吱吱復健x楊昀霖職能治療師

吱吱復健x楊昀霖職能治療師 我是職能治療師,也是「吱吱復健」部落格版主,著有《中風復健這樣做》。
目前在台北提供中風後一對一功能指導(自費),並經營社團「中風復健交流」「失智照護交流」。
同時為愛長照、元氣網,關注長照、復健、輔具、中風與失智議題。

職能治療|愛迪樂治療所 OT
吱吱復健|部落格版主
臉書社團|
腦中風復健照護交流
失智症照護互助交流
專欄作家|
愛長照/元氣網/104銀髮銀行
原水出版|
《中風復健這樣做》
長照/復健/輔具/復能/中風/失智

14/09/2025

🧠【中風復健|用「想」的也能復健?】

很多人聽過「用想的也能復健」,
第一反應常是:
「這很簡單啊,我每天都想好幾次自己會走路!」

但過一陣子卻發現沒效果,
最後只能覺得,這方法根本沒用。

──────⊱⁜⊰──────

▍白日夢 vs. 心像練習

問題在於,大部分人把心像練習,
做成了「白日夢」。

白日夢,就像在「看電影」:
你是旁觀者,用第三人稱,看著某個人走路。
畫面模糊,感覺不到腳踩地板、肌肉出力、重心轉移。
對大腦來說,幾乎沒有刺激。

真正有效的心像練習,
更像是在玩「VR 遊戲」:
你是主角,從自己的眼睛看出去。
你能「感覺」到細節!

從肩膀準備出力的緊繃、手臂抬起的重量、
甚至皮膚摩擦空氣的感覺。

而且必須專注。
練完腦袋會覺得有點累,
這才表示大腦真的在動工。

──────⊱⁜⊰──────

▍心像練習怎麼做?(給病友 )

➊ 選一個想改善的小動作。
例如抬手、拿杯子、刷牙。

➋ 用第一人稱去看。
就像透過自己的眼睛,而不是看「一個人」在動。

➌ 加入感官細節。
手臂重量、肌肉緊繃、杯子冰涼或溫熱。

➍ 短而清晰。
一次 20–30 秒,做 3–5 輪。

➎ 「想」和「做」交替。
腦中模擬一輪,再實際做一次,效果更好。

💬 實例分享
有病人想像「喝水」,腦中練習抬手、張手、抓杯,
再搭配真的動作去感受重量和溫度。

另一位病人,每天睡前想像走路,
甚至觀察別人的步態,幫助自己更清楚。

──────⊱⁜⊰──────

▍為什麼有些人覺得沒效?

✅ 只是空想,沒有實際動作配合。
✅ 想像順序錯了,動作「藍圖」本來就不對。
✅ 畫面模糊、不夠生動,缺少肌肉與感覺細節。

所以,心像練習不是白日夢,
而是一場「大腦內部的動作預演」。

──────⊱⁜⊰──────

▍心像治療怎麼升級?(給治療師 )

➊ 先評估:
專注力、理解力、動機。
能否跟三步口令?能專注 10 分鐘?

➋ 建立認知:
讓病人知道「這是輔助,不是取代實作」。

➌ 教技巧:
先確認動作藍圖,再加上感官細節。

➍ 嵌入日常:
安排在治療外的時段練習,並用日誌追蹤。

➎ 自我生成:
當一個動作熟練,再帶病人套用到新任務。

──────⊱⁜⊰──────

▍心像練習的真正任務

心像練習的核心,不是「想」,
而是「想得像真的一樣」。

它的目的,就是幫大腦先打開「真實動作的開關」,
再透過日常練習,把「會動」變成「能用」。

很多病友問我:
「心像練習要怎麼跟生活結合?」
「張力、肩痛、手麻的狀況下,還能練嗎?」

這些問題,都需要有人帶著你,一步步練。

──────⊱⁜⊰──────
▍9/21 台南現場
這次,我會帶大家:

✅ 怎麼把日常動作拆開來練,讓患側手能參與
✅ 張力緊、肩痛、手麻,到底怎麼調整
✅ 從「不會動」到「能用手」,一步一步練起來
✅ 讓你不只聽懂,還能回家照著做

👉【報名表單】

https://forms.gle/gBaMJmkGF3wQA9UF9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中風後的手怎麼練?從神經復健到生活實作】📣 6/21台中實體講座開放報名中!「我每天都有練,可是手還是不太會用,怎麼辦?」「肩膀一直痛、手就很緊,是姿勢錯還是張力太高?」這場講座,就是為了這些常見的疑問而開。我們不會只告訴你要練什麼動作,...
12/06/2025

【中風後的手怎麼練?從神經復健到生活實作】
📣 6/21台中實體講座開放報名中!

