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島桌球館·兒童桌球教學

乒乓島桌球館·兒童桌球教學 體驗專線:02-2709-0107

兒童個人班/兒童團體班/校隊菁英班/成人女性團體班

TEL:(02)2709-0107
Line Id: pingpongisland

安和館:大安區安和路一段137號3樓(信義安和一號出口)
光復館:大安區光復南路202號3樓之8(國父紀念館一號出口)

桌球暑期夏令營
https://reurl.cc/yRod28

歡迎預約體驗

最近遇到一位家長,他說想幫五歲的孩子報桌球課,但特別交代:「我想找正職教練,不要兼職的。」我笑著回答:「乒乓島沒有正職教練喔,全都是兼職的。」他愣了一下,以為我們是把好的教練留下當正職,教的一般或不穩定的才用兼職,怎麼會沒有正職教練咧?在外...
01/11/2025



最近遇到一位家長,他說想幫五歲的孩子報桌球課,但特別交代:「我想找正職教練,不要兼職的。」

我笑著回答:「乒乓島沒有正職教練喔,全都是兼職的。」

他愣了一下,以為我們是把好的教練留下當正職,教的一般或不穩定的才用兼職,怎麼會沒有正職教練咧?

在外面球館中,正職教練的月薪大約四到五萬,超過設定的教學時數,才會另外用鐘點費計算

但說真的,能教到設定時數的教練,我看也都累到快爆掉了吧!

每天趕場、沒時間喘氣,還得撐著笑臉上課,那不是穩定,那是過勞吧

這樣的環境下,熱情會慢慢被磨光

正職教練心裡想的是「學生少一點也好,我能喘口氣、輕鬆一點。」、「教的少,換轉成鐘點費才高」

反正我是算月薪的,這都不是很健康的心態

如果學生少不了,那只能降低教學品質,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乒乓島的教練都是兼職、算鐘點

教練能依照自己的體力與時間,來決定要不要接課,能保持彈性與熱情

教得好、學生喜歡,轉介紹指定這一位教練,收入自然更高

這是一種「專業合作」的方式,不是「打工」,教學(工作)上才會有熱情

老實說,如果用正職制聘教練,反而支出更少

說的直白一點,我把兩、三位兼職教練砍掉,這兩、三教練的學生量,濃縮給一位正職教練來教

哇喔!我好賺......也好缺德

教的一般般的教練,沒必要讓他變成乒乓島的正職

教的很精彩的教練,用正職方式,看似保障變相減薪他幹嘛?他值得擁有算鐘點費的高收入,這才合理

所以,怎麼想,都覺得全部兼職,用鐘點費計算就好

一個教練穩定不穩定,跟是不是正職沒有關係。除了喜不喜歡這工作環境外,還包含很多因素

也許他有新的生涯規劃,像男生劉教練開一間公仔店,白天有空會在乒乓島上課,晚上就去公仔店創業^^

另一位教練,只能教假日和晚上,白天的工作換來換去,想體驗不同的工作型態

還有不少教練雖然在嘗試新的方向,但空閒時仍願意回來教課,代表乒乓島這個環境是他們喜歡的、舒服的

正職只是名義上的保障,真正的保障,是教練願意長期投入、維持教學品質

在乒乓島,每一位教練都有自由、有責任,也有被尊重的空間

這樣的制度,對教練好,也對孩子好

有時候,看起來「更穩定」的制度,其實只是壓低了人的價值,我覺得很多公家體系就是這樣,裡面很多人才,但被「穩定」綁住了

真正的穩定,應該是來自自身的價值,自身有價值了,到哪裡都可以很出色

啊呀!扯遠了

總之,乒乓島希望每位教練,都能在最舒服的狀態裡,帶著熱情,一堂一地的教

24/10/2025



連假的第一天早上,外頭下著一點濛濛細雨,

但乒乓島裡卻是滿滿的熱氣和笑聲

今天的場面太可愛了

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成人、年長者,六種年齡層集滿!

