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簡稱醫改會)
官方網站:http://www.thrf.org.tw/

2001年10月,一群關心台灣醫療環境的學者、賢達發起成立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簡稱醫改會),期望在台灣的小島上,有秉持非營利精神經營的醫院,醫護人員擁有合理的報酬與尊嚴的工作環境,他們全心全意地守護著人們的健康,因此島上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以人為本的愛心療護,那是一個充滿品質與正義的醫療環境!

這個使命讓許多人願意投入他們十年的時光,你,願意加入嗎?
捐款專線:(02)2709-1329
郵局劃撥捐款:19623875
戶名:「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歡迎來信(thrf@seed.net.tw)索取就醫安全相關資料,並將粉絲頁資訊轉分享給您的身邊親友,傳遞這份關懷。醫改粉絲頁刪文原則:刪除重複回應之多餘的則數、廣告、亂碼文章、謾罵等不雅文辭。

⁉️ 只調補充保費,就是健保財務改革? 衛福部提出健保補充保費修法三方向:「年度結算」、「扣繳上限調整」、「獎金課徵門檻下修」。醫改會從數據面、制度面讓大家了解其中爭議:補充保費約占保費整體收入的9%。根據健保會資料,近年補充保費收入如下:...
06/11/2025

⁉️ 只調補充保費,就是健保財務改革?

衛福部提出健保補充保費修法三方向:「年度結算」、「扣繳上限調整」、「獎金課徵門檻下修」。醫改會從數據面、制度面讓大家了解其中爭議:

補充保費約占保費整體收入的9%。根據健保會資料,近年補充保費收入如下:109年473億元、110年582億元、111年734億元,112年723億元、113年686億元(預估)、114年653億元(預估)。前三大主要來源包括:投保單位負擔約50%、股利所得約20%、高額獎金約15%。而其餘利息所得、租金收入等則各約占2~5%。

111、112年補充保費大增時,政府曾歸因於「股市表現」。但關鍵的問題是:補充保費真的公平涵蓋各類所得來源了嗎?租金、執行業務所得、海外資本利得、地下經濟是否真正掌握?還是只有股利這類「資料取得容易」的人被收得最完整?這其實才是爭議核心。

🧑‍⚖️ 補充保費調整擋規避手法,更應直面不公

補充保費制度本身存在灰色地帶:6類15目分類收取、地下經濟龐大、租屋市場不透明、資本利得的範圍,加上過去規避補充保費的手法等。只要提及保費調整,公平性的質疑都會浮現。

從二代健保推動至今,「跨部門財稅資料整合、勾稽」的老問題早已反覆討論,但至今未解。如果不直面個人或家戶所得資料不完整的問題,即便改成年度結算,也只擋下部分規避手法,但真正的不公平問題仍在。

🗣️ 政府想走阻力較小的路,官員說明——

//明年不漲保費下,為了補總額出現的缺口,所以調整補充保費//
//資本利得影響範圍更廣,行政成本更高,才會找這幾項資料取得相對容易的項目,先來試試看//

這些話恰恰顯示出政府「哪裡容易,就從哪裡推動」「溫水煮青蛙」的思維。

此外,遺憾的是,衛福部今日(11/6)回應此次修法方向,表示雖請教很多財務專家,仍尚未與其他部會研商。這回應也凸顯政策討論的急就章,欠缺行政部門的橫向討論與社會溝通。

🎤 問題的根本與我們的呼籲

收入面改革更根本的是「費基」(從哪裡收錢?)與「費率」(收多少?),原則是依循「量能負擔」,同所得者負擔同保費,高所得者負擔更多保費。然而,面對長期問題,政府往往選擇臨時加碼、預算補洞的方式處理,來避免處理爭議。

醫改會呼籲,健保要真正永續,不能每次都只挑容易動的那一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真正的改革,應從完善所得資料、健全費基制度、強化收費公平,三方面同步啟動,才能讓健保回到自助互助、量能負擔的精神。

【醫院評鑑改革應回歸公共利益與分配正義】醫學中心家數突破上限後,各界紛紛呼籲醫院評鑑制度與時俱進。社會更關注的是——評鑑改革要如何進行,才能真正維持醫院間的良性競爭與進退場制度,並確保「具醫學中心資格」的醫院,確實肩負起急重難罕的照護任務。...
05/11/2025

【醫院評鑑改革應回歸公共利益與分配正義】
醫學中心家數突破上限後,各界紛紛呼籲醫院評鑑制度與時俱進。社會更關注的是——評鑑改革要如何進行,才能真正維持醫院間的良性競爭與進退場制度,並確保「具醫學中心資格」的醫院,確實肩負起急重難罕的照護任務。