「我每天都有練,可是手還是不太會用,怎麼辦?」
「肩膀一直痛、手就很緊,是姿勢錯還是張力太高?」
這場講座,就是為了這些常見的疑問而開。

我們不會只告訴你要練什麼動作,而是帶你回到神經學習的本質,
讓你理解,手為什麼動不了?張力要怎麼處理?感覺要怎麼訓練?
手,又要怎麼「真的」回到生活中?

🌟你會學到:
✅ 中風後,復健最關鍵的是「大腦如何重新學習」
✅ 張力、肩痛、感覺異常到底怎麼來、該怎麼辦?
✅ 怎麼設計一套真正能持續的手部訓練方法
✅「生活中使用手」要怎麼分階段練起來?
✅ 有進步=有成就感=有動力,訓練怎麼設定才對?

👤 講師
楊昀霖 職能治療師
謝依婕 職能治療師

🗓 講座資訊
📅 時間|6/21(六)下午 1:30–3:30
📍 地點|台中紅十字會(台中市中區綠川西街135號10F)
💰 費用|每人300元,攜帶照顧者另加100元(最多2位照顧者)
👥 對象|中風病友、家屬、照顧者皆可參加

⚠️ 限額報名,額滿即關閉表單!
📩 報名表單連結 👉
https://forms.gle/5khR9U243eh1Cb2e6

💬 這次先辦在台中,如果其他地區也想參加,歡迎在留言區敲碗+1
📣 已經報名的朋友,也可以在留言區說說你最期待聽到哪一塊內容?
👉 也許我們就會現場回應你想問的問題!

🙌 歡迎分享給需要的病友與家人
📥 有問題也可以留言或私訊,我會親自回覆!

床墊挑錯 = 越睡越累?兩個檢查方法讓你不再靠運氣選床!我是楊昀霖職能治療師。我們每天有三分之一的人生躺在床上,但你有想過:你現在睡的這張床,真的「撐得住」你的脊椎嗎?不是越軟越舒服,也不是越硬越健康,關鍵是:能不能讓脊椎放鬆、肌肉不必出力...
21/05/2025

床墊挑錯 = 越睡越累?兩個檢查方法讓你不再靠運氣選床!

我是楊昀霖職能治療師。
我們每天有三分之一的人生躺在床上,但你有想過:
你現在睡的這張床,真的「撐得住」你的脊椎嗎?

不是越軟越舒服,也不是越硬越健康,
關鍵是:能不能讓脊椎放鬆、肌肉不必出力硬撐。

📌 這篇文章教你兩個簡單動作,在家就能自我檢查床墊支撐力,
也會分享我怎麼從治療觀點,幫大家搭配出適合自己身體的床墊組合。

👉 點這裡看詳細教學文:
https://relive.tw/choose-mattress-tips-zzsleeper/

💬 留言聊聊:你現在的床是偏軟還是偏硬?
你自己覺得——睡起來是真的有放鬆,還是常常醒來還是覺得累?

我會親自回留言,也歡迎互相分享你的選床經驗~

📣 如果你身邊有人也在找床、常腰痠背痛,記得轉給他看看!
📌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預約評估:

✅ 官方網站:www.zzsleeper.com

✅ LINE 預約:點此加入官方帳號

✅ 電話預約:0966-778-078(由專人服務)

若你預約時輸入推薦代碼「吱吱復健」,目前可享有 zZsleeper 提供的 九折優惠。
(※ 此為品牌提供之活動資訊,非本人販售或回饋)

※ 評估內容為身體結構與睡姿協助分析,不保證療效,也不構成醫療建議。
※ 本文純屬個人經驗分享與專業觀點整理,僅供讀者參考。

Make your survey a piece of cake!

21/05/2025

不查不知道,查了真的嚇一跳。
台灣目前針對高齡駕駛人的認知評估,竟然只考這三項:

✔️ 時間與地點(今天幾號、在哪裡)
✔️ 記憶圖卡(看10張交通圖,2分鐘後回想)
✔️ 看時鐘(畫出幾點幾分)

這樣的測驗,只能篩出明顯失智的人,卻可能錯放那些「表面還行、實際反應不來」的潛在高風險駕駛。

我們不是在限制長輩的駕駛權利,而是希望台灣能建立一套更公平、更貼近真實駕駛情境的檢測制度。
畢竟開車不只是記憶力和時間定向,更關鍵的是:
✅ 遇到突發狀況能不能踩下煞車?
✅ 能不能快速判斷危險並作出反應?