大家都在同一個空間裡,專注、流汗、開心打球

看著不同世代的人在同一空間學習,那份能量真的會讓人心裡暖暖的

感謝每一位今天冒著小雨來練球的朋友

你們的熱情,讓這個陰雨天都變得明亮起來

以前教球隊的時候,當孩子進入高年級,有的開始青春期,球打不順開始發飆,踢牆壁飆髒話,這階段的孩子要的是的軟硬兼施當下我很硬的跟他說:我是男生也多少會說髒話,但要看場合,所以我打電話給你媽,她同意我就沒意見他就嚇到不敢再說了練習告一段落,休息...
22/10/2025



以前教球隊的時候,當孩子進入高年級,有的開始青春期,球打不順開始發飆,踢牆壁飆髒話,這階段的孩子要的是的軟硬兼施

當下我很硬的跟他說:我是男生也多少會說髒話,但要看場合,所以我打電話給你媽,她同意我就沒意見

他就嚇到不敢再說了

練習告一段落,休息時間到了,他也冷卻了,集合時跟他們聊聊天,青春期這個階段,是一場考驗

你的身體開始變化、聲音變得不一樣,有人開始喜歡撥弄頭髮、有人變得沉默、有人練球時突然容易煩躁,這是青春期到了

青春期像是一個身體像換了引擎,但駕駛技術還沒跟上^^

學習力、體力都變強了,反應快、動作有爆發力,但情緒、思考、控制力還在摸索

就像開著一台新車,油門很靈、煞車卻還不熟,你會想衝、想試、想證明自己,可能會覺得大人不理解你

所以有時候練球時容易生氣、容易爭辯;功課心靜不下來、做不下去;被誤會一點點就急著想解釋

青春期之所以這麼衝動、這麼情緒化,其實是在提醒我們,要學會「怎麼當自己」

我常跟學生說,這個階段還不用太有想法

你不需要在國中就開始煩惱未來要做什麼、高中要讀哪一類組,那都太早了,國小、國中還只是基礎階段

就像你們最熟悉的桌球,低年級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戰術,而是打好基本動作,不用去想旋轉、戰術、節奏,只要穩穩練,讓身體記得正確的感覺

青春期也是一樣,這階段不是要想清楚人生,而是學會打好「心」的基本功

有時候,你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是不是落後別人

但打好心的基本功,就是學會不急著跟世界比,而是先學會跟自己相處

當你能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情緒,不用假裝堅強,也不害怕不完美,那才是真正開始長大的時候

我不覺得分數代表什麼,因為記憶力不好仍是很吃虧,但的確這是從古至今,檢視你的學習態度最直接的方式

當一個問題出現,你面對問題的態度比較重要。例如遇到不會的題目,你會選擇跳過,還是找老師或同學把它搞懂

小時候沒人跟我說這些,我就是那種遇到不會的題目就跳過的人,賭考試這一題不會考

結果越跳,洞越大

後來才明白,有些人遇到問題會逃避,有些人會面對,差別就在這裡

面對問題的態度,決定了你會越學越穩,還是越學越亂

對事物保持好奇,可以提出天馬星空的疑問,但不要忘記去找尋答案,不然只是空談,找尋的過程你會得到很多寶貴的經驗,但別忘記執行力才是最重要的

青春期不等於叛逆期,保持理性的思考,不要太靠感覺來決定,錯過了黃金學習期,長大要補救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

後記:這是一篇文章,我和學生的聊天內容、舉的例子過於贅述,就不寫出來了

這兩天去國小球隊代課孩子們照著原本的訓練表練習,我就輪流指導他們,該提醒的提醒,該要求的要求在去之前,總教練傳訊息跟我說,幾個孩子的狀況有的只要照表操課就好,不能過度要求、也不能兇;有的則可以好好訓練,不怕吃苦,孩子比賽想奪牌代課教練能做的...
16/10/2025