❎醫院評鑑勿淪為資格競賽
醫院評鑑制度的本意,是確保病人權益、醫療品質、推動分級醫療與公平就醫的公共政策工具,不應淪為醫院間「升格競賽」的通行證。
而2023年評鑑結果,不僅讓「醫學中心家數打破上限」,更出現半數集中在雙北的現象,顯示制度設計已偏離促進區域平衡與醫療分工的初衷,病人仍然無法獲得公平的照護。

📋兌現檢討評鑑制度的承諾
面對外界對評鑑透明度、公信力與目標的質疑,衛福部2025年初承諾檢討醫院評鑑制度。若僅為了回應監察院糾正,而將家數上限「降回八家」,流於數字遊戲,卻沒有同步檢視評鑑標準與區域醫療需求的連結,恐仍只是形式調整。真正該改革的,是評鑑制度如何反映醫療量能分布,並確保各層級醫院在體系中各司其職。

評鑑改革應聚焦三個方向
1️⃣ 公布總體與區域醫療網規劃——強化醫學中心配置合理性,與急重難罕、教學研究的核心任務。
️2️⃣檢討評鑑指標——讓指標能反映區域醫療需求與公共責任。
️3️⃣完善進退場機制——讓升格與降格都依據透明且具公信力的標準。

醫改會呼籲,唯有讓評鑑制度回到公共利益與醫療均衡的出發點,醫學中心才能真正發揮急重難罕的使命,讓全國人民都能獲得公平可近的醫療照護。

近來「輕症衝大醫院」的討論再度升溫。衛福部陸續端出一系列政策藍圖,像是個別醫院總額、假日急症中心、門診部分負擔調整等,有的正在跑,有的準備起跑,有的還在暖身。在檢討病人跑大醫院的同時,我們應該先問:制度本身出了什麼問題?醫改會從「看輕症」角...
28/10/2025

近來「輕症衝大醫院」的討論再度升溫。衛福部陸續端出一系列政策藍圖,像是個別醫院總額、假日急症中心、門診部分負擔調整等,有的正在跑,有的準備起跑,有的還在暖身。在檢討病人跑大醫院的同時,我們應該先問:制度本身出了什麼問題?

醫改會從「看輕症」角度,整理問題的2大根源:



🫜【醫院看輕症】支付標準才是問題的根

自2015年起,醫改會多次揭露了大小醫療院所「同病不同酬」的亂象,以及「不同病同酬」造成不公的現象。也就是說,同樣的診斷與治療,診所與醫院的給付不同,加上「重數量、輕品質」的取酬方式,使得即使是資源豐厚、裝備精良的大醫院,也傾向選擇「輕症病人、衝門診量」。

過時的政策引導造成資源錯置,也讓重症、複雜病人,得不到充足照護;而許多優秀基層醫療的價值也因制度而遭貶低。要解決「輕症擠大醫院」的問題,支付制度改革是第一步。



😞【輕症沒定義】健保署十數年來的怠惰

醫改會多年來呼籲:「別把『醫學中心』當成『門診輕症中心』!」要落實減少大醫院看輕症的問題,要先釐清「何謂輕症」,並建立具體的「初級門診照護率」指標。

但直到去年(2024),我們透過立委辦公室函詢健保署,要求提供「大醫院門診照顧輕症(初級門診照護)」的數據,健保署的回覆依舊是——

「 #非外界廣泛接受的定義」

也就是說,政府自己十數年來都搞不清楚什麼是輕症,卻要求病人與醫師「分流」。這樣怠惰與模稜兩可的後果,就是讓第一線的醫療團隊被責怪、讓病人背鍋,徒增糾紛與不信任。



🙆【分級醫療】不是阻擋就醫,而是讓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若政策的出發點只是「病人不乖」、「管住病人的腳」,這是便宜行事,也會誤傷無辜;真正的問題是,政策設計失靈、支付與管理體系不夠與時俱進。

🎤醫改會也呼籲,應扭轉民眾「廟大和尚靈」或「衝大醫院才安心」的迷思,並從三方著手:

