荳點心理諮商所

荳點心理諮商所 刻意留下荳點時光
讓自己在緊湊的日常獲得喘息
陪心慢慢長大
-
💼心理諮商/職涯諮詢/演講與工作坊/企業內訓
💌聯繫請透過官方Line(帳號是@hicomma)
🌱收聽Podcast「荳點|心的歇息所」

 #荳點快報  #工作坊資訊【萃取家庭的愛,向外飛】 原生家庭關係界限工作坊無論到了幾歲,我們都渴望著父母眼眸裡的愛。只是這份渴望,時而溫暖,時而伴隨著深深的失落。👉🏻你是否也曾經歷這些難受的互動?▪️明明努力工作,卻聽見那句:為什麼不去考...
05/09/2025

#荳點快報 #工作坊資訊

【萃取家庭的愛,向外飛】 原生家庭關係界限工作坊

無論到了幾歲,我們都渴望著父母眼眸裡的愛。
只是這份渴望,時而溫暖,時而伴隨著深深的失落。

👉🏻你是否也曾經歷這些難受的互動?
▪️明明努力工作,卻聽見那句:為什麼不去考公職?
▪️早已成家立業,卻依然被左右著婚姻裡的選擇與決定。
▪️想要搬出去獨立生活,卻被貼上不孝、不懂事的標籤。
▪️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向父母好好表達,卻得到一句:你太敏感、太自私了!

👉🏻你甚至懷疑
「我不過想要一份理解、一點支持,這麼難嗎?是不是這輩子都不可能了?」
「還是我不值得爸媽看見我、回應我?他們根本不愛我⋯⋯」

當你為了獲得認同,而勉強活成父母期待的模樣,這樣的關係看似親密相依,其實只是放任孤單、怨懟在沉默中滋長,你的生命力將被無聲吞噬。

我們與父母的關係,經常是在矛盾中一次次體會,原來成長,不只是年齡的增長,而是,在失望裡學會獨立;在親密與自主之間,找到喘息的空間;在把父母的期待溫柔歸還後,仍勇敢選擇並承擔屬於自己的人生。

✨界限,從來不是切斷,而是讓「愛」有機會以一種更健康的形式存在✨

當我們懂得從父母的焦慮與恐懼裡,萃取出愛,進而,帶著愛劃下界限,才終能在恰到好處的關係距離裡,真正地感受到被滋養、被理解、被支持,安心地,成為一個完整的大人。

🌟【萃取家庭的愛,向外飛】工作坊,包含三大篇章:
⏰2025/09/21(日) 13:30-16:30【失望與獨立】
⏰2025/10/19(日) 13:30-16:30【拓展與挪動】
⏰2025/11/09(日) 13:30-16:30【選擇與承擔】

將一步步陪伴你照顧原生家庭裡受的傷,萃取愛、交還恐懼,重新感受你的活力、生命力,找到抽象關係裡、實際生活上的可立足處,安穩紮根,逐步實踐,越來越放心向外展翅飛翔,成為理想的你自己。

🙋🏻‍♀️講師: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地點:荳點心理諮商所,臺北市信義區基隆路一段149號12樓之二(捷運市政府站一號出口,走路2分鐘)

🌱適合對象:
1. 經常被原生家庭影響,感到身心俱疲
2. 在家庭互動中進退兩難,想尋得更自在相處的親子關係
3. 覺得與父母互動太緊密糾結,時常委屈自己、討好對方
4. 與父母疏離,渴望拉近關係、適度親密
5. 想建立自我價值,學習劃出健康的關係界限

⚠️ 3場次,一場3小時,鼓勵你可以3場循序漸進梳理關係困擾、認識原生家庭和關係界限的心理學知識,當然也歡迎你依照自己目前的需求,或期待更加認識的主題,選擇單一或多個場次參加。

#心理 #心理學 #演講 #講座 #工作坊 #心理講座 #荳點心理 #荳點工作坊 #活動 #課程 #原生家庭 #家庭關係 #家庭議題 #家人 #家庭互動 #關係界限 #界限 #自我照顧

守護孩子的數位未來:辨識網路危機與安全陪伴攻略📝 陳怡如 Rumi 諮商心理師在當代社會中,網路已經不再只是工具,而成為孩子們生活與心理建構的重要場域。從 IG 限時動態到 TikTok 短影音,從匿名論壇到線上遊戲,孩子們在虛擬世界中建立...
03/09/2025

