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08/2025
【讓內在平靜,不是沒有情緒,而是學會不被情緒帶著走】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有情緒上的起伏。平常,或許我們都有一些排解情緒的方式——跟朋友聊聊、看劇、逛街、做按摩、投入工作……透過轉移注意力讓情緒慢慢沉澱。但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當情緒大到一個程度,連平常慣用的調節方法都失效了,內心開始浮現那個熟悉的問句:
「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讓內在平靜下來呢?」
先說個也許不是那麼讓人接受的觀點:人其實很難做到一直處在內在平靜的狀態。
因為只要是人,就會有情緒。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只能被情緒困住。
有些修行的人看起來好像總是平靜、自在,並不是他們沒有情緒,而是他們知道情緒是流動的,它會來,也會走,不需要跟它對抗或執著。他們明白:真正的平靜,不是壓抑情緒,而是不被它牽著走。
因為媽媽學佛的關係,從小耳濡目染佛法的概念,隨著生命歷程的推進,慢慢理解了佛法中所說的「無常」。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它總在變。沒有什麼情緒、關係、狀態會永遠不變,這讓我開始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平靜」的意義。
佛法中提到,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外界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接觸後,會產生「識」,也就是我們的意識。
這個意識在與感官(眼、耳、鼻、舌、身)交互作用,開始產生各種分別、判斷:「我喜歡」、「我不喜歡」、「這是好的」、「那是糟的」,進一步影響了我們的想法與情緒。
舉個簡單的例子:
舉例來說,我因為吃(舌)到美食(味)而產生了這家店做的菜真好吃(識),而下次我又到另一家店吃類似的菜(舌),我覺得不好吃(味),因為有了上次的經驗(識),於是我感覺這家店不好吃(分別、判斷),對於這次的用餐經驗我感覺很差(意識與五根的交互作用),我的心情不開心(感受、情緒)
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經歷這種「感官×經驗×意識」的交互過程,日復一日,影響我們的感受與情緒。但問題不在於我們會不會有情緒,而是—我們的意識是否執著於某些特定的感覺或狀態。
我們常常想:「我要更多快樂」「我不要難受」
但偏偏這世界就是喜怒哀樂都有,不可能只擁有快樂而沒有煩惱。
而真正讓我們痛苦的,常常不是情緒本身,而是我們不願意接受情緒的來去。我們抗拒失落、害怕焦慮,於是費盡心力想趕走它們,結果反而越陷越深。
—
所以,讓內在平靜下來,不是讓情緒消失,而是學會「接納」,而這重要的「心法」就是-
✔ 接納美好不會永遠存在
✔ 接納不舒服的感覺也會出現
✔ 接納我們沒辦法掌控所有的事
當我們不再執著於「只能有好情緒」、「不能有壞情緒」時,心就不會那麼容易被外界的人事物牽著走。
這種平靜,是一種「不抗拒」的穩定感,一種可以和各種情緒共處、卻不被它拉著跑的力量。
願你也能在生活中,慢慢培養這樣的接納與自在。
情緒來了,讓它來;走了,也不強留。
我們只是靜靜陪著它走一段,不責備、不否定。
#情緒調節
#讓內在平靜
#自我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