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2025
💪 從肌少症診斷走向肌肉健康(muscle health):重塑我們對「抗衰老」的底層認知
當我們步入中年,最擔心的往往是體力下滑、身材走樣。但如果最新的頂尖醫學共識告訴你,肌肉流失不僅僅是「變老」的象徵,它更直接關聯到你的認知功能、免疫力、甚至失智症風險呢?發表於權威期刊《自然老化》(Nature Aging)的「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WGS)2025年共識」,提出了一場根本性的觀念革命:我們不該等到老年才來診斷「肌少症」,而是必須從50歲開始,積極促進整體的「肌肉健康」。
→ AWGS 2025 引入了全新的觀念:
肌肉健康(muscle health)是一個跨器官、跨生命歷程的內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系統,不再只是肌少症診斷。
#從治療 #肌少症 到促進 #肌肉健康:一場醫學觀念的革命
過去,我們將「肌少症」(Sarcopenia)視為一種老年疾病——當肌肉質量與功能流失到一定程度,導致衰弱、跌倒等問題時才進行診斷與介入。然而,AWGS 2025年的新共識指出,這是一種被動且為時已晚的觀點。新的框架主張,我們應該採取「生命歷程方法」(life-course approach),將焦點從「治療疾病」轉向「促進健康」。
✅ 這意味著,肌肉不再被視為一個孤立的運動系統,而是整個健康網絡的核心節點。與其等到功能顯著衰退後才亡羊補牢,不如在衰退加速前就積極儲備與優化肌肉的功能。這不僅是預防肌少症,更是為了實現整體的健康長壽。
#為何50歲是新起點?
✅ 診斷年齡下修:首次將肌少症的正式診斷範圍,從過去的65歲以上,擴展至50-64歲的中年族群。研究證實,肌肉質量與力量的顯著下滑大約從50歲開始加速。提早到這個階段進行評估與識別,才能抓住預防與早期干預的黃金窗口。
✅ 診斷流程簡化:過去的診斷流程複雜,需要評估肌肉質量、肌力、體能表現三項指標。新共識將其簡化,僅需同時滿足「低肌肉量」與「低肌力」兩項即可確診。而「體能表現」(如走路速度、從椅子上起立的速度)則被重新定位為重要的「預後觀察指標」,用來評估介入治療的效果,而非診斷的必要條件。這使得臨床診斷更為明確、高效。
#不只是肌肉:你的「 #第二大腦」與內分泌中樞
本次共識最核心的科學觀念,是將骨骼肌重新定義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內分泌器官」。肌肉在收縮運動時,會分泌數百種被稱為「肌動激素」(Myokines)的訊號分子,這些分子會進入血液循環,對全身各大器官系統產生深遠影響。
✅ 肌肉-器官的交叉對話(Cross-talk):
•對大腦:肌動激素能穿過血腦屏障,促進神經新生、增強突觸可塑性、並減少神經發炎,這被認為是運動能改善認知功能、降低失智症風險的關鍵生物學機制。
•對骨骼:肌肉的健康直接影響骨骼的密度與強度,兩者共同構成「運動系統單元」。
•對脂肪與代謝:肌肉是人體最大的葡萄糖儲存與利用場所,健康的肌肉能有效調控血糖,並透過肌動激素影響脂肪組織的代謝。
•對免疫系統:肌動激素具有調節免疫反應、抗發炎的特性。
因此,一個功能衰退、持續流失的肌肉組織,等於是中斷了這些重要的跨系統溝通,進而增加心血管代謝疾病、認知功能下降、甚至死亡的風險。
#如何評估你的肌肉健康?
✅ 步驟一:評估肌力(Muscle Strength)
•方法:使用握力器測量最大手部握力。
•低肌力標準:
•50-64歲:男性 < 34公斤;女性 < 20公斤
•≥65歲:男性 < 28公斤;女性 < 18公斤
✅ 步驟二:評估肌肉量(Muscle Mass)( #若肌力低下才需進行)
•方法:使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或生物電阻抗分析(BIA)測量四肢骨骼肌質量。
•低肌肉量標準(以DXA為例,經身高校正):
•50-64歲:男性 < 7.2 kg/m²;女性 < 5.5 kg/m²
•≥65歲:男性 < 7.0 kg/m²;女性 < 5.4 kg/m²
✅ 確診肌少症:當一個人同時符合其年齡層的「 #低肌力」與「 #低肌肉量」標準時,即可診斷為肌少症。
❌ 不再使用
步速
five-time chair stand
SPPB: 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簡短身體表現量表
→ 全部轉為 臨床 outcome,不是診斷條件
#篩檢策略:從被動診斷到主動識別
AWGS 2025建議雙軌篩檢路徑。
✅ 第一軌:評估既有疾病(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慢性腎病)和老年症候群(反覆跌倒、非預期體重減輕)。
✅ 第二軌:使用驗證工具進行自我評估。
✅ 篩檢工具包括小腿圍(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