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0/2025
這幾年在實務現場有一個發現,
父母的「我愛你」很常變成了壓在孩子身上的壓力跟枷鎖
爸媽的愛的表現很容易讓孩子感到窒息,
但彼此雙方又無法改變現況,就產生了關係的惡性循環。
舉一些似曾相次的例子:
考試後,我們會說:「差幾分而已,沒關係,下次注意就好。」
比賽後,我們可能說:「沒關係,下次要更努力。」
在孩子失落時,我們拍拍他們說:「不要哭了,沒什麼大不了。」
我們很常以為那是在鼓勵,以為那是在教他堅強,
這些都是爸媽的關心跟愛啊,
但愛會被教導所阻隔,
愛,需要被聽見與接住才能傳遞。
有時候,我們明明說著正確的話語,
但因為我們太害怕孩子受傷, 我們把擔心包在關心裡;
有時候,我們明明做出正確的行動,
但因為我們太擔心孩子的未來, 我們把焦慮散落在肢體語言中。
這樣的狀況其實孩子會開始混淆,
「爸媽是真的愛我的嗎? 」
「還是愛需要一個一個條件的交換」
然後孩子漸漸學會一件事:
要被愛,就要變成爸媽希望的樣子。
而那個需要被接住,最真實受傷的自己,
就慢慢藏進了潛意識最深的角落。
身為心理師,我陪過許多孩子、也陪過許多父母。
我看到的不是誰對誰錯,
而是兩顆彼此想靠近,卻又被「愛的方式」卡住的心。
一方在努力證明「我值得被愛」,
一個在努力確保「我沒有教錯」。
而彼此其實都在害怕,孩子害怕失去愛, 父母害怕自己不夠好。
(也很有可能雙方都有彼此的感受!)
這也是我們想開這門課的原因。
因為很多時候, 我們不是不會愛,
而是不知道怎麼「讓愛可以適合彼此」。
我們想給孩子最好的,
但最好的禮物其實是我們自己情緒穩定、語氣溫柔的樣子。
(已購買,孩子愛吃)
當我們能穩住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世界,就會慢慢安靜下來。
當我們能覺察自己的語言模式,
那些平時裡沒有意識到的負向催眠指令就能重新被改寫。
愛不需要完美,它需要練習。
練習看見、練習傾聽、練習在場。
我們沒辦法用說的把孩子說好,
但我們可以透過連結自己,化解負向的催眠指令,
讓整個家的能量變得更安穩。
當爸媽能安自己的心,孩子就能茁壯。
當爸媽開始懂得接住自己,
愛,就會重新流動。
這看似是一堂教你如何與孩子相處的課,
但這更是一堂家長自己與自己和解的課。
和那個總是害怕做錯的自己和解,
和那個總想當「好爸爸、好媽媽」卻常常力不從心的自己和解,
和那個在孩子面前崩潰後、又在深夜責怪自己的自己和解。
因為當我們能溫柔地看待自己的不完美,
也才有力量溫柔地看待孩子的成長。
然後做一個孩子其實一直最想靠近的大人。
讓我們一起從「控制」走向「連結」,
從「焦慮」走向「信任」。
讓「我愛你」,重新成為孩子心中最溫柔的力量。
(slogan)
#小山催眠心療師 #心理師 #親子催眠 #情緒急救 #父母成長 #不再爆炸的教養 #親子催眠 #做孩子最好的催眠師 #正向教養 #父母成長 #情緒管理 #親子溝通 #生活常規 #張柏威可樂老師 #王聖華小山心理師 #張貴傑博士 #練出親子好關係
---------
#課程介紹
張柏威(可樂)資深親子催眠師
➤ 「喚醒你的天生催眠力」
教你運用與生俱來的影響力,成為孩子最好的催眠師。用日常對話與互動,為孩子建構自信、安全與歸屬感的內心基石。
王聖華(小山)諮商心理師
➤ 「爸媽不再崩潰:情緒急救術」|先穩住自己,就是最強的催眠——你的平靜,會直接複製貼上給孩子。
➤ 「孩子不是故意的」|讀懂孩子發展階段的催眠密碼,看透行為背後的真正渴求。
➤ 「溝通金句與禁句」|升級你的親子對話模式,解除引發衝突的「負向催眠」,重新輸入充滿愛與連結的「正向催眠金句」。
➤ 「共同建立生活常規」|讓規矩不再是對立,而是親子間為了共同目標所創造的「催眠步驟」,內化為陪伴一生的自律。
➤ 「整合篇:回顧整合專屬你的親子關係新模式」|將所有學習,編寫成你獨一無二的教養內在程式,打造屬於你們的安心循環,讓改變真正持續發生。
張貴傑 心理學博士
➤ 「當我的世代遇見你的世代」
解開來自不同時代的催眠腳本,在差異中創造對話,讓關係成為彼此成長的養分。
#我們都用什麼語言催眠著自己跟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