這兩天去國小球隊代課

孩子們照著原本的訓練表練習,我就輪流指導他們,該提醒的提醒,該要求的要求

在去之前,總教練傳訊息跟我說,幾個孩子的狀況

有的只要照表操課就好,不能過度要求、也不能兇;有的則可以好好訓練,不怕吃苦,孩子比賽想奪牌

代課教練能做的不多,讓每個孩子在當下安全地學習,我覺得這就夠了

雖然只是代課,我卻比平常還有責任感

時間到了還沒看到人,我會傳訊息問總教練,哪幾位還沒來

那種被被託付的感覺,讓人不敢鬆懈

現在看時間,快12:40了,該去顧孩子們午睡

校園教練的生活就是這樣,從球桌上訓練到午睡教室,場景在換,人還在想著孩子

放學後的小球員,背著書包從學校校隊練完,接著又趕去外面的球館上一對一課程算了一下,這孩子一週下來,接觸到的教練加起來有六、七位有時我會想問,孩子真的吸收的了?還是只是增加練習時數求心安而已?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孩子的學習環境也越來越多源。...
09/10/2025



放學後的小球員,背著書包從學校校隊練完,接著又趕去外面的球館上一對一課程

算了一下,這孩子一週下來,接觸到的教練加起來有六、七位

有時我會想問,孩子真的吸收的了?還是只是增加練習時數求心安而已?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孩子的學習環境也越來越多源。不同的教練有不同的專長,有人擅長技術,有人強調觀念,有人專注心理建設

如果這些指導能互相呼應,確實能幫孩子建立更全面的視野

畢竟,成熟的球員,不只是執行指令,更要懂得整合、思考與選擇

但現實中,這樣的「多教練」很容易出現副作用

當六個人都在教,如何打同一種類的球時,孩子的腦中,同時在響六個注意細節

今天有人說要放低重心,明天又被提醒要放鬆膝蓋;一位要他多用小手臂,另一位要他少出力

結果是,動作越練越不確定,出手越來越猶豫

在這樣的狀況下,孩子不是在練穩定,而是在練混亂

更深層的問題是心理層面

當孩子覺得自己怎麼練都不對、每個人都在糾正他時,他會開始懷疑自己的感覺、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懷疑自己到底喜不喜歡打球

這時候,問題早就不是技術與姿勢,而是信心

如果真的需要多位教練,可以試著讓其中一位擔任「主導教練」,由他來整合訓練方向、設定目標,其他人再依孩子的狀況進行補強

更重要的是,觀察孩子的反饋

當他能說出,我今天練的重點是什麼、為什麼這樣練,代表他真的有在消化

但如果他只覺得,大家都在糾正我,那就該幫他減少刺激,讓學習回到穩定節奏

在我看來,多教練不是問題,沒有共識的多教練才是問題

孩子需要的是被一致的信念引導,而不是被不同的聲音拉扯

教練的數量從來不是學得好的保證,能不能幫孩子走在同一個方向,才是成長的關鍵

九月開學第二週,一位低年級導師突然辭職,留下錯愕的行政老師、家長和孩子。撇開疾病等不可抗力因素不談,現在各類教育現場的老師,的確也「少子化」了之前和幾位校園老師聊天時聊到,她去偏鄉地區小學演講,得知連偏鄉地區都缺老師學務主任、總務主任等行政...
08/10/2025



九月開學第二週,一位低年級導師突然辭職,留下錯愕的行政老師、家長和孩子。撇開疾病等不可抗力因素不談,現在各類教育現場的老師,的確也「少子化」了

之前和幾位校園老師聊天時聊到,她去偏鄉地區小學演講,得知連偏鄉地區都缺老師

學務主任、總務主任等行政人員,只能輪流上場,暫代導師一職,因為沒有人願意接這個班,沒人想當這班的正式導師,原因太誇張,這邊就不寫出來了

就連校園裡的校隊,也開始出現同樣的現象。會選擇留在學校帶隊的教練,大多只有兩種

一種是年輕、有理想、想拚成績的;另一種,則是把學校當成安穩的養老場所

島編記得念大學的時候,同學、學長姊們幾乎都在修教育學程

自己對體制內的教職沒啥興趣,而且我太混了,混到操行不足80分也不能考,那時聽到考上教程的同學說,報紙上看到教育相關的新聞,印象最深的標題是「十萬老師流浪街頭」,我們還要繼續修教程嗎?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弔詭的是,現在不是少子化嗎?學生變少、班級數減半,照理說老師應該更過剩才對,怎麼反而變成缺老師?

