣ 藥物副作用
降壓藥、抗憂鬱藥、抗組織胺、止痛藥…這些都可能讓你唾液分泌變少。如果真的很困擾,可以問醫師調整藥物。

但如果你除了「口乾」之外,還有👇
👀 眼睛也乾澀、有異物感
🦵 關節僵硬
🥱 常常疲倦

那就要注意了!這可能不是普通的上火,而是所謂的「乾燥症候群」,自體免疫系統在搞怪,把唾液腺和淚腺當敵人攻擊。再拖下去,小心連牙齒和關節都出問題!

🔎 其他潛藏原因也別忽略:
- 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
- 長期壓力大 or 焦慮
- 免疫系統失調

💡改善小撇步來囉!
✔️ 每日補足水分(公斤數×30ml)
✔️ 多吃含Omega-3和B群食物
✔️ 避免辛辣、酒精、甜飲料
✔️ 睡眠充足+減壓最重要

重點提醒:
如果口乾超過三週沒改善,或合併其他奇怪症狀,千萬不要只靠自己Google亂猜。趕快找專業醫生檢查比較保險啦~

#健康警訊 #口乾不只是上火 #乾燥症候群 #多喝水少煩惱 #身體求救訊號 #樂樂

😴💬「吃那麼少,怎麼還是胖?」也許你不是吃錯,而是——睡太少。💤「睡不飽,真的會變胖!」──最新研究揭露:睡眠不足讓你「越減越難瘦、越動越沒力、越壓力越胖」芝加哥大學研究實證:短睡眠者燃脂量少一半、肌肉流失更多。專家:別再只數卡路里,該數的...
20/10/2025

😴💬「吃那麼少,怎麼還是胖?」
也許你不是吃錯,而是——睡太少。

💤「睡不飽,真的會變胖!」──最新研究揭露:睡眠不足讓你「越減越難瘦、越動越沒力、越壓力越胖」

芝加哥大學研究實證:短睡眠者燃脂量少一半、肌肉流失更多。專家:別再只數卡路里,該數的是你昨晚睡幾小時。

很多人都覺得:「減肥就是少吃多動」。
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人吃很少、運動也勤,體重卻卡關?
答案,可能不是吃錯、也不是練太少,而是——「睡太少」。

根據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團隊發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顯示:
當人體睡眠不足時,即使飲食控制得再好,身體也會改變能量使用方式——停止燃脂,轉而保留脂肪。

🔬【實驗證明:「睡少」讓你減脂打五折】

研究人員讓兩組受試者吃一模一樣的低熱量餐,維持相同運動量。
唯一不同的,是睡眠時間。

一組每天睡 8.5 小時

另一組每天僅睡 5.5 小時

兩週後結果出爐👇
🟢 睡滿 8.5 小時組:燃脂量高、體脂下降明顯
🔴 睡 5.5 小時組:體重雖然也降,但減掉的脂肪只有一半,其餘多數是「肌肉」流失

研究主筆 Nedeltcheva 博士指出:

「當睡眠不足時,身體會轉向燃燒肌肉,保留脂肪作為能量。這就像身體啟動了『省電模式』,把脂肪存起來以防萬一。」

結果意味著:
👉 熬夜減肥不但效率差,還會讓肌肉掉光、代謝更慢。

🧠【為什麼睡少會胖?】

睡眠不足會讓整個內分泌系統失衡,導致「食慾爆衝+代謝失速」的惡性循環。

科學家發現,睡眠不足時:

飢餓激素 Ghrelin 上升 → 讓你更餓、更想吃碳水與甜食

飽足激素 Leptin 下降 → 吃再多也不覺得飽

皮質醇 Cortisol 飆高 → 壓力荷爾蒙增加,特別容易囤積腹部脂肪

胰島素敏感度下降 → 糖分更快變脂肪儲存

簡單來說,睡眠不足就像在「逼身體變胖」:
你不想吃它也會餓,你不想囤它也會存。

💬【網友心聲:「原來不是我意志力差!」】

許多上班族看到研究都直呼:「我懂!加班那幾週真的變腫!」
有人說自己在壓力高、睡不好時,即使吃得很克制,體重還是往上跑。
營養師指出,這正是「荷爾蒙作祟」的結果。

臨床營養師李宛如表示:

