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健康

練健康 練健康是一個由物理治療、運動科學、體育、營養學、資料科學、經濟、生物力學、文學和設計背景的成員所組成的團隊。
我們致力於推廣銀髮族、術後族群、特殊族群、專業運動員的肌力、體能、功能性訓練。

24/10/2025

【練健康動作資料庫EP6】肩屈曲、肩伸直|人體基本動作|肌動學|骨骼運動|關節運動
練健康動作資料庫來了!
為了讓大家更好理解動作模式,我們接下來將分享基礎肌動學動作及訓練動作
希望大家在學習動作過程中,有個可以來回查找複習的地方~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人體基本動作-肩屈曲、肩伸直吧!

【肩屈曲、肩伸直是什麼?】
肩屈曲指將手臂向前向上舉起,肩伸直指將手臂向下向後伸展的動作。肩屈曲主要使用到前三角肌、胸大肌上部、喙肱肌以及肱二頭肌長頭,肩伸直主要使用到背闊肌、大圓肌、後三角肌、肱三頭肌長頭,日常生活中如將物品舉至頭上、走路擺臂、或取放身後物品時都會使用到。良好的肩屈肩伸能力能夠維持肩關節活動範圍與肌群協調控制,避免因代償造成的肩夾擠、圓肩駝背、頸肩僵硬與下背代償負荷等問題,並在推、拉、舉等動作中讓力線更有效率,提升整體上肢的功能與表現。
👉將影片分享給所有的朋友們吧!
👉你還想看什麼主題或教學,下面留言和我們分享!

製作|妙儀
文案|妙儀
總編|文編

【🦵 前十字韌帶的隱形殺手:為什麼女性的膝蓋更容易中標?】在運動場上,膝蓋就像是運動員的「樞紐」,前十字韌帶(ACL)正是維持它穩定的關鍵角色。當我們需要快速衝刺、急停或是帥氣地起跳時,ACL 就默默守護著膝蓋的安全。但有趣的是,研究顯示女...
24/10/2025

【🦵 前十字韌帶的隱形殺手:為什麼女性的膝蓋更容易中標?】
在運動場上,膝蓋就像是運動員的「樞紐」,前十字韌帶(ACL)正是維持它穩定的關鍵角色。當我們需要快速衝刺、急停或是帥氣地起跳時,ACL 就默默守護著膝蓋的安全。但有趣的是,研究顯示女性運動員的 ACL 撕裂風險竟然比男性高出 2 到 8 倍!這樣的傷害往往不只是「休息幾天」就能痊癒,還可能需要漫長的復健及訓練,甚至影響整個運動生涯。

為什麼女性比較容易受傷呢?原因並非只有一個,而是多種因素交織──像是骨盆與下肢結構的差異、荷爾蒙的影響,甚至動作控制方式的不同。這些差異讓女性在高強度運動時膝蓋承受更大的挑戰。正因如此,了解這些特點並設計出更合適的訓練方法,不僅能幫助女性運動員降低受傷風險,也能讓她們在場上發揮更長久、有更穩定的表現!

〔🧩 認識前十字韌帶〕

前十字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簡稱ACL)位於膝關節內,起自股骨髁間窩的外側面(即股骨外側髁的內側面),向前內下方止於脛骨髁間嵴的前方,是一條連接大腿骨(股骨)和小腿骨(脛骨)的韌帶。

🛡 前十字韌帶的功能

(1)膝關節最後伸展角度時,股四頭肌收縮所產生的拉力會將脛骨向前拉動,此時被拉緊的ACL可以防止小腿骨(脛骨)過度往前位移。
(2)跳躍落地、快速而強力地減速、變向或轉身動作時,ACL可以防止小腿骨(脛骨)過度內轉。
(3)防止大腿骨(股骨)相對於小腿骨(脛骨)往關節後方移動
(4)避免出現膝蓋過度伸直

〔⚠️ 前十字韌帶撕裂常見原因〕

前十字韌帶(ACL)組成其實不是單一條線,而是由多條纖維束組成,而且這些纖維是斜著排列的。這樣的韌帶結構設計,可以在膝蓋做出各種極端動作時,韌帶一部分的纖維能幫忙抵抗拉力、提供膝關節的多方向穩定。雖然這樣的設計讓膝蓋更穩,但壞處是,ACL也因此在很多種極端動作的組合下,很容易受傷。尤其是當膝蓋已經被拉緊,這時如果再突然來個高速拉扯,ACL就很容易因此發生撕裂。

事實上,ACL是膝蓋裡最常完全斷裂的韌帶。有一半的ACL損傷發生在15到25歲的年輕運動族群,常見於像美式足球、滑雪、曲棍球、籃球和足球這些動作劇烈、速度快的運動中。很多ACL撕裂同時會合併膝蓋短暫的「半脫位」(膝關節短暫錯位),這會連帶傷到其他結構,比如骨頭、關節軟骨、半月板,甚至是內側副韌帶(MCL)。