從「十萬流浪」到如今「一位難求」,這二十年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新聞看多了,不外乎幾個原因:

薪資太低、體制僵化、恐龍家長、小孩難教,

再加上一天到晚都有被告的風險

想一想,乾脆轉行算了。在台灣,又不是會餓死,人生就這麼一回,經濟小康就好,沒必要把自己逼到絕境

我覺得未來,很有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幾位理念相近、志同道合的家長,乾脆自己組一個小團體,一起幫三到五個孩子找一位老師來教

這位老師由家長們共同面試,若後續覺得不適合,換掉就好。也比校園中,轉班級、轉學校來的容易

另外體育課可以安排專業的老師指導,真正學到一點東西

請到家裡的老師,因為已經充分溝通過了,而且人數不多,老師不用一天到晚管秩序,也較能充分發揮所學

但這樣的趨勢,想想也有點可怕

學校不再是社會化的空間,而只是被取代的體制

長遠來看,學習可能會變得更個別、更彈性,

但也更孤立、更分化

誰能找到好老師、誰能組團、誰負擔得起,

教育的落差,可能會因此被放得更大

我常去的一間餐廳,座位大概有100多個,廁所只有一間,而且沒有分男女,我常常遇到一種狀況,正要放鬆時,門把突然被扭動,心裡揪一下,還好有鎖,經過我無聊的統計,直接扭門把的人佔了80%,我出廁所後看到排隊是男生90%我也忘記是爹娘教的還是老師...
01/10/2025



我常去的一間餐廳,座位大概有100多個,廁所只有一間,而且沒有分男女,我常常遇到一種狀況,正要放鬆時,門把突然被扭動,心裡揪一下,還好有鎖,經過我無聊的統計,直接扭門把的人佔了80%,我出廁所後看到排隊是男生90%

我也忘記是爹娘教的還是老師教的,當廁所門關起來的時候,先敲門確認,這不是每個人類都該有的行為嗎?怎麼會用轉門把的方式,來確認裡面有沒有人呢?

更奇怪的是,如果我沒即時敲門回應,外面的人會轉更大力、頻率更快,門鎖都快被你搞壞了

所以當我敲門表示裡面有人,你就不會扭門把,那為什麼你不用敲門的方式,來確認裡面有沒有人呢?

一個輕輕的「叩叩」,就能確定有人與否,避免如廁的人不安與緊張

有人或許會說,這是因為現在的人習慣「快」

敲門還要等待回應,轉門把一下子就能知道答案

我們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習慣用最方便的方式,取代尊重他人的方式?

敲門這件小事,花不到一秒,但卻能給陌生人最大的安心

(抖了一下OS:你媽沒教你禮貌嗎?🤬)

當孤獨變成一種享受,意味著得到自由從小到大,我們常被教導要好好交朋友,甚至認為沒參加同學會、沒維持人際網絡,就會產生失落感但我愈來愈覺得,孤獨,你可以把它當成是一種選擇,一種在繁雜人際之外,能安靜過自己生活的自由前些日子,我和一位學生家長聊...
30/09/2025



當孤獨變成一種享受,意味著得到自由

從小到大,我們常被教導要好好交朋友,甚至認為沒參加同學會、沒維持人際網絡,就會產生失落感

但我愈來愈覺得,孤獨,你可以把它當成是一種選擇,一種在繁雜人際之外,能安靜過自己生活的自由

前些日子,我和一位學生家長聊天,她的其中一位家人,從小學到大學,和同學完全沒有聯絡,也沒參加過任何同學會,唯一能聊的對象只有她

我聽了卻覺得,如果自己不介意,這其實沒什麼不好啊。靜靜地過日子,有什麼需要擔心的呢?