「我們看到太多案例,飲食控制做得很好,但因為長期晚睡、睡眠不穩,體脂降不下來。當睡眠恢復正常後,體脂才慢慢下降。」

她補充:「睡眠不足會讓身體誤以為你處於壓力與飢荒狀態,會想儲存能量、避免燃燒,這是生理保護機制。」

📊【延伸研究:睡太少的人,一年後復胖更快】

2022 年《Sleep》期刊針對 195 位減重者追蹤一年,
結果發現:
短睡眠者在成功減重後,一年內平均復胖 5 公斤,
睡得好的人幾乎維持不變。

研究者指出,良好睡眠能穩定荷爾蒙、控制飢餓感與食慾,是「防止復胖」的關鍵因子。

🩺【專家建議:別讓「晚睡」毀了你整天的努力】

專家提醒,現代人習慣滑手機、看劇、加班,睡眠常被壓縮到六小時以下。
長期下來,代謝率下降、胰島素阻抗上升、脂肪合成變快。

想改善,這三件事最有效👇
1️⃣ 固定作息:每天同一時間入睡、起床,穩定生理節奏。
2️⃣ 睡前遠離螢幕:關燈前至少 30 分鐘不滑手機,讓大腦自然放鬆。
3️⃣ 晚餐後少糖少酒:糖分和酒精會干擾深層睡眠,導致半夜易醒。

🌙【你不是瘦不下來,是睡得太累】

想減脂、想有線條、想心情穩定?
那你得讓身體「真的休息」。

睡眠不是偷懶,是最有效率的燃脂時間。
讓自己睡夠、睡好,身體才會知道:
👉「現在安全了,可以開始燃脂。」

想瘦,不是再少吃一口,而是早睡一小時。

📚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直接證實:
同樣吃一樣、動一樣,
每晚只睡 5 小時的人,減掉的脂肪只有睡 8 小時的一半!😳
更誇張的是,那些睡不夠的人反而掉了更多肌肉。

換句話說:睡太少,你在減重,身體卻在「保脂肪」!

🔥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你沒睡夠時,身體就亂了:
📈 飢餓激素爆表 → 一直想吃東西
📉 飽足激素下降 → 吃再多都不飽
💢 皮質醇升高 → 壓力胖找上門
⚡ 胰島素敏感度下降 → 糖轉脂肪更快

這不是你意志力差,是身體在「求生存」!
它覺得你太累、太焦慮、太沒安全感,
乾脆把能量全都鎖進脂肪裡——以防你“掛掉”。😅

所以你才會發現:
一段時間晚睡、睡不好,
隔天不只臉腫、眼圈黑,連體重都默默上升。

這不是巧合,是生理反應。
當你不睡,代謝就下班。

🌙 想瘦?
別只看熱量表,也要看你「昨晚睡多久」。

睡夠的身體才會開啟「燃脂模式」。
睡眠,才是你每天最強的「免費代謝療程」。🔥

#睡眠不足 #減脂卡關 #芝加哥大學研究 #想瘦先睡 #荷爾蒙平衡 #健康生活 #代謝重啟 #壓力胖 #燃脂關鍵 #睡得好才瘦得快 #早睡挑戰 #真實研究 #祐祐

🔊你聽不到的聲音,竟然能治阿茲海默症跟癌症?!大家都知道超音波可以照寶寶、看內臟,但現在醫學界玩更大——用「我們根本聽不到」的聲波和閃爍光線來對付阿茲海默症、癌症這種硬梆梆的大魔王。📌 阿茲海默症新招:40赫茲伽馬波麻省理工直接開掛,用40...
20/10/2025

🔊你聽不到的聲音,竟然能治阿茲海默症跟癌症?!

大家都知道超音波可以照寶寶、看內臟,但現在醫學界玩更大——用「我們根本聽不到」的聲波和閃爍光線來對付阿茲海默症、癌症這種硬梆梆的大魔王。

📌 阿茲海默症新招:40赫茲伽馬波
麻省理工直接開掛,用40赫茲的閃燈+點擊聲刺激腦袋,結果腦裡垃圾(澱粉樣蛋白)真的被清掉一堆!還能讓腦部淋巴流動變快,有機會延緩退化。
再加上聚焦超音波技術,可以暫時打開血腦屏障,藥物進得去,效果加倍。
想像一下,以後治療不用動刀、不打針,只要「嗡嗡嗡+閃一下」,是不是很科幻?