1️⃣資訊:提供明確、易懂的就醫指導,讓民眾知道不同症狀該怎麼處理。

2️⃣信心:讓醫院與診所協調合作、建立雙向轉診信任,而不是養病人、搶病人。

3️⃣品質:強化基層診所的服務品質、設備與人力條件,讓「看診所」不再被視為次等選擇。

【解決急診室擁擠≠急診壅塞】⋯醫改會呼籲應有5方面監測⋯假日夜間孩子發燒、長輩突發不適等,診所沒開,只好衝急診,是許多人有的經驗。11月起,衛福部將在六都試辦「假日急症中心」,比照基層醫療收費。醫改會提出3點提醒,讓大家更清楚這項措施的定位...
17/10/2025

【解決急診室擁擠≠急診壅塞】
⋯醫改會呼籲應有5方面監測⋯

假日夜間孩子發燒、長輩突發不適等,診所沒開,只好衝急診,是許多人有的經驗。11月起,衛福部將在六都試辦「假日急症中心」,比照基層醫療收費。醫改會提出3點提醒,讓大家更清楚這項措施的定位與期待:



💫假日急症中心,未必能解決「急診壅塞」
本項政策取經日本,日本設置「假日夜間急症中心」的目標,是補上365天的常見診療空窗期,讓有急症的民眾在假日與夜間也可以看到基層醫師。

這與「急診壅塞」是2個完全不同的問題。急診壅塞的關鍵在急重症病人需要住院,卻「上不去」,原因可能是住院病床不足、人力不足、病房管理政策等。而因為周日開診率較低(僅15%),病人衝急診造成的「擁擠」,不等於「急診壅塞」。



🚨輕症病人不一定緊急
若把「假日急症中心」當成較便利的就醫選擇,反而可能誘發「升級就醫」的行為。本可於平日白天、由診所處理,或可自我照護的狀況,應該避免在假日佔用資源。以日本經驗,大多僅提供1到2天的應急用藥,不提供檢驗檢查(有些地方也不提供X光),定位明確。

民眾遇到疑似急症,應該要先有可近的諮詢或指引,幫助判斷現在是否需要就醫、可以前往假日急症中心,還是應直接去急診。以日本來說,分別提供 #7119(成人) #8000(兒童)的諮詢專線,即是致力於協助正確分流。



👀政策應有修正與監督機制
試辦只是起點。本會建議納入明確的成效指標與資料公開,應有5方面監測:

1️⃣政策成效:等待時間、滯留時間,住院銜接,是否能夠因此改善
2️⃣分流是否成功:假日急症中心接住了哪些疾病別與量能
3️⃣病人安全與品質:有延誤、過度醫療與不適當轉介等情形
4️⃣人力配置與支付:避免第一線過勞,並確保合理支付與目標一致
5️⃣區域整合:與社區藥局、居家醫療等,以及後送醫院能不能形成連動與合作



綜上,「假日急症中心」補的是民眾就醫「時段的空窗」,而急診壅塞要靠「住院端疏通」與系統改革來解。分清定位、建立分流指引、加上透明監督,才能把資源用在刀口上,讓真正急重症病人得到更快、更好的照顧。本會也呼籲,應儘速建立民眾可用的、看得懂的諮詢管道與指引。

【部長,請給我們3個承諾:解決問題、以民為念、勇於改革】今日(8/27)行政院公布,新任衛福部長為石崇良。石部長歷練完整,從臨床急診到衛政規劃皆有豐富經驗,且與民間團體互動多年。醫改會期許:新任部長要解決問題、以民為念、勇於改革。疫情過後,...
27/08/2025

【部長,請給我們3個承諾:解決問題、以民為念、勇於改革】

今日(8/27)行政院公布,新任衛福部長為石崇良。石部長歷練完整,從臨床急診到衛政規劃皆有豐富經驗,且與民間團體互動多年。醫改會期許:新任部長要解決問題、以民為念、勇於改革。

疫情過後,醫療體系正站在懸崖邊,就醫需求反彈、急診壅塞淪為戰場、護理人力大逃亡、急重症醫師心灰意冷、健保財務瀕臨破產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正在發生的崩潰。今年是醫改會的第25年,見證約15任的署長、部長更迭,改革不能再等。



🙏部長,請傾聽來自民間的呼聲。醫改會有3大期許:

1️⃣ 做一位 #解決問題 的部長

您在此刻擔任部長,任務一點都不輕鬆!國際藥價上揚、物價飆漲影響醫療供應、缺藥危機頻傳;國內慢性病照護落後諸國、轉診失靈、健保赤字擴大、支付標準落後、醫護持續血汗。

民眾不要粉飾太平的化妝師,不要表面工夫的作秀者,不要檯面下私相授受的交易員。我們要:誠實透明、有憑有據、不隱瞞、不誇大、不輕忽、不推諉,敢說真話、敢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部長。