ACL受傷會讓膝蓋變得很不穩,如果沒有好好治療或復健,這種長期不穩定會導致膝蓋其他組織(尤其是半月板和軟骨)因為長期受力不正常而慢慢磨損退化,對於運動員來說,也會縮短其運動生涯。

有趣的是,大約70% 的ACL運動傷害不是因為碰撞或摔倒,而是所謂的「非接觸性傷害」,常見發生在單腳承重的情況下,情況包括:
• 跳起來落地的瞬間
• 突然煞車、變向(cutting)、或轉身(pivot)
• 股四頭肌在膝關節中度屈曲或幾乎伸直的情況下強烈收縮
• 膝蓋出現「過度外翻」(valgus collapse)

另一種常見的ACL受傷方式是膝關節過度伸展(hyperextension),尤其是在腳牢牢踩在地上的時候。

從理論上來看,當膝蓋過度伸展時,股骨相對於固定的脛骨會過度後滑,這可能會拉扯並撕裂ACL。如果這時又伴隨著股四頭肌的大量收縮,會讓脛骨向前拉,相對於正在後滑的股骨,這樣的前後拉扯力量會讓ACL接收更大的壓力。

🚑 前十字韌帶撕裂常見症狀

(1) 急性前十字韌帶(ACL)撕裂的個案,通常會出現膝關節疼痛、關節腫脹(積液)、膝蓋活動度下降,以及行走或負重困難。受傷當下,運動員常常會「聽到或感覺到一聲 pop」。

慢性 ACL 撕裂的病人,則常出現反覆的膝關節腫脹,並且在進行需要扭轉或跳躍的運動時,會覺得膝蓋「無力」或「跑掉」的感覺,也就是所謂的膝關節不穩定感。

(2)Lachman 測試(檢查 ACL 是否撕裂)
• 患者姿勢:仰臥
• 膝蓋角度:屈曲約 30 度
• 檢查者操作手位置:
 一手放在小腿骨(脛骨)後方,拇指置於脛骨粗隆上
 另一手放在患者的大腿下方
• 動作:向前拉動脛骨(anterior translation)
• 判斷依據:
 與對側膝比較
 異常表現:脛骨向前移動幅度增加,且缺乏阻力終點 → ACL 撕裂
• 注意事項:
 需要患者放鬆,避免股二頭肌(hamstring)緊繃或保護性收縮,出現測試偽陰性的情況。

〔👩‍🦰 為何女性受傷的風險高於男性?〕

(1)女性有較大的Q angle (Quadriceps angle)

『股四頭肌角(Q angle)』是股四頭肌與髕腱之間形成的角度,簡單來說,就是大腿肌肉和膝蓋之間的夾角。女性的 Q 角通常比男性大,主要是因為女性為了日後生育需求而有較寬的骨盆,膝蓋的位置相對更靠內,形成較大的角度。Q 角較大會讓髕骨(膝蓋骨)受到更多向外的拉力,這不僅可能造成膝蓋在運動時晃動或不穩定,也會增加膝關節內 ACL(前十字韌帶)承受的壓力與受傷風險。

(2)女性的韌帶較鬆

研究發現,女性的韌帶通常比男性更鬆(ligament laxity)。韌帶較鬆會使關節穩定性下降,尤其是膝關節,而膝蓋正是運動中容易受傷的關鍵部位。當關節穩定性不足時,膝蓋在跳躍、急停、變向等動作中更容易「跑位」或承受過多壓力,增加非接觸性 ACL(前十字韌帶)受傷的風險。『韌帶鬆弛』在女性身上部分是由荷爾蒙影響造成的,特別是雌激素(estrogen)和黃體素(progesterone),被認為會影響韌帶的力學特性。雌激素已被發現會降低膠原蛋白的生成並增加韌帶鬆弛度,可能使 ACL(前十字韌帶)變得較脆弱,更容易受傷。這些荷爾蒙的影響在月經週期的特定階段尤為明顯,因此在這些時期受傷的風險會增加。

(3)女性的股骨髁間切跡較小

股骨髁間窩,又稱股骨髁間切跡(intercondylar fossa/notch)位於股骨後方分開內、外髁,十字韌帶(cruciate ligament)附著於內,而女性的股骨髁間窩通常比男性小,這是膝關節的一個自然解剖差異。股骨髁間切跡是 ACL(前十字韌帶)經過的空間,切跡越窄,韌帶在膝蓋屈伸或轉向時就越容易受到摩擦或擠壓。長期或高強度的運動中,這種擠壓可能導致 ACL 受傷或撕裂。

(4)不同的神經肌肉控制策略

神經肌肉控制是透過肌肉協調來穩定關節。研究顯示,女性與男性在神經肌肉控制上存在差異。女性在動態運動中,動作控制上常見「股四頭肌優勢」(quadriceps dominance),加上女性的股二頭肌則被發現慢肌纖維比例較高,保護 ACL 的穩定肌群(例如股二頭肌)啟動比較晚,這種收縮延遲可能導致脛骨向前移動幅度增加,使 ACL 承受更大拉力。

