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9/2025
┃為什麼疲累時更容易胡思亂想?
你有沒有發現這樣的現象:白天忙碌時還好好的,一到深夜躺在床上,各種擔憂和負面思緒就像關不掉的水龍頭一樣湧現?明明身體很累,大腦卻異常活躍,在那裡反覆播放白天的對話,或是為明天還沒發生的事情焦慮?
這並不是你的意志力不夠,而是有其深層的身心機制在運作。
┃能量不足時,潛意識開始接管
讓我們把意識比作一座城市的照明系統。當電力充足時,整座城市燈火通明,我們能清楚看見每條街道;但當電力不足時,系統就會優先保留最基本的功能,而那些隱藏在陰影中的區域—也就是我們的潛意識—就會開始浮現。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這涉及「心主神明」的概念。心血充足時,神志清明,思慮有序;當心血不足或心神耗散時,雜念紛飛,難以安定。就像一盞快要熄滅的燭火,光影搖擺不定。
┃疲累大腦的三重機制
🌊 能量分配的求生模式
當身體能量不足時,大腦會自動切換到「掃描威脅」的原始模式。這是演化留給我們的保護機制—在體力不佳時,更需要保持警覺。但在現代生活中,這個機制會讓我們對一切都感到不安全。
🌱 前額葉皮質的疲乏
負責理性思考和情緒調節的前額葉皮質,就像一位盡責的管家。當它因疲累而「下班」時,那些平時被壓抑的擔憂、恐懼就會趁機冒出頭來,在腦海中肆意遊蕩。
🍃 氣血循環的遲滯
從阿育吠陀的觀點,疲累會導致體內的「Prana」(生命能量)流動變得遲緩。當能量無法順暢循環時,思緒也會變得混濁、重複,就像被堵塞的河流會產生漩渦一樣。
┃身體正在向你發出訊號
當你發現自己在疲累時特別容易鑽牛角尖,這其實是身體在給你重要的訊息:
深夜的胡思亂想,可能是身體在說:「我需要更深層的休息。」
反覆的擔憂思緒,可能是在提醒:「我的能量已經透支了。」
無法控制的負面想法,可能是在暗示:「我需要更好的能量管理。」
┃日常的能量智慧
滋養心血的生活調整
* 晚餐後避免激烈討論或緊張的影視內容
* 睡前一小時創造「能量緩衝區」—調暗燈光,放慢節奏
* 適度的午休能避免晚上的能量透支
能量充足的時候,我們自然能夠以更清晰、更慈悲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挑戰。而學會在疲累時溫柔地安撫自己,就是在培養一種深層的自我照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