坦承告知問題何在、如何因應、需要多少經費與時間、達成什麼目標。願意面對不同利害關係、民間多元溝通,才是重建信任的第一步。



2️⃣ 做一位 #以民為念 的部長

醫療與社福的本質是「人照顧人」,是勞力與知識密集的工作,請不要陷入美化數字的績效管理當中;真正的需要是完整而專業的團隊、足夠的裝備、合理且友善的勞動條件,以及反映價值的支付制度。

醫療領域近年頻傳「急重科別人力空」、「護理人力荒」、「醫院床位缺」。空、荒、缺,儼然成為國內醫療的註腳,血汗醫院、病人得不到具品質的醫療,絕對是社會不可承受之重。

這些背後是制度的失靈,政府有責任拿出辦法。醫療與社福都不應該是金錢與權力的角力場,不應該壁壘分明,而應該以民為念——尊重提供照護的人,善待需要照護的人;在「衛生福利部」裡面,體現醫療與社福的連結與合作。有健康的醫護,有健康的國民,才有健康台灣。



3️⃣ 做一位 #勇於改革 的部長

醫療與社福是各種利益角力的戰場,核心課題是分配正義。民眾要的是,敢於打破既有的、不正義的權力與利益結構、勇於任事、以民為念,並能堅持社會正義的改革者。

新任部長肩負使命,任重而道遠。這些拖太久的功課,不能一等再等:

① #終結性暴力包庇體系:完善「醫事查詢系統」,與建立機構管理機制,避免再發生。

② #搶救崩潰中的第一線:護理人力荒、急診壅塞與病床關床,是系統性的問題,撒錢補助治標不治本。

③ #監測日益蓬勃的自費:經費不斷挹注健保,就是為了確保健保的服務涵蓋率,更應監測自費醫療發展。

④ #保障醫護的勞動人權:推動友善職場與《醫療法》修法,讓基層醫護能夠實質參與醫療院所管理。

⑤ #重建公平的支付正義:改革健保支付制度,讓醫療回歸專業價值,讓好的醫療被看見、被珍惜、被給付。



部長,這不是在許願,每一項都是刻不容緩的改革議程,更是責任與期待,切莫辜負。

🔥【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針對昨日醫界聯合聲明,隱射醫改會在醫師查詢平台之主張:「涉案醫師要立即停職、判決確定後一律撤銷執照、終身不得行醫。」❌ 這是徹頭徹尾的  #假訊息❌ 這是刻意的  #帶風向​💡 醫改會的立場,從頭到尾只有一個重...
18/08/2025

🔥【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
針對昨日醫界聯合聲明,隱射醫改會在醫師查詢平台之主張:
「涉案醫師要立即停職、判決確定後一律撤銷執照、終身不得行醫。」
❌ 這是徹頭徹尾的 #假訊息
❌ 這是刻意的 #帶風向

💡 醫改會的立場,從頭到尾只有一個重點:
👉 資訊揭露,讓民眾有知情權與選擇權!

🙈為什麼醫界要把「資訊公開」硬扯成「過度處分」?
因為只要轉移焦點,討論「停職或廢證」,醫界就可以把議題模糊成「保障醫師權益」——
但最關鍵的問題卻被掩蓋了:
#病人至今查不到醫師不良紀錄!

⚠ 幾個不容否認的事實:
1 查詢平台淪為不良醫師的保護傘
現在的「狼醫平台」只揭露 112 年性平且判決確定的案件。
👉 其他已被行政認定、懲處或112以前判決確定的醫師,卻可以在此系統中隱身。

2 訴訟不易、司法冗長,病人卻得承擔風險
曾遭認定違反醫療倫理的醫師,無論有無進到司法,有無判決確定,卻依然能持續行醫,甚至改名、跨縣市繼續執業,卻沒有相關的風險示警機制。
👉政府跟醫界都不願講清楚 #如何避免再發生,請問,誰來保護病人?

3 其他專業早就做得到
律師有完整的懲戒公開,教師有性平揭露制度。
👉為什麼偏偏掌握病人生命安全的醫師,享有資訊黑箱的「特權」?

💥 我們要再說一次:
• 醫改會 #沒有 主張「一律停職、廢證」。
• 醫改會要的是 #揭露,不是獵巫。
• 只有 #心裡有鬼 的人,才會害怕資訊透明!