在資訊流通的時代,許多問題都能自己找到答案;真正需要交流時,學生時代是好朋友的話,就算許久不見,也能輕易連上線

我有一位小學三、四年級的老同學,當時我們常一起游泳、打桌球,我更是三不五時跑到他家去玩

如今我們平均一到兩年才聯絡一次,通常是我藉由問他股票的事才打給他,然後聊聊近況

但奇妙的是,雖然他從來不會主動找我,但我們一通電話,卻完全沒有陌生感

友情就像某種底層程式,寫進生命之後,即使很久沒更新,也能隨時啟動

所以根本不用擔心好久沒聯絡,會不會很怪,而每個人的個性不同,我也不會在意為什麼他都不主動打給我

還有幾位高中同學,20幾歲大概每年一次會聚餐,這十年來則降到兩三年一次

可是,每次一見面,那份熟悉感立刻回來,吃頓飯三小時聊不夠,有幾次直到餐廳人員說要休息,然後我們走出門口繼續聊

明明說好要拜拜卻拜不掉,卻還要在門口站半個小時聊個不停

學生時代的友情,往往建築在「每天見面、天天聊天」之上,那時候我們有的是時間,也有的是共同的環境

但一旦進入社會,每個人都被不同的責任牽住,無論是家庭還是工作,能見面的次數自然變少

所以我更覺得,如果只是為了維持熟悉感而刻意聯絡,反而失去了友情的真味

真正的朋友,不需要靠提醒來證明存在

如果我們從此不聚餐、不聯絡,遇到問題只問Google就好,會怎麼樣呢?好像也還好^^

我其實很享受孤獨,近幾年我一直覺得,安安靜靜就是很好,沒事就是好事

但有些人會擔心,久而久之什麼話都不想說,會不會把自己憋壞

我覺得孤獨的確有兩面

如果把它當成「被遺棄」,那它會變成壓抑

但如果能把它當成「與自己相處」,那它就能轉化成力量

孤獨是一種狀態,可以轉化抗壓的力量,自我對話的力量,專注的力量,選擇的力量

而沒有朋友則也無妨,成年人的生活本就不同,這也是為什麼「沒什麼朋友」在中年,反而很常見,也不是缺陷

如果人到四十歲真的和所有同學都斷了聯絡,會怎麼樣呢

不會怎麼樣

人生到了這個階段,本來就進入「精煉關係期」

先是斷裂,很多同學緣分自然淡去

接著重組,透過家庭、興趣、工作建立新的社交圈

最後精煉,只留下極少數真正有質感的連結

人到中年,我們不必再用學生時代的標準衡量友情

朋友不在多寡,而在於信任與真誠

孤獨也不等於負面,而是一種沉澱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不是人群裡的熱鬧,而是孤獨裡的安定

還記得我小學參加桌球社團時,老師拿出一張A4紙,看似完整的訓練計畫表,上面排得密密麻麻:十八週課程,每週都有新項目老師笑著說:「這份是交給學校的,實際上不可能照著教。要學好桌球,是要長時間、大量的重複練習。」他還補了一句:「我一個人要同時教...
27/09/2025



還記得我小學參加桌球社團時,老師拿出一張A4紙,看似完整的訓練計畫表,上面排得密密麻麻:十八週課程,每週都有新項目

老師笑著說:「這份是交給學校的,實際上不可能照著教。要學好桌球,是要長時間、大量的重複練習。」他還補了一句:「我一個人要同時教十五個學生,進度根本不可能一致。」短短兩分鐘的說明,雖然帶著點抱怨,卻異常誠懇。那時候我還是個孩子,只覺得老師有點隨口,但多年後再想,卻覺得那是真實到不能再真實的教育觀

當我20多歲時,自己到學校教桌球社團,一學期同樣要填一份訓練計畫表,剛開始我還上網搜尋範本,看見別人寫的進度是「每週一個新項目」,心裡只覺得不可思議:有可能嗎?後來去請教學長姐,他們笑笑說:「那個不重要啦,只是交給學校備查,有家長質疑時至少能拿出來說我們有規劃。」那一刻我才懂,原來這份表格更多是「形式」而非「實質」