📌 癌症也能靠聲光刺激?
研究發現,每天給接受化療的小鼠照40赫茲燈、放點聲響,牠們記憶力跟執行功能居然有變好,副作用減輕不少。
另外花蓮慈濟團隊還找到當歸裡面的小分子BP,不只抗癌,也可能幫助阿茲海默症,一魚兩吃!

這些新技術全都是非侵入式,不用怕痛、不怕留疤。
未來搞不好看病就像去做SPA,一邊躺著、一邊被「看不見、聽不到」的力量修復身體。

#阿茲海默症 #癌症新療法 #科技救命 #不可思議的醫學
#樂樂

你有沒有覺得——有些人明明同歲,卻像活在不同時區。有人思緒敏捷、眼神發亮;有人卻常常發呆、忘了自己要說什麼。原來,差別不在「記憶力」,而在大腦的「心跳」。最近,國際研究團隊用AI和血漿蛋白質掃描,發現大腦裡也有自己的節奏。那是一種極微小的脈...
20/10/2025

你有沒有覺得——有些人明明同歲,卻像活在不同時區。
有人思緒敏捷、眼神發亮;有人卻常常發呆、忘了自己要說什麼。
原來,差別不在「記憶力」,而在大腦的「心跳」。

最近,國際研究團隊用AI和血漿蛋白質掃描,發現大腦裡也有自己的節奏。
那是一種極微小的脈動,藏在血管深處。
當脈搏太強、太亂——
代表血管老化、腦部壓力上升,整個思考系統都開始「走音」。

研究指出:
高血壓者在白質區域的腦脈動最劇烈;
而這裡,偏偏就是最容易被時間攻陷的地方。
當大腦的生物年齡比實際年齡高出太多,
失智風險會直接飆升 12 倍。

更殘酷的是,身體的老化不是慢慢來的,
而是某天開始突然加速——
蛋白質亂跑、血管變脆、神經反應變慢。
那個瞬間,青春的節奏就被悄悄調成「慢板」。

但好消息是,科學家發現「吃對東西、睡夠覺、維持血壓穩定」
都能幫大腦重新找到節拍。

或許,我們真正該學的,不是如何延緩變老,
而是學會調回那個屬於自己的頻率。

讓腦袋,重新跟生命一起跳動。
#腦科學 #樂樂

20/10/2025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
手機字越調越大、菜單要拿超遠才看得清楚?👀
好消息!老花眼,可能快有救了!

美國研究團隊把一種脂肪酸前驅物「24:5n-3」打進老鼠眼裡,
結果視力直接回春、黃斑部病變也減少,連老化細胞都逆轉!😳
未來這技術有望應用在人類身上,
說不定哪天打一針,老花眼就能掰掰~

#每日健康頻道 #老花眼 #視力回春 #醫學突破 #樂樂

原來早餐那顆蛋,不只是蛋白質而已!美國一項長期研究發現,每週吃超過一顆雞蛋的長者,阿茲海默症風險竟然比幾乎不吃蛋的人低了快一半。這不是廣告,是實打實的科學研究。每週多吃一顆蛋,大腦更年輕?美國長期研究揭示:雞蛋攝取與阿茲海默症風險降低密切相...
19/10/2025

原來早餐那顆蛋,不只是蛋白質而已!
美國一項長期研究發現,每週吃超過一顆雞蛋的長者,阿茲海默症風險竟然比幾乎不吃蛋的人低了快一半。這不是廣告,是實打實的科學研究。

每週多吃一顆蛋,大腦更年輕?美國長期研究揭示:雞蛋攝取與阿茲海默症風險降低密切相關

追蹤超過千位高齡者近七年,發現每週吃超過一顆雞蛋者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下降47%,膽鹼成為保護關鍵

「早餐那顆蛋,可能比你想的更重要。」這句話在最新的營養學研究中有了真實的科學依據。美國芝加哥「Rush Memory and Aging Project」最新研究指出,每週食用超過一顆雞蛋的長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明顯下降,幅度高達47%。這項研究刊登於《The Journal of Nutrition》,引起國際營養與神經科學界的高度關注。