🔥護短的體制是惡行的溫床
近年無論是針對婦女或未成年,都是利用病人對醫師的信任、與醫病資訊落差,所犯下的罪刑
性暴力零容忍,民眾要的不是護短、包庇文化
而是專業團體可以堅守倫理規範,拿出自律與約束的魄力

✋醫師倫理規範第一條
「為增進病人權益,發揚醫師倫理與敬業精神,維持醫療秩序與風 紀,特制定本規範」
✋醫界倫理紀律宣言第一條
「遵循醫師倫理規範,誓言從事以倫理為基礎的專業診療。」
✋醫 師 誓 詞
「我將要憑我的良心和尊嚴從事醫業」、「我將盡我的力量維護醫業的榮譽和高尚的傳統」


🔎 醫改會的立場很簡單:資訊不透明,就是對病人的最大傷害。
民眾有權知道,自己面對的醫師是否有嚴重不當紀錄,
我們支持程序正義,但不容民眾僅能在媒體報導或口耳相傳才能得知。
醫界如果真的在乎病人安全,就該支持揭露,
而不是製造假議題來抹黑改革、替不良醫師擋箭。

👉 衛福部已承諾半年內補齊相關揭露漏洞,請大家一起來監督!


#寫聯合聲明稿前拜託請先看一下我們的主張:
https://reurl.cc/lYNyM6
https://reurl.cc/EQg6ag
https://reurl.cc/jrlkyZ
https://reurl.cc/ZNXrVl

平台的建置,原本是為了強化民眾的知情權、保障病人安全。然而,現行制度僅揭露112年以後性平判決確定的案件——這樣的標準,真的能回應社會大眾的擔憂嗎?​👀你看,這些案例都不會被揭露——(一) 遺漏的性平判決案例112年以前定讞|台北洪姓狼醫在...
13/08/2025

平台的建置,原本是為了強化民眾的知情權、保障病人安全。

然而,現行制度僅揭露112年以後性平判決確定的案件——這樣的標準,真的能回應社會大眾的擔憂嗎?

👀你看,這些案例都不會被揭露——

(一) 遺漏的性平判決案例

112年以前定讞|台北洪姓狼醫
在診間假借指示護理師修改醫令,多次強制猥褻,明知對方明確拒絕仍持續行為。109年判決確定,110年遭懲戒,現仍在任要職。

112年以後定讞|台北廖姓狼醫
性平案件不應該侷限對病人,也應包含職場、教學之便等範圍。今年便有廖姓狼醫,對護理師性騷114年遭判刑定讞

(二) 懲處決議或調查已確認,但未進司法或審理中

案例一|新北陳姓狼醫
109年,利用職務之便在診間誘導病患發生關係。事發後更改姓名,111年遭懲戒。如今不僅跨縣市執業,還擔任主管職。

案例二|高雄曾姓狼醫
趁診療機會取得病患聯絡資訊,進行性騷擾。114年遭懲戒停業兩個月,如今仍在執業。

案例三|桃園高姓狼醫
110年診療時藉「甲狀腺問題影響性荷爾蒙」為由,對病患進行內診並趁機性侵、強吻,直到護理師呼喚才停止。112年遭懲戒,案件尚未定讞,仍在執業中。

案例四|台中陳姓狼醫
113-114年間,多次假借看診名義襲胸、摸腿。市府認定性騷擾成立,尚未有懲戒決議。

🕳️現行揭露機制的漏洞

112年以前的性平判決、僅有懲處紀錄、調查已確認、案件尚未定讞的,都可能因為系統限制而不被揭露,但這些案件並不會因為沒公開就不存在。而這類案件往往牽涉 #權勢壓力與心理創傷,很多甚至不會進入訴訟程序。加上更名、跨縣市執業等情況無從查詢,讓辨識加倍困難,反而成了不良醫師的「保護傘」。

更嚴重的是,性平案件調查、審理常需多年,複雜案件甚至拖上數十年。近年就有狼醫在官司期間,因缺乏 #風險示警機制,持續對未成年人犯案的憾事!