直到我真正站在教練的位置,才徹底理解這種矛盾。計畫表對學校、對家長來說,是一種「保證」:看起來我們有規劃、有進度,但運動的本質卻不是這樣

每個孩子的狀況不同,掌握速度也不同,有人在基礎動作還卡關,有人卻早已能挑戰更進階的技巧。硬要所有人照著同一份表走,對誰都沒有幫助,反而可能成為阻礙

很多家長在看課程時,也會不自覺地把焦點放在「進度」上。看到一張排滿十八週的表格,會覺得安心,彷彿孩子的學習有了保證

但如果真的陪孩子練過,就會發現進步往往不是線性的。有時候一個正手揮拍練了三週都還卡卡的,可當孩子突然打順了那一下,眼神一亮,那就是屬於他的突破時刻。這樣的成長,沒有辦法寫進課表,只能靠時間和不斷嘗試去堆疊

我很感謝那位當年的老師,他沒有掩飾,而是誠實地告訴學生,學習就是需要時間,需要重複,沒有捷徑,這樣的誠實,其實就是一種教育態度

成長來自一點一滴的累積,當孩子理解這一點,他反而更能接受練習中的單調,因為知道那是通往進步的必經之路。至少先知道,做不做得到再說

現在,我常提醒自己,不要被外在的形式綁住,計畫表可以有,但不能成為唯一的依據

更重要的,是觀察孩子的特質,帶著他一次又一次練習、一次又一次修正,讓他在每次過程中,感受到比昨天更好一點

教育的價值,不是在表格裡。那張A4計畫表只是一張紙,孩子的成長卻是真實的

小時候在球館打球,常會見到的一幕,就是場邊會出現幾個特別熱心的長輩,他們通常是阿伯,打球資歷深厚,看到有人打得不是那麼「順暢」,就忍不住想開口指導,從握拍方式、揮拍姿勢,到腳步怎麼移動,總能講上一大串島編學長就遇過一次,和一位八、九十歲的老...
16/09/2025



小時候在球館打球,常會見到的一幕,就是場邊會出現幾個特別熱心的長輩,他們通常是阿伯,打球資歷深厚,看到有人打得不是那麼「順暢」,就忍不住想開口指導,從握拍方式、揮拍姿勢,到腳步怎麼移動,總能講上一大串

島編學長就遇過一次,和一位八、九十歲的老人比賽,最後竟然打了個 11:0。自那之後,那位老人就再也不跟他說話。我打趣問:「怎麼這麼殘忍,不放水一點啊?」學長笑著回:「誰叫他要教我怎麼教球?我還需要他來指導嗎?」這段故事每次想起來都覺得有趣,因為在老式球館裡,這種熱心指導總是不斷重演

我自己也碰過一次特別難忘的經歷,大概 2014年,有一位約五十幾歲的大叔走進乒乓島,我本來以為他是來參觀或是幫孩子找課程,就上前招呼。沒想到他直接往休息區走,就坐下和家長聊天,還主動問:「哪一位是妳的小孩?」知道孩子是誰後,他立刻當起場邊教練,指手畫腳地說:「這個動作不對,那個姿勢應該怎麼怎麼做。」當下家長愣住,一臉尷尬,我只好上前詢問他是不是需要了解什麼,他卻說:「我也是教練啦!你們這樣教不對,應該要……」最後我只好很客氣地把他請走

後來我想,他或許真的是熱心,想把自己累積的經驗分享出來;也可能只是想找人聊天,甚至可能抱著應徵的心情。不論他的出發點是什麼,那場面卻讓當事人和家長都很尷尬

我啟蒙教練曾經對我說過一句話:「球場上的老球皮指導,聽聽就好,不用太當真。」這句話我一直記在心裡,但當時也不知道原因

直到開始教了幾年後才了解,因為學習動作這件事,本來就不是一句話能馬上改掉的。很多時候,那些建議聽起來很有道理,但真正要做到,卻沒有那麼容易,要考慮學者的身體協調、練習量、甚至心情狀態,還要經過反覆的練習,才會慢慢塑造成形。很多建議聽起來頭頭是道,但實際上做起來沒那麼容易,還可能讓學習中的孩子更混亂,場邊突然插一句「你這樣不對啦」,說得輕鬆,但對學的人來說,卻可能是額外的干擾。