研究團隊從上千名平均年齡81歲的受試者中,長期追蹤其飲食與健康變化,平均觀察時間超過6年。結果發現,每週吃超過一顆雞蛋的參與者,其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幾乎只有不吃蛋者的一半。更驚人的是,在578位捐贈腦部進行病理分析的個案中,吃蛋組腦中堆積的β-澱粉樣蛋白斑塊與tau纏結較少,這正是阿茲海默症的兩大關鍵指標。

研究也進一步揭示,雞蛋內含的膽鹼(Choline)是主要保護機制之一。膽鹼是構成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基石,負責記憶、學習、思考與神經溝通,能強化腦神經訊號的穩定性。分析顯示,大約39%的保護關聯可由膽鹼攝取量解釋。這意味著,膽鹼可能是雞蛋為何能幫助大腦健康的核心成分。

除了膽鹼外,雞蛋還富含維生素B12、葉黃素、蛋白質與少量Omega-3脂肪酸。這些營養素不僅能降低發炎、保護神經,還能延緩腦部老化過程。研究者指出,雞蛋提供的營養組合堪稱「腦部營養包」,有助維持思考清晰與認知穩定。

然而,專家同時提醒,這項研究為觀察性研究,並非臨床實驗,因此不能直接斷定「吃蛋會預防阿茲海默症」。飲食只是腦部健康的一部分,運動、睡眠、社交互動、心理健康與基因也都是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

營養學者建議,每週攝取2至6顆雞蛋,在均衡飲食基礎下是安全且具潛在益處的。對膽固醇或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仍應依個人狀況諮詢醫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研究已逐漸打破「吃蛋會提高膽固醇」的迷思,反而發現雞蛋對多數健康成年人來說,是穩定營養來源。

這項研究不僅改變人們對雞蛋的認知,也提醒我們:最有效的腦部保養,往往藏在最平凡的食物裡。一顆蛋,或許正是每天守護記憶、維持思考力的起點。

研究團隊追蹤超過千位平均81歲的老人家,長達6年以上。結果發現,愛吃蛋的人不只記憶力更穩、思考更靈活,連腦中那些跟阿茲海默症有關的「斑塊」都比較少。換句話說,雞蛋可能在默默幫你的腦子打掃環境。

關鍵功臣叫做「膽鹼」。
這個營養素是腦袋裡神經傳導的燃料,讓神經之間保持暢通,記憶不打結、思考不卡關。研究顯示,雞蛋中膽鹼攝取量越高,腦部保護效果越顯著。
除此之外,雞蛋裡還有葉黃素、維生素B12、優質蛋白質、少量Omega-3,這些營養素會一起協助降低發炎、延緩腦部退化。

當然啦,吃蛋不是魔法,不能當成治療失智的萬靈丹。
但這項研究提醒我們:腦部保養不是靠補品,而是每天的小習慣。早餐多加一顆蛋,搭配運動、良好睡眠、社交互動,這些看似平凡的動作,才是讓腦袋越活越年輕的關鍵。

明天早上看到那顆荷包蛋、茶葉蛋或水煮蛋,不妨換個角度想——
這不只是早餐,而是你腦袋的小投資。

#雞蛋的力量 #阿茲海默症 #膽鹼 #腦部營養 #健康研究 #大腦保養 #吃對比吃多更重要 #早餐也能護腦 #營養學期刊 #生活中的科學 #健康老化 #研究新知 #食物的力量 #祐祐

🍯 運動前喝蜂蜜水?這次真的不是養生迷信,是科學!最新研究登上《Frontiers in Physiology》期刊:16位有訓練經驗的女生在運動前90分鐘喝一杯「70g蜂蜜+250ml水」,結果——酸痛感顯著降低、腿部力量更穩、牆坐撐更久...
19/10/2025

🍯 運動前喝蜂蜜水?這次真的不是養生迷信,是科學!

最新研究登上《Frontiers in Physiology》期刊:
16位有訓練經驗的女生在運動前90分鐘喝一杯「70g蜂蜜+250ml水」,
結果——酸痛感顯著降低、腿部力量更穩、牆坐撐更久!