✍️ 文/Patty編
還想知道哪些主題的文章?
底下留言告訴我們~
更多運科、訓練知識,歡迎搜尋「練健康」官網
#練健康 #健康是練出來的 #中高齡訓練 #前十字韌帶

23/10/2025

【瞬間把衣服丟50公尺⁉️身體協調與動能轉換是關鍵🔥】
WNBA前狀元 Kelsey Plum日前在馬刺主場的中場活動向觀眾席丟衣服丟出超遠距離😮😮😮

他是怎麼做到的‼️ 身體需要什麼能力⁉️
我們帶你從生物力學角度切入了解😉
或是來參加我們的《解剖生物力學》課程知道更多有關身體活動的原理吧✨

【課程資訊】
時間:2025/11/8(六) 09:30-18:00
講師:石峻偉/北投流暢哥
地點: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1號 6樓之3 - 603房(Happ. 小樹屋 - 禾雀 603)

製作|水月
文案|大衛
總編|文編

#練健康 #練健康學院 #生物力學 #馬刺

女生天生比較容易焦慮?!一起來看看,該怎麼透過肌力訓練改善?【為什麼女性更容易焦慮?4 大科學機制告訴你為何「肌力訓練」能改善!】女性一生中的不同階段都伴隨激素的大幅波動,而這些波動會直接作用於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影響情緒與壓力感受。雖然無...
22/10/2025

女生天生比較容易焦慮?!一起來看看,該怎麼透過肌力訓練改善?
【為什麼女性更容易焦慮?4 大科學機制告訴你為何「肌力訓練」能改善!】
女性一生中的不同階段都伴隨激素的大幅波動,而這些波動會直接作用於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影響情緒與壓力感受。

雖然無法完全避免荷爾蒙的自然波動,但我們可以藉由生活方式來調節身心。
其中 #肌力訓練 被越來越多研究證實能有效改善焦慮與壓力。

💬 因為重量訓練不只是鍛鍊肌肉,還能影響 大腦化學物質、自律神經與荷爾蒙,幫助我們把情緒重新拉回平衡。

〔 為什麼女性更容易焦慮?〕

女性的情緒與焦慮敏感度,和體內性激素的波動有直接關係👇

💧 雌激素(Estrogen)
能提升血清素、多巴胺的活性,讓人穩定又愉快。
但當雌激素下降(經前、更年期),血清素也會下降 → 焦慮、失眠、憂鬱就容易出現。

🌙 黃體素(Progesterone)
有安撫放鬆的效果,但若代謝產物別孕烯醇酮濃度落在約 1.5–2 nmol/L,反而可能誘發負面情緒。

🔄 荷爾蒙波動頻繁
女性在月經週期、懷孕、更年期等階段的變化,會干擾腦內的血清素、GABA,讓情緒更敏感。

👉 因此,女性在面對相同壓力時,更容易因激素變動而放大焦慮感。

〔💫 女性在不同階段的激素變化〕

🩸 月經週期
卵泡期:雌激素上升 → 愉快、專注
排卵後:雌激素下降、黃體素上升 → 放鬆但易疲倦
經前期:雌激素最低 → 焦躁、憂鬱、PMDD 最明顯

🤰 懷孕期
雌激素與黃體素維持高濃度,加入 HCG、催產素、鬆弛素、泌乳激素等變化。
一方面保護胎兒、調整身體,一方面也帶來疲倦、嗜睡與焦慮。

🌅 更年期
雌激素與黃體素濃度變化,影響血清素與多巴胺功能 → 焦慮、失眠、煩躁常見。
停經後激素漸穩,情緒也會慢慢平復。

我們並非只能被情緒牽著走。
📖 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規律的肌力訓練 能調整大腦化學物質、自律神經與荷爾蒙,讓我們在壓力中更有韌性。

接著看看👇
肌力訓練如何透過「4 大科學機制」,成為對抗焦慮的天然處方。

① 💥 肌力訓練與快樂荷爾蒙

我們的情緒是大腦化學物質的結果。
三大「快樂荷爾蒙」:

內啡肽(Endorphins):天然止痛劑,減壓、止痛、帶來愉悅感。
血清素(Serotonin):穩定情緒與睡眠。
多巴胺(Dopamine):與動機、獎賞感有關。

🏋️‍♀️ 肌力訓練能:

促進內啡肽分泌 → 運動後快感
提高血清素濃度 → 睡得更沉、情緒更穩
刺激多巴胺 → 建立持續動機與成就感

② ⚖️ 肌力訓練與自律神經系統

自律神經分為:

交感神經(油門)→ 應對壓力
副交感神經(煞車)→ 放鬆恢復
長期壓力會讓交感神經過度活化 → 焦慮、失眠、疲勞。

💪 肌力訓練當下刺激交感神經,但訓練結束後能更快切回副交感,恢復平靜。
📈 研究顯示:能提升心率變異度(HRV),代表神經系統彈性提升、抗壓力變強。

👉 肌力訓練=自律神經的韌性訓練!