#判決不是唯一認定違反醫療倫理的標準
醫事司難道認為只有經判決確定的性平案件才具公信力,對醫事專業團體的懲戒或地方政府的調查信任不足嗎?違反醫療倫理也不只限於性平事件——盜刷健保卡、雇用密醫、使用非法療法等,都會嚴重破壞醫病信任。

🎤因此,我們呼籲:
1️⃣ #政府應優先揭露所有判決書與懲戒紀錄,不限於性平案件與時間範圍。

2️⃣ #明確向社會說明更新進度與時間表,並確保資訊可追溯、可查驗。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保障病人安全,守護醫病信任。

🔍【狼醫查詢平台將上線,揭露內容卻嚴重不足?】衛福部三度承諾的「狼醫查詢平台」預計8月上線,但日前醫事司卻表示,僅揭露「判決確定的性平案件」。這樣的揭露標準,真的足夠保障病人安全嗎?​🙏感謝林淑芬委員聆聽醫改會的陳情,持續追蹤平台建置進度,...
31/07/2025

🔍【狼醫查詢平台將上線,揭露內容卻嚴重不足?】
衛福部三度承諾的「狼醫查詢平台」預計8月上線,但日前醫事司卻表示,僅揭露「判決確定的性平案件」。這樣的揭露標準,真的足夠保障病人安全嗎?

🙏感謝林淑芬委員聆聽醫改會的陳情,持續追蹤平台建置進度,今日更以法務部的「律師查詢系統」為例,點出目前規劃的揭露內容遠遠落後國內外標準。

📢 醫改會自事件爆發以來便主張:查詢平台應比照國際作法,公開的資訊不應限縮。除了英國醫學總會(GMC)長期以來的完整揭露,我國的律師查詢系統也早已提供:執業狀態、註冊號碼、執業單位、聯絡方式、過往懲戒紀錄等。在我國,判決與懲戒確定的名單屬政府應公開資訊,可先做為醫師查詢資訊揭露的第一步。

其他如長期盜刷健保卡或虛報費用、偽造或竄改病歷、違法聘僱密醫、不當利益往來、使用未核准或非法的療法或技術等行為,不僅違法,更侵蝕醫病信任與醫療品質。既然有懲戒決議,也應該揭露,強化民眾辨識與自保,打造有用的查詢系統。

醫改會認為:
✔病人有知情權,應能查詢醫師的基本資料與是否曾有違反專業倫理或觸法紀錄
✔懲戒決議與司法判決皆屬應公開資訊,可優先納入揭露項目
✔至於行政處分與個人資料揭露範圍,可另行討論,但不應成為資訊完全隱匿的藉口

📣 我們呼籲政府:應優先保障病人權益,重新審視平台揭露項目,確保查詢機制真正做到資訊公開、病人安全優先!

延伸閱讀:
1. 醫事查詢系統兩大缺陷 https://reurl.cc/jrlkyZ
2. 為何揭露應該更全面 https://reurl.cc/ZNXrVl

【教學提升或人力警訊?醫改會呼籲正視制度根本問題】​台大兒童醫院宣布自2025年8月起,將由主治醫師在夜間現場支援年輕醫師,衛福部部長邱泰源表示,此舉是「令人敬佩」、「對教學、兒童照護及民眾健康三方皆有助益的新模式」。邱部長作為領導衛福部的...
30/07/2025

【教學提升或人力警訊?醫改會呼籲正視制度根本問題】

台大兒童醫院宣布自2025年8月起,將由主治醫師在夜間現場支援年輕醫師,衛福部部長邱泰源表示,此舉是「令人敬佩」、「對教學、兒童照護及民眾健康三方皆有助益的新模式」。邱部長作為領導衛福部的長官,卻嚴重忽視冰山底下的根本問題,醫改會予以嚴正譴責,並點出三大值得深入檢視制度性隱憂:

1️⃣醫療人力斷層持續惡化:重症醫師出現預警訊號
雖然院方表示,制度調整旨在提升教學品質、強化第一線支援,但回顧歷年人力趨勢可見,主治醫師本應是穩定支撐醫療體系的關鍵角色。從過去可能只有在小醫院可見主治醫師值班、到去年與今年初陸續有醫學中心實施主治醫師值班,到今日連台大作為公立教學醫院的龍頭機構,都面臨無法填補住院醫師人力的困境,顯示兒科臨床與重症領域已出現嚴重人力警訊。今年4月台大兒醫甚至出現超過60歲主治醫師參與夜班支援,更突顯醫療基層人力的斷層與壓力。

從直美現象、資深住院醫師不願留任,衍伸到主治醫師值夜班,需要看到人力培育與留任制度出現多處的供給斷層,未來若主治醫師夜班成為常態,對重症照護品質恐形成連鎖衝擊。


2️⃣主治醫師工時未納入保障機制:長時工作風險擴大
邱部長雖然強調主治醫師屬「在院支援 on call」並非實際值班,但在臨床實務上,仍須因應病況進行處置與教學,並在值班後持續保持備勤狀態,甚至需半夜返院協助。此類工作型態難以明確界定工時與休息界線,目前亦未有明確的工時規範或補休制度配套。