其實,運動場上就是這樣,熱鬧才有故事,沒有這些老球皮,球館裡或許會少了些趣味,這些場邊的聲音,某種程度上也是傳統老球館的一部分人情味

不過,這些經歷也讓我慢慢體會到一件事:不必對每一句話都做出反應。其實生活裡也是這樣,不管是在職場、學校,還是人際關係中,總會遇到各種意見與聲音,有人會善意提醒,有人可能只是隨口一說;有人真心想幫忙,有人則只是想表達自己,若我們每句話都放在心上,每個意見都照單全收,很快就會覺得疲憊,甚至迷失方向

所以啊,下次在球館聽到場邊聲音時,不妨笑笑就好,把注意力放回自己正在做的事。學習是長期的過程,成長也一樣,都不是一句話就能改變的,不要對每件事都有反應,反而能讓我們更專心、更自在,也更清楚自己要走的路

40好幾了有感而發一下。生活總會遇到一些讓自己心裡不舒服的時刻,可能是工作上的不順利,也可能是生活裡的小摩擦判斷到底有沒有必要心煩,我用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早點睡覺的「一夜測試」,交給潛意識來判斷。當晚上睡覺時,如果不會在夜裡翻來覆去、睡...
31/08/2025



40好幾了有感而發一下。生活總會遇到一些讓自己心裡不舒服的時刻,可能是工作上的不順利,也可能是生活裡的小摩擦

判斷到底有沒有必要心煩,我用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早點睡覺的「一夜測試」,交給潛意識來判斷。當晚上睡覺時,如果不會在夜裡翻來覆去、睡不著覺,那它多半沒有想像中那麼嚴重

一覺醒來,我會告訴自己,原來昨天的煩惱,根本沒有這麼糟糕,不值得佔據太多心神,充足的睡眠也較有清晰的頭腦來思考問題,會幫我把「不值一提」與「值得處理」分類,接下來就可以把精神用在真正要處理的地方

另外,很多煩惱是因為我們沒有察覺自己陷在執著裡,如果能在心煩時,先停下來覺察,我的不安到底來自哪裡?是真的解不開的難題,還是自己內心放不下的小結?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同樣的一件小插曲,可以一笑置之,很快就放下;可以越想越氣,帶著情緒過了一整天,差別不在事情的本身,而在於有沒有看清自己心裡的執著,常常過了幾天再回想,其實當時真的沒必要這麼執著

而覺察並不會讓事情變好,但至少能幫助我不再被情緒牽著走,因為當知道自己心煩的原因是什麼,就能更理性地決定接下來怎麼做,是要調整,還是乾脆選擇放下?

這幾年發生許多事情,我很喜歡這一句話,有解的事情不用心煩,因為花點時間和耐性,總能抽絲剝繭地解決;無解的事情也不用心煩,因為心煩也無濟於事。能處理的事就專注去解決;不能改變的事,就試著交給時間,很簡單的一句話,卻很有力量

心煩,本身就是一種耗能,每個人每天的心力是有限的,就像我錢包裡的零用錢,把錢花在不值得的小事上就是浪費錢、浪費心力。心煩消耗掉我大半天的能量,等到真正重要的事情需要專注時,卻已經心累得提不起勁了

所以,別讓心煩佔據你的心,當我們懂得把注意力留給真正重要的事物,心裡就會輕鬆許多

能安心睡一覺,能帶著清楚的頭腦去過一天,其實就是最踏實的幸福

後記:一下課,這兩位學生迫不及待拿出手機來玩,看這兩張即將升8年級的臉還這麼稚氣,就覺得可愛

照片中14歲小男生,是我騎車在路上遇到,從8歲教到12歲校隊小男生,小學時我覺得他很乖很好教,但聽聞校園老師對他很頭痛,因此想寫這一篇用最直白的邏輯來想:爹娘把孩子送去補習或學才藝,最擔心的,就是遇到管不動學生的教練。因為那往往意味著花了時...
29/08/2025



照片中14歲小男生,是我騎車在路上遇到,從8歲教到12歲校隊小男生,小學時我覺得他很乖很好教,但聽聞校園老師對他很頭痛,因此想寫這一篇

用最直白的邏輯來想:爹娘把孩子送去補習或學才藝,最擔心的,就是遇到管不動學生的教練。因為那往往意味著花了時間與金錢卻沒有收穫,更糟的是,家裡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素養、規矩與習慣,也可能被打亂