③ 🧬 肌力訓練與 BDNF(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

BDNF 就像是「大腦的肥料」🌱:
幫助神經生長、修復、存活
促進學習與記憶
缺乏時與憂鬱、焦慮相關

📊 肌力訓練的影響:
單次中高強度訓練即可讓 BDNF 上升
長期規律訓練讓靜息時 BDNF 水準提升
運動時產生的乳酸與肌肉激素(IGF-1、myokines) 會進一步刺激大腦分泌 BDNF

🧠 肌力訓練透過「肌肉—大腦連線」,讓腦細胞更健康、情緒更穩定。

④ 🌤 肌力訓練與壓力荷爾蒙

皮質醇(Cortisol)=「壓力荷爾蒙」。
短期有助專注與動員能量,但若長期過高 → 焦慮、免疫下降、失眠。

🏋️‍♀️ 肌力訓練如何影響:

短期:訓練中皮質醇暫時上升 → 提供能量。運動後生長激素升高,抵銷負面情緒。
長期:規律訓練可穩定皮質醇的「日夜節律」(早高晚低),減少慢性壓力。

✅ 結論:肌力訓練讓皮質醇「急時應戰、平時安穩」,不再失控。

💗 肌力訓練是最天然的抗焦慮處方!
女性在月經、懷孕、更年期,都會經歷情緒波動。
這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大腦與荷爾蒙的自然反應。

透過規律的肌力訓練,我們能:
✨ 刺激快樂荷爾蒙
🧘 改善睡眠與動機
⚙️ 強化自律神經
🧬 提升 BDNF
🌤 穩定皮質醇

這是一帖天然、安全的抗焦慮處方。
當你舉起重量的同時,也是在為自己的心靈加上保護力。💪💖

✍️ 文/張境云
還想知道哪些主題的文章?
底下留言告訴我們~
更多運科、訓練知識,歡迎搜尋「練健康」官網
#練健康 #健康是練出來的 #中高齡訓練

【中高齡訓練需求增加👵,你準備好了嗎?🔥】🤔陳阿嬤有退化性膝關節炎,該怎麼訓練下肢?🤔李爺爺手舉高肩膀就不舒服,可以怎麼處理?🤔王阿姨有骨質疏鬆和高血壓,該如何安排訓練課表?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透過肌力訓練來對抗老化,勢必將成為未來趨勢。...
21/10/2025

【中高齡訓練需求增加👵,你準備好了嗎?🔥】
🤔陳阿嬤有退化性膝關節炎,該怎麼訓練下肢?
🤔李爺爺手舉高肩膀就不舒服,可以怎麼處理?
🤔王阿姨有骨質疏鬆和高血壓,該如何安排訓練課表?

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透過肌力訓練來對抗老化,勢必將成為未來趨勢。隨著長輩訓練需求提升,具備相關知識技能,才能成為市場所需的教學者!

🧓特殊族群訓練有別於一般訓練?
特殊族群跟年輕人不一樣,常有肌力不足、關節僵硬、姿勢歪斜、平衡感差、認知衰退、慢性疾病等問題,而且每個個案的狀況都不同。你是否覺得雖然學了很多訓練指南,但是在實際接觸學員時,仍無法因應每個學員的問題?

💡《中高齡訓練研習》教你如何帶學員從衰弱恢復健康
課程專門針對中高齡與特殊族群訓練所設計,從蒐集分析資料、功能性篩檢,到長期訓練計畫,完整流程手把手教給你!
課程嫁接醫學、物理治療、運動防護、肌力與體能實務知識,幫助你安全、有效地訓練學員!

【✨研習特色】
1.實作練習:濃縮超過6,000位學員的訓練精華,以實作演練教你如何排解個案狀況。
2.實用、直觀的指導語教學:例如深蹲骨盆眨眼、硬舉駝背該怎麼辦?有效的指導語報你知。
3.進、退階動作應用:囊括從傷病、不能自主走動者到可以走動者,讓你能靈活運用不同的訓練方式。
4.專業師資陣容:
🔸骨科醫師、復健科醫師:講解骨關節疾病、慢性病理、建立醫療與訓練溝通橋梁。
🔸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教練:從生物力學角度帶入實用動作評估與解法。
5.物超所值的研習資源:
🔸豐富的紙本教材。
🔸檢測動作列表。
🔸進退階動作列表。
🔸數據化訓練紀錄表單。
🔸課後個案討論時間。
6.精準學科、術科考核,並有證書頒發。

【🎯研習目標】
🔸學會身體能力評估與解法,解決基本活動度問題。
🔸學會安全考量與生理限制下的訓練進、退階邏輯。
🔸了解常見疾病病理,建立醫療轉介共通語言。
🔸能夠安全有效帶領特殊病者進步。