台灣目前主治醫師並未納入《勞動基準法》保障,相關工時指引亦付之闕如,將導致部分主治醫師可能在無休息情況下,連續執行夜班、門診與日間業務。此非但加重身心負荷,更可能進一步加速人才流失。

3️⃣值勤疲勞恐影響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
研究顯示,長時間工作與睡眠剝奪將嚴重影響醫療決策、執行精準度與病患溝通品質,進而增加誤診與疏失風險。大醫院的主治醫師往往同時肩負臨床、教學與研究等多重責任,若制度未考慮其整體工作負荷與人力彈性安排,勢必影響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

三贏還是三輸❓
願意投入臨床重症的醫師,不外乎是懷抱熱情,但當勞安不被保障、家庭工作失衡、身心崩潰看不到未來的情況下,何來要求這群醫師犧牲生活品質、繼續捨身奉獻。不能僅有檢討現有的支付標準,需要更宏觀的來檢討整體的醫師勞動制度。與其美化主治醫師夜班為「三贏模式」,更應從系統面檢討人力培育與留任誘因、建立合理工時制度、強化排班與休息保障。國際上已有多國針對主治醫師設立細緻的工作時數規範、彈性排班制度,台灣亦應以病人安全與醫師健康為核心,謹慎推動制度變革。呼籲衛福部應儘速研議具體的醫師工時與勞動權益保障機制,並以整體醫療人力永續發展為本,避免造成勞安、病安與品質的「三輸局面」。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於7/12(六)表示,「狼醫查詢平台」將於8月上線,但公布範圍僅限於「性平事件且已判決確定」者。然而,醫改會認為:這樣的資訊揭露標準遠遠不足以保護病人安全與就醫權益。​一、醫療性暴力常因權勢壓力難以提告,資訊揭露更應積...
16/07/2025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於7/12(六)表示,「狼醫查詢平台」將於8月上線,但公布範圍僅限於「性平事件且已判決確定」者。然而,醫改會認為:這樣的資訊揭露標準遠遠不足以保護病人安全與就醫權益。

一、醫療性暴力常因權勢壓力難以提告,資訊揭露更應積極
根據醫改會觀察,許多醫療性暴力事件的加害者為擁有高度專業與權力地位的醫師,受害者常為病患或基層醫事同仁。情節包括:
• 藉由病歷資料聯絡病人進行私下騷擾
• 藉由診療權威地位,誘導病人在診間發生性行為
• 於看診時對病人或護理師進行猥褻舉動
這類事件中,即使已由醫院或主管機關調查確認屬實,受害人常因權力不對等、報復壓力、創傷影響等因素,難以或無法走進司法程序。若僅將「判決確定」作為資訊揭露門檻,勢必讓這些傷害成為隱形黑數,也讓潛在受害者無法提早防範。
更遑論,這類刑事訴訟平均審理時間往往需 1至5年,期間若未設有風險揭露機制,狼醫依然可持續執業,與病患互動甚至取得信任與親密接觸,這段制度空窗無異於放任風險擴大。

二、「判決」不是認定醫療人員有無違反醫療倫理的唯一方式
現行責任認定途徑還包括:
• 民事責任:涉及損害賠償,例如性騷擾或醫療疏失的求償;
• 行政懲處:如衛生主管機關依違規事證裁罰;
• 醫院內部倫理審查:多數院所設有倫理或申訴調查機制;
• 醫師懲戒制度:由「醫師懲戒委員會」進行審議與裁決。
這些機制在實務上往往早於司法程序啟動並完成調查。然而,醫療人員的清白名聲、防止再犯風險,同等重要。因此,針對判決與懲戒確定的名單屬政府應公開之資訊,可先做為資訊揭露的第一步,至於其他結果公開與否,應邀集相關團體來討論。

三、違反醫療倫理不限性平事件,揭露應更全面
醫改會盤點近年公開的《醫師懲戒委員會決議書》,針對非性平類型的違規行為,但同樣會影響病人權益與醫病關係的情形,例如:
1. 長期盜刷健保卡、虛報醫療費用
2. 偽造或竄改病歷
3. 僱用未具資格人員執行醫療行為
4. 與醫材廠商不當利益往來、收賄
5. 引誘病患接受未核准或非法的細胞療法等醫療技術
這些行為不僅違法,更嚴重侵蝕醫病信任與醫療品質。然而目前這些紀錄即使已有懲戒決議,仍散見各地政府網站、無統一查詢平台、部分匿名或無法追溯;若醫師改名或轉地執業,更形同重新隱身於系統之外,讓民眾難以辨識、無從自保。