也因此,在乒乓島,教練除了教孩子怎麼打球,更在乎他在課堂上的言行與學習態度,技術固然重要,但技術是長在秩序裡

前陣子我在場館裡看到一幕,一位教練很認真在上課,學生卻一副愛理不理,完全沒把老師放在眼裡。旁人可能會說:哇,這孩子真難教!但我心裡很清楚,如果換另一位教練來帶,結果很可能完全不同

當學生管不動,一部分機率是教練的責任。就像電影不賣座,導演不能怪觀眾不懂欣賞;餐廳菜色不好吃,廚師也不能抱怨顧客味覺有問題。同樣的,當孩子上課不專心,教練不能只說「這孩子就是難帶」,而應該先檢視自己的方法和態度,凡事都推到孩子身上,自己永遠也不會進步,每一位孩子都是不同個體,有不同個性,教導者教學上要調整教法

教練的教學態度,絕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

我剛入行時很會跟孩子打成一片,但說到要開始好好練球,我是可以秒切,孩子常常一時切不回來,那時我就只好一再哄勸,等他快點回神。這樣撐不了多久,因為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就突然「自覺」,頂多是他鬧到累了才配合一點

比較有經驗後我才懂,關鍵在前幾堂課。孩子對新環境、新老師陌生,本來就會一點一點試探,應該趁彼此都很陌生的時候建立一點威嚴感;如果這些小動作沒有被引導,他很快就會認定「底線還沒到」,接著就愈拉愈遠、愈難拉回

說到底線的意思,不是真的要觸底,然後我一次大生氣,而是有一點偏了就要即時拉回,一直處於這樣有點約束的狀態,能歪到哪裡去?就像樹苗綁木條生長,或是一路讀書至少讀到大學畢業,長大能走偏的機率我相信會大幅降低

我的做法很簡單,一開始就把態度立好「嚴格但不嚴厲,友善但不含糊」。秩序要從第一堂課種下,上課前我會先把基本規則講清楚,規則不可能一次講完,但至少讓孩子知道我的風格與期待

上課時,只要出現不合適的行為,例如踢球、亂丟球、球拍落桌太大聲,我一定會立刻提醒,並請孩子做一次正確示範。語氣可以溫和,但態度必須堅定,孩子感受到你有溫度、也有邊界,他反而會安心的服從

乒乓島曾經有一位國中學生,殺球要轉一圈,我過去跟他說:你這動作,隔壁桌孩子被你打到怎麼辦?他說:算他倒楣啊!

他會有這樣的回應,是因為孩子在沒有被持續引導的情況下,本能就會朝著「自我為中心」的方向發展,這也是為什麼教練更需要在早期,就建立清楚的規範

其實到了國中階段,如果基本規矩還沒有建立,要再補救往往就相當困難了。就像房子結構如果一開始沒打好,後面要補強就得花十倍的力氣

人,也許不像房子,是有彈性的,也許能自覺改變,我只能說機率不高,這都是必須從小就要教好的

前幾堂課確實辛苦,因為要不斷導正,但秩序一旦站穩,後面的學習就會順起來,這樣孩子不只會在球場上進步,長遠來看,他的專注力、耐心與自我管理能力也會跟著養成

就像父母或幼稚園老師教握筆,一開始如果隨便放任,字跡永遠不會好看,然後大人還得花更多力氣碎念字寫工整一點。與其事後碎念,不如一開始把姿勢扶正

當教練自己注重細節、願意在開頭就把框架設好,孩子自然能在這樣的環境裡專注、進步。這也是乒乓島最在意的事:讓孩子在有秩序、有原則又有溫度的氛圍裡成長

Address

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137號3樓
Taipei
106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21:00
Tuesday 09:00 - 21:00
Wednesday 09:00 - 21:00
Thursday 09:00 - 21:00
Friday 09:00 - 21:00
Saturday 08:30 - 18:00
Sunday 08:30 - 19:00

Telephone

0227090107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乒乓島桌球館·兒童桌球教學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乒乓島桌球館·兒童桌球教學: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