【🙋適合對象】
🔸任何希望指導更多學員或對特殊族群有興趣的教練。
🔸家中有特殊個案狀況的朋友。
🔸對特殊族群教學與指導有需求,並希望進一步深造者。

【🧑‍🏫師資陣容】
🔸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教練-鄭宇劭
🔸復健科醫師-卓彥廷
🔸骨科醫師-陳彥志

【📌研習時間】
🔸講課:2025年12月13、14、20日,10:00-17:00
🔸考核:2025年12月21日,12:00-18:00(考核通過者,將頒發證書)

【🏢地點】
練健康七張店(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二段252號B1-2)

【💰研習費用】
🔸原價:40,000元
🔸早鳥優惠(至11/28):32,000元
🔸雙人團報(至12/7):64,000元(32,000*2)

製作|明怡
文案|明怡
總編|文編
#練健康 #健康是練出來的 #練健康學院 #中高齡訓練 #特殊族群

你試過這些奇奇怪怪的助眠方法嗎(退熱貼、白噪音、助眠噴霧)?😵‍💫 這篇幫你一次整理網路熱門偏方+醫師建議,跟小編一起看看哪一種最有用!【🌙 助眠方法有夠多?從網路瘋傳偏方看睡眠議題與專業建議!】最近在社群媒體上引起熱議的竟然是「小林退熱貼...
20/10/2025

你試過這些奇奇怪怪的助眠方法嗎(退熱貼、白噪音、助眠噴霧)?😵‍💫 這篇幫你一次整理網路熱門偏方+醫師建議,跟小編一起看看哪一種最有用!
【🌙 助眠方法有夠多?從網路瘋傳偏方看睡眠議題與專業建議!】
最近在社群媒體上引起熱議的竟然是「小林退熱貼」的另類用法?!😲網友們紛紛分享自己的獨門秘技:睡前將退熱貼貼在小指上,一夜好眠到天明!

💬 網友指出,小指與心臟、自主神經系統和腎臟相連,透過退熱貼的涼感刺激,可以鎮靜神經、幫助入睡。
雖然背後的科學根據尚待釐清,但從社群的火紅程度可以感受到,大家對於「怎麼睡好」、「怎麼入睡」真的超有共鳴!

本文除了分享各種流傳的睡眠助眠偏方,也要提供醫療人員的專業建議,讓睡不好的各位,好玩(?)與正經兼有,💤 得到一個個好睡的夜晚。

〔😴 從吃的到用的:睡眠方法只求多還要更多!〕

🌿 無印良品的睡眠噴霧
這是近期討論度極高的助眠物品!目前在台灣沒有販售,許多網友還紛紛代購或直飛日本採購!

含有佛手柑、薰衣草、雪松木等精油:
佛手柑 🌼:降低交感神經活性、減少壓力荷爾蒙皮質醇
薰衣草 💜:刺激 GABA 分泌、放鬆肌肉
雪松木 🌲:啟動副交感神經、協助入眠

🌊 白噪音
白噪音、雨聲、海浪聲、森林蟲鳴、粉紅噪音……都是助眠常客!
👉 這些穩定的背景音能遮蔽突發雜音,讓大腦更容易放鬆。

😌 遮光眼罩與按摩眼罩
許多人會戴眼罩隔絕光線,但現在流行「加料」版本:
蒸氣眼罩、震動按摩眼罩……你用過嗎?

🎧 聽Podcast
不少人改成睡前聽 Podcast,讓思緒跟著主持人的聲音漸漸放空。

🍚 睡前吃澱粉
網友分享:睡前吃點碳水能促進色氨酸進入大腦,轉化為血清素與褪黑激素,幫助入睡。

💊 睡眠補品集合
無法入睡、睡不飽、壓力大?
常見保健成分包括:褪黑激素、GABA、番紅花、鎂,都是專家常建議的助眠營養素。

💻 Microsoft Word 教學影片
😴 美國網友狂推的「最強助眠神器」!
35年前 Randy Smith 想教大家用 Word,沒想到平穩的語調與節奏,竟成為公認的「最佳助眠聲音」。

〔🩺 回到醫療專業:建立良好睡眠習慣才是根本〕

儘管網路上的助眠偏方琳瑯滿目,但醫療專業人員提醒我們:
✅ 真正改善睡眠品質,必須從建立正確習慣開始。

⏰ 定時作息是關鍵
每天固定時間就寢與起床,即使週末也要維持,幫助身體建立穩定的生理時鐘。

💤 睡眠深度比時數更重要
成年人平均只需 7 小時夜眠即可,關鍵在於「深層睡眠」,不是睡越久越好。

(⬆️ 各年齡層建議睡眠時數圖可放這裡)