這些,全都不是紙筆測驗測得出來的。

我知道,有人會說:「某某歲以上就不要開了」。
但這樣的說法,或許只適用在台北。
對於沒有捷運、交通不便的地區來說,開車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長輩生活的自由與自主。

就像年紀大也能做重量訓練一樣,問題不在年齡,而在於能力是否還夠。
✅ 有能力,就應該讓他安心開;
✅ 沒準備好,就早點轉換方案或輔導介入。

網路一查,在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雖不見得每位高齡者都強制檢測,
但至少有一整套評估系統與設備可供使用,包含:

📌 油門/煞車反應時間測試
📌 模擬駕駛器進行實境駕駛訓練與評估

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家還有接受專業訓練的職能治療師(Driving Rehab Specialist),
專門負責進行駕駛能力的功能性評估,包括視覺感知、反應時間、多工處理、肢體協調等,
並依照個別能力,提供「安全重返駕駛訓練計畫」或替代交通建議。

這才是一套完整的高齡駕駛制度——
不是年齡說了算,而是科學化的能力評估與安全支持。

📄 交通部目前制度參考:
https://www.thb.gov.tw/cp.aspx?n=169

📹 國外示範影片(僅供參考):
模擬駕駛訓練示範:
https://youtu.be/bHZ1HjMCXaA?si=75_sfAcg5a65e4D1&t=151
油門/煞車反應測驗:
https://youtu.be/fO4RdK2MHu4?si=Fn8FzU6MFvBudw4E&t=189

台灣的制度,是時候更新了。
不然,我們真的只能繼續把路上安全,交給幾題時鐘與圖卡來判斷嗎?

20/05/2025

【從刷牙到穿褲,中風後怎麼一步步找回生活?】
中風後,最讓人挫折的,
常常不是不能動,
而是——明明能動,卻做不好。

比如: 👉 為什麼刷牙這麼卡?
👉 為什麼穿褲子老是卡住?
👉 為什麼明明手能抬起來,卻還是穿不好衣服?

很多人以為,只要不斷練動作,就能解決。
但其實,有時候真正需要的,是換一個做法。

📌 這篇文章,會陪你找到答案:
✅ 怎麼從生活裡的小動作開始,一步步練起來?
✅ 做不到怎麼辦?怎麼用代償先讓生活繼續?
✅ 哪些進步,其實我們自己常常沒發現?

📌 你會看到很多真實的例子:
✔️ 洗澡要怎麼安排才安全?
✔️ 穿褲子可以怎麼調整順序與方法?
✔️ 只能單手,煮飯怎麼設計輔助?
✔️ 哪些小活動,代表「可以自己在家待著」?
✔️ 哪些細微的進步,其實比動作完美更重要?

📌 這篇文章,寫給——
✔️ 還在復健路上努力的人
✔️ 每天陪伴的家屬與照顧者

每一件事,其實都可以拆開來、慢慢做到。

即使一次做不到,
只要能找到適合的方法,
生活,就有機會一步步練回來。

✅ 想了解更多?
我也整理了完整深入版文章!

🔗 完整閱讀請看留言區!

#中風復健 #生活訓練 #自我練習 #生活重建 #吱吱復健

19/05/2025

中風後復健就是好手帶壞手?很多人都做錯了。
真正有效的雙側訓練,關鍵不是「一手拖一手」,
而是——兩手一起出力、一起控制。

這支影片從簡單抬手到整合身體動作,
還包含 Switch 體感遊戲 和 節奏練習 的應用示範。
👉 點進來,練對方法,才真的能進步!

