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0/2025
#故事專欄
印象中的爸媽總是充滿活力,平日忙碌工作,假日還會帶我到處玩。原以為他們退休後能好好享受生活──去旅遊、培養興趣、和朋友聚會,讓人生更豐富。但實際上,他們的活力似乎消失了,生活變得單調,父母也顯得慵懶、沒精神,甚至讓人懷疑他們是否快樂,偶爾還會擔心他們有些憂鬱……— #吳俊毅 諮商心理師《當我們一起面對變老:01 父母退休後變成超I人怎麼辦?》
✅官網閱讀點這裡: https://reurl.cc/KOkk4j
----------
退休是一場巨大的生命轉變。過去,父母作為工作者被需要;作為照顧者被依賴;同時作為子女,也有自己的父母要關心。但退休後,除了時間變多,還可能伴隨孤獨、空虛,以及「自己不再重要」的低落。另一個挑戰是對身體變化的感受:工作時專注於職責,或許忽略了健康狀態,退休後放慢腳步,反而更容易察覺各種不適與情緒波動,這些都可能影響父母的心理狀態。
➡️角色轉換的失落感:長年在職場努力的父母習慣被需要、被詢問;或長期照顧家庭的母親,也以「家人依靠」自居。一旦退休,這些角色突然消失,他們可能覺得自己不再重要,生活失去方向。沒有新的身份填補空缺時,留在家中比面對陌生世界更安全。
➡️社交圈變化:職場是穩定的人際網絡來源,但退休意味著離開這個舞台。舊同事各自忙碌,朋友生活步調不同,熟悉的群體逐漸減少。重建人脈需要勇氣與時間,因此有些父母選擇先退回舒適圈。
➡️年齡與健康影響: 隨著年齡增長,體力、視力、聽力下降,甚至出現慢性病或小病痛。對外出環境的適應力降低,使出門變得費力或有壓力。有些人擔心跟不上話題、交通不便或跌倒受傷,因此選擇待在家中以確保安全。
➡️自我保護心態: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父母可能覺得自己跟不上年輕世代,害怕顯得笨拙或落伍。與其冒著尷尬或被拒絕的風險,他們寧可減少互動,用安靜保護自尊。
子女可以溫和且耐心地幫助父母重新找到生活重心。首先,引導父母探索新的角色,如參與志工或社區課程,讓他們開始建立新的人際關係與價值感。其次,提供低壓的社交選擇,例如讀書會、烘焙班、手作課或運動團,避免大型聚會帶來壓力。如果能陪同參加,除了增進互動,也能觀察課程是否合適、安全,並創造更多共同話題。社區大學與各種樂齡課程都是很好的起點。善用科技維持連結,教父母使用簡單的通訊軟體與舊友保持聯繫,或加入適合的線上群組,減少孤單感。最後,不要忽略心理健康警訊:若長期情緒低落、失眠或對興趣失去熱情,建議陪同尋求心理師或專業協助。子女的理解與陪伴,是父母重建安全感的重要力量。
而我們身為子女,也要記得先好好照顧自己。父母的改變往往需要時間去適應和調整,我們並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拯救」父母。子女能做的,是在理解與同理中提供支持與陪伴,但不必將父母的幸福全都扛在自己肩上。如果因為擔心而把自己推向「拯救者」的角色,可能會感到疲憊、焦慮,甚至失去原本想要給予的溫暖與耐心。
學會設定合適的界線,是維持健康親子關係的重要方式。可以與父母約定固定的陪伴時間──例如週末一起吃飯、散步或參加某項活動──而不是隨時待命、犧牲自己的生活與休息。這並不是冷漠,而是一種平衡:既表達關心,也保留自己的空間,讓支持成為長期而穩定的力量。
同時,也可以尋求其他資源來分擔壓力。若有兄弟姊妹,可以共同討論並分工;或與其他親友交流觀察與感受,獲得情感支持。如果仍覺得難以面對,也能諮詢心理師或其他專業人員,尋求適合的建議與協助。當子女先穩定自己的情緒與生活,才能有餘力用溫柔、持久的方式陪伴父母面對人生的新階段。
最重要的是,理解父母的變化並不是退縮或生病,更多時候只是探索新的人生樣貌。最好的支持是「尊重 + 陪伴 + 提供安全的探索空間」:
1️⃣尊重他們的選擇,不批評或強迫,用討論提供資訊的方式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
2️⃣需要時給予陪伴,成為穩定的後盾,有耐心的教導父母使用網路科技,陪同參與和成為一個穩定的傾聽者。
3️⃣創造安全環境,協助父母辨認網路詐騙、挑選適合的機構,一起找到最安心的生活方式。
退休是一個重要轉折,也是重新定義自我價值的起點。當子女用理解與耐心取代焦慮和批評,父母就能更自在地走出舒適圈,慢慢建立新的生活重心,迎接人生下半場的自由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