🛏 床應該只用來睡覺
別在床上滑手機、追劇、打電動!
讓大腦建立「上床=睡覺」的連結。

🧘 睡前放空思緒
越焦慮越睡不著。
如果真的睡不著,不妨起床做輕鬆活動,等想睡再回床上。

🌬 放鬆技巧能有效助眠
肌肉放鬆、瑜珈、冥想都是好選擇。

🚫 遠離干擾睡眠的物質
抽菸、喝酒助眠都是NG!
酒精雖有鎮靜效果,但會讓睡眠變短、變淺。

☕ 注意咖啡因時間
咖啡、茶、可樂含咖啡因,半衰期約 5–6 小時。晚餐後應避免飲用。

🏡 注意睡眠環境
床墊不要太軟、窗簾要遮光、避免開燈睡覺,讓身體自然進入休息狀態。

〔🏋️ 保持規律運動:最被忽略的天然助眠法〕

規律運動能:
消耗體力,讓身體更渴望休息
降低皮質醇濃度,減少焦慮
強化生理時鐘,分明晝夜節律

中等強度運動(快走、游泳、騎車)+規律肌力訓練,都能明顯改善睡眠品質。
⚠️ 但注意:晚上劇烈運動反而可能讓體溫升高、心跳加快、難以入睡。
👉 建議睡前三小時前完成運動。

🌟好好睡覺不是夢

網路爆紅偏方反映了現代人對睡眠的焦慮,也顯示大家願意嘗試各種可能性。
某些方法若能讓你放鬆,那它就有存在價值。

但真正能長期改善睡眠的,是那些平凡卻有效的習慣:
⏰ 定時作息
🏡 良好環境
☕ 避免刺激物
🧘 放鬆技巧
🏋️‍♀️ 規律運動

下次深夜失眠時,先檢視自己的生活節奏與作息,給自己一個真正休息的機會。
讓我們回歸基本,用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式,找回屬於自己的優質睡眠。🌙

✍️ 文/魏琪芳(大衛編)
還想知道哪些主題的文章?
底下留言告訴我們~
更多運科、訓練知識,歡迎搜尋「練健康」官網
#練健康  #健康是練出來的 #助眠  #失眠

18/10/2025

【練健康動作資料庫EP5】髖外轉|人體基本動作|肌動學|骨骼運動|關節運動
練健康動作資料庫來了!
為了讓大家更好理解動作模式,我們接下來將分享基礎肌動學動作及訓練動作
希望大家在學習動作過程中,有個可以來回查找複習的地方~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人體基本動作-髖外轉吧!

【髖外轉是什麼?】
指大腿骨由身體中心線向外旋轉,將腿部往外打開,使膝蓋、腳尖朝向身體外側的動作。主要使用到臀大肌、臀中肌、梨狀肌等髖外旋肌群 ,協助穩定骨盆和髖關節、防止膝蓋內夾,讓日常活動中如走路、轉身、單腳站立等動作時保持穩定。良好的髖關節外轉能力還有助於提升運動表現,並減輕膝蓋和下背部的壓力。
👉將影片分享給所有的朋友們吧!
👉你還想看什麼主題或教學,下面留言和我們分享!

製作|妙儀
文案|妙儀
總編|文編

【80歲阿嬤完成Kona鐵人賽🏆,創最年長女性紀錄!👏】80歲阿嬤Natalie Grabow,在2025年Kona鐵人賽通過終點線前不慎跌倒,但仍爬起來繼續跑向終點。這片段在網路上爆紅,你是否也有看過?Grabow最後以16小時45分26...
17/10/2025

【80歲阿嬤完成Kona鐵人賽🏆,創最年長女性紀錄!👏】
80歲阿嬤Natalie Grabow,在2025年Kona鐵人賽通過終點線前不慎跌倒,但仍爬起來繼續跑向終點。這片段在網路上爆紅,你是否也有看過?

Grabow最後以16小時45分26秒完賽,獲女子80-84歲組冠軍。她打破了鐵人名人堂成員Cherie Gruenfeld在78歲時創下的紀錄,成為史上最年長的女性完賽者!

👩‍🦳年過60才開始的鐵人之路
Grabow 40多歲時為了健康開始跑步,59歲才學游泳,在60歲學會游泳一年後,開始參加鐵人三項。61歲時,初次獲得了參加Kona鐵人三項的資格。

🚴訓練是一種生活方式
Grabow在比賽前準備了幾個月,每天在健身房訓練大約兩個小時。對她來說,訓練不只是備賽,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她認為如果想避免隨著年齡增長出現的健康問題,運動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Grabow認為年齡不過是個數字,它不代表你的極限!
你也有想挑戰什麼嗎?下面留言告訴我們!

✨對Grabow的故事感到讚嘆嗎?
12/20即將登場的聖誕老人硬舉大賽,有上百位60歲的長輩參賽。歡迎來現場幫選手加油,一起見證年齡不過是個數字,健康是練出來的!