📺 看更多復健教學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

17/05/2025

🧠 你真的有在「鼓勵」病人嗎?還是只是在給壓力?
這句話可能有點刺耳,
但我在臨床上太常看到這樣的場景:

病人沒進步,家屬說:「你要加油啊,我們都為你好!」
病人練不下去,家屬說:「你一定可以的,不然你怎麼辦?」

這些話,
說的人以為是鼓勵,
但聽的人,常常只感受到滿滿的壓力。



我自己是職能治療師,
也陪伴過很多在復健期卡關的個案。

很多時候,
我花最多力氣的,不是在訓練手部動作,
而是教家屬怎麼陪伴,不讓關係變成對立。



真正能鼓勵病人的,
不是「說了什麼」,
而是「怎麼一起走」。

不是喊口號,
而是讓他知道:
你理解、你願意等、你不是在催促。



📘 如果你需要一些具體的方法和觀念,我整理了這幾篇:
🔹 中風照顧指南|家屬如何協助復健?掌握五大原則陪伴持續進步
👉 https://relive.tw/stroke-caregiver-guide/

🔹 鼓勵復健 – 治療師是如何鼓勵患者做復健的?
👉 https://relive.tw/ot-feedback/

🔹 如何鼓勵抗拒復健的中風家人?
👉 https://relive.tw/change-anyones-mind-stroke/

🔹 《走過中風,我們一家三口沒有垮》一位太太的真實照護記錄
👉 https://relive.tw/stroke-family-story-care-start/



如果你也覺得:
「我真的有在陪,但好像他越來越沒信心了。」
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有時候,不是你做得不夠,
而是我們都還在學習,
怎麼走在一起而已。🌱

#中風復健 #家屬陪伴 #鼓勵與支持 #職能治療 #吱吱復健

15/05/2025

👀 有在做復健,就一定會進步嗎?
很多人以為,
只要有在做復健、有在動,
就是有在進步。

但其實,真正決定效果的,
是「動作有沒有做到位」。



📌 試著自己做做看:
你可以重複把手舉高100次。
沒錯,身體有動,肌肉有出力。

但如果沒有目標、沒有變化、沒有思考,
大腦其實沒有真的參與進來。

這樣的狀態,效果自然就「很有限」。



💡 換個方式試試看:
先舉到胸口,
再到嘴巴、額頭,
接著想一想:

「剛剛我是先動手肘,還是先動肩膀?」

光是這樣的思考與察覺,
就讓大腦開始連結身體。

這,才是復健的真正核心——
讓大腦重新學會控制。



📌 對年紀大的病人,我們也會這樣引導:
不是只說「把手舉高」,
而是用具體的目標物來引導,比如:

「先摸黃色的球,再摸紅色的球。」

這樣比單純動作指令,
更能引起注意力與參與感。



✨ 小小總結:
復健不是體操,
也不是在湊次數。

是讓大腦與身體之間,
產生真正的對話與學習。

有在做當然很好,
但做得有品質,效果會更好。💪



#中風復健 #動作控制 #大腦參與 #感覺與察覺 #吱吱復健

【中風穿AFO腳架,不是向垂足投降】中風後,垂足常常讓人舉步維艱。腳沒辦法順利抬起來,走路容易絆到地板,跌倒風險大增。很多人聽過這種說法:👉 「先不要穿支架啦,慢慢練,腳會翹就不用穿了。」但現實是,她家只有她和老公兩個人,老公要上班。難道要...
13/05/2025

【中風穿AFO腳架,不是向垂足投降】
中風後,垂足常常讓人舉步維艱。
腳沒辦法順利抬起來,走路容易絆到地板,跌倒風險大增。

很多人聽過這種說法:
👉 「先不要穿支架啦,慢慢練,腳會翹就不用穿了。」

但現實是,
她家只有她和老公兩個人,老公要上班。
難道要她每天卡在床上,走兩步就絆倒,
等哪天「腳板自然會翹」再出門嗎?

📌 AFO,是為了讓生活能繼續
✅ AFO能讓她自己走去廁所、吃飯、曬太陽,不必一直被人攙扶。
✅ 不是等復健「完美」才可以動,而是讓生活能先走下去。
✅ AFO不是放棄復健,而是給她自主活動的機會。

她不是不努力,
而是你可能不知道,她每天是怎麼撐下來的。

📌 AFO會讓腳廢掉嗎?研究怎麼說?
根據研究證實:

穿戴AFO並不會減少脛前肌(腳背肌肉)的活動量。

不會妨礙神經恢復,

反而能提升步行的穩定性和信心,讓病人更願意活動。

✅ 穩定走路,本身就是一種促進復健的方式。

📌 別再說「穿了就沒希望」了
她穿上AFO,
不是投降,
而是在努力活下去——
而且,是自己走著,活下去。

📸(附圖說明)
※ 圖為AFO示意,實際使用需由治療師或醫師依個人情況評估。

#中風復健 #步態訓練 #功能優先 #吱吱復健

Address

Taipei
<<NOT-APPLICABL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吱吱復健x楊昀霖職能治療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吱吱復健x楊昀霖職能治療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