守護孩子的數位未來:辨識網路危機與安全陪伴攻略

📝 陳怡如 Rumi 諮商心理師

在當代社會中,網路已經不再只是工具,而成為孩子們生活與心理建構的重要場域。從 IG 限時動態到 TikTok 短影音,從匿名論壇到線上遊戲,孩子們在虛擬世界中建立自我、經營人際、表達情緒,甚至尋求支持。然而,這樣的自由與豐富,也伴隨著不少心理風險與成長挑戰。身為父母與照顧者,想要守護孩子的數位未來,需要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網路世界。

一、網路世界:孩子的身分建構場域
1️⃣、虛實角色的拉扯:我應該要這樣,還是我本來就這樣?
青少年在網路上的自我展演,常常帶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們學會選擇角度、美化生活、編輯心情,試圖貼近「該有的樣子」。久而久之,
「我應該要這樣」可能取代「我本來就是這樣」。現實與虛擬的落差,會讓孩子懷疑真實的自己是否不夠好,甚至迷失於「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我」。
2️⃣、外化的自我價值:我有幾個讚,就有多少價值?
網路上的按讚數、追蹤數,無形中成為衡量自我價值的指標。孩子們的情緒起伏,往往跟著這些數字波動。當成果不如預期,容易陷入焦慮、失落,甚至否定自我。
3️⃣、多重帳號與角色壓力
為了適應不同的平台與群體,許多青少年會經營多個帳號,展現不同面向的「我」。雖然這展現了適應力與創意,但若缺乏整合,反而會讓他們陷入角色壓力與心理撕裂感,難以建立穩定、真實的自我認同。

二、短影音文化與快節奏資訊:雙面刃的刺激
1️⃣、注意力下降與比較焦慮
短影音平台以快速、刺激為主,長期下來,孩子的注意力耐受度下降,無法靜心做一件事情。同時,在不斷滑動的過程中,看到別人精緻的生活、完美的外貌、成功的表現,也會讓他們產生「我不夠好」的自我懷疑。
2️⃣、數位敘事與創意展現的舞台
另一方面,短影音文化也提供了展現創意與即興力的空間。許多孩子能用 30 秒說一個完整的故事、製作幽默的剪輯,展現出優秀的數位敘事能力。如果能適當引導,他們也能學會主動追蹤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像是微知識、心理成長、自學資源等。當我們真正走進青少年的數位世界,深入討論他們在網路中學會的技能時,會驚訝地發現:他們其實具備強大的「自學導航力」。無論是想找一個適合的影片剪輯模板、跨區下載某個限縮國家的遊戲,或是學習如何提升遊戲戰力與社群互動,他們早已熟悉多元的資源管道,能夠靈活地搜尋、試錯與整合資訊。
這種能力某種程度上就是「數位生存力」的展現。他們不只是使用網路,而是擁有一套自己內建的邏輯與策略,知道「去哪裡找」、「找什麼」、「怎麼判斷可用性」,甚至還會主動幫朋友解決類似的問題。

三、匿名文化與情緒出口
1️⃣、情緒釋放與真實表達
在匿名的空間裡,有些孩子能更自在地表達情緒。他們說出在現實生活中無法說的話,釋放平時壓抑的感受,這對內向、受創或承受壓力的青少年来說,是一種喘息。
2️⃣、獲得支持與理解
透過留言、互動與分享,孩子們也可能在網路上遇見理解自己的人。「原來我不是唯一這樣的人」,這樣的共鳴感,對孤單的心靈而言是一種安慰。
3️⃣、主動尋求協助
有些孩子甚至透過網路平台主動尋求幫助。只要資訊來源正確,網路也能成為他們探索問題、接觸資源的重要媒介。

四、網路人際互動:連結與焦慮並存
對許多年輕人來說,人際關係已經從學校的下課時間延伸到網路世界。他們一起玩遊戲、互相留言、在聊天室中深夜聊心事,但這些互動也常成為壓力來源:
▪️沒有按讚是否代表對方有意見?
▪️遊戲失利就不再是朋友?
▪️沒有即時回訊息就是「不在乎我」?