#醫改呼籲,打造一個真正對病人有用的查詢系統,目的在於防止再發生,首要原則是資訊透明與風險揭示。除了讓民眾都能查詢到所有的合格醫師以外,更應納入可能會影響病人權利的不良樣態與紀錄,以連結判決確定與懲戒決議書等紀錄作為資訊揭露的第一步,保障民眾做出知情選擇的權利。只靠判決,絕對不足以捍衛病人安全;而從透明化開始,才是真正的制度防線。

【查不到≠沒執照,查得到≠能信任?——醫事查詢系統改革刻不容緩】根據衛福部「醫事查詢系統」網站說明,該系統原意在於協助民眾了解醫事人員的執業資格與醫療機構的設置情形。然而,在上週(7/7)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中,卻有立委質疑:「這個系統根本查不...
14/07/2025

【查不到≠沒執照,查得到≠能信任?——醫事查詢系統改革刻不容緩】
根據衛福部「醫事查詢系統」網站說明,該系統原意在於協助民眾了解醫事人員的執業資格與醫療機構的設置情形。然而,在上週(7/7)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中,卻有立委質疑:「這個系統根本查不到醫師是否具有執照」。究竟問題出在哪裡?

醫改會整理出目前系統的兩大缺陷:
1️⃣「查無資料」≠「沒有執照」——系統設計造成資訊黑箱
根據現行醫事查詢系統公告,該平台僅公開「執業中且同意公開資料」之醫師。因此,當查詢結果顯示「查無資料」,背後可能是以下三種情形:
🔸 醫師未具執業執照(即密醫);
🔸 醫師具執照但未執業;
🔸 醫師具執照並執業中,但不同意公開資訊。
換言之,即使醫師合法執業,民眾也可能查不到任何資訊;反之,未執業的合格醫師卻可能仍在系統中查詢的到資料。這樣的設計不僅無法有效揭露執業狀況,更嚴重侵蝕病患的知情權與選擇權。

2️⃣改名、同名、跨縣執業——病患難以辨識醫師身分
目前系統僅顯示醫師的姓名、性別、執業縣市、類別與專科,缺乏足以識別醫師身分的關鍵資訊(如證書字號、歷史執業紀錄、曾用名等),導致識別困難。
特別是在以下情境中:
🔹 醫師改名後重新執業;
🔹 不同醫師但姓名相同、專科相同;
🔹 醫師在多縣市、不同院所執業,但系統僅顯示其中一地。
例如,近期有民眾投訴指出,一位曾涉違反醫學倫理、與多位病患發生不當關係的精神科醫師,在離開原醫院後便改名,現仍於新北、桃園多間機構持續執業甚至擔任主管職,但卻無法從系統查核其身分連結與完整執業紀錄,令人憂心。

🪬 公布「判決確定」性平事件,真的夠嗎?
對於一再跳票的「狼醫查詢平台」,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於上週六(7/12)表示,預計八月上線,但僅公布性平事件且須判決確定者。然而,這樣的設計根本無法保障病人安全。
舉例來說,台大黃姓醫師自被醫院認定性侵成立,到法院判決出爐,歷時三年半,期間不僅未被即時送懲戒,也沒有建立任何預防潛在受害的機制,仍持續診治病人,導致民眾人心惶惶。
更何況,醫療性暴力事件往往涉及權勢性侵、騷擾,即使有機構調查事件成立,受害者也可能因害怕報復、權力不對等而不敢提告。若僅仰賴「判決確定」作為資訊揭露門檻,不但過於被動,也讓狼醫得以在制度保護下持續危害更多病人。

醫療資訊公開,是病人安全的起點
一個完善的醫事人員查詢系統,應具備以下功能:
✔️可查詢所有具執業執照醫師的基本資訊;
✔️顯示完整的執業紀錄與跨縣市執業狀況;
✔️提供辨識醫師身分的資訊(如過往姓名、證書編號);
✔️ 露重大違反醫療倫理或性平調查成立者,即便尚未判決,也應設立「風險提示」機制。

若系統設計以「保護醫師隱私」為優先,卻犧牲病人的知情權與就醫安全,則違背了醫療應以病人利益為本的初衷。醫改會呼籲衛福部,應正視現行系統資訊落差的風險,從「選擇信任的醫師」開始,建立真正病人導向的公開制度。

Address

大安區復興南路二段151巷8號3樓之 5
Taipei
106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