製作|明怡@monica17fit
文案|明怡
總編|文編
#練健康 #健康是練出來的 #鐵人三項 #聖誕老人硬舉大賽

【80歲阿嬤完成Kona鐵人賽🏆,創最年長女性紀錄!👏】80歲阿嬤Natalie Grabow,在2025年Kona鐵人賽通過終點線前不慎跌倒,但仍爬起來繼續跑向終點。這片段在網路上爆紅,你是否也有看過?Grabow最後以16小時45分26...
17/10/2025

【80歲阿嬤完成Kona鐵人賽🏆,創最年長女性紀錄!👏】
80歲阿嬤Natalie Grabow,在2025年Kona鐵人賽通過終點線前不慎跌倒,但仍爬起來繼續跑向終點。這片段在網路上爆紅,你是否也有看過?

Grabow最後以16小時45分26秒完賽,獲女子80-84歲組冠軍。她打破了鐵人名人堂成員Cherie Gruenfeld在78歲時創下的紀錄,成為史上最年長的女性完賽者!

👩‍🦳年過60才開始的鐵人之路
Grabow 40多歲時為了健康開始跑步,59歲才學游泳,在60歲學會游泳一年後,開始參加鐵人三項。61歲時,初次獲得了參加Kona鐵人三項的資格。

🚴訓練是一種生活方式
Grabow在比賽前準備了幾個月,每天在健身房訓練大約兩個小時。對她來說,訓練不只是備賽,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她認為如果想避免隨著年齡增長出現的健康問題,運動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Grabow認為年齡不過是個數字,它不代表你的極限!
你也有想挑戰什麼嗎?下面留言告訴我們!

✨對Grabow的故事感到讚嘆嗎?
12/20即將登場的聖誕老人硬舉大賽,有上百位60歲的長輩參賽。歡迎來現場幫選手加油,一起見證年齡不過是個數字,健康是練出來的!

製作|明怡
文案|明怡
總編|文編

#練健康 #健康是練出來的 #鐵人三項 #聖誕老人硬舉大賽

【🩺 身體病痛、復健新選擇?中醫西醫結合讓身體恢復更完善】〔🤔 身體不舒服該看中醫還是西醫?〕當身體出現不適時,「該看中醫還是西醫?」往往成為大家的第一個疑問。坊間常聽到「西醫治標、中醫治本」這句話,但這真的成立嗎?面對感冒、慢性疼痛、代謝...
17/10/2025

【🩺 身體病痛、復健新選擇?中醫西醫結合讓身體恢復更完善】
〔🤔 身體不舒服該看中醫還是西醫?〕
當身體出現不適時,「該看中醫還是西醫?」往往成為大家的第一個疑問。
坊間常聽到「西醫治標、中醫治本」這句話,但這真的成立嗎?

面對感冒、慢性疼痛、代謝問題,甚至腫瘤,
兩種醫療體系到底各自扮演什麼角色?能否合作互補?

🎧 本篇整理自《練健康 Podcast》第五集來賓——
中西醫雙主修的睦霖復健科診所蔡育霖院長 的專業分享,
帶大家從實際案例認識中醫與西醫的差異與結合方式。

〔🏮 西醫之外的選擇:民俗療法?中醫診所?〕

很多人身體痠痛時,除了去醫院,也會嘗試國術館或推拿店。
但這麼多選項中,該怎麼選才安全?

蔡育霖院長提醒:
✔️ 台灣具有執照的中醫師都需通過國家考試,修滿規定學分才能應考。
✔️ 若是沒有證照的民俗療法師傅,建議先諮詢醫師或專業醫療人員。
✔️ 民俗療法並非都錯,但要確保手法與方式「安全、正規」。

💬 「健康是自己的責任,遇到不確定的療法,一定要多問、多看!」——蔡育霖醫師

〔🌿 當中醫介入身體病痛:從感冒到腫瘤都能發揮作用?〕
(一)中醫治感冒?「治標」與「治本」並行

西醫:開退燒藥、止咳藥,快速緩解症狀,就像「滅火」。
中醫:除了解除症狀,也會問——

「最近是不是操勞過度?有沒有吹到風?」

中醫強調「調整體質、恢復元氣」,
在治療感冒的同時,幫助身體重新平衡。

💡 蔡育霖院長說:「感冒在中醫觀點是身體對抗外邪的戰爭,
治療過程中不只要『滅火』,更要『重建』。」

(二)中醫治肥胖?從「濕氣」與代謝角度看體重

中醫常提「濕氣重」,這不是虛構的概念。
蔡醫師解釋:「濕氣指的是體內水分流動不均、氣血運行不暢。」

🩸 若有口乾舌燥、身體沉重、容易倦怠,
在中醫角度就是津液循環不良、水分堆積。

這與西醫所說的「代謝症候群」不謀而合。
✅ 中醫治療會從促進氣血、水分代謝著手,
幫助身體恢復流暢運作。

(三)中醫也能輔助治療腫瘤?