在網路世界裡,訊息的「已讀未回」、「上線時間」甚至「正在輸入中」這些本該是中性的系統提示,卻無形中放大了人際互動的敏感度。這種高度透明的互動模式,讓每一次沈默都像是一種拒絕,每一次等待都可能被誤解為「你不在乎我」。
對於正處在人際需求高漲期的青少年來說,這種幾近即時監控的社交節奏,容易引發強烈的關係焦慮與控制渴望。他們開始過度解讀訊息的「空白時段」,把關係安全感建立在對方是否秒讀、秒回,而非實際的關係品質。

五、家長的數位雷達養成:辨識背後的心理危機
🌟被演算法推送的「單一世界」
現今平台為了「黏住眼球」,傾向推送同質性內容。孩子看多了戀愛短劇、單一美的標準、極端情緒的影片,會逐漸形成狹隘的世界觀,誤以為「大家都這樣」,從而對現實產生失落與扭曲的期待。
🌟陪孩子打開視野的方式:
與其禁止,不如一起觀看、一起討論,甚至一起查查資料。從「這部影片你怎麼看?」、「是什麼吸引你?」開始,慢慢引導孩子建立懷疑與查證的能力。

六、情緒調節與逃避機制
當孩子一有壓力、焦慮、無聊,就滑手機、玩遊戲,久而久之可能形成「逃避型情緒調節模式」,一旦失去這些刺激,就會變得煩躁、空虛。這會影響睡眠、人際關係、挫折忍受力,甚至讓孩子更無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挑戰。
真正的風險,不是「手機成癮」,而是「失去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日常中陪伴孩子探索情緒、體驗各種感受。

(留言接續)

✨荳點精選✨重要的不是完美,而是允許凡事不必盡善盡美。不如預期時,彼此能給予接納與理解,並在能力可及的情況下,試著修復彼此的關係。💡文章:《美國女孩》:你心中的足夠好是什麼呢?當你懂得理解才能看見諒解📝作者:蔡秀娟 Joy 諮商心理師🛋️預...
02/09/2025

✨荳點精選✨

重要的不是完美,而是允許凡事不必盡善盡美。不如預期時,彼此能給予接納與理解,並在能力可及的情況下,試著修復彼此的關係。

💡文章:《美國女孩》:你心中的足夠好是什麼呢?當你懂得理解才能看見諒解
📝作者:蔡秀娟 Joy 諮商心理師
🛋️預約心理諮商/職涯諮詢,請透過荳點心理官方Line(帳號是@hicomma)

#荳點 #荳點心理 #荳點文章 #荳點精選 #關係 #家庭關係 #親子關係 #原生家庭 #心理健康 #心理衛生 #自我照顧 #心理 #電影 #心理師看劇 #影評

✨荳點精選✨在大人的世界裡,總是存在著「心疼你們才不讓你們知道。」可是不說,小孩真的就不知道嗎?而大人要說的話,真需要對不同出生序的孩子有不同考量嗎?看似因愛而成為的保護,對老么來說,也許理智上可以知曉這一切是愛,但情緒上卻感覺自己是不被需...
31/08/2025

✨荳點精選✨

在大人的世界裡,總是存在著「心疼你們才不讓你們知道。」可是不說,小孩真的就不知道嗎?而大人要說的話,真需要對不同出生序的孩子有不同考量嗎?
看似因愛而成為的保護,對老么來說,也許理智上可以知曉這一切是愛,但情緒上卻感覺自己是不被需要、不被相信的,甚至是在重要時刻會被遺忘的!

沒有人生來喜歡給予愛,而不渴望接受愛;也沒有人生來就喜歡接受愛,但卻給不出愛,或許,我們該嘗試挪動看待他人的視野,練習有能力給予和承接,同時也相信他人可以好好承接自己、回應自己。
在關係中,能給予,也能放心將自己託付給他人,如此,彼此的心意才有機會如實的被接收、好好被聽見!

💡文章:電影《孤味》:不管怎麼努力留在家中,卻總是錯過家族秘密的老么!
📝作者:蔡秀娟 Joy 諮商心理師
🛋️預約心理諮商/職涯諮詢,請透過荳點心理官方Line(帳號是@hicomma)

#荳點 #荳點心理 #荳點文章 #荳點精選 #關係 #家庭關係 #親子關係 #原生家庭 #心理健康 #心理衛生 #自我照顧 #心理 #電影 #心理師看劇 #影評

✨荳點精選✨有時候,我們會不相信對方擁有承接情緒的能力,而這個不相信來自我們成長經驗的看見,它禁錮了我們表達的權利,也阻礙了我們跟他人關係發展的其他可能性。確實,表達自己本身就是一種冒險!因為我們無法掌握對方會如何理解我們的話語,或會用什麼...
30/08/2025

✨荳點精選✨

有時候,我們會不相信對方擁有承接情緒的能力,而這個不相信來自我們成長經驗的看見,它禁錮了我們表達的權利,也阻礙了我們跟他人關係發展的其他可能性。
確實,表達自己本身就是一種冒險!因為我們無法掌握對方會如何理解我們的話語,或會用什麼方式回應我們,但也不是說我們就不表達了,而是我們需要練習去辨識出,生活中哪些「願意傾聽」自己的人。