運動前一杯蜂蜜水,真的能讓你少痠一點?國際期刊揭開「甜蜜能量」的真相:減酸痛、穩力量、提表現,科學證實天然也能有效

有在健身的人都知道,「練腿」兩個字聽起來就痛。隔天起床下樓梯,膝蓋發抖、小腿緊繃、酸到想哭,幾乎是每個人的共同回憶。
但你知道嗎?這一杯看似平凡的「蜂蜜水」,其實有科學根據證實——真的能幫你少痠一點。

《Frontiers in Physiology》期刊2024年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在運動前九十分鐘喝一杯蜂蜜水,能讓訓練後的肌肉酸痛明顯減輕,腿部力量也更穩定。這項實驗由伊朗Shiraz大學運動生理學團隊主導,研究對象為16位有重量訓練經驗的女性。

研究分為兩組進行對照:一組在運動前90分鐘喝下「蜂蜜甜飲」(70克蜂蜜加250毫升水),另一組喝「無熱量安慰飲」。兩組皆進行相同的高強度訓練——穿著體重10%的負重背心連續進行200次垂直跳,以誘發「延遲型肌肉酸痛」(DOMS)。

結果相當明顯:
蜂蜜組在運動後12小時、24小時與48小時的肌肉酸痛評分都顯著低於安慰組;牆坐耐力測試與腿部推舉力量(1RM)表現更好。這意味著蜂蜜水不僅幫助減少酸痛,還能加速恢復、維持力量。

研究團隊分析,蜂蜜之所以有效,關鍵在於它的天然雙效組合:
一方面,蜂蜜中的葡萄糖與果糖能快速補充肌肉能量、加速糖原合成;另一方面,它富含天然抗氧化成分如多酚與酵素,能減少肌肉受損後的發炎與氧化壓力。換句話說,這杯蜂蜜水不只是糖水,而是一種「天然能量補給+抗發炎防護」的雙重武器。

雖然研究規模不大、僅針對女性訓練者,但這項發現已讓運動營養界重新思考「天然碳水化合物」的價值。
過去多數人選擇運動飲料或能量膠,現在蜂蜜可能成為更天然、成本更低、吸收速度更平衡的替代選項。

蜂蜜的營養組成包括約38%果糖、31%葡萄糖、以及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酚類物質。這些元素不僅能快速提供能量,還能在高強度訓練後幫助清除自由基、減少發炎反應。

營養專家指出,蜂蜜的升糖指數中等,能在運動前穩定釋放能量,避免像能量飲那樣造成血糖快速飆升再下滑。若搭配充足水分與適當飲食,蜂蜜水確實能成為運動前的理想補給。

當然,並非人人都適合照搬實驗用量。研究中的蜂蜜量為70克,約220大卡熱量,糖尿病患者或減脂期者應酌量調整。運動後若已補充碳水,也不建議額外再喝蜂蜜水,以免糖分過高。

整體來說,這項研究的結論十分明確:
蜂蜜水是一種「有實驗數據支持」的天然運動前補給。它不取代運動飲料,但對於喜歡自然飲食、追求無添加生活的人,是一個科學且實用的選擇。

對健身族來說,這杯「甜」的力量,可能正是讓你從「練完痛三天」變成「隔天還能動」的關鍵差異。

研究團隊讓她們穿著負重背心做200次垂直跳,
結果蜂蜜組比沒喝的組別,
在訓練後12、24、48小時都比較不酸、恢復更快。

原來蜂蜜裡的葡萄糖和果糖能快速補能量,
多酚和抗氧化成分又能降低發炎、減輕肌肉損傷。
它就像天然的能量飲料,甜但不膩,補又不爆。

有人說蜂蜜水太老派?現在看來根本是被低估的科學補給!
不過也別貪多,70克蜂蜜熱量大約220大卡,
減脂期或控糖的人要斟酌份量。

但如果你常練腿練到第二天不敢坐馬桶😂
下次可以試試這杯「甜蜜能量」——
可能會驚訝:咦?今天怎麼不那麼痠?

#蜂蜜水 #運動營養 #健身日常 #肌肉恢復 #自然能量 #甜蜜力量 #健身女孩 #運動補給 #練腿日 #健康生活 #抗發炎 #能量補充 #科學健身 #祐祐

Address

內湖區基湖路10巷46號5樓
Taipei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每日健康 Health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每日健康 Health: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