面對更嚴重的疾病如腫瘤:

西醫:依靠 X 光、CT、MRI 等設備精準診斷與治療。
中醫:從體質調理出發,幫助患者減少副作用、維持元氣。

蔡醫師說:「中醫不是直接『摸出腫瘤』,
但能從脈象察覺異常,提醒病人進一步檢查。」
這時就能搭配西醫的影像檢查,做到 早期發現+整體調理。

〔🧘‍♂️ 「中醫通靈」?其實是觀察力與經驗的累積〕

有些人說:「中醫師看一眼就知道你哪裡不對!」
蔡育霖院長笑說,這不是超能力,而是長年訓練出的「觀察力」。

👀 中醫診斷四法:望、聞、問、切
透過氣色、體態、舌苔、脈象等細節判斷健康狀況,
就像偵探根據蛛絲馬跡找出真相。

〔⚖️ 中醫 × 西醫攜手 讓治療更全面〕

蔡醫師指出,復健科 本身就是中西醫融合的代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針灸。

✨ 針灸可即時減緩不適,對急性疼痛效果顯著。
✨ 在運動醫學與復健中,也常與西醫療法搭配使用。

若遇到韌帶鬆弛、慢性發炎,
中醫的針灸可改善氣血循環,
西醫的 PRP 增生注射 則能促進組織修復,
兩者結合,往往效果更佳。

〔💡最好的醫療,是靈活而非對立〕

中醫擅長「整體調理」與「體質修復」,
西醫擅長「精準診斷」與「快速介入」。

✅ 最理想的方式——
根據病情靈活運用兩種體系,
讓病人獲得最完整、最安全的治療。

🩺 「當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攜手,醫療才能更完善。」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若有身體不適,
務必尋求專業醫師診斷,切勿自行判斷或延誤治療。

🎧 完整版 Podcast:連結在留言區!
🎙️〈中西醫雙修的醫師來了!復健科 MIX 中醫的威力?〉

📍本集亮點:

中醫師與民俗療法的差異
中西醫合作的臨床價值
中醫把脈原理解析
「濕氣」到底是什麼?
針灸如何輔助運動治療
中西醫整合的未來趨勢

內容彙整、編輯/周詩婷
最終審核、編輯/魏琪芳(大衛編)
還想知道哪些主題的文章?
底下留言告訴我們~
更多運科、訓練知識,歡迎搜尋「練健康」官網
#練健康 #健康是練出來的 #復健  #中醫 #中西醫結合

Address

南京東路三段29號B 1
Taipei
10491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22:00
Tuesday 10:00 - 22:00
Wednesday 10:00 - 22:00
Thursday 13:30 - 22:00
Friday 13:30 - 22:00
Saturday 10:00 - 22:00
Sunday 10:00 - 18:00

Telephone

+886225074196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練健康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為什麼叫練健康?

品牌理念 為了健康而訓練,為了生活而訓練,將訓練融入生活,這是我們的理念 在安全與健康的基礎下,我們才能享有一定的生活品質,活出自己的理想人生

品牌目標 #新手友善 降低民眾對於重量訓練的門檻與恐懼,能確實享受到重訓所帶來的好處與快樂 #銀髮族友善 針對老年特殊族群有專門的教練與訓練法,讓高齡者能重回健康狀態,活得有尊嚴,掌握身體自主權 #科普轉譯 將複雜與日新又新的知識與資訊,即時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讓民眾了解新知,學習門檻降低,學習不再有多餘負擔 #運動推廣 與各大健身房與各種專項運動員合作,不讓運動員在成為弱勢,也不再有一日球迷的產生,大家一起關心關注運動選手與產業 #醫學合作 密切與醫療領與合作,讓教練能將學員的身體以及相關資訊蒐集完善,幫助醫療人員提供給學員適合的處置

品牌故事 說真的,練健康這個名字,一剛開始只是跟朋友間互開玩笑嘲諷用,什麼意思呢?常跑健身房的人一定知道,最常被問的問題,除了你今天練什麼之外,大概就是,你是練什麼的?但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得有非常大的勇氣,因為對方會依照你舉的重量跟你的身型去做判定,稍稍一答錯,就會落到批判之谷永不得翻身,當然以上只是玩笑話。通常懶得解釋就會說我是練健康的,這就是為什麼要叫練健康的最初發想由來,很好笑對吧?

後來決定會用這個名字,是因為在當教練的時候,詢問很多第一次來健身房的客人,如果有上前攀談(賣課),通常問對方想要達成什麼樣子的目標,90%的人都會回答,健康,但很顯然的,一般人也只知道健康跟運動有關,那接下來要怎麼動?怎麼吃?怎麼樣達到?怎麼變健康?就會陷入沉思,在知識的汪洋中失去方向。況且,教練們本身對於健康的定義也是百百種,練健力的就要你三項要有個目標,練健美的就要你(肌肉量/脂肪量)能無窮大就無窮大,練三鐵的,就要你的三項總和時間越低越好。其實,大家都沒有錯,只是在於這個選擇,並不是最”適合”這個消費者的,身為教練能做的,應該是要以客戶的目標為最終目標,自己的能力跟知識是限制式,看要如何運用去達到消費者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