💡文章:表達自己,是一種很危險的行為?
📝作者:蔡秀娟 Joy 諮商心理師
🛋️預約心理諮商/職涯諮詢,請透過荳點心理官方Line(帳號是@hicomma)

#荳點 #荳點心理 #荳點文章 #荳點精選 #表達 #情緒 #家庭 #家庭關係 #原生家庭 #家人 #溝通 #恐懼 #需求 #安全感 #冒險

表達自己,是一種很危險的行為?📝作者:蔡秀娟 Joy 諮商心理師小安生長在一個很保守的家庭,家裡頭幾乎是不談論情緒的,每當小安提出需求時,父母總會說:「你不能只有顧自己,也要看看別人的需要」、「你能不能問題不要這麼多」、「你要當個好相處的人...
28/08/2025

表達自己,是一種很危險的行為?

📝作者:蔡秀娟 Joy 諮商心理師

小安生長在一個很保守的家庭,家裡頭幾乎是不談論情緒的,每當小安提出需求時,父母總會說:「你不能只有顧自己,也要看看別人的需要」、「你能不能問題不要這麼多」、「你要當個好相處的人」!
小安學習到,原來關係裡,提出需求是很危險的,所以長大後的他,對於「在他人面前要展現自己」充滿著恐懼,因為不知道表現出來後,對方會如何評價,甚至會不會攻擊、討厭自己。

有時候,我們會不相信「眼前這個人」擁有承接情緒的能力,而這個不相信來自小時候的看見,它禁錮了我們表達的權利,也阻礙了我們跟他人關係發展的其他可能性。

✨確實,表達自己本身就是一種冒險!✨
因為我們無法掌握對方會如何理解我們的話語,或會用什麼方式回應我們,但也不是說我們就不表達了,而是我們需要練習去辨識出,生活中哪些「願意傾聽」自己的人。

至於怎麼辨識出,正在看文章的你,一定就會猜到這個方法就是試著把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你不需要一口氣把你的所有感受、想法說出,但你可以練習從最小的需求開始說起,因為關係是互動出來的,一段關係可以讓你感到安全並願意表達需求,並不是對方要給出什麼了不起的承諾或做出什麼偉大的事情,這些安全感,都是在日常互動中累積出來的。🌱

⛔️非經授權同意,不得任意轉載、重製或改作等。
🌟考量助人專業倫理,文若提及案例皆經大幅改編。
🛋️預約心理諮商/職涯諮詢,請透過荳點心理官方Line(帳號是@hicomma)

#荳點 #荳點心理 #荳點文章 #表達 #情緒 #家庭 #家庭關係 #原生家庭 #家人 #溝通 #恐懼 #需求 #安全感 #冒險

✨荳點精選✨很多人在開始自我探索時,已經能夠清楚看見自己身上「原生家庭的印記」—知道自己正重複著家人之間的互動模式、一直深受家人對自己的影響,但也常常會問一句:「我知道了又怎麼樣?」你可能還沒準備好要邁出下一步,也或許不知道怎麼開始。但那份...
27/08/2025

✨荳點精選✨

很多人在開始自我探索時,已經能夠清楚看見自己身上「原生家庭的印記」—知道自己正重複著家人之間的互動模式、一直深受家人對自己的影響,但也常常會問一句:「我知道了又怎麼樣?」
你可能還沒準備好要邁出下一步,也或許不知道怎麼開始。但那份「知道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的覺察與發現,已經是一種微小但重要的前進。
或許有一天你會發現,有些關卡並不需要一個人過;有些答案,不是馬上就會出現,但在願意開始聽自己、懂自己的路上,你已不再孤單。

💡文章:家庭複製與掙脫之間:「知道」不是終點,而是重新選擇的開始
📝作者:吳敏瑄 Ariel 諮商心理師
🛋️預約心理諮商/職涯諮詢,請透過荳點心理官方Line(帳號是@hicomma)

#荳點 #荳點心理 #荳點文章 #荳點精選 #家庭 #原生家庭 #家庭關係 #家人 #家庭複製 #互動 #互動模式 #衝突 #表達 #自我照顧

Address

110台北市信義區基隆路一段149號12樓之二, Sinyi District
Taipei
110

Opening Hours

Monday 10:30 - 21:30
Tuesday 10:30 - 21:30
Wednesday 10:30 - 21:30
Thursday 10:30 - 21:30
Friday 10:30 - 21:30
Saturday 09:30 - 18:30
Sunday 09:30 - 18:30

Telephone

+886965711589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荳點心理諮商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荳點